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林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林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林业发展

智慧林业发展范文1

一、林业碳汇及其发展

1、林业碳汇的起源。碳汇本是自然科学的专业术语,是指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对减少温室气体、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而被引入到《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中来,同时具备了社会经济属性。《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延伸,规定了工业化国家(又称附件1国家)在第一个承诺期内(2008―2012年)应将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至少比1990年(基准年)减少5.2%。为帮助附件1国家实现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设定了排放权贸易(ET)、联合履约(JI)、清洁发展机制(CDM)3种履约机制,直接催生了国际碳交易市场,推动了国际碳贸易的发展。在这一框架下,碳汇被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林业碳汇是指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活动,增强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2、林业碳汇交易的发展。随着第一个承诺期的到来,全球碳交易发展迅速。据碳监测组织2008年3月中旬预计,全球2008年碳交易市场价值为920亿美元。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最近预测,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但在这些碳市场交易中,大都是减少排放的工业项目,林业碳汇项目所占比例较少。目前,全世界只有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是唯一的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在京都市场外,还存在着不受《京都议定书》规则限制的“非京都市场”(志愿市场),主要是由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政府立法,实施减排规定或启动碳交易。这些市场主要进行工业减排项目的交易,林业碳汇项目所占比例也同样很小。

3、林业碳汇交易的制约因素。从理论上说,通过造林增加碳汇即能减少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全球气候变化,成本低、易实施、能见效,但在碳交易中却受到诸多制约。一是可交易总量低,林业碳汇可用于抵减的排放量不能超过发达国家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只占总减排量的19.2%。二是对林地要求苛刻,造林项目要求在50年以来的无林地上进行,再造林项目要求在曾经为林地、而后退化为无林地的地上进行,而且这些土地是1990年以来的无林地。三是交易规则复杂,林业碳汇项目除了满足上述对土地的基本要求外,还需要制定方法学、证明额外性、避免碳泄漏等。此外,项目要经过参与国政府和主管机构批准,还要由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派指定的审核机构(DOE)进行核证,最后由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才可进行真正的交易。因此,包括“非京都市场”在内的碳汇造林项目,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审定、计量和核证,一般造林以及低效林改造等所产生的碳汇都是不可以交易的。

二、林业碳汇为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提供了可能

1、林业碳汇是生态服务的重要功能。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对稳定全球生态平衡发挥着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空气净化、风沙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功能,吸收二氧化碳、抑制气候变暖是其中一项重要功能。据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中57%的碳都储存在森林中,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都来源于森林。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通过造林营林,增加森林面积可以达到间接减排的效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

2、碳汇交易可以补偿生态效益的外溢。尽管目前CDM机制下的全球林业碳汇交易还比较少,但碳汇的交易机制证明了森林的生态价值可以通过市场手段实现价值补偿,从而使得具有很强外部性特征的森林生态效益通过交易实现效益内部化。为社会提供生态公共产品的森林通过市场机制找到了除政府以外的买家,这为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提供了有益启示。在以造林营林为主的生态建设中引入林业碳汇机制,将促进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市场化,进一步改进我国正在实施的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建立长期有效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三、促进北京市林业碳汇发展的几点建议

2004年底,北京市启动实施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使1000多万亩集体生态林得到管护,4.6万名农民实现了养山就业。这种补偿的对象主要是生态林管护员,是不完全的工资性补偿,并没有真正体现森林的生态效益和“受益者付费”的原则。然而,森林的生态效益难以量化,完全由政府补偿也难以承担,在短期内也难以实现。借鉴碳汇交易机制,面向社会出售可量化、可交易的林业碳汇,实现对森林生态效益的部分补偿却是切实可行的。

1、与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明晰碳汇产权。明晰产权是林业碳汇进行交易的前提,也是生态补偿进入市场化的前提。当前,我市正在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生态公益林实行“均股不分山,均利不分林”、“确权入股,确权确利”。林业碳汇与林权都派生于森林资源的经济属性,二者不可分割,同时共存于一体。在推行林权制度改革时,要加强宣传林业的碳汇功能,在明晰林权权属的同时,将林业碳汇权属捆绑确定,在个人股权证上同时注明林业碳汇股权。

2、与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发展志愿市场。当前北京市实施的碳汇造林项目,严格说与全球碳汇市场毫无关系,只是借用这种机制推行的社会捐资造林,可以说是一种志愿市场。于今年4月4日启动的房山青龙湖镇碳汇林项目由中国绿色碳基金支持,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出资300万元营建;八达岭林场碳汇林项目则是全国第一个民间公众捐资开展的碳汇造林项目。为促进碳汇志愿市场的发展,6月26日,北京市正式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北京专项,专门管理北京市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为林业碳汇造林营林等活动所捐赠的资金,为社会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实现社会责任搭建了开放的融资平台,是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一种新形式。建议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更多的社会公众自愿加入到造林吸碳活动中来。

