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河流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河流治理范文1
[中图分类号] S1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227-01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农村占据着大量的面积,在农村小流域治理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农民切身利益。对于农村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不仅要考虑到农业的灌溉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同时更多的是需要将整个的农村小流域建设成为生态型、环保型、可循环型的小流域治理措施。当前我国的农村小流域综合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因地制宜的情况进行,不能够在进行农村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一刀切,这样的话不仅伤害到了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对于今后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水利设施的保护也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所以只有在进行农村小流域治理的过程中,多增加对于农村基层调研的时间,找出每个地方小流域的特色,依靠各地不同的特色进行治理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农村小流域治理沿着更加科学化的水平。
一、当前农村小流域治理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农业问题一直处于一种分散化经营的管理模式下进行,对于农村的小流域治理往往也存在着这样分散化进行的措施,这样的话不仅没有达到对农村小流域治理在根本上起到作用。当前农村小流域治理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过程中有来自于国家政策的导向问题,也有来自于农村集体自身的问题,还有来自于农民的问题,究其这些存在的问题来看,首先就是国家在农村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出台了一些文件和政策,这些政策和文件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将我国的农村进行囊括进去。比如说,对于我国的南方和北方的农村小流域治理,就应该充分的考虑到降水量的多少问题。在我国的南方往往是降水的季节相对比较长一些,北方的降水时间相对较短一些,降水量的多少决定了在进行小流域治理的时候的资金投入的多少问题。从国家的层面上不断地完善对于农村小流域治理的政策和措施的详细化水平,是解决当前农村小流域治理的一个较好的政策措施。
其次对于地方政府和农民而言,应该将农村小流域治理的重要性提上日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增强对于小流域治理的具体措施。村集体和农民作为与农村小流域接触最多的一个阶层,应该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提出可行性的报告,这些可行性的报告往往涉及到农村小流域治理的安全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了农村小流域水利使用的问题。但是就当前治理的情况来看,还是没有能够起到积极的效果,地方基层政府和村集体以及农民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下一步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提升地方政府和村集体以及农民对于农村小流域的治理意识。
二、农村小流域治理的措施分析
对于农村小流域的治理来看,应该着眼于农村小流域的保护问题,这里就涉及到对于流域水土的保护以及周围的自然资源与周围环境的保护问题,同时还应该预防人们对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防止地方的水土流失以及自然资源的破坏,努力维护土地的生产力,同时做到防止流域生态系统的退化,维护好整个农村的生态平衡。在农村小流域治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到的就是对于周围的流域的改良,这种改良主要涉及到了整理和恢复那些已经遭到破坏的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在进行农村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该重建整个退化的生态系统。对于农村小流域综合治理来说,应该主要是以土地的综合规划为基础,在农村的土地上面,应该做到整体的规划和完善。首先就是要做到整体的水土保持工作,在进行农村小流域治理的过程中,涉及到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努力的构件出治理与开发、保护与利用其头并进的局势。在小流域的治理过程中,注重对于周围的水土的保持和利用,做到积极的应对好当前所发生的一切破坏活动。同时在农村的整体流域中增加植被的覆盖率,让这些植被资源在水土的保持过程中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外还需要做的就是要做好农村小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应该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完善,过去在进行农村小流域治理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规划和设计,导致了一些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建设的一些水利设施老化或者是坍塌的现象较多,当前在进行农村小流域治理的过程中,应该本着规划多年不落后、使用多年不毁坏的理念进行勘察和设计。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对于农村的小流域的治理应该更多的去进行完善好小流域的规划和设计。对于小流域的治理还涉及到的是综合开发利用,在开发和利用农村小流域的前提下,针对当前的流域中的生态环境,适当的增加一些能够给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收入的产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加速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在对农村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以下几个重要的内容,首先就是治理和开发并存的理念,让农村小流域治理的同时,要进行适当的农村小流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逐渐的提升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让基层村集体组织和农民能够在小流域治理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促进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农村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尊重农民的意愿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对于农村小流域治理的规划和设计,同时在农村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将农村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农村水土的保持和完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进行小流域治理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小流域治理沿着健康、有序的脚步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于险峰;纪昌明;小流域持续高效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控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范海荣;王洪海;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J];吉林水利;2003年12期.
