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耐久性;水理性质;崩解特性

1引言

宁夏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井工开采过程中,矿井巷道地坪需要大量的混凝土,为了节省煤矿开采成本,解决煤矸石堆积带来的问题,通过对煤矸石混凝土进行力学试验研究其用作煤矿巷道地坪铺筑材料的可能性。

3煤矸石混凝土的力学分析

3.1混凝土标准

我国通常将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混凝土棱柱体强度和混凝土抗拉强度来评价混凝土。我国常将28d抗压强度小于50MPa的混凝土称为普通混凝土,将50MPa至99MPa的称为高强混凝土,将100MPa及其以上的称为超高强混凝土。

3.2配合比试配及调整

对计算过后的初步配合比进行调试,在不改变水灰比的前提下,对单位体积的水泥浆用量进行调整,使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坍落度符号指标,得出最终混凝土配合比。如表1:

表1:煤矸石混凝土试验配合比

型号 水灰比 沙率(%) 单位体积骨料用量() 坍落度(mm) 立方体轴心抗压强度(28d)

水 水泥 沙 粗骨料 减水剂

C30 0.45 0.42 176.4 392.0 766.6 1014.6 3.92 160 37.6

C40 0.4 0.35 229 572.5 590.3 1101.1 5.73 185 46.1

3.3试验

3.3.1抗压试验

混凝土抗压强度通过极限载荷计算得到,计算公式如下:

表2:平均抗压强度数据表

编号 极限载

荷F(kN) 受载面积

(mm2) 抗压强度(MPa) 平均抗压强度(MPa)

1 1053.2 22500 46.8

46.7

2 1078.3 22500 47.9

3 1024.6 22500 45.5

通过试验发现,加载破坏煤矸石混凝土试块,破坏断面主要为煤矸石界面,没有发现煤矸石被劈开的情况,这表明煤矸石混凝土的破坏形态基本上与普通强度的天然混凝土接近,因此,煤矸石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破坏形态相差无几。

经过试验测定,测得1,2,3号C40混凝土立方抗压强度分别为46.8,47.9,45.5MPa,平均值为46.7MPa,与按要求配制的C40的普通混凝土强度差不多。其中,由于在制作试块当中可能存在不太标准的操作,这些可能导致一定的试验误差。但是,试验基本上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煤矸石混凝土的强度与普通混凝土的强度状态差不多。

3.3.2抗折强度试验

试验步骤:

(1)取出试块将表面擦干净。

(2)装置试件,使成型时的侧面为承压面,安装偏差要低于1毫米。

(3)施加均匀连续载荷。试验试块为C40的混凝土试验,因此,取每秒钟0.05~0.08MPa,直到试件接近破坏时,立即停止调整试验机的油门,直到试件破坏。根据试验得出数据如表3:

表3:抗折强度试验数据记录

组号 破坏载荷(kN) 抗折强度(MPa) 平均抗折强度(MPa) 理论抗折强度(MPa)

1 40.51 5.40

5.11

4.30

2 35.73 4.76

3 38.86 5.18

煤矸石混凝土试件为150mm×150mm×550mm棱柱体,跨度450mm,采用4分点加载,并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1-2001)进行试验。煤矸石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按下面公式计算:

3.3.3抗拉强度试验

根据弹性理论,按下式计算劈裂抗拉强度:

对煤矸石混凝土试块进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整理试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见下表4。

表4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表

试验代号 养护时间(d) 破坏载荷(kN) 破坏载荷平均值(kN) 劈裂强度()

1 2 3

1 28 110.3 114.8 116.5 113.9 3.22

2 28 100.7 110.2 109.2 106.7 3.02

3 28 97.8 101.7 108.7 102.7 2.91

通过试验观察,在加载初期,煤矸石混凝土试块的表面没有裂纹出现,但是随着载荷的持续加大,试块内的应力不断增加,试块逐渐开始出现裂纹,最先出现裂纹的地方为试块中央,随着载荷的持续加大过程,裂纹开始向垫条附件发展,直至最终试块被劈开。

通过试验发现,煤矸石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比普通混凝土抗拉强度低,但是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4试验结论

由于地坪混凝土主要以受压为主,对混凝土去其它性能要求不高,从抗压强度角度试验证明,煤矸石可以作为混凝土的骨料用于次要巷道地坪混凝土。另外,对于主要巷道地坪混凝土骨料能不能用煤矸石替代,需要解决耐久性问题,因为煤矸石的遇水容易崩解,若在长期水环境下,没矸石发生崩解,那么煤矸石混凝土整体强度会急剧下降,所以,煤矸石的水理性质是下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宋洋,赵禹,祝百茹. 煤矸石轻集料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J]. 非金属矿. 2014(01)

[2] 周梅,田博宇,王强,牟爽,浦倍超. 自燃煤矸石粗集料对砂轻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 硅酸盐通报. 2013(11)

