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动物学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动物学的意义

实验动物学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医学实验动物学;翻转课堂;构建

中图分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63-02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被称作“颠倒课堂”(Inverted Classroom)[1],其大体做法是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观看视频讲座或阅读文献),课堂时间则用来深化概念和参与合作性的问题解决[2]。2011年起源于美国,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3]。翻转课堂模式不但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4]。医学实验动物学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动物科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延伸、善待动物、动物实验常用实验技术等,课程主要介绍了一些具体技术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合这门新学科。因此,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很好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中构建与应用

1.1 教学内容 课程组教师分别从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设施及控制等章节中选取重点内容录制为微视频,建立成微视频库,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

1.2 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 课程组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设计了具体实践环节,包括课前、课堂、课后,详见图1。

1.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1.3.1 应用方案 选取15级动物检疫专业班级(32人)为教学对象,“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内容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1.3.2 实施过程 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实验动物学总论和常用实验动物及其管理等内容。教师从对实验动物影响的因素中选取了温度、湿度、气流、气流速度及换气次数、噪音等作为重点,录制了一段时长近8min的微视频,并设计了思考题“归纳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在课前网络。课堂,学生通过课前微视频自学,对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有了一定了解。教师课堂授课进行的顺利,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教师主要收集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课后,收集的学生学习反馈意见,整理得出结论。

1.4 应用效果

1.4.1 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认可度 68.8%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很有必要,75%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很有效,反映了学生对翻转课堂模式的认可度很高,详见表1。

2 进一步加强翻转课堂模式的几点建议

2.1 制作高品质微视频,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微视频的制作。一个生动、形象、有教育意义、有创造性的视频,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这就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拥有过硬的教学能力,还应该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素养和课堂管理能力,可以制作出高水准的教学微视频,并合理的组织与安排课堂教学活动。

2.2 保障学生课前学习,反馈真实 学生的课前自学是翻转课堂有效的前提,因此,需要教务部门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任课教师及时上传教学视频,同学之间利用网络平台积极互动,制定出科学的学习跟踪方案,以保障学生课前自学的完成,信息反馈的真实。

2.3 建立多元化教学平台 在目前的教学中,使用的是班级QQ群、微信群作为网络平台。从搜集的反馈信息看,学生觉得网络平台较单一,比较起来更喜欢微信群,也建议建立微信公众号或者班级论坛等。90后的学生是崇尚个性学习的一代,丰富多元的教学平台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3 结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教学的手段也更加多样,教师主宰课堂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5]。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的引入与本土化,是一个迫切又艰巨的研究课题[6],将其引入高校专业选修课《医学实验动物学》中实践,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将翻转课堂模式引入医学实验动物学中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且初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工作实际将其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严文法,包雷,李彦花.国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11):120-128.

[2]杨春梅.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6(1):59-63.

[3]胡小勇,张瑞芳,冯智慧.翻转课堂中的问题导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7):93-97.

[4]周贤波,雷霞,任国灿.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项目课程中的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1):97-102.

[5]王国亮,詹建国.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的价值及实施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2):104-110.

实验动物学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 动物遗传学 学生为主体 学研结合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动物遗传学》一直是动物科学专业(原畜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动物科学专业(本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硕士、博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动物遗传实验是动物遗传学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遗传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的主要途径。然而,目前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发展普遍滞后于理论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内容陈旧、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模式单调,以教师主导,学生临摹为主要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针对上述教学现状,本教研组老师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不断努力探索符合新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模式,先后开展了动物遗传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探讨[2]和动物遗传学产学研结合教学实践探讨[3]。本次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是教研组在总结以往的教改经验基础上,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实施开放实验室教学、教学与科研结合等进行改革尝试,目的是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研结合实验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措施

