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浪费粮食的看法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浪费粮食的看法和建议范文1
【关键词】粮食;质检机构;质量;监管
国家先后出台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管职责。
随着《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质量监实施管办法》的贯彻落实,粮食质量监管制度初步建立,各级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两百余家省级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和市级区域粮食质量监测站通过了国家粮食局组织的严格考核授权,全国粮食质检体系形成,同时各质检机构在积极申请挂牌过程中筹集争取资金购置化验仪器,检验设备得到了充实和完善,检验技术手段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为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粮食质量监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粮食质量监管及检验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应该看到,全国粮食质检机构是一支新生力量,基础相对薄弱,内部机制还不够完全,仪器设备陈旧,技术手段水平有待提高,政府信任度和社会公信力有待增强,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粮食质量监管工作,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粮食质检机构作用的发挥。影响粮食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
1.充分认识发挥粮食质检机构作用的重要性,科学定位粮食质检机构的工作
近年来,全国各级粮食质检机构,随着现代粮食物流产业的发展和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粮食质量和卫生安全要求的呼声就应运而生。各级粮食质检机构不仅负担着为政府依法管粮确保国家粮食质量和卫生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的重任。同时也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品质优化和粮食产销连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增效,消费者放心,消费目标的实现,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发挥粮食质检机构职能作用的重要性,粮食质检机构要创新工作,取得各级政府的支持和社会认可,把工作定位于:坚持坚管与服务并举的观念,切实履行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安全监管职责,确保国家粮食质量安全,为政府依法管粮提供科学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要针对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在标准质量信息,咨询,检样,检测,鉴定等方面为政府,粮食生产,经营和消费者,提供高水平,全方位,有信服力的服务,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品质优化和粮食产销衔接。
2.发挥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由于各级粮食机构刚刚恢复,仪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运营机制不够完善,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支持不到位,严重影响各项职能的发挥。一是各级政府仍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对粮食质量,监管重视不够,对粮食质检机构支持不利,造成粮食质量各环节监管严重缺位,粮食质检机缺乏应有的监管主动权,二是各级粮食质检机构仪器设备陈旧、检验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现代粮食流通新形势的需要。三是粮食质检机构体系系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约束和运营机制,各质检机构各自为政,其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相对封闭,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全行业技术进步和社会公信力的提升。四是各级粮食质检机构尤其是市级区域质检站,常年检验任务不足,大量技术设备闲置浪费,经费收入严重不足,制约其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以上问题表明,虽然全国粮食质检体系已经建立,但基础相当薄弱,远远达不到新形势下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和质量监管、服务于粮食标准质量工作的要求,因此我认为,应着力从以下方面解决粮食质检机构发挥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坚持有为才有为的观念,着力打造粮食质检机构的政府信服力和社会公信力
各级粮食质检机构要充分利用检验设备和检验技术优势,认真履行粮食质量监管与服务职责,为确保国家粮食质量与卫生安全做出积极的贡献,一是积极落实粮食质量监管制度。各级政府要赋予粮食质检机构一定的质量管理权限,便于其依据《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认真开展粮食流通各环节的质量监管和原粮卫生监管,定期向当地政府报告粮食质量情况和原粮卫生状况,为政府依法管粮,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加强各级储备粮及军供粮等政府性粮食质量监管。按照储备粮分级管理的要求,粮食质检机构在做好同级储备质量监管工作的同时,建议国家粮食局按《粮食库存检查办法》要求授权或委托省级和市级粮食质检机构承担本辖区和相邻区域中央储备粮质量监测任务。三是做好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的监管工作。目前国家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监管基本上由中央储备粮管理公司及其下属各省级分公司内部管理,粮食质检机构无权参与,造成政府对全部粮食质量管理的部分缺位,建议国家粮食局积极协商国务院各部委,赋予各级粮食质检机构,参与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监督权,坚持粮食入库验收,出库质量把关,第三方检验制度,确保国家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的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维护国家、农民各消费者利益,消除粮食质量安全隐患,防止粮食质量和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四是积极推进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通过开展新产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及时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辖区粮食总体质量和卫生评价状况信息,便于政府有效的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品质优化,各粮食产销衔接,促进农民增收、粮食收储加工企业增效。
2.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艰苦创业精神,改善粮食质检机构设备陈旧、技术手段落后局面
面对各级特别是市县级区域性粮食质检站技术设备落后状况。我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我国加入WTO后粮食质检机构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抓住各级政府对粮食质量工作逐步重视的机遇,按照国家、地方和质检机构三方共建的原则,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迅速配置一批高技术含量,国内外先进检验仪器设备,充实到各质检机构,有可能的话建议大型仪器,特别是卫生检测方面的大型仪器,由国家标准质量办公室统一采购,便于全行业技术参数考核和实验环境条件的统一,避免使用过程中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上级部门要定期加强对质检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与考核,使广大质检技术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更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粮食质检机构迅速改变设备落后的局面,迅速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完成《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赋予的职能职责。
2.3加强管理,建立以国家粮食标准质量办公室为领导,省及质检中心为骨干,市级区域站为基础,科学管理高效运转的粮食质检体系
各级粮食质检机构发展不平衡检验设备技术环境设施业务开展等差距很大,不便于统一管理开展各项工作,建议建立以国家粮食标准质量办公室为领导,省级质检中心为骨干,市级区域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为基础的,三级质检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业务共享,应对我国加入WTO后的粮食质检领域的新形势。按照高效运转与时俱进的原则,建立一整套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充分整合粮食质检资源,形成合力,坚持监督与服务并举的方针,着力增强全国粮食质检机构在质量监管、,检验及信息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公信力。
2.4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努力做好业务创收工作,增强发展后劲
对浪费粮食的看法和建议范文2
一、辽宁农业科技经历的三个明显发展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对自给自足基础上产生的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过程。主要是:良种繁育技术、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和新式农机具应用技术,以及轮作倒茬、改良土壤,改混种为间种、清种等新的耕作技术。这个时期仍呈现典型传统农业特征,农业产出严重受自然条件制约,科技贡献份额只有20%左右,但科学种田深入人心,土地及劳动生产率均有一定提高,食品安全有了明显改善。
