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行政学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学与行政学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学与行政学培养方案

政治学与行政学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应用型;项目化;课程体系

0引言

高等学校的改革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与行业发展需求需求相适应,与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相适应。因此,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要进行改革创新,部分院校的研究性培养模式由原来的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型。在以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同时要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课程体系的设置。所谓课程体系,就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按照不同的课程类别进行排列,课程门类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么样的知识结构。

1应用型本科院校政治学行政学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学分的比例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最早开设在研究型大学里,而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所以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倾向于偏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在专业课学时的设置中,基本都是纯理论教学,没有课内实践;而在集中实践环节,多数高校的实践学分站总学分的10%左右,表1是中山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①,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7.8%。应用型本科院校里面,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加强实践性,技能型课程体系建设。同时相应的增加实践课教学的学分的比例,表2是齐鲁理工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15版)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22.22%(不包括课内实践学分)。但是由于目前高校“双师型”师资缺乏和部分高校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虽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基本还是倾向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的设置。

2政治学与行政学项目化课程体系设置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就要加强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训练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每个项目下设有项目目标、项目引入、具体学习任务、模拟实训、拓展阅读、案例分析和思考练习等环节。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国内有些高校在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上设置基层治理和行政管理实务两个方向的课程。

3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项目化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加强以下措施:

3.1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时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受到教育思想观念的选择和指引。应用型本科应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适应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紧密联系行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课程体系的设置对应的职业能力要和行业需求能力对应,要加强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通过项目化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3.2加强项目化课程体系师资建设

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在项目化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中,同样也离不开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加强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是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就要大力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大力提倡专职教师利用寒暑假去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行业实践能力。

3.3加强项目化课程体系教学基地的建设

为了保障项目化课程体系顺利开展,必须要加强项目化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类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中,要考虑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全面性和发展性,还要考虑实践基地与当地的政策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加强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建课程,共派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为项目化课程体系顺利实施提供更好的实习平台。

参考文献:

[1]王静茹.构建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教学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2年2月(上半月):168-169.

[2]丁瑞雪.浅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J].理论观察,2015(10):112-113.

[3]尹宁伟.台湾地区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考察与启示木———以台湾地区6所科技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5(6):69-74.

政治学与行政学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电子政务实验教学

实验,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形成、发展和检验理论的实践基础[1]。在电子政务课程教学中运用实验教学法,就是要通过“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验证电子政务理论、检验电子政务管理方法、掌握电子政务技术的过程中,培养、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然而,开展电子政务实验教学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政务实验教学面临的困境

根据对广东地区高等院校设立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等本科专业情况的调查,当前,上述专业的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如实验教学资源不足、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不健全、教学队伍建设困难等问题,后者制约着实验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⒈实验教学资源不足

实验教学需要安排实验室场地、搭建实验环境(如软件、硬件、网络环境等)、建设实验教学队伍、配套相应的实验教学经费,这些都是实验教学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然而,开展实验教学相对传统课堂教学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对于重点院校或基础条件较好的院校来说,可以承受得起基础建设的投入,但对许多普通院校来说,人力(编制)、物力(场地设备)、财力(经费)相对紧张,投入大量资源建立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囿于有限的实验教学资源,仅能开展一些简单的操作性实验项目,更高层次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较难开展。这一问题严重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⒉实验教学与管理体系不健全

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科目,综合了公共管理、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众多理论、技术、方法、工具。开展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但也给实验教学管理带来难题。例如,怎样安排实验课程?怎样选择实验教材?怎样设置实验项目?怎样组织实验?可以采用哪些实验方法?如何拟订实验报告?实验成绩如何评定?诸如此类的问题都缺乏较好的解决方案。公共管理专业大量借鉴其他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模式、实验教学组织模式,但缺乏自身的特色;在管理实践中暴露出的不适应性,使实验教学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影响了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

⒊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问题

对于普通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理论型教师多于实践型教师,尤其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理论的复合型教师;其次,对于文科类专业教师而言,多数人的学科背景属于理论研究型,在教学层面缺乏相应的实验技能训练,具体到实验教学领域,他们对实验教学的理念、原理更缺乏了解与认识。因此,所谓教学队伍的结构性问题表现在既缺乏理论与技术兼备的复合型教师,又缺乏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兼备的专业教师。教学队伍的结构问题直接制约着实验教学的开展和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制约了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实验教学困境的成因分析