农村河流治理范文2
论文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呼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互动机制,为提升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通过劳动力转移牵动土地流转,从而带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增加投入,促进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探索出了一条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全区采取多种模式加速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了土地的合理有序流动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不仅使外出务工农民获得土地承包权益,稳步推进了劳动力转移,而且使留守农民实现了规模效益。截止目前,全区转移农村劳动力13.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1%,创劳务收入14亿元,农业人口人均劳务收入3107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全区通过转包、转让、租赁和入股等形式,引导转移就业的农民流转土地38.9万亩,占转移就业农民承包土地面积的52%。
一、多种途径流转土地,解放农村劳动力
呼兰区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为推动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一是创新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土地流转,释放农村劳动力。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鼓励农民以土地转包、租赁的方式,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经营,从而加速土地流转,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全区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0余家,流转土地面积达6.1万亩,吸纳农村劳动力1.2万名。二是引进现代农业资本,促进农村集约化经营,释放农村劳动力。呼兰区注重在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借助企业自身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优势,让农民以土地入股、转包和互换,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助推了土地流转规模。实现了基地建设和农民的互惠双赢。在抓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还注重扶持各类专业大户,按市场规则引导土地向种养殖业大户流转。三是建设园区,流转土地,释放农村劳动力。为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呼兰区加快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输出步伐。以沈家、双井等乡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打造哈肇路设施农业示范带。采取承包地互换转包、租赁、入股等方式,引导外出农民把土地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化经营,释放了农村劳动力,加快了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双井示范园区在300亩土地上建温室大棚20个,每个大棚年纯收入1.2万元。
二、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土地稳定流转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要素的优化组合,又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呼兰区近年来采取多种渠道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建立和完善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流动有序、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的劳务经济发展新机制,做大做强劳务经济这篇文章,推动了农村土地的稳定流转。一是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劳动力转移,稳定土地流转。呼兰充分利用国家“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发挥阳光工程培训的牵动作用,通过整合教育资源,采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办学方式,提高培训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坚持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目前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全区已形成了数控、电焊、计算机、建筑、服装等专业品牌。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与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合作培养的数控专业学员分配到中粮集团、青岛海信等知名企业;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培训电焊工叫响大连造船厂。近年来,全区共开展技能性培训农村劳动力2.1万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区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还与200余家企业确立了劳务协作关系,每年可提供1万余个就业岗位,为学员提供输出、维权保障一条龙服务,促进了稳定转移,也促进了农村土地的稳定流转论文格式。二是成建制举家迁移,稳定土地流转。农户成建制举家向城镇迁移是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稳定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也是从区域范围实现农工、农商转化,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战略举措。全区已有7669户举家外迁,转移农村劳动力13875人,流转土地11.4万亩,不仅提高了土地流转的总量,而且增加了稳定性,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三是创新发展合作组织,稳定土地流转。发展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构筑新的载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稳定土地流转的重要保证。许卜乡蒲井村农民合作社利用外出农民流转出来的土地建设设施齐全的蔬菜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蔬菜3500亩,并吸纳本村劳动力110名在生产基地常年出劳务,每个农民年获得工资性收入1.5万元。蒲井村五个钢筋队输出劳动力310人,年创收496万元。新型合作组织建设对稳定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规范管理,配套服务,为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为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呼兰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加大力度,为推进劳动力转移稳定土地流转提供保障。一是提供法律服务保障。区政府出台了《呼兰区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文件,确定了“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原则。由区政府统一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在承包期内,允许承包人租赁、入股、转包,增加土地收益。乡镇农经中心普遍建立了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对土地流转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强化区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职能,加大调处和仲裁工作力度。