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 民族学 少数民族教育 问题 探究

【项目基金】 本文系宁夏大学新华学院院级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关于民族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的若干探究”(项目编号:14XHXY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宏涛,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教师,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教学办主任,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是民族学、高等教育管理;章治宁,宁夏大学讲师,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13级博士,研究方向是民族史学理论及西夏历史与文化等。

【中图分类号】 G7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1-0044-02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国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民族已经实现了地位的平等,并且进一步实现了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能够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民族学视角,对少数民族教育问题进行若干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并推动我国国民教育的进一步建设。

一、民族学视角下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从实践调查的研究显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导致其不愿意主动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愿意在学习中付出足够的努力,最终使得少数民族教育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族群相对较小,其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并不高。在这种背景下,这部分少数民族对知识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概念,对学习也就没有足够高的认识。其次,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少数民族家庭还不能承担相对高昂的教学费用。基于此,学生家长通常对学生的教育不够支持,而部分学生也从主观上认为学习是家庭的负担,也就不愿意主动积极的学习。最后,从宏观上说,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当地政府更加重视经济的发展,从主观上忽视教育的发展与建设,同时也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教育领域。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教育得不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无法在当地起到有效的宣传作用。因此,少数民族居民的观念始终得不到改善,始终无法使其认真对待教育工作。可以说,少数民族教育始终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的不支持,这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有极大关系。正因为经济和教育的欠发达,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家长不愿意支持学生的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2. 辍学率较高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辍学率远高于汉族地区。简单地说,少数民族学生更容易在学习过程中放弃自己的学业,部分学生甚至没有接受完整的初中教育就走上了就业岗位。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家庭难以承担较高的教育费用,只能让学生被迫放弃学业。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教育相对落后,办学的质量也相对较差。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看不到希望,从主观上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无法在学习的道路上坚持下去,最终只能半途放弃学业。

3. 教材的不合用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使用的教材并不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文化,也无法迎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与能力。具体地说,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一直以来都是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的,虽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所改变,但现行的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现行的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大多数是以发达地区和以主流文化――汉族文化为主,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民族学生对有些脱离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难以理解。课程内容没有考虑到民族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影响了教学效果,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对课程和教材的学习兴趣不浓。其次是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背景下,相当多的民族地区采用将汉语教材翻译为民族语言文字的教材教学,这样的教材不但受语言表达方式和翻译水平的影响难以保证质量,而且形式单调,内容陈旧,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不能调动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更新速度慢,不能与时俱进,不受师生欢迎。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教育没有合适的教材进行有力支撑,进一步降低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看不到学习的前途,而只能放弃学业走上工作岗位。

4. 教学资源的匮乏

从资源角度来说。少数民族教育相比于主流的交流而言,其拥有的教学资源明显更加匮乏,远远无法与城镇中学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相比。首先,少数民族教育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因为经济的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很难招收到优秀的教师,也就无法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其次,教育经费短缺也一直是少数民族学校头疼的问题。虽然在我国教育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国家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这种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经费短缺的问题。具体地说,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难以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无法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环境。最后,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当地政府无力为贫困学生承担学杂费,导致家庭困难的学生无法进入学校学习,使得教育公平的机制受到进一步挑战,也成为少数民族教育的一大问题。

二、解决少数民族教育问题的策略

1. 加大投入,转变认识

要解决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首先要做的是进一步加大财政的投入,要通过更强有力的宣传,使少数民族家庭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随着宣传工作的开展,少数民族家庭和学生才能够意识到自身思想的局限性,才会产生“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基于此,少数民族家庭才会更支持学生进入学校参加学习,而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进而在教学中更加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就。

2. 要因地制宜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

为了进一步转变少数民族家庭以及学生的意识,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因地制宜的观念,要在特定的地区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换言之,政府应该通过因地制宜的职业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成为被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将教育的成效突显出来。随着职业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少数民族家庭与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够进一步转变认识,从抵触到支持。这就需要政府充分考虑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应该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制定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专业,才能够培养被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显现出教育的巨大力量。

3. 对教材进行改革

同时,政府需要对少数民族教育现行的教材进行改革与创新。一方面,少数民族教育的教材应该具有民族语言的版本,特别是在中小学中,教材是否具有民族语言版本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具体地说,当前少数民族的教材往往是对汉族教材的直接翻译,这就导致部分教材在翻译过程中的表述不正确,使少数民族学生难以领会真实的意思,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教育的教材应该能够融入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要能够切合各个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要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进一步继承与宣扬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换言之,少数民族使用的教材不但要包括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囊括各个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风俗、工艺等知识。这样的教材更能体现出少数民族教育的特色,也更能迎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4. 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

