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水环境污染;畜禽养殖业;发展;治理措施;江油市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5-0086-02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身体健康,实行无公害绿色消费是21世纪人类的主题。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综合防治水环境污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1]。
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上游,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历史文化名城。江油市境内的昌明河和涪江一道,是江油人民的“母亲河”,是穿越江油城市内十分重要的河流,盘江是江油市第二大河流。江油市境内河流两岸环境的质量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近年来,江油市加大对昌明河和盘江河的综合治理,对全市畜禽养殖户进行了规范化管理,积极创建省文明卫生城市。通过一系列措施,美化了江油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档次,拉动社区文明建设,使原有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在江油市境内,畜禽养殖业对水环境污染的现象仍然存在,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加强对江油市畜禽养殖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已成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工作。
1 江油市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畜牧业发展的大量投入,江油市畜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一批设施先进的规模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领军产业[2-4]。
2012年,江油市全年存栏生猪67.06万头,年出栏肉猪82万头;存栏小家禽650万羽,年出栏家禽1 650 万羽。共有养殖专业户3 458户,其中鸡年出栏500羽以上的有588户,鸭存栏500羽以上的有320户,猪存栏50头以上的有 2 545户。
目前,江油市有畜禽宰杀场(点)42 个,其中25个为生猪屠宰场,另17个为家禽宰杀点。
在畜禽养殖业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畜禽粪尿对江油市境内涪江、昌明河、盘江等河流水环境的污染加剧。
2 发生污染的原因
随着江油市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畜禽养殖业对水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在一些地区,畜禽养殖业污染远远超过居民生活、农业、乡镇工业对水环境的影响。畜禽养殖业造成江油市境内水环境污染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规模较小的养殖场未建立粪污处理设施或设施落后,达不到治污要求。
(2)家禽宰杀污染极为严重。境内大部分的家禽宰杀点都无污染处理设施,尽管有少部份家禽宰杀点修建有污染处理设施,但其设施也达不到环保要求。
(3)个别生猪屠宰场修建有沼气池,但建而不用,使粪污得不到有效处理,偷排现象时有发生。
(4)外地人员到江油市租用农房从事养殖业,治污设施不到位,加重了江油市污染区。
(5)治污设施缺乏检修,达不到治污效果,甚至闲置。
3 治理措施建议
加大畜禽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降低畜禽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江油市畜牧生产工作的重点。
3.1 加强领导管理,实施专项整治
畜禽养殖粪污治理是一项变废为宝、为社会和人民造福的重要工作。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费用高。江油市对此高度重视,对相应部门下达目标任务,设立领导小组,实行领导承包人制度,层层落实具体责任。
(1)推行行政主管污染治理工作的乡镇负责制。分管农业的乡镇长(街办主任)负责落实,明确具体办事人员,并与年度考核业绩挂勾,确保养殖污染治理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2)把养殖污染纳入法制轨道,做好治理污染宣传工作,加强对畜禽养殖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畜禽养殖户充分认识养殖业造成水污染和对人类的危害。
(3)及时总结,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将日常监管与专项行动相结合。各乡镇在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中及时反馈进展情况、治理经验、整治难点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与有关部门协商,以便及时处理,确保养殖污染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4)加强监督检查。各乡镇实行专人负责治污工作,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畜牧、环保等单位进行不定期督查,确保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任务顺利完成。
3.2 治理措施
