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范文1
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业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健康服务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WHO:“健康服务涉及疾病诊断和治疗、预防、健康促进、健康维护与康复的所有服务,包括针对个体和非个体的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2013国务院40号文)
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的相互关系
健康产业――是指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域。
健康服务业具有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重属性,是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服务业态。
我国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背景与需求
国家层面:健康服务业具有扩大内需、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围绕健康的产业布局与调整,是现阶段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
社会层面:依据国务院40号文件布局要求,加快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深化医改、走出“怪圈”的必由之路。
国民层面:国外实践证明,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提高国民自身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医疗服务:一支独大,多元化办医格局正在形成;
健康管理:起步晚,发展快,服务单一,急需融合与提升;
健康保险:规模小,发展慢,前景看好,政策支持是关键;
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国民健康需求持续增长的牵引;
国家目标和配套政策的保障;
科研与技术进步的支撑;
医学目的与医学模式转变的导向。
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卫生总费用GDP占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健康服务业发展规模及水平不平衡;
对发展健康服务业认识和行动不统一;
健康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不配套;
健康管理服务是健康服务业中惠及民生面最广、吸纳就业量最大、稳增长效益最持久的支柱体系,是健康服务业增量的主体。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健康管理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初具规模、相关产业链逐步建立,为健康管理学科及其服务业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康管理创新理论与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统一了健康管理的相关概念
健康管理的概念:“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学的概念:健康管理学是研究人的健康与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新兴医学学科;是对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健康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现代医学的重要创新;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健康管理学科范畴:健康管理学是在健康医学理论指导下,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重点研究健康的概念与内涵,健康测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健康风险因素检测与评估、监测与控制,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信息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等。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概念及要素: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是在健康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健康服务。服务的主体是经过系统医学教育培训并取得资质者;服务的客体是健康、亚健康、慢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服务的重点是通过“零级预防”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手段对健康人群及慢性病高风险因素人群实施检测、评估和有效干预,对慢性病实施规范管理和控制。健康管理服务的两大支撑点是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和相关适宜技术及产品的集成运用。
摘自:《健康管理概念和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09》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包括健康管理学科基础、健康管理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健康管理方法学、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健康管理职业技能等。
健康管理服务范围与服务提供
健康管理服务的范围
健康管理服务:是指从业人员运用健康管理理论、技术和资源,为健康人群和慢病早期以及疾病康复期人群提供旨在维护和增进其健康的一系列活动。
