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康复学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康复学的概念范文1
随着国内外近年来对针灸医疗技术的深入了解与广泛应用以及物理疗法在社会上的陆续普及,传统针灸与康复理疗在医学体系中的应用被不断扩大,也越来越被广大者所接受。因此,将传统针灸与康复理疗有机结合和联合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就传统针灸与康复理疗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二者能够相互结合的要点,以期推动传统针灸与康复理疗技术的联合应用,并取得临床上保健与康复的更好疗效。
关键词:传统针灸;康复理疗;联合优势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51-01
针灸疗法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镇痛作用、镇静作用、抗感染作用、止血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综合作用,故其适用范围极广泛,可用于康复医学的各科病症[1]。我们将传统针灸与康复理疗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传统针灸在康复医学中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1 针灸在康复医学中的现状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外治法中应用最广、疗效最确切的医疗技术,一直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充当着主要的角色,尤其在康复医学中越来越占主导作用[2]。针灸也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门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针灸在海外的推广应用,针灸的疗效已经得到现代医学的肯定,现代康复医学已将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纳入到康复治疗技术中。
2 针灸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针灸运用其简、便、验、廉的治疗优势和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对人体外表皮肤特别是腧穴系统的刺激以激发人体正气、提高人体免疫力,通过增强人体自身抵御外邪的能力以达到阶段病势、恢复健康的目的[3]。尤其是对一些具有双向良性调节功能的穴位刺激以后,不仅治愈了疾病,也调整了身体的阴阳平衡,大大加强了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尤其在保健康复方面显示出了中医的绝对优势。现代康复医学涉及的病种非常广泛,在临床几乎囊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所有科室,如内科系统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症等;外科系统的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周围神经损伤、面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症等神经系统疾病;与传统针灸医学治疗的病种不尽相同,目前临床上,针灸在各种原因的瘫痪,如中风偏瘫、面神经炎、小儿脑性瘫痪等以及多种痛证,如颈椎病、肩周炎、慢性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等所致的疼痛有明显的优势。现代康复治疗的各种物理手段配合上具有明确疗效的传统针灸治疗,无疑是一种最大的互补性,同时还能达到单一的针灸治疗所没有的效果。
3 针灸在康复医学中的意义
众所周知,传统针灸方法是祖国医学针灸学中最重要、最实质、最精华、最基础的部分。传统针灸方法由于以经络学说为基础,在治疗上遵循“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等理论以及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所以传统针灸方法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诸如内、外、妇、儿等科。随着社会经济及医学的迅猛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生存质量,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及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健康的内涵不断扩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疾病或虚弱的消除,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4]。这一定义体现了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从以前的医疗二维思维模式:治病-救命,发展到三维模式:治病-救命-功能,强调了功能。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出现正体现了这一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是旨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医学,始终以人的功能为研究主线,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和社会生活层面的,都是康复的研究对象。
4 针灸在康复医学中的前景
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的兴起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及重新认识,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发展平台。但是目前国内针灸临床的领域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大多数针灸科室的病种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中风后偏瘫、面神经炎及颈肩腰腿痛等,针灸的很多优势没能充分发挥。本文认为要改善目前国内针灸所处的尴尬现状,我们不妨解放思想,从康复的角度、从功能的角度看针灸的发展前景,针灸不仅是独具特色的祖国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更是改善身体及社会、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康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针灸注入新的活力,推动针灸的发展,扩大其临床应用领域,使其更好地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趋势。传统针灸临床表明,传统的针灸在多种疾病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某些疾病的康复方面能收到现代康复医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如中风偏瘫为医学界目前难治性疾病之一,他中风后的重要并发症和后遗症,其治疗方法较多,但没有权威的统一治疗方案,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传统针灸医学疗效得到几千年的验证,现代康复医学的问世,为患者在康复的道路上增添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两者有互补性,其结合可提高中风偏瘫等疾病的治疗效果,但其优越性不容忽视。
5 总结
传统针灸学是国粹,其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足以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康复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在改善人体功能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针灸的适应证多数是功能性的,大量的临床实验及报道已经表明其改善功能性病变优于并多于器质性病变。针灸减肥、针灸治疗神经官能症、针灸戒毒、针灸缓解精神紧张等已得到广泛的临床证实,针灸在海外的迅速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张子游,高鹤亭.中医康复学概念的确立.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3(5):230-231.