3、与企业减排考核相结合,发展强制市场。林业碳汇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一种间接措施,尽管目前我国还不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作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一直致力于减排工作。目前,我国已将二氧化硫减排纳入考核指标,二氧化碳强制性减排将是大势所趋。因此,建议北京市率先启动企业二氧化碳减排责任制,与工业减排同等考核,对于完不成减排指标的,可以出资购买碳汇指标用于抵消核定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促进区域内部碳汇市场的发展。

智慧林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数字林业智慧林业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 数字林业技术概念

现阶段,我国林业中数字技术的建设和实际应用方面尚且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数字技术的实现不仅可以将林业中的各职能部门、各种领域行业、各类信息,通过现代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传输技术,把这些资源最大程度的集合起来,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完整的资料、最便捷的服务为行业提供信息。使林业系统中的内部部门和各职能部门与其他外部系统之间的经营管理、信息资源做到互相沟通和共同分享,为林业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建设提供了相关依据和决策基础。

因此,在技术领域中对林业的数字技术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分析,整体来说实现数字林业以及实现信息林业对趋于国际化和中国林业数字化都是重要的组成机构,其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指导,充分有效的利用“3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将林业中80%的要素全部涵盖,为整个林业建立了最精确的技术坐标,并且实现了林业信息之间相互连接沟通,林业应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为基础将各种信息资源以分布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实现了林业数据信息的采集还能达到林业的规范标准、资源信息的实施性和真实性,做到时时更新,为我国以后的林业信息采集实现通体化。如果能以数据信息为首要依据条件,然后再以“3S”技术、数字技术、智能和虚拟技术等为技术手段,建立起一个更为广泛的形象的数据共享和支撑系统,从而为林业生产的信息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数字林业在林业管理中的作用

1、数字林业可以完全掌握林业的发展态势、动态变化以及基础数据

能够把盲目的决策打破,让传统林业管理中的决策局限性有效避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林业决策的科学性提升。此外,可以将信息及时汇总、快速的传递予以实现,并且会将林业每个单位中的微机化管理统一完善,能够让部门与部门之间便于协调、数据得到共享,同时政务信息也会公开,在领导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也会让信息快速、准确的提供。

2、 数字森林的资源调查体系要合理实现

数字数据的应用,很大程度地将数字林业的资源调查体系体现出优越程度,同时将生态的分类系统和森林的调查体系合理实现,其中的数字数据包含着遥感数据和DEM。数字林业与传统的方式相比较的情况下,一定会投入很多费用,可是为了能够节约物力和人力资源,就一定要用到数字技术的高数据以及高效率的精准程度,那么小班中的一些生态系统管理方面就会达到完善。

3、数字林业能够让森林资源开展合理的管理流程

森林中有着非常多的变化,并且生长周期很长,面积特别大,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因此,要将林业稳固的发展、森林永久的经营作为关键点,将林业的生产系统合理规划,对资源档案的管理、森林资源的处理和收集,一定要有一个规范的制定。我国的林业资源绝大部分都是在地形非常复杂的偏远山区,林业作业的调查工作想要开展的话,会产生非常大的工作量,而且调查的成本颇高,浪费时间和工序。部分地区可能没有办法进行调查,使得基础数据存在不真实性。若能够让林业资源的信息达到共享的程度,就会对国家的决策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数字林业可以将林业资源中已有的元素直接体现在计算机上,同时林业资源的相对空间分布也会显示。

三、智慧型林业的概念

智慧林业是将传统的“数字林业”的3S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

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手段,形成林业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林业发展新模式。党的十明确提出“五位一体”和“新四化”国家战略部署,即“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可以为林业经济发展节约资金,实现资源共享,带来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生态文明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采用当前各种新技术来促进和实现。森林作为陆地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主体任务,承担着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的建设任务,并在其他生态系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步应用,信息资源日益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进而我国林学家提出“智慧林业”的概念。

四、智慧林业的原则

智慧林业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林业深度融合,推动了林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其发展目标更高、作用更大、应用范围更广,更加注重各个环节、各种资源、各项业务的深度整合、集约共享和业务协调。智慧林业的核心和关键是抓好“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这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智慧林业的建立要立足全局,通盘考虑,顶层设计,分步实施,采取从基础建设向应用推进,从简单应用向主体业务应用推进的步骤,逐步有序推进。面向各级林业部门和林农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智慧林业要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业务协同共享,加大融合创新力度,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信息与应用服务,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智慧林业集成开发平台是实现业务融合、资源共享、协调同步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制定统一的操作规程、数据采集、数据共享等标准,形成一个完善、规范、可控、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要最大限度地统一智慧林业应用软件系统研究开发,统一升级完善,有效对接,便于各层次、各系统管理人员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基础平台、应用系统顺畅有效衔接。

