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制造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制造方案

智能制造方案范文1

关键词 物联网,;RFID;手持设备;仓储管理;智能仓库

中图分类号:TP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3-0171-03

神华黄骅港是我国西煤东运第二条大通道的出海口,是集矿、电、路、港、航为一体的神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华黄骅港务公司三期工程(以下简称“三期工程”)更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封闭式筒仓堆存”的煤炭专用码头工程,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建设理念的体现,为国内同类港口的建设提供一种新方向,为新型的港口管理和建设模式探索一个新思路,成为同类港口建设的示范工程。

基于电子标签技术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旨在为仓储物资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套基于物联网RFID技术的仓储物资管理技术平台。该平台综合运用物联网领域的先进技术-RFID自动识别技术、仓库可视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以RFID电子卡片为信息纽带,建立起仓储物资实物管理的实时信息库,保障在物资仓储管理业务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和信息实时更新,实现物资仓储的动态管理,并确保仓储物资的账卡物动态统一。

1 问题简介

目前,神化集团黄骅港设备部所属仓库,共有备品备件库、大件库、精品库、可修复件库、室外堆场等多个仓库和库区,各个仓库的存放和管理方式有所不同,既有高货架仓库,也有平库区、还有精品库包装箱或标准箱装的零部件。仓储物资的出入库操作,通过SAP ERP系统进行后台业务操作管理,在WM模块上进行业务操作,然后人工到现场进行货物出库或者入库的实物核实。其中,现场实物核实工作采用的是纸质记录清单或者通过手持机PDA的方式进行工作。

问题描述如下。

经现场调研,现在的工作方式下,存在以下情况需要通过技术改进来提高和改善仓库管理工作。

1)采用手持机PDA的工作方式,操作不太方便,操作效率有待提升。

由于手持机PDA的屏幕小,显示的业务界面小,内容显示不全面,有些内容需要在不同业务界面之间进行切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现场工作人员在业务处理时间比较集中时,为了仓库现场实物与货物清单查对方便和提高查对效率,直接通过手工抄录清单的方式辅助工作。因此,有必要通过改善手持机的操作方案,来提升现场工作效率,建议采用平板电脑辅助进行现场操作,解决上述工作中的困难。

2)对于设备和物资管理的相关业务,缺乏明晰的业务状态展示手段。

目前,仓库管理人员通过现有桌面程序进行仓库管理业务的操作和业务查询,缺少对当前业务的直观明了的查询、汇总、分析手段。比如,没有直接简便的手段统计分析当日业务整体情况、完成情况、待完成工作任务情况等等信息,往往需要破费周折才能够了解的当日的业务情况及其进展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更科学、方便快捷的技术手段,进行当日业务、周业务、月业务、季度业务、年度业务等业务状况的统计分析,使得仓库主管能够清晰的掌控库存物资及其近期业务的运作状况。建议增加一套LED展示屏,直观展示当前仓储管理的业务状态。该功能通过建设业务统计、分析模块,实现对业务操作日志、周历、周统计、月历、月统计等的统计分析功能。

3)对于仓库各类物资的分布状况缺少一个直观的图形展示。

目前,仓储管理业务关注的内容集中于物资清单、出入库操作等具体业务项、数据项,由于仓库物资种类众多、数量庞大,对于仓库管理人员而言,清晰地掌握仓库内物资的分布情况、储存状况十分困难。有必要引入新的三维仓库展示技术手段,直观、透明地展示仓库物资的分布情况、储存状况等。

4)仓库物资盘点工作,目前全部通过手工盘点,仓库物资的盘点工作量很大。

通过人工盘点,往往难以及时掌握仓库物资的最新变化情况,对于出入库的物资,即便是出现数量不符的情况,往往需要等到下次盘库的时候才能够发现,发现时间不及时,很难核对当时的具体物资[1]。应用物联网RFID技术手段,可以及时进行库存物资盘点,对于物资数量的异常变化情况可以及时发现。

2 系统目标

1)建设仓库业务展示LED屏。在仓库办公区,设置一套LED大屏幕,实时展示仓库物资的出入库周转业务。公司管理人员以及仓库管理人员都可以通过LED大屏幕清晰的掌握库存情况,以及各类物资的流动情况。

2)采用平板电脑的移动办公模式。采用平板电脑进行仓库操作的移动办公,为仓库业务的现场操作提供方便、快捷的操作手段。

3)建设基于物联网RFID电子标签技术的仓储管理技术平台。在兼容现有所有基于条形码应用的基础上,引入RFID电子标签技术和应用,构建起基于物联网RFID技术的仓库管理软硬件平台,提升仓储管理业务操作效率。提升仓库出入库作业的物资变化透明度和物资数据变化汇报的及时性、方便性[3]。

4)实现仓库物资的自动盘点。应用RFID电子标签自动识别技术,实现仓库物资的即时自动盘点,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作手段,尽量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工作项,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出错几率,提高了物资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水平[2]。

基于RFID技术(兼容现有条形码)建立起快速准确的数据采集工作模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了物资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即便通过提高职工劳动强度和技能水平所不能够达到的工作效率[3]。

