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河流的污染与治理

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1

关键词:退污还清;污水截流;环境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沁河发源于太行山东麓,呈东西走向,河道全长35.9km,其中横穿邯郸市区段长度为12km,在市内汇入滏阳河。由于沁河上游河水经齐村大坝拦截后,经溢洪道向北排入输元河,故主城区段的沁河已不再承担防洪任务,只承担城区段雨水的排除任务,属于季节性河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该河道,加上源头断流,使河道污染严重,水质下降、河床淤积、河水发黑发臭,成了一条污水河。为彻底根治因河道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使沁河退污还清,实现人水和谐和生态改善的目标,邯郸市对沁河分段进行了河道护坡、两岸绿化、硬化、亮化及退污还清工程治理。工程主要包括5 方面内容:西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污水截流工程;河道清淤工程;景观拦河坝工程;调水补水工程。工程总投资为28233 万元人民币,由世行贷款、国债和地方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

1退污还清前的沁河水质状况

在治理前,河水发黑发臭,沁河市区段共有排水口70 个,其中17个为市政雨水管道排水口,其它为工业废水和沿岸居民生活污水排水口。日均污水排放量多达13 万m3/d,其中工业废水量占7 万m3/d,生活污水量为6万m3/d。其水样水质监测指标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 类水质指标比较见表1:

表1沁河还清前水质指标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比较(mg/L)

PH CODcr BOD5 NH3-N SS TP DO TN

沁河还清前水质 7.7 90.5 48 17.22 75 0.97 1.96 12.3

GB3838-2002 Ⅴ类 6~9 ≤40 ≤10 ≤2 - ≤0.4 ≥2 ≤ 2

由表1 可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该河道水质溶解氧较低,水体缺氧,无鱼类生存迹象;(2)CODcr、BOD5 值较高,水中还原性物质含量较高;(3)NH3 - N 值较高,气温较高时水体会产生异味;(4)沁河水体水质类别属劣V 类。

2西污水处理工程

西污水处理工程的收水范围为京广铁路以西规划城区,以及京广铁路以东、东北部的部分区域,服务面积约50km2,服务人口约45 万人,2020 年规划收集污水量为20 万m3/d,分两期工程实施。在该工程建成前,该区域内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均直排沁河。西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河北省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之一。采用改良型推流式氧化沟工艺,建设规模为处理能力10 万m3/d,其中生活污水约占65%,工业废水约占35%。该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市区西北部建设占地270 亩的工程核心部分――西污水处理厂区;二是铺设长度为37km 的一、二级收水管网。目前,西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污水9.5 万m3/d,其出水一部分自流排入厂区北边的输元河,一部分通过排放泵房和管道送至沁河上游。运行证明,出水水质始终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达到了设计要求。

3污水截流工程

排入沁河的污水,有的通过专用管道直排,有的通过市政雨水主干管道直排。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用户私接、乱排,将污水接入雨水管道的情况很多,彻底进行雨、污水分流改造困难较大,且也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本着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沁河污水截流工程采取了雨、污水分流改造和污水截流相结合的方案。

3.1 雨污水分流改造

(1)调查摸底

首先组织人员沿着排入沁河的各雨水管道,从下游到上游仔细调查。主要采取打开所有井盖和收水口篦,逐一查看有无用户污水支管接入。将查出的用户支管情况进行登记、分类,看是否具备雨、污水分流改造条件。

(2)分流改造施工

由于雨、污水分流改造施工都在老城区内,影响因素多。进行分流改造施工,需具备三个条件:①用户支管附近具备市政污水管道;②可以进行破路或顶管施工(有的主要路段不允许施工);③分流改造施工管线长度一般不超过50 米(分流管线过长,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造价高、不经济;二是施工周期长,影响市容,从城市管理上不允许)。对具备上述条件的用户污水,都按照建设程序进行了图纸设计、规划审批以及分流改造施工,施工完毕将原排入雨水管道的管口封堵。

雨污水分流改造工程共涉及125 户,修建污水管线2683m。

3.2 污水截流

(1)铺设截流管线在人民路至陵西大街之间,由于直接向沁河排放污水的用户排水口较多,在沁河两岸新铺设了管径D400mm 的污水管线3089m,将各用户污水截流收集后,通过截流管线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2)修建截流井

对由于种种原因调查不清的雨污水混排用户或不具备雨、污水分流改造条件的用户,在雨水系统主管道入河口的上游适当位置修建截流井。截流井位置的选择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尽量靠近污水管道,减少截流管线的铺设长度;二是要考虑河水倒灌问题。通过截流井,可将旱季雨水管道内的污水以及初期雨水截流至市政污水管网。截流井在邯郸市属首次采用。考虑到初期雨水中污染负荷较多,主要是悬浮物,根据监测其浓度可高达900mg/L,为减少初期雨水对沁河的水体污染,借鉴外地经验,截流井的截流倍数取2。通过近2 年的监测发现,将初期雨水截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可有效消减悬浮物对河道水体污染70%以上。由于邯郸市的污水管道与雨水管道的埋深相差较大,故截流井均采用槽式。该工程共建截流井12 座,铺设管线762m。