五、智慧型林业未来发展方向

1、智慧林业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涵盖智慧林业立体感知、智慧林业协同管理、智慧林业生态价值、智慧林业民生服务、智慧林业综合管理等五大体系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智慧林业总体架构主要包括“四横两纵”,四横即设施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两纵即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其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形成一个闭环的运营体系。

1)智慧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建设智慧林业网络平台。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林业实际,加快推进林业宽带网络和感知网络建设,为智慧林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2)切实加强智慧林业协同管理。加强信息资源融合,建立资源共享的林业信息系统,为各类林业工作者提供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

3)努力构建智慧林业生态服务体系,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工程全过程的实时跟踪管理,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4)积极打造智慧林业民生服务体系。围绕全面建设民生林业的新要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面向企业、林农及新型林区建设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一批区域性的林权交易平台,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林业电子商务平台,为林企和林农提供智能、便捷的服务,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建立智慧林业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业务“一站式”办理。

2、智慧林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林业深度融合,助力林业生产和组织管理,对林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科学化管理;对森林、湿地、沙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动态变化进行有效监管;对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评价;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引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对林农群众提供全面及时的政策法规、科学技术、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智慧林业推动了林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为林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智慧林业是数字林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实现林业自然资源更丰富、林业生态系统更安全、林业绿色产业更繁荣、林业生态文明更先进。

2)基础建设阶段。编写智慧林业规划,出台智慧林业建设的相关政策,安排扶持资金等,并局部开展智慧林业的探索实践工作。

3)展开实施阶段。智慧林业建设全面展开,汇聚各方力量、加大人、财、物方面的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公众参与智慧林业建设。

结束语:

完善林业现代化建设,在林业发展中推广数字林业到智慧林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智慧林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林业;资源监测;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2-0076-02

0 引 言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1]。

智慧林业是指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手段,形成林业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现、服务内外一体的林业发展新模式[2]。

由于林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空间上的广阔和时间上周期长,林业部门在森林资源监测等工作中任务量繁重,外业庞大,形成的数据海量,工作人员很难做到精准。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使林业系统中的森林、湿地、沙地、野生动物等林业资源可以相互感知,能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2]。因此,物联网技术将会在林业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林业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促使林业从生态林业转型成智慧林业。现就物联网在智慧林业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物联网在智慧林业监测中的应用

物联网能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所以,把物联网技术引入森林监测中成为可能。

1.1 林业资源监测

森林资源管理站在监测点周围选择有代表性的树干粘贴有监测点情况、树龄、树种、胸径、树高等信息的电子标签;在空气和根部土壤放置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传感器,自动监测温度、水分、养分等,在网络上对这些信号自动处理;在监测点上方安装清晰度高的摄像头,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信息计算中心联网,定期对林木生长情况和林区环境进行扫描和监控,建立一个准确的林业资源物联网,实现实时监测、视频监控、生产报警、远程自动控制等,解决人与森林,森林与气候,森林与未来等的关系。如在运行的系统中进行特定设置,对在某一区域内的森林在生长不正常,或温度、水分、养分达不到林木正常生长的临界值时,或进入了不法分子,或侵袭了珍稀动物,系统会自动提醒,相关部门及时监测动态,制定措施,及时向相关人员提醒,相关人员根据自己的职责和需要进行特定的工作。

1.2 森林防火监测

森林防火指挥部在观测点周围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放置传感器,自动监测温度、湿度、干燥度、蒸发量、风向、风力等气候因子;安装清晰度高的摄像头,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扫描;树干上粘贴有地点、树种等信息的电子标签,并与信息计算中心联网,实现森林火灾自动监测,自动分析,自动制定策略。如在运行的系统中进行特定设置,对在某一区域内的森林在生长反常或温度、湿度达到接近火灾的临界值时,系统会提醒,防火指挥部及时监测动态,制定预防和防治措施,并通过短信、微博等及时向护林员和相关人员提醒,防止森林火灾发生。

1.3 森林病虫害监测

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利用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360度监视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信息计算中心联网,对在某一区域内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活动范围进行动态跟踪和监控,或者自动检测空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自动预测可能发生的病虫害,及时监测动态,制定预防和防治措施,并通过短信等信息设备及时向林农和相关人员提醒,防止病虫害大面积发生,避免给森林造成巨大损失。

2 物联网在智慧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利用物联网技术,在需要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周围铺设传感节点,进行探测;利用RFID对野生动植物实时定位,进行感知;建立数据库,可以防止不法分子和其他因素对野生动植物的破坏和掠夺,保护管理人员人身安全,为管理和开发利用及保护野生动植物提供技术依据。

