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1
求学网为您提供“国际贸易论文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解决您在写国际贸易论文中的难题
国际贸易论文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国际贸易论文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044-01
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特征已越来越明显,粗放性的贸易壁垒正在被技术性贸易壁垒所打破,体现了具有技术发展和健康安全的显著特点。这样的贸易壁垒模式,一方面,对出口国的产品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标准,甚至对该国的出口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这样的贸易规则大大增强了进口国的技术资源优势,使得贸易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现象。可以这么说,技术贸易壁垒正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产品的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疑也给我国的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也是我国加强发展的一个机会。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述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国为了达到限制某中进口商品对本国产品生产影响,或者为了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要求而设计的一种贸易壁垒,该贸易规则对双方的贸易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该种贸易壁垒主要有如下的特征:(1)多领域性,根据国际贸易的有关条例,只要进口国都有权制定旨在保护自身国家的利益的条款和规定。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特殊的特征,使得该壁垒的触角深到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使得广大出口国在技术上难以达到上述的技术特征或指标;(2)排他性,国际上目前还没有关于技术壁垒的统一立法,对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大多由国内立法规定。这样使得很多的进口国家为了本国厂商和企业的利益,设计有利于本国企业生产发展的贸易规则,增加国外企业的贸易难度;(3)保护性,根据近几年的国际贸易纠纷案件的分析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地设计往往多源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以高科技手段对进口的产品进行检验,使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这样的贸易无疑对发达国家是一种保护。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原因
(一)贸易保护主义思想的影响。根据有关国际贸易纠纷案例统计分析,贸易保护主义的案件达到近75%,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案件纠纷。这样的贸易壁垒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
(二) WTO贸易规则的不完善性。WTO条约对生命健康价值意义予以特别的关注。这样,有些贸易国家为了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必然会更加关注卫生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卫生措施比较容易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便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
三、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一)注重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标准
我国加入WTO,给我国的国际贸易带来了一股重要的推动力。但长期的单边贸易使得我国的贸易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特别在产品的科技含量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有一项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产品质量平均落后于发达国家15年左右。随着国际产品标准的不断提升,我国的产品科技含量的增强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商务部的资料统计分析,我国出口企业对技术标准和技术管理的了解程度不够,达不到一定的规定标准要求。此外,我国政府的产品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有一定的差距,使得企业在生产上不够重视,缺少一定的应对措施。
(二)完善政策措施,确保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政府作为指导出口企业的重要组织部门,应该利用WTO的有关贸易条例,对企业的生产和出口予以必要的宏观指导。政府应该利用自身信息灵通的渠道,及时地想广大出口企业提供国际贸易的有关标准和措施,为企业在生产和出口中赢得技术保障和支持。这样,一方面,能够保护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够让企业的出口生产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笔者以为,这样的政策措施主要有:(1)注重环保、卫生健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以此来推动我国国际贸易水平的发展;(2)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标准,主要是ISO9000标准和 ISO14000标准,这些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了工业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统一制定的,特别是ISO9000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也是多边认证的重要依据,能够帮助出口企业进入国际贸易奠定基础;(3)国家的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利用国际技术壁垒的有关信息,对我国的企业提供贸易保护的措施,或通过其他的途径予以解决争端。
(三)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我国企业健康发展
作为发展国家,我国应该注意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来促进我国企业健康发展。这样,一方面,能够能够有助于促进本国企业改进技术,注重技术管理,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得我国的标准逐步与国际标准相接近,甚至为赢得自身的优势而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应该注重技术的转化和标准要求,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地研究国际技术贸易规则,注重“绿色、环保、健康”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就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发展贸易要求,从而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司法部法. 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程序、谅解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7).
[2]宣增宜.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教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9).
[3],陈治东.国际经济法专论[M].法律出版社,2000,(10).