沁河市区段河道纵坡较大,市政雨水管道均为非淹没式出口,不存在修建截流井后的河水倒灌问题。

3.3 工业废水的治理

向沁河直排工业废水的用户主要是邯钢,按照邯郸市政府沁河退污还清责任目标的要求,邯钢在原有1 座处理能力10 万m3/d 的污水处理厂基础上,又新建了1 座7 万m3/d 的污水处理厂,使该厂内的生产废水实现处理后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对于其它几个少量排污企业,由环保部门责令其先自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进入西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进入西污水厂的达标工业废水约为3.5 万m3/d。

4河道清淤工程

为消除沁河河底长期淤积的污泥不断释放分解的N、P 等营养盐,为河道水体自净创造条件,同时恢复沁河的城市排水防汛功能,增加一定景观水面,需要对沁河彻底进行清淤。沁河上口宽25m,下口宽22m,平均淤积深度为1m。为调动全社会参与建设生态城市的积极性,清淤工程采用动员社会力量进行,调用中央、省、部属企业,市直各单位,市内三区,驻邯各部队近万人,各种机械设备160 台(次),共清淤40 天,清挖、外运淤泥近20 万m3。

5景观拦河坝工程

沁河河道纵坡在2‰― 4‰之间,坡度较大。为使市区段的河道形成景观水面,增加观赏性,根据河道纵坡计算,市区段共修建了8 座景观拦河坝,形成平均深度1m 的水面。拦河坝采用溢流堰式,钢筋混凝土材质,既形成景观、又具有曝气充氧功能。为便于在防汛、清淤时泄水,在拦河坝一侧设有提升闸门,在河岸上还设有观赏亭和亲水平台。

6调水补水工程

雨污水分流、污水截流工程实施完成,工业废水实现向沁河的零排放后,沁河沿岸各污水口被封死,由于源头断流,沁河却成了无源之河。河道景观用水需要通过调水补水来实现,调水补水有3 种方案可选择:

(1)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引水沁河上游的齐村大坝,已规划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调蓄水库,容量560 万m3。该方案可行,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南水北调工程未建成前,还需要寻找其它水源,实现沁河的水面景观。

(2)从市区南部56km 外的岳城水库引水从岳城水库引水可通过两个渠道,可以从已建成的引岳济邯供水管道上开口引水,也可以修复现有的高级渠(人工河道),从岳城水库向沁河上游引水。但考虑到邯郸市乃至河北省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加上长距离调水成本高,风险大,故该方案不可取。

(3)调用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二级排放水由于二级排放水同样具有景观价值,引用西污水厂的二级排放水,既可实现污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提高城市污水利用率,又能实现沁河还清的目标,也符合当前国家的节水政策,且实施周期短,可尽快实现沁河退污还清目标。经过论证比较,选用该方案。

引用二级排放水向沁河上游调水,工程内容包括两项:在西污水处理厂内建设加压泵站1 座,设计供水能力10 万m3/d;由西污水处理厂至沁河上游,共铺设管径D1200mm 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道4.8km。

7沁河还清后的水质安全问题

沁河还清后,河水不再发黑发臭。但是,通过调水补水工程向沁河注入的毕竟是西污水处理厂的二级排放水,由于上游无天然径流对其稀释,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要比天然水体高许多倍,其水质指标低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更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将其做为沁河景观用水存在两个安全问题,一是水中氮、磷含量偏高,可能带来富营养化风险,再者就是水中的污染物和病原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为此,建议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宣传,在沁河两案设置警示牌,提醒市民不能用人体皮肤直接接触河水;要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污水处理厂出水指标达标,优化原工艺运行参数,提高出水水质。在今后的工作中,可采取如下措施,逐步改善河道水质:①增加二级排放水的调水量,增大流速,通过水流流动复氧,利用水体生态系统的自净作用,改善河道水质;②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放养鱼类等措施来净化水质;③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的齐村大坝调蓄库容,对河水污染物进行稀释;④对二级排放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其达到景观环境用水标准。

