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医结合的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医结合的方向

中西医结合的方向范文1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发展趋势;方法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87-01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强调的卫生工作政策。对全世界的医药学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医学发展的研究要求高度分化和高度结合的统一。宏观整体观测方法是中医学的特色方法,而微观分析方式是西医学的特色方法,两者进行结合是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典型,同时也是推进医学成熟发展的主要方法。

1 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论的探究

(1)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对循证医学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突破口,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如果想要获得突破行的进展,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大力提升临床疗效等方面,将提升临床疗效作为一个突破口,只有提升其疗效,才能为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先要提高临床疗效,首要要做的就是大力推进循证医学的思路及方法措施,在多年以前循证医学就被提出,获得了全球范围内临床专家的认可。因此,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领域,也应该相应的借鉴循证医学的做法。在临床实践及研究中,可以将循证医学的思路及方法加以借鉴应用进来,可以有效的提升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而推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快速发展。如今对循证医学的广泛使用已经推进了现代医学革命的进步,同样,循证医学的广泛使用也定会推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进步。

(2)宏观整体和微观分析进行结合。宏观整体就是将系统论及系统分析法结合来研究中西医学,把医学看作是一个整体,分别将中医和西医视为它的两个分系统,驻足于医学这个整体,观察中西医之间的不同,在根本上防止片面性(比如用西医来解释中医或是用中医来解释西医)。同时将中西医的发展过程进行动态的联系,来掌握中西医学的各自特色本源,进而找到能够深入理解这些特色的思路,推进中西医理论的发展。

微观分析是通过方法论、认知论、语言工具等从内在及深层次原因来分析方向的发展,深入探究,找出中西医学中的相同语言。具体来讲,对中医学的概念、命题、理论进行细微的观察研究,特别是对中医哲学进行大力的探究。

(3)疾病、症状、药物相组合。所谓的疾病、症状、药物结合的研究,基于中国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涵盖现代医学)为方法,以提升临床疗效为目标,以研究基本为基础,研究症状为重心,研究药物为重点,使疾病、症状、药物有机的进行组合来研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思路,也是科研过程中实施的具体方案。

(4)设立动态联系及综合的思维方式。中西医具有不同的理论观念及特点,中医学对传统哲学思维过于依赖,是一种整体的医学体系,其特点是:整体理念、辩证求因、宏观调整等。中医学最重视的是辨证论治。中医学的基本治疗方式使宏观调整。当代西医学的发展模式依然是还原分析法。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带动了西医学从多层次、多学科向纵向发展,给西医学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尽管中西医特点各不相同,但人类生理病理活动规律不会由于认识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因此,两者是有相通之处的。尽管中医学和西医学的诊疗方式不同,但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两者间的相似处慢慢的被发现。可以说两者在医学理论、方法论、诊疗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认识高度,但是有都殊途同归。首先要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中医,吸纳其思想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当代医学想纵向发展,在这种基础上完成现代科学方法和整体辩证思维的结合。在比较静态、独立、简便的基础上设立动态联系及综合的思维方式。

2 发展趋向

2.1深入中西医对比研究

加大对中西医对比的研究,从表面现象的对比到成因分析及实体共性的讨论,以推进中西医的结合。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之上,今后将重点研究深层原因和实体共性。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发现中西医的不同认识视角、不同的方向及不同层面体现出的多样性生命活动。

2.2科学合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给中西医提供了客观的根据。随着当代医学的不断前进,现代科学技术已然成为医学交流的一个平台,它不但为中西医学的共同点找到内在联系的实质,而且对中医学的差异也能很好的进行观察,对各方面的差异做出合理的解释,进而深化科研的纵向发展。比如,中学指出疼痛、疯癫与“淤血”有关,西医学则指出是与神经有关,现代血液流变学指出,不正常的血液流动导致失调的神经活动,而失调的神经活动也有可能是血液流动不正常。所以两者可能从血液和神经的相互作用中,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理论。

2.3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前进方向应该遵循一个开放的,多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系统。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是科学家、医学家还是医药公司将会层出不穷的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使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方向具有科学性、层次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多种类科学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探索发现新的医学认识,界定新的医学界限,创造新的医学成果及技术,编制新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新概念的框架,创建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新体系。推进中西医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结合及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陆,周永红.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其运用原理[J].光明中医,2011(1):54-56.