按服务属性:可分为医学服务和非医学服务,其中医学服务,又可分为基本医学服务和非基本医学服务。
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提供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体检与评估、慢性病风险筛查与干预、慢性病康复与管理、中医养生保健、心理咨询、健康监测与医学物联网等服务。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养生保健、运动健身、生活美容与按摩、营养指导、健康旅游、养老与健康照护等服务。
健康管理(体检)医学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以健康体检为主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发展规模不断攀升。据2013年估计,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数量已由2005年的约两千家增加至一万家以上,从业人员近50万人,年体检人次超过4亿。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非医学机构逾6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
当前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健康管理服务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位;
健康管理服务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突出;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单一、质量参差不齐;
健康管理服务信息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严重滞后;
健康管理适宜技术与产品开发及集成应用明显不足;
规范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和路径尚未建立;
健康管理服务付费机制不健全。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促进我国健康管理创新发展,必须转变观念,真正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原则;必须始终秉承“学术引领产业发展,产业推动学术进步”方针;必须致力于形成“产、学、研、用”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联动机制,坚定不移地朝着2020年健康管理“学科大发展,服务业大繁荣”的宏伟目标迈进。
进一步完善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加强健康管理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
持续推进健康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范文2
在以上故事中有五个错误的观点,您找出来了吗?如果想考考自己,请在找出您认为的错误后,再与以下的答案作对照。
错误一:心情起伏大会导致肾虚。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为“七情”,正常人皆有之。如果当喜不喜,该怒不怒,仅仅为了保持心情的平稳而强行克制,有害情绪得不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反而有害健康。当然,凡事都要有个“度”,情绪的过激反应也可“内伤七情”:一则直接影响或损伤脏腑的功能,导致相应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二则主要表现为气机的逆乱,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持久或强烈的精神刺激可以造成人体脏腑功能的失调,甚至严重影响健康,而情绪起伏的大小与肾虚没有直接联系。
错误二:肾功能的慢性损伤容易导致肾虚。这是一种常识性错误,是把西医的“肾脏”、“肾功能损伤”与中医的“肾”、“肾虚”混为一谈。西医所讲的“肾脏”是人体最大的泌尿器官,“肾功能损伤”是某些临床疾病直接影响肾功能而导致的肾损害。在中医里,“肾”固然有脏器的概念,但它称之为“肾藏”,其功能主要是“受纳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的整个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又对骨骼和脑髓的生化,以及呼吸、听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显然与西医的“肾功能”风马牛不相及。至于“肾虚”,除了有阴、阳、精、气之虚的不同辨证要点外,其共性都属于肾的精气不足。
从肾脏疾病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肾虚是一切肾脏疾病发生的病理学基础之一,也是许多现代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因此,上述说法不仅混淆了中西医学的基本概念,而且因果倒置,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错误三:阴虚而阳衰,补肾必须先补肾阴虚。中医历来强调人体阴阳平衡,这才是健康的基础。阴虚者阳亢,往往是因为“虚火”造成了人体内物质的过分消耗而导致了阴气的不足,也就是“阳气”的偏亢,而不是所谓的“阳衰”。如果阴虚日久,难以支持人体的功能活动,才会发展到“阳衰”的程度,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所以,“阴虚而阳衰”的说法有失偏颇。至于补肾是否必须先补肾阴也当因人而异,如果病人表现为“肾阴虚”,那么先补肾阴是对的。如果病人表现为腰酸怕冷、四肢不温、夜尿频频等肾阳虚症状,“先补肾阴”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此时,正确的方法是必须先补肾阳。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范文3
[关键词]肿瘤;中医系统学;发病机制;气化;运化;疏泄;虚;瘀;毒;
1中医系统学的建构