公共管理专业电子政务实验教学所面临的困境的产生,有受制于外部环境影响的客观因素,也有其自身建设、发展不足的因素。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⒈对文科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支持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的观念:认为文科类专业的教学就是纯粹的理论教学,教学模式简单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足矣。首先,对文科类专业也需要开展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支持开展实验教学的配套措施不足。在当前的高校管理模式下,学科点评比、教师职位升迁、职称评聘体制,更多地偏向于研究性成果的认定,即便对教学成果有所认可,但在文科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层面,又缺乏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此外,一些学校对文科类专业配置实验教师编制还处于观望态度,甚至有学校认为文科专业根本没必要配置专职实验人员。实验教学也是一种类型的教学工作,有其固有的原理、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因此实验教学需要特殊类型人才来组织实施。由于领导层面对开展实验教学的支持力度不足,缺乏相应政策措施的鼓励,所以相关学科、专业、教师发展电子政务实验教学、投入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受到了制约。

⒉现有师资力量对实验教学投入不足

教学队伍的结构性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我国社会信息化起步较晚,从多数教师个人成长经历来说,缺乏信息化环境的熏陶,个人信息素养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此状影响了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项目的开展。其次,实验教学往往需要整体之间的配合,需要教师个人、群体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对高校教师来说,个体之间通常会保持着相对独立性,缺乏整体协作机制,人文学科这种情况更为突出。部分教师存在对实验教学的抵触心理。第三,专业实验教学教师的缺乏,与有关方面对实验教学的支持力度不足有关,一些教师宁可搞自己的研究,也不愿意涉足实验教学。

⒊对电子政务认识的局限

什么是电子政务?怎样建设电子政务?对于这些问题,国内外理论界存在着较大争论,政府管理部门也还在实践中探索。实验通常是对某一理论、某种现象的验证与演绎。如果理论与实践层面还有许多没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学也会相应地出现问题。对电子政务认识不到位也反映在电子政务教研领域。例如,不少高校寻求资源,兴建电子政务实验室、引进模拟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景象,似乎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的“重硬轻软”、“重应用系统,轻信息资源”[2]等问题的再现。应当承认,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对电子政务认识的局限,同样影响了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的实施,阻碍了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向更深层次、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⒋对电子政务实验教学认识的局限

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开展实验教学的时间还比较短,实验教学的规律还在摸索中,“如何开展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如何实施实验教学管理”等基本问题仍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反映到教学实践中就会出现教学内容、实验项目、实验教学队伍难以组织规划,常用实验方法在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中运用不力等问题。

作为电子政务实验教学规律探索的起步阶段,我们认为,当前首要的问题是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专业课程教学与实验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资源投入与利用的关系,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实验教学的各环节。

三、我校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初步探索

我校电子政务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由政治与行政学院具体管理。采用边建设边投入实验教学实践的办法,初步建立了实验教学体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⒈调动学科、专业力量开展实验教学

我校政治与行政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含5个二级方向),其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个,还有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与校内其他学院共建行政管理硕士学位点和MPA专业学位点,具有较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基础。近年来,政治与行政学院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相当一部分课程中增设了实验环节,开设了实验项目。表1是我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部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所涉及的应用信息技术内容。

通过初步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在专业课程中开设相关应用信息技术实验项目,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为电子政务课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⒉建成政治与行政学院实验中心,初步建立实验教学体系

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投入专项经费建立办公自动化与电子政务实验室,通过政治与行政学院配套投入等方式,于2006年底完成实验室基础建设。2007年,通过与学院网络工作室、微格实验室等教研、实验教学部门的整合,成立了政治与行政学院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副主任由各系主任兼任,并配置了实验教学编制,聘用了专职实验教学教师。实验中心成立后,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依托学院师资力量,有条不紊地进行,并逐步走向发展壮大。目前,政治与行政学院实验中心正在申报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⒊协调全校实验教学资源,开设专题实验项目

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初,我们深感实验教学资源的缺乏。通过多方努力,在教务处的协调下,充分利用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开设了一些专题实验项目。例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实验项目,安排在计算机科学院的实验室。通过计算机专业教师设计的网络攻防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该实验室内的大型路由器等设备全部面向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开放,使学生获得了大量动手操作机会。又如,地理科学院教师开设了《GIS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专题及相关实验项目。学生在听完理论课后,立即动手试用GIS软件,这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更拓展了视野。

⒋协调校区间关系,筹建跨校区联合实验

华南师范大学拥有天河、大学城、南海三个校区。其中,南海校区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设置了电子政务方向,同时该校区的电子政务课程为公共必修课程。采购教学软件,充分考虑了三校区相关专业实验教学需求,例如,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大型实验教学软件,采用了“一校三区”模式安装部署。目前,正在筹建跨校区的联合实验。