(1)根据江油市实际情况,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场,建立养殖小区。通过养殖小区的建立逐步规范江油市养殖业,引导全市畜禽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解决好养殖污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达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2)在江油市中坝、三合、太平三镇的城区范围内设立禁养区,统一规划,对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户,动员其搬迁到规范化的养殖小区。
(3)种养结合,实施生态养殖模式。对畜禽粪便可采取干燥法、发酵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处理,鼓励畜禽养殖场(户)将畜禽粪便生态还田。畜禽养殖场(户)不得任意向水体或者其它环境直接排放畜禽粪便、废渣或者污水等污染物。
(4)对市内河流周边的畜禽屠宰场进行综合治理。由当地乡镇政府牵头,畜牧、工商、农业、商业、环保等部门配合对所有畜禽屠宰场进行全面检查,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有设施建而不用、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屠宰场一律予以取缔或停产整顿。
(5)对市内河流周边的养殖场进行规范,根据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建设污染物处理设施。通过修建沉淀池、化粪池、沼气池处理养殖粪污。条件好的养殖户修建沼气池。沼气池的修建要提高科技含量,要组织专业队伍定期进行检修、清渣、换粪等。
(6)加强对外来养殖户的管理。外来养殖户在江油市租用本地农户的场地进行养殖,由于条件所限,绝大部分没修建畜禽粪便污染处理设施。因此,应制定适当措施,对外来户必须要求他们修建粪便治理设施,无设施的当地政府要强制其搬迁。
(7)实行社会舆论监督,加强对病死畜禽的无公害处理。江油市境内沿河两岸有少部分养殖户向河内丢弃病死畜禽,针对这种情况,各乡镇要加强监督,设立举报制度,对乱扔病死畜禽者进行严惩。
(8)推广粪污治理新技术,继续探索粪污治理新途径。采取微生物净化、粪尿分离、粪便生物处理、利用粪尿产生沼气、改善日粮配方、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等技术进行养殖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
4 小结
城市河流是城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水环境质量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对畜禽养殖业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控制,以促进江油市畜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美解,何华西.我国畜禽养殖业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4):315-318.
[2] 李丽立,张 彬.降低畜禽粪便对水源污染的日粮营养调控的措施[J].中国商办工业,2000(5):47-49.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范文2
省环保局污控处:为切实加强环境安全监督管理,严防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根据*环发[××××]×××号**省环保局《关于转发国家环保总局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紧急通知》)精神,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全市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环境安全大检查工作已基本结束,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关于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的情况报告
省环保局污控处:
为切实加强环境安全监督管理,严防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根据*环发[××××]×××号**省环保局《关于转发国家环保总局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紧急通知》)精神,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全市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环境安全大检查工作已基本结束,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紧急通知》的要求,市环保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向全市××县区环保部门下发了《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的紧急通知》(*环发[××××]×××号),要求各县区环保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和《**省环保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总局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防发生污染事故的紧急通知》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总局两个《紧急通知》精神,以***水污染事件为前车之鉴,高度重视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辖区内可能引发环境污染事故隐患企业的环境安全监管力度,严防发生环境污染重特大事故,确保全市环境安全。