1.整合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实验,建立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学”在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目前课程共48个学时,其中理论32个学时,实验16个学时,共开设了“果蝇的性状观察与雌雄鉴别”、“果蝇杂交实验”、“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备”、“畜禽染色体的观察”、“畜禽染色体核型分析”、“血型与遗传”、“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琼脂糖电泳”等7个实验。内容包括普通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主要以基础验证性实验为主。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上述实验内容逐年变得陈旧,不能满足学生对动物遗传学新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因此,结合我校与动物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在保证理论知识系统性和前沿性并在联系实践的基础上,教研组经过讨论,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实验开设计划,将现有7个实验分为4个方向,增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①保留了果蝇的性状观察与雌雄鉴别、果蝇杂交、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备这三个经典遗传学验证性实验,共6学时;②将畜禽染色体的观察、畜禽染色体核型分析两个实验合并为1个综合性实验“畜禽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学时4;③增设群体遗传学调查设计性实验:将“血型与遗传”与增设的“群体基因结构调查与分析”合并设立为一个实验,学生课堂完成血型检测实验部分,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调查内容和方案,学时2;④将“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琼脂糖电泳”与增设的“畜禽基因组PCR-RFLP的检测”合并设立综合性实验,学时4。

2.改革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采用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基本上是由老师对实验目的、原理、内容、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逐项进行讲解示范,学生再做实验,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参与性差。针对上述问题,教研组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在综合性实验中采用项目式实验教学方式,即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以项目为载体,向学生提出需完成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任务要求,组建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在老师或辅助教学研究生的指导下分头查资料,共同确定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配制试剂和完成实验,最后实验结果以小论文形式或用PTT课件口头汇报。

3.开放实验室教学,为设计和综合性实验提供保障。

本次教学改革主要采取项目式教学方式,实施开放实验室教学是保障设计和综合性实验顺利开展的前提。项目式教学方式的实施,学生除了在规定实验时间内上课外,学生还需要自行安排时间配制试剂、准备实验材料和进行实验等,需要开放实验室。另外果蝇杂交设计性实验也需要开放实验室,主要原因为果蝇生活的环境最适温度环境为20―25℃,而广州温度全年较高(大部分时间都高于25℃),果蝇杂交实验需要在生化培养箱内进行,所以为了便于学生进行果蝇杂交结果的观察和记录也需要开放实验室。具体做法是:设辅助教学研究生为实验管理员,教学实验室在实验期间内,施行预约管理,预约登记的学生全天(8:00―22:00)可自由进出实验室,在老师或研究生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工作。

4.学研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

学研结合一直是我们教研组努力探索的教学改革方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6年以来,先后有20余名在读本科生先后跟随教研组张细权教授、王教授、聂庆华教授等老师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这些同学个人或在课题组研究生带领下一起开展科研项目研究,部分同学顺利完成试验并撰写学术论文。如刘杰等同学完成的论文“鸡FASN基因2个位点的多样性及其与体重、脂肪沉积性状的相关性”发表于《畜牧兽医学报》杂志上。本次教改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教研组科研平台,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本科生实验教学,把研究生作为实验教学辅助人员,在项目式教学中,使其成为项目式教学的主要成员,引导其小组成员进行资料收集、完成实验设计、试剂配制和实验操作。

二、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由于本次实验改革内容和教学方式改变较大,因此我们只是选取了动科专业生物技术方向07、08连续两届学生实施上述改革尝试,收到了如下效果。

1.整合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实验,增强了学生实验兴趣,提高了学生实验主动性。

我们原有的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开设了7个实验,主要以验证性为主。通过实验整合后,修正了近几年学生教学反馈内容陈旧,技术简单,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的实验,如:“畜禽染色体的观察”、“畜禽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增设了设计性实验。增设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定实验方案,并按自定方案实施;实验目标明确、方法清楚、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心中有数,所以,学生实验兴趣浓厚,主动地利用课余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实验。如在新的遗传实验教学中,开设了“畜禽基因组PCR-RFLP的检测”综合性实验,该实验从知识面上囊括了核苷酸、基因的基本概念、DNA体外复制原理、DNA分子量、基因和基因型频率计算,以及性状的表现。在实验技能方面涉及实验材料的采集、试剂配制、DNA提取、核酸浓度和纯度检测、PCR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基因分型及统计分析等。通过该实验,学生掌握了动物遗传学多方面的实验技能,实验兴趣和动手能力均有较大提高。群体遗传学主要揭示一个品种等整个群体遗传和变异,是家畜育种理论基础,增设群体基因结构调查与分析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调查分析自身的遗传性状的类型和被调查者的性状分布情况,计算基因频率,分析其遗传平衡状况,来理解群体遗传学理论,使枯燥的群体遗传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学生实验兴趣高昂,实验主动性增强。