四、完善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的对策思考

实验教学不单纯是理论课程的验证和补充,实验教学在知识建构、技能培训、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获得广泛的认可和相当的重视。面对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的困境,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与实验课程、实验教学的综合协调,通过营造实验教学大环境等方式,从整体的高度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建设。

⒈依托学科构建实验教学体系

推进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应从整体的高度,依托学科专业建立实验教学体系,促进电子政务课程、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与各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才符合培养既懂理论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根本目的。

首先,要在学科领域内对电子政务的基本问题进行再认识。普遍认为,电子政务的特性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信息技术是基础,但核心是政务,管理是重心。因此,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也应当围绕“管理”展开,与学科、专业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第二,重新审视“实验”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实验”不等于实验教学,“实验方法”是实验教学内容之一,同样文献检索、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也是公共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且必要的内容,是对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的支持与拓展。

第三,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离不开公共管理专业、学科的整体性支撑。电子政务知识也可以在相关课程中展现、演绎与习得。因此,开展电子政务实验教学、设计实验项目,不应局限在电子政务课程体系内,而应放眼全专业。

2.结合专业课程设计实验项目

就广义的电子政务而言,它既包括具体的部门信息化、应用信息系统的构建,又包括抽象的流程优化、质量管理、资源整合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显然不是一门电子政务课程能够全面覆盖并解释清楚的。因此,在相关专业课程中设置实验环节,开设实验项目,将实验内容直接指向教学对象、研究对象,不仅充分利用了现有师资力量、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更有力地支撑了理论与技术人才综合培养目标的实现,也符合开展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的初衷。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将实验项目分散到专业课程教学,通过将实验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当然,采用这种模式,需要加强课程之间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需要调整这些科目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评方式等,有许多细节有待进一步验证与完善。

⒊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实验教学

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是通过对管理现象的观测、模拟、分析、再现,帮助学生理解、把握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方法,灵活运用管理工具。电子政务实验教学所演绎、验证的内容,不仅需要采用人机组合方式试验,也应注重通过现场(实地)研究开展实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开展社会调研、田野调查、案例研究等形式的实证研究;也可以通过参观访问、模拟实务等形式开展情景教学。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协作式实验、借助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实验、多单位合作开展联合实验等。采用多种方法开展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⒋充分挖掘、整合校内资源以助力实验教学

开展电子政务实验教学需要多种资源的支持,其中又以对计算机软件、硬件的需求量最大。近年来,不少高校注重了教学基础条件建设,扩建了不少公共机房、实验室,为电子政务实验教学提供了大量可供利用的实验教学资源。例如,应用信息技术基础项目的教学,可以由公共计算机课程的负责部门完成;对于大型软件系统的操作实验,只需要部署服务端,客户端的操作可在公共计算机房完成,甚至可由学生回宿舍,利用个人电脑完成相关练习。而相关专业领域的实验项目,只要结合本专业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就可以投入实验教学应用。

因此,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既可弥补专业教师、专业设施不足的问题(对于专业技术教师,按照实验项目开展专题教学),又可避免大幅增加工作量的弊端,节约实验室基础建设的投入。

⒌建立实验教学的社会支持系统

电子政务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解决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也应该回到社会层面,从社会系统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政府部门可以提供政策支持,解决实验教学经费缺乏、实验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可以提供电子政务规划、实施方面的案例,可以展示运行中的政务平台,供师生研习。企业可以提供模拟政务系统、系统解决方案等,供教学参考使用。院校方面更可从社会公众中寻求专业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通过政府与学校联合、学校与企业联合等形式,共建专业、课程、课题,共享实验教学资源,必将极大地促进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发展。因此,应当建立起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协调社会资源解决电子政务实验教学面临的难题,支撑电子政务人才培养。

从整体出发,通过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增设实验环节,丰富实验教学手段,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等方式构建实验教学体系的模式,将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加强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建设,更可以实验教学为纽带促进专业融合、课程融合,促进教学相长,最终提高学科专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科研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国强. 管理研究方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4

[2]刘庆龙. 关于创建电子政务实验室的理性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1-4

[3]丘仲兴. 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二)[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4]万迪. 实验管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刘晓君. 走进实验的殿堂:实验方法谈[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6]曹长德. 论学科的有限综合――以安庆师范学院综合文科专业改革与实验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2004(11):78-79

[7]徐婷, 张晓京, 张力军,等. 大学文科实验教学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10):106-109

[8]徐杰舜. 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探索与实践[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7):331-333