要解决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达到切实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目的,少数民族学校就应该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从调查研究显示,少数民族教育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家长对学习的不重视和不支持,以及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逐步降低,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少数民族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要改变家长错误的观念,使教育得到家长的支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家庭教育应该包括对学生家长的教育,要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和意识,使其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要培养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

总的来说,少数民族教育关系到国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的团结与融合。这就需要政府部分正确分析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 雷明珠.民族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3

>> 浅析图书馆读者服务月对图书馆文化的影响 社区文化:社区图书馆的发展 群众文化对城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社区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 高校图书馆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社区乡镇图书馆发展的困惑 中国政治文化对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影响 论传统文化精神对现代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浅谈图书馆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及作用 浅析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对阅读文化的影响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现代图书馆的影响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文化政策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阅读文化对馆员的影响分析 论图书馆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浅析对图书馆的精神文化拓展作用与影响 论“图书馆联盟”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 公共图书馆精神对现代图书馆的影响 美国的社区图书馆 浅谈社区图书馆管理对于城市社区文化构建的重要性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影响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陈卫东.广东流动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EB/OL].(2006-5-13)[2012-5-8].

[6]张琦,王蕾.广东流动图书馆模式制度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5):45-49.

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民族学生;生理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16-02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南疆三地州学生免学费、免住宿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行,南疆三地州到我校就读的学生日益增多。在近几年的生理学教学班级中,民族班级的比例日益增加。虽然民族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的医用汉语,其听、说、读、写能力较入学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他们的汉语基础比较薄弱,而生理学的理论又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学习生理学的过程中,民族学生很容易出现听不懂而丧失学习兴趣的情况。生理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理论基础。它不像解剖学那样直观形象,生理学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起来难度很大,除了个别汉语程度好的民族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在听课时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久而久之,这些民族学生很容易对生理学丧失学习的兴趣,导致课上不想听,课下不想看的情况。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激发民族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生理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就近几年民族班生理学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走近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关键。民族学生虽然汉语表达能力有限,但他们热情有礼,渴望和老师接近。笔者利用课间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学习和生活情况,拉近了和他们的距离,学生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后,就会在情感上接纳老师,从而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对民族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即使回答问题时答错了,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其他的闪光点(如敢于发言、发音准确、声音洪亮、仪态大方等),并及时进行鼓励。这样,学生在上课时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回答问题时就会更加大胆,而不会因为担忧发音、表达等问题而不敢举手,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同时在讲解过程中,遇有多数学生由于语言障碍而难以理解的理论时,可邀请已经理解的学生用母语给他们进行解释,这样不仅使学习好的学生得到了锻炼,而且也给其他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进行消化和吸收,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生理学的学习兴趣亦会愈发浓厚。

二、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

生理学理论知识一般比较抽象,若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挂图或板书等教具,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民族学生们理解生命活动的过程、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其难度很大。同时由于民族学生语言基础较差,理解力有限,加之传统教学方式本身的局限性,很难将生理学的概念、过程和机制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导致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高。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生理的过程动态化,可将传统教学方法不易表达清楚的内容进行生动地表达。当这些抽象的、理论性强的生理学知识以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方式呈现给学生时,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生命现象变得鲜活、有趣,还使民族学生对学习内容一目了然,从而克服了语言方面的障碍。例如,在讲减压反射的过程时,通过动画展示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通过一系列的反射活动使心脏活动减弱、血管舒张和动脉血压下降。通过动态的演示,将民族学生置身于形象、直观的学习氛围中,激发了他们探索自身生命活动的热情和愿望,提高了他们学习生理学的兴趣。

三、理论联系实际,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联系日常生活,使民族学生感到生理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使他们产生探索的兴趣。例如讲呼吸时,让全体学生闭目,体会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时胸廓体积的变化,以及胸腹部的运动情况,有助于学生理解瑜伽、太极拳等运动为何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时,在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还要适当联系临床,使民族学生理解生理学理论对于解释临床疾病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生理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讲胃酸时,联系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消化性溃疡,让学生自己分析其发病机制,并总结出如何通过日常健康饮食保护胃肠黏膜。总之,在生理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联系日常生活和临床疾病,这不但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民族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而且还突出了生理学的实用价值,从而在生理学和临床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为民族学生将来学习临床学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强化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热情

实验教学是生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桥梁。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民族学生胆大心细,动手能力较强,对实验课的热情度很高。因此,可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民族学生的操作技巧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以加深对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ABO血型的鉴定实验中,民族学生要想知道自己的血型鉴定结果,就必须先弄清楚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学会正确观察凝集反应。通过弄明白自己的血型后,接踵而来的成就感,就会促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对同组同学的血型进行分析和判定,从而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加强了对生理学的学习兴趣。