2、第二个阶段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共存的“二元技术”发展时期。这是一个相对时间较长的时期,期间现代技术逐步取代传统技术成为农业生产主体技术,使科技贡献份额提高到40%以上。这一时期,良种普及、品种更新换代、利用杂种优势、增施化肥、配方施肥、塑料保温、地膜覆盖、农药防治病草虫害、农业机械、优化栽培(饲养)等现代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辽宁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农产品由短缺到自给的历史性跨跃。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辽宁省粮食总产量353亿斤,居全国第13位;蔬菜总产量3764万吨,居全国第5位;水果总产量600万吨,居全国第5位;肉类总产量435万吨,居全国第7位;蛋类总产量286万吨,居全国第4位;奶类总产量130万吨,居全国第8位;水产品总产量575万吨,居全国第4位。但冷静地分析这个时期的技术需求模式,土地替代技术发展较快,土地生产率显著提高,但土地质量呈急剧下滑趋势,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资本替代型技术发展缓慢,致使科技创新主体承载力弱,农业资源的配置无法有效地成为科技创新的动力。劳动替代型技术虽然也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与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幅度相差巨大,进而表现为增产不增收,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
3、第三个阶段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面向“多元技术”发展的需求,现代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起步时期。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需求模式是多元化分布的,摆脱仅仅依靠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的单一生物技术改造模式,逐步形成多学科综合性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农业格局。随之产生的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的形成逐步规模化、专业化等等,对现代农业技术形成强势需求。但遗憾的是,科技的研发不能很好地与生产实际结合,甚至严重脱离实际现状。特别是在部分欠发达地区实用技术尚存在供给短缺局面或覆盖农产量不足的现象。这些均对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照成严重的挑战。
二、由不同因素形成的辽宁主要农业区域对农业技术需求的特点
第一类是大中城市郊区、沿海沿交通要道经济发达地区。这类区域的技术需求特点是对劳动和土地的高度替代,逐步向资本密集型过渡,比较典型的是设施农业技术。第二类是中北部粮食产区和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区。这一类地区土地生产率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将会造成边际收益下降及环境资源恶化的结果;此外非农就业比率相对较低,过剩的劳动力拥挤在日益减少的土地上,因此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所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低耗高效和资本节约型技术动手术成为这一区域的主要技术需求目标。第三类是自然资源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区。这类区域由于土地生产率低下,因而劳动生产率亦较低,所以改善生产条件,提升土地生产率是主要技术需求方向。
三、世界上发达国家农业技术需求特点及对辽宁的启示
1、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农业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北美大农场式农业,专业化程度、机械化程度、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均达到极高水平,以高度资本替代和劳动替代型技术模式为主;二是欧洲、日本的家庭农场农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但比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大得多,资本高度密集,技术选择也趋向于劳动节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更注重可持续发展与政策性的保护。
2、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与辽宁农业比较,现代农业特征的差异,前者以劳动替代型技术为主,后者以土地替代型为主;在具体技术指标上,再不能象以前那样,以单位面积化肥、农药单位面积投入量已超过世界平均值,且已经开始成为问题,而机械投入量是差距较大,但这又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3、从以上的分析,是否可以得出一个启示:即在农业科技发展上,不能趋附于发达国家的模式和经验,而应着眼于辽宁实际现状,确定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辽宁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4亩,劳动力人均不足10亩,粮食作物及主要经济作物单位面积产出量均大于全国平均值。农村劳动力过剩是显而易见的,而城镇吸纳能力较长时期很难承受,且耕地数量的逐渐减少又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农业技术需求重点应该是劳动密集型、资本节约型的,同时资本密集型技术的应用要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同步,不宜超越,免得造成开发资源的浪费。
四、辽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科技取向
1、加速研发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进入农业生物质循环系统技术,以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加速研制新型控/缓释肥、生物肥、专用肥,提高养分(有机和无机肥)利用率。
2、采取发掘与引进相结合、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提高品种生产潜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3、创新适应国情的设施、养殖、园艺、绿色食品等劳动密集型技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土地生产率。
对浪费粮食的看法和建议范文3
关键词:土地抛荒 农村 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土地承包、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自以来,土地抛荒成了反复出现的问题。据朱婷等(2014)学者考据,我国比较大的土地抛荒有三次:第一次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第二次出现在1992年前后;第三次始于1997年至今尚未结束。对于土地抛荒的影响,政府和学术界有着不同看法。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土地抛荒将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粮食安全难以保障,加大了农村基层工作的难度,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熊祥强等,2006;皮修平,2002),很多人甚至发出了“中国未来谁来种地?”的惊呼。但有的学者认为,土地抛荒是在农业科技发展中引发粮食生产过剩条件下,市场经济作用于土地调整的结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表现,对此不必过于悲观(薛云等,2003)。谢洋(2004)进一步指出,尽管有些地方近年抛荒现象逐年严重,但农民收入还是稳步增长,抛荒现象未给农户的收入和农民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农民弃耕从事二、三产业,有主动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而抛荒后留下的空白正好为其他的种田大户接管创造机会,农民的抛荒是农村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本文认为,土地抛荒究竟是不是问题,首先要界定清楚问题的主体是谁。对农户来说,若土地抛荒后能够使外出务工增加收入,那土地抛荒就是农户的理性选择而不是问题;但对社会来说,本可耕种的土地被闲置,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那就是问题;同时,对环境来说,土地抛荒带来水土流失或实现了土地的休养生息,其意义也是迥然不同的。因此,土地抛荒不能一概而论,必须针对土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在贵州省水城县箐头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旧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其土地抛荒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土地抛荒的个案现状
水城县鸡场镇箐头村位于贵州省水城县南部,距镇政府3公里。据该村年度调查统计,2013年箐头村有1472户6390人,人均纯占有粮430公斤,人均总收入3220元;平均海拔1650米左右,立体气候显著,主产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箐头村共辖15个自然村,本文对其中的一个自然村(旧村)进行了深入实地调研,收回有效问卷40份,对十余个关键知情人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
旧村总占地面积1900亩,耕地面积有286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58 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目前该村土地抛荒面积达88亩,占受访农户承包总耕地面积(144亩)的61.1%,土地抛荒程度高,且仍呈增长趋势。