2.开展项目式教学方式,增设分子遗传学综合性实验,提高了学生实验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遗传学实验课时一般3―4个学时,时间较短,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确定的实验步骤,教师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对遗传学研究技术进行系统讲解,学生仅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4],实验中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足。2年来教研组利用项目式实验教学方式,增设分子遗传学综合性实验,将本科生分成不同项目小组,在老师或研究生助教的指导下查阅资料和设计实验,利用开放实验室等便利实验条件,学生自行采集实验材料、准备实验试剂和操作实验仪器,顺利完成了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遗传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现象,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我要学”,学生实验的主导作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一改往年学生实验结束后就走的现象,大多数同学课后积极提问,师生互动加强。

3.实施开放实验室,克服了老师代做、实验课时有限的问题。

实施全天性开放实验教学,是克服实验流程较长与每次实验课时有限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5]。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易受实验课时限制,设置实验周期长的实验和实验流程长的实验学生不能全程参与,部分实验步骤必须由老师代做,学生只能掌握部分实验技术。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配合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需求,教学实验室对本科生实行开放管理,每天8:00―22:00学生能自由进入实验室,在老师或研究生的指导下自行完成实验,有效杜绝了周期长和流程长的实验部分实验步骤必须由老师代做的现象,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实验课时有限的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实验兴趣、提高了实验主动性、加强了实验操作能力。

4.利用科研平台,教学与科研结合,培养了学生初步科研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教研组科研平台为教学服务,借助研究生辅助教学功能,成立以研究生为核心的项目小组,在研究生的指导下根据项目要求,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成功实施方案。整个实验过程发挥了教学与科研两者的有效结合,即把方法实验与专业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教研室科研基础力量,培养了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另外,有部分对动物遗传学感兴趣的同学在学期实验结束后,还主动申请参加到我们教研组老师的课题中来,在课题老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实验和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

5.教学反馈和总体学生评教结果有所提高。

学生教学反馈是反应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对本次教学实验的58名学生调查显示,有81.04%的学生表示通过改革增加了实验兴趣,认为设计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独立思维能力,开放实验可以给同学提供了较好的实验条件,任务引领式教学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自主动手能力。另外,从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教学质量监督科的教学评教结果来看,学生对动物遗传学实验的评教平均分逐年显著提高,2008学年学生评教平均分为89.29分,200年为92.70分,2010学年上升到93.18分。

三、不足与体会

本次教学改革探讨,总体来说,不管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式都改动较大,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动手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辅助教学作用,利用科研平台为教学服务,学研结合既锻炼了研究生又培养了本科生初步科研能力,这是本次教学改革尝试的主要优点。但同时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也存在许多不足。

1.实验结果差别较大。

在本次教学中综合性实验的组织实施主要以研究生为指导人,由于研究生个人研究方向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导致项目小组从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到实验结果优劣明显,学生最后掌握的实验技术差别也较大。在教学反馈中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实验结果不好,动手能力没有较大的提高。

2.个人实验成绩的评定困难。

因为项目式教学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师打分只是体现了团体,没有具体到个人。

3.实验课经费需求较大。

由于小组间实验设计和路线差异,实验试剂和材料准备费用明显增加,教学经费紧张。

四、结语

总之,通过本次实验教学实践,对动物遗传学学研结合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对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志花,郝荣超,穆秀明,王净.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5):39-40.