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人际关系;人际冲突;民族高校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和谐校园建设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交往可协调人们的认识、情感、行动,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意识和思想状况快速发展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人际互动更为频繁,由于双方的沟通不畅、习惯差异、情绪态度等因素引发人际冲突。而民族高校大学生间的人际互动对象较其他高校更为广泛,涉及到更多的不同民族的学生,冲突的不当处理,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升,还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民族高校大学生人机冲突的主要原因与应对的现状,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冲突解决能力的提高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此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样本来自西南民族大学大一至大四的在校本科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3份,回收率为95.75%,经过整理剔除无效问卷,实得有效问卷345份。样本特征如下: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三个部分:调查对象的特征维度部分(见样本特征)、人际冲突原因部分、冲突应对部分。对三个部分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形成研究报告。人际冲突原因与冲突应对部分的问卷在文献探究的基础上,采用自编和修订向结合的方法,形成具体的问卷主要备选项。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原因有:1、因校纪校规、作息时间等规章制度的不遵守、任务分配等,称为制度结构;2、如因民族习惯、行为习惯等差异,称为习惯不同;3、价值观的判断不一致,对事情的观点不一致,称为认识不同;4、性格、脾气导致的情绪失控、受挫等,称为情绪管理;5、自身的合法权益存在潜在危害或受到侵害等,称为权益被侵害;6、如评奖、评优、推优等,称为存在利益争夺;7、如沟通渠道不通畅、信息交流不充分等引发的误会等,称为沟通障碍;8、其他影响因素。

人际冲突应对方式有:1、与对方争辩,极力声张自身主张,决不让步;或与对方大吵大闹;或抨击对方;或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等,归为竞争处理型;2、冷静地找对方谈谈,一起分析双方可能有的责任并协商解决问题;或给彼此留有余地,主动妥协、让步;或以幽默或开玩笑的方式化解或避免恶化;或找机会和解等,归为积极合作、折中处理型;3、让时间冲淡一切,采取任其自然发展的态度;或冷战,长期不理睬对方;或努力忘记发生的冲突;或尽量少和对方接触和共事等,归为回避冲突处理型;4、找自身的原因,尽量接受对方的想法;或尽可能的顺应对方,成人之美等,归为迁就对方处理型;5、其他。

三、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总体状况

(二)大学生人际冲突原因问卷状况表

(三)大学生人际冲突应对问卷状况表

(四)人际冲突的性别、年级、民族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等特点及差异分析

1、性别。为探讨性别方面的差异,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男生的人际关系自我评价合格(即人家关系不错和一般,下同。)率达到86.16%,女生则达到91.71%。男生产生人际冲突的原因前三位依次是情绪管理、认识不同、沟通障碍,占男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2.86%、33.57%、27.14%;女生发生人际冲突的原因前三位依次是认识不同、沟通障碍、情绪管理,占女生总人数比分别为42.93%、31.71%、28.29%。

2、年级。从年级层面的调研结果发现,人际关系状况合格率在各年级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但占比由大一到大四呈下降趋势。

3、民族。从民族特性来看,少数民族人际关系状况合格率要高于汉族同学,比例分别为96.77%、93.08%。不同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人际关系存在差异性,根据问卷数据统计得出,少数民族学生人际关系合格率从大一至大三呈下降趋势,大四有所回升,合格率最高为大一。而从汉族学生的问卷分析来看,大一至大三,合格率呈现上升趋势,这恰恰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合格率相反,大一与大四接近,合格率最高为大三。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人际关系的合格率略微高于非独生子女,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民族高校大学生产生人际冲突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制度结构、习惯不同、认识差异、情绪管理、权益被侵犯、存在利益争夺、沟通障碍。从上表可以看出,认识不同、情绪管理和沟通障碍是导致民族高校大学生产生人际冲突的三大主要因素,由存在利益争夺引发的人际冲突比例最少,而且在大学四年中呈现相对较少的状态。在前三位的原因中,从年级层面来看,大一、二、四出现人际冲突的最主要原因都是认识差异,而大三的最主要原因是沟通障碍;与此相比,在沟通方面,大四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是四个年级最好的,在情绪管理方面,大三学生是做的最好的。在三大主要因素中,因认识不同、情绪管理引发的人际冲突中,汉族学生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而因沟通障碍导致的人际冲突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要高于汉族学生。仅就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因认识不同、情绪管理产生的人际冲突,在大一、大二阶段比例相对较高,大三、大四的比例明显降低;因沟通障碍导致的人际冲突,大三比例相对较高,但就大一至大四整体而言,比例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民族高校大学生应对人际冲突的方式主要有竞争、合作折中、回避冲突、迁就等策略。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最常采用的是合作、折中处理和回避冲突处理型,较少采用的方式是竞争型处理策略。在冲突应对上,无年级上的明显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在应对人际冲突时,采用合作、折中处理和回避冲突处理的比例都要低于汉族学生。