旧村抛荒土地的分布特征为:一是坡度大、不便灌溉的土地抛荒多。由于当地大部分耕地是坡地,加之水利条件较差,灌溉成本较高,有的农户选择种一季荒一季,有的农户索性直接抛荒。二是贫瘠的土地抛荒严重。近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农产品的价格相对偏低,有的肥力差、产量低,土地的产出甚至小于投入,农户耕种意愿不强,选择土地抛荒。三是离家较远、交通不便的土地抛荒多。当地的土地分散,田间道路不畅,不少农户每天要花费1小时以上的时间才能到耕作地,费时费力使得耕种的间接成本较高,于是放弃了种地。四是有其他务工机会的农户抛荒多。家有青壮年劳动力的农户,多选择到临近城镇煤矿工作或者外出务工,有的一面挣钱一面半耕半荒,有的干脆完全抛荒。
二、土地抛荒的原因
旧村土地抛荒现象是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少且贫瘠限制了农业生产的总收益
实地调查发现,受访农户认为自己承包的土地大部分为肥沃的有6人,占比15%;承包土地只有小部分肥沃大部分贫瘠的有24人,占比达60%;认为自己承包的土地都是不肥沃的有10人,占比为25%,可见当地土地贫瘠是一个普遍现象。旧村大部分土地坡度大、地块小、土层瘠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耕作,产出少而成本高,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以旧村农户陈某为例,全家4口人共有8亩耕地,2014年一共收获玉米2500斤,市价1.2元/斤;土豆500斤,市价0.7元/斤;大豆40斤,市价2.5元/斤,收获的作物折合现金共3450元。同年购买种子花费200元,购买化肥、农药1300元,生产服务费用(灌溉、耕地、收割、雇工等)800元,总计2300元。也就是说,耕作一年的净利润只有1150元,加上政府粮食补贴每亩土地90元左右,农业净收益为1870元,每亩净收益只有200余元。事实上,若不考虑家庭用工成本,按净收益/总成本计算得到其农业比较收益超过80%,与多数行业净利润率10%比较,这一比较收益并不低。但旧村和全国大多数农村情况一样,平均分配土地后户均拥有土地数量有限,使得总收益太低,无法发挥农业比较收益的优势。学者研究认为,在不改变粮食作物种植前提下达到村庄中等收入水平,需要家庭经营规模至少达到20亩以上,耕地面积50亩左右将达到净产值最大。
(二)土地通勤不便,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旧村农户承包土地分散且离家较远,这意味着农户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路上,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隐形成本。受访者中认为自己承包的土地比较集中的仅占10%,绝大多数农户的土地都很分散,并且农户居住地离土地距离较远,从家走到农地的时间(单程)超过半小时的农户占比高达80%,不少农户往返一趟甚至要花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同时,旧村多为山地丘陵,受地形和投入限制,通往农地的路都比较窄且路况较差,农用车或三轮车都无法通过,因此旧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多还是传统的牛耕、人背、马驮,效率低下,农业生产成本高。
(三)缺乏水利灌溉设施,不利于抵御自然风险
水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旧村的耕地基本都是旱地,原有的少量沟渠由于年久失修早已无用,农地附近也没有铺设水管或蓄水池,当地农业生产基本靠“望天吃饭”,抵抗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很薄弱。调查结果显示,37.5%的受访农户土地灌溉比较方便,受访农户土地不方便进行灌溉的占到62.5%,这进一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收益,打压了农户生产积极性。
(四)外出务工机会增加使得当地劳动力缺乏
黄宗智(2006)指出,农户兼业、非农就业主要是为了解决总收入不足,同时外出打工的风险又迫使人们依赖农地承包作为保险,旧村也存在类似的情况。随着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加,旧村的青壮劳动力纷纷选择了外出打工,主要流向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从事纺织、建筑、养殖等工作,还有少量在附近打零工。40户受访农户共有劳动力107人,其中长期外出打工的劳动力达71人,占比为66%;还有8人选择了半工半农,占比7%。比较机会成本后,农户放弃务农选择了外出务工,但考虑到务工存在失业风险,农户又不敢完全割断与土地的联系,只好家庭内部重新分工,农地经营以女性和中老年人为主,他们往往有心无力,使得劳动力不足而出现土地抛荒。
(五)农业补贴模式不能有效激励农户种地积极性
旧村按计税面积发放种粮补贴,目的是为了鼓励农民种粮、增加农民收入。但事实上前者被明显淡化了,种不种粮一个样,即便农地丢荒也可以拿到同样的种粮补贴,显然未能有效地瞄准目标群体,起不到导向性的作用。受访农户中认为农业补贴政策合理的为5人,占比12.5%;认为农业补贴政策不合理的农户为35人,占比达87.5%,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满意度普遍较低。
(六)土地流转不畅影响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旧村土地流转处于随意、无序、零散的状态,流转比例不高,且容易产生纠纷。在受访的40户农户中,有28位农户希望实现土地流转,占比70%,但这一流转意愿未得到充分实现,实际土地流转比例不足30%,并且基本上都是以口头约定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以书面协议完成土地流转的比例不足五分之一。事实上,即便采用了书面协议,也都是由农户自己拟定的,条款比较简单、不规范,也没有征得村组的同意。
三、针对土地抛荒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应重点围绕“水、路”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比较集中的区域,通过修整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疏通沟渠)或新建蓄水池、水窖,能够基本解决当地的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同时,修建机耕道能够节省体力、节约时间,在当地呼声很高,在大量农地被抛荒的背景下,通过合并和改造田埂修建机耕道并不困难。事实上,上述基础设施修建并不需要政府全额投资,在调研中绝大多数农户都表示愿意集资甚至投工投劳,这不仅能确保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更有助于道路、水利设施建成后,持续有效的管理和维护。
(二)解决农户后顾之忧,推进土地流转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非农就业收入不稳定,农户往往不愿意轻易放弃或长期转包自己的土地;同时,由于缺乏稳定的承包权、可靠的收益权,有剩余劳动力的农户也不敢多包地,无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因此,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给农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在农村建立类似于城市的社保制度,农民可以通过自己购买、加政府补助的形式享有与城市居民相似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发挥村级组织的服务优势,加强农地流转程序管理,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降低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鼓励农户有序流转农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调整政策目标,探索补贴新模式
受限于行政管理成本,难以直接瞄准种粮户,现行的种粮补贴实际已经变成了承包福利,这种“普惠制”在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上的作用并不明显,应当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调整政策目标,探索补贴新模式和管理新办法。对旧村这种土层薄、坡度大、亩产低、生态脆弱的地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环境生态”和“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比“鼓励农民种粮”更适宜作为农业补贴的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上)[J].读书,2006(02):31- 35.
[2] 金星.新土地抛荒的经济学视角[J].农村经济,2013(03):25- 26.
[3]刘勤,周静. 农地缘何被抛荒:基于湖北农村土地现状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14(01):31- 34.
[4]皮修平,娄炳林.农村土地抛荒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J].求索,2002(01):25- 27.
[5]吴新慧,孙秋云.社会学视野下的近年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浅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01):51- 54.
[6]谢洋.关于当前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2004(11):78- 79.
[7]熊祥强,沈燕,廖和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三汇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36- 2538.
[8]薛云,宋卫平,薛振忠.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土地抛荒[J].农村・农业・农民,2003(03):38.
[9]杨惠敏,覃巧兰.丘陵地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以犍为县为例[J].商业文化,2011(11):123- 125.
[10]詹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探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07):1752- 1754.
对浪费粮食的看法和建议范文4
每当上半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农时节气的小满到芒种前后,大约20天左右的时间;每当下半年的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大约50天左右的时间,在我县的粮食主产区,农民就会在每天的傍晚时分进行大面积的秸秆焚烧。浓烟四起,遮天蔽日,大气被污染,公路能见度下降,就是天上的卫星也发现了异常,频频向我县的环保部门发来传真,要求采取措施——这便是秸秆焚烧问题!
