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1

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对公园林带不足之处进行林相改造,将南屏山森林公园原有林地从单一的绿色林带向多彩的景观阔叶林转变,将公园建设成为融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养身保健、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森林公园。

关键词:自然生态空间因地制宜郁闭度季相色叶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全椒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旅游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将位于全椒城市核心区的南屏山森林公园建设成一个集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科教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森林公园已成为全椒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

项目定位:

城市中心緑肺

南屏山森林公园是全椒城市中心绿量最大、植物物种最为丰富的自然生态空间,是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同时也是市民活动的城市氧吧。

文化展示窗口

方案以全椒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利用传统设计手法来展示全椒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是全椒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展示的窗口和传播的媒介。

城市休闲长廊

南屏山森林公园应充分考虑全椒城市发展需求,为市民及游客提供景观形式丰富,活动功能多样的高品质绿地休闲空间,是全椒的城市休闲长廊。

根据南屏山森林公园的自然条件和现有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南屏山森林公园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融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养身保健、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森林公园。因此,本方案总体上将南屏山森林公园分为四个功能区块:

生态文化保护区

儒林风情商务区

休闲运动区

科普体验区

1、生态文化保护区

生态文化保护区位于森林公园的南片区,主要由文化展览,康体娱乐,生态涵养三个主题部分组成,是体验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和全椒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主要景点有:南入口广场、乌龙塔、全椒历史与书刻艺术博物馆、暮景园、盆景园、笔峰毓秀、王枫亭等。

2、儒林风情商务区

儒林风情商务区位于森林公园北部,是依托历史古迹“南岳行宫”而建的徽派建筑商业街区,是游客进行购物、餐饮、休闲、聚会等活动的特色商务区块。主要景点有:儒林风情街、南岳戏楼、南谯书院、南岳行宫、探花湖、探花亭、乌龙泉等。

3、休闲运动区

休闲运动区位于公园东部,设计依托原始矿山等特殊地理条件,设置吊脚楼,假山瀑布,游泳池,从而形成一系列户外活动空间,是南屏山森林公园最具活力的游览区域。主要景点有:东入口广场、水上楼阁、森林浴场、假山瀑布、云影亭等。

4、科普体验区

科普体验区位于公园东北部,是以岩石、中草药和养生为主题的科普教育体验区块,主要景点有:岩石园、中药养生园、禅净园、林中漫步等。

二、现状植被的改造:

在公园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南屏山森林公园目前的植被类型存在不少问题,如植物层次结构单调,季相、色彩变化不够丰富,景观效果差等,为配合公园建设,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对公园林相进行合理改造。

(一)、林相改造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2、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二)、现状分析

公园内植物交替繁生,有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以及人工落叶阔叶林。整个公园树种资源较为丰富,中部、北部林分郁闭度大,东部、南部以毛竹林为主。原有上层植物长势良好,整体缺少中下层植物,原有下层植物多为杂草及上层乔木的更新苗(尤其是小构树);土壤方面局部有黄土现象。

改造区内原有上层树种有:马尾松、构树、槐树、板栗、毛竹、淡竹、香樟、杜仲、柏树、朴树、刺槐、青桐、玉兰、楸树、女贞、重阳木等;原有中下层树种有:紫薇、腊梅、十大功劳、迎春、南天竹、雀舌黄杨等,植物种类约400余种。

下面通过几处节点的设计来对林相改造进行阐述:

(三)、改造设计

1、王枫亭节点

现状分析

原有亭子外立面残旧,周边铺装也有破损。周围植物为女贞,无中下层植物,地面黄土。

根据现状,原有亭子需修复,原有王枫亭碑需移除,增加铺装面积,在铺装中增加绿化。铺装中绿化面积最大处(在2条连接王枫亭的道路口)设计一处植物对景,在其他铺装绿化内种植开花色叶的中下层植物。在女贞林下,种植开花、色叶的中下层,丰富植物层次,覆盖地面。铺装边有较多石块,在石块周边以丛种的形式种植灌木。

配置植物

二乔玉兰-桂花-红枫-花石榴-日本早樱-紫薇-美人茶-红叶李-红花继木球-构骨球-火棘球-朱砂根-龟甲冬青-黄花决明-紫鹃-春鹃-金丝桃-红花继木-绣线菊-大花六道木-八角金盘-矮紫薇-南天竹-鸢尾-土麦冬-石蒜-常春藤-络石-