中西医结合的方向范文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中国特色概况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程长、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制定一种有效的脑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手段是当务之急。2000年初,英国医学杂志公布了应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对脑血管病目前治疗手段的重新评价,按照这个评价结果,目前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手段不是一种具体的药物而是一个管理系统,即卒中单元[1]。自此,起源于欧洲的卒中单元,作为一种新的脑血管病管理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脑血管疾病临床究人员的关注。

狭义的卒中单元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如卒中病房中,组织神经专科医生及专职的物理治疗师、职业康复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学家、专业护理人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卒中病人或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以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卒中病人管理模式。广义的卒中单元把卒中病人的管理延续到出院之后的家庭医疗和社区医疗及社会收容机构医疗,形成卒中病人管理的社会系统工程[2]。2003年美国和欧洲的卒中指南都明确指出:卒中患者应该在卒中单元里接受治疗,卒中单元是今后卒中治疗的方向。

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很多,究其病因,虽历代各医家学说纷纭,不外虚实两类,虚、火、风、痰、气、瘀六种病因。其病位皆为脑和经络。其病机较复杂,《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亦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在我国,中医已经长久广泛地用于卒中的治疗中,并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中风的诊断、治疗和调护方面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医疗模式,至今与西医方法并存于临床。StrokeUnit突出以人为本,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不是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的简单叠加,而是从理论上进行有机的结合;从管理上将中西医各自在治疗、护理和康复中的优势在临床上进行优化组合,将西医的紧急救治和中医在治疗康复中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卒中单元的效率和有效性。中医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疗效是我国的特色,将国际上通用的卒中单元模式与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相结合,将中医治疗脑卒中的中药、推拿、针刺方法融入卒中单元之中,建立并完善规范的融西药、现代康复技术、中药、针灸、推拿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是我国目前脑血管病临床实践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石学敏院士推广以针灸为主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在国内的应用,揭开了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序幕。李向荣等[3]通过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对住院卒中病人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住院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组死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樊永平等[4]在卒中单元中运用中药制剂治疗脑卒中病人,结果能有效地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升高急性脑梗死病人Bathel指数(BI)评分、减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一步证明了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优越性。张运克[5]自1996年以来,应用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治疗50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应用尼莫地平法评定疗效。结果好转率达到80%以上,临床治愈率达到50%以上,并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证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优越性。吴俊红等[6]自2002年12月开展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的管理模式以来,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分均高于普通病房管理。2006年广东中医院黄燕等“关于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运用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变)及2006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牵头启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的启动进一步证明了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在中国具有的可行性、优越性。王万林等[7]将全部278例发病7日内的急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6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对照组116例应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2组14日内病死率、死亡原因、感染发生率和随访21日欧洲卒中积分(ESS)和90日Barthel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数(MBI)。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比常规治疗模式具有优越性。宋冬梅等[8]观察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将120例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66例为治疗组,54例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可以提高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吴俊红等[9]选择2002年12月—2005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住院病人160例,随机进入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和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每组80例,主要观察指标有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I)、神经功能评估IHSS)。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杨楠等[10]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与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目前一般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另加规范的中医辨证治疗和针刺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神经功能评估(M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I)。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0.05)。结论:与一般的卒中单元比较,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更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可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医疗模式中更多获益。

李丹丹等[11]将94例严重脑卒中(牛津残障量表评定均为5级)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中西组加用规范化中医药辨证施治及针灸治疗,观察项目为住院病死率、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功能独立性量表(FIM)、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等。结果中西组SSS、FIM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组OHS恢复到3级~4级者较对照组多(P<0.05);两组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较一般卒中单元对患者更有益。