[2]王,陈瑶生,张细权等.动物遗传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和效果[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148-152.

[3]聂庆华,刘满清,骆毅媛,张细权.动物遗传学产学研结合教学实践与探索高等农业教育,2009,02:64-66.

[4]周清元,何凤发,殷加明,唐章林,张建奎.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2008,6,(1):170-172.

实验动物学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动物医学 兽医 临床实践教学

一、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兽医临床教学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动物医学专业涉及多门学科,且各门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而临床实践活动是对所有学科内容的综合运用。兽医临床实践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关键,贯穿于各门学科,它是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课内容开展的动物疾病诊疗、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疫检验等活动的综合实践课程。

2.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若想有效看病和看好病,则应全面掌握所有动物的各种疾病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而这需要借助临床实践课程才能完成。

3.社会需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畜牧兽医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宠物饲养规模日益扩大,也增加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而现行的教学体制根本无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他们理论知识虽然扎实,但动手能力不高,因此,需要开展临床实践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兽医临床诊断技术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实践课程中的关键。主要包含动物临床传染病学、解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动物疾病的规范化教学,明确规定了诊断流程、诊断要求、诊断技术,可使学生全面驾驭病理解剖、微生物分离培养等技术,并培养了学生的临床实际运用能力。

2.PPT演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多媒体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应用范围广泛,然而如果单纯依赖PPT教学很难获得可观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进行适当的实践操作。精巧的PPT是兽医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基础,应从动物病例开始、发展、治疗康复进行全程连续展示,辅以临床病例,向学生逐渐演示疾病发展。

3.各种动物疾病的通用教学规范。例如,在讲解动物传染病时,应在各种动物传染病中穿插清晰、直观的PPT制作模型,并针对各种动物传染病选取典型病例,按照发病特点、临床病症、病理解剖特征、实验室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及效果和最终处理方法的顺序讲解。

三、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创新

1.学生能力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自身能力认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在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断反省,以此来提高自身能力,也鞭策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能力较差学生的培养。相互评价是增进感情、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强化团队协作精神的主要手段。因此,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评价指标。

2.教师对学生能力的现场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够评判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可以参照具体情况调整满足学生需求和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也可对学生进行专门辅导,以此来提高班级整体的兽医临床实践能力。现场评价主要包含对学生听课态度、课堂参与性、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病例的认识等内容的评价,这些内容不仅代表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映射着教学效果。

3.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用人单位是学生展现自我的主要平台,因此,建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能够鞭策教师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更多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该评价体系主要包含对学生工作态度、环境适应能力、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工作创新意识和积极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结语

动物医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兽医临床实践涉及多个学科内容,该门课程的学习建立在学习其它多门课程的前提下,同步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目前,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学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关注。病例是实践教学中的主要资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有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病例,实施问题讨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杜 邵春艳 吴永 等 动物医学专业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170-9171,9174。

实验动物学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芭蕾 教学 表演意识

芭蕾是欧洲古典舞蹈,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深受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宫廷的喜爱。芭蕾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世界各国的艺术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一直以来颇受人们青睐的艺术表现形式,芭蕾被赋予更多的价值。在芭蕾教学中,学生表演意识的调动和培养十分重要,也是研究芭蕾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培养学生表演意识时,不仅对学生表情的丰富性有要求,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处理和表现动作。

一、基础训练中如何调动学生的表演意识

(一)培养表演意识要注重形体的协调性。芭蕾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就其表演特征来说,不论是展现动作本身的艺术性,又或者是表达社会生活与情感,都对表演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它要求演出者不仅有过硬的技术素质,还必须具备优秀的表演意识,以期能够充分理解被表演对象,并用自身的肢体传达出来,想要形成这样的表演意识,就要积累足够的日常学习和表演经验。