8效益及经济分析

①社会效益。该工程的建成,有效地完善了邯郸市区东北部及西部地区的污水管网系统,杜绝了由于生活和工业废水直接排放而造成的沁河等地表水和地下水源的污染状况,也为河道下游农田灌溉提供良好的水质。沁河退污还清目标的实现,极大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河道两岸成了市民观赏、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其带来的间接效益是难以定量计算的。②环境效益。该工程的建成,大大降低了对城市水环境的污染,每年减少的污染物排放量为:BOD56205 吨、SS8030 吨、CODCR12045 吨、TP73 吨。③经济分析。该工程总投资为28233 万元,其中:西污水厂区部分为13819 万元;污水截流工程为1426 万元;景观拦河坝工程为585 万元;调水补水工程为1530 万元;配套管网、中途提升泵站及东污水处理厂污泥配套工程为10873 万元。污水处理成本为1.08 元/m3。

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2

关键词:城市河道污染;污染成因;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17-02

1 引 言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渐得到深入,人类所拥有的环境技术也正经历着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由于城市污水的排入,污染了城市河流水质,改变着城市河流段的自然状态,使这些河流段逐渐消失着自然特性,尤其是消失着河水自然净化的能力,造成城市河流水质污染[1]。本文在分析城市污水河流污染基础上,对于常用的集中河流水污染控制技术进行相关分析。

2 城市河流污染成因概述

城市河流被污染一般是指排入河流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背景值,且改变了水体的理化性质,使城市河流的生态系统和水体的功能受到破坏,从而沦为“城市污染河流”。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主要原因可以分为3类:

(1)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不断增长,但污水的处理率没有同步增加,致使河流遭受严重污染,既影响了城市河流的水质,又影响了城市的景观,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使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受到损害。

(2)工业废水排放仍是城市河流目前的重要污染源。虽然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污水得到了有效治理,对污染严重的工厂采取了关闭、搬迁等措施,但是许多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废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偷排、漏排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对有些国家明确规定不许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仍排放入河流,导致河流污染日趋严重。

(3)随着郊区城市化发展,小城镇的生活污水量急剧增加,化肥、农药的流失量也越来越多,而且郊区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使规模化养殖场的粪尿和废水基本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成为日益严重的污染源。

3 城市污染河流的常用控制技术

城市污染河流的常用污染控制技术按照其性质可分为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修复法和生态恢复法等等。其中化学絮凝技术等已经在国内一些河流水体的治理中得到应用[2,3]。

3.1河水化学处理技术

河水化学处理技术包括化学絮凝、化学除藻和重金属的化学固定等,化学处理法的突出特点在于其见效快、方法简单,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对受污染严重的城市河流运用化学处理法,能够起到控制和缓解污染的作用。

(1)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一般为混凝剂)去除水体中污染物,而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随看水体污染的形势日趋严竣,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受到人们的重视。

絮凝沉淀对于控制污染河流内源磷负荷,特别是河流底泥的磷释放,有一定的效果。常用药剂有:硫酸亚铁、氛化亚铁、硫酸铝、碱式氯化铝、明矾、聚丙烯酞胺、聚丙烯酸钠等。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应用于污染河水治理一般有2种:一种是直接将药剂投加到水体中改善水质;第二种是将河水用泵提升至建于岸边的构筑物中,投加药剂使之发生絮凝沉淀,出水回流至河道,从而净化水体。前者发挥作用快,但有一定局限性。第二种应用方式实质上就是污染河水的化学强化一级处理。

化学絮凝技术具有适应天然河道水力及污染物负荷变化大的特点,特别是去除磷与COD污染物的效果更明显,这对减轻我国南方区域性河流和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2)化学除藻,化学除藻是控制藻类生长的快速有效方法,在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中已有应用。化学除藻操作简单,可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除藻效果,提高水体透明度,其效果可以参考滇池的应用情况。但该法不能将氮磷等营养物质清除出水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3)重金属的化学固定。调高PH值是将重金属结合在底泥中的主要化学方法,在较高PH环境下,重金属会形成硅酸盐、碳酸盐、氢氧化物等难溶性沉淀物。

3.2 曝气复氧技术

污染严重的河道水体由于耗氧量大于水体的自然复氧量,溶解氧很低,甚至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向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道进行人工充氧(此过程称为河道曝气复氧)以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改善或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其原理是水体中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如H2S、FeS等还原性物质)之向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且具有反应速率快的特点。

河流曝气技术般应用在以下2种情况:第一种是在污水截流管道或其他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之前,为解决河流水体的严重有机污染和黑臭问题而进行人工充氧,如德国莱因河支流Emscher河的人工充氧。第二种是在已经治理过的河道中设立人工曝气装置作为对付突发性河流污染(如暴雨溢流、企业突发事故排放等)的应急措施。如英国泰晤士河的移动式充氧平台(曝气船)。河流曝气技术存在消耗较大的缺点,因此在治理河流时应根据河流水体的污染实际情况与财力状况选择合理的处理技术。