通过探讨一种中西医结合脑卒中治疗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方式,为脑卒中治疗模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是我国在治疗脑卒中方面的特色和优势,王法德等[12]认为创建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应该坚持“五个”结合。(1)中医与西医结合;(2)中药与针灸、推拿结合;(3)治疗与康复结合;(4)内治与外治结合;(5)治疗与预防结合。白小欣等[13]认为将中西医结合起来,建立和实施中西医结合脑卒中治疗新模式,有助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童。

总体来说,我国卒中单元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现仍正处于起步阶段。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新的管理模式,目前在我国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研究应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重治疗轻预防2.重药物轻康复3.重西医轻中医4.重肌力改变而轻正确运动模式的再学习5.重运动功能的恢复而轻语言训练和心理治疗卒中单元。神经功能的恢复、重建或代偿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终身的过程。近些年中医针刺、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结合现代神经病学对于卒中后偏瘫的研究和认识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所以,应当用现代科学手段揭开中医治疗中风的机制,同时进行多中心、多样本的观察研究,为循证医学提供依据,形成治疗指南,充分发挥中医简、效、廉、便的优势,根据本国实际,将中医、西医各自的特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一定能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疗效更高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

参考文献

[1]李厥宝,倪朝民.卒中单元的系统论[J].医学与哲学,2004,25(7):27-28.

[2]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3]李向荣,吴清明,刘未艾,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脑卒中病人的影响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4):381-383.

[4]樊永平,熊飓,周纡,等.卒中单元中熄风化痰活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247-249.

[5]张运克.中医特色“卒中单元”的建立与实施[J].中医药学报,2005,33(5):5-6.

[6]吴俊红,王长垠,殷春萍,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207-208.

[7]王万林,周满翔.急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模式的优越性[J].河北中医,2005,27(12):891-892.

[8]宋冬梅,郭占英.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17(4):47.

[9]吴俊红,王长垠,殷春萍,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207.

[10]杨楠,李国辉,张志强,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12.

[11]李丹丹,李向荣,吴清明,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严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影响的初步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3):273.

中西医结合的方向范文3

走进河南省肿瘤医院,可以看到门诊大楼南侧有一幢整洁的5层楼,这是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楼。大楼横匾上“河南省肿瘤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赫然在目。这是新近经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审核批准,依托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成立的我省唯一的由中西医结合诊治恶性肿瘤的权威机构。大厅内一排红色的大字“传承中医药学精华,汲取现代科学文明,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发掘肿瘤治疗新方法”显得格外醒目。相信肿瘤病人置身其中,他们战胜癌症的勇气和信心一定会骤然大增,恐癌心理会大大减轻。

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拥有一流的技术力量,高超的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技术,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综合治疗手段,在中西医结合诊治恶性肿瘤方面,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现有开放性床位160张。每年收治住院病人2000余人次,年门诊量6000人次,是目前国内所有医疗单位中床位最多、门诊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科室。近年来,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在杨峰主任的带领下,秉承“团结、奉献、探索、创新”的精神,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在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赢得了省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2007年,荣获“全国综合(专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示范科室”。

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济济,现有医护专业技术人员63人。19名医师中,硕士以上学历13名,博士2名,在读博士2名,高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13名,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占2/3,西医占1/3。科室大多数医师具有10~20年中西医结合诊治经验,基础理论扎实,能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方法治疗肿瘤内科疾病。现在全科室医务人员,在主任杨峰的带领下,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医师的水平均已达到西医治疗规范、中医治疗辨证准确、能融合中西医的肿瘤专科医师水平。

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中晚期肿瘤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在化疗、生物治疗的基础上,再结合中药、针灸、穴位贴敷、中药抗癌食疗等方法实施治疗,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

目前开展的中西医结合诊疗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抗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晚期肿瘤的治疗;不耐常规化疗肿瘤的治疗;抗肿瘤复发转移的治疗;年老体弱患者的治疗;化疗无效病人的治疗;中西医结合延长术后放化疗无病进展期的治疗;中医药非药物疗法(包括穴位注射、耳穴贴敷、放血疗法等);癌前病变治疗等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在国内也享有较高知名度。