所谓表演意识,是指在进行表演活动时,演员对表演范畴理解和认识的程度,它是思维和感觉等心理过程的综合。如前所述,表演意识必须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形成,所以要从基础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芭蕾的热爱。在最初开始学习的阶段,让学生从钩绷脚开始,打好基本功,再让学生跟随音乐舞动起来。在初级教学阶段,为了避免枯燥,教师应该准备多样的教学音乐,不至于让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同时通过自己编排的舞蹈组合,优美的音乐等鼓励学生,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舞台美感的潜意识。

在基础培训中,注重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动作,创造出和谐、一致的审美形象。在课堂上,对学生最初表演意识的调动来自于音乐,音乐一响,表演者头随手动而动,这就是对学生表演意识的调动。学生随舞姿的变化而变化,头和手的动作一致协调后就有了舞台表现力,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芭蕾时,过度注重四肢的动作,而忽视了头和四肢的协调性,就容易导致动作呆板僵化,没有舞蹈演员的精气神。要求学生把每一次训练当作舞台表演,提高表演意识。

(二)芭蕾中主要动作与辅助动作关系的处理。同时提高学生的动作意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对芭蕾的主要、辅助动作的处理和理解能力,做好引导,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1、辅助动作,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得知,它是为主要动作服务的,有时候起到承上启下、连贯的作用。例如Pas Chasse、Glissade以及Pour Batterie等,这些动作在表现对象审美特征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为了使整个舞蹈保持连续性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一定要重视这些动作的价值,处理好它们的链接能力,但这些辅助动作不能占用过多时间影响主要动作,以保证舞蹈的表现能力。

2、主要动作,指的是芭蕾舞中极具表现力,并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能够体现芭蕾艺术特征的动作。例如Grand Battement Jete、Grand Plie等动作。学会处理这些动作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必须充分理解这些动作所特有的审美特征,以及动作所蕴含的表现力。也只有如此,在进行芭蕾舞表演的时候才能够有丰富的层次感,不仅主要动作塑造的舞蹈造型可以得到凸显,辅助动作的链接也让整个舞蹈流畅具有观赏性。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技巧表现意识,动作本身的速度就是表现力,学习芭蕾必须要对速度有感知。有快速的、慢速的、相对稳定的和相对大幅度的等等,利用好这些技巧可以在表演中不断将剧情推到,同时展现出表演者的舞蹈能力,这些技巧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要格外注意。

此外,芭蕾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优秀作品产生是经过了想象、创造和表现等过程的。例如,芭蕾舞“开绷直立”的特征,就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可以表现出所诠释角色的高傲与气派。

二、剧目课在表演意识培养上的作用

剧目课,是学生在学习芭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课程。W生通过学习芭蕾的经典剧目,来感知芭蕾的表现方式。在剧目课上,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来引导启迪学生学习。剧目课上要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就要多看多听,多想多学。例如可多观摩国内外芭蕾舞剧团的演出视频,看优秀的芭蕾舞蹈家在舞台上是如何表演的,使用了哪些芭蕾舞技巧。技巧的注意并不难,很多学生在起初观看国内外芭蕾舞视频时,就非常注重捕捉表演者的技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注意舞者的表现力,如何通过动作、神情、甚至眼神来诠释角色的所思所想。如果说课堂部分是搭起了骨架,让学生掌握基础动作和表现力,那么剧目课堂就是要往里面填血和肉,让学生不只用身体跳舞,还要用心去感受。剧目课欣赏国内外著名剧目时,教师首先要讲清楚剧目中的人物身份、时代背景、成长环境等要素,让学生对所要表演的人物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再帮助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体验以及现实遭遇等,使学生对表演人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产生同情心。