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策略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1、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由于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落后,目前出口产品大多是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进口国严格的环境标准还存在巨大的差距。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在绿色贸易壁垒面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国内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产品在我国市场同样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又利用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较低的情况,将其污染产业以及废旧物和污染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大量吸引外资同时,一些海外投资者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和逃避所在高额的污染处罚,利用我国宽松的环境标准,投资兴建污染密集型企业。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我国进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目前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上进一步大行其道,我国的出口将可能由此陷入低谷。如何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找到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可行之路,实现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急需考虑与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 改善贸易结构,建立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战略
绿色经济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它是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并且通过有益于环境或者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贸易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提高经济附加值为标准,淘汰资源能源密集型行业,改善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发展绿色经济。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保持对外贸易增长的同时又要考虑到我国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遭到的污染和破坏,对促进我国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倡导绿色经济,强化国民环保意识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公民的绿色环保意识相对比较欠缺。所谓环境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西方国家的公民在选择产品时对于绿色无污染的产品比较偏爱,而我国公民在日常消费过程中更多的是体现对产品的性能以及价格的重视,而对产品是否满足相关绿色法规比较忽视。我们应强化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就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环保教育,树立良好的环保风气,提倡绿色生活方式,鼓励消费那些不污染环境、不损害人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环境状况和提高环境质量有利的产品,使绿色经济融人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创造良好的发展绿色经济的社会环境。同时,努力提高企业的环境意识,使之树立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经营观念,建立以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和质量效益型为基础的生产发展模式,通过企业自我约束、自我调节,逐步走上环保生产的轨道。
四、扶持绿色产业
上至国家的外汇贮备管理,下至普通百姓的理财投资,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对于一样事物过于依赖,风险就越大。出口地过度集中在绿色贸易壁垒森严的发达国家,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绿色贸易壁垒中那些复杂、苛刻的标准,对于我国的大部分出口企业来说,即使在技术和设备升级方面有充足的资金保证,也非短期内可以达到的。同时,绿色贸易壁垒的技术标准在各国之间也不尽相同,为此,我们应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多管齐下,一方面苦练内功,发展绿色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环保水平。另一方面大力拓展发展中国家的新市场,推进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在全球经济危机下,借这个机会来发展新型的经济模式、新的安全健康的经济模式,将能够带来新的就业机会。政府与企业应形成共识,采取有力手段,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以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
五、正确区分善意与恶意绿色贸易壁垒,并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根据制定者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善意绿色贸易壁垒和恶意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应该认清恶意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一,如果一国利用环境标准和环保法规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使得在同种情况下国内外适用的标准不一或对不同国家适用不同标准,则它只不过是借绿色贸易壁垒的名义对特定外国设置以环保为名却以贸易保护为实的贸易障碍;第二,该“绿色贸易壁垒”并非为环境保护所必需,而且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也可以达到效果,存在贸易保护的目的;第三,有些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故意把环境标准复杂化,并且经常没有根据的变换标准,因为在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信息的传递有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者两国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渠道。这样,出口国依据进口国前一标准生产的产品可能就不会符合其改变过的后一标准,从而产品被进口国限制或禁止进口。这样也会使竞争对手无法及时适应,而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这类“绿色贸易壁垒”也是不合理的。
参考文献:
[1]王耀中.论绿色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5(5).