2.1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

在古树名木树干粘贴有树种、年龄、胸径、树高、历史、文化价值等信息的二维码等电子标签或定位标签,人们可通过手机阅读二维码,知道古树的历史;对降雨量、湿度、温度、养分、病虫害以及人为破坏等运用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实时探测;安装摄像头,可以准确地监控古树名木生长。对古树名木进行感知,在运行的系统中进行特定设置,建立数据库,即时掌握它们的生长情况和动态变化,当生长不正常或遇到意外情况时,系统便会提醒,管理人员能准确地判断它们的生长规律,是否发生病虫害,是否有人为破坏等,分析相关情况,制定保护措施。

2.2 珍稀野生动物保护

在动物身上或周围固定标志物上粘贴有动物名字、年龄、体重、保护内容等信息的二维码等电子标签或定位标签,通过设置在出发点、途径点的读写器的信息采集,可以精准地监控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运用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自动检测动物周围环境中硫、氮等有害气体含量和实时定位,也可佩戴GPS定位标签定位动物所在的区域,同时在运行的系统中进行设置,对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分析动物在野外的生存状况。当动物在野外受到天敌或意外情况时,系统便会提醒,管理人员根据获取的信息分析并快速制定相应策略,使野生动物的保护由人为管理变为自动化的保护。

3 物联网在智慧林业重点工程监管中的应用

我国林业重点工程主要有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对这些工程从立项、启动、计划、执行等全过程的运作进行监督管理,不仅是智慧林业的需求,也是物联网技术必须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重点工程以小班为单位,对造林小班设置重点工程名称、建设年度、立地类型、造林树种、造林密度、造林时间、造林方式等静态属性并直接存储在电子标签中;降雨量、温度、湿度、养分等动态属性运用RFID等技术,由传感器实时探测;管护、病虫害防治、小班的成活保存情况、林木的生长状况等安装摄像头直接监控。识别设备完成对工程小班属性的读取,在运行的系统中进行设置,即时监管它们的生长情况和动态变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又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进行智能处理,实现生长可测、管理可控、质量可溯,实现林业重点工程管理智慧化。

4 结 语

物联网在智慧林业资源监测领域、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重点工程监管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一是通过NFC、二维码、RFID等技术进行标识,不仅能获得我们所需林业要素的识别信息,还通过智能标签获得各要素所包含的扩展信息。二是实现对林业资源环境和重点工程的监控以及野生动植物的跟踪。利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和分布广泛的传感器网络,可以对它们的实时状态进行获取和特定监控,如利用温度传感器监控森林的温度,通过GPS标签跟踪定位野生动物,通过摄像头捕捉盗伐林木的不法分子等。三是最终达到对森林的智能控制,由传统的生态林业转型为智慧林业。物联网利用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依据传感器网络用获取的数据进行决策,改变我们对传统林业决策的认识,体现智慧林业的价值,实现林业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1] 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国家林业局.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Z].2013.

[3] 王颖,周铁军,李阳.物联网技术在林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前景[J].信息与通信,2010,49(10):2601-2604.

智慧林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乡村振兴;林下经济;对策;辽宁

一、引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辽宁省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文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林业,即是实现生态宜居的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对辽宁林下经济发展特点的分析,探讨如何在乡村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林下经济的效益。