各乡镇农经管理中心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区级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及时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为外出务工农民和务农职工提供了土地权益的制度保障。二是提供社保政策保障。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避免再次返乡与民争地。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于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引导他们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参照城镇居民建立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增强外出就业的稳定性。三是提供生产经营保障。对于规模经营土地的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呼兰区组织涉农部门,全力给予资金、技术和物质支持,使其快速发展。2010年,区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发放支农贷款7亿元,扶持农户7.2万户,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并与大专学校、科研院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为科学种田提供指导服务。实施优质粮食、测土配方施肥、玉米丰产、科技入户、农业技术标志性工程等,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土地连片经营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村民互助小组,帮助外出劳务留守人员春播、夏锄、秋收。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更新农机具140多台(套),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使新型大型农机具得到很好地应用,提升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生产质量。
农村河流治理范文3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是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保障城镇防洪安全的要求,同时,传达贯彻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在前一阶段已经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明年积极争取中央投入,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保护城镇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奠定基础。下面,我讲六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启动中小河流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中央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国江河洪涝灾害十分严重。除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江河外,全国范围内有众多中小河流,且大多分布在重要城镇及农村广大地区。目前,许多中小河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全国约有70%的中小河流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当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缺乏规划指导、治理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以及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伤亡人数占全国水灾伤亡总人数的2/3以上。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并在规划指导下加快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对保障重要城镇和粮食基地的防洪安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__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在今年1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要求:抓紧编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水利部党组把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列入今年工作要点。
(二)我市中小河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城镇防洪安全
我市境内河流众多,全市河流以中小河流为主,流域面积占75%以上。市内降雨充沛,有渝东北、渝东南和渝西三个暴雨区域,多年降水量均值分别在1600、1400和1200mm以上;我市具有河谷、浅丘和山丘地形分明的地理特点,全市临江河而建的城镇735个,占全市城镇总数的67%(其中分布在中小河流沿岸的城镇600余个);长期以来, 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近年来取消两工,难以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全市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地区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市中小河流的主要特点是开发治理滞后,河道行洪不畅,河水陡涨陡落,洪灾频繁发生,给沿河分布的众多城镇和重点地区带来巨大的防洪压力和洪灾损失。近年来,中小河流洪灾损失是我市洪灾损失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逐年呈上升趋势。20__年开县“9.4”洪灾,县城全城被淹。20__年“7.17”洪灾,铜梁县、璧山县、沙坪坝区等地中小河流洪水暴涨,损失十分惨重,陈雷部长陪同总书记赶赴XX灾区,指挥防洪救灾工作。
(三)我市积极主动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已经具备全面启动编制规划的条件
去年以来,我市启动了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以百强镇和中心镇和重点防洪集镇为重点,积极推进了122处城镇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为加快城镇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我局还积极推进了防汛指挥系统和水文站网的前期工作;今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以来,在水利部的指导下,我市及早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前期调查工作,现已基本摸清了境内119条中小河流的基本情况,区县积极申报治理项目,已达近500个、总投资180亿元,项目储备丰富。这些为及时编制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争取了主动,水利部正式印发文件、召开会议之际,我市各项工作已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针对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防洪治理为主要内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着力提高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中小河流治理与大江大河治理的关系,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防洪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好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近远期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工程布局。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讲求治理效益。