建构中医系统学需要遵循三个原则:聚焦、简化、可实证[1]。众所周知,中医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是资料太少、无从着力,而是历史积淀厚重、文献浩如烟海,如何“抓主干、去枝蔓”成为发展成败的关键。聚焦、简化、可实证是一个连续的、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过程,其目的是在众多中医知识内容中,发掘出核心概念,将平面化的柔性中医理论体系变为具有一定刚性的立体理论体系。首先采用“两刀法”,一刀将中医概念切为“虚概念”与“实概念”,一刀将两类概念分别切为“核心概念”与“延伸概念”。其结果是,象数类概念为虚概念,核心者有三:阴阳、五行、六律;本体类概念为实概念,核心者也有三:经络、脏腑、气血。然后,将虚实概念相配,便可形成一个关联的网络[2],阴阳(气血)-五行(脏腑)-六律(经络);在此基础上,引入系统学的三个基本概念“序参量”“调控”“适应”,分别对应阴阳(气血)、五行(脏腑)、六律(经络)。其中序参量标志系统的动力机制,调控表示系统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机制,适应指称系统与环境的互动机制,三者共同维护系统的平衡,保证其生存与发展。至此,中医系统学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但还在定性描述阶段,如要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更深入地揭示生命的活动原理,完成中医现代化的任务,就要走向实证。中医现代化的内涵是多样的,但其技术落实不外乎实证与量化两件事,而实证又是量化的前提。这里需要把握两个要点,其一,要特别警惕,防止“西医化”,如果不慎按照西医结构医学本征,通过细胞、分子对中医命题进行结构化实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异化,偏离中医信息医学本征,出现用“0”做分母后,1=2的谬论。其二,在经络定位基础上,开始实证探索,因为在中医概念中,唯有经络边界清晰,循行有度,可以作为全部实证工作的基石。现在,虽然尚未对经络的特定实体结构做出清晰的说明,但对其体表循行线上的生物物理信号检测已有丰富收获,声、光、热、电、磁皆有,只是其生理、病理意义尚有待深入揭示。在理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不能消极等待,而应实践先行,同时进行方法论反思。难道经络一定有其特定结构?这些信息不能算作它的本质属性?对于这些深层问题,哲学家们已经给出启发性结论,他们认为:除了实体本体,也存在关系本体,两者皆为事物本质,不必也不能在关系本体背后找到一个实体本体,关系本体本身就是事物的存在方式[3]。这对于理解中医意义重大,只有这样才能区分中西医的本征差异,不至于犯方法论的错误。按照这一观念,经络的认识便清晰了许多,它是生命信息之网,可以反映生理、病理规律,而其背后并不存在一个线性对应的特定实体结构,而是无数实体性载体非线性相互作用后的信息涌现,它从系统角度体现了生命过程的复杂性。这里不需要,也不能给细胞、分子找到岗位,能够发挥作用的是“系统”和“信息”这些更为偏爱关系本体的概念。有了经络的定位基础,通过经络脏腑相关、经络气血运行、药物归经这些命题,便可形成一个中医学核心概念之网,通过对经络、脏腑、气血的定量信息化检测,就能准确说明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作用的细节,为全面深刻认识生命与健康的真谛提供新视角。
2中医系统学对生命过程的认识
按照上述中医系统学的建构逻辑,可将机体的生理活动概括为三个机制,分别是气化、运化和疏泄,三者均由气血、脏腑、经络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推动,不能进行线性对应,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4]。也不能将这些生理机制简单地分配给单一脏腑,而是各个脏腑综合集成的结果,其边界难以清晰划分。不过,综合中也有相对分工,气化主要由肺肾承担,运化主要由心脾负责,疏泄主要由肝与心包把握。除了对生理过程的综合理解,对病理状态也要有综合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执简驭繁,实现对中医理论全面实证、量化的现代化目的。作为基础性的病理学机制,总的原则应率先考虑,细节问题留待日后有条件时处理。此时,仅从前面宏观概括的三大生理机制出发把握病理过程(大证候),相对微观的小证候辨识暂且搁置,如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如此,通常让人头痛不已、难以掌握的辨证问题就简洁明了了许多,气化异常便是“虚”,运化异常便是“瘀”,疏泄异常便是“毒”。结合病因再继续追问病理学本质,就能对中医学全局了然于胸。一方面可深化对生理机制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与临床诊疗以及养生原理建立起系统联系。按照系统学含义,气化是动力,虚者动力不足,原因或者内耗损太大(劳神、劳力),或者外阻力太大(焦虑、紧张),依中医原理,前者伤肺,后者伤肾,治则便是润肺理气和补肾益气。同理,运化是协调,瘀者则是紊乱,动力足自然是健康的基础,但动力虽足,却秩序紊乱也同样是病态。原因有二,一是中央指挥失误(信息有误、制度漏洞),二是地方行为失控(天灾人祸、组织破坏),依中医医理,前者伤心,后者伤脾,治则便是平心、健脾。以此类推,疏泄即守衡,疏泄不佳者失衡产毒,原因也有二,一是资源配置不公(感情用事、违背规律),二是外敌防范不力(防线松弛、纵敌深入),依中医医理,前者伤肝,后者伤心包,治则便是疏肝、祛邪[5]。
3中医系统学框架内的肿瘤发病机制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范文4
关键词:中医学,脉,经络,源流,汉英双语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059;R229;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1-0054-05
The Origin and Translation of “Mai” and “Jing Luo”
in Chinese Medical Concepts