二、辽宁林下经济特点及效益分析

(一)辽宁发展林下经济的背景。在集体林权制度发生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通过对林下土地的种植、养殖等进行立体复合经营,从而实现农、林、牧等各业的共同发展,在不砍伐树林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森林覆盖率、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集体林权改革和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1]。辽宁通过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和几年来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森林的生态效益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也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从东北地区的角度看,近几年来的林间养鹿、林下参药、林间种蛙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2011年仅松江河地区在林业方面收益达8.65亿元,而林下经济的收益占到了总收益的2/3。东北地区盛产的黑木耳、人参、松茸等都可以林下种植。从全国的角度看,大多数研究和调研表明,发展林下种养增收增效是显著的:寇祥明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发展林间套种牧草和养鹅的循环农业模式比稻麦轮作模式增收2.8倍;丁大俊等认为发展林下养禽经济效益显著,还能修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周乃富的研究也认为林下养鸡能有效改善土层养分;吴宝成等对比了低树龄杨树套种中药细柱五加和露地栽培细柱五加的根冠农艺性状和根皮产量,发现套种的细柱五加的农艺性状和根皮产量均高于露地栽培的;丁晶晶等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林下种植雪菜可使农户每公顷林地年增收纯收益4.6万元;陈州调研发现,林茶间种,除了林木的收益外,茶叶的采摘期可延长8-9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8%,茶园平均每亩增收500元左右。可见,发展林下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三)辽宁地区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案例。辽宁位于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东北地区唯一沿海、沿江、沿边省份,拥有出海大通道,“一带一路”的重要建设节点,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在集体林权体制改革过程中,辽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截止至2018年,辽宁林业用地面积为735.92万hm2,森林面积为571.83hm2,森林覆盖率达39.24%。辽宁的气候、水源、地形和土壤条件适宜食用菌、果菜、药材等林下经济作物的发展。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辽宁看到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景,在各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全省林下经济开发面积达143.33万hm2,林间养殖动物驯养存栏量达5000万头(只),建设了中药材、食用菌培育基地和野生动物驯养示范基地,成立了建昌核桃、朝阳杏枣、铁岭平榛、丹东日本栗、抚顺平欧杂交榛、桓仁林蛙、西丰梅花鹿等一批特色产业企业,建立了与林下经济有关的专业合作社近千个[2]。截至2018年,以林蛙驯养繁殖为主营项目的辽东地区实现林蛙年产量2亿余只,年效益达13亿元。以林下饲养河蟹为主营项目的盘锦年产河蟹7.2万吨,年效益36亿元。截至目前,我省已经开发的并获得收益的林下资源有林下人参、细辛、刺五加、玉竹、五味子、龙胆草等药材;榛子、南果梨、薄皮核桃等干果(水果);平菇、香菇、滑子蘑、木耳等食用菌;刺龙牙、大叶芹、龙须菜、蒲公英、蕨菜、猴腿蹄盖蕨、水芹菜等山野菜;林蛙、狍子、野猪、梅花鹿、鹅、鸡等动物;青山沟、凤凰山、关门山、医巫闾山等森林旅游资源,逐渐形成了辽东森林食品、药材、旅游为主要发展项目,辽西林药和林下种养的产业发展格局。(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的瓶颈。辽宁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雄厚,也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近两年来辽宁林下经济的增速趋向缓慢,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林下经济开发不单追求森林资源的开发,而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打造林下立体经济和多功能文化体验,实现森林康养,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全省建立的多种经营体协同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足,还需大力挖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辽宁林下经济新的增长。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

(一)建立新型林下经济经营主体。乡村振兴既要实现产业振兴,也要实现生态宜居,发展林下经济是林区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实现林下经济高产优质,就要形成采、收、产、销的完整经营体系,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构建多种经营主体协同发展的新型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至关重要。根据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以市场为导向,对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经营主体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形成功能稳定且各发展相关主体之间互促互进的发展模式。1.加强龙头企业对其他经营体的带动与合作。龙头企业作为林下经济经营的骨干,能够保证林下经营产品的供应稳定,因此要积极进行林下新产品的研发,在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条、连锁经营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积极开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不断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品种,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龙头企业将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给一些中小企业、个体、合作社、家庭林场等其他经营体,这些经营体通过服务于龙头企业提供其所需的产品[3],进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各经营体间要相互合作,协同发展,形采、收、产、销的良性的互动,共同推动辽宁省林下经济的发展。2.拓展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形成林下经济产业链条是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源、客户、终端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培养一些规模化的企业为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与林农的有效合作,向林农宣传并推广好现代林下经济与传统林业经济的区别,加深对林下经济的理解[4],提高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识,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基地与林农间的联系,优化关联产业的布局,实现林下经济的有效发展和管理。3.加强科技研发和金融机构扶持。科技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发展林下经济也不例外。政府要扶持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力度,积极建立企业、农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空间,探寻适合该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龙头企业也要加大科研的投入,利用科技的力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精深加工。辽宁的林下经济基础雄厚,应面向高校推广林下经济项目,引领科研机构为企业和林农提供科技支持、做好新产品的研发推广、指导林农科学生产经营[5],同时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龙头企业搭建与高校的联合实践基地,吸引更多的人才在林下经济中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政府也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推出金融产品、灵活贷款方式等渠道[6],增加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缓解企业、林农发展林下经济资金短缺的困难。4.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政府部门通过完善行政行为,比如统一管理或者削减林业税费、补贴种植费等举措来促进林农主动发展林下经济;通过与林业协会的对接,发挥林业协会在行业间的推动作用,帮助经营主体实现市场化信息服务一体化,打造林下经济产品的品牌效益,提高消费者对林下经济产品的认可度。(二)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不可人云亦云,当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环境因素和生产生活特点找到适合本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推进,以地区整体经济布局为出发点,做到不过度开采,不浪费资源[7]。辽宁已经形成了林下经济发展的区块产业,对于处在发展瓶颈上的项目,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新的突破点。林木都有正常的生长周期,而森林资源自身的生长恢复速度较慢,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要加强后备资源的培育和引种,保证原材料的供给;而对于林下经济而言,随着林木的生长和森林微生态的改变,可选择的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以及经营模式都应当随之调整,一成不变的经营模式无法实现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探寻适宜的土壤环境和林木生长条件,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准确把握可发展的林下种养殖品种和种养模式。科研部门要指导企业、合作社、林农在瓜果蔬菜、牧草牲畜等复合模式经营中应注意的问题[8],比如品种的选择、树种的间距、作物的管理等。(三)加强“智慧林业”在林下经济发展的应用。2016年国家林业局编制完成了《“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互联网+”林业模式在林下经济上得到了有效应用。“互联网+”林业主要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量子通信技术为支撑,以网格化、数据化、物联化的形式,实现林业的多元管理和资源的精准共享[9]。而“互联网+”林业就是以“智慧林业”为发展方向和目标。“智慧林业”的应用,使得林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形成统一的、一体化的、互动的运行模式,林业建设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规划,林业经营得到了更加高效的管理,林下经济模式选择得到了更加精准的分析,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与此同时,“智慧林业”也为林下种养殖产品广开销路。随着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渴求,林下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农村电商将优质的林下产品向全国人民推介,企业发展、林农的收益得到了保证。“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更需要发挥“智慧林业”的作用,使林下经济发展更精准,更贴近人们的需求。(四)打造森林旅游与康养产业发展。森林康养即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开展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辽宁开发了很多森林旅游资源,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随着生态的恢复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更多地区的森林公园和湿地保护区因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具备了康养要素条件。一些乡镇依托乡村振兴的有利政策,自主开发一些短期旅游项目,一方面让游客在参与体验生产的同时放松了身心,另一方面家庭林场在当地完成了林下产品销售,降低了运输和销售成本[10]。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林业供给侧改革,在发展森林旅游的同时,也要加快培养森林康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宣传森林康养知识,开发森林经济的体验模式。森林康养专业人员将自然科学知识传播给游客,让游客的农林知识在森林康养产业中得到普及。大力开发人们追求的“森林疗养院”“森林瑜伽馆”等创意休闲模式,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产品,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山林文化传播出去[11],不断丰富森林康养的文化内涵,使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度结合。