三是科学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在已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以防洪为重点,拟定近期治理方案。按照轻重缓急和实施的可能,确定主要工程措施,筛选近期治理的重点建设项目,确定建设方案、规模,制定实施计划,估算建设投资。
三、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摸清问题。在对中小河流治理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中小河流治理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要确定重点。针对流域、区域防洪形势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的突出问题,科学确定近远期治理的重点河流和重点河段;
三是要落实措施。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治理目标、任务、建设方案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和投资安排;
四是要强化管理。按照加强中小河流社会管理的要求,研究提出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和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建议。
四、规划的范围和重点
(一)规划范围
由于我市江河众多、河流差异大,洪涝灾害程度不同,各地要根据当地河流治理的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相关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的重点范围。原则上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规划范围不包括:已列入国家确定的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治理的河流;已列入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按建设程序单独立项的江河治理项目;已列入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项目;防洪非工程措施项目和水库项目已进入有关专项建设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本规划不列入。
(二)规划的重点
按照印发的中小河流名单,以河流为单元,以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以及洪水风险较高的农村地区等河段的防洪治理为重点,治理项目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制、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建设等为主。必要的堤防护岸建设工程应在河流治导线已经确定、不侵占河道的前提下安排。
本次
中小河流规划,要与已经开展的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相衔接。已经编制了流域综合规划的中小河流,可以作为下一步申报治理项目的规划依据。以防洪为主要任务的中小河流,可直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本次编制的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要为下一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和已经编制的各类防洪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
规划编制完成以后,根据《水法》和《防洪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审批。按照分级管理权限,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由区县政府审批(跨区县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
五、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一)以近期建设项目为重点,抓紧筛选汇总治理项目
由于目前各地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基础不同,许多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比较薄弱,要全部完成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需要较长时间;同时重点中小河流基本得到治理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为积极争取投入,从明年开始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按照水利部要求,我市在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针对治理比较紧迫、具有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基础的治理项目,按照《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要求,抓紧编制完成并向长江委申报全市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由各区县以百强镇、中心镇、重点防洪集镇和地区为重点,以河道疏浚、加固和新建堤防、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为建设内容,提出建设项目报市局筛选汇总。所选项目以河流为单位分段布局,每个项目在包装上,投资应相对集中,不低于1000万元。在资金结构上,中央补助2/3,其余由市级和区县自筹。由于长江委将按照水利部要求控制长江流域总投资规模,市局应将近期建设规划项目以河流为单位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并积极争取长江委和水利部汇总时给予我市大力支持。
(二)加强协调配合,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我市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规计处牵头,负责规划的组织与协调。规划院为技术总负责单位,负责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协调、流域规划成果汇总平衡和全市规划报告的编制等工作。市局相关处室配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抓紧、抓实、抓早推进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
根据长江委汇总的情况,结合实际,启动首批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区县编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经市水利局备案复核后,由区县水利部门审批。在设计方案中,应严格限制侵占河道,坚持人水和谐,力求保持河道的自然景观。建设管理由区县水利部门负责,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纳入市局对区县的目标考核。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中央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对我市加快城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河流规划和管理是一次极好的机遇,我市已全面开展了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并有一批项目基本具备前期工作基础,为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创造了好的条件。我市应以此为契机,近3年内,抓好一批典型中小河流的治理,出形象、出经验、出效益。当前要按照市水利局《通知》要求,进一步抓好本辖区内重点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强领导。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工作,建立健全专门的工作班子,落实好行政和技术负责人,加强监督和检查。
(三)明确责任。要细化工作任务,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工作,确保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做好指导。加强规划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规划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