带着秸秆焚烧的规模、地域、危害、原因、综合利用和禁烧措施等问题,根据县委主要领导的意见,我们就此开展了调查研究。调研组搜集了相关资料,听取了政府各部门对此问题的看法,深入到粮食主产区实地踏看,并在天子湖镇召开了由粮食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农技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基本摸清了情况,理清了思路。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秸秆焚烧的现状及危害
据县农业局统计:20xx年,我县产生秸秆的农作物复种面积达32.2万亩,共计产生农作物秸秆14.17万吨。其中:水稻19.91万亩,产生秸秆 9.95万吨;大小麦8.33万亩,产生秸秆2.08万吨;油菜1.66万亩,产生秸秆0.42万吨;玉米1.6万亩,产生秸秆1.3万吨;大豆0.7万亩,产生秸秆0.42万吨。这当中,有12.3万亩水稻因不再轮作大小麦,其产生的6.15万吨秸秆在整个冬春季节自然还田腐烂;7.2万亩稻麦推广秸秆腐蚀剂后处理秸秆2.8万吨;油菜、玉米、大豆秸秆因出售和当柴禾等利用共消化0.6万吨。以上途径共计利用农作物秸秆9.55万吨,余下的4.62万吨农作物秸秆基本上就通过焚烧解决。因此,我县秸秆焚烧量占秸秆总量的比例大约是32.6%。
我县秸秆焚烧的主要地区也就是粮食的主产区,包括天子湖、梅溪和递铺3镇,这3镇仅稻麦的种植面积就分别达到8.84万亩、5.37万亩、7.74万亩。因种植面积大,无法综合利用,这3个镇的大量农作物秸秆就通过焚烧来解决。而在南部山区,因农田面积小,机械化耕作难度高,农民还是通过手工割稻生产粮食,产生的稻草还是采取传统的结扎、晒干、收取、利用的办法。
秸秆焚烧的另一种情况就是“烧焦泥灰”。在我县农村和城郊结合部,农民种菜喜欢使用焦泥灰,方法是:搜集杂草晒干,然后一层干草一层田土层层加高,点燃后随其自燃3至5天,烧成的焦泥灰富含钾肥,可用于播种时的面肥,对提高出苗率、增强农作物抗病性和抗倒伏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区范围内烧焦泥灰,因为其持续时间长,气味难闻,对城区空气环境和城镇居民的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秸秆焚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焚烧秸秆时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此外还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3项污染指数明显升高。秸秆焚烧产生的滚滚浓烟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正常大气高出一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则要高出三倍,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等具有黏膜的器官产生较大刺激,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二是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尤其是在村庄、山林、电线杆附近。三是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见范围降低,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人身安全。如1998年四川双流县的农民燃烧秸秆,导致成都双流机场数十个航班不能正常起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吟诗村支部书记叶贤锋说:“村里贯串杭长高速,全村1800亩农田,到达收割冬种季节,农民大量焚烧稻草,浓烟影响了高速通行,交警多次上门交涉。”四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驱散水分,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益。五是焚烧秸秆所形成的滚滚烟雾、片片焦土,对一个地区的环境形象是很大的破坏。六是浪费大量的宝贵资源。我国每年产生6亿吨秸秆,相当于300多万吨氮肥、700多万吨钾肥,70多万吨磷肥。
二、秸秆焚烧的原因及禁烧的困难
农作物秸秆在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是农家的宝贝。当年,农村家家户户养猪,甚到养牛。农作物秸秆就用来垫猪圈牛栏,产出的有机肥是大田的主要肥料,“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当家之肥就是秸秆有机肥。因为大量使用有机肥,当年的粮食品质极其优异。在无山缺柴的平原地区,农作物秸秆也用于接补柴火的不足,直接烧水煮饭。因此,在那个时期,农作物秸秆是绝对不会轻易在田间焚烧的,一些农户还会因为谁家偷了自家从集体分得的稻草而吵嘴打架!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20多年来秸秆焚烧问题愈演愈烈呢?调研后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种养业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县农户几乎家家养猪,少的二三头,多的六七头。据《安吉县志》记载,1979年全县农户生猪饲养量为39.91万头,户均4.87头。如此规模的家庭生猪饲养,需要垫猪圈的稻草等秸秆的需求量足以消化我县所有的农作物秸秆。然而,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家爱干净,生猪饲养从家庭转向了畜牧场,饲养方式也从垫草的“脏养”转向了水泥栏里的“净养”。到如今,农民家庭养猪几乎已经消失,农作物秸秆供家畜垫栏的习惯也从此不再。二是秸秆还田成本高。在农作物秸秆垫猪圈这一最主要的利用途径被彻底切断以后,若是通过自然堆沤制作有机肥,或通过大型机械切碎旋耕直接还田,或通过秸秆腐蚀剂腐蚀后还田,那都是秸秆利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和方式。但农民向我们算了一本帐:一亩田的秸秆,若是在田边堆沤还田,一方面减少了农田种植面积,另一方面起码也要化2个人工劳力去对付,还要增加收割机的成本,算下来就是一亩增加成本支出二三百元。若是采取将秸秆全部切碎直接深耕还田,那么,机械切碎、旋耕和增水增肥的成本将达每亩130元。若是采用生物秸秆腐蚀剂对切碎后的秸秆进行还田,那么,撒腐蚀剂、旋耕和增水作业的成本也将达到每亩130元。另外,当年安吉大力发展早园笋,秸秆覆盖竹园也是一种途径,但近些年早园笋跌价,运输稻草成本增高,渐渐地种早园笋的农户也少了。三是机械耕作显困难。困难一:当前全世界的联合收割机分为“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两种。“半喂入式”收割机因只对穗谷部分进行脱粒,处理能力强,浪费谷粒少,消耗油料少,是全世界收割机的发展方向。“全喂入式”收割机能将稻草秸秆全部粉碎,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分离清选和茎秆还田,但处理能力弱、耗油高、浪费谷粒多。两种收割机在茎秆处理上,“半喂入式”的虽然也能通过改造实行粉碎,但主要的是将秸秆集草成堆和平铺,不利于直接还田;而“全喂入式”的利于粉碎秸秆还田,却因其耗油大和浪费谷粒多而呈淘汰趋势。困难二:目前秸秆直接还田主要是采取 “秸秆切碎-拖拉机旋耕-插播种”模式,而我县现有收割机282台,其中带秸秆切碎装置的只有28台,另外有60台可以改装切碎装置,即使将可改造的60 台收割机全部改装,因其收割效率下降也会远远不能满足切碎需要。另外,在旋耕环节,目前我县可以用来旋耕秸秆还田的60马力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只有95 台,若需全面实施秸秆还田,还需要增加200台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四是利用途径难拓展。调研座谈中,确有提出农作物秸秆用于做“燃料棒”、“做草绳”等工业利用建议的,但一线的种粮大户和村干部则多表示怀疑和不屑,认为做“燃料棒”的燃烧值不高,经济价值不高,而且这两种加工方式中作为原料的稻麦草体积如此之大,哪有这么大的堆场可以用来供厂家堆放草料呢?五是直接经验在误导。在天子湖镇的座谈会上,3位粮食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位种粮大户、4位村支书村主任都向我们谈到了他们的直接经验,认为秸秆焚烧虽有坏处,但也有好处,好处在于:成本低、能增肥、灭害虫、减杂草。他们认为,焚烧秸秆的农田增加了钾肥,每亩可以少施50斤复合肥,省出了70元肥料钱;而不焚烧秸秆的农田则要多用50斤复合肥,还需增加1个工的人工成本。一进一出,两者1亩田就相差 200元的收入。在这里,直接经验者说的也没错,问题在于焚烧秸秆后当年能增收,但对土壤的微生物影响、对钾肥的再生、对有机质减少后地力的下降等因素他们则视而未见。六是对农业重视不够。有群众反映,现在的少数一些干部对农村和农民都很重视,可对农业却不那么重视,下乡调研只看村庄发展,却不问农民种粮、种菜都有哪些困难,原因是粮食不值钱,对GDP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对农业不重视,所以,在农作物秸秆处理这样的问题上也就没人帮助支持和出点子想办法。七是管理上措施缺乏。《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虽有“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规定,但对违反此项规定的处理只是“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下罚款”。由于焚烧秸秆的主体多为种粮农户,一般只能以劝导为主,如实施行政处罚,则必须符合“情节严重”的情节。对于如此面广量大的违法现象,真的执起法来,还会引起社会稳定问题。