作者简介:

刘劲宇,男,就职于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电子政务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发展、电子政务、教育信息化。

王金红,男,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政治学与行政学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设计

近年来,我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逐年增长,并呈现出良性、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如何能培养出社会需要、企业满意、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对当今高校提出的严峻考验。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1.专业定位与实践脱节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专业,administration)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专业政治色彩较重,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公文写作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但随着国家实行公务员考试制度,在选拔公务人员的专业要求上已经不只限定于行政管理专业,这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失去了先天优势。通过近几年对国家招录公务员所需专业情况的观察,不难发现国家机关及各职能部门、事业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少。因此,大多数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最终还是要在企业中就业。但是从目前制定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企业管理、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设置较少,并且多偏重于理论性教学,而实践性、应用型教学较少,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使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缺乏竞争力,学生对就业前景持悲观态度。

2.学校品牌对生源及就业的影响较大

行政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在我国高校恢复设立的,其学科体系相对而言并不够成熟。各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专科院校发展而来,其知名度及社会认可度均不高,行政管理专业在这些院校又多为新设专业。这些因素导致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对考生属于冷门。而在就业时,多数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还是倾向于录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校毕业生。招生和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导致应用型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培养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3.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现行的课程改革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某些方面仍存在着死角和盲区。总体来说,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上处于“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格,课堂上以政治学等理论教学为主线,这固然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论储备水平,但是忽略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的做法严重制约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造成了“知”与“行”的脱节,最终结果将导致学生在步入具体的工作岗位后,学到的知识与现实工作需要不符,从而降低了自己的竞争力和对工作的信心。

4.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行政管理专业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但该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为教研型教师,并没有行政机关的工作经验。对于不以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院校而言,这个问题的影响并不大。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学而言,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由于专业教师自身在行政机关实践的经验和能力本就十分匮乏,无法了解到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情况,导致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时捉襟见肘,社会实践“不及格”的现象频发。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建设途径

1.以就业为前提的专业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为建设目标,而衡量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就业率。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从理论上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以考公务员为主,但现实情况是只有极少数通过公务员考试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在行政机关工作,而大多数是在企业中工作。根据这一情况,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既能胜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又可以在企业中从事企业行政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由于企业行政管理同政府行政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企业行政管理需要能够充分协调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的人才。这就要求在专业定位中,除了重视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的培养,更需突出信息处理、组织协调、政策分析等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培养。

2.重视专业的品牌建设

专业品牌的打造在于专业教师整体教科研水平的程度。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配置水平较低,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在校园内进行封闭式的科研和教学,缺乏学术上的交流。因此,应该一方面立足于本学科人才的建设,并大力引进在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特别是青年人才;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创造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专业教师的知名度和科研能力。

3.调整课程結构,重视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一定要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目标,把培养实践技能作为主线,以此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将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作为人才培养的“错题本”,有针对性的调整课程设置,这是有效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立足于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特色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来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又要对理论类课程的比例适当予以压缩,对实践教学环节予以有效强化。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要把专业基础知识与当前行政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关注行政管理专业行业状况及发展前景,把“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构建起来。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处理好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关键,所有的专业定位、方向和内容都需要通过师资队伍来实现。长期以来,大多普通高等院校在师资队伍引进方面过分看重教师的学历,以招聘高学历人才为主要目标。同时,职称评价的导向也偏重于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导致教师更加偏向理论研究而忽略实践的应用性。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改变现有的师资理念和结构,既要“走出去”,又得“引进来”,一方面创造条件,积极促进现有的教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使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实践应用,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有计划地聘请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资深人员担任客座教师,有针对性地实现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参与到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过程中。同时学校也要创造条件,让行政管理的专业教师适当的参与政府项目决策,积极承担公共部门的横向课题,培养“双师型”教师。如此,既可以服务社会,又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还为教师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霆.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6). 

[2]宋志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应用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2). 

政治学与行政学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三三制”教改;公共管理类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南京大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当前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创新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必然选择。

一、南京大学“三三制”教改及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推动

1. 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

2009年秋季学期,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面向全校所有本科生推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突破口的新一轮全方位本科教学改革。改革主要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为学生自主构建课程模块和知识体系搭建平台,拓宽学生成才途径,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促使其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

“三三制”人才培养体系以个性化、全方位、全覆盖、内生性为特点,将本科培养过程划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和“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使全校本科生有机会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发展路径,进而实现多样化发展。大类培养阶段重点通过实施通识教育促进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专业培养阶段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多元培养阶段保障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实现个性化成长。