(二)对策建议

1、学校层面

一是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学校应加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的后勤保障投入力度,如图书馆、学生宿舍、校园网络等环境的改善,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基本诉求。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和精品活动建设,高校应该发挥校内传统传播媒介与新兴网络传播媒介的互动作用,弘扬教育主旋律,传播校园正能量,通过正面效应来间接影响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在校园精品活动建设上,应开展一些有意义,学生欢迎程度高,能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的校园精品活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及相关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日常心理咨询的基础之上,学校还应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充分发挥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建立校内心理健康网站,构建网上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问题在线答疑等。

二是改进理念,促进专任教师与辅导员联动开展学生工作。笔者就学生在校教育中的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因素做了一项50人的调研,结论显示影响最大的为专业课教师,其次为同学、室友等同辈群体,第三为辅导员。学校层面应通过建立有效的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联动制度,通过二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形成全员育人氛围,使学生有效缓解潜在的人际冲突和化解处境中的人际冲突,促进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三是辅导员队伍的选拔与培训。在辅导员队伍的选拔时,应根据不同学科的需求,适当考虑其专业背景,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感。定期为辅导员开展具有专业深度的针对性培训,搭建良好的辅导员国内外交流平台,完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促进辅导员在引导和面对学生的人际困惑等问题时可以有的放矢的处理解决,提高工作业绩。

2、辅导员层面

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最有利条件是学生的认同,认同来自于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辅导员在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在专业上应该有所建树,通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来带动思政工作的认同。辅导员应注重源头治理,从大一起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跟踪档案,尽可能的将学生人际冲突的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民族、不同专业等学生实情,结合导致人际冲突的原因,开展相关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进行专业上的针对性指导。为学生建设和谐人际关系提供机会。

3、学生个体层面

正确认识冲突,提高人际冲突应对能力。了解和认识到冲突原因是合理有效应对人际冲突的基础。本研究发现,民族高校大学生人机冲突的原因有多种,但认识差异是导致民族高校大学生人际冲突的首要原因,当大学生感受到人际冲突危机或身处冲突处境中,应该了解和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缓解和化解冲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加强情绪管理和沟通训练,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善用应对方式,合理应对冲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凸显的是人际互动的症结。危机与转机并存。通过本研究发现,竞争、合作折中、回避冲突、迁就等策略是民族高校大学生可能采用的应对方式,每个方式都有其适宜的冲突情境,作为学生应善于根据冲突的原因和身临其境的冲突实情灵活选用应对方式,促进人机冲突的缓解和解决。

参考文献:

[1]许燕,梁觉.北京师范生人际冲突处理方式的研究[J].青年研究,1998,(4).

[2]樊富珉,张翔.大学生人际冲突原因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C].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4.

[3]程孟瑾.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适应性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周鹏生.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心理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2).

[5]刘金虎.学校冲突的归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管理,1999,(4).

[6]董莉,闻素霞.国内少数民族大学生压力研究述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3).

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6

比较音乐学的产生与研究对象

民族音乐学最初被称为比较音乐学。比较音乐学的名称是进入20世纪后首先在德国开始使用的,英文为“Comparative Musicology”,其实比较研究的方法用于非欧洲音乐研究最早在17世纪就开始了,但是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以1885年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的》和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的《各民族的音阶》为标志的。其研究对象是欧洲以外的种族、民族的音乐文化,正如萨克斯所定义的异国文化的音乐。这一学科的建立和研究对象的确立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者的立场有着密切关系的。首先,比较音乐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扩张有密切的联系。以18世纪为开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跨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入这些地区的西方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首先向外部世界开启了这些非欧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门。他们用西方学者的观点和方法试图了解、认识和把握这些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令他们新奇的特殊文化,想将这些相异于欧洲文化,不被欧洲人所知的文化公诸于众,加之古典进化论学派和马克思、恩克斯对于人类进化和原始社会经济的科学认识,至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兴起,Enthnology一词1830年首先由法国人让·雅克·昂佩勒提出,30-70年代民族学、人类学学会先后在法、美、英、德和意大利建立起来。比较音乐学则是在民族音乐学进入80—90年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应运而生的。这一时期的欧美出现了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民族学队伍,开展了世界范围的、有目的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工作,异国的民间艺术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与此同时,欧美的许多城市建立起了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博物馆,收藏了许多非欧洲的乐器和有关的音乐文物与手稿,记录亚洲、非洲、美洲民族音乐的材料大量增加,使人们对于非欧洲地区音乐文化的注意力进一步增加,加之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对无文字非欧民族音乐的研究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在这些基础上,比较音乐学这门学科在民族学诸多研究的影响下,应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和时代需求产生了。英国语言学家兼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艾利斯和阿德勒、艾斯比塔等欧洲学者为比较音乐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异国音乐文化是相对于当时殖民者的主体文化而言的,也是相对于起初参与比较音乐学研究的这些欧洲学者自身的文化体系而言的。相对于其原本欧洲音乐文化知识体系的未知领域就成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异国音乐文化=非欧洲音乐文化,即形成了欧洲文化特别是欧洲城市艺术音乐文化相对于非欧洲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实质上是一种以欧洲整体作为一个中心以欧洲大民族为立场而进行的研究。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整个人类文化研究的进步和不同种族的非欧洲国家的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比较音乐学的研究环境和立场出现了变化和拓展,其研究方向和对象也出现了扩大和性质的变化,最初的比较音乐学的名称被民族音乐学所代替。