近年来科室以提高疗效为目的、以探索中西医各疗法综合运用作为主攻方向,在专科水平上突出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了“一个基本,五个坚持,两个突出”的治疗特点。“一个基本”,即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五个坚持”,即坚持规范化基础上的个体化原则,坚持杀灭肿瘤与调动机体抗癌能力相结合原则,坚持综合治疗中西并重原则,无毒或微毒原则,定期评价及经济有效原则。“两个突出”,即突出中医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突出在不耐常规放化疗病人及传统放化疗无效病人的治疗优势。全科人员一直在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为提高临床疗效而努力。经过反复验证,已初步总结出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及癌症抗复发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无毒抗癌多元综合疗法”。该疗法以人为本,以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在无毒或微毒的框架内,实施科学综合放化疗、生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诱导分化疗法、激素疗法、中医中药治疗、营养疗法及中药食疗等治疗方法,根据不同个体、不同病种及疾病分期,科学制定治疗方案。其不同于传统的以损害正常细胞、牺牲体质为代价的攻击性疗法,重在调动机体自身抗癌能力。重视各疗法之间优势互补,增效减毒,力求使病人达到长期稳定。并以其微毒、可长期应用的疗法特点,使癌症抗复发治疗可行有效。经全科反复研究验证、不断完善,已在胃癌、食管癌、大肠癌、胆管癌、肺癌、卵巢癌、子宫癌、恶性淋巴瘤等病种方面,取得较好疗效。该疗法为年老体弱、有较严重合并症、反复治疗体质虚弱、不耐常规化疗及放化疗无效病人找到一条延长生命之路。已使不少无望长期存活的病人,在经过抗复发转移治疗后,迈过了5年大关,并得到了省内外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全省慕名来中西医结合科求治的癌症病人逐年增加。

科室不断强化质量管理,做到了千方百计提高医疗质量,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和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这种高质量的服务,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

杨峰主任告诉记者,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肿瘤综合治疗医学模式,特别是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其效果优于单纯化疗或单纯的中医治疗。使病人生存时间更长,生活质量高。中西医结合代表了整体医学和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对癌症治疗做出较大贡献和最具希望的领域。河南省肿瘤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在我科成立,是对我科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水平的肯定和信任,也使我们感到肩上的压力和责任重大。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决不辜负全省人民和上级领导的期望,团结奋进,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努力发掘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新方法、新路子,为千万个癌症患者的家庭重新找回幸福而贡献出我们全部的力量。

中西医结合的方向范文4

[关键词]探讨;理学的特点;整体护理;护理体会

1中、西医护理学的特点

1.1西医护理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三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护理学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护理操作技术更为科学、规范、实用,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科学。系统化整体护理成为现代护理模式,整体护理是把服务对象视为一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去考虑人类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通过护理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直接服务于整体的人。但西医护理,大多采用对症护理,即见效快,疗程短,但难免有副作用或不可避免的损伤;西医护理在康复、强身、健体等方面也应充实和发展。

1.2中医护理中医护理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护理理论和方法。

1.2.1中医护理的原则护理的目标是增强人体的防御能力,去除致病因素。标本缓急:急则护标,缓则护本。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视临症表现施护症候相同,护理方法一样,症候不同,护理方法不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预防为主,强调观察病情,防止发生并发症。这些理论与方法正是整体护理要纳入的重要内容。

1.2.2中医护理的特点整体观中医理论以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对待人体和疾病。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经络将人体各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体现脏腑之间,脏腑与各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尤其是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论,表明人与所处的外部环境,又是一个整体。外界的各种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生理与病理反应。因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情绪变化都与健康有关。所以,中医护理以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病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不谋而合。总之,中医护理在饮食、运动、睡眠、心理护理等健康养生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

1.3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护理学,其特点是:它从人体与自然界的整体观、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医学模式相结合,开展以人为中心的中西医结合系统化整体护理;在护理理论上,中西医汇通,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护理理论,丰富中国护理学的内涵;在护理实践上,西医的先进护理技术与中医的辨证施护相结合,实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为服务对象解决恢复健康、维持健康、促进健康的实际需要。