LAN Fengli LIANG Guoqing ZHANG WEihang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mai” and “jing luo”, discusses thEIr available transl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from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of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comments on different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g mai”. Meridian, the standardized translation of “jing mai”, approved by WHO, indicates a twodimensional grid and therefore is contradictory to jingmais function of moving qi and blood; channel, a popular translation of “jing mai” in the West, is a polysemy word and is not clear and definite. The authors think that “vessel” can refer to a threedimensional tube of the human being and therefore is a strict and proper translation for “jing mai”, and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mai, jingluo, orig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中医药学西传曾几经兴衰,但是几乎每次都是以针灸西传为先导。中国的针灸学,由来也远:针术起于砭刺,艾灸起于火灼。17世纪中叶,针灸经由日本介绍到了欧洲。针,即针刺,顾名思义,“用针刺”。根据这一含义,荷兰医生赖恩(William Ten Rhyne)创造了acupuncture (acu+puncture)表达“针刺”;布绍夫(Hermann Busschof)等人创造了moxibustion表达“艾灸”——该词由日语mugusa(moe kusa的缩约形式,意为“燃烧的草药”)和bustion(combustion的缩约形式,来自拉丁语combustio)的缩约形式组合而成。acupuncture、moxibustion自17世纪产生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医英文术语中难得的一对真正统一、标准化了的译语,亦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ARS, Med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中的医学主题词[1]。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公室成立专家工作组首次对针灸经穴名称进行标准化。经过10年艰苦不懈的努力,于1991年先后颁布了两套标准化方案,即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WHO, Geneva) 和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Revised ed. WHO, Manila),即《针灸经穴名称国际标准化方案》。实践证明,尽管该方案为针灸的国际学术交流与教学做出了宝贵贡献,但是其推行情况并不乐观,
经络学说主要来源于医疗实践,其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独特的医疗保健方法如针灸、按摩、气功等的应用是分不开的。
一 “脉”与“经络”概念的源流
经络主运行血气。关于“血气”,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著作中均有提到。《论语季氏》讲到人的一生分三个阶段:少年时“血气未定”;壮年时“血气方刚”;老年时“血气既衰”。说明这时已把“血气”变化看成生命的主要特征。《管子水地》篇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这里把大地上的水流比拟为人体中的“血气”,说大地上的水流就好像人体“筋脉”中的“血气”。从认识的先后来看,这种颠倒过来的比拟很可能是先从大地上的水流现象类比推论到人体内的“血气”运行。
《吕氏春秋达郁》有这样的记载:“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这段文字提到了人体的一些基本名词:“肌肤”意指肉、皮,“血”与“脉”相联系,“筋”与“骨”相联系,这也就是医书中所说的皮、肉、脉、筋、骨,即“五体”。正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所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2]
“脉”是简化字,小篆写为,其本义为血管,如《说文解字》所释:“血理分衺(音邪,斜)行体者。”血理,意指血管文理,横斜分布于躯体,有似水流的分支别派。脉,原写作“脈”,又作“衇”。右边的“”,既表声,又表义;“血”或“肉”(“月”)旁,表明这是流通血液的,是肉体的一部分。在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中,多写作“”。“”是“ 氵”字的变异,“目”是“肉”字的变异,“皿”是“血”字的变异。字形的构造已说明,古人是将水流现象比拟血流,“”就是“派”的意思。可见,早期“脉”就是指血管,故又称“血脉”。如《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脉者,血之府也”,就是这个意思。
“经”“络”概念的出现较“脉”为晚,它们是对“脉”的进一步分化:即“经脉”“络脉”。从现有的文献记载看,把“脉”分为“经脉”“络脉”始于《黄帝内经》。如《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可见,这里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作“经脉”“络脉”及“孙脉”(或曰“孙络”)。《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较“脉者,血之府也”的论述,增添了内容:由单纯的“行血”扩展为“行血气”。“经”“络”,繁体字写作“經”“絡”,均从“糸”,“ 糸”旁的字原用于纺织物,现移用于“脉”亦是出于类比。“經”字的另一半边是“巠”,既表声又表义,《说文解字》释为:“水脉也,从巛(川)在一下;一,地也。壬省声。”意指地下水脉。经,《说文解字》释为:“经,织纵丝也”[3],即“经”字本义为纺织物上纵行的线。显而易见,用“经”来称说“脉”的主干,字源上反映着“纵行的主干”“地下水脉”和经脉的循行特点、运行血气之间的关联类比关系。“络”字的半边“各”,也是既表声又表义,《说文解字》:“各,异辞也。”意思是分歧各异,故用“络”来称说“脉”的小支。《黄帝内经灵枢》中的“所行为经”与“络脉异所别”对于理解其字义也是很有启发的[4]。