3.3 底泥疏浚和综合调水

(1)底泥疏浚。河流中的沉积物又称为底泥,城市河流的底泥由于历年排放的污染物大量聚集,称为内污染源。在污染控制达到一定程度后,底泥的污染将会突显出来,成为与水质变化密切相关的问题。河流底泥中的污染成分较复杂,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疏浚污染底泥意味着将污染物从河道系统中清除出去,可以较大程度地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尤其能显著降低内源磷负荷,从而改善水质。一般不宜将底泥全部挖除或挖得过深,否则可能破坏水生生态系统。河流底泥疏浚通常使用挖泥船,对于枯水期断流的河流可以利用枯水期清淤。

(2)综合调水。综合调水是河流污染治理的重要辅助措施,通过调水对河网水流进行科学调度,尽量提高水体流动能力,是改善水质的一项有效工程措施。水资源调度不同于河网水流调度,前者主要解决水资源再分配问题,后者主要解决平原河网地区的水质污染和汛期排涝问题,调水的目的是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质。

3.4 河流的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指通过人为的调控,使受损害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况,恢复其合理的内部结构、高效的系统功能和协调的内在关系。人类对河流两岸的过度利用、污水的大量排放,对河流生态系统形成巨大的干扰,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损害。一般而言,河流生态恢复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恢复河流环境,河流生态恢复要求重建或恢复己经退化的河流环境状况。河流从上游到下游,从河床到河岸,都依赖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是河流生态系统发。

(2)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群落组成、营养结构、空间结构和季节结构,在恢复计划中应该综合考虑。

(3)维护和改善流域范围的生态和景观,河流生态恢复计划不仅针对河流本身,而应该考虑流域的影响和变化。

常用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1)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长宽比及地面有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废水可以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的表面流动,并在床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能强、成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对污水进行处理。人工湿地的污染净化过程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综合作用。

(2)植物进化技术,河水植物净化技术主要有浮床植物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将植物种植到水体水面上,利用植物的生长从污染水体中吸收利用大量污染物(主要是氮、磷等营养元素)。

(3)渗流生物膜净化技术,为了强化周丛生物对河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作用,可以用卵石等作填料,在河滩或者河岸构筑渗流生物膜净化床。渗流生物膜净化床因填料材料和粒径的不同,除了生物降解有机物外,还可能产生物理吸附、沉降、过滤等作用,去除悬浮物和氮、磷、重金属等。

(4)多自然型河流构建技术,建多自然型河流思路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恢复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多自然型河流构建技术包括生物和物理两部分。

4结语

城市河流污染程度不同,采取的治污技术也就因情况而变化。广州珠江的治污,既挖掉底泥,又引进新的水源;太湖蓝藻暴发,就是采取化学除藻法;辽宁葫芦岛市内河道污染后,采取的是生态恢复技术。对于河道治污,只有治污标准确定后,才能决定选择何种治污方法,目标决定技术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梁家俊. 浅谈河流污染防治[J].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8).