5)实现库存物资的可视化和业务的可视化。通过三维虚拟仓库技术,建设虚拟的三维可视化仓库子系统,仓库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仓库的分布图,直接进入到具体的某个仓库查看仓库的内部布局和物资摆放情况。鼠标点击任何一个仓库物资,系统自动提示该仓库物资所对应的详细台账情况,以及该物资的出入库业务进展状况。

系统通过统计图表,提供仓库业务过程可视化的管理手段,并可以实现库存物资全程可追溯,清晰明了地展示某项物资从入库、盘点、移库、出库等业务的具体情况。

3 改造方案

1)系统结构。基于物联网RFID技术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系统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应用层四层架构[4]。

①数据采集层,指基于RFID电子标签和RFID自动化采集设备的软硬件采集设施所构成的数据采集网络。数据采集层的硬件主要有:RFID电子标签、RFID阅读器、RFID天线、以及相关的网络硬件辅件等[5-6]。

②数据服务层,由ERP数据接口、仓储管理本地化数据库服务两部分构成。数据服务层的硬件设备需要1台Window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上部署Oracle数据库或者微软MS SqlServer等数据库平台软件。ERP数据接口主要提供仓储业务中的数据交互服务,涉及的业务包括入库业务、出库业务、上架业务、下架业务、盘点业务、移库业务等。

③应用服务层,由RFID仓储管理系统的仓储管理应用服务器软件提供服务支撑,仓储管理应用服务器软件是RFID技术体系与ERP系统之间的中间件软件,是进行ERP仓储管理业务与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现场业务操作之间联系的桥梁。应用服务层的硬件设施由1台Windows服务器及配套网络设施如交换机等构成,该应用服务器也可以与数据库服务器共用同一台服务器硬件,从而节省项目投资。

④应用层,由管理工作站、移动终端(平板电脑)、RFID标签打印机等组成,应用层是系统功能的实现和进行用户交互的操作界面。通过管理工作站或者移动终端,用户可以进行仓库管理业务的操作、库存信息的查看、统计等,也可以通过管理工作站或者移动终端进行入库、出库、盘点等仓库任务进行权限管理、人员计划安排等。

2)总体业务流程图,见图1。

图1 物资管理业务总流程图

4 系统功能

1)物资入库。

①收货检验。物资设备到运至理货区,可进行初步检验,对检验无误的设备粘贴RFID电子标签。

②物资入库。RFID系统与ERP系统进行实时的数据交互,从而实现出入库时对物资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和实时显示。

③上架。将物资移动到指定货位后,通过RFID移动系统读取货位RFID标签,确认上架货位正确后完成入库确认,差错时及时告警。库区可分为如下两类。

高架库区:标准件物资按物资分类放置在高架库区,采用货架库位安装RFID标签的方式进行货架标识。

平面库区:大件、散件物资可放置在平面库区,采用分区域管理的方式,可将库区分成大的区域,每个区域进行编号,安装区域库位RFID标签,进行区块标识。

2)物资出库、移库。

①拣货下架。操作员根据出库任务进行拣货,通过RFID移动系统读取货位RFID标签确认货位正确后,完成拣货确认。

②出库作业。待出库物资通过RFID识别通道时,RFID系统可自动读取物资RFID标签,实现出库计数统计和数据校验,差错时及时告警。

③移库作业。操作员根据移库任务,执行拣货下架任务。货物下架确认后,根据RFID移动系统指示,将物资移动到指定货位后,通过RFID移动系统读取货位RFID标签,确认上架货位正确后完成移库确认[4]。

3)仓库自动盘点。利用RFID无线远距离自动定位识别(RTLS)技术,通过部署在仓库内的RFID雷达天线矩阵,自动盘点仓库内的库存物资。

图2 RFID天线作用示意图

利用RFID采集终端,结合仓储图形管理软件,可在后台监控终端可视化地监控仓库内的物资实际存储情况。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①仓库物资实时在线可视化。将仓库自动盘点的物资数据,与三维图形化软件功能结合起来,可以通过图形直观的展示库内物资的实际存放情况,实现仓库物资实物的实时在线的可视化管理。

②仓库物资自动对比分析。自动盘点仓库物资,并判断仓库存储货位是否与实际相符。通过盘点结果与库存台账数据的自动对比分析,可以判断库存物资数量与实际库存物资不符的情况。通过自动盘点和对比分析,同时也可以校验仓库出入库业务的办理过程是否及时、准确。对于物资临时出库,后续补办出库手续的情况,系统可以自动提示补办出库手续,避免数据不符。

4)仓库业务操作可视化。通过三维图形的方式展示仓库现场的虚拟图形,通过图形化的操作进行仓库的直观可视的管理。仓库的虚拟化图形包括多个层次,如仓库平面索引图、仓库内部部署图、物资信息交互图等。

仓库三维图形化操作按照仓库平面索引图、仓库内部部署图、物资信息全息图三个层次依次展开。并配合灵活的物资检索功能,使得物资信息的调用方便快捷。

①仓库平面索引图。采用三维图形的方式展示仓库位置图景。系统可直观显示库内物资不匹配等异常情况,以图形指示符号和信息提醒标识显示,可方便的查看库存物资不匹配的详细情况说明。