[2]郭泽新,汪润生.治疗中风偏瘫需要针灸与康复医学的结合.中国针灸,2009,22(4):268-270.
中医康复学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因人养生;产后康复;心理保健;饮食保健;形体康复
产后康复是妇幼保健工作的最后环节,在中国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坐月子"。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坐月子"非常重视,大多家庭独立承担,因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结果只能是--好坏自知。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新世纪的年轻妇女对产后康复和维持自身完美形象有着迫切的要求。从因人养生的角度科学地制定康复计划,系统的进行产后训练来满足年轻妇女对精神、形体、营养等各方面的需求,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文的需要,是保护妇女身心健康的需要,是促进和谐家庭的源头。
1因人养生的概念
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个体差异较大。个体的心理和生理不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疾病的易患性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等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养生方法,以保持身心健康,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这就是因人养生,是因人制宜养生原则的具体落实[1]。
2产后康复的概念
产后康复是指在先进的健康理念指导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针对妇女产后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进行自动的、系统的康复指导和训练,包括对产妇心理及产后子宫、阴道、盆底、、形体、内分泌、营养等内容的咨询、指导和调整,使产妇在分娩后1年内身体和精神状况得到快速、全面的健康恢复[2]。
3分娩究竟给产妇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变化和压力
分娩给产妇带来的影响:①身材走样,肌肉松弛,腹部脂肪堆积,严重打击自信心。②照顾宝宝缺乏经验,造成紧张、担忧、恐惧的心理压力。③宝宝吵闹,夜间喂奶,造成失眠,烦躁,抑郁的负面心理。④缺乏科学、系统、有效的运动锻炼,可能造成盆底疾病隐患。⑤饮食不当,急于减肥,节食或产后大补,都易给身体健康带来损害。⑥其他……。
如因人养生法所述: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个体的心理和生理不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疾病的易患性也不同。了解分娩对产妇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结合上述问题,利用因人养生法可以有针对性、选择性的制定出一份科学的、完善的产后养生康复计划,以便年轻的妈妈们能好好调理身体,快速康复,完美自信。
4从因人养生的角度制定产后康复的保健护理
4.1心理保健 产后3个月是发生精神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因此产妇在产后1个月内需要外在环境多给予精神及体力上的照顾,协助恢复。
4.1.1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有利于产妇体力、机体功能的修复,避免因劳累引起的烦躁不安。休息环境必须清洁安静,舒适方便,温度适中,空气流通。