2.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

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按照南京大学创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要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四个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学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努力形成富有特色的本科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根据南京大学总体发展思路与本科生培养目标,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将具有良好的素质并掌握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阔的国际视野,独立的科研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适应我国科学研究、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创新和领军人才。

二、公共管理类学生分流制度与课程体系改革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类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末,需要由大类培养阶段向专业培养阶段转换,因而涉及专业分流。

1. 公共管理类学生分流制度

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分流制度如下:(1)专业分流时间。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末将公共管理类学生进行分流,分流出行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专业。(2)专业分流方法。第一,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同时通过组织师生交流、安排学习导师等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志向,做好学生的分流指导和咨询工作。第二,为了学院各专业平衡发展,在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志愿的基础上,学院依据学生意愿进行学生专业的调剂。(3)建立公共管理类学生最低准入专业标准。鼓励其他学院各专业类同学按最低标准准入。

2. 公共管理类准入和准出课程体系

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教改的课程体系主要由相互联系的三大模块组成,即通识通修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开放选修课程模块。

在此整体课程体系设置下,由各专业按学校统一要求自行制定专业准入和准出标准。在达到“专业准出标准”的前提下,学生根据院系“多元培养分流机制”自主选择个性化课程模块,在完成所有应修学分并满足其毕业条件后准予毕业。

(1)行政管理专业

准入课程:“公共管理导论”、“社会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基础”、“国际政治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准入标准:第一,第二学期结束时,完成通识通修类课程31个学分。第二,本院学生第二学期结束时须完成6门专业准入课程的学习,取得相应的13个学分。第三,外院系申请准入的学生在第二学期结束时至少取得6个准入课程学分(在“公共管理导论”、“社会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基础”、“国际政治学课程”、“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选学)。

准出课程:“经济学原理”、“公共行政学”、“社会保障概论”、“宪法学”、“组织行为学”、“公务员制度”、“公共经济学”、“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行政法”、“行政伦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

准出标准:第一,完成通识通修类课程53个学分;第二,完成6门准入课程、12门专业准出课程的学习,取得相应的46个学分。

(2)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准入课程:“公共管理导论”、“社会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基础”、“国际政治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准入标准:第一,第二学期结束时,完成通识通修类课程31个学分。第二,本院学生第二学期结束时须完成6门专业准入课程的学习,取得相应的13个学分。第三,外院系申请准入的学生在第二学期结束时至少取得6个准入课程学分(在“公共管理导论”、“社会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基础”、“国际政治学课程”、“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选学)。

准出课程:“经济学原理”、“公共行政学”、“社会保障概论”、“宪法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职业生涯与薪酬管理”、“保险精算”、“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政策”、“统计学”、“公共经济学”、“社会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

准出标准:第一,完成通识通修类课程53个学分;第二,完成6门准入课程的学习,14门专业准出课程的学习,取得相应的51个学分。

三、专业学术型人才培养

1. 通过本科生创新项目提高专业学术型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注重的是“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旨在通过组织本科生参加训练,使其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整体过程,感知“作为科研工作者的顶峰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实现个性化培养目标。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按照“公开立项、自由申报、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公共管理类创新训练项目主要来源于“教师课题”和“学生自选课题”两种类型。每位同学在校期间可以主持或参与一项创新项目。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项目申报。

例如:有一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了解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经济学教授尤努斯基(Muhammad Yunus)开创的小额信贷而创立的格莱珉银行等社会企业之后,对中国的小额贷款公司非常感兴趣,因而以此为题申请了大学创新训练项目。综合多年的实施情况来看,经过公共管理类创新项目训练的学生,由于有前期初步的研究训练,通常毕业论得都比较有深度。从毕业去向上看,有的同学继续在国内攻读研究生,有的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从在本校继续读研的同学的情况看,创新项目训练确实有较好的专业训练效果。

2. 通过境内外交换学习提高专业学术型人才的培养

在学校层面上,每学期会遴选优秀本科生赴境外签约学校交换学习,同时,C9联盟学生交换项目、长三角地区高校学生交换项目也是学生可以选择的。随着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与境外高校相关学院交流合作的不断增多,每年一些优秀的公共管理类学生被遴选出来赴境外交换学习。从近年境外交换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交换学习的经历拓宽了他们的学术视野,增强了他们专业学习的兴趣。从他们的毕业去向看,几乎所有有过交换生经历的学生,都选择了继续学习深造,其中有不少是去境外相关院校留学读研。而从留在本校读研的同学情况看,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相对比较深厚一些,有的甚至在课后自发组织兴趣小组,讨论共同感兴趣的专业学术问题。