②仓库内部部署图。采用三维图形的方式虚拟仓库内部部署场景,直观展示仓库内部货架和货位的部署情况、货位的占用情况等。并可以通过图形直接查看具体物资的照片、物资信息等电子文档资料。

③物资信息图。系统记录物资详细信息,可视化的查看物资所对应的出入库记录、盘点记录、设备照片、库存数量等,并对盘点异常的物资进行特殊标识。系统具备与仓库内部署的摄像头进行联动,通过远程网络在线观察仓库内的货位及货物实景。

④货位统计图。可以对仓库的货物占用情况采用空间统计图进行汇总显示,系统可直观显示货位占用情况、空闲情况等信息。

图3 货物统计图

5)仓储数据信息可视化。采用数据可视化技术,以数据、图表等形态可视化展示业务状态、内容,实现物资存取管理业务的快捷追溯。

①业务状态可视化。系统提供分类统计功能,可以以数据分类报表的形式体现,也可以业务状态、数量统计图的形式体现,实现仓储管理业务状态的信息可视化,直观明了。

②库存信息可视化。库存物资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图形化展示,可直观地展现仓库库存信息及库存物资变化情况。

最常用物资排序表:通过对物资出入库的频次、数量、时间先后等仓库管理因素,进行物资使用情况的分析,列出最常用物资的清单。便于仓库管理人员清晰地掌握常用物资的使用情况。

库存变化统计图表:统计库存物资的最新变化情况,便于仓库管理人员清晰地掌握物资变动情况。并对于低于库存预警限值的库存物资,自动告警提示,便于及时补充购置物资。

物资盘点盈亏统计表反应出库存物资盈亏情况,以便仓库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库存物资信息不匹配等异常原因。

6)便携移动RFID平板系统。便携移动RFID平板系统采用Windows 8操作系统,系统支持有线或者离线两种方式与智能仓储管理的后台服务器系统进行数据交互。

①离线方式下,手持平板电脑通过通讯底座USB数据线与办公电脑连接,进行数据传输。

②在线方式下,通过无线wifi与智能仓储管理的后台服务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由智能仓储管理的后台服务器系统将数据自动传输到ERP系统。

便携式RFID系统能够实现仓库管理业务中的出库操作、入库操作、上架操作、下架操作、移库操作、盘点操作等各项业务。而且由于其便携的特性,可随手携带到仓库内各处,在进行业务操作的同时,可以方便地对照现场实物,直观明了。

5 总结

系统在原有WM系统基础上,采用了RFID技术加货物一维条码的技术方案,是对原有WM系统的升级改造,避免了重新建设系统的浪费,降低了企业成本。引入了RFID技术的仓储系统,可以实时、精准的掌握物资动向,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主要体现在:

1)物资出入库差错及时报警,库存更加精准。

2)完整的物资流转过程管理,物资的实时动态管理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3)管理实时,操作快捷,记录详尽,实现完整的管理链路。

4)物资流转全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通过数据服务接口与ERP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5)对物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为管理人员提供各类物资决策数据。

6)实现库区、库存物资的可视化管理及仓储作业的可视化操作。

RFID仓储系统使得企业从大量重复作业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克服了传统仓储管理的不足,有效的降低了企业成本。但是目前还有不少问题制约着RFID技术的推广,如电子标签价格等问题。但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成本的降低,RFID将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三宅信一郎,周文豪.RFID物联网世界最新应用[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吴永祥.射频识别(RFID)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J].微计算机信息,2006,11(2):234-235.

[3]万捐.基于RFID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设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4]曹梦如.基于RFID的仓储管理系统研究及应用[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13.

智能制造方案范文2

关键词: 素质能力;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65-02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既掌握传统模具设计制造和装配调试维护方法,又具有现代模具设计制造和装配调试先进技术,能从事模具产品的制造,装配调试、设计和生产管理等领域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适应行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要从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素质能力构成与培养方案

1.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各模块的具体要求:

①文化基础模块:培养模具与制造人才的基本文化素质,是个人提升层次,转岗,变岗及从事各种岗位工作的基础,也是学好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的基础。

②工程材料与加工工艺模块:是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的基础,包括模具材料及热处理,热加工基础,机械加工原理,刀具,夹具,工艺及机床等方面的知识。

③模具设计模块:包括冲压模具设计知识,塑料模具设计知识,CAD/CAM软件的应用知识。

④模具制造工艺规程制定模块:包括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制定,典型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制定,模具零件电火花线切割和电火花成型加工工艺规程,模具装配和调试等知识。

⑤模具制造模块:包括模具零件的钳工加工方法,模具零件机械加工方法,模具装配、试模和维护等知识。

⑥模具数控加工与编程模块:包括手工编程与自动编程等知识,典型数控系统编程和机床操作方法,数值计算,数控刀具选用,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处理,数控机床编程基本知识。

⑦模具产品调试与维护模块:包括材料成型设备,模具的安装,调试过程,模具产品的维护等知识。

⑧模具产品生产、营销管理模块:包括模具车间生产组织,计划管理,模具价格估算,营销策略等知识。

1.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要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全面素质高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强化基础,突出应用,着眼未来,长远发展”的特点。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刨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加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自立学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让学生理解,热爱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营造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的知识能力。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如图2所示。