2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的可行性

2.1中医护理观符合现代护理模式,奠定了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结合的基础整体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生理-生物-社会-心理的整体护理观念,并进一步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中医护理以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病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相吻合。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是将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西医整体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进行辨证施护及护理效果评价。

2.2疾病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提高,促进了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在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经验随着社会的进步,疾病谱也相应地改变,癌症、艾滋病以及免疫遗传和代谢疾病,尽管西医诊断明确但防治无力,另一面由于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而带来的现代医学灾难等因素,使得人们对中医、中药、气功、针灸等中医养生学更为关注,对人的起居、饮食、服药、精神活动、康复锻炼等诸多方面有针对性的护理,如饮食调护。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无论在理论和技术手段上尽管都有其优势,但护理对象是人,单纯中医护理和单纯西医护理不能满足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将中医护理的内涵和西医护理的理念、方法相融会贯通,以助于恢复健康、促进健康、维护健康。

2.3培养新型、实用型的复合型护理人才,是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发展的动力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应用更为广泛,而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尤为重要。中西结合护理教育以研究中西结合点为主线,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中西医结合的方向范文5

1我校中西医结合护理专科学生招生及就业情况统计(表1)

毕业生总数为504人,其中,专接本学生4人,在“三甲”以上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为93人,其他基层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为355人,在其他单位从事医学相关工作(如药品营销、医疗器械营销、药房工作人员、导医等)大概52人。2009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当年7月1日,我国已有415万普通高校毕业生落实了就业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2009年7月9日《中国青年报》)。相对于全国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无论在就业人数还是从就业单位的水平方面,我校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堪称良好,学生基本上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2原因分析

自从1995年招收中医护理专业的大专生,我校一直密切关注国内同类院校的招生、培养和就业情况,还多次安排领导和老师到兄弟院校学习、交流。在掌握了护理专业—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容易出现的问题之后,我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师主导思想、引导学生技巧等方面作出如下努力,提高了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2.1结合中西医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

2.1.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专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临床课程的教师,更要适应新教材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我校通过“西学中”、“中学西”培训班的开设,普遍提高了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从而做到在授课时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真正做到厚积薄发。

2.1.2寻找中西医结合点,引导学生兴趣综合中、西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研究与实践的努力,创造中、西医学有机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内涵[2]。目前,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上,只是采取一种单一的加合方式,并没有达到理想的融合,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西医皆通。而中西医结合关注度远远够,据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6月的一份调查报显示,仅有19.3%的医学生主动地去了解中西医合的发展情况,78.6%的医学生很少去了解中结合医学的情况[3],医学生尚且如此,其他行业更不用说了。怎样达到中西医的融会贯通,关系到学生的兴趣所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最后体现在治疗和护理效果上,现代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的护理上确实获取了单纯中医或者西医不能达到的效果。这就是中西医在临床和护理中的结合点。比如在外科疾病手术—尤其是腹部手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决定着患者进食、进水的时间,这又关系到患者营养的摄取和恢复的速度。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法、白萝卜汤口服等可明显缩短排气时间,效果肯定[4],作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师,不应该简单的教授“病”与“证”,而是要“病证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学会创新,正如“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2.2优化合理的课程设置

2.2.1强化中医护理特色,进行课程重组

改革现有的医疗护理课程设置,弱化医疗,突出护理;弱化理论,强化实践。中医理论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增加学生的中医护理、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在临床护理方面,我们开设了中西医内科护理学、中西医外科护理学、中西医妇产科护理学、中西医儿科护理学等课程,这样在临床护理中学生就能掌握两套护理技术,为患者服务。

2.2.2适应社会发展,调整课程设置

传统医学护理教育“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及护理+临床实习”的“三段式”培养方式[5],容易使学生习惯于从医疗的角度去考虑并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论学习期间,护理理念建立较晚,很难形成适合护理职业的思维模式。为适应护理功能多元化发展,除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相关课程以外,还开设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社会学、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美学、公共关系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等课程,为即将面临的老年化社会和世纪整体护理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逐步与国际护理接轨[6]。