3. 通过“以专业主流知识为导向”课程改革来提高专业学术型人才的培养

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基础课程重在讲述人类政治文明的智慧成果,搭建合格公民所需的制度、历史与国情背景;专业核心课程遵循公共行政专业主义的内在要求,聚焦在公共伦理、公共责任等价值系列和公共政策、公共组织行为等知识系列;专业实务课程突出政府运作以及公共议事规则训练,形成了宏观视野与专业内核双轨并重的课程结构体系。和原有的课程设置比较,删除了过去因人设置、内容陈旧的多门课程,开出了“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政府与企业关系导论”、“城市与社区治理”、“数字化政务信息管理”、“民意调查与民意分析”、“地方政治与治理案例分析”等多门新课;还改造和新开了“中国政府改革与发展”、“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中国公共服务模式与绩效评估”等高年级研讨课,提高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匹配程度。

四、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

1. 通过交叉课程学习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对一部分学生而言,通过交叉复合性课程的学习是其中一条重要途径。比如学校和学院每年都会组织教师给学生开设交叉复合型课程,让全校学生或本院学生可以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复合型课程。另外,学校还通过开放学生选课的所有权限,让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广泛选课,拓宽自己的学科视野、专业视角,增强知识底蕴,避免过分局限于本学科、专业知识领域而缺乏交叉融合等综合性创新能力的缺陷。

在公共管理类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上,形成了“注重方法训练、体察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理念。改革以前的教学过程理论灌输多、方法训练少、实践环节弱,人才培养的能力取向没有受到重视。改革以后,通过课堂方法论训练和课外实习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将方法类课程从原先的两门扩充为四门,并且鼓励教师将课堂变为师生共同研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载体;在保留原有教学实践基地的同时,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顺应公共管理改革的趋势,继续完善省、市、街道等各层级的教学研究和实务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拓展机会。与此同时,有计划地安排实际部门人员参与授课,打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壁垒,扩大教学信息源。教学改革强化了学生对专业角色和职业情境的认同。

2. 通过跨专业的系统学习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跨专业的系统学习,是走第二专业证书、双学位证书、主辅修证书等学习发展路径,也是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第二条路径就是要面对那些积极上进的学生,系统学习另一专业知识的机会。随着对大学环境中的逐渐适应和广泛了解,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现在的专业未必是自己的最大兴趣,也有可能发现掌握另一个专业的知识可以增强自己未来的竞争力,还有可能觉得自己学习能力比较强,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多学一个专业的课程等等。

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同时,通过系统学习,取得了法学专业的本科学位,这会使得他与单纯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法律基础等方面有着很大不同;有的学生,在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同时,选修了商学院的会计学专业,这不仅拓宽了其知识面,让其了解企业的运作与基础状况,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其更好地从事劳动人事与工资薪酬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当然,还有的学生,在学习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同时,还系统学习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这样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更好地理解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理论,未来还可能会有自己的集成创新。

五、就业创业型人才培养

1. 就业创业课及其对就业创业型人才培养

就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相关课程的学习与实习训练。学校一方面在课程体系建设的时候,有意识地开设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则是多部门联动,组织丰富的就业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目前已经发展为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训练、创业讲座与创业实践“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类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还在探索建设之中。目前主要还是在学校组织建设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延伸出来,其中包括创业融资、一些行业性创业课程。公共管理类创业教育课程,主要还是仿真模拟性的,有的通过设计软件程序来模拟行政管理体系,有的模拟企业的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工作程序,等等。通过这些课程学习与仿真模拟训练,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一个近似的工作环境。

政治学与行政学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08-02

行政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新兴专业,其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尚在完善之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体系,面对行政管理专业越来越重要的局面,其在教学方式中的不足也被一一发现,高校良性、快速的发展行政管理专业,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起着关键作用,创新实践教学结合现代社会对行政人才的需求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深化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

1.深入强化理论知识。目前我国高校行政教学的有关知识的获取途径仍是书本教学,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所需要理论知识,但是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强化才会形成深刻的认知,在结合经验后才可以对专业有更深入的理解,单纯的课堂教学直接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应用这种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会因为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很难适应工作需要。从行政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可以看出,学生可从事的岗位需求量在逐年上升,从民间组织中管理机构到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均可选择,所任职位也是多种多样,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行政管理专业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但是对人员的相关技能也有较高要求[1]。