1.3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案在建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所需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平台的基础上,充分把握现代社会对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力求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社会综合能力,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数控加工与编程能力,模具生产营销管理能力等,制定出适宜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案如图3所示。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2.1 理论教学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是建立在知识这个载体上的,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扎实和丰富的知识有助于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获取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前提,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必须注重教学方法。对专业教学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方法,设计一系列课堂讨论题目,综合分析对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和探索,把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学习目的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教,学中做”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中,首先安排学生进入模具生产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特点,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及对人员能力要求。然后回到课堂进行理论教学环节,按职业岗位能力安排相关教学内容。

2.2 实践教学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包含多种应用技术综合能力高的专业。从考核方式改革入手,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增加教、学双方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评价要素。评价学生成绩,不仅要看是否按教师和指导书要求完成了规定任务,更重要的还要看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独特方法。对作出创新性成果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加分。评价方法上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从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入手,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应符合人才培养方案, 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时间安排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结构平台如图4所示。

2.3 教学方案改革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思想,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采取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分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智能制造方案范文3

六、行业系统解决定方案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有效途径

对于千千万万中国的制造企业而言,在实践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道路上,需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专业知识扎实、行业经验丰富、实战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商,提供面向智能制造的集战略咨询、架构设计、实施方案、关键装备、核心软件、数据集成、流程优化、运营评估于一体的综合服务。

(一)为什么要推广行业系统解决方案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需求。站在传统制造企业的角度来看,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一系挑战,制造单元如何连成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工业控制系统如何与制造执行系统、企业管理系统实现集成?多年前的老旧设备上的数据如何采集、传输、处理?研发、生产、仓储系统如何有效对接?这些都需要一批行业解决方案企业来参与,这将会大幅提升行业整体的智能化水平。

二是有市场。站在致力于投身到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领域的企业角度而言,中国有一个广阔的市场,中国的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可以用四个“最”来概括:一是最大,智能制造的市场规模最大。有机构预计,到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量将超过三分之一。二是最快,市场增速最快。仍以工业机器人为例,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同比增长56%,居全球第一,预计未来五年的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5%左右,远超15%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年均增速。三是最全,有机构统计,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6个小类,是各国中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四是最复杂,国内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有些处于2.0要补课,有些处于3.0待普及,有个别企业处于4.0需示范,这在全球几个工业大国间是少有的。这给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中国的本土解决方案企业更熟悉自己的市场。

三是有路径。有路径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系统解决方案企业成长有成功的路径和模式。近年来,国内来自工业软件、智能装备、零部件等不同领域的企业,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领域,成功转型为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如青岛软控从提供橡胶轮胎配料工序的控制软件,逐步延伸至配料辅机、加工设备等硬件产品,再发展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石化盈科、启明信息、宝信软件、徐工信息等从制造业总公司中剥离重组,成为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二是系统解决方案企业培育有比较成功的做法。近年来,地方工信行业主管部门围绕如何形成和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进行着积极的研究探索。浙江支持成立了一批装备电子重点企业研究院,培养出一批各具发展特色及竞争实力的解决方案厂商。

四是有动力。面对当前传统工业智能化转型的广阔市场,面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求,面对尚未被大公司垄断的新兴市场,许多国内企业纷纷拓展业务进入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在实践中能力不断提升。上海明匠以制造设备数据采集、集成、处理为重点,在构建集自动化设备改造、工业网络架构设计、关键智能设备生产为一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智能工厂设计、规划、改造、实施等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沈阳新松机器人在做强传统的装配型搬运机器人基础上,积极拓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仓库系统解决方案等新业务。

(二)如何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涉及自动化、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电子信息等多个技术和专业领域,涉及技术、数据、产品、流程、管理等多个环节,涉及咨询、实施、运营、维护等诸多方面,技术体系、商业模式、产业生态仍在不断演进和探索中,需要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部委、地方、院所、协会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前期,工信部在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中,对于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与传统制造业融合有一些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对于致力于投身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企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讲有三个理念:

一是集成是重点。对于企业信息化而言,难点在集成,重点在集成,突破点也在集成。集成应用是德国工业4.0的关键词,提出了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两化融合评估标准把企业信息化水平分为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创新引领四个阶段。集成也是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的关键词,能不能解决工业控制与制造执行系统、制造执行与经营管理、设计与制造的集成、产供销的集成等一系列问题,是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是数据是灵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数据是资产、是资源,是一种新的生产管理要素。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数据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数据流、物流、资金流的协同水平和集成能力,数据流动的自动化水平,乃至数据驱动型企业的形成,决定了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从传统制造业角度看,生产装备自动化解决的是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即成本、质量和效益,而数据流动自动化解决的是大规模定制的问题。只有数据的自动流动,形成智能数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性化定制带来的成本、质量、效益等问题,解决生产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对于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企业而言,能不能把各种生产装备、工艺生产、经营管理、客户需求等各种数据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传输、加工和执行,能不能构建面向企业全业务、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流方案,是解决方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三是能力是主线。能力是相对于企业面临的问题而言的,相对于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能力总是显得不足,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面向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传统企业在提升传统能力的同时,需要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推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企业的技术、装备、系统、流程、管理、组织、商业模式、发展战略的创新、调整、优化,最终都要转化为竞争优势,转化为成本、质量、效益、服务以及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劳动生产率等的提高。这是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核心目标,是对既有发展模式和组织业态的重构。