(二)确定重点,抓好落实。在这次环境安全大检查工作中,全市××县区环保部门按照要求,集中力量,组织工作组加大对居民集中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河等主要河流沿岸可能引发环境污染事故隐患企业的重点清理检查,确定了检点和内容。截止到××月××日,全市共出动环境安全大检查工作人员×××人(次),检查各类企业××家,检查城镇集中式水源保护区××处。清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小炼铁厂×个,停产治理企业××家(其中:造纸行业×家;铅锌洗选矿行业×家;化工行业×家),检查危险废物堆放场所×处。
(三)制定预案,落实制度。一是检查落实了全市××县区环保部门《突发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对企业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环境应急预案、应急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帮助和指导对环境安全构成威胁的隐患企业制定了整改措施。二是建立了全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信息报送和制度,制定了企业与县区级环保部门、县区级环保部门与市级环保部门互通信息制度,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环保经费投入不够,缺乏环境污染应急处理能力和应有的环境污染应急装备。在这次检查工作中,少数企业对自身的检查工作认识上还存在偏差,落实整改措施的力度不强,对污染治理设施的经费投入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对企业环境污染设施治理,情愿接受处罚也不投入经费加强治理。
(二)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落后,污染治理设施过于老化,长期处于带病生产状态,安全隐患较大,特别是矿石采选行业,基本上都建在主要河流沿岸,污染治理设施防渗漏处理工艺不彻底,污水渗漏严重,长期下去,有可能对河流沿岸及下游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带来严重污染,有可能引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三)个别县环保部门客观上由于人少事多,交通工具不便,对排查环境污染事故隐患工作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在查找问题上还不够彻底,上报工作情况不及时。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企业业主和相关部门人员的环保意识,增强严防发生环境污染事故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下大力整治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的企业,落实环保规章制度,改善生产设备和环保治理设施,确保环境安全。
二是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环保设施不完善,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环保部门要严格环境执法,毫不迁就,该处理的要坚决处理,特别是对***河等几条主要河流沿岸的矿石采选行业、化工行业的违法排污问题要彻底根治,下大力抓好污染源头的治理工作,确保河流沿岸及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新常态;水污染;法律规制;治理
长期以来,人类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对环境的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区域水污染的问题。水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人们开始寻求解决方案。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国内要早,例如,荷兰,建立了水污染防治管理机构―水管会;法国,建立了六个水务局,分流域进行水资源统一管理;韩国,设立了以国务总理为首的环境问题对策委员会,完成水质管理一元化政策。此外,最常用的措施还有:普遍采用水的重复利用、循环回用技术,发展闭路循环系统;城市污水普遍采用二级处理;城市污水的再利用水法的制订与进一步的修正,等等。相比之下,国内对水污染的治理就相对落后一点。虽然国内已经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防治与治理,但依旧不够完善。
在区域水污染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就属长三角地区了。将长三角地区作为代表,主要是由于它的基本特征:(1)地理位置:长三角地区属于我国东南亚热带湿润地区,水系发达,占地面积大,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处于沿海开放带和沿海产业密集带组成的T型产业布局的结合部(2)经济发展:长三角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同时农业基础好、服务业发展快。因此,长三角地区很具代表性。
一、长三角水质现状
(一)总体水质逐年下降,干流水质基本稳定,但中小河流水质恶化。长江沿岸城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了长江,由于长江水流量大,自净能力强,所以,干流的水质基本稳定。但在南京、上海、南通等地均存在明显的岸边污染带。[1]中小河流的水质的恶化,导致出现有机污染特征和强烈的富营养化趋势,个别地区出现黑臭现象。
(二)湖泊呈现严重富营养化现象。由于城市湖泊的环境容量小,因此污染较为严重。区内的近20个湖泊75%以上已呈现明显富营养化。
(三)地下水的取用和污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优质地表水的缺少,则需开采富水性好的第二承压水,导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并由城市向外扩张,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沉降漏斗。据调查研究表明,由于长期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了很多个以城市为中心的水位下降漏斗。更为严重的是,地下水位的漏斗仍在扩大。