《汉书艺文志》中“经络”二字一起出现,“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这里似乎还将“血脉”“经络”作了区分。
由“脉”而“经络”(经脉和络脉)、由“血”及“血气”,与针灸、按摩、气功等的运用有很大关系。这些养生保健、治疗方法探究了人体中“血气”运行现象,从而对“脉”的认识大为丰富。关于“脉”字的本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血理分衺(音邪,斜)行体者”;到了五代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则补充作“五藏六府之气血分流四肢也”。这指出了“脉”中容纳的物质由“血”扩充为“气血”,同时指出“脉”内属于“藏府”、外络于“四肢”(肢节)的联系。这显然是吸收医学理论的结果。
其实,“经络”的概念,和很多中医基本概念一样,也是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在一定解剖知识(对“脉”的认识)和医疗实践(针灸、按摩、气功等的运用)的基础上,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以隐喻、类比的方式命名、形成。如《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说:“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二 “脉”与“经络”的英译
目前,将“脉”译为vessel,已在国内外学界普遍达成共识。中医学中“经脉”“络脉”和“经络”主要有以下几种翻译,
其中,meridian和collateral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化的“经脉”“络脉”的对应译语,channel和network vessel是中医英文著作中频繁使用的“经脉”“络脉”的对应译语,这两对译语均比较流行。文树德(Paul U. Unshucld)教授独树一帜,将“经(脉)”“络(脉)”分别译为conduit (vessel)、 network (vessel),将“经络”译为the vessels,“经络学说”译为the vessel theory。
目前,笔者按照尊重自然语言和自然翻译、尊重语言事实和翻译事实的原则,自建了“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中文文本库20余万字,英文文本库400余万词。下面,看看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中“经(脉)”“络(脉)”的翻译情况,
说明:MAIN COLLOCATES (L1) & CORPUS FREQENCY指该词左侧第一位的主要搭配词及其在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
从语料库中可以看到,“经(脉)”还可译为inner meridians (jing)、 jing channel、 conduit-channel,“络(脉)”还可译为superficial meridians (luo)、 luo channel等。下面,就分析一下这几个核心词汇的含义。
Meridian[地图上的]子午线,经线[10]
channel通道;水沟,水渠,水槽[10]
vessel[术语] 血管;脉管;[植物的]导管[10]
conduit管道;导管; 水道;水管;导线管;电缆沟[10]
collateral(血管或神经的)侧支[11]
network网状系统[10]
结合前述中医学中“脉”与“经络”概念的源流,我们知道,经络主运行血气,显然,经络应是“三维”的、可以容纳气血的管道,而非“二维”的线。这也是为什么channel的使用频率远高于meridian的重要原因。正如卡普特查克(Ted J. Kaptchuk) 所说,事实上,用channel翻译“经脉”比meridian要好,因为channel表示三维的、可以容纳某种物质的管道,在含义上更接近原文;而meridian仅表示二维的线。[12]不过尽管如此,为了避免使用新的术语而引起混淆,卡普特查克博士还是使用meridian一词表达“经脉”。
那么,用meridian表达“经”错了吗?显然没有,因为“经”的本义为“织纵丝也”,即纺织物上纵行的线。且meridian对于地图上地球定位的重要性确实可以与“经”对人体的重要性相提并论,体现着“取象比类”,而取象比类又是中医学重要的方法论。这些层面是channel无法传达的。此外,channel在字典上有6个词义,对于不熟悉中医术语的人而言,用一个多义词表达中医学中一个明确的概念,不符合科技翻译的选词标准。
文树德教授可能因此才另辟蹊径,选择单义词conduit表达“经”,用vessel表达“脉”。鉴于“经络”概念起源于“脉”以及“经络”的特点,他大胆地将“经络”译为the vessels,“经络学说”译为the vessel theory。这是非常恰当的。从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对vessel的解释,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动物或植物体内三维的管道,均可称为vessel;只有blood vessel才明确地指血管。而“经络”就是中医学对人体内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功能的一种独特结构的称谓或命名。
collateral和network vessel是“络(脉)”的两个比较流行的译语,使用频率亦不相上下。前者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化的译语,后者则较直观、形象地反映了“络(脉)”的分布特点,且具有很好的回译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meridian、channel和vessel均可用于表达“经脉”。meridian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化译语,channel是目前流行较广的译语,但二者又均有不足之处:前者是二维的线,与经脉运行气血的功能相矛盾;后者一词多义,具有词义不明确性。vessel,指人体内三维的管道,是很严谨、恰当的“经脉”的对应译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兰凤利. 中医英译的历史回顾[J]. 中华医史杂志, 2008, 38(1): 8-12.