比较音乐学到民族音乐学的确立

我们不得不承认,音乐的发展往往是在别的学科带动下进行的,在创作方面,西方城市艺术音乐的派别经常是步文学、美术之后尘,如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的产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史学、比较学、民族学的发展都深深地影响和引导着其对应的音乐学的学科发展。比较音乐学的建立受到民族学研究的影响,并在民族学发展的影响下最终成为了民族音乐学。

进入20世纪后,民族学产生了众多学派,提出了不少新观点。传播学派是20世纪40年代在欧洲民族学界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的先驱——德国学者拉策尔提出了把文化研究置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中,同时重视各民族自身的历史条件的研究方法;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列诺夫斯基认为每种文化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重视当前生活与现状的研究,反对殖民者对土著居民文化的粗涉;美国波阿斯学派又称文化相对主义学派提出了文化标准是相对的,各民族文化珍品不能进行比较等观点和理论思想。这些立场、观点和理论我们都可以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中找到其对应的影子。特别是波阿斯为代表的美国学派的兴起,使得二战后的比较音乐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即在重视非欧洲民族音乐研究的同时,开始重视对本民族音乐的研究。波阿斯提出的各种文化价值平等、文化不可比较、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使得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的相对基础,即欧洲整体作为一个大的中心民族的基础动摇了,突破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非欧洲音乐的局限,对文化是否要相互比较提出了质疑。

同时,美国人类学家开始认为人类学的种种研究方法不但可以研究非母系文化,而且应该更多地用来探究其自身所属的文化,从而使美国人类学家开始以更多的精力研究美国的自身文化。与此同时,其中一部分人类学家开始带着这种思想积极地参与民族音乐的田野采录工作,而这在欧洲比较音乐学领域是不多见的。美国人类学家的参与虽由于本身音乐能力的限制,无法将其深入,只形成了一种思想趋向,但这种思想趋向却使比较音乐学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使得美国的一些音乐家从音乐界转入人类学界,一些人类学家去研究音乐行为(并从技术上分析),同时还带动了这一思想趋向在欧洲研究机构的出现。

这一切的结果是,二战以后几乎所有的比较音乐学者都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现存的自然民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方向。于是,比较音乐学的研究范围和立场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地理性民族和欧洲中心看世界的角度转向了文化相对论,即站在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平等的立场全面考查研究各民族(包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于是,比较音乐学在研究对象和立场发生巨大变化和没有进行更多比较的情况下引退,取而代之的是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前叶,中国、日本和东欧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对于这一学科的转型也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他们在美国开始重视研究自身民族文化之前就开始了对其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实事求是地说,最初美国学者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还不如这些国家学者来得纯正,毕竟美国的学者也大都是英、德等欧洲国家的移民或后裔,他们的文化体系和观点和欧洲同出一辙,而他们对于本土文化的研究起初是热衷于北美大陆印第安民族音乐的探根溯源,从某种角度上说,属于一种异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但其提出的对本土文化的研究观点及其后来的发展,对突破欧洲中心论是极为重要的。而在这之前,的确有不少学者真正作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在东方比较音乐学研究中,中国的王光祈早在1926年就著有《东西乐制之研究》,其后又有1929年的《东方民族之音乐》和1934年的《中国音乐史》,日本的田边尚雄于1936年创立了东洋音乐学会,1948年著《东方的乐器及其历史》;匈牙利作曲家、音乐家巴托克和音乐学家柯达依分别于1906年和1905年开始对匈牙利的民歌进行收集研究,并分别出版了《匈牙利民歌》和《论匈牙利民间音乐》。虽然他们仍是用比较音乐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本土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力图从东、西方音乐的比较中得到某些结论,尚属比较音乐学的范畴,但是他们参与研究的这一行为本身,和他们自身的非欧洲特质和立场已经使比较音乐学的研究发生了立场上的变化,虽然和美国学者的指导思想不同,却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打破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异国文化的框框,促使了民族音乐学的建立。二战后,荷兰人普·肯斯特提出了用Enthno-musicology这个术语代替Comparative Musicology,首先被美国人所接受并固定下来。1959年,孔斯特的《民族音乐学》问世,这一学科正式成立。