2.掌握实际运用技能。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多数企业明确指出需要毕业生具有分析和解决行政管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对人能力的形成与开发有着长远影响,费希特曾说“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如果只有一条实践法则,那么它们就都依赖这一条实践法则”。归根结底,理论知识是对实际生活的总结,没有事实的支撑,一切理论的存在都无法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实践过程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知识可以通过书本、询问或多种方式获得,但是技能的掌握只能从实际中探索[2]。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现状

1.侧重理论教学缺乏特色。新的教学任务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还要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但是通过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忽视实践教学侧重理论知识和结课成绩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所学知识存在片面性,更多接触的是基本课程理论,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形成自身特色和核心技能,一个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根本所在。美国的一些大学为了确保知识的新鲜度,每年都会淘汰并新增一部分教学内容,而欧美的大学则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性,选择缩短理论教学的时间。而在侧重实践教学的一些课程上,法国实践教学的科室占到了50%。单一、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会使得教学失去原有的乐趣不利于学生自身特色的形成,过分注重理论而忽略实践也会使得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的[3]。

2.教学实践平台存在缺陷。高校行政管理虽然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实践教学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例如由于经费不足而无法开展实践活动或者因为平台建设存在缺陷等原因使得教学计划无法顺利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最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时候但是实训平台的搭建往往并不容易,大多在校外进行的实训活动由于学生参加时间较短,而实际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术各管理方法很难再短时间内融会贯通,因此大多数企业实训学生只是参与基本的日常活动,基本不需要运用专业知识,所以专业技能也无法得到提升,这样的实训则显得毫无意义,或者因为行政专业涉及到计划安排、问题决策等敏感问题,参与实训的学生并不适合参与其中,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实践教学成为形式化的一个过程,但是对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没有过多帮助[4]。

3.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完整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教学实践秩序和教学实践质量的基础,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前提。但是,实践教学的开展还需要人力、财力的支持作为保障。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大多数企业并不愿意提供实习,因为行政管理本身需要的就是具有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而实习学生的加入并不会带来帮助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此外实习人员的工作时间往往并不长久,企业无法为其安排完整的项目工作过程,所以这就要求各高校自主建设实训平台,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习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特征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指派专业人员对学生加以指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验行政工作内容、环境、制度,明确行政管理专业的理念[5]。

4.师资力量有待提升。根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多为刚刚完成学业博士毕业生或参加行政工作不久的管理人员,教师本身的专业理论知识虽然全面丰富但是作为缺乏完整实际经验的教师更多的也只能向学生提供理论教学而无法提出有建设性的实践指导。尽管一些高效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选择从校外聘请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兼职,作为专职工作人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但是这些人员难免会由于本职工作强度而影响教学效果,另外,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校外聘请的工作人员缺乏讲课经验,不熟悉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多数工作人员虽然在工作过程中会运用到理论知识但是有时难以表述清楚。

三、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1.整合资源。在有效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校方应该与校外的行政机构建立联系,两方可以保持长期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例如在学生修完学校制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并且顺利通过考核后,可以与校外的行政机构了解环境,对其工作特点、工作流程、工作要求作出评定,结合自身存在不足,及时加以补充[6]。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行政学植根于政治学之土壤,沐浴管理学之甘霖而成长,行政管理学可谓出身名门。但是也恰恰因此,使得行政管理学的概念产生模糊和分歧。教学体制的完善主要从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制、强化实训课程、构建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考虑。优化实践教学课程应该涵盖教学的各个方面,以计算机课程为例,传统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理论上的使用方式和应用原理,而实践教学课程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具有文件管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处理等综合能力。开展学生实习首先需要建设实习基地,并有专业人员在实习过程中加以指导最后还要进行严格的实习考核。只有建立起科学的实践教学体制才可以更好的保整实践教学的实施开展[7]。

3.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包括经费保障、师资力量保障、实践教学基地保障等。经费是实践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在行政管理专业中,高校应该为其实践教学经费的支出单独列出清单,按时储配经费以确保实践教学可以顺利展开。师资力量的强化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基础,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可以通过和校方聘请的专业工作他、人员多交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互相完善自身教学不足,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高效实际的指导。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实践教学提供稳定性和连贯性,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积极参与,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培养行政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完善教学体制、实践平台、后台保障,还需要在师资力量的以强化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整合教学方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以理论知识为指导依据,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验证总结,摆脱传统的“书面教学”,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实际技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顾铮铮.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04):35-37.

[2]丁刚,陈倩.有效提升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109-112.

[3]赵京国.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02):117-118.

[4]苗壮,朱卉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鸡西大学学报,2012,(09):24,35.

[5]王雪军.吉林省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6):1-3.