[2]李鼎. 全国医药院校试用教材经络学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1-2.
[3][汉]许慎 撰, [清]段玉裁 注. 说文解字注[Z].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44.
[4]李鼎. 针灸学释难 (增订本) [M].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8:2-3.
[5]欧明.汉英中医词典[Z].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 香港: 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1986: 324.
[6]Wiseman Nigel, Feng Ye. 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 [Z]. 2nd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2: 56. (Copyright 1998 Paradigm Publications)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Manila, 1991.
[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2007: 28, 34.
[9]Unschuld Paul U.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Nature, Knowledge, 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 [M].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167-171.
[10]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Z].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8: 948, 230,1711,306,1011.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范文5
早在1991年作为第四统计力学的首创者,金目光教授就在北京世界纯粹化学大会上公布了这一理论创新,金日光教授根据它推测,在所有已知化学元素中,钛、钒、锰等11种元素具有帮助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的能力,并将这11种元素称为“生命动力元素。这些元素大量存在于海洋贝类和壳体中,如珍珠等对于水与生命的关系,水在生命过程所起的重要作用 金目光教援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而发明和研制一种高质量的对人体健康有更佳效果的水则是他一直以来的研究目标
经过6年艰苦奋斗,这种水终于诞生了,金教授将它命名为“矿溶生态水”这种‘基因能量液’除了可以作为人类的健康饮品外,还可以在鱼类等物品的远距离运输中起到作用 因为经过稀释后的“基因能量液”可以让鱼类活得更长久,2006年6月开始,这种高科技饮品已经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日产1万瓶,主要消费对象是老年人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都市人群
生命动力源活性液因为具有特殊的纳米级微观结构和适中的亲电性,所以可以一直渗透到细胞核中整理整顿DAN、RNA促进细胞的正常分裂与增值,使人类真正走向“基因养生”和“基因保健”的道路……所以,如果长期喝高能态生命动力水的人患感冒的机率会大幅减少,精神也会很好,同时也可以防治各种慢性病痴呆病,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癌症等,甚至可以治好这些慢性病,而其它水就很难有这样的效果了
高能态生命动力水“不仅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还荣获一项尤里卡发明金奖,这项研究成果使70多岁的金目光教授看上去就像是50多岁的精力充沛的中年人,不能不使人们感到他必有什么抗衰的绝招
高能态生命动力水来自海洋生物矿,经过高能交变强磁场的作用,使其中的所有磁畴;自失,由此稀释的饮用水的O核磁共振谱半幅宽竟能小到50~60Hz,而其浓缩液更是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几乎全部地杀灭癌细胞,又能养殖正常细胞与此相对比的当代最好的抗癌药5-Fu虽然能杀灭一些癌细胞,但最糟糕的是,同时还大量地杀灭正常细胞他的这一重大发现为解决抗痛问题提供了最佳的新途径。
金教授的“水之梦”是21世纪适合人类的最好饮水,它不仅促进人们的健康长寿,还可能在中药。饮料,酿酒中引起革命,实现农业丰产和绿色革命,并逐渐实现环保生态和增强体能的养生产业革命、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金日光教授以老政协常委的身份给全国政协领导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诚恳建议希望全国政协推动有关部门加快地震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全国政协领导很快把这封信批示给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研究。专委会则立即邀请了一批地震专家和金日光教授当面座谈、深入交流,形成了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随着灾情的不断升级,目睹灾区人民的痛苦和坚强,金日光教授心里非常难受,又马上向国务院请示,获得了5.12震前几千万个监测数据,并通过第四统计力学的研究,发现强地震在震前有规律性的前兆,为我国的地震预测工作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第一手数据和分析结论,受到了国务院、国家地震局等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9年1月13日,金日光教授在中国地震局的邀请下,来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参与学术讲座与交流活动。在讲座中,金日光教授回顾了汶川地震前昭通,西昌、门源、宝鸡等应力台异常判断指数的变化,分析了这些异常变化与此次地震的关系,然后为了引入其研究的新地震成因理论体系,还介绍了流变力学,固体潮汐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基本概念。
一书一文捍中医:以专业科学解析中医,以诚挚热情打动读者