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各家学说的分析及思考

自从比较音乐学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更名为民族音乐学以来,学术界就如何划界才属民族音乐学领域进行了不少讨论,有趣的是,这种讨论尚未终结而社会的发展却使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不断在拓展,民俗音乐和伴随着产业化社会而迅猛发展的大众音乐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如何来划定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领域更加成为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各家各派的观点。孔斯特在他的《民族音乐学》的开头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从所谓未开化的人一直到文化民族的一切种族、民族的音乐,研究所有类别的非西洋艺术音乐。民族音乐还把外来音乐的传入现象,即不同性质的音乐要素相结合而产生的影响这类社会学方面的问题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西洋的艺术音乐以及通俗音乐不包括在这个领域之内。[1]

梅里亚姆在他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认为,“民族音乐学的目的和着眼点与其他学科的目的和着眼点并没有什么明显不同”,“它的特殊之处就是使用的特殊的方法,尤其在认为有必要使人类学与音乐学这两类资料相结合这一点上”,并强调“民族音乐学通常是由音乐和民族学这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可以认为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强调任何一方,而是采用双方都考虑进去这种特征性的方法,使其融为一体”,提出“对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2]。有人便据此认为民族音乐学就是研究所有的音乐文化,可以替代音乐学成为一个没有边缘的音乐学科。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梅里亚姆在谈到民族音乐学者的工作的第一个阶段时阐明:“资料的收集,一般意味着对欧洲美国以外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2]这句话应代表着他对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着眼点的看法。

涅特尔在《什么叫民族音乐学》中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类,他认为这门学科“主要探讨三类音乐,第一类有关无文字社会的音乐(music of nonliterate),第二类亚洲及非洲北部文化中的种种音乐,即中国、日本、爪哇、巴厘岛、西南亚、印度、伊朗以及阿拉伯语系诸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第三类是民俗音乐(folk music)可定义为,在上述亚洲高级文化和西方文明中,以口述方式来传承的音乐。”[3]

美国学者胡德在他的《民族音乐学导论》中则就美国的具体情况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他不仅提到了对美国以外的异国文化的研究、美国本土土著音乐的研究、民俗音乐的研究,还涉猎了新兴的电子音乐的研究——著名的甲克虫乐队[4],但同样回避了欧洲城市艺术音乐。

以上是欧洲和美国学者的看法,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以日本学者为代表的东方民族音乐学家们以他们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视角逐渐为世界民族音乐学界所注目,他们对这一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先生认为:“比较音乐学成为民族音乐学主要是学者们对自然民族的研究,后来又加入了东方高文化民族的艺术音乐。”[5]山口修先生则认为“民族音乐学就是认识民族音乐的各种方法中的一种,即学术性的认识法”[6],也就是说民族音乐学的认识研究对象是民族音乐,他对民族音乐加以定义:“民族音乐则是作为各个民族集体所拥有的庞大文化事项中的一个项目而在其中占有一定地位。民族音乐是主要以'音'作为表现媒介体的象征性行为的产物之一种。”[6]在中国,从1979年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引进以来,就开始了对这一学科研究对象的争论。基于中国音乐学的特殊情况,这种争议也有其特殊性。从1980年到1988年,争议的核心是“民族音乐学”是不是就是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的问题。后来,王耀华先生、杜亚雄先生将中国传统音乐加以梳理,得出结论: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7]。中国民族音乐包括我国的传统音乐和新音乐[8]。而赵宋光先生和赵fēng@①先生则提出用Sinology-misicology来表达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即汉民族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的华夏音乐。黄翔鹏先生认为“这一学科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并强调“用民族学、人类学、地理学、民俗学来讨论问题,不可避免涉及到音乐形态的差异”[9]。

近来,很多学者又认为没有音乐不是民族的,所以民族音乐学要与音乐学整合,研究所有的音乐和音乐有关系的东西。有人则提出民族音乐学只特殊在其研究方法上,用文化的、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所有的音乐就是民族音乐学,并且应该更名为音乐文化人类学。同时,人们在对研究对象进行争议的过程中,也不断提出新的研究立场和方法,如70年代开始的文化视野看待音乐研究、重视人文性,90年代开始的全球视野,都对这一学科的范畴和定义作了相应的讨论。

综上所述,我们首先可以认定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无论在世界上,还是中国都是已经确立并真实存在的。而作为一门完善学科一定有其确定的、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其中方法和对象是相辅相成的,特殊的研究对象需要特殊的研究方法,特殊的研究方法有其适应的研究对象,它们同时决定着一个学科的特殊性、独立性,如同哲学、美学、历史学、人类学各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与之相应的研究领域。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民族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学科,也正如梅里亚姆所强调的“民族音乐学通常是由音乐和民族学这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可以认为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强调任何一方,而是采用双方都考虑进去这种特征性的方法,使其融为一体”[10]。所以,要用文化的视角、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民族音乐学,用文化视野、全球视野进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民族音乐学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也正是由于民族音乐学有这样的特殊的方法,才定义了它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即适合用这些方法去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所以,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不是无限宽泛的,而是可以而且是有必要划定的。