2、怡年园节点

现状分析

原有周边环境较为空旷,有大面积空间,在空旷处建设怡年园,设计铺装、建筑、长廊。

原有植物为侧柏、扁柏,无中下层植物。在入口处种植鸡爪槭,周边种植开花色叶中下层,穿插常绿乔木。

植物配置

香泡-桂花-女贞-红枫-日本早樱-垂丝海棠-美人茶-腊梅-金丝桃-黄花决明-锦带花-金丝桃-贴梗海棠-迎春-黄馨-八角金盘-紫鹃-春鹃-金森女贞-红花继木-南天竹-朱砂根-小叶栀子-大花六道木-鸢尾-石蒜-土麦冬-常春藤-络石-红花酢浆草-佛甲草

3、笔锋毓秀道路1.2m标段一

现状分析

现状原有上层植物长势较好,但以落叶乔木为主,下层植物也以落叶、绿色为主,局部地区黄土,同时,出现坑洼地势。

原有植物

乌桕、合欢、枫杨、构树、刺槐、沙朴、楝树

方案设计

此园路是通往笔锋毓秀节点的园路之一,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同时也起到观赏游览的作用。

植物方面

A 保留原有上层植物,增加常绿的中层植物,如桂花、石楠、山茶等

B 梳理原有杂乱的灌木地被层。

C 增加常绿及开花灌木,丰富色彩变化。

D 园路两侧退让15m左右进行植物种植。

E 在坑洼处补种常绿大乔木。

土壤方面

运用土方将原有石块及坑洼地势进行处理。

设计形式

以补种的方法种植大乔木,以片植的形式种植常绿中层植物,丛植的形式种植下层植物,以常绿、开花作为改造的趋势。

配置植物

香樟-广玉兰-桂花-石楠-女贞-山茶-夹竹桃-金丝桃-春鹃-紫鹃-绣线菊-栀子—迎春—石蒜-大花六道木-红花继木-土麦冬-常春藤-络石

4、笔锋毓秀道路1.2m标段二

现状分析

原有植物:板栗、扁柏

原有上层植物长势较好,但是品种单一,以板栗和扁柏为主,地面大部分,原有岩石较为丰富。

方案设计

对原有地势进行处理,增加土壤,利用原有岩石,搭配下层植物进行设计。以不同规格的春鹃、紫鹃为主要灌木,林带下种植常春藤、络石等地被覆盖。

配置植物

春鹃-紫鹃-土麦冬-兰花三七-常春藤-络石

5、笔锋毓秀道路3.5m标段

1、现状分析:

原有上层植物长势良好,种类丰富,常绿落叶搭配合理;原有下层黄土,以小构树居多,缺少中下层植物,现状原有岩石较多,靠近路边,局部原有地基。

原有植物:香樟、女贞、雪松、玉兰、白杨、枫杨、腊梅、侧柏、构树、槐树

2、方案设计

作为整个森林公园的主园路,是引导人们走入森林公园的必经之路。所以在对于主园路入口段,我们将做一下设计处理

植物方面

A保留原有中上层植物

B在园路退让15-20m之间进行植物补植。增加中下层植物,在原有岩石周围种植开花,色叶下层植物,丰富岩石与植物之间的组合搭配,或在岩石周边种植络石,形成岩石若影若现的景观

C 在园路退让1-3m内用土麦冬、兰花三七等地被植物进行处理。

D将原有灌木类型的小构树进行清理

土壤方面

A局部增加覆土,对原有的地基做适当的处理。

设计形式

以丛植的形式种植中下层植物,以开花、色叶作为改造的趋势。

配置植物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2

规划背景西店镇及甬临线概况。西店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本次规划区域甬临线的前身为S214省道的西店段。西店镇境内的甬临线呈南北走向,贯穿整个城镇,全长13km。借助甬临线省道的交通优势,西店镇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发达,经济水平较高的城镇。由于温甬台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会分担很大一部分的现有交通量,在此背景下,甬临线由过境公路向西店镇主要街道转型。公路改为街道,对甬临线的街景风貌提出了新的要求。上位规划与周边规划。上位规划:根据《西店镇域总体规划2010~2030》规划西店镇区空间结构为:“两轴两心、东居西工、一带双网”。“两轴两心”,规划中将甬临线作为城市主要发展轴,“东居西工”,甬临线沿线东部多规划为居住区用地,西部多规划为工业用地,“一带双网”,甬临线靠近海滨滩涂,贯穿多条水系,并且道路全线两侧均有景观绿化带。周边规划: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衔接,另外街景规划与东西向贯穿西店镇的五市溪景观规划体系衔接。现状调查与分析甬临线人文环境现状分析。①建筑现状:建筑层数均为六层以下,高度较低;建筑颜色较为丰富,其中灰色,白色稍多;建筑材质多样,其中以马赛克和陶瓷贴面较多;建筑总体较新,在南段有部分较旧建筑;建筑屋顶平屋顶和坡屋顶各占一半。②用地性质:道路两侧以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商业用房多于居民楼结合,北段局部有公共绿地。③产业分布:以工业为主,农业比重较小,中部商业较多。④文化分布:甬临线周边有众多历史遗存,其中镇东桥及宗祠等古建筑,仍然维持其使用功能,得到持续的修缮和维护。亦有部分良好的文化元素较有价值,如海洋文化,牌坊文化等均可以进行深挖体现。甬临线自然环境现状分析。沿线多分布绿地,近处为道路绿化,远处为农田或林地,少数地段为山麓。道路两侧大部分有人工沟渠分布,共有六处溪流与道路交叉,其中包括五市溪,紫溪等较大溪流,另外分布两处较大水塘。