4.1.2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产妇要注意自己精神和心理上的调整,不要过分苛责自己,也不要过于要求与责怪家人。参加一定范围的社交活动,保持头脑灵活,增加信息量,是科学育儿的最好来源。丈夫及家人要多给予产妇足够的理解,关心、体贴和照顾。尤其丈夫在此期间多给予精神上的,为妻子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环境,有利于产妇顺利渡过产褥期抑郁。
4.2饮食保健 "坐月子"是妇女产后特殊阶段。分娩时消耗气血,产后又需哺乳,此阶段应加强营养,补充身体消耗,不仅要为哺乳做好准备,更要为身体快速康复打下扎实基础[3]。
4.2.1健康饮食,清淡可口,低脂肪易于消化。富含营养及足够的热量和水分。少食多餐,进餐5~6次/d,逐步适应逐步增加。避免过饥或过饱。食物多样化,粥、汤、水果、蔬菜适量搭配;豆制品、谷物都是很好的选择。合理补充钙质、铁质,如:虾、鸡蛋、菠菜、海带、紫菜、猪肝、红枣、牛肉等。
4.2.2食疗养生,补气血、补肝肾、催乳等功效。木耳红枣乌鸡汤:木耳40 g、红枣8 g、莲子10 g、乌鸡1只。枸杞蒸鸡蛋:枸杞5 g、鸡蛋2个。砂仁猪肚汤:薏米20 g、砂仁5 g、猪肚(可去水肿、补脾胃)。益母草8 g、红豆10 g、鸡蛋1~2个,红糖适量(活血化瘀)。
4.2.3养心安神食疗汤,简单方便,怡情养性。(产后3 w服用)。小麦百合小米粥:小麦10 g、百合8 g、小米30 g。天麻鱼头汤:天麻10 g、鱼头300 g、姜丝5 g。天麻乳鸽汤:天麻10 g、乳鸽1只(2次/w)。
4.3形体康复 年轻妈妈对产后形体恢复需求迫切。适当合理的运动有助于产后身体机能的复原及体形的修复,建立完美自信健康的"辣妈形象",有助于女性的身心健康[4]。
4.3.1胸部运动 增加腹肌弹性。适合产后第2 d开始。方法:仰卧,手脚伸直。慢慢吸气扩部,收下腹肌,使背部紧贴地面保持3 s后放松。重复5~10次。
4.3.2乳部运动 增加肺活量,预防松垂恢复较好弹性。适合产后第3 d开始。
方法:双臂左右平伸,向上举至两掌相遇。保持手臂平直不可弯曲保持3 s后放回原处。重复10~15次。
4.3.3颈部运动 舒展颈背部肌肉。适合产后第4 d开始。方法: 仰卧,手脚伸直。头部抬起,尽量向前屈,使下颚贴近胸部保持3 s后归回原位。重复5~10次。
4.3.4腿部运动 促进子宫及腹部肌肉收缩,恢复腿部美好曲线。适合产后第5 d开始。
方法: 仰卧,双手放平。抬高右腿至垂直角度,脚尖伸直,膝部不可弯曲保持3 s后放下,换左腿。左右腿轮流,重复5~10次。
4.3.5臀部运动 促进臀部和大腿肌肉恢复弹性与曲线。适合产后第8 d开始。方法:仰卧,右腿举起,使足部贴近臀部,保持3 s后伸直全腿。左右腿轮流,重复10~15次,2遍/d。
4.3.6收缩运动 收缩阴道肌肉,预防子宫、膀胱下垂及阴道松弛。产后第10 d开始。方法:站立,双腿微分开,收缩臀部肌肉,使之相挟,向大腿部靠拢,膝部外转,然后收缩括约肌,使阴道有上提感。重复数次,2遍/d。
5结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养生保健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中国女性妇女在自身价值和地位不断提高的今天,对养生的追求越来越有选择性和针对性。产后的年轻妈妈,对产后以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形象重新稳固踏入工作岗位有着自身的追求与希望。因此,从因人养生的角度制定和推广科学、系统、有效的产后康复保健指导具有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烈光,李英华.养生康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8(2013.1重印).
[2]谢晓璇.产后康复干预措施对产后康复的促进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3).