例如,在《睡美人》第二幕《咒语》中的舞蹈表现,教师在分析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剧情梗概,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状态。睡美人出生宫廷,但自出生就被诅咒,众星捧月下长大的她有着单纯的心和一名公主所拥有的一切。这就要求表演者在这里表现出那种欢快的、单纯的快乐。但是表面一片祥和下实则暗潮涌动。虽然国王细心呵护着公主,却还是被老巫女扮演的妇人递过去的纺锤刺破了手指。这时整个剧目都从欢声笑语中急转直下,紧张、阴云密布的氛围整个弥漫,学生在表演时,必须把握好那种心理状态,利用自己的舞蹈动作,向观众传达紧张情绪,推进剧情发展。这里老巫女和公主两个人物的扮演者从面部表情到手势、舞蹈动作都要协调,要符合此时此景,符合场景下的人物心理。所以,如果演员对剧情没有一个理解,不知道角色的心理状态,只是机械地表演几个动作,表演就无从谈起。扮演的角色也会瞬间失去色彩,显得苍白缺乏生命力。但是一旦读懂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发自内心的去解读、感受角色内心,则扮演者的手势和舞蹈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就被赋予了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人物就变鲜活了。

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培养表演意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是高于生活的,舞台上展现的一出出剧目是生活现实经过艺术家创作后提炼而成的。所以对学生表演意识的培养也要着眼于生活。

(一)要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表演对象的需求去模仿,去观察、去模仿、去感受。这有利于学生真切感受表演对象的内心情感、认识表演对象的特征。就如王羲之喜鹅,为写好鹅字观察所养之鹅般。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为了将鹅表现得活灵活现,也常常去观察白天鹅的举动。

(二)在生活中培养表演意识。获取生活经验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自己亲身经历,另一个则是通过别人获得间接的生活经验。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芭蕾舞者,就必须要善于观察生活。养成观察、了解、模仿周围的风度和气质的习惯,这对以后遇到角色需要诠释时有非常大的帮助。针对男性角色就仔细观察生活中所遇到的男性,看他们展现出来的状态,是粗犷的、绅士的,还是豪放不羁的,又或者是文质彬彬的,还是性情沉郁的,感受他们的一言一行;女性角色就看身边女性的状态、气质。此女是时尚小姐,那边那位是文艺女青年,这位一袭华衣,还有市井阿婆买菜时斤斤计较的样貌,这些都要一一感知,并将人物形象在脑海中提炼编号,等到遇到适合的角色时,立即从大脑中调阅,这些生活中鲜活的形象就可以帮助表演者去理解角色,演绎角色了。

(三)间接获取生活经验。《红色娘子军》舞剧是中央芭蕾舞团的“镇团之宝”,对于很多观众来说,《红色娘子军》已经成为一种抹不去的经典记忆,一种符号。而为了表演好这出芭蕾舞剧,中央芭蕾舞团几乎每一代年轻演员都要送到部队去军训,去体验,来塑造舞剧中女战士的飒爽英姿,以及刀舞、刺杀舞等女兵气慨的舞蹈动作。这就是年轻演员从部队获取来的间接经。

实验动物学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德育课;活动任务书;学业评价;职业生涯规划;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7;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92-02

传统的学业评价以作业和试题为主要工具,与新课程的改革理念相背驰。传统的评价模式使课程改革产生一定的阻碍,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教学目标看似落实,但学生未必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把德育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如今,强调学习自主性和个性化,在教学评价中融入新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那么,如何使德育课实现有效评价呢?近年来,许多学校尝试在学业评价方式上创新,虽有成效,但也显现出若干局限。本文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业评价为例进行探讨。

一、当前学业评价的局限

从近年来的文献资料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业评价方式在不断改革创新,但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不足。在反思过程中,注意到当前评价方式的局限性:耗时、费力,评价的效率太低;表现性任务和评分量表存在质量问题;评估容易出现主观性,信度和效度存在争议和分歧;对评价者的要求高。