政治学与行政学培养方案范文6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学习兴趣,激发

 

行政管理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然而,地方经济较为不发达甚至贫困的现状掣肘了当地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就业环境的优化,也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激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1.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前期工作

1.1了解学习群体的特征。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其所在地方,一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关于行政管理的认识较为肤浅和落后,在填报志愿时甚至开学就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清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习目的是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专业调剂或者家长填报志愿才就读该专业,本身对该专业就缺乏热情和兴趣,因此学生学习较为盲目,学习热情也不高。

1.2分析专业教育与就业。行政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科理念落后,政治学倾向严重,管理学、经济学知识匮乏,教学方法机械、单一等多种问题,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实际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文秘、酒店服务、机关事务等其他专业的工作,供给和需求出现严重“错位”。地方高等教育有限的财政投入、相对滞后的教育改革、比较严峻的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也间接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有效提升。

2.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具体实施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 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教育论文,自觉,主动,愉快,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尝试通过理清学生的学习目标、改革课堂教学等步骤来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步,学生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感受愉悦的体验,从而促进学习兴趣的深化和丰富,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2.1理清学习目标,点燃学习热情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并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学习的需要来自于对学习意义,目的的认识和认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因此,要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该专业的性质、主要课程、培养方案,从而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就业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相对于中心发达城市的学生或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发展方向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公务员、研究生、公司职员、教师、自主创业等五个方面,因而要根据不同职业方向的特色,结合学生的性格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改革教育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2.2.1教学观念。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主导与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通过对话式和启发式教学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求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以知识为本”或“以任务为本”的教学观念,树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2.2.2教学方法。行政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因此要鼓励和大力提倡采取科学的、灵活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双讲”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换位教学等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环境,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教学中有所收益、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而达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目的[2]。

2.2.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够创造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行政管理学科知识和行政管理教学信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教育论文,这是其他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要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的及时更新与优化组合,以更快的速率、更丰富的内容、更生动的教学手段,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又提高其学习兴趣,实现行政管理的教学目标。

2.2.4教学内容。行政管理专业不仅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相对更加重要。如果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实践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仅有感性认识而缺乏理性思考,总感觉好像都学过,又好像都不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不能形成很深的印象,长久如此就可能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 习[3]。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比例,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二要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新形式,对教学中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后期的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紧抓不放,探索出见习、参观、岗位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相结合的新路子;三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如让学生深入到实际工作部门中去接触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了解实际工作部门的基本情况以及适应工作需要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如适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教会学生用文献检索、网络检索、实践调查等方式收集材料,善于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3.学习兴趣激发策略与成效

3.1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克服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局限性的掣肘,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一些教学策略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1需要激趣策略。让学生理解行政管理专业为什么方兴未艾,明确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等,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对该专业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3.1.2立志生趣策略。教师不仅要激发学习兴趣,还要将学习兴趣与崇高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即志向)结合,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跨越有趣、乐趣到志趣阶段,以志向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3.1.3内容激趣策略。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将枯燥的知识以新颖的形式表述出来,如图文并茂的内容结合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1.4变化激趣策略。教学的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方法的使用都会给学生造成某种刺激。单调乏味的学习会使学生反应消极,学习兴趣逐步淡化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因此,教学应注意刺激变化,经常给学生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语音、语调和表情的变化、课堂组织形式、内容、问答方式、作业形式的变化等。

3.1.5活动激趣策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论文,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兴趣。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专题讨论、辩论、想象、抢答等课堂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采风、见习、参观等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1.6成功激趣策略。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的成效与兴趣是成正比的。张正东教授认为,稳定的兴趣来自'学有所得。当学生在不感兴趣的学科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时,就会孕育兴趣。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各自制定一个恰如其分的目标,既是可以达到但又要有挑战性,既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当学生达到了目标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对一时未达到目标的同学,要帮助分析原因,指导正确归因。

3.2学习兴趣激发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尝试后,笔者对所在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多次随机访谈。访谈学生普遍都认为,老师们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的、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对提高学习主动性比较有效,使学生们尽快摆脱高考后学习目的比较盲目、学习状态比较放松的局面,尽早进入新的学习战斗中;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在语言表达、实践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都有显著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采取的学习兴趣激发措施和策略是卓有成效的,这对进一步探索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结语

站在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角度,我们一方面是面对行政管理专门人才较欠缺且总体素质偏低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专业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已经落后于时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从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中探索属于自己学科特色的教育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红霞.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J]. 职教论坛,2010,1.

[2]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 中国行政管理, 2005,2.

[3]丁宇,邓泽宏.武汉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