七、“新四基”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关键支撑

(一)什么是“新四基”

工业有“四基”,包括关键的基础材料、核心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我国在上述领域的发展是相对薄弱的,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所以《中国制造2025》中门提出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在编制《指导意见》时,我们深刻把握全球智能制造演变新趋势,从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支撑平台的角度出发,提出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制造业基础的内涵更加丰富,需要突破“新四基”,即加快自动控制与感知(一硬)、核心软硬件(一软)、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一平台)、工业互联网(一网)等新型基础能力和平台设施建设,这既是加强工业2.0补课、3.0普及的现实需要,也是支持我国实现工业4.0示范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为什么要发展“新四基”

在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新四基”基础薄弱。一是在自动控制和感知领域,欧美日等企业在高端PLC市场的占有率超过80%,通过将工控网络产品和装备捆绑销售,形成了事实标准。工业领域的传感器主要依赖进口,传感器核心材料和器件基本被跨国公司垄断。二是在核心工业软件领域,研发设计工具、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通用产品主要依靠国外软件,面向航空航天、冶金化工、消费电子等特定行业研发、工艺、测试、验证环节的专业软件严重缺失。三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工厂网络静态配置、刚性组织的方式难以满足未来用户定制、柔性生产的需要,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呈现“诸侯割据,各自封闭”的状况,现场总线技术标准被国际巨头垄断,网络、数据、软件集成面临协议标准缺失的制约。四是在工业云与智能服务领域。GE、西门子、SAP等跨国公司围绕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以工业云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为载体,加快全球战略资源的整合步伐,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研究制定传感器产业发展路线图,重点突破微机电系统、生物智能、无线传感、自动化测量仪器仪表等关键技术和设备,提升传感器智能化、微型化和集成化水平。突破工业控制系统中核心芯片、伺服电机、驱动器、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关键器件和技术的发展瓶颈,加快推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布式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化。组织实施“芯火”计划,加快工艺过程控制、特殊控制模块等核心芯片产业化,推进国产嵌入式处理器研发和规模应用。

二是发展核心工业软件。突破虚拟仿真、人机交互、系统自治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瓶颈,夯实核心驱动控制软件、实时数据库、嵌入式系统等产业基础。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工业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加强软件定义和支撑制造业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信息物理系统参考模型、测试验证平台和综合验证试验床,支持开展关键技术、网络、平台、应用环境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测试验证,推动工业软硬件与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网络、工业信息安全系统和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

智能制造方案范文4

一、以创新科技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全球第一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

1.打造服装企业商业新模式

爱斯达公司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化服装制造的方法,建立一种电子商务和数字化服装生产环境下全新的服装远程定制商业模式(C2M的服装定制模式)。CM2(Consumers to Manufacturers)的服装定制模式实现了消费者与制造商间的直接对接,整个过程从服装的设计、个性DIY、3D实现虚拟试衣、互联网存储数据、智能CAD制版到货品交付实现全程自动化,去除商场、渠道、加盟商等多个中间环节,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服装个性化定制新商业模式。

2.成为全球智能裁缝的代名词

爱斯达在服装智造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为实现服装远程定制和服装快速制造一体化,公司投入巨资研发出服装制造行业最具领先性的快速智能制造系统(BMS),满足了全球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在全球,爱斯达已然成为了智能裁缝的代名词,引领服装行业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成功转型,还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以及对爱斯达品牌口碑,诺贝尔经济学奖家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S.P helps)在考察完爱斯达的全球第一台激光雕刻裁剪一体机后,对爱斯达的智能制造模式给予高度的赞赏,赞誉“爱斯达已位居服装智能制造全球之首,开启了服装DIY定制时代的序幕”。

3.塑造全新的营销模式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遥感和遥控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现代企业将具备以较低成本进行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能力,这一能力为个性化营销奠定了基础。爱斯达基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以及优势,强调个性化的营销方式,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服装产品定制平台,以网络定制平台为营销的核心,建立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远程定制,打通消费者与工厂的通道,实现互联网定制与快速制造平台数据的整合,在满足个性化群体的定制需求的同时减少服装企业的库存问题,使服装制造业形成良性循环,打造新型服装制造销售一体化的商业模式。

二、利用“互联网+”打造快速化制造生产管控平台

爱斯达为实现72小时完成服装的定制的目标要求,在智能裁缝的基础上,整合了自动设计制版系统(CAD)、生产计划管理系统(APS)、物料管理系统(WMS)、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智能吊挂流水线、RFID物联系统、3D虚拟试衣、移动销售等多个行业自动化系统,打造出智能化快速制造生产管控平台,消除了服装的库存忧患,减少企业资金的积压,实现企业良性制造发展。