二、改革学业评价模式的依据

陈侠认为,“课程评价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它要应用科学的工具,来确认和解释教育学的内容和过程的效果,衡量它们的有效程度,以便为课程的改进做出有根据的决策”。卢仲衡在《自学辅导心理学》教材中将“自学辅导教学”的教学原则归纳为七条:第一,“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原则。第二,“教师指导、辅导下学生自学为主”原则。第三,“启、读、练、知、结”原则。第四,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直观性”原则。第五,尽量“采取变式复习加深理解与巩固”原则。第六,“强动机,浓兴趣”原则。第七,“自检与他检相结合”原则。高慎英、刘良华认为,“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把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教学思想融入可操作的“启――读――练――知――结”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被人们看成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联系的中介。在教学模式由“大”一统的、“普遍”的、单一的“规定”,转向个性化的、情境化的、多元的“策略”之后,教学模式开始在更大范围内获得认可。从以上学者的观点看,学业评价可以借用科学的工具进行,采用自学辅导的理念和原则优化工具,使学业评价具体、可操作,便于教师的教学,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明确的方向,克服当前评价存在的问题。

三、以活动任务书为评价工具的意义

综合学校实际情况,融入自学辅导的教学原则编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活动任务书,以活动任务书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课程知识,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同时,将其纳入成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部分,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宋秋前认为,运用有效教学的理念指导编制教辅资料需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精选任务内容,突出典型化、启发性和系统性,实施分层作业,调控任务难度,促进差异发展,调控总量,优化结构,突出适量性,丰富任务形式,突出多样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需要确立任务规范,实行制度化管理。活动任务书既能辅助学生学习,又能避免盲目学习,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学生带着明确的三维目标进行学习操作,从而习得课程相关知识,并内化其中。

四、活动任务书编制的原则

学校根据教学评价的科学理论知识,依据课程的总目标,结合其他学校在实践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以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任务书”作为学业评价的工具。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具体化、评价内容丰富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全面性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倡导学生个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 全面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

一个全面的评价系统可以增强基础课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根据评价目标的要求,评价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不在于给学生贴标签,而在于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学习问题、提供矫正学习的方法。总结性评价是教育活动某一过程终结时,为了找出决定这一全过程的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做出总结性的结论而进行的评价。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集体中获得认可和尊重。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反思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以便找到差距,明确方向,为自己设定更合理的学习目标。也可以强化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由此产生成就感,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更快地进步。

(1)形成性评价。开展形成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也关注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通过学生活动或完成任务的过程有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任务或模拟的练习来引发学生真实的反应,由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着重学生成绩和素质的提升,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形成性评价坚持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灵活且多元化的原则。根据每个活动分别设计活动评价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自评与小组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相互评价、教师的评价多种形式相结合。除书面形式外,可增加口试、活动报告、访谈、作业分析等多种形式。以第三单元“确定发展目标”项目活动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活动评价表

请根据你今天参与课堂活动的实际表现,记录你在每个活动中做了些什么,一共回答了多少个问题,有什么体会与收获。然后评定等级,先自评,再小组评,最后上交教师总评。

所在小组:_______ 姓名: _______

每个项目学习结束后附有表现评价记录表,学生通过完成表格自评及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善自我表现。详见下表。

(2)总结性评价。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探索结合学生的活动任务书、职业生涯规划书等评价办法作为总结性评价。成绩评定方面,探索活动任务书完成水平作为平时成绩,职业生涯规划书或试题作为期末成绩,总评需结合以上两部分成绩。即:总评=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目的是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真实的学业水平,明确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调整学习行为。

2. 统一评价标准

学业评价标准的建立有利于各科教师的教学评价统一,避免同一课程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表现标准是说明学生在完成内容标准的学习后,所具有的学业水平,“具体地规定在达到内容标准时多好是足够好”。标准需要定义学生在每个项目应该学习的共同内容和技能,同时关注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技能,标准可以包含学生作品样本,并按不同表现水平(如优、良、中、合格、不合格)描述期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下是第三单元“确定发展目标”项目活动教学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评价等级为: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评定标准:参与四个活动及以上并填表完整的,评为“优”;参与三个活动或“活动二和三”并填表完整的,评为“良”;参与两个活动的,评为“中”;参与一个活动的,评为“合格”;不参与活动的,评为“不合格”。以活动为引领,参照学习目标的具体要求,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定,建立统一的评价等级,能保证学业评价标准的统一,有利于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3. 丰富评价方式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围绕一个具体任务(即学生能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其终结性成果是一份量身定做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教师尝试采用项目教学课程模式,通过课程结构的合理组织与以“活动”为载体的具体任务设计,编制符合学校实际的活动任务书,实现德育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