(五)保证质量。不要简单地编报治理项目,要加强研究后提出对河流系统治理方案和对策;对一些重要问题应开展咨询,切实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
农村河流治理范文4
【关键词】河道;水污染管理;生态治理
前言
河道受污染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因水中营养物质过剩,譬如氮磷化合物,导致河水中藻类大量繁殖,发生赤潮现象,而藻类腐烂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形成氮浓度过高,对水体中的动植物造成伤害以及碳水化合物、有毒金属、重金属等。
1.河道污染问题
水污染目前已受到人类高度重视,如今水污染越来越严重,这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安全的一个严肃问题。在河水中,受污染的底泥会对小型动物的生存形成威胁,一些有较强毒性的底泥还能够轻而易举的杀死深海有机物,使食物链部分断裂,水污染已严重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近年来,生物多样性逐年递减,就算顽强生存下来的物种也会产生许多健康问题,人们应该对此陷入沉思之中。
农村河道不仅是水上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行洪的主要载体,还是很多生物生活的良好栖息地,更是人类赖以繁衍生存的重要物质源泉。可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许多农村河道成为死水潭,水质恶化,大量水生生物的消失,河道生态现状的严重退化,甚至完全消失。
2.河道的管理模式
健康的水循环利用方式主要是指水在循环使用过程中,尊重水的自然运动规律和品质特征,合理科学地使用水资源,将使用过的废水经过深度无害化处理和再生利用。
农村水环境是多方面组合而成的复合的巨系统。整体优化生态治理模式是根据水体的系统特征,从生态、水景观、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灌溉、航运、再生利用、排涝和文化遗产、旅游等各方面,统筹规划供水、节水与水污染防治,增强水系统的整体性、适配性、扩展性和应急能力,提高系统抗御外部干扰的稳定性,以及具备可靠的供水水源、安全运行的供水排水系统、良好的灌溉用水,满足人居环境相适应的健康水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有效地稳定改良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使水体水产品健康无害,野生动植物能健康繁育,人类能在农村河湖中游泳,从而构建农村和谐的水环境。
农村河道有独立自成体系的河流,有交错成网的河流,如平原圩区河道,河道相互交错,各条水系相互沟通,形成较为复杂的水网体系。这些河流有单一小区域的河流,有跨越多个区域的河流。可见,农村河道所涉及的空间尺度是多样的,既有单河道尺度的,又有多河道尺度的,还有流域尺度的。而且这些不同尺度的水体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对于水环境的治理不能仅考虑单一尺度,应该多尺度综合治理,既要实施单一河道尺度的重点治理,又要考虑多河道、流域尺度的综合治理、采用联动式治理模式。
产生农村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多样,污染是最关键的原因,所以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污染源,严格禁止点源污染的直接排放,严格控制农药、肥料、饵料等污染物使用。
对于污水,应该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积极采用污水集中处理技术、湿地处理技术、生态河岸带缓冲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处理生产、生活污水。对于水环境已经恶化的水体,应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技术加以治理,利用水利工程优化调度技术,活化水体;利用微生物技术消除水体内的污染物质,利用曝气技术增加水体的含氧量,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利用植物技术吸收污染物,利用疏浚技术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质。这些技术措施只有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治理中应该采取多技术集成的生态治理模式。
3.关于河道结构如何进行生态治理
农村河道自然性较强,生态状况保持较好,但是自然河道的防洪能力大多较弱,所以,对这类河道的治理既要充分维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状况,也要能大大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河道生态治理中,能展现河道特色的关键因素是河道的结构型式,所以河道结构型式的构造是生态河道治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综合各种治理技术和治理措施,农村河道结构的生态治理包括自然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型河道治理以及景观生态河道治理三种治理模式。
自然生态型治理是选择适于滨河地带生长的植被种植在河道岸顶、坡面和水边,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来固岸。如种植柳树、白杨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发达的根系稳固土壤颗粒增加堤岸的稳定性,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抗洪、保护河岸的能力。这种模式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和水文条件,对植物结构和栽植方式做一定的改造。可以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法”,利用木桩与植物梢、棍相结合、植物切枝或植株将其与枯枝及其他材料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草坪草和野生草种相结合的等技术来防止侵蚀,控制沉积,同时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可以有效地维护河道的自然特性。这种模式适于用地充足,岸坡较缓,侵蚀不严重的河流。在治理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的植物物种的选择与配置。
山区河道和航运河道等冲刷较为严重的河道,防洪要求较高。对这些河道的治理必须采用一些工程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河道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还必须采用生态措施,维护好河道的生态环境。这种治理模式称为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植物保护岸坡,如在坡脚设置各种种植包、石笼或木桩等,斜坡种植植被。
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以防止岸坡冲刷为主,在材料选用上常常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块体等硬质且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材质。在结构形式上常用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墙、工形钢筋混凝土挡墙等结构。
景观生态型河道治理模式主要是从满足景观功能的角度对河道加以治理,将河道的生态要求和景观要求综合考虑,充分考虑河道所处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沿河设置一系列的亲水平台、休憩场所、休闲健身设施、旅游景观、主题广场、艺术小品、特色植物园和各种水上活动区,力图在河道纵向上,营造出连续、动感的“长幅画卷”的景观特质和景观序列;在河道横断面景观配置上,多采用复式断面的结构形式,保持足够的景深效果。
景观生态型治理模式将各种独立的人文景观元素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将美学作为一个和谐和令人愉快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这一治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城镇居住区内的河道治理中。
农村河流治理范文5
关键词:农村河流; 污染; 影响;措施
お