1.云数据系统助力自动设计制版

爱斯达科技自主研发了自动化人体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系统中存储了大量服装号型及服装版型数据,当客户端的定制数据录入系统后,系统会自动将新数据与云数据中的数据进行匹配及优化,对服装的每个关键部位都会进行上千次数据优化处理以保证每个尺寸的准确性。爱斯达的智能自动制版系统一方面解决了传统人工制版耗时多、错误率高等多个的缺点,自动制版系统(CAD)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制版并出版,制版时长仅为人工制版的1/5,错误率降到0。另一方面,爱斯达的自动制版系统会对每次制版数据进行累计处理解析,告别传统制版过程中依靠老版师个人经验制版的弊端,减少对个人经验的依赖。

2.建立信息化生产过程管控平台

爱斯达采用先进的物联技术和无线技术,在服装生产线上,将裁剪好的布片悬挂于吊挂系统上,每件衣服的样片在裁剪过程中准确的标注了客户信息电子磁条,电子磁条上详细的记录了客户的定制需求,当布片流动到每个制作工人的工位时,工艺师会通过电脑识别终端读取这些信息并按提示进行操作,加工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服装。同时计算机终端会对每个工位工人的生产数据和生产动作进行采集,通过对每个工位工时及生产动作的研究和分析,规划并制定出更合理的生产流程,制定动作规划操作图,减小生产中的浮余率,缩短了成衣制作的时间。

3.自动化智能裁剪管理平台

智能裁缝裁剪管理平台实现了全自动布匹柔性大幅面激光切割加工流水线,整个流水线实现了智能布料识别、自动拉布、自动切割(裁剪)、自动雕刻(洗水做旧)等多个制造工序。爱斯达的智能布料识别功能可以实现对面料的自动控制与调度,在裁剪设备上可以一次性摆放5卷布料,通过ERP(up-4)系统的调度,可以自动从5卷布料中选择需要的布料下料,如果在5卷布料中没有需要的布料,则自动报警并提供需要的布料的ID,自动更换缺少的面料,实现一条工作线上可以完成5-10个款的作业需求,缩短了裁剪的时间,降低人工裁剪的错误率。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服装企业的智能化制造转型

1.以科技创新实现快速化服?b定制生产

爱斯达个性定制平台通过智能裁缝系统将服装定制的生产周期缩短了15%-20%,订单处理时间由一两天缩短到一两小时,库存天数由206天下降到150天,解决了服装库存大的问题,实现库存周转率提升200%,大大减轻了服装企业高库存的资金压力,让公司有更多的流动资金投入在服装智能系统优化和开发上,至此爱斯达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盈利体系,2015年,公司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2.2亿元,其中传统服装制造l2200万元,个性服装定制6500万元,智能设备销售3300万元。

2.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道路

智能裁缝系统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互联互通,实现了数字化生产环境,高效的协作生产模式,减少了制造损耗,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环境污染,系统可以减少50%以上的环境污染、节约80%的用水量,为服装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智能制造方案范文5

“+”什么?这是个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说,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加上各种新技术、新应用。而从三大管理软件厂商的战略看来,大致的思路亦是如此。早已经积极向互联网转型的管理软件厂商,在管理软件+互联网的同时,还加上了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物联网和现代制造等因素。

用友和浪潮给出的答案都是“互联网+企业”,也就是互联网+企业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章培林指出:“在大型企业这个层面,我们的企业互联网化战略就是基于在大型企业管理方面的深厚积累,充分利用物联网、移动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来帮助大型企业更好地连接客户、员工、合作伙伴和其他外部资源。”

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深化的必然趋势,大数据分析早已吸引力管理软件厂商们的关注。2013年,用友了“数据驱动的企业”战略,指出数据的价值已经从原来只是说明过去演变为直接驱动企业的经营、生产和管理运营。浪潮也早已经在管理软件中纳入大数据分析功能,作为其管理软件的一大优势,并全力打造大数据服务平台(DroData/BA),为企业提供基于物联网数据、企业经营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的智能决策服务。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山指出,智能决策可以通过实现企业内部数据、外部数据的采集、整合、存储,形成企业大数据,然后利用分析模型,揭示数据规律,通过可视化工具向最终用户直观呈现,在传统的分析应用之外,提供了一些创新的数据服务。

“+”移动社交也是各大管理软件厂商的共同选择。诸如销售易这样的将移动、社交和管理软件结合起来的新兴移动互联网企业曾一度在管理软件市场上冲锋陷阵,雄心勃勃。这些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出现使得各大管理软件厂商不得不加快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步伐。在用友,2014年新组建的面向成长型企业的用友优普的定位就是成为“具备移动互联网基因的传统ERP管理软件”提供商,并在构建了企业社交平台――“企业空间”;高端市场,用友网络推出了移动平台UAP Mobile平台,作为用友移动战略的基础;在中低端市场,CSP平台是畅捷通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完全重构的平台。金蝶也提出了“双核(指ERP和用户体验)驱动,加速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战略,推出了涵盖EAS应用、K/3 Cloud应用、K/3 WISE应用、房地产应用、协同应用、KBI(关键行为指标)应用和HR应用在内的金蝶移动应用。浪潮也推出了移动互联网应用。

除此以外,浪潮在“中国制造2025@浪潮”战略会上指出,要通过“互联网+行业”、“互联网+关键领域”等形成行业、领域的公有云应用,如互联网+企业、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电子采购和互联网+人力资本等。