四、结语

林下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潜力,有投入少、回报大的优点,可以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社会、市场、人们对生活需求品质的改变而不断地调整。政府应出台更多政策扶持林下经济发展,尤其是各经营体之间更应融合协同发展,加大林下经济的集约化模式。在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要因地制宜规划好各地区的发展目标和特色发展模式,不断推进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乡村的产业发展更加兴盛,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的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陈鹏.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中国林业经济,2017(2):77-78.

[2]李载栋.建设生态辽宁促进绿色发展——辽宁林业发展思考.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6):56.

[3]车晓芳.基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视角的辽宁林下经济发展.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0,11(6):73-75.

[4]张彤,刘笑冰.国内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林业经济,2018,11(6):32-34.

[5]杨晓刚.发展林下经济拉动林农致富增收“新引擎”.内蒙古林业,2020,11:9-10.

[6]周健培.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南方农业,2017,11(17):53-54.

[7]万丽萍.试析我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现代园艺,2019(24):163-164.

[8]王强盛,杨娟,祁明华,倪雪颖,夏萌霜,李钰.几种作物种植模式在林下套种的实际产量和效益评价.江苏农业科学,2019,47(4):120-122.

[9]王建武.“智慧林业”在森林资源管控中的应用和思考.园林生态,2018(11):88.

[10]钟春艳,张斌,孙素芬.生态保护为主的区域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为例.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0,48(10):55-60.

智慧林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园林绿化;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自2005年数字化城市管理(以下简称数字城管)试点以来,全国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数字城管的城市达到128个,36个大城市中有30个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数字城管工作。2005年7月,建设部决定在全国试点该模式,深圳市被列入全国首批10个试点城市(区),深圳市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两步实施的办法,特区内一期工程于2006年6月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行,实践证明,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不仅是观念上的变革,同时也是城市管理机制上的一种创新。更是真正实现城市“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的有效手段。城市园林绿化信息系统应包括绿化审批管理系统、绿地实景影像养护管理系统、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及城市绿地遥感识别系统与林业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整合。

1.数字化城管系统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单元网格数据、管理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综合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和各类业务平台,形成完整、闭合、互通互联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行新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城市管理的区域达到精细化、管理部件的内容数字化,管理事件的处置精确化。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进而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2.建设绿化管理信息系统

绿化审批管理系统、绿地实景影像养护管理系统、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及城市绿地遥感识别系统与林业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整合。

2.1绿化审批管理系统

绿化审批管理系统为加强绿化资源管理工作,完善管理措施,规范绿化审批程序,及时受理申请,高效完成审核、审批工作,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尽量缩短审批时限,高效履职,切实保障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提供信息化帮助。