1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脚步的日益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尤其是农村河流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河流的污染与城市河流的污染相比有一定的特点,在控制措施方面也有不相同之处,必须根据农村的特点采取控制措施。
2 农村河流污染的主要特点
2.1 外来水生植物影响大,有沼泽化的趋势
水葫芦、水花生是一种水草,原产于南美洲巴西等地。20世纪50年代后作为猪饲料在我国推广种植,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民就基本不用它作为猪饲料了,现在已成为一种害草,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由于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化肥以及生活排泄物流失到水体,使农村河流水质普遍富营养化,造成水葫芦、水花生迅速蔓延,泛滥成灾。农村承包到户后,农民对公共河流的状况也没有以前那样关心了,加上使用化肥后农民不再揽河泥作肥料,使得河床逐年提高。根据笔者对里下河地区100多条不受城镇和工业影响的农村自然河流调查情况反映,农村河流都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水葫芦、水花生疯长的情况,由于每年水葫芦、水花生自然的生长、腐烂、沉积,已经造成河底明显抬高,水面缩小,水质反复受到污染。多年的积累使得河流面临沼泽化,水体变绿等。而且水葫芦、水花生的疯长还影响了当地水生生物多样性。这种由水葫芦、水花生的长期疯长得不到控制而引起的河流淤塞和沼泽化的趋势是农村河流比较普遍的情况。
2.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水质
化肥、农药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形成农田的化肥、农药流失,形成农业面源污染,而传统灌溉方式加重了面源污染; 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相当部分都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河流,造成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很大,粗略估算,目前水体污染物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占1/3。10几年来我国采取措施逐渐限制了工业污染的排放,城市生活污水也逐步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而对农业面源污染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在未来几年里,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由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导致的面源污染,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将日益凸显,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某农业大县的某地为例: 该地耕地面积24万hm2,2001~2006年5年期间的化肥施用量58万t。按最低随水流失量25%进行测算,5年期间该地的化肥流失量至少为14.5万t。除了化肥、农药和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农村的作物秸秆目前也没有好的去处,除了焚烧外,还有一部分秸秆和废弃植物根茎进入河流,腐烂后也影响到农村河流水质。农村主要河流的总氮、氨氮等指标超标严重,超标率达到60%~70%,使得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水体变绿、发黑发臭,导致水葫芦、水花生和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河流淤塞等。还有大量的群众饮用超标的河水,群众反映现在生重病、大病的人上增多。所以,农业面源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是农村河流污染的重要特点。
2.3 总氮、氨氮是农村河流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般都放在城市,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对建设项目的环保把关比较严格,导致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接受了城市转移的重污染项目。生产工艺落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十五小”的项目,甚至有些重污染项目不经过环保审批,在偏僻的农村得以生存。这些重污染项目没有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加上农村环境监管的不力,使得一些农村地区河流工业污染十分严重。
通过对某市2001~2006年农村河流的监测调查显示,25个监测断面的22个水质指标中,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 类进行评价,总氮、氨氮超标率100%,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可见总氮、氨氮为主要污染因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OD、CODMn、BOD5、总磷、粪大肠菌群等有机污染也占比较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农田的化肥流失是主要原因,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也是劣V类的重要原因,在人口密度愈大的区域,河流污染愈严重。
2.4 聚居点缺乏规划,环境管理滞后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分布城镇化,农民的居住方式城市化,使得乡镇乃至自然村建设呈现城市的特征。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水冲式厕所、洗衣机,用水量比以前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成倍增加,加上很多乡镇没有环境基础设施,缺乏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滞后形成了农村乡镇地区和村聚居点附近的河流受到生活废水的影响十分严重。主要反映河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粪大肠菌群等超标严重。农村聚居点附近的河道两边垃圾长期乱堆乱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严重影响。
3 农村河流污染控制措施探讨
3.1 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突出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
小城镇环境规划是农村水环境保护的一项首要工作,应把小城镇环境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可以通过规划,设立控制区域,引导乡镇工业相对集中,便于工业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 科学划定乡镇居民集中区,便于生活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对农民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在规划中突出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充分体现政府调控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中决定作用。有些好的传统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如多施用粪肥、绿肥等有机肥料、揽河泥改良土壤、节水灌溉等都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进而改善农村水环境的良好措施,如果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村河流污染控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加强水环境治理