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3

    流域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点源污染方面,上游的矿业污染、中游的乡镇生活污水和畜牧业排水和城区的工业企业排水以及居民区排水所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矿业废水年排放量达30余万m3。城市4条小河承纳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数量较大,污染严重,其排水最终汇入黄柏河干流,严重污染干流水体。在面源污染方面,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在内源污染方面,由于黄柏河下游区段受葛洲坝回水的顶托呈滞流状态,库区的悬浮物质易在此处沉积,此段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磷含量在0.2%以上,内源污染成严重。黄柏河支流-城市4条小河污染日趋严重,大量污水汇入黄柏河中,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污染带,加剧了黄柏河干流水体的富营养化。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高,水循环紊乱,生态环境流量难以保证黄柏河流域于上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全流域的开发建设,流域水力资源开发程度已达63.7%,建成的大中型书库有13座。由于工农业、电力用水,经黄柏河干流的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用水量不足,黄柏河东、西支流和干流均有断流的现象。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流域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过渡开发,河流岸线资源和水面被侵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减弱,导致流域生态退化问题。少数地方无序开发矿产资源,使地质结构破坏,随意丢弃矿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中上游的页岩区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包括城区4条城市小河在内的黄柏河城区段,环境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水生态破坏严重。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治理思路和治理原则流域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需要政府的领导、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和实施单位的共同参与,根据《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黄柏河流域的环境现状和特征,提出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和思路。黄柏河水环境治理原则是:1)控污截源、减少流域水体污染负荷;2)科学调度、构建良性的水循环系统;3)河道治理,防护堤加固,营造多样性的生态景观;4)长效管理、保证流域水质持续改善;5)普及宣传、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实施思路和理念是: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市民参与、分期实施、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综合治理对策鉴于黄柏河流域环境问题,在工程技术层面和流域管理上,考虑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1)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大量消减面源污染点源的控制是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保证,通过矿井封堵、尾矿坝工程,进一步治理黄柏河上游的矿业污染[4];建设城镇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截流率,提高城区段水环境质量,改善库区的回水水质。点源治理应纳入治理的重点,是近期流域环境治理的优先项目。面源的控制主要是对黄柏河集镇构建垃圾收集、转运和填埋系统;在农村推广沼气工程,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削减农村生活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水、粪便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源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4]。2)河道治理,治理内源污染,防护堤整修,提高防洪能力黄柏河夷陵城区和城市4条小河防洪标准低,亟需加固防护堤和进行河道清淤。通过黄柏河小溪塔城区段、城市4条小河清淤工程和防护堤工程,全面削减内源,提升城市河道景观,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工程措施、多自然营造技术、亲水构建技术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滨岸生态景观系统,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5]。根据底泥的性质确定合理的处置方式,防止二次污染。采取环境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治理黄柏河下游顶托河段水体富营养化问题[6]。3)联合调度,保证黄柏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运转的基本流量,根据黄柏河流域水文特征、水生态与水环境特征以及水资源利用情况合理确定生态环境用水量[7],对天福庙、西北口、尚家河、汤渡河等水库和干流进行联合调度,适当增加干流水量,避免河底裸露、河流断流现象,增加其水环境容量,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4)构建生态防护带,控制水土流失生态防护带是一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同时也是一项水环境保护措施,其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床冲刷,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利用缓冲带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减少来陆域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道,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达到保护和改善水质的目的;缓冲带在溪流沿岸构成了一定自然风景线,美化了河流生态景观,改善了人居环境。5)制定长效管理措施,保证流域持续治理和治理效果根据流域特征,制定完整的流域综合治理长效管理体制,已经竣工的项目能够正常发挥功能,保证设施的日常管理,促进流域治理的持续性。

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4

关键词:河流;统筹管理;措施 

水是循环的,从雨水、地表水到地下水,城市里的水是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在河流治理中,如果没有各个环节的统筹规划,城市里的水将是孤立的。只有从统筹治理、协调推进的角度出发,河流才会在健康与人水和谐中流动。城镇水系作为人工和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是由无数个相关的子系统有机构成的。如果只孤立地着眼于单个水问题的解决,有时只能使整体水环境陷入更为严重的恶性循环。因此,河流的治理应综合考虑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排涝和文化遗产、旅游等各种功能的有机结合,与城镇的园林绿化紧密相联,才能真正形成城镇水系统的良性运转[1-2]。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对于河流的治理正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功能的需求拓展,从过去只重视防洪排涝、治污,转向综合考虑防洪排涝、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多种功能,引入国际通行的多自然河道整治理念。然而,这种转变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即从初期的主要是满足防洪排涝的需要,堤岸工程采用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直立式挡土墙逐步开始建设亲水平台,保持景观水位;之后开始从引入生态堤的理念,采用简单的护脚防冲措施,突出自然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实施综合治理,人水和谐相处的生态水系目标。近年来我国在城市规划、河道的保护、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涉水、临水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生产项目规划布局进行防洪评估、水资源论证和环保评估,减少对城市河流的人为干扰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1运用市场机制管理

运用市场机制对河流进行治理,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建设管理方法。我国一些城市运用了滚动开发筹集建设资金的模式,实现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其中关键的问题是“统筹规划”,政府作为项目的组织者,积极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配置社会资源。除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外,还建立了专门机构和工作制度。在工程实施中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公平竞争招投标,发挥广大民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保证工程的进展和质量[3]。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水在被开发之后可以成为商品,水的自然属性与城市河流综合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可以借助市场机制来优化河流治理的生产效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以及园林绿化、拆迁安置、土地开发等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但河流治理同样不能失去政府的监管和统筹规划。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的手段,加强对河流治理的监管职权,强制性地保护城市水系生态和防污治污设施用地。

2协调管理

对于流域的上游、中游到下游,都有关于治污“代价”的议论。因此,一条河流的治理不能仅是流经城市的部分,还应该将上游和下游作为治理重点,只有全流域的环境改善了,才能使河流的水质保持健康。许多城市在整治河流之初大都将目标确定为“一湾清水,两岸绿荫”,结果在“两岸绿荫”之间却是“一湾浑水”。原因主要在于上中游过度砍伐森林、开荒种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河水变得日益浑浊,洪涝灾害频发;随意筑坝、建库将河流分割成“连塘河”,改变了河水的时空分布,导致水生物的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河流的污染由上而下逐渐加重。其原因主要是流域上、中、下游和相关利益方各行其是,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统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行全流域综合治理。