中医康复学的概念范文3
据记者了解,刘慧教授在豫北地市级医院做了30年的临床医师。由于地域的原因,她接触到的患者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工作中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系密切,对基层状况了解颇深。本刊记者就刘慧教授的行医感悟和基层心脏康复领域的诸多话题,对她做了深入采访。
责无旁贷,我们亟需开展基层心脏康复教育
采访一开始,刘慧教授便深有感触地说:“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做医生已经30年了。30年来,整天除了病人就是病人,对病人的诊断的倾心、疗效的期盼、出院后的惦念,整天把我的内心填得满满的。30年来,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竭尽全力地与病魔厮杀,记不清多少个鲜活的生命被重新唤醒。我于十几年前在当地率先开展了介入诊疗,并且像冠状动脉旋磨术、心房纤颤的射频消融术、三腔起搏除颤器的植入g等先进技术也都已开展,还带出了一个优秀的团队。但是,近年来我却陷入深深的忧虑和苦恼之中。很多患者经过我们花费大量心血挽救过来,却由于疏于术后管理,康复没有跟上,导致反复住院,介入术后‘二进宫’、‘三进宫’的情况很多。”
她认为:“因为基层的状况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基层患者依从性差,住院期间患者配合医疗的愿望强烈,出院后认为治疗结束,不良的生活方式又重新开始。往往是看病时几个家属陪伴,抢救及手术时甚至拥来几十个家属,劝都劝不走;复诊时,几次电话都叫不来;预防时免费体检都不愿意接受;再发时又紧张不堪。由于对医学的理解肤浅,他们反而容易偏信社会上一些不科学的宣传,接受一些没有疗效的治疗手段;也受因为经济困扰,新农合报销比例有限,出院后擅自对一些价格较高的药物自行停用,有时还导致心脏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优质医疗资源没有充分下沉,基层医师业务水平有限,外出学习机会少,对先进的医学信息获取少,没有心脏康复的概念,更没有现代医学模式的理念;再加上近几年新农合政策的落实,基层就诊患者大大增加,工作量猛增,而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和医院床位配比又严重不足,医师疲于应付患者日常诊治及急诊、轮班、医疗文书书写工作,护士忙于输液打针,根本无暇顾及患者出院后的随访,更没有精力和时间为患者做康复指导及心理疏导,导致心脏病患者越治越多,医护人员的工作越来越繁忙……”
刘慧教授继续介绍说:“正像2015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再度显示的那样,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农村为44.60%,城市为42.51%;农村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灾区,这与基层医疗模式滞后等诸多因素有关。基层医疗仍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纯医学模式阶段,以患者为中心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没有得到普及和重视。像我们这一级的医院,心脏介入技术发展得已经很成熟了,但心脏康复却少之又少,县级以下的基层医院心脏康复更是空白。很多患者经过了住院抢救、手术、介入治疗等,出院后却没有改变之前错误的生活方式,没有规范心脏康复的延续。支架很快再狭窄、再次心肌梗死,需再次支架植入、或因心衰反复住院、甚至发生猝死,这极大地抵消了支架或搭桥手术的获益。虽然急性期死亡率下降明显,但最终死亡率并无显著改善。所以说,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没有康复的心脏治疗是不完整的。患者重新恢复工作、恢复正常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只能依靠心脏康复。基层医院不仅收治大量的心脏病患者,而且许多转诊到上级医院的患者又会返回到基层医院。因此,基层心血管医师在心脏康复中的工作至关重要。基层心脏康复工作做好了,才能弥合各级医院的医疗裂隙,为患者提供全程的连续医疗服务,才能遏制住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因此,开展基层心脏康复责无旁贷,具有重要意义。”
孜孜以求,探索适合基层的
心脏康复模式
2015年,豫北首家心脏康复中心在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落地,谈及这家康复中心成立的背景,刘慧教授介绍说:“我们医院站在社会责任的高度,在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介入、手术治疗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基础上,发挥心血管学科在本地区的引领示范作用,筹建了心脏康复学科,全面完成了现代化心血管医疗模式的学科构架,为豫北地区广大心脏病患者提供了全程的医疗服务。我院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心脏康复学科的建设,由我来牵头组建心脏康复中心。经过大家的辛苦努力,目前已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基层医院推广的心脏康复之路。”
刘慧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基层医院由于经济和观念的原因,心脏康复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首先是人员问题:心脏康复工作的开展需要一个优秀的、配合默契的团队,优秀的团队才能保证优质的康复。心脏康复医师、护士、心脏康复运动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师和药师都是团队的基本成员。但是,基层医院医师捉襟见肘,应付日常临床工作都很紧张,不可能保证人员配备齐全,只能靠兼职及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要充分调动护理人员承担心脏康复的重要任务,因为护理人员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及耐心,心内科的护士又具备抢救的经验,而且他们有活力和激情,相对于枯燥的打针输液,心脏康复更有吸引力和成就感。我们医院鼓励护理人员经过培训考取心理师、营养师证,充实到心脏康复队伍中,一人多职,开发他们职业生涯的第二个春天;而康复治疗师则可以和神经科、骨科康复错峰工作,一职多科,充分发挥其作用,节约人力资源。但是,团队核心是心内科医师,作为从事心脏康复的临床医生,应该是知识非常全面的心血管医生,资历在主治医师以上,最好有过介入经验,还要有淡泊名利的精神以及对心脏康复的热情和激情。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基层心脏康复面对的另一大难题就是经济问题。因为心脏康复许多项目国家定价较低,还有很多不在报销范围。工作开展之初,除了取得医院政策的支持外,还要开动脑筋,增收节支,才能使学科生存下去并盘活。”