2.2.3增加教学中的中医养生保健常识

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整体护理观和辨证护理观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因此,课程内容突出养生保健理念,对每个护理问题所采取的护理措施要体现辨证施护的特点,并将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针灸、推拿、养生康复、食疗、气功、保健体疗等内容贯穿在各个疾病的护理中,使中医护理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

2.3合理的实践安排

2.3.1与实习医院沟通,提高护理实习带教老师的整体水平,保证实习质量“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培养什么样护理人才的关键问题”[7]。对于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实习环节对于巩固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护理技能尤为重要。目前,许多院校在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期间选择了更多的西医医院,临床带教老师缺乏中医护理的专业知识,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从而未能完成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中西医结合。所以,我校教务处临床科以及学院主管教学的领导多次和实习医院联系、协商,加强临床教师中医理论与技能的培训,教师通过参加中医护理知识培训,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8,9],从而充分认识和肯定将中医护理融入西医护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并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实践。

2.3.2建立灵活的反馈机制,教学相长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反馈机制,重视护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同时,也要尊重、理解、关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提高带教水平。

2.3.3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保持良好的实习情绪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提前到了学生毕业前的1月份左右,甚至更早。新的就业形式和“双向选择”的招聘应聘模式使得多数学生的实习和求职在时间上发生冲突,学生容易表现为思想不稳定、情绪易激惹,实习中易出现护理差错。针对这一问题,我校进一步加强了实习生的心理指导,通过就业情况统计,准确掌握学生求职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定期与实习生座谈,帮助平衡实习生的心态,确保实习质量。

2.4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招聘会安排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均决定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适应当前市场需求,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2.4.1定期召开人才招聘会,提供就业机会

针对应届毕业生,我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会随时和用人单位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将用人单位请到学校里来,召开面向本校学生的人才双选会。有效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学生求职的安全系数。10年中,这种方式使得相当一部分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

2.4.2及时校园网信息,拓宽就业途径

通过学校网站,专门设立就业指导中心主页,随时招聘信息,拓展学生就业空间。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接受学生咨询,对学生就业技巧进行指导。

2.4.3加强学生人生和职业规划的引导

帮助学生准确分析现在的教育和职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时把握就业机会。由班主任担任主讲教师,把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培养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的精神,为谋求一份合适的职业奠定基础。同时,通过人生和职业规划竟赛,激发学生的规划意识,激励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并通过学生间职业规划的分享,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4.4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西医结合的方向范文6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眩晕症;前列地尔注射液;小柴胡汤

眩晕症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病症之一,也是精神内科患者就诊时经常遇到的病症,而引起眩晕症的原因涉及方方面面,与全身性的身体疾病都有关系[1]。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大多数患者眩晕能够治愈,但临床工作中,还有一部分眩晕确诊和治疗困难。本研究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患者的疗效研究,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提高对眩晕症的治疗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眩晕患者病历选自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门诊及脑病科眩晕症住院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均用头部MRI、CT、TCD等西医方法诊断确诊。其中有28例脑动脉硬化连带后循环缺血、9例脑梗死、12例良性位置性眩晕、病因无法确诊前庭反复眩晕症发作8例、少阳型失和眩晕患者3例。由电子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按数字大小排列,前30例为单纯西医治疗组,后30例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其中30例单纯西医治疗组(B组)眩晕患者中,有13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发病期集中在40~75岁,人均年龄为(50±11.7)周岁,病程平均在5.2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组)中有19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发病期集中在44~76周岁,人均年龄为(49.3±15.7)岁,病程平均在为4.4年。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症状、病因、病情、情况等临床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符合对照实验的要求,具有临床研究的可操作性。

1.2纳入标准[2] 年龄18~86岁,符合西医、中医眩晕症诊断的患者;排除标准:有不能配合临床调查者,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无法配合研究的眩晕患者应排除在外。