(四)市郊、农村的污染突出,老工业城市污染下降,新兴工业城市排污量增加。特大城市随着环境政策的实施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废水排放量逐步下降,排放达标率不断提高,但一些开发区,一方面要控制废水的排放,另一方面又要快速发展经济,最终导致废水的排放量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
(五)河口、泊岸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压力增大。长江口水域水污染加重,盐水的入侵是影响长江口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长三角区域水污染治理的难点
(一)水污染影响广泛
水资源与其他资源存在根本的区别是,流动性。因而,水污染也就影响更为广泛,上游的排放的污水,经水域的流动,则会污染到下游的水资源,这就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一水域的水污染,随着水的流动扩展到另一片水域,从“污染点”变成了“污染面”,水资源的污染则会从某一区域到某一流域。同时长三角区域又有它独特的难题。第一,长三角区域河流湖泊呈网状分布,地理条件较为复杂,再加之处于梅雨覆盖区。地理与气候的特征,导致该区域水污染扩张更快,治理更难。第二,长三角区域作为经济发展核心区之一,工I活动比较活跃,在快速发展工业的同时,也加重了环境的负担,废水排放量较多,给区域水污染的治理带来了难题。除了工业以外,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区域农业较发达,由此排放的农业污水也是相当可观的。第三,长三角区域人口较多,城镇较为密集,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加快,密集的人口、城镇导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增多。
(二)管辖确定难
水资源,总体而言,具有公共性质,但就“流域水污染治理作为物品本身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又具有收益的排他性”[2],也就是要求“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但水污染不同于其他污染,水资源是流动的,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下游水域的治理主体要帮上游污染水的主体买单,这显然不合理,同时打击了各方治理水污染的积极性。各地方的政府从己方利益出发,“必然寻求地方区域边界的利益最大化,或地方行政区域边界内的治理成本最小化。一方面要防止区域内利益‘外溢’,另一方面要企图有其他主体承担本区域发展成本”。[3]长期以往,只能造成“互踢皮球”的现象,相互推卸责任,最终,没有一方承担治理责任。
对于长三角区域水污染的治理难点,我组主要是就法律规制方面入手,以期通过法律规制能更好地解决区域水污染问题。
三、建议
(一)确定责任承担问题
水资源本质的特殊性,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就上下游水污染问题,总是无法得到合适的解决。在长三角区域,涉及到上游的水污染,波及下游的水资源,上游将水污染的难题丢给了下游,下游又认为是上游的责任。各方都没能及时有效的治理,只能扩大污染面积,加大水污染的危害。这不止长三角有该问题的存在。因此,法律很有必要明确规定各方的责任与义务,更高效地解决水污染问题。区域水污染,最主要就是找到污染源,污染源所在地政府对该水污染应尽主要责任,对波及下游的损害应承担一定责任。当权利义务明确时,才能有效处理问题。
(二)完善协商制度
相关学者认为,应当“依法解决”,跨界水事纠纷,完善协商的相关法律,加强水行政执法。[4]这在治理区域水污染时,也是一样。区域水污染治理上,会存在上下游间的责任纠纷,此时,在涉及两方利益时,双方只有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合理适当解决区域水污染问题,因而,协商制度必不可少。协商一致制度也是对确定责任承担问题的补充。经济利益,就各方而言,不能被侵害,双方相互推诿的行为,也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只是,没有合理解决区域水污染治理的问题,对双方皆是损失。因而,协商也是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三)规定区域水污染治理的方式手段
就长三角区域水污染治理而言,最大问题应当就是,上下游的责任推卸。前文已列举了责任承担问题和协商制度,那就实施阶段也应予以规定。在法律中,应明确相关的方式手段,使个地方政府在实施过程有确切的行动纲领与大致方向,尽可能高效解决,以期达到合理的预期。
(四)扩大监督渠道
对于监督,一般都是相关部门的职能,相关部门依权进行监督执法。但是,资源总是有限的,常有监督缺失的时候。公民作为被侵害的一方,应当给予公民相关的权利,进行监督并给予对此诉讼的权利,这样就增加了一条监督渠道,对失职一方施压,让其及时履行自己的义务。
以上,是我组就从法律规制方面,对区域水污染治理提出的一些建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经济,而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环境。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区域水污染成为当今的一大公害,政府有效治理区域水污染,将会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与前提。治理区域水污染,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和谐有着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郁鸿胜.《长三角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3-14.