刘慧教授详细介绍说:“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一、心内科带动心脏康复:开展工作初期,让心脏康复先寄生于心内科中,既解决了最困难和棘手问题、病源问题、经济问题、安全问题,还带出了人气、带出了发展、带出了前景。二、把健康管理纳入心脏康复: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本来就是心脏康复的范畴,与健康体检站密切结合,筛选出心脏病高危患者,既做到早期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又拓展了心脏康复的人群。三、优化整合节约支出:整合资源,节约成本,把动态心电、动态血压、运动平板、心肺评估、无创心排、睡眠监测整合到一起,节约人力成本和场地占用,还增加人气,吸引做其他项目的患者。运动康复必须有一定的场地才能进行,所以场地问题也困扰着基层心脏康复的开展。我院因为心脏康复规划在另一个院区,如等到建设投入使用,要等一年以上。我们就利用原来的一个库房进行改造,20天即投入使用,保证了工作的尽早开展。”
另外,基层心脏康复困难还有设备问题,设备是心脏康复开展的硬件,包括康复评估系统、康复训练系统、康复监测系统、康复抢救系统等。基层医院因为资金问题,不可能开展工作初期一步到位,要利用综合医院优势,挖掘潜力,整合设备。基层综合医院神经及骨科康复开展较早、较成熟,一些训练设备在开展工作早期也可共享,以减少投资;像踏车、活动平板可以从功能科整合到心脏康复科;像心肺运动试验的设备可以和呼吸科共用。所以,基层开展工作不要“等米下锅”,要“找米下锅”,主动克服困难,抓住有利时机。
义务培训,
推广基层心脏康复m宜技术
刘慧教授还指出:“由于我国心脏康复起步较晚,尤其是基层,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开展工作中要抓住重点,梳理出层次和思路。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根据心脏康复的内涵,提炼出5大康复处方概念,包括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和药物处方。从五大处方着手,特别适合我国国情,更适合基层情况。基层心脏康复实施开展的过程,就是五大处方践行的过程。”
运动处方: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有效的运动能更加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症状和心功能,心肺运动试验是开具有氧运动处方的依据。基层医院开展工作初期可能因为资金问题,心肺评估系统不能及时到位,徒手评定无需设备,成本低、易操作,简单有效、经济安全,病人的耐受性和依从性较好。
营养处方:营养处方也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营养治疗可以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其他危险因素,且简单经济高效,无副作用,适合基层医院实施。基层康复团队在没有专职营养师的情况下,可以兼职定期指导。同时,医护人员要掌握一般的营养膳食原则,以给予患者初步指导。
心理处方:随着农村生存环境的改变,不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很高,心脏病伴发的心理障碍也在逐年增高,而且影响着患者的疗效,影响着患者个人及家庭的幸福。因此,心理处方更加体现了心脏康复的临床意义。
戒烟处方:戒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其长期获益至少等同于目前常用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戒烟也是挽救生命最经济有效的干预手段。作为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戒烟具有优良的成本-效益比,基层康复中尤为重要。
药物处方:心脏康复过程中,药物治疗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基层冠心病患者依从性差,二级预防用药状况非常不理想。由于经济的原因,患者常常过早停掉了氯吡格雷,发生心脏事件。因此,医生不仅需要为患者处方药物,同时需要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并教育、监督、鼓励患者坚持用药,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经济问题,适当调整方案,提高用药的依从性。如果因药物价格无法承受,则可为患者选择国产价格低廉的药物替代。
刘慧教授还指出:总体而言,基层医师对心脏康复还很陌生,要通过培训让基层医务人员认识到,没有心脏康复,我们的患者就会陷入周而复始的“治疗―复发―再住院―再复发”的“魔咒”,我们的医务人员就会永远忙无尽头,只有靠心脏康复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她接着介绍说:“针对基层现状,我院今年三月份成功举办以‘传播理念、提升认识’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年会暨第一届中国基层心脏康复大会’,我担任大会主席,培训基层医师千余人,使广大基层医师对心脏康复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通过心脏康复基础知识的传播及实操培训,使大家掌握了心脏康复的相关技能,许多基层医院相继开展心脏康复工作。但是,仅仅有激情和热情是不够的,基层心脏康复必须由‘务虚’向‘务实’转变,才能促进基层心脏康复扎扎实实、健康、规范地开展。”
刘慧教授强调:“基层应不等于低层!从规范、科学着手,为保证患者心脏运动康复处方的准确性,我们又于今年7月份举办了基层心脏康复系列培训活动,针对已经开展的医院,开设精品课程及心肺评估工坊,以实例讲解操作细节及数据解读,进一步促进心脏康复快速稳步发展。”
她认为:“基层医院在心脏康复的开展中受许多因素制约,不像大医院那样能够在短期内全面铺开,所以,要立足基层实际,开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社会需求大的适宜技术。例如,我们医院和心理门诊共用开展了双心门诊,解决了许多其他医院转诊的‘疑难杂症’,不仅解除了患者痛苦、扩大了医院的声誉,还摸索出了适合基层的双心疾病管理经验在全国交流,我也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协作学组委员及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这可谓‘双心多赢’。”