为彻底治理水污染,需要从江河源头抓起,全面实施科学规划、综合治理。需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工业污染防治、提高经济质量的治本之策,在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需要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政府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4]。流域内的区域协调共同治理河流是一项很现实又重要的工作。做好流域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是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这是共同探讨流域治理的基础和约束遵守条件,通过制定统一规划,使用统一法规,共同消除上游污染、下游治理的尴尬状态。在全流域内开展城市群流域环境质量联合监控工作,成立城市群环境监测联合体,实施流域各河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科研成果的共享;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资源利用,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建设,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技术管理手段。对于流域新建工程项目,逐步推行上下游联审制度,如果下游不同意建设的污染项目,上游部门将不得随意批准。流域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化工、制药、造纸、电镀等严重水污染项目,禁止新建含磷洗涤用品生产项目,已建的限期转产或关闭;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等,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政策法规管理手段。

3参考文献

[1] 魏萍,刘李刚.浅析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j].新疆水利,2005(2):19-21.

[2] 万育生,张继群,姜广斌.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研究[j].中国水利,2005(7):16-20.

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5

【关键词】:城市河流 治理 发展 问题 生态

中图分类号: P3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河流在城市中的作用

1、排水渠道

城市内部的河流一般较为窄小,起不到大批量运输的作用,但却是城市一个重要的排水渠道,地下排污渠道的空间有限,对于大批量的雨水、雪水,甚至是洪水,城市河流是最好的疏通渠道。以2012年北京的大暴雨为例,正是由于北京的地上河道数量极少,且容量极小,对于大量雨水起不到疏通导流的作用,才使得大量积水涌入地下空间,并对市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城市中合理的河流构造,对于排水疏流,抗洪抢险是大有裨益的。

2、灌溉水源

草地是一个城市的肺,起着净化城市空气,改善湿度的作用,因此草地的灌溉是城建每日必行的工作。城市河流可以作为灌溉的水源,相较于地下水源,河水更便于利用,同时可以加快河流的流动,促进生态循环。

3、城市的生态走廊

城市河流作为一个蓄水载体,本身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许多生物栖息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自给自足,为改善城市气候,增添城市活力,作了重大贡献。

4、文化代表

良好的城市河流构造,不仅可以使得河流作为城市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成为整个城市主导者。我国的上海、苏州等城市,因河流而建设、衍生、发展,如今河流已经成为他们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文化标志,成为旅游观光的主要景点,国外的威尼斯等城市也是如此。河流与城市同生同长,河流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日积月累,城市河流已经成为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地。

二、城市河流治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盲目填河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的房地产业也是呈指数形式的蓬勃发展,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将河流填平,是最有效的方式。如此,虽然可以得到短期的经济效益,但长期发展,城市水面积越来越少,环境与气候不断变差,给市民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利,是后期用金钱无法弥补的。

除了环境问题,盲目填河,导致地面通水渠道减少,大量的输水工程转至地下,而地下空间有限,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也有限,极易因为管线设计不当,或水流量过大等问题导致地下管线损坏,其维修的难度远远大于城市河流。当暴雨、洪水,突然袭击时,地下管线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于是会发生地下道堵塞,地面大量积水,整个城市的交通秩序紊乱等,最重要的是市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害。

对于一些受到严重污染的河道,臭气熏天,处理较为复杂,很多城市也选择了直接填河的方式,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处理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受到污染的河道中存在很多有毒物质,填河后会污染到地下水,对于大多饮用地下水的城市,这无疑是对市民健康的威胁。

2、河流被硬化、渠化

许多城市为了河道美观,便于清理,用厚厚的混凝土覆盖于河床至上,仅仅为了管理方便,切断了河道原本该有的生物链,在混凝土上的水流,极容易发绿发臭,鱼虾等水生物也很难存活,反而导致了后期一系列的水质和环境问题。

泥土对于水流有天然的净化功能,水生物也只有在“接地气”的状态下才能存活,泥土与水流可以有氧气交换,水生物在这个系统中可以自然生长,同时,水生物的排泄物,泥土也有“吸收消化”功能,而在混凝土覆盖的河道中,这些排泄物只会腐烂发臭,影响水质。

因此,回归自然本身的面貌,回复最原始的生物循环系统是对城市河道最好的治理和保护。

3、河水严重污染

河水是城市河流的承载物,水流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生物环境,使得整个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尤其是清澈的水流。

但近些年,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废弃物非常之多,尤其是工业废水的不达标排放,会直接导致城市河流水质受污。受污染的河流水不仅无法作为引用水的原料,也无法用于简单的灌溉。河内的水生物中毒死亡,河水受污染的危害远大于河道被硬化。如今,城市河流污染已经相当普遍,对于河道污染的治理,也是迫在眉睫。