[2]Dr.Franz Josef Batz. Fransboundary Water Cooperation [M]. By Federal Ministry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ublishing July,2006(4-8).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范文4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一是坚持环境保护优先,树立生态立区意识,坚持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以人为本,加快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二是让辖区河流休养生息,对其以人文关怀,通过不断减轻河流的污染负荷,恢复生态平衡,重视河流的生命活力。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环境管理原则,采取三项措施:1、对现有污染源排污口实施每半年进行一次监督性监测,平时随时抽测,确保稳定达标排放。2、对新建项目严格环境准入,推行清洁生产。3、全方位治污,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三大有效手段。建议有关部门对*河采取河流底泥疏浚、植物净水、革除青草等措施,促进河道生态恢复。对沿河垃圾采用“村收集—镇集中—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三是加强宣传,让环保常识、法律法规、绿色文明家喻户晓,全民行动共创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二)在整体推进区政府四大环境整治方案基础上,开展辖区噪声环境功能区划研究
督导前进村加强维护现有工程及设施,巩固整治效果,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实现“以奖代补”。同时,以前进村为试点,协助南八里村并拓展到其他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逐步达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继续对实行“河长制“三条河流水质进行监测,力争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对规模以上企业和22家燃煤大户继续实行耗煤、耗水及排水月报制度。污染减排、地表水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等按照计划取得较大进展。同时,对辖区开展噪声功能区划分,确定各类噪声功能区范围,改善居住环境,较好控制噪声扰民问题,营造整洁、有序、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三)落实责任,环境监察工作实施“421”工作制度
环境监察工作实施“421”工作制度,即每月“4”查:一查企业原料种类、数量是否发生变化,二查环保装置运行是否正常,三查排放口污染物浓度是否达标排放,四查事故池与装置连接及运行情况是否正常和匹配;“2”提速:一是办理要提速,二是环境热点难点敏感问题处理要提速;“1”月报制度:规模以上企业和耗煤大户月耗煤量、用水量、排水量实行每月报告制度。克服以往环境监察走过场现场检查似走访慰问的现状。环境管理工作做到把住入口、看住总量、用好三大政策。把住入口严格新建项目准入标准,禁止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进入*区,并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看住总量控制污染物“增量”,做到只减不增,进一步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提高治污水平,督促治污设备正常运行,确保稳定达标排污,严格控制超标、超总量排污。用好三大政策即限期治理、停产治理、关闭取缔三大政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及产业调整,逐步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使用低硫煤及清洁能源,要求企业建立健全有利于环保的体制机制,支持鼓励绿色税收,确保辖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加强监管,确保辖区环境安全
对辖区34家重点化工企业和6家限期治理、7家停产治理企业加强监管和治污督办,确保按照环保要求正常、安全生产,按时限完成限期治理和停产治理任务。
(五)宣教与创绿
围绕工作重点,创新环境宣传手段,大力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采用多渠道、多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节能减排、小康指标、污染源普查、环保法律法规等,为环保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进绿色创建系列活动。实现每年都有
“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目标。
(六)以科研促全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在完成辖区农村饮用水环保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自加压力,预计完成辖区噪声区划分研究,为顺利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奠定技术支撑。同时,视市科委对上报的*区地下水污染程度评价研究和*区农村饮用水环境保护规划研究2个科研课题经费的批复情况开展专题研究。通过环境保护专题调查研究,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和锻炼分局干部职工的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更好地适应环保工作需要。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河污染治理问题。*河虽然采取了堵(截留生活生产废水)、疏(清淤绿化)工程治理,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恢复沿岸生态环境功能,仍是一条臭水河。为此,建议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主动治理的工作思路,利用湿地、植物、人工跌水增加富氧等措施,确保整治效果,恢复生态功能。
2、非工业园区以外化工企业和危废处置企业的监管及羽毛沟等区域生活生产废水不能进入污水处理厂问题。有计划的对非工业园区以外化工企业和危废处置企业的监管,逐步进入工业园区。禁止羽毛沟地区新扩改建设项目建设,逐步搬迁、萎缩该地区的工业企业。同时,完善该区市政设施基础建设,确保生活生产废水排入市政管网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另外,加快*路至新华路间*河干管截流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污水厂运行负荷达到80%以上。
3、工业企业集中供热问题。推进集中供热进程,彻底解决分散燃煤锅炉问题。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范文5
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强化资源环境硬约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发展