“我们还根据基层患者的家人比较集中的特点,开展了家族式心脏康复。因为冠心病有家族集聚倾向,有相同或近似的生活习惯及脾性。让家族中同患及危险因素者共同接受康复指导,家族里的患者就是最好的教材,进行预防的依从性会更高。他们可以互相监督,共同受益。我们鼓励在康复过程中家庭成员的参与,还可减少家庭就医成本,达到‘康复一个,受益一家’的目标。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体外反搏,一些中医康复项目有着比较高的性价比,也取得了较好效果。”刘慧教授说。
中医康复学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社区;康复;精神分裂症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a)-0045-04
精神分裂症是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不明,被认为是所有精神疾病中病情最为严重的一种[1]。随着我国社会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精神卫生问题逐渐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社区精神疾病防治以及康复已成为残疾人事业的一部分,并已正式列入国家发展计划[2]。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健康教育、技能训练等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有助于疾病的康复。本文对广州市海珠区沙园地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社区综合性康复介入干预,成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辖区内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例,按入组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男48例,女52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8.7±5.5)岁;病程3~11年,平均病程为(6.1±2.6)年;有家族病史者41例,无家族病史者59例;文化程度:文盲22例,小学44例,初中及以上34例;偏执型25例,青春型19例,单纯型6例,紧张型27例,其他23例。观察组男44例,女56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0.1±5.2)岁;病程3~16年,平均病程为(7.9±3.1)年;有家族病史者47例,无家族病史者53例;文化程度:文盲27例、小学40例,初中及以上33例;偏执型26例,青春型18例,单纯型4例,紧张型26例,其他26例。所有患者均有法定人知情并签定知情同意书。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患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程>3年;②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分>2分;③无严重躯体障碍疾病;④家属照料者无严重躯体障碍疾病,能够胜任照顾的任务;⑤年龄20~60岁。
1.3 排除标准
①无人监护的精神分裂症患者;②酗酒或药物滥用者;③情感性精神障碍者;④精神发育迟缓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患者不进行康复指导,只接受随访评估以了解患者的服药情况和病情变化,每月1次。
1.4.2 研究组
给予社区多元综合性精神康复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4.2.1 多元综合性社区康复团队建设 创新性地引入“五位一体”的跨专业团队合作康复模式。“五位一体”,即专业团队人员涵盖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五个方面,以优势视角和复元概念为理论依据,充分整合精神康复专业领域中所涉及的各种力量,强调全程个体化综合康复治疗[2]。针对该模式,医生主要发挥其核心作用,负责康复者病情变化及紧急情况的处理,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当患者病情不稳定时,保证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就医;社区与家属制定电话随访、门诊随访、上门家访方案,以便对患者的病情、用药情况、家属护理方法的准确性等进行全面了解及评估,制定康复目标。护士负责康复者日常生活功能的观察,评估康复效果并进行反馈。心理治疗师负责对康复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康复治疗师负责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估。社会工作者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角色,在本模式中社会工作者是家庭护理员,向康复人士及其家属传授精神康复医疗及护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及生活照料技巧,是精神科医生和患者家庭的纽带;社会工作者是心理咨询师,协助康复人士缓解其郁结、紧张、焦虑的情绪,是康复人士的“心灵明镜”;社会工作者是政策宣讲者,向残障人士有效传递政府的各项服务政策以及资源分布情况,架起政府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沟通桥梁。资料表明,社会工作者采用“助人自助”的理念,以专业的价值、科学的理论和工作技巧协助患者恢复并发展其自身潜能,向其传授战胜困难的方法和手段,并予以情感支持,从而改变其不良行为或心理表现,以达到患者自助并在自助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及修补心理社区恢复的功能。
1.4.2.2 社区综合性康复治疗 以多元的社区活动作为切入点,主要包括:①组织患者阅读和观看影视作品,参加跳舞、健身等体育活动。②由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及残疾人联合会主办,成立精神卫生工疗站或工疗工场,接受辖区内病情较稳定,有一定劳动能力且尚未就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参加,患者白天在工疗站劳动学习,接受支持性心理教育,继续药物维持治疗。③同辈同行支援,发展社区中已康复的精神病康复人士为同行者,陪伴生活不能自理的刚出院或在社区康复的精神康复人士进行介入支援,透过亲身经验的指导、生命故事的分享帮助精神康复人士更有力量地进行康复治疗及日常起居生活的指导,同时亦为精神病康复人士构建互助支持的网络。