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4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总体是有利上于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国际分工深化,新一轮国际间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增多,遭遇越来越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是我们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近几年来世界经济贸易高速增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据有关国际经济组织统计,2006年世界经济贸易增长率分别为4.9%和15%,2004年到2007年世界经济贸易年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7%和17%。信息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快了和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使新一轮产业转移加快周期缩短,国际间投资和购并的增长速度加快,进而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二)近几年国际服务贸易同货物贸易增长速度几乎齐驾并驱,成为推动货物贸易的增长的动力之一。
世界各国服务贸易部门的对外开放和服务业的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增长率为11%,近三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4%。
(三)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服务和货物贸易的主体,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占比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进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发达国家。2005年起连续两年中国和印度栖身于十大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国之一,到2006年中国居第8位,印度第10位,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四)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贸易的协调管理机制发挥积极作用,各国间贸易摩擦逐渐减少,世界的贸易秩序在改善。
世贸组织从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加深,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屡屡发生,矛盾丛生,世界贸易秩序缺乏有效的调解等不利形势,它不负众望,为规范世界贸易的秩序,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世界贸组织的协调和管理下,世贸组织成员国发起反倾销案件从1995―2002年年均276件,到2003―2005年年均212件,下降了23.2%,世界贸易秩序大为好转,世界贸易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3.9%。
(五)区域贸易组织发展越来越快,区域内贸易量和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2002年区域贸易组织有124个到2006年发展为191个,年均增长16个。由于多哈谈判的失败,世贸组织推行的多边贸易自由化暂时搁浅,而区域组织由于比多边贸易自由化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能带来更多的集团经济利益而为世人所关注,所以进展很快,区域组织内贸易和经济总量的增加很快。欧盟东扩使得其经济总量增长,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超过美国上升为世界第一,东盟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取得显著进展,对外贸易发展很快。
(六)世界经济一体化给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发展的舞台,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发展中国跨国公司正在扩大对外投资,对世界贸易市场商品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2005年发展中国跨国公司总销售额达到1.9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迅速成长为世界贸易最活跃的力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贸易快速增长的因素之一。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中国进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不断扩大,参加国际分工的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的出口占世界贸易比重从2000年的3.9%到2006年达到8.2%,扩大了一倍多,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3.4%到2006年增长到6.7%,也扩大近一倍。我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提高使我国有实力带动和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进而对世界的经济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使得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保持在很高的水平,2007年上半年出口依存度达到了40%,进出口依存度70%,带动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投资的增长和储蓄的增加,大大增加了财税收入,增加了就业,降低了失业率。
(二)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加工贸易出口国,加工贸易继续保持第一大出口贸易方式地位,但进出口增长放缓,占比逐渐下降,而一般贸易增长加快,占比逐渐上升。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均呈现较大幅度顺差,加工贸易一直是顺差的主要来源。
尽管2005年起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速放缓,占总进出口的比重略有下降,但新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使加工贸易结构的转型加快,技术含量增加,生产效率有很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大增加,加工贸易增值率也越来越高,据有关统计加工贸易产品增值率已上升为10%至20%。2004年起一般贸易出口增长速度超过加工贸易,保持很高的增长率,占总出口的比重略有上升。特别是2005年一般贸易扭转了过去一直逆差的局面转为顺差,且顺差迅速扩大,2006年顺差额高达831.4亿美元,由此可见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和外贸经营秩序的改善使得一般贸易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
(三)近几年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使得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初级产品占比很小。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而初级产品贸易则逆差逐渐扩大。
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比较优势最明显的出口产品仍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杂项制品(如服装、鞋类和家具等)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如纺织品、非金属制品等);过去比较优势不明显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贸易顺差迅速扩大,从2005年起顺差额已经超过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贸易,仅次于顺差主要来源杂项制品贸易,居第二位(见下表)。与此同时由于加工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大对进口资源需求增加,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资源性和能源性产品市场需求的扩大,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油和有关原料进口增加,初级产品贸易逆差逐渐扩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饮料及烟草产品的出口情况,近几年出口连年减少,顺差下降,到2007年上半年我国变成了饮料及烟草净进口国。
(四)外资企业是我国外贸经营最大的主体,2006年起私人企业超过国有企业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第二大主体。
国企有业仍然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之一,但地位和作用下降,进出口的增长速度放缓,占进出口的比重下降很快,是我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外资企业早已悄然成为我国外贸经营最大的主体,从进出口占比重,到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国企,但是由于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2005年起外资企业进出口增长速度放缓,占进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外资企业成为仅次与私人企业的我国外贸顺差的第二大来源。而同时民营企业发展成为新的外贸经营主体,2004年颁布的新的外贸法彻底放开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经营权,自然人只要符合法律规定都可以从事对外贸易,大批的个体企业进入外贸领域为外贸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2005起民营企业进出口大幅增长,增幅超过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占进出口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5月出口843.3亿美元,占比已上升至19%,几乎和国有企业相等,而私企的外贸顺差超过三资企业,位居第一,是我国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之一。