1.3方法 单纯西医治疗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眩晕宁片、强力定眩片等西医药物治疗。临床治疗上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入壶+0.9%100ml生理盐水静脉点滴,患者均应1次/d、10mg/次 在晚间睡前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严重者服用不能超过10mg。在临床上,各类治疗方法应进行变化,用药加减,如对于高血压眩晕患者,在普通用药上应加用降压药。

A组采用中药加西药,辨病与辩症统一相结合的方法,除了上述B组治疗方法外,在此基础上应采用辩症施法治疗。用以柴胡、川楝子、赤芍、当归、等中药材料用以经验方进行配置中药。或服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在疗程之后进行复诊回访,观察眩晕病患的病症改善情况。

1.4疗效判定

1.4.1西医疗效判定 ①(visual analog scale,VAS)眩晕视觉评分:用10cm的直线表示眩晕程度,从0~10依次表示症状的严重程度,让患者凭感知眩晕地自我感觉在横线上标示记号。②(DHI)头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是应用广泛的评价眩晕患者的生活能力量化表,用于定量分析眩晕病患者对自己的感知,眩晕对日常生活的参与度越高,分数越高,眩晕病症越强烈。

1.4.2中医疗效判定 疗效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望闻问切,在患者变换头部位置时有无出现眩晕情况,或有无伴随其他症状。

1.5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疗效标准 显效:眩晕症状及其他伴随病症完全消失或部分消失,在之后的复诊和回访中并无眩晕症状的再现。有效:在临床治疗中眩晕症状消失,但在复诊或回访中眩晕病症复发,但复发病情较之前病情减轻,治疗方便。无效:临床眩晕症状无改善,临床眩晕治疗前后病情没有变化。

2.2疗效数据观察 在A组、B组的病例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两组在病症上眩晕都有所减轻,治疗后的VAS、DHI评分较之前都有明显的降低,在两种方法中A组的实验效果更加明显,眩晕患者康复的情况更为乐观。见表1,表2。

3讨论

眩晕症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症,多在西医的病症中见到,例如高脂血症、美尼尔氏综合症、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原发性高血压等一些疾病。眩晕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耳缺血,发生时引起了患者的主观自我感觉障碍,患者表现为出现运动幻觉,主观的空间定位错误感到周围物体按方向旋转,平衡障碍。由于神经末梢交感兴奋性提高,椎动脉系统动力学改变,大脑皮质和丘脑下部发生功能的紊乱,推动了血运异常和脑功能障碍引发眩晕。

西医首倡病因治疗,例如对于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采取控制血压、调节患者脂质代谢、降低血粘稠度等治疗手段。其目的都是改善耳内及前庭功能、使患者脑周围的小动脉进行扩张。与此同时扩张病患的脑血管,增加患者的脑血流量,通过对脑供血的补给改善眩晕症。单纯西医治疗组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主要成份为前列腺素E1,因为脂微球的包裹,所以前列地尔不容易失活,并且具有了靶向特性,便于分布到受损血管部位,用来发挥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扩张脑血管的作用,来改善心脑血管微循环障碍[3]。

眩晕症在中医上分属于"眩晕"的范畴内,症状常出现在中老年人中,古中医有论:"无痰不作眩""眩症皆属肝"。病理皆由肾肝阴虚起,这是脑失所养。或是肾精损耗元气不足加之以胃脾虚弱,由此而来眩晕。病因上可归结于五因,即火、风、痰、虚、淤并且与肝、肾和脾关系密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之上加之中医辩症分型治疗,患者服用小柴胡汤,效果更加显著。

4结论

根据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60例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疗效分析研究,随机划分的两个组相互提示、相互对照,在实验中运用多种方法辩证分析,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眩晕症复诊病情健康、更容易得到好的疗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由此观之,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眩晕在临床上更值得广泛应用与普遍推广。

参考文献:

[1]邵义泽,王会民,赵文莉. 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眩晕症的临床观察[J]. 中草药,2014,07:982-984.

[2]田永超,李志军.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51例临床观察[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4:52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