这一段时间,互联网+金融让用友在股票市场上格外引人注目。用友于2014年提出了企业互联网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把互联网金融业务作为战略业务之一。而企业互联网,被王文京认为是管理软件对“互联网+”的一个完美诠释。

传统优势仍在

不能忽略的是,在“互联网+”阵营中,互联网企业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也是管理软件厂商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之前,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很多互联网企业积极向企业级市场扩张。腾讯在“两会”之前就已经提“互联网+”概念。业界开始有人谈论,管理软件厂商们可能会半路遇到一个程咬金,而这个程咬金就是某个互联网企业。

可以预见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将殊途同归: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希望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传统企业希望借助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简化交易,提升用户体验。

不过章培林认为,在这个情况下,传统管理软件厂商长期积累的行业优势仍在,关键在于如何借助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强化已有的优势。他解释说,尽管此时传统管理软件厂商对于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深感忧虑,但是互联网企业同样面临压力,因为互联网终究要与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才能落地,为客户带来价值。比如,再好的电子商务企业也需要优秀的产品、服务作为支撑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产品、服务就是它们通往“互联网+”的入口。它们要做的,是建立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将产品、服务、业务运营和管理进行融合,简化交易流程、提高用户体验。

借助在传统管理软件领域的深厚积累,并不断融入互联网等新技术,将前后台打通,形成价值链全覆盖的全面解决方案,成为用友网络的关键优势。比如,用友网络较早就提出了数字营销概念,也就是当前的全渠道营销概念,形成涵盖B2B电子商务、B2C商城、订单服务中心、CRM、会员管理和移动应用等在内的全渠道营销解决方案。

王兴山告诉记者,近期他在接触一些央企时发现,他们当前关注更多还是的传统的财务等管理。和用友的观点基本一致,在浪潮看来,在传统管理软件业务上积累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格外重要。这种优势已经体现在实际的用户解决方案选型中。记者了解到,近日某企业就出于要将SaaS应用和后端的ERP打通的考虑,决定放弃原来供应商的解决方案,转而选择浪潮的解决方案。

“企业需要的是融合互联网技术的ERP产品。”王兴山说。

SaaS?混合云!

来自浪潮方面的解释说,上述客户决定选择浪潮HCM(人力资本管理)云,是因为浪潮HCM云能够与浪潮本地的HCM核心相结合,再与浪潮的ERP结合起来。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加入管理软件领域的互联网公司或者移动互联网往往是从某个应用点逐步发展开来,如CRM(客户关系管理)、OA等,将这个应用做到极致,但是这些应用很难跟其他应用整合、协同起来。

王兴山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的是混合云解决方案,而非单纯的基于公有云的SaaS服务。王兴山认为,这是因为在短期限内,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央企,不可能将核心应用、核心信息放到公有云上,因而私有云应用将发挥巨大价值。正因为如此,浪潮要面向大中型企业大力发展GS(面向大中型企业的ERP)、BA(商业分析)、HCM(人力资本管理)、CRM、PS(面向中小企业的ERP)等私有云应用。

但是同时,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公有云快速部署、灵活性大、易用等优势。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浪潮在公有云方面也已经有所布局。据悉,浪潮通过“互联网+行业”、“互联网+关键领域”等形成行业、领域的公有云应用,如互联网+企业、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电子采购和互联网+人力资本等,发展电子采购云SRM、企业电商云ECP、企业协同云ECM等公有云应用,以及HCM Cloud等SaaS应用。

浪潮希望将公有云、私有云结合起来,以混合云推动企业互联网化。在浪潮的混合云战略中,浪潮GS将发挥重要作用。来自浪潮的资料显示,浪潮GS是支持混合云模式的企业云应用平台,充分体现互联网+时代的“精细、互联、智能”管理思想,为企业提供各层级、全要素、完整的价值链管理,是中国制造2025@浪潮战略落地的关键支撑。基于GS,浪潮可提供“云+端”的混合云解决方案和公有云服务,支持私有云、浪潮公有云、第三方公有云的混合云部署模式,不同应用集成运行,并为用户提供“透明”的多终端访问能力。

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来混合云战略,但是用友也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点。用友优普专家崔晓阳认为,在互联网模式下,依托传统的ERP应用形成的企业内部协同比以往更加重要,因为不管是产业链协同还是社会化商业,都需要连接企业内部的数据才能实现。

事实上,用友优普的USMAC企业互联网应用架构也是一个混合云架构的思维。USMAC是用友优普提出的企业互联网应用模式。其中,U为U8+、U9,即优普ERP产品;S为Social,即社交化;M为Mobile,即移动应用;A为Analyst,即数据分析;C为Cloud,即云计算。用友优普基于USMAC企业互联网应用架构提供统一的数据开发接口服务OPEN API,一方面,保证平台能够接入更多优秀的第三方企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如企业网银、企业差旅管理、企业薪酬、企业招聘、企业采购比价、企业社会化营销、企业网络广告等;另一方面,方便企业同时应用其他第三方企业提供的互联网应用,实现企业内外数据的方便、快速的交换,彻底打通企业互联网化的最后一公里,将企业原有数据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不能不重视的智能制造

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同时,还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的专业性很强,是互联网企业较难深入进去的,这使得在管理软件“互联网+”战略中,智能制造占有很重的份量。