正因为有上述复杂原因的存在,农作物秸秆就出现了“综合利用难”和“禁烧难”的“两难”问题。县农业局曾组织到“禁烧”工作做得较好的江苏盐城市盐都区考察学习,了解到的该地从2019年起实施的“禁烧”措施主要有:一是对秸秆综合利用给予政府补贴,每年财政安排1800万元,对秸秆还田切碎环节的农机主和收购秸秆的合作社进行补助,每亩30元。二是实行“禁烧”责任金制度,每个乡镇缴10万元,乡镇村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个人也要缴5000元至1万元,区政府组织部门负责人带班的20个检查组下去集中检查,一旦发现有焚烧现象,就扣罚领导的责任金。三是发现焚烧时,对焚烧者进行行政处罚。如此严厉的措施实施下去,起到的效果虽然有,但仍不能根除秸秆焚烧的痼疾。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工作量太大,干部有怨言;粮农认为利益受损,要求政府包粮食产量、包秸秆销售;农机户因切碎秸秆耗时耗油有抵触情绪;有的粮农禁烧后就将秸秆抛入河流,引起河流严重污染;还有的农户偷偷一把火将村干部的大田先点着,让你先受处罚,无处可查!
我县从20xx年开始对秸秆禁烧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布置,先后下发了《关于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等产生烟尘污染物质的通告》 (安政通〔2019〕9号)、《安吉县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安政办发〔2019〕66号)、《关于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的意见》 (安政办发〔2019〕113号)等政策性文件。县政府成立了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农业、环保、发经、城管、财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划定了禁烧区,明确了部门分工和责任主体,出台了扶持政策,落实了工作考核,加强了宣传引导,并进行了工业利用试点。应当说,这项工作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在基层群众中有了思想上的触动。总体上,我县14.7万吨秸秆,得到利用的还是占大多数,约为9.55万吨,占68%,其中秋季水稻收割后有12.3万亩不再轮作,使约6.15万吨秸秆自然还田,秸秆腐蚀剂使用面积达7.2万亩,处理秸秆2.8万吨。但分析我县秸秆还田的比例结构不难发现,还田的秸秆主要的是“冬闲”自然还田和政府推动的腐蚀剂使用。余下的秸秆,因为轮作中的农时紧迫和还田成本高等因素,还是以“焚烧”来解决,“禁烧”措施难落实。
三、综合利用与禁烧措施建议
根据以上原因分析,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有很多途径,包括秸秆还田、覆盖早园笋、动物饲喂、工业利用等等。比较起来,工业利用因无堆场,利用价值低,利用量有限,同时还减低土壤肥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覆盖早园笋、饲喂牛等动物用量也极为有限,不能解决大的问题。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还是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技术是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通过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粮食品质;能协调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促进农业稳产、高产、高效,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秸秆还田的方式一般分为: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直接还田等:
一是堆沤还田。就是将作物秸秆制成堆肥、沤肥等,让作物秸秆发酵后施入土壤。作物秸秆在收割时用收割机直接粉碎,一般长度以1-3厘米为宜,粉碎后的秸秆收集后喷水,使其含水量在70%左右,然后混入适量的已腐熟的有机肥或秸秆腐剂,拌均匀后堆成堆,上面用泥浆或塑料布盖严密封即可。过15天左右,堆沤过程即可结束。秸秆的腐熟标志为秸秆变成褐色或黑褐色,湿时用手握之柔软有弹性,干时很脆容易破碎。腐熟的堆沤肥可直接施入田块,其好处是无害化,施得多点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难点是:需要在田块边上堆沤,人工成本较大,也会缩小种植面积。二是过腹还田。就是用秸秆饲喂牛、马、猪、羊等牲畜后,以畜粪尿施入土壤。这个方法除有养殖场配套的专业合作社可行外,对普通粮农已无实现可能。三是直接还田。这种方式比较简单、方便、快捷、省工,还田数量多,甚到可以全部还田。目前主要采取“秸秆切碎-拖拉机旋耕-插播种”模式,首先是在收割稻麦时通过有粉碎装置的收割机将秸秆直接切碎成3-5厘米,并摊匀,再用大马力拖拉机将粉碎的秸秆旋耕入土,然后进行插秧或者播种冬小麦等。因为新鲜的秸秆碳、氮化大,施入田地时,一方面需要增水,另一方面还会出现微生物与作物争肥现象,秸秆在腐熟的过程中也会消耗土壤中的氮素等速效养分,因此还需配合施用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氮、磷肥,以补充土壤中的速效养分。为中和秸秆腐熟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机酸对作物根系的毒害,在酸性和透气性差的土壤中进行秸秆还田时,还应施入适量的石灰,施用量以每亩30-40公斤为宜。
在主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的同时,可适当进行农作物秸秆的工业利用,但因为建堆场困难和效益不高等原因,工作的着力点不应放在这上面。
对浪费粮食的看法和建议范文5
一、有利条件
(一)交通运输区位优势。眉山市区北距__60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50公里,南距乐山65公里;境内的成昆铁路、国道213线、省道103线和106线、成乐高速公路形成一横四纵的交通网络。仅粮食部门就拥有铁路专用线223米,有效长度192米;散粮中转设施接收能力720吨/小时;发放能力680吨/小时。商品运输方便、通畅、快捷,完全能保障粮油及其产品的进出需要。
(二)粮油原料充足。眉山是粮食主产区,我市粮食年均总产量约160万吨左右,其中:稻谷92万吨、小麦28万吨、玉米18万吨,薯类19万吨;油菜籽7万吨。“十一五”期间,我市粮食年均总产量仍约为160万吨。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年均总产量约为135万吨。具备为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和以粮食或杂粮为主的粮食转化企业提供原料的能力。
(三)有初具规模的粮油加工业。20__年末,全市有计入统计范围的粮油加工企业44家,其中大米加工业28家、小麦粉加工业5家、挂面生产企业8家、食用植物油加工业3家。其中具备一定规模的粮油加工企业35家。一是大米加工业,日处理原料100吨以下的企业24家(粮食部门有2家列入),日处理原料100-200吨的企业3家、日处理400吨的企业1家;二是小麦粉加工,日处理100吨以下的企业1家、日处理原料100-200吨企业2家,日处理原料250吨的企业2家,三是食用植物油企业2家,均为日处理原料100-200吨的企业。从具有一定规模企业的加工能力看日可以处理稻谷1000吨左右,年处理稻谷25万吨左右;日处理小麦500吨左右,年处理小麦12.5万吨左右;日处理油菜籽250吨左右,年处理油菜籽6.25万吨左右。仅从粮油加工能力看基本能满足我市粮油产品的加工。这些粮油加工企业,是我市发展粮油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四)丰富的粮食购销网点。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市粮食部门仓房设施遍布全市广大农村,粮食部门有一支具备一定科技文化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和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粮油产业化经营的前沿阵地。能为产业化经营提供收购、销售和储存服务。