2.2城市绿化门户网站

建设城市绿化门户网站,方便市民查询我市绿化管理有关信息,包括公园和绿地地图,古树名木保护情况,扩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平台。

2.3实景影像绿化监管系统

基于实景影像信息平台开发实景影像绿化监管系统,提供全市管辖范围内的绿地实景影像,使各绿地中的草坪、树木具体信息,通过实景影像展现出来,并可根据实景影像情况进行各类绿化监管管理。

2.4绿化管养系统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绿化管养系统,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及创新的业务管理模式,提供一个作业公司、监理单位共同运用的绿化管养管理系统,实现各管养作业公司、监理单位、管理人员三级的过程管理及管养情况结果管理。

作业管理的网络化。

2.5古树名木管理系统

本系统结合GIS、GPS技术,基于深圳市数字地图和影像,将古树名木在电子地图上精确定位。建立记录古树名木全面数据的数据库,将大量的图形、图像、关系性数据、多媒体数据存储于大型数据库中;对获取的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辅助分析评价;提供各种级别的数据保护和权限控制机制。系统提供市、区、街道三级古树名木管理平台,并实现数据维护、查询统计,快捷的报表生成,专题图打印等功能。

2.6绿道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对城市绿道进行管理,系统设定市、区、街道三级管理模式,各区、街道可根据预设权限对辖区内绿道进行管理,市主管部门可对全市绿道进行管理。系统内容包括绿道的地理信息展示,绿道长度统计,巡查情况记录等。

2.7城市绿线管理系统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绿线进行管理,将规划局已划定的绿线直接落实到绿地,提供全市、各区、街道绿化现状数据(含骨架树种、风格、管理责任单位、建设时间、改造时间、设施使用时间等)的查询,绿地面积、乔木数量及各类设施数量的统计,各类报表生成。

2.8林业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整合)

整合现有的林业地理信息系统,林业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以数字的形式再现的林业信息场,形成信息化的林业。系统综合运用GIS、RS、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全市林业资源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具有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功能,为全市林业和宏观管理、指挥、调度、协调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用信息化技术改变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从而全面实现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实现林业和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2.9绿化管理考核评价系统

对我市绿化管理进行考核评价,根据各项指标和责任制考核计分标准进行量化考核,由计算机程序进行自动评分、总计,生成考核评价结果。

3.效益与风险分析

3.1社会效益分析

3.1.1数字城管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构建和谐城管需要不断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要把关注民生、维护民意、保障民权作为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民生需求呈全面性、均等性、多样化的特征。通过数字城管建设,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并智能化地作出响应,服务于人民,从而提升民生工程,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推进群众生活朝着便捷、高品质、幸福的方向发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1.2有利于优化政府服务与管理职能

数字城市管理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物联网、云计算、以及3S技术在数字城市管理领域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智能化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的融合,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优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全方位、智能化、实时化的管理系统建设,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投资创业等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打造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并带来城市管理领域的三大飞跃:智能识别、智能监测、智能定位。

3.1.3有利于提升城市未来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数字城管,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数字城市管理是在已有“数字城管”建设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应用与全新城市管理、运营理念的融合。它站在现代城市管理运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城市管理进行前瞻布局。从目前来看,数字城市管理还是一个新事物,处于起步阶段,但对未来发展的意义已被广泛认同。数字城市管理建设早抓一步就能先人一步,就能抢占创新型城管建设的制高点,有望在未来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提升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所以,我们要加快数字城管建设,走出一条有智慧、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3.1.4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人们有序生活的基础,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影响公共安全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和难预测性,这使得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非常棘手。物联网技术在公共安全方面的应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物联网技术是城市发展通向智能化的桥梁,是数字城市管理的一项关键技术,它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了一种防控事故的技术手段,借助物联网与计算机技术,通过建立一整套监测和预警系统,这样有利于城市管理者有效地进行城市日常管理,从容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从而保障了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和谐。

3.2经济效益分析

3.2.1节省城市管理时间,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直接增加城市经济效益

数字城管在数字城管的基础上,融入了物联网、智慧城市等相关的新产品、高技术,是创新城市管理、运营模式的新方法、新思路。它的产生,将进一步提高深圳市日均立案数量,提升任务派遣准确率和月结案率,缩短案件平均处理时间,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而效率的提高必将带来城市经济效益的增加。

智慧林业发展范文6

政企联合促发展

据了解,目前农村信息化项目中,田园广播、平安联防是组织实施最好、覆盖面最广的项目,在各乡(镇)村、企业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范围较广。从2012年起,该县逐渐为四乡三镇6000余户村民均开通了田园广播、平安联防项目,部分乡(镇)村委会的日常文件均使用田园广播传达。其中1个乡(镇)开通了综合办公,改用更加环保的电子流程办公。家校互动户数达到1500余户,全县已有7所学校开通,使用率达80%以上,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和出入校的情况。