1.4.2.3 社区综合性康复服务知识推广 综合性社区康复知识推广,一方面为了使患者和家属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另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公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接纳程度,减少或者降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偏见。在众多途径中,开展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讲座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患者出院后每个月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连续3个月,之后每2个月举办1次。讲座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①讲述常见的精神疾病知识、家庭康复措施、药物的副作用处理。通过现场示范或影像等方式让患者及家属最大程度地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培训家庭成员的护理技能,1 h/次;②让患者及家属接受现实,稳定其情绪,尊重、关怀患者,主动接触患者,鼓励家属与患者建立伙伴关系,了解患者的心声,理解患者的感受,1 h/次,共2 h。
1.5 评估标准
1.5.1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
采用1~7级评分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状况进行评定,0级=未评定,1级=无症状,2级=可疑或很轻,3级=轻度,4级=中度,5级=偏重,6级=重度,7级=极重。
1.5.2 Krawiecka症状量表
对患者的精神症状进行评定,该量表中情感、阳性和阴性因子结构以0~4分评分,0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显著,4分=严重。
1.5.3 SDSS评分
共10个问题,0~2分评分,用于评定社会功能受损程度,0分=无异常,1分=有轻度的功能缺陷,2分=严重的功能缺陷。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Krawiecka、SDSS评分结果的比较
干预1年后,研究组患者Krawiecka、SDS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患者Krawiecka量表评分下降不明显,SDSS评分有所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BPRS评分结果的比较
干预1年后,研究组患者BPRS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明显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病因未明但病程相对可预测的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目前,我国有780余万患者,患病率达6.5‰[3-5]。该病症主要表现为基本个性改变,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以及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障碍,病情呈缓慢进展,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措施,目的是为了通过预防和康复,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干预,降低复发率,最大程度地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及早重返家庭,回归社会[6-9]。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关键在于精神病学治疗和康复学治疗相结合,而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都是出院后进入康复期的群体,而康复期的治疗主要依靠社区和家庭完成[10-12]。因此,针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要强调生物学的预防手段,也不能忽视心理社会的干预,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未给予及时的社区康复干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高达36.0%、43.3%,约92.2%的患者工作能力退化,无法完成就业,患者感到生活没有寄托,沉缅于病态的思考之中[13-16],有效的社区康复干预可以控制精神分裂症的进展,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本研究中,社会康复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定期举办集体活动、开展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讲座三方面,其中及时提供医疗服务有助于为患者提供出院后医疗服务的无缝衔接,保证患者基础药物治疗的准确性。此外,“五位一体”的跨专业康复团队的构建,将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社区三大专业手法以及“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融入其中,打破原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就是需要隔离和控制的这种刻板印象,把精神分裂症患者看成是有能力、有资本的个体,为其争取更多的社会接纳和包容。定期举办集体活动为患者提供人际接触的机会,锻炼患者的社交人际交往能力,而工疗站作为提供工作、治疗的场所,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锻炼其手脑,患者能够在工疗站中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为患者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方便。