4、河道景观匮乏

很多城市为了安全起见,在河道周围修建了防护栏,这样城市河流两侧的景观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情况下,河道景观缺乏,是由于河流水质差或者政府不重视,从而减少了市民从事相关活动的可能(例如:钓鱼、游泳等)。当然河道景观的建设,牵涉的问题很多,美观、实用、堤防、水电网络、安全性等都是在规划时要考虑的问题。

三、改善城市河流治理的方法

1、恢复原始生态

改善城市河流的状态,首先要改变河道硬化、渠化的现状,拆除河床底部的混凝土,使河流恢复原始的生态环境,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河水污染的问题,通过泥土的自我净化功能,改善水质。

在破除硬化、渠化的基础上,在河流中人工培植一些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植物,使河流范围内形成泥土——水草——鱼虾类这样一个完善的生物链,这样的城市河流,不仅起到了改善城市环境,提供灌溉水源的作用,更是市民们闲来游览观光,晚来垂钓的好去处,增添了城市人生活的情趣,舒缓了在工作中形成的巨大精神压力。

2、建立河道周围景观

建立河道周围景观,不仅仅是改善河道两岸的风光这么简单,而是通过建造河道两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市民在河边活动的危险性,并增加市民在河边活动的趣味性,一举三得。

在河道两岸种植垂杨柳、银杏等植被,一来,可以保证河堤的稳固,二来,可以形成河流与河岸整个更加完善的生物系统,三来,在不同的季节,均为市民提供了别具风味的河岸景观。

除植被之外,观光亭、钓鱼处的设立也是必须的。市民可以在观光亭中进行游戏、下棋、聚餐等休闲活动;钓鱼处可以限定钓鱼者的活动范围和方式,既减少了危险性,也为执法机关解决非法钓鱼的问题提供了便利。

3、严格立法,从源头解决污染

河水污染最主要的来源是城市内工业废水的非法排放,若不能从源头杜绝污染,那城市河流污染的治理,将会一波三折,只有建立完善且严明的法律系统,对于工业废水的排放,设立一个系统的排放标准以及检验机制,对于逾越标准线的行为严惩不贷。过去,正因为没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制,才导致一些黑心企业钻法律的漏洞,为了利益,不顾市民的健康,污染这个城市河道。而治理被污染的河道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善,所以要真正做到城市河流的改善工作,必须从源头抓起,“先污染,再治理”的方法显然已经起不了任何作用。

4、合理规划河道走向

城市河道另一个重要作用便是储水、引流,在暴雨、洪水来临时具备抗洪排水的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河流越来越窄,其储水能力越来越低。再者,由于不合理的填埋河流,导致河流数量减少,整个流动的循环系统受到破坏,有些河道成了“死河”,因此,当洪水来临时,河道无法导流,水便会蔓延至地面,对市民工作生活造成极大困扰。

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大河道的深度,是增加河道储水量的唯一方式,这一工程最主要的就是保证河堤的坚固,以防河堤坍塌,这样得不偿失。

对整个城市的河道线路,进行一个系统的规划,是河流的走向适应整个城市建筑的发展,必要时,需要开凿一些人工河道,起到导流作用,在洪水来临时,整个河道具备将洪水引出城市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刘晓涛

【2】《关于解决城市河流治理问题的探讨》潘洪健(黑龙江省庆达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150080)

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6

【关键词】城市河流;污染;河流治理;探讨?

引 言

河流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及环境载体,不但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而且是影响城市风格与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生态建设意义也是各式各样的,包括为城市生活与生产提供就近水源,可以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洪涝灾害,为城市绿地的建设提供基地,为市民创造文体娱乐、亲近自然的空间。

一、河流污染主要原因

1、企业污水处理不彻底

有的企业未进行处理就直接排污,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有的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也较低,物资消耗严重,因此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就过高,而为了逃避治污方面的资金,部分企业就不购买污水处理装置,直接将污水排入附近河流中,或者有的企业污水处理装置治污不彻底,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这些均会导致河流污染。

2、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化肥以及农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人们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而化肥以及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必然会造成部分化肥以及农药随着灌溉以及降水流入农田附近的河流中,在河流自我净化能力之外,将会造成河流的污染。

3、随意倾倒垃圾、排放污水

长久以来人们环保意识淡薄以及部门执法力度不够,随意向附近河流倾倒垃圾或排放污水等,也是造成污染扩大化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拥有比较健全的监管制度,但由于执法力度不够,造成部分企业仍是知法犯法,不注重污水治理的问题。

二、关于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技术的探讨?

1、“管理”技术的落实与提升?