“中国制造2025@浪潮”这一主题可以看到浪潮对智能制造的重视程度。浪潮指出,要积极应对“互联网+”与传统企业融合的挑战,抓住中国制造2025重大机遇,以混合云应用模式为主攻方向,以实现智能制造为目标,加快以数据为中心的企业云落地步伐,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领导厂商。

对于智能制造,浪潮不仅提出目标,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在产品研发方面,浪潮成立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中心,强化美国研发中心的实力,新建德国研发中心,建立“海外―国内”协同研发机制,重点汲取德国工业4.0的理念精髓和实践经验,加大GS6、GSP+的研发投入。浪潮还提出了“关键环节技术应用、整体技术应用、智慧企业”三步走的智能制造落地策略:关键环节技术应用阶段,以精细化提高质量和效益,用“互联网+”改造关键业务环节,开启智能分析与决策应用;整体技术应用阶段,实现从设计开发、生产计划到售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应用集成,实现设备、产品、客户的全面连接;智能企业阶段,以智能优化决策为核心,以大数据驱动业务活动执行,形成以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产品为标志的智慧企业。为此,浪潮着力打造精益运营管理平台(GS6)、智能供应链平台(SRM)、工业电商平台(ECP)、智能制造集成平台(GSP+)、大数据服务平台(DroData/BA)和浪潮数据中心平台(IOP)六大平台。

用友也对智能制造寄予厚望。章培林说,工业4.0,或者说是智能制造是用友网络发展的战略领域。章培林介绍,事实上用友网络在智能制造领域无论在产品和解决方案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已经有所积累。除了核心的平台iUAP和核心产品NC以外,用友网络曾经在2009年收购了重庆迈特,如此进入了PLM(产品生命周期)领域。随着产品的逐步完善和与用友NC的不断整合,如今用友PLM被认为已经到了在智能制造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的时候了。

这在实际应用方面,用友网络与全球冲压件产业领导厂商之一创美公司共建了智能工厂。在该项目中,用友网络为创美公司提供用友NC产品和iUAP平台作为智能工厂的系统支撑,创美公司则充分利用自身在设备数字化改造方面的能力,形成了能够支撑C2B个性化生产、科学车间管控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据悉,用友网络和创美公司还希望将该解决方案推广到其他制造企业。

生态圈重构

实施“互联网+”战略,对于管理软件企业来说,也是一次大规模的转型。这势必关系到生态系统的重构,很多以前不相关的合作伙伴将被纳入这些管理软件厂商的生态系统中。

用友希望借助这次转型,成为企业互联网生态圈构建者。用友董事长兼CEO王文京曾表示,用友希望在落实企业互联网化的战略背景下,以企业互联网生态圈构建者为核心目标,强化软件业务发展优势,加速发展互联网服务业务,把互联网金融业务作为战略业务之一加快布局、发展,实现软件、互联网服务、金融服务业务的融合发展。

据悉,为了配合生态圈发展策略,用友采取两个具体行动:一是在北京用友产业园建立用友企业互联网孵化器,二是建立企业互联网生态基金,向企业互联网领域的各类服务商投资。此外,用友还牵头与太极、京东、阿里云等20多家企业、协会与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了“中国企业互联网化推进联盟”。

在中端市场,用友优普积极拓展新的生态链伙伴类型,而不仅局限于以往的基于传统软件的伙伴,如互联网运营伙伴。互联网运营伙伴原来从事的是互联网运营业务,之前可能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的伙伴。

浪潮也联合20多家机构发起成立了“中国智能制造信息化推进联盟”。据了解,该联盟致力于打造成协同创新平台与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联合体,共同推动国家智能制造产业相关标准制定和推广工作。

供应商将分化

从各个管理软件厂商的策略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大家都是践行“互联网+”战略,但是加的内容却不尽相同。前几年,管理软件厂商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同质化都比较严重,如今看来,“互联网+”将把他们引向不同方向。

用友的企业互联网战略将关系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其中包括以往几乎未曾涉猎的互联网金融、通信服务等。这使得用友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面对不熟悉的领域也将给用友带来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金蝶则更加侧重于ERP云服务。4月22日,金蝶集团还和亚马逊 AWS 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金蝶希望基于 AWS 云服务平台打造世界级的企业 ERP 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方案范文6

《行动计划》明确了总体目标是到2018年,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行动计划》制定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标准建设推广行动、智能制造培育推广行动、新型生产模式培育行动以及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行动等七大行动计划。

两化融合方面,到2018年,形成一套完整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10000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1500余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60000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形成以管理标准促创新、促转型、促发展的新格局。

智能制造方面,到2018年,高端智能装备国产化率明显提升,建成一批重点行业智能工厂,培育20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初步实现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的示范应用。

新型生产模式方面,到2018年,重点行业形成一批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培育一批国家级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和众创空间示范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示范企业。

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方面,到2018年,国内工业软件骨干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行业信息物理系统(CPS)应用测试验证平台,培育20余家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领军企业。

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方面,到2018年,建成一批面向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小微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能力。

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方面,到2018年,4G网络全面覆盖城市和乡村,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直辖市、省会主要城市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到30M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