无论民族音乐学的学者们怎样争论,最终都要落实到民族音乐学家们究竟研究了些什么。我们看到在中国和日本等非欧国家,很多学者致力于本民族音乐的研究,也有很多学者涉猎到自己本土以外的音乐文化的研究,如日本的拓植元一先生对西亚音乐的研究、中国的杜亚雄先生对匈牙利音乐的研究、王耀华先生对日本琉球音乐的研究、罗艺峰先生对东南亚音乐的研究、陈自明先生对南亚音乐文化的研究等等。由此来看,用国别、洲别甚至民族之别来划定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并不可取,仅研究本国的传统音乐更是不可能囊括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领域。

既然学者们早已开始用一种全球化的视野进行着全球性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所有民族的音乐文化平等的摆在我们面前进行研究概括。笔者很认同山口修先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定义,即:民族音乐是主要以“音”作为表现媒介体的象征性行为的产物之一种。也就是说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以音为特征存在的文化。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音”,无论要研究它是什么样,还是为什么是这个样,无论它是一样乐器还是一个仪式,无论是强调文化背景、群体还是个体,都要首先有音乐这个最基本的定位,一切都是与之有关进行衍展的。二是存在,无论你要追根溯源还是要展望未来,无论用历时性方法还是共时性方法,都要有一种音乐文化活生生的在你面前,然后将它呈现出来,再进行挖掘。当然也有用历时性的方法从前往后进行梳理,但在今天找到与之有关的对应的音乐现象是必不可少的。其实,这一总结是和这一学科的方法密不可分的。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可以说是这一学科必不可少的、并使之独立于其他音乐学学科的方法,田野工作是每一个民族音乐工作者的必由之路,没有一个民族音乐学学者可以在图书馆里完成他的课题。那么,可以并适合进行田野工作的音乐文化,即以音为特征的存在的文化就成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 明确了这一点有利于更好地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这一点尤其值得亚洲、非洲等非欧民族的民族音乐学学者注意。因为,这些国家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属于引进学科,与西方接轨时不免要遇到视角立场的变化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冲击,如,西方把对非本土音乐的研究都归为民族音乐学类,而在非西方国家则不能这样做,中国的欧洲音乐史研究学者肯定不同意将自己的研究对象划归民族音乐学研究范畴,而且也不适合这样做。还有,这些国家有着悠久的音乐历史,但是大多记谱法不发达,成为表现于文字的哑音乐史,而这些哑音乐史由于多文字少曲谱,使其包含的领域与西方的音乐史很不相同——不是音乐家、作品的历史,对于它的研究与西方的方法、成果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涉及到这个领域时,这些国家的民族音乐学工作者们不应一味照搬西方民族音乐学学者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理念。由于西方记谱法的普及运用较早、较成熟,大部分艺术音乐史上的作品都可以还原为音,并且很多至今流传,符合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对象条件,只要从民族学的新角度,运用民族学的新方法进行再研究,就可以得到不同于以前历史学研究的结果,如对贝多芬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但很难想象中国民族音乐学者对万宝常、李延年的研究会达到如此效果。民族音乐学家眼里西方的音乐文化无非是有乐谱记录的音乐文化和无乐谱记录的音乐文化——被归为口传心授的民俗文化,大都适合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因此那些认为民族音乐学就是研究一切音乐文化的论调也不足为奇。但是很多象中国一样具有丰富的哑音乐文化的国家的学者,要对这一论调有清醒的认识,在对本国音乐文化进行研究时应更好地认识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孔斯特著.袁静芳,俞人豪译.罗传开校.民族音乐学[荷][A].民族音乐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121.

[2]A.P梅里亚姆著.俞人豪译.金文达校.民族音乐学的研究[A].民族音乐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06.

[3]B.涅特尔,龙君辑译.俞人豪译.金文达校.什么叫民族音乐学[A].民族音乐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178.

[4]胡德,金士铭译.景zhān@②校.民族音乐学导论[A].民族音乐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26.

[5]岸边成雄著.郎樱译.比较音乐学的业绩与方法[日][A].民族音乐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65.

[6]山口修著.江明译.罗开传校.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学[日][A].民族音乐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6):226.

[7]王耀华主编.王耀华,杜亚雄编著.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8]杜亚雄.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J].交响,2000(3):11.

[9]黄翔鹏.关于民族音乐型态学研究的初步设想[A].中国音乐年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231.

[10]A.P梅里亚姆著.俞人豪译,金文达校.民族音乐学的研究[A].民族音乐学译文集[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06.

字库未存字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