家庭干预是康复期患者的重要干预手段,开展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讲座有助于患者和家属了解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帮助家属解答疑问,建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Krawiecka、SD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传统的精神康复领域,通常会简单地运用医疗模式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因归结为病理原因,所以对于患者的治疗也仅仅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模式的手法越来越受到质疑,相关学者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康复仅仅是康复治疗的第一步,关注患者和周围环境的互动及其再融入社会才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本研究就是基于传统医疗模式的反思,积极探索综合性的社区康复治疗模式。“五位一体”的专业团队的构建,以病理治疗作为基础,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创新融入社会工作专业特色,为患者个人系统、家庭系统、社会系统的互动提供保障;多元综合康复治疗手段,以社区活动作为切入点,实现患者从医院迈向社区进行社会再融入[17-19];综合性康复知识的推广途径,既是对患者及家属的一种关注,也是对社会公众关于精神分裂相关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减少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争取更大的社会包容和接纳[20-22]。
由此可见社区康复干预措施对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可显著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患者回归社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红涛,周锦,王峰,等.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因素[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3):1549-1550.
[2] 刘联琦,周平.精神病院五位一体院内康复模式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2):152-155.
[3] 陈世珍,蔡卓珊.社会技能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0,21(11):58-59.
[4] 竹道平.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5(15):240-241.
[5] 穆荣花.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4,7(17):66.
[6] 祝菁菁,陈文.维格列汀与二甲双胍合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经济学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4):11-16.
[7] 李春玲.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家庭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8):79-81.
[8] 王静.社区康复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4):241-243.
[9] 李艳明,董营.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护理观察[J].预防医学,2012,39(6):1405-1406.
[10] 石广念,黄河,潘羽彪,等.精神分裂症伴与不伴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22-24.
[11] 陈婷,童艳晨.体育锻炼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伴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5):109-110.
[12] 郑吕爱.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和康复潜能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9):1536-1537.
[13] 徐文炜,姚建军,吴越,等.认知康复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55-57.
[14] 司丽华,韩凤玲,付倩,等.康复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天津护理,2010,18(4):192-194.
[15] 邓莉.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 28(32):82-83.
[16] 张永俐.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居家康复措施1年的随访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17):1682-1684.
[17] 施波,杨淼.药物干预与长期随访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15):13-16,24.
[18] 付雪梅,竹婴,许云华,等.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2):132-135.
[19] 张大平.齐拉西酮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6):134-137.
[20] 郝军锋,王美,刘联琦,等.多专业团队介入农疗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0):43-45.
[21] 王文军,邱大宏,巫秋玲,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对其预后及照顾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3):21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