二、不利条件
(一)粮油加工业实力不强,精深加工差,无核心竞争力。20__年实际生产大米84866吨,折加工稻谷12万吨;生产小麦粉50136吨,折加工小麦8.4万吨;生产菜籽油2200吨,折加工油菜籽约7000吨。但所加工的大米、小麦粉、菜籽油基本都属于初级产品,基本无精深加工,大量产品无品牌价值,没有形成拳头产品,无核心竞争力。其加工的原料来源,大部分属企业自主购进,大都没有和农民签订购销合同,没有实现“订单收购”,更没有实现“二次返利”、“二次结算”,因而,我市农户没有得到粮油加工环节的利润,这些加工企业对我市粮油的生产也没有起到带动作用,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
(二)龙头企业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农民没有从中得到实惠。20__年末省局核批我市粮食龙头企业5家,分别是__昌大米业有限公司、__城关省粮食储备库丹阳精米厂、__眉山星星米业有限公司、__仁寿碧海粮业有限公司和__科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5家龙头企业设计生产能力16万吨(大米、小麦粉),20__年实际生产大米、小麦粉近5.4万吨,仅占设计生产能力的34%。部分龙头企业同农民签订了粮食“订单合同”,但基本都属于松散型的合同,合同履约率不高,农民基本是按市场价自由出卖自产的粮食。油菜籽全市没有实现“订单收购”,属市场自由买卖。由于粮油加工业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效益,单纯的粮食初级加工使企业不能获取多少利润(有的企业仅仅只能赚取加工费),有的出现亏损。据调查个别企业已准备转行,而不再涉足粮食加工。我市的广大农民由于缺乏“龙头”带动和必要的服务载体,生产技术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增产增收缓慢。
(三)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认识还不高。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民分散经营,成本高而效率低,对市场变化反映迟钝。要改变农业落后面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能够使千家万户的家庭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对接,在市场的引导下科学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能够有机调动各生产要素的潜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抛荒,农业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能够让农民获取规模效益并分享到加工、销售领域的利润
,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奠定农村繁荣稳定的基础。而粮油产业化在农业产业化中占有绝对的权重,决定了粮油产业化在“三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搞好粮油产业化经营,首要的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只有认识提高了,思想统一了,才能有正确的方法和措施,才能真正迈开产业化经营的步伐,才能逐步实现我市的粮油产业化经营。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府调控力度,营造粮油产业化的环境。1998年以来,我省粮食部门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以粮食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内容的“川粮优化工程”,对全省及我市粮油产业化经营起到一定推动的作用,但总体讲收效不大。因此,个人认为我市粮油产业化经营尚属于发展初期,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粮油产业化在它的初始阶段,需要人们给予精心的培育和扶持,尤其需要各级政府为她的成长创造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在推行产业化经营中,政府的职能不是去干预“龙头”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是发挥服务职能,在规划、指导、扶持、管理上多做工作。
规划,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立足本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规划地方产业发展方向,使各地有一个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地方优势,发展“名、优、特”产品,避免重复雷同。
指导,主要是传递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指导和协调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帮助改进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扶持,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给予扶持推动。主要应从增加信贷和减轻税赋上给予扶持。尤其应增加对市场前景好,内部结构合理的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
管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粮油产化经营的规范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应制订一些不同类型的粮油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示范章程和合同文本,帮助粮油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内部各方面的责权利。这样也可以减少权益纠纷,有利于纠纷的仲裁,从而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二)整合资源,构建粮油产业化经营平台。要实现我市粮油产业化经营,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粮油加工业,构建粮油产业化经营平台是关键。要实现我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应整合现有的粮油加工业资源,通过企业改组、改制、联合等多种方式实现粮油加工业向规模化、精细化的现代企业转变。其次要注重延伸产业链,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注重粮油精加工,创造品牌价值的同时,应花大力气发展粮油深加工和粮食转化企业,开发营养健康的粮油食品,延长产业链。我市既是粮食主产区,又是红薯主产地,应大力发展马铃薯、红薯在内的食品加工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构建一批既有粮油初级加工又有粮油精深加工和粮油转化企业的企业集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市粮油产业化创建基础平台。
(三)加快粮食部门职能转变,舞起粮油产业化的龙头。97年从乐山划出成立眉山市后,仅有的几家国有粮油工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都相继转让或倒闭。近年来,由于粮食部门改革滞后,职能转换步子缓慢,与当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多元化的形势不相适应,大批职工下岗,企业处于歇业半歇业状态,基础设施大量闲置,技术、人才浪费严重。当前,我市国有粮食企业绝大部分国有资产属粮食部门管理和使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有权对这些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处置,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企业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企业并购、产权转让、股权置换等方式,提高存量资产的运营质量和效益。要鼓励国有粮食企业与民营和个体企业产权的相互参与,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发展多元化的混合所以制经济,实现股份联合。要在全市粮食系统开展打一场“整合资源、盘活资产、转变职能”的攻坚战的活动,鼓励和支持粮食企业大胆创新,大胆尝试。我们应以非常之策、非常之为、非常之力,尽快将粮食部门的企业改造或创建成为粮油产业化的“排头兵”,千方百计舞起粮油产业化的“龙头”,重振粮食企业雄风,使其与农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联合体,服务农业生产,带动农户闯市场,在服务农业中壮大自己,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实现新的飞跃。