学生活动任务书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构建基本活动任务,以检验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与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学习目标、活动主题、活动任务、成长反思、学习拓展等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体现了“学习、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知、信、行统一”的德育理念和多元化评价理念。活动任务书引导课堂活动、课后活动,服务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职业认知,服务于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发展,最终引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并落实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学评价不再停留于纸笔测试和课堂表现,使教学评价具有连续性、发展性。

五、活动任务书的使用效果

以活动任务书作为学业评价的工具,并以此融入学业评价的新观念,为德育课的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聚焦学业评价的多元性,富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应用性。既改进教学实践,又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能提高教学质量,优于传统的学业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卢仲衡.自学辅导心理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实验动物学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动物遗传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型人才

《动物遗传学》是畜牧科学和动物医学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基础理论抽象、逻辑思维强、知识涵盖面广等特点,是与家畜育种和畜牧生产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1]-[3],也是实验技能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日益重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只是为了验证理论,实验设计和教学都是围绕“教”而进行的,学生都处于接受式被动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不到调动,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4],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难以满足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为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探索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对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针对动物遗传学课程迅速发展的特点,笔者积极创造条件,从以下方面对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调整教学方案,精选实验教学内容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学》是广东省精品课程,理论课时为32学时,实验课为单列实验课共16学时。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动物遗传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产生新的知识内容。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把《动物遗传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动物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掌握新的理论和方法,需要有最佳的教学方案。我们在《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中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和改革,在以往以经典遗传实验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将现代遗传学实验技术引入本科生实验教学,适当增设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内容以适应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加深学生对现代动物遗传学新理论和技术知识的理解。经过两年实验教学实践,总结出“动物遗传学实验”涉及果蝇的相关实验包括:果蝇性别鉴定及性状观察、单因子杂交实验、双因子杂交实验及果蝇唾腺染色体观察等验证性实验内容,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经典遗传学的知识自主设计果蝇杂交组合,并按制订的设计方案实施,把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相结合,整合成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遗传学实验的综合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在分子遗传学实验上,依托研究生培养及在研项目,以动物DNA组提取、聚合酶链反应(PCR)实验为基础,增设RFLP、分子克隆等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以适应当前遗传学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新。

2.开放动物遗传学实验室

实验室实行在上班时间内(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定时开放,允许学生非实验教学时间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实验让每个班级选出五六名学生,负责班级实验课的前期准备;通过开放实验室还能给予有些课堂上实验效果不理想学生重做实验的机会。此外,开放实验室还能给予设计性实验的同学和科技创新的学生课外技术指导和帮助。总之,施行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制度可为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实验场地保障和技术资源保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3.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推动遗传学实验教学

课程团队一直注重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教学团队现有教师六名,整个队伍是一个充满活力、知识结构合理、学缘广、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学组合,团队成员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起着骨干带头作用,其中教授:副教授(或高级实验师):讲师(或实验师)的比例是3:1:2,其年龄结构主体处于29岁∽50岁,其中主讲教师平均年龄为40岁,中、青年教师构成了较好的学术梯队,团队成员除了完成教学工作外,还积极带领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近五年教学团队主持参与科研项目39项,其中国家级22项,省部级12项,横向5项。课程教学团队近5年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67篇。此外,教学团队成员还是广东省农业动物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鸡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和国家生猪工程中心平台的科研骨干力量。《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依托上述三个科研平台,利用其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课程团队课题项目。此外,课程团队还每年定期聘请国内外本学科专家给学生做讲座或进行学术研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动物遗传学的研究前沿,培养学生对动物遗传学的兴趣,极大地提高《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