当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力度大,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12年的84.9%,COD排放量减少17.9%(按工业和生活同口径),但经济发展方式仍然较粗放,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工业、城镇生活、农业源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仍然过大,加之水资源短缺、水资源集约用水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生态流量缺乏,造成不少地区环境容量超载。这是造成我国水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4]。
未来5~10年仍然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持续增加,我国工业、生活和农业用水总量在2030年前仍将上升,未来的废水排放压力将持续加大,我国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和水环境“难以为继”的困境。
各类污染源排放量大,是我国水环境质量改善避不开、必须解决的本源性核心问题,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环境保护。在新型城镇化、工业升级转型过程中,应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坚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强化资源环境硬约束。在城市层面,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控制水污染物增量、治理存量”,使城市发展与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以资源环境作约束,优化城市发展。
首要的是以制度和政策落实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其核心是明确环境质量反退化制度,经济社会发展以不降低水环境质量、不损害水环境功能为前提,约束和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建议建立水环境质量倒逼机制,以用水效率和用水总量、以水质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指标强化硬约束。在实现途径上,要加强资源需求管理,以供定需,以削减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用水总量为抓手,以污染减排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施节水总量控制、提高用水效率,从源头上减少水污染物产生和排放。
管理层面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节水总量控制要求,建立节水统计制度,开展节水审核,落实节水责任,建议严重缺水地区要把节水纳入政绩考核。在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面,落实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体现环境质量战略转型和总量控制制度的深化。同时环保和水利部门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和水资源论证工作,严格审批,要考虑“区域缺水情况、排水去向、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是否足够”等,真正做到以水定人、以水定城。
处理好预防与治理的关系:预防优先要有针对性,治理为主须稳、准、狠
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好水”与“差水”同时并存。“好水”主要指饮用水水源水质,2012年我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5.3%,1370个试点村庄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点位)水质达标率仅为77.2%[5]。“差水”特指为污染严重的水体。尽管经过三个五年的重点流域规划的实施,但地表水污染严重水体依然大量存在,十大流域内仍有10.2%的国控断面为劣Ⅴ类,而且我国西部等江河源头区受污染河道不断上移,2009—2012年少数断面在个别年份由Ⅲ类下降为Ⅴ类。
总体部署上,应该注意到水环境质量关乎民生,社会诉求强烈,亟须在5年左右时间内把握重点,综合施治,突出特色,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抓“好差两头”,在长远谋划的同时,阶段性保护和治理工作要取得群众看得见的实效[5]。
对于“好水”,要突出预防为主,突出休养生息,突出更高的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要求,构建水环境保护的防护体系。饮用水水源重点是要减少干扰,要落实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保护区污染源清理整治,并加强流域上下游联动治污和优化取水排水格局,汇水区内严格准入和监管。同时,要积极启动开放性水源地的城市备用或应急水源地建设工作。
对于“差水”,强调突出重点,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坚持稳、准、狠原则。“稳”就是积极稳妥,与已有的相关规划任务要求有机衔接,重点是消除国控断面劣Ⅴ类的河流(段);“准”就是要找准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将工业园区监督管理、建成区污水直排、保障生态流量等作为抓手,最终大幅度提高水质达标率;“狠”就是要重拳出击,“严”字当头,在强化现有法律制度落实的同时,在水质目标清单管理、信息公开、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等方面实施一些新的制度、措施和做法,力求“四两拨千斤”,积小胜为大胜。
处理好节水与治污的关系: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系统构建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系统治理格局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严重,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生态损害严重并存,新老问题交织,使我国水环境的系统治理工作迫在眉睫。我国年缺水500多亿立方米,缺口超过8%;我国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是0.52,比世界先进水平低0.1~0.3;全国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高达20%,每年损失100亿立方米;我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6]。