对浪费粮食的看法和建议范文6
一、我县农村信用社国家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的现状
一是种类繁多,手续繁琐。农村信用社国家涉农补贴资金发放品种繁多,目前我县农村信用社所的涉农补贴资金业务,主要包括四大类十余项。(1)各类直补。包括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玉米补贴、油菜补贴、农机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母猪保险补贴、能繁母猪补贴;(2)民政补贴。包括“困难”补贴、转业军人定补、老定补、伤残补助;(3)村、镇干部工资,城乡低保;(4)各类临时补贴。如家电补贴、汽车补贴、摩托车补贴、手机补贴、受灾补贴。随着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还将有更多的补贴到位。此类业务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效益低下。几乎每种业务都有各种名目的名单表册,都有要求办理的时间限制,都有较高的质量要求。
二是笔数多,金额小,工作量大。据统计,新邵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10年度政府各种补贴笔数达200万笔,金额约3亿元,笔数占了整个业务一半以上,单笔金额仅400 元,仅占传统业务交易额的10%。2010年全县发放政府惠农补贴300万笔,平均每个机构每年要办理10万笔,平均每个机构每天办理120笔,且领取者多为来自农村的老人,其受历史原因自身文化素质和自身身体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眼睛看不清、耳朵听不明、不会写字、反应较为迟钝、脾气较为执拗,稍微等久一点,就有怨言,甚至粗言相向,恶语伤人。
二、我县农村信用社代付涉农资金所做的努力
国家涉农资金补贴是我国继取消农业税后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为了落实好这一重要惠农举措,国家涉农资金补贴的发放由原来的地方政府直接现金发放变为地方政府统一划拨至农信社,由农信社采取“一折通”发放。从而简化了手续,方便了群众,确保了国家涉农资金补贴的及时足额发放,开通了国家涉农资金补贴“直通车”。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员工思想认识
农村信用社作为基层金融机构,身处国家“惠农”政策执行的第一线,以广大农民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服务“三农”为已任,肩负着支持“三农”及新农村建设的光荣使命。新邵县信用联社充分认识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每年不定期的开展国家涉农补贴资金工作培训班,使农村信用社员工充分认识到财政补贴农民资金是农村信用社认真执行党的“十七大”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真实体现,必须认识到农村信用社财政补贴资金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必须积极工作为工作的顺利进行、社农关系的维护以及加大支农力度贡献力量。
二是加强业务宣传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交流沟通
为认真做好国家涉农补贴农民资金的发放工作,新邵县农村信用社加强业务宣传,根据各镇,各村实际情况制定宣传策略,努力实现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新邵县信合员工充分利用公告牌的宣传效果,将农信社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的实质在宣传栏上公布,并在日常柜面工作中加以口述;及时公布到户资金种类,并在年末公布一年来所累计发放的资金种类及金额。
三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员工业务素质
国家涉农补贴资金是农村信用社目前主要业务之一,涉及对公活期转帐、单位信息录入、批量文件上传等程序操作,要求员工熟练操作,节约到帐时间,确保财政补贴农民资金按时到户。因此,员工必须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在日常补贴资金的领取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农户的开户姓名与现有身份证姓名出现同音不同字现象,这就要求临柜人员严格执行实名制原则,在主动告知客户的基础上,要求其凭有效身份证件和当地财政部门开具的证明办理修改姓名中的“同音字”,并加盖经办人员印章以示确认。另外,在与财政部门沟通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职工对资金的认识,例如必须了解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的概念和种类,以及补贴资金是按什么标准发放到户的,何种资金何时到帐等等。
四是提高柜面服务质量,做好优质服务
在日常业务办理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前来领取补贴资金的多为老年人,部分年长者不识字无法签字确认,面对这样的服务对象必须要提高服务质量,落实首问负责制和事后监督制度,力求做好微笑迎接、主动办理、事后不忘提醒的良好氛围。
三、国家涉农补贴发放优点和缺点
(一)国家涉农补贴资金发放优点
(1)客户与交易量增大,市场份额得到巩固
客户是每一个银行最宝贵的资源,而农村信用社国家涉农补贴资金发放业务,则意味着广大农村地区,每一个农户都会在农村信用社开户,成为农村信用社客户,这大大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客户数量,从概率论的角度来说,客户总量增加,接触机会增多,意味着除补贴以外的交易也一定会增多,提高了客户和农村信用社之间的交易率,在农村信用社得当的经营下,使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占有份额不断得到巩固提升,更好地稳固其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的地位。
(2)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易获国家政策扶持
尽管农村信用社在国家涉农补贴资金时向政府收取的手续费很低,常常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但是国家涉农补贴资金政策是国家政策,也是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民自己的银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任务,其符合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农村信用社在不计成本的前提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持续有效地开展粮食直补资金业务,国家也确实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攻坚阶段给予了巨大的扶持和支持,如各种税收的减免政策、灵活的贷款利率政策、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兑付等。
(3)获得大量临时存款,支农资金得到有效扩充
农村信用社国家涉农补贴资金业务,地方财政必然会在农村信用社开立专户,把许多财政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再陆续将资金划入到农户账户,从国库到农村信用社再到农户账户,在这比较长的时间内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大量的临时存款,这一方面有效调节和优化了农村信用社原有的定期类存款占比过高的负债结构,同时,在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充了农村信用社的可用信贷资金总量,为地方经济腾飞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4)利于推广结算汇兑,社会声誉有所提高