近年来,国内有些人士武断地攻击传统中医药学为“非科学的”、甚至将其说成是“伪科学”。在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金日光教授“为中华传统中医药学的科学性说几句公道话”的发言在会议上大放异彩,他深感有必要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诠释传统中医药学所提出的“精气神”,“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归经”、“经络”等学说的科学真谛,以捍卫中华几千年来的伟大医学宝库。
为了维护中华传统医药学的伟大宝库,为了中华传统医药学的发展,为了使西方医学科学界能够了解中医药学理论的真谛,他专门撰写了一本《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其中由我国著名的中医学者诸国本先生作序,指出这本书“对中医药理论的全面认识和用现代化学理论方法的深入探讨,成为本书的重要特点”,又说该书“首次提出生命动力元素的概念,将第四统计力学――JRG群子理论运用于中医药理论化的研究。其中对于生命动力元索及其亲电强度的提出,中药性味及药效的定量制定,经典处方和特效处方物理化学评价和改进方案,传统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归经学说的现代物理化学解析,在理论上都具有突破性进展,为中医临床验证和中药疗效鉴定提供了明确指证。”
此后,还有人提出中医药学理论中五脏六腑之间表里关系问题,如为什么大肠生肺,小肠生心等问题。为此金教授再撰写了“再论中医药学理论的当代科学内涵”的长篇论文,发表于《科学中国人》杂志,这一论文的作用不亚于前述的专著,并因此在2008年第三届中医药发展论坛上荣获了“2008年中医药行业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的称号。
一心一意育新人:桃李天下勤勉耕耘,著述等身笔耕不辍
金日光教授1956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1960年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学科首席科学家、全国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兼民宗委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报主编、中国化工学会和化学学会理事。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化工系统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全国高等院校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内流变相态学研究基地创建者等称号。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金日光教授赴美考察美国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育。回国后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北京化工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系一级的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他为学科带头人的高分子材料学科发展为国家重点学科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后来又建立了材料科学与国家一级学科。目前金日光教授已培养了近50多名博士生和上百名硕士生,发表了200多篇论文,仅这几年被录入SCI的有20多篇,录入E1的有60多篇,在国内外先后出版专著十部。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范文6
自我保健医学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世纪90年代,根据著名国际医学专家总结医学历史经验、研究21世纪全球医学发展战略提出的第五医学。它对医学发展和增进人类健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老年朋友如果掌握了自我保健基本知识,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康寿之门的金钥匙。
为什么倡导自我保健
(一)“自我保健”是医学发展的新阶段
世界卫生组织在总结人类维护自身健康,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把医学发展归纳为五种医学:第一医学是临床医学,主要是总结疾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第二医学是预防医学,主要是总结预先防止疾病发生和发展,从而使人们不生病或少生病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第三医学是康复医学,主要是总结疾病基本痊愈之后,进而巩固疗效,促进机体康健和功能恢复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第四医学是保健医学,主要是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知识综合起来,全面保护心身健康的知识和经验。第五医学是自我保健医学,主要是将前四种医学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总结,通俗地介绍给大众,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这些知识和经验,并能从我做起身体力行,用以维护自身健康。
自我保健医学的基本概念是:认识人体生理规律和心理规律,掌握综合平衡理论,运用自我调适方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目标的一门大众医学。只要每个人都具备了自我保健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和运用自我保健知识,那么自我保健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
(二)人类的疾病谱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1.疾病谱向现代病变化。历史上各种烈性传染病、急性传染病等将被消灭或基本控制。而被称之为现代病、富贵病的各种慢性传染病和生活习惯病则呈逐年上升趋势,如肝炎、艾滋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