我们认为,水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紧紧围绕“源头控、中间治、末端考”的系统思路制定治污技术路线,制定“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综合防治战略,系统构建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养护的保护格局。在实现途径上,节水与减污并重[7];在体制和机制上,部门联动,统筹推进水质、水量的协同管理。
建议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以水质改善为核心目标,分子分母兼顾,削减总量和增加水量并重。一方面,水量作为分母,尽可能做加法,通过节约用水、再生水循环利用、保障生态流量、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增加生态流量等措施加大 水量。在城镇和工业用水方面,要从不够重视节水、不注意开发传统水资源转变为节流优先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在农业用水方面,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另一方面,区域排放总量作为分子,尽可能做减法,继续强化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现“全防全控”思想,将污染防治与城市建设、农村发展以及工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控制工业、城市和农村污染。
处理好大江大河与城市水体的关系:在大江大河消灭劣Ⅴ类的同时,更加重视城市黑臭水体的综合整治
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十一五”以来,大江大河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成效,淮河、松花江流域污染由中度转为轻度,七大水系好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64%(比2005年改善23个百分点)。但另一方面,近两年“请市长(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的报道屡见不鲜,与群众人居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水体黑臭问题已经成为继雾霾之后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流经城市的河段、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人口聚集区的河流沟渠普遍受到污染,甚至因有机污染而黑臭,群众意见大。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启动实施了消除污染严重水体工作。江苏省2013年4月下发了《全省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拟用3年时间基本消除城市河流黑臭现象,并公布了313条黑臭河流整治名单。据初步估算浙江省垃圾河、黑臭河的比例约占全省总河长的10%左右;2013年5月,浙江实施寻找可游泳的河,对受污染的河道逐一制定实施综合整治方案,实行“河长制”,明确责任,公开信息,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并开始启动大规模的“五水共治”工作。2013年7月,广州市环保局公布了50条河涌水质情况,其中39条水质仍劣于Ⅴ类。
我们认为,基于2020年全面小康的水环境改善要求,近期要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为落脚点,关注民生问题,向社会公开目标水体清单,广泛推动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力争大江大河基本劣Ⅴ类水体、小河小沟等城市水体基本消除黑臭。
对于大江大河水质改善,在已有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实施基础上,强化消灭劣Ⅴ类的河流(段)。参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现有的考核体系,延续目前的水质考核问责和区域限批制度,抓节点城市关键支流,实施控制单元网格化精细管理。
对于群众意见大、公众关注度高的城镇黑臭水体,要综合截污纳管治污、清淤疏浚、沿河拆违、引水活水、生态修复等强化措施,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予以重点解决[8]。在管理上,建议:一是明确黑臭水体清单和考核制度;二是明确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河流的水环境水质和水量要求,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三是完善城市河流水环境信息的公开和公众监督制度;四是出台系列城市河流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管理规范(如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规范、城市河流综合整治技术指南、长效机制建设等),指导地方有序开展城市河流水环境保护工作。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健全政府有为、企业负责、市场有效的新机制
“十二五”以来,我国的环境管理模式已经随着经济发展有所调整,环境管理战略正在从总量控制的末端污染治理模式向质量改善模式转型。但我国环境管理仍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环境管理长期停留在污染治理阶段,对市场化的环境政策制定重视不够,阻碍了环境管理战略转型升级[9]。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当前的经济利益,偏离了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问题的根源首先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即如何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其次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唯GDP至上的政绩观很难激发地方政府进行环境管理模式升级。企业是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最根本推动力量,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环境管理积极性,视治理污染为负担,由于经济调节机制的不到位,导致企业倾向于降低环境成本获取竞争优势,守法企业环境治理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激励[9]。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转变我国环境管理的模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从政府、企业和市场等不同层面入手,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建立健全政府有为、企业负责、市场有效、公众监督的新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基于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长期缺位和不到位,需要明确地方政府在环境管理中的责任,把环境质量反退化作为各地区经济建设活动的刚性约束条件,并通过环境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将政府环境质量负责予以量化,推进环境保护的党政同责,进一步实施河长制、区域限批等,使地方政府责任有明确抓手。