(五)东部地区是对外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对外贸易经济依存度很高,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来源地区,中西部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很快,对外贸易经济依存度较低,同东部的差距继续扩大。
东部沿海地区吸收外资规模的扩大和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地区,近几年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势头,对外贸易占比和利用外资占比仍具有绝对优势。同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差距继续加大,吸收外资的增长速度放缓,占比下降,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也很快,占比仍然很低。近几年西部大开发战略使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吸收外资迅速增加,出口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六)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市场仍然过于集中。
近年来,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进出口保持适度增幅,占比略有下降;我国对欧盟、东盟、中国香港、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在迅速扩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占比逐渐扩大。作为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印度成功地进行了经济改革为中印两国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2006年起印度超过加拿大成为我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三、当前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矛盾。
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外贸规模扩大较迅速,但仍是粗放型的,我国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低,加工贸易链处于低端,这是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转型,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在短时间里我国企业因实力原因难以适应,三资企业加工贸易升级换代因我国目前从事加工贸易的劳动力素质问题难度也较大,所以我们有可能失去一部分中低档产品的国际市场,同时失去一次参与新一轮国际间产业转移的机会,他们将把产业转移到我们周边的国家,给这些国家带来同我们竞争市场的机遇。
(二)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与国际舆论的压力增大。
我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出口产品价廉物美竞争力很强,许多产品出口在世界市场居前列,因为担心我国出口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加大,国际上出现林林总总的中国。我国采取积极的措施扩大进口以满足国内市场和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的需求。西方国家严格限制高新技术对我国的出口。我国扩大初级产品进口,西方国家又提出口中国在搞新殖民论。
(三)进出口规模扩大和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矛盾。
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多年,世界上一轮又一轮的产业调整给了我们迅速发展的机会,也使我们对欧美日韩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互补性越来越强,我国和他们的贸易摩擦日趋增多,我国成为世界遭遇反倾销案最多的国家,我们遭遇的非关税壁垒和产品设限越来越多。虽然受到贸易摩擦影响的出口产品量少尚不足以大幅减少我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但是对这些国家出口市场的过度依赖使我国经济和外贸发展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旦这些国家经济衰退,就可能转而迫使人民币升值,或者大幅限制和减少从中国的进口,使我国外贸和经济发展遭受挫折。
(四)中西部外向型经济发展和东部的绝对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与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的矛盾。
东部地区外贸经济依存度过高,资源耗费大,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力成本上升,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而中西部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水平落后,发展潜力难以发挥,这将阻碍我国整体对外开放的水平的提高,转变对外贸易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五)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矛盾。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世界服务贸易发展很快,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几乎同步发展,有的国家服务贸易增长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相比之下,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落后,差距很大,远远跟不上货物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保险、物流、银行、中介等,成本和费用高,服务质量差,已经不能满足外贸迅速发展的需要,也成为外贸转变增长方式的障碍。
(六)货物贸易规模扩大与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不断提高的矛盾。
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低价竞争、假冒伪劣经营行为增加,一些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质量下降,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声誉多次受到挑战,大规模退货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同时国外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对进口产品检验的标准不断提高,所以我国出口产品因检验标准问题而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多。
四、关于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转变调控外贸发展的方式,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不能过分强调国家外贸发展战略对外贸发展的影响作用,而忽略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在国家外贸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和经济杠杆对我国外贸发展的调节作用。尽快取消出口退税政策,按照国际惯例实施零退税政策;进一步降低关税,对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给予优惠关税待遇,开放国内市场;进一步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使汇率政策成为调节对外经济的杠杆。
(二)搞好内外经济政策的协调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适度增长。
搞好对外经济政策和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和指导作用。通过投资、融资和金融机构促进外贸战略转型,运用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外贸和经济发展,加强对出口企业在进出口市场和进出口产品结构方面的指导,促进外贸和经济的协调、高效发展。
(三)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进一步加强对进出口市场的质量、价格、经营秩序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发展,巩固和拓展现有的国外市场。
进一步加强对出口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推动企业完善产品售后服务。通过商会和各种中介组织加大对进出口产品的价格的监督协调和对市场经营秩序的管理。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大对销价竞争,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经营行为的惩治力度,维护好中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声誉。
(四)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
财政、货币、金融、税收政策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促进这一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在高起点上发展。发展节能和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地开发当地的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保证中西部人民平等享受发展成果,避免由于对外经济依存度过高,使我国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于外部需求。