政府要高度关注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等公益单位的作用。 政府要加大农业基础的投入,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政府的关注要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重视基本制度和体系建设,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应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等有关单位的公益性,不能延续“政府卸包袱”思路。例如,目前一些公共服务机构( 事业单位) 在改革中不当市场化,造成其公益职能丧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导致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财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目标的,县乡层次的有关机构大多由以往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转变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主体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维持基本运转和确保员工收入。很多地方的农技推广机构甚至蜕变为以卖化肥、农药为主的营利性机构。财政资金要为有关乡镇机构发挥应有的公益性提供保障,避免其过度市场化,使得先进的农业技术、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知识不能推广到广大农民中去,造成农业污染源扩大而加重农村的水环境污染。
3.3 发动群众,综合整治
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增强广大农民自觉爱护河流、自觉建设家园的主观能动性。应广泛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大力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加强环保法制教育,引导农民养成保护水环境的良好习惯。开展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广以清理垃圾、粪便、秸秆、河道、工业污染源、乱搭乱建和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为重点的农村“六清六建”工作,在“六清六建”中,突出清理河道和垃圾处理这两个重点,制订有关考核验收标准,力争使农村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现象有根本改观,使得农村的河流污染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3.4 循环利用、推广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
要从发展低耗高效的农业着手,在农业生产的技术方面要推广先进国家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流失。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可采用先沼气池然后再做肥料的路线。对农村分散养殖污染的控制,必须指导农民树立循环和综合利用的理念,发展家庭庭院式的循环经济。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秸秆再利用技术,充分利用水葫芦、水花生和废弃植物根茎生产有机肥料,鼓励农民多使用有机肥料,从根本上解决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河流的现象。
3.5 结合地区特点,区别对待
在农村水污染治理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水环境状况,结合农村地区人口分布和污染排放的特点,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办法来解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自然村落较多,不可能大规模地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加强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立足资源综合利用,解决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水葫芦、水花生及作物秸秆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不能不顾环境而片面追求发展工业。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进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积极探索污水实用处理方法,鼓励跨行政区域联合建设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着重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有偿处理的办法。政府可以在秸秆气化、还田以及沼气化等方面进行政策推进和资金引导。在河道的整治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适当投资,建设有当地特色水环境亮点工程。在水环境整治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强求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可以在平原、水网、丘陵、山区、城郊结合部、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分别搞一些试点村,便于总结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典型经验。应当结合地区特点发展经济,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目的,多考虑长远的水环境保护问题。
3.6 建立制度,长效管理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即农村环境立法缺位和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而农村的水环境污染呈现3个方面的特点: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易监管性。所以,这样的体系在解决农村水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重在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来巩固清理整治的成果十分必要。而要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重要的是广大农民能够意识到农村河流保护要依靠大家,每个人都不做污染河流的事情,而农民掌握和使用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循环综合利用技术也十分重要。必须建立制度,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建立和完善乡镇公共服务机构,发挥他们应有的公益性,才能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お
参考文献:
农村河流治理范文6
【关键词】:河流 ; 生态修复;河道整治 ; 生态治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河流的整治,对河流的生态系统造成功能不断退化。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所需的水量在不断增加,而且人们对水资源不加以保护,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才对河道的治理在满足行洪排涝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其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1]。
1、 河道的现状
1.1人类活动对城市河流系统产生的干扰
随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对河道的自然结构、河道水质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1)生活生产的污染物向水体的排放;(2)由于水利工程筑坝,建水库等的建设,造成了水流量的不足,河流形态表现出不连续性,有些河流出现了断流的情况;(3)许多水景景观被破坏;(4)地区地表的硬化,河床的材料由具有透水性的材料变为硬质化的不透水材料。
1.2管理者对于河道的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不断重视河流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已经造成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洪涝灾害尚待解决。虽然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改变了原有河流的生态系统功能 [2].