治理河流的污染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是“预防”;一方面是“治理”。所谓的预防就需要相关“管理”技术的落实。管理对策对控制河流污染的起着关键的作用。国家要出台相关的河流保护政策;各地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硬性管理措施来防治河流污染。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并设置专门的河流管理机构等。?

就目前的现状看,国家已经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工厂、生活区逐步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源,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和纳污管网的建设,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源。?

2、利用化学技术处理污染物?

化学处理技术主要是指采用各种化学药剂作为混凝剂和絮凝剂,使废水中的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凝聚成絮凝体,然后予以分离除去的技术。例如在治理磷超标的污水中加铁盐等促进磷的沉淀(化学固磷)等。常见的化学处理技术有化学氧化絮凝技术(简称COF技术),是利用氧化协同絮凝来净化污水的处理方法。常见的药剂有明矾、硫酸亚铁、硫酸铝、聚丙烯酞胺、聚丙烯酸钠、氛化亚铁、碱式氯化铝等。化学药剂的使用成本小,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见效快,集氧化、絮凝、吸附和沉淀于一体,尤其是对于缓解河流内源污染,如去除水中的悬浮性和胶体性的污染物和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也被很多地方采用。

3、河道曝气技术?

这是一种基本的物理治理方法,在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被广泛使用。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也曾采用该技术进行河流治理。它是针对受到污染的河流在缺氧的情况下研发的一种技术。通过人工充氧,设立人工曝气装置等,加速水体复氧的方式,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给水生植物提供充足的氧,促进微生物或者细菌的生长繁殖,加速污染物的降解,从而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并且这种方法利用水体中的溶解氧和黑臭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能较好改善水质黑臭问题。同时,此技术对于处于厌氧状态的、比较松散的表层底泥还有帮助,曝气法可以补充溶解氧,缓解底层污泥的污染物进一步污染水质。因此,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用在污染程度较轻,或者局部淤泥较多较重的河流。?

4、底部淤泥清理技术?

河流中的淤泥是污染水质的一大障碍,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河流之所以黑臭的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硫和氨。所谓淤泥清理就是将河流中的淤泥转移到别的地方或者就地改善,使水质得以改善。淤泥的利用价值也是不错的,比如利用淤泥、淤泥制砖、改良土壤等。

淤泥清理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技术就是挖掘疏通。比如排水挖泥或者带水作业。这种技术看似简单,但在实施前,需对污泥的情况做一个仔细的调查,例如对挖掘深度的把握,机器设备的选用和操作,挖出以后的输送和利用等,要制定相关的方案,作详尽的分析等。这也是一种物理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治标不治本,耗费巨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泥污染的问题。?

另一种方法就是“淤泥固化技术”,这种技术原理简单,就是将石灰投入污泥较多的地带,将淤泥固化。此技术由于会影响水体,效果不够明显,因此采用率不是很高。还有一种叫做“淤泥覆盖技术”,这种技术原理跟固化差不多,将沙子、粘土或者石头等覆盖在底部淤泥上,从而阻止淤泥中有害物质的释放。除了石灰、沙子等,还可以采用专业的高聚物材料,比如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尼龙、聚氯乙稀等等。南京大学王学江等人,曾采用“悬浮填料移动床工艺”的方式来治理苏州河支流河水。该工艺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5h,既能较好地去除BOD5,也能达到良好的硝化效果。这种方法又被称为“生物膜法”,是生物修复技术的一种。?

5、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运用较为普遍,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自身的特性来达到吸收或者分解有害物质的目的,由于其效果较好、成本较低,而被广泛地运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各个方面。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种植水生生物或植物。简单理解,就是通过在河流中种植特定的生物或者植物,达到吸收、转化或者清除有害物质的目的,从而净化水质,保证河流的良好环境。生物、植物其自身所具备的自然净化能力可以除去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N和TP、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种植特定的水生生物和植物,还可以有效地抑制水中藻类的生长,逐步恢复水质。还有一种利用食藻鱼来除藻的技术,也是一种好的治理方法。食藻鱼可以将水中的氮、磷、藻类等危害物质转化为鱼肉蛋白,但在实际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曝气技术来防治鱼粪构成的新的污染源。?

另外,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人工浮岛技术。所谓人工浮岛技术,就是借助浮体上栽培的水生植物直接从水体中吸收营养物质和其它污染物,达到净水目的。人工浮岛上所栽培的水生植物和藻类构成竞争,能有效抑制藻类进行光和作用。此技术还可以美化水面景观、给生物提供生物栖息空间等。?

6、生态修复技术?

所谓生态修复技术,就是通过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态系统来帮助城市河流实现生态平衡。这种生态修复主要包括陆地和水域的生态修复。城市河流沿岸的生态情况直接关系到河水的污染情况,可以种植一定的森林植被,减少点源污染物的排放,建立一定的过渡带等来修复陆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