2.病因谱向多元性变化。各种传染病的病因主要是生物因素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和鼠、蝇、蚊、螨等病媒昆虫。而各种生活习惯病的病因则呈多元性。主要有:
(1)社会因素。包括各种体制、机制、制度变革;社会活动的快节奏、高效率;利益驱动的竞争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等。
(2)心理因素。包括对经济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不适应、不平衡;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心绪变化或过激等等。
(3)生活因素。包括吸烟、酗酒;高脂、高糖、高盐饮食、过饱饮食、偏好饮食;不爱活动或不爱运动;不良卫生习惯;生活起居睡眠不规律等等。
(4)自然因素。包括一年四季的气温(阴晴冷暖、季节温差、昼夜温差)、气流(风向、风速)、气湿(雨雪烟雾、空气湿度)、气压(高气压、低气压)变化的不适应,风、寒、暑、湿、燥、火侵袭等等。
(5)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水、土壤和噪音、电磁的污染;粮食、蔬菜、水果和鱼、肉、奶、蛋的污染以及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装修的污染等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致病因素不断增加,这是导致现代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的根本原因。
3.死因谱向文明型变化。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致死者,多数是由于愚昧和贫困引起的;而由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所引起的疾病,被称之为文明病或富贵病。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和多数国家的疾病死因顺序,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肿瘤都在前3位。
(三)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健康的价值在所有财富中是第一位的;而在获得健康的诸多因素中,第一位是自我保护、自我保养、自我预防、自我治疗、自我康复,一句话:自我保健。不仅克服致病因素,预防疾病发生完全靠自己,就是治愈疾病,也主要靠自己。因为医生应用药物或手术治疗,最终还是依靠自身免疫能力和修复能力的不断增强才能战胜疾病。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我们体内自然的力量,是疾病的真正医疗者”、“并不是医生治愈疾病,而是人体自身战胜了疾病,不给任何处方,有时是一种优质的药物。”美国学者认为,人体80%的疾病是不需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自身免疫能力而治愈的;有20%的疾病是在药物和手术的帮助下,调动自身免疫能力而治愈的;而死亡则是由于自身免疫能力衰竭所造成的。以上这些论述,就是倡导和推行自我保健的科学根据所在。
怎样做好自我保健
(一)高度重视“亚健康状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新健康标准,医学专家对人类健康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一种既非疾病,又非健康,又可双向转化的“亚健康状态”。人们时而产生的心情烦躁、头晕脑胀、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心理障碍和生理不适,都属于“亚健康状态”。据上海中医药大学近万人调查,在人群中10%~15%处于心身完全健康状态;50%~70%处于“亚健康状态”;17%~20%处于慢性病状态。其中的亚健康状态者,按地域分,沿海高于内地;按职业分,知识分子和管理人员高于其他人员;按年龄分,40岁以上的高达78%,而且年龄越大,比例越高。
人的生老病死是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即健康-亚健康-疾病-死亡。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态度有两点缺憾:一是重视机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二是重视疾病医治,忽视早期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发现和研究为疾病防治提供了宽裕的“防范时空”,每位中老年朋友都应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参照新健康标准,进行对照分析,做到心中有数,自我认知。然后,通过全面实施自我保健,促使自己向健康状态转化,防止向疾病状态转化。
(二)掌握自我保健六项要领
1自我保健的指导原则:一是掌握综合平衡理论;二是运用自我调适方法;三是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三条指导原则,在学习自我保健知识,从事自我保健实践,采用其它各项自我保健要领的整个过程中,具有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的意义,这三条原则将在后面分别叙述。
2自我保健的物质基础:氧气、水、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微量元索、纤维素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以气体、液体、固体各种形态存在于细胞、组织、器官之中,发挥各自的特有功能,并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保持着相对平衡和动态平衡,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3自我保健的精神保障:心理健康对整个人体健康具有重大作用。WHO提出,“心理养生是2l世纪的健康主题”。人的生命活动是由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组成的。生理活动需要物质能量,依靠上述物质基础的作用。心理活动通过积极思维和弃旧扬新,产生精神能量,使感觉、意识、情绪、智能和行为发挥应有功能,具有精神统帅作用。
4自我保健的运动锻炼:“用进废退”乃万物规律。坚持锻炼,可使组织器官经络畅通,生命活动有序运行;停止锻炼,则组织器官闭塞,生理活动紊乱。动则能通,通则顺畅,通则吸收,通则排泄,通则健壮;反之,不动不通,不通则瘀,不通则痴,不通则肿,不通则病。富兰克林说:“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