1.3存在问题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大部分的基础设施都是零星的分布在河道的两侧,在城市中,有些河道还作为景观区域供人们休闲,而在农村中,则由于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开发土地而挤占了河道,致使河道渠化现象十分严重,加上两岸的居民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导致了很多河道变成了臭水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河道的生态修复问题也日益突显。
2、河道治理的原则
河流是水环境的一个重要载体,河流在满足基本水量的前提下, 具有稳定的河道、适度的洪水、清洁的水质、健康的生态系统和持续的造物能力等[3].河道的治理首先是要利于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两栖动物栖息繁衍提供生存的环境,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的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2.1尊重自然原则
尊重自然的原则是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保证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全方位的协调。
2.3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是指在河流生态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4]。 2.4 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原则
河道的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娱乐、景观等社会功能。
3、关于河道生态治理的体会
3.1 必须截流污水
进行河道的生态治理,首要任务是要进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将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污水。
3.2 保证水流多样化
生态型河道要求在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需形成水流的多样性,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同时也更具景观价值。
3.3 采用可渗透型护岸、护底
河道的护岸和护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浆砌石结构,可利用卵石、块石堆体等具有渗透性的材料。护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实边坡, 或采用根系发达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护坡处理。
3.4 合理配置岸边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防护林带,在河坡铺种草坪和灌木,可增强生态功能,一方面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过滤地表径流、减少河水污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调节沿河地区的湿度,发挥景观作用。
在河道中以小岛、岸边滩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营造一些湿地,也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强、最完整的区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河道水面上可种植浮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如水葫芦、荷花、睡莲等,这些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水体的自我净化。
4、 在今后应当注意的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的原则治理河道。生态河道治理的原则,除满足宣泄洪水的要求外,还要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点及水流的多样性。为各类水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的空间,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
二是重视修复与恢复生态河道。河道是城市内唯一流动的、连续的元素,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依托与基础。城市的河道源源不断的为城市景观环境、绿地、池塘和林地提供着充沛的水源,也改善了城市的小气候,所以有人将城市的河道比作城市的血液,它是生态环境的源泉。它滋养着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更孕育着巨大经济潜力。
结语
河流生态修复不是牺牲人类的需求去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要在保证人及其社会合理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人与河流的和谐。河流生态修复是既有利于人的发展,又有利于河流的健康发展与水生动植物进化的过程,这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生态的理念应用于河道的综合治理中,是河流整治的发展趋势,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使受到污染的城市河流重新恢复水生态环境功能,可以使河流在发挥防洪排涝的基本水利功能的同时也具有景观和休闲的功能,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对于特定的河流,应具体分析河流健康的受损方面和受损程度,然后根据河流所处的状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有效的修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高永敏,许士国.大连市生态型河道建设[J].城市水利,2004(14):53~55.
[2] 蒋冲良,徐俊.河道生态化在河道整治中的实践[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