重要的是部门合作,优化管理效能。需要以任务的形式明确各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强化一岗双责的任务要求,释放“环境红利”;需要分区分类地明确这些关键领域落地化、差异化的任务要求,实施源头防控,强调部门联动、政策驱动,多措并举。
企事业单位是污染防治的主体,需要严格落实各项要求,稳定达标排放是基本责任,责任到人。最迫切的是依法推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自主向环保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布环境信息,创造环境监管和社会监督条件。健全公众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相结合的环境监管体系,将排污企业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以考核断面水质目标对控制单元内企业排污行为进行强力约束,实现总量控制和质量控制的顺畅衔接。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滇池 呈贡大学城 现状 围湖计划 政策分析 措施
一、滇池的概述及发展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美称的滇池,是昆明风景名胜的中心,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面积近300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在两三百年前,滇池的水域面积大约是目前的2~3倍,那时,昆明现在市区很多地方都是浩瀚的水面,翠湖曾经是滇池的一个小水湾,从潘家湾、董家湾、螺丝湾等地名就可以看出那时的水面所及,滇池路沿线全部在水底下。目前滇池流域面积大约3000平方米,生活在该流域的人口大约三百万,是云南省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
二、滇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滇池现状。截止2008年,滇池几乎全湖富营养化,污染严重,2005年草海水质为劣Ⅴ类,综合营养指数76.1,属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水质达到Ⅴ类地表水标准,综合营养指数62.5,属中度富营养化。主要入湖河道29条,水质大多为劣V类。
随着滇池流域内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滇池污染物产生量迅速增加。近年来总磷得到有效控制,入湖污染负荷量呈下降趋势,总氮基本持平,入湖污染负荷量稍有下降。
(二)滇池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
1、流域经济快速增长,生产、生活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水环境压力不断加大;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排水管网不完善,入湖河流成为纳污河道;3、缺乏雨季行洪污水治理技术和措施;4、蓝藻水华持续爆发,严重影响滇池水环境功能;5、湖泊自净能力所剩无几,外海南北水质和水生态差异非常显著。
三、滇池治理的前景和意义
(一)滇池治理意义。
水面对一个地方的影响应从微观与宏观2方面来看。宏观方面:1、滇池是昆明能够发展为大城市的必备条件,这不仅因为有足够多的水源,而且丰富的水源是各种物产的最基本保障,周围的良田菜地,湖里的丰富水产(现在当然减少了),都是昆明能够成为大城市的前提。2、如此广大的水域,为昆明周边地下水提供源源不断的来源。3、对昆明的气候起到调节作用,昆明属于高原地形,一年四季都比较干燥,夏季阳光辐射很强烈,滇池的蒸发量可使大气中水气含量增加,达到调节气温的作用。
微观方面:生态系统是个非常复杂的结构,滇池及其多条河流的生态系统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带来意想不到的平衡作用,正常的时候容易被忽视,但一旦出现问题,很难逆转。可以说,没有滇池,就没有今天的昆明。
五、当前治理滇池的建议及对策
(一)滇池治理的特点。专家认为有五个特点。一是坚持综合整治,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环湖截污工程,突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突出湖滨带建设和湿地恢复,突出加快外流域引水前期工程、突出内源污染治理,实行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监督管理相结合。二是坚持系统性,治理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环境效益优先的原则。滇池水污染的控制与水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四是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原则。滇池治理必须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各负其责。五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二)滇池治理的政策导向分析
1、改变滇池出水口,使昆明市主城区从上游转位到下游。由于滇池的天然出水口在西南部,滇池水就自然地自北向南流。但是,如果滇池出水口改到北部的草海,那么滇池水就会自南向北流,这样,昆明主城区就将从滇池的上游置换到下游。如此,昆明城区的污水就不会穿过整个滇池、进而污染滇池,且集中在北部的污水由于靠近出水口,就容易流出,能够有效避免污染物的过量沉积。
2、增加水资源总量,提高滇池水环境容量并保证生态用水。滇池水资源的严重缺乏致使河湖在一定程度上都失去了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这也是滇池污染长时间以来难于有效治理的重要原因。因此,如果可以解决水资源匾乏这一问题,就能够为解决滇池的污染问题提供较好的基础条件。
3、在滇池北部重污染区和南部磷矿区设立软隔离带。晋宁磷矿区位于滇池南部, 在晋宁设立软隔离带可以防止其扩散污染滇池, 在软隔离带区域开展生态治理, 吸取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可以净化滇池水体。
4、恢复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滇池流域植物的大量死亡和多种植物的灭绝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应该从本地湿地植物中抚育和优选一些抗污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景观效果好的种类,为滇池湖滨带湿地生态景观的营建和改造提供苗木来源。
5、减少农村污染,实现农业生态长期良性循环。滇池周边农村农业污染问题是滇池污染久治无效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连成.中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分析[J].灾害化,1997 ,12(3)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