(五)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
国家应鼓励和引导国产品牌企业和国内企业在加工贸易转型时期以兼并、入股、合资等各种方式参与加工贸易的生产和管理,学习加工贸易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法方式,加快国产品牌的升级换代和国内企业的发展。,
(六)加快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进一步完善市场格局,拓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空间。
为了建立良好的国际环境,我们应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开放市场,组建区域自由贸易区或经济共同体,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共同市场使亚洲国家共享自由贸易带来的经济发展机会。进一步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的研究,拓展我国在中东、独联体、非洲和拉美国家的进出口市场。
(七)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的水平。
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5
(一)国际贸易与会计国际化
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 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从会计专业分类角度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中际会计惯例,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会计惯例国际化,执业会计惯例国际化,会计实务国际化,促使与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等。
(二)国际贸易对会计国际化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分析
由于受到传统发展思想的影响,和国家化的会计准则之间的思想就会存在着冲突,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还是相对比较大的。这就使得在国家的会计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有着诸多的阻碍。
再者,国际贸易对会计国际化中的人员素质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会计准则的长期执行过程中,相关的会计人员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工作思想和方法。在会计惯例向着国际化的惯例进行接轨的时候,就会对会计工作人员有着很大的挑战,在会计的政策选择以及自主权等方面都有着影响。而在实际的选择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公允性有着很大影响,所以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就会会计政策的选择科学合理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另外,国际贸易对会计国际化的影响中的文化挑战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会计文化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在会计国际化的目标实现进程中,由于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所以就会在价值观念上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样在会计国际化的发展上就有着很大的阻碍,使得会计国际化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从我国的会计国际化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有诸多层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在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不能饿到有效的解决,在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水平上还比较滞后。我国在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和国际会计准则方面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相关人员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还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情况的反映上没有得到统一化。
再者,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会计高层次人才比较缺少,在企业治理的机制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些方面的发展问题对我国的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就会带来很大的阻碍,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就要能够加强解决,促进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接轨。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优化策略探究
我国在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要能按照相应的策略进行实施,要对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发展上已经有了进一步推进,在会计教育方面也要能实现国际化,这样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对会计国际化的目标实现才能打下坚实基础。这就需要将会计教育的体系进行有效完善,将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教育中要能将国际会计准则原理以及适用的范围内容得到详细的讲述,对会计人才知识储备要加强培养,并要能促进其树立客观公正的职业观。
另外,将注册会计师的相关制度要想着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进行迈进。这就需要将执业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并要能够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秩序,对注册会计师的制度向着稳定健康方向进行发展。再有是能够将针对注册会计师执业队伍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医生,将执业的范围进行扩大,并要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步伐进行加快。
例如:CMA已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享誉世界,现已被全球180个国家认可,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与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签署协议,合作开展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认证项目的培训推广工作。目前,中国大陆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会员数已达6621人。几年来,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中文考试量达到8000人次,持证人员达到2100人。
除此之外,还要能和会计国际的交流合作进行有效强化,并要能正确的处理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国际化的问题。只有从多方面得到充分重视,才能保证我国的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得到有效加快。立足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尽管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规模及其认可程度日益扩大,但中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全盘否认国际会计准则,要在吸收、借鉴其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体现自己的特色。
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 金融 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A
一、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势头,GDP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同期,我国金融从改革初期几乎为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到2008年底,狭义金融总资产己达859916.2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86倍。金融结构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08年底非货币金融总资产在狭义金融总资产的30%。金融发展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6年底金融中介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余额达到30156.39亿元,占GDP的10.02%。图1,图2显示了1978年至2008年末我国金融发展的概况。
图1 1978年以来
图2 1978年以来我国非国有
我国金融发展情况
经济贷款占GDP比重