在农村信用社不断推进电子化建设进程,构建新网络,逐步实现全国联网的大背景下,农村信用社的支付结算渠道变得日益畅通,结算工具日益先进。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业银行和邮政银行早已于多年前实现了全国联网,二者几乎垄断了所有办理异地和同城支付结算的农村客户,由于农村客户的内在消费惰性,农村金融市场表面上几乎没给农村信用社留下插足的契机。而农村信用社通过“财政补贴一折通”存折及其配套银行卡卡折通等优势的宣传,使农村信用社网络结算业务得到了巨大突破,取得了较快发展。网络结算业务的健全发展不仅树立了农村信用社多功能银行的形象,社会形象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国家涉农补贴资金的缺点
(1)业务成本高,农村信用社收益低
国家涉农补贴资金改由农村信用社通过“财政补贴一折通”代为发放,简化了发放的手续,方便了人民群众,也有效防止了补贴资金被地方政府挤占、挪用和截留,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利益,但这也大幅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成本。首先,粮食直补涉及面广、补贴户数多,户均金额小,以新邵20万户计,“财政补贴一折通”存折印刷费、调运费、保管费等合计成本费用以 1元每本计算,存折的成本费用一项即为20万元,外加打印机、色带、凭条等耗材费用按 5万元计算,人员工资还不计算在其中,光是直观的成本费用大约为25万元,实际上,很多地方还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其次,财政划拨的直补款项虽数字巨大,新邵县大约2000万元,但入账后,农户大都集中在短时间内支取,地方政府划拨款项不但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反而增加了其现金调运和管理的难度,进而增加了其营运费用。最后,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存在政府行为,农村信用社不能按常规的业务收取对等的手续费。所以,农村信用社在粮食直补发放业务上,经营成本高,收入低,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2)工作任务重,影响正常业务,导致部分客户流失
目前,绝大多数的农村信用社网点普遍存在营业场所面积狭小,业务窗口少、经办柜员少,业务终端少的问题。农村信用社狭小的营业场所内,长期处于拥挤、排长队等候的状态,使得办理存贷款业务的客户,无法获得对应的基本服务,更别提优质服务。由于银行金融产品的差异性较小,很多客户,特别是优质、年轻客户对农村信用社的拥挤场面往往望而却步,转而到农业银行或邮政银行等机构办理业务。因此,粮食直补资金业务不仅给基层信用社带来沉重的工作任务,而且严重影响了正常业务的发展,导致很大一部分优质客户群体流失。
(3)对职工造成极大的工作压力,引发投诉增多,对农村信用社声誉造成影响
业务高峰时节,信用社本来人员就少,一方面要抓紧办理业务,一方面还要维持秩序,提醒客户注意安全。有的群众排队几个小时也轮不到领取,便怨声载道,出言不逊,极不配合,信用社工作人员没有业务间歇,错了帐款要赔,精神高度集中,工作压力十分大,中午一、两点吃不上饭,还要忍受客户的指责和不理解,极易产生急燥情绪,与群众造成矛盾,引起群众投诉,2010年,联社收到客户投诉电话、信函数十起,90%缘于各种补贴。
(4)操作难合规,风险高隐患大
一是开立“财政补贴一折通”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手续不合规。二是“财政补贴一折通”账户取款不合规。由于,粮食补贴资金涉及面广、补贴农户户数多,户均金额小,加上粮食补贴款项到账后,广大农户全都在短时期内集中领取,期间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人流拥挤、喧嚣,场面极其混乱,其中很多农户或户主外出务工,或年老病残不能亲自办理,便托人办理,取款人或人出于种种原因总是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件,而又取款心切,农村信用社在办理粮食补贴取款时自然降低了取款门槛,使业务操作难以合规合法化。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农户文化水平较低,或由于年老视力降低,无法签字和输密,经常出现由他人代为签字或输密,甚至出现柜面员工代为输密的现象。长此以往,会造成很大的操作风险,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5)转嫁矛盾多,损害农村信用社形象和客情关系
首先,在前面经论及的“财政补贴一折通”存折在开立时未按合规手续办理,直接导致很多账户名、身份证号码、住址等要素与农户真实身份不符,最终导致许多农户的补贴款项无法及时到账。其次,补贴款项划拨到账时,地方政府财政所接到通知后,很多时候不能及时造具花名册,延误补贴款项入账。再次,因为农村信用社客户与补贴农户的重合性和同一性,这些转嫁矛盾也大大伤害了农村信用社与广大农户的客情关系,导致许多客户流失,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
四、搞好国家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的建议
(一)全面树立大局意识,坚决完成政治任务
广大信合员工,特别是基层社一线员工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家涉农资金补贴政策是一项惠民、利民、亲民政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保证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举措。所以,广大信合员工一定要提高政治觉悟,端正态度,搞好服务。在直补发放中,要对农民朋友以更多的理解和宽容,要对他们微笑多一点,度量大一点,脑筋活一点,嘴巴甜一点,行动快一点,理由少一点,办事稳一点,脾气小一点,解释耐心一点,为信合事业,为“三农”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甘当农村金融的忠诚卫士。
(二)加强信息沟通,全力化解矛盾
信用社各种政府财政补贴,其本身就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支持,信用社要主动与地方政府加强信息沟通,得到地方政府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与村,队的沟通协调,配合维护信用社的良好形象。全面实现资金业务与储蓄、信贷、保险等其他业务有效分流,并在补贴窗口和储蓄、信贷等窗口之间拉设隔离带警戒线围栏,严禁僭越,以化解由于补贴发放业务所导致的客户流失和其他业务增长受阻等问题,避免因补贴业务对储蓄、信贷、保险等业务产生不良影响,最终保证各项业务全面健康发展。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思想意识
建立政府、信用社同步宣传模式,一是加强对粮食直补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户清楚地认识粮食直补政策的意旨,应把粮食补贴款项作为一种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的鼓励,而不能将其看作是国家给予的恩惠和抚恤,即使不及时领取,该款项也绝对不会被国家收回,到账后便是农户自有的合法存款,其他人无法剥夺,转变农民看法。二是积极向农户宣传“财政补贴一折通”存折及银行卡不仅仅是领取补贴款项的工具,同时也是用于办理个人汇兑结算、活期储蓄的基本载体,转变农户使用方式,提高“财政补贴一折通”存折及银行卡在支付结算方面及储蓄方面的使用率。并不定期的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使广大老百姓了解信用社起码的存取款、挂失要领。真正的做好三农服务。
(四)款项合并发放,加大手续补贴
由于政府财政补贴涉及面广、人员数量多,各项补贴款不能同时到位一起发放,财政拨一笔款发放一笔款,致使现金发放次数过多,工作经费支出较大,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加大了兑付成本。如果能将各项补贴同时发放,则可大大减少信用社发放成本。按照中间业务方式收取相应费或政府加大手续补贴,减小信用社资金成本。政府应考虑到农村信用社是一个经营实体,其工作不可避免要以企业成本核算和金融业相关行规为导向,在手续费的支付上要结合金融业手续费特点,采用以笔数或额度数计付手续费,将标准提高,使之能保证冲减信用社各项成本。
(五)信用社设立专柜,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