青河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行使农业部门主管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职能,把整合气象、电信、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的网络、媒体、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通过田园广播、平安联防设施传播到农牧民身边,为乡村老百姓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解决了以往农村信息闭塞的难题,使老百姓走上了以现代信息促发展的“高速路”。

近几年,青河县依据地方特色,大力发展沙棘种植,不仅使防沙治沙综合效益逐步显现,生态明显好转,如今也成了青河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豆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

种植户马合赞说:“今年,我们家种了350亩的沙棘,现在是沙棘采摘的旺季,大概能卖50吨的沙棘果,预计可以挣15万元左右。自己村和别的村的人都过来摘沙棘,大概有300多人,采得多的人一天可以挣到500多元,少的也在100多元,这样大家也可以贴补家用。”

沙棘种植不仅给种植户带来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农牧民创造了赚钱的好机会。家住阿热勒乡达巴特村的巴合提带着两个孩子在马合赞的沙棘地里采摘沙棘果,她每天光沙棘剪枝果就可以达到100公斤,按照剪枝果每公斤1.5元计算,她一天的收入也非常可观。

如今马合赞家里的沙棘林里已经种植了300多亩沙棘,现在除国家退耕还林每亩补助的90元外,每年卖沙棘叶子和果就能增收10多万元。

为了今年青河县沙棘收购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沙棘种植户有个好的收成,青河县各单位也提前协调各单位部门、沙棘企业,多次召开沙棘协调会,提前确定沙棘收购价格。

青河县林业局副局长刘德坤说:“年初以来,为了做好沙棘产业发展工作,林业局主要督促各乡镇政府、沙棘种植户对沙棘林地进行了水肥管理,保证今年有个丰收的前景,在8月中旬,沙棘果成熟之后,林业局协同各乡镇政府以及沙棘各企业老总召开会议,对今年沙棘收购进行片区划分,并且最终确定今年的净果收购价格每公斤5元钱,剪枝果达到4元,预计今年沙棘产量在4000吨左右。”

新疆恩利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哈米提说:“为了做好我们2014年沙棘收购工作,我们公司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我们大型冻库、设备进行了调试、维护,2014年8月开始正式收购,本年度收购初步计划在800吨,截止目前我们收购了将近90吨。”

随着11月7日新疆林业业务内部专网一期工程公示的结束,标志着新疆林业信息化以贯彻第三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正式由大规模计算机应用阶段进入大规模网络化建设阶段。

加大信息化建设

今年8月27日,第三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后,新疆林业厅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孙扎根的讲话、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新疆林业信息化目前仍处于大规模计算机应用阶段,已与国家林业局提出的智慧林业相差三个发展阶段,应立即着手启动新疆林业业务内部专网建设,使新疆林业信息尽早进入大规模网络化阶段和数字化阶段。为此,新疆林业厅大力贯彻国家林业局指导意见精神,决定从现有新疆林业建设资金当中筹集林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截至目前,新疆林业厅相继启动了120平方米、达到国家A级标准新机房建设、林业厅门户网站改版、专网内网网站建设、林业厅协同办公系统全面升级改造、新疆林业业务内部专网一期工程等项目,累积投入955万元。

新疆林业业务内部专网工程,又称为新疆林业信息化“高速公路”工程,项目规划筹备始于2008年,在新疆林业厅完成机关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后,通过参观考察、软件、硬件设备测试,在2008年12月,形成了新疆林业业务内部专网建设规划。在全国首次林业信息工作会议后,根据“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进行了修改,2010年,经过专家前期和后期论证,形成了新疆林业业务内部专网建设实施方案并立项。2011年,根据第二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要求,为整合资源,终止了当年已即将开标的新疆林业业务内部专网一期工程。该项目计划依托新疆电子政务内网,建立起覆盖14个地州市林业局、87个县市林业局、844个乡镇林业站,以及林业厅9个直属单位、25个林场的林业业务专网硬件基础平台,初步实现网上对公众服务、文件传输、签证审批、信息交流等基本办公功能。目前,新疆林业业务专网一期工程项目已完成招标,工程建设已进入实施阶段。一期工程涉及14个地州市、8个林业厅直属单位,工程完成后,林业厅与22个地州、林业厅直属单位实现网络连接和电子公文传输。

与此同时,为落实第三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平台上移,应用下移”的精神,新疆林业厅按照国家A级机房建设标准,新建了120平方米中心机房。同时对林业厅协同办公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对林业厅门户网站进行了改版,新建了专网网站、内网网站。正式开始运行虚拟化管理软件,将林业厅服务器、存储及安全设备联接成一大的虚拟平台,为将来云计算服务和智慧林业,进行了基础性建设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