以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麦金农的M2/GDP指标,来反映我国的金融增长程度,这两个指标主要衡量金融发展的规模。从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金融体系的总量持续增加,金融体系的结构不断升迁,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严重的“所有制歧视”。
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贸易顺差显著扩大。在这三十年,我国的商品进出口额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已从国际贸易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贸易大国。
(一)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而到了200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25639.4亿美元,增长了124倍。2004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万亿美元。1978年,我国商品出口贸易总额仅为97.5亿美元,而到了2010年,我国商品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3949.3亿美元,是1978年的143倍。
(二)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显著增加,在我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78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1%,到2008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4.8%,而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49%增加到了2008年的95.2%,这说明我国已经走出过去那种仅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发展阶段。出口的结构性转变导致越来越多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保证了我国出口的持续增长。
三、我国金融发展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聚集资金,配置资源,支持外贸发展。
重点支持机电产品出口。建国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的落后状态,党的以后,出口额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的来说,仍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1995年是机电产品出口的转折点,此后连续13年保持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由1978年6.59亿美元增加到了701 1.7亿美元,增长了1063倍,年均增长27.2%;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6.8%提高到57.6%。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比上年回落10.3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 6%。2009年1-6月,全国机电产品进出口额达到5149.1亿美元,同比下降21.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066.8亿美元,同比下降21.2%,在全国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58.8%。虽然机电产品的高速增长期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优势还是存在的,国家也实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措施复苏机电产业,目前,我国支持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效果正在逐渐显现。
贸易融资与贸易发展。1994年,我国对金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相剥离,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新金融体系,同年,人民币双重汇率并轨。各家商业银行逐渐得到与中国银行平等的竞争条件,开办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由此得到发展,业务范围和品种逐渐增多,对这一时期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不断放开金融市场,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的脚步迅速加大,其对中资商业银行业务冲击最大的就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为应对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维护自身市场份额,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再度探索国际贸易融资新方式,将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组合起来,结合客户对外贸易的国际结算方式不断推出新的组合产品,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始了蓬勃的发展。
(二)金融市场结构多样化,支持贸易发展。
建立出口信贷机制。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199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它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为扩大中国企业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主要是通过推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对外优惠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转贷等政策性业务的开展,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境内远期外汇市场。为促进外贸增长,亟待为企业提供回避和降低汇率风险的长期远期外汇市场。建立外汇远期交易市场是国际上通行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成本不高而效果良好。目前中国允许中国银行进行贸易项下远期结售汇业务实际可以视为建立远期外汇市场的起步阶段。
货币互换协议签署,人民币迈出国际化进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央行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和区域合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多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截至2009年4月,央行先后与其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六份双边本币互协议,包括:2008年12月12日与韩国央行签署的1800亿元框架协议,2009年1月20日与港金管局签署的2000亿元正式协议,2月8日与马来西亚央行签署的800亿元正式协议,3月1日与白俄罗斯央行签署的200亿元正式协议,3月23日与印度尼西亚央行签署的1000亿元正式协议,以及3月2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与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的700亿元框架协议。目前,人民银行还在与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央行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进行磋商。
总的来看,央行运用货币互换手段是为了应对短期流动性问题,将更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在中国央行与有关货币当局签署的系列本币互换协议中,还出现了对货币互换的一些创新。如:将互换的有效期延长到3年,并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些创新可推动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并促进经济增长。其运作机制是,银行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的进口商品,这样,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在当前全球经贸增长乏力、外汇市场波动加剧、贸易融资萎缩的情况下,两种货币互换的内容创新,应可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的金融和贸易发展一直都在走一条逐步改革、深化发展的道路,僵化守旧的利率、汇率体制正在被逐渐的淘汰和修正,我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经济金融化程度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数量急剧增大,越来越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国内金融支持的条件下,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也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自1993年以来连续16年保持了贸易顺差,贸易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虽然2008年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面临严峻的考验,但是我们依据30年来,金融和外贸发展的经验,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措施鼓励我国外贸企业的复苏和回暖。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参考文献:
[1]孙兆斌.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国际贸易问题,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