甬临线街景风貌规划思路

由过境公路改造为城市主要街道后,街道整体景观风貌水平亟需提高。在经过多次现场深入调查以及较大范围的居民问卷调查发现,城镇建筑形象对于整体风貌影响度非常之大,因此,在规划中决定将沿线建筑风貌规划作为特别部分构思,其它方面在整体规划中逐一展开。甬临线景观风貌规划总体构思甬临线作为西店镇发展的主要轴线,沿线分布了全镇70%的自然村,60%的农田和海产养殖业,80%的工厂制造业。在2010~2030年城镇总体规划中,甬临线的这一主导地位将会得到加强巩固。作为改造后的城市街道,以城市发展主脉来表现甬临线在西店镇中的重要地位再合适不过。在这一基础上,根据规划的不同方面,将发展主脉的概念细化为4个方面:历史文脉,生态绿脉,交通动脉,休闲新脉。历史文脉。西店镇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沿甬临线分布最多的是反映当地家族文化的宗祠和寺庙。由此梳理出甬临线的主要文化脉络为宗祠文化,具有当地特色的海洋文化以及代表村落的牌坊文化作为文化脉络的分支。宗祠文化的保护:将现存在寺庙宗祠按照需要维护程度,分为修缮类,维护类,拓展类。修缮类针对建筑较为陈旧破落的寺庙宗祠,维护类是针对现状较好,建筑较新的文化景点,拓展类是对文保重点单位,进行配套设施的增设,指示牌说明,服务范围的扩大等强化文化景点辐射范围和辐射强度的工作。牌坊文化的保护分为2类:修缮维护类,现存牌坊均属此类,以清洁维护为主;拓展新建类,对于沿线分布的各个村庄,增设牌坊或融入牌坊元素的指示牌加以注明村庄名称,增强村庄的可识别性,美化环境。海洋文化的保护:在甬临线近海地段设置指示牌,对于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点进行说明引导,今后可发展滩涂观赏,海产养殖农家乐等旅游产业。生态绿脉。甬临线沿线具有较好的绿化基础,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比较重视,鉴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在规划中引入绿道概念贯穿整段甬临线。根据现场感受较为突出的景观要素,除了传统的沿线绿化,对远山,景观视线和水体也将给与同等程度的重视。远山:在欣赏远山景色视线较佳的地段,布置平台供休息赏景,并设置指示牌说明山体分布。水体:对人工水系的处理,如道路较细边沟,应加盖石板,较宽沟渠,增种水生植物,在与溪流交汇处,选取合适的观景地块,设置景观亭增加亲水性。自然水系主要指较大水塘,布置木平台,配套休闲设施,增加标识牌指引。沿线绿化:由于全线较长,沿线现状条件较为复杂,根据道路两侧用地性质将甬临线分为三段,北段为城郊区,中段是城市区,南段为乡村区。北段绿化基础较好,但是存在树种单一,植物层次单调的问题,因此,增加植物群落层次,丰富植物品种是北段绿化的主要手段。在北段入口处开始形成大气简洁的植物景观,利用原有植物基础,增加中层常绿乔木。中段地区以商业为主,并分布居住区,本段植物景观以精致美观为主,结合树池种植时花灌木,以观赏为主。南段主要分布工厂和乡村,植物种植设计以实用性为主,在工厂种植具有良好抗性的树种,村庄入口置石注明村庄名称,选择局部地段砌路边花坛,植物选择以自然生长不需后期过多养护的粗放型树种为主。交通动脉。甬临线承载着较大的交通量,尤其是南段,大型货车流量较大。目前交通情况并未做到人车分流,存在安全隐患。人行道:全线向两侧拓宽2.4m作为人行道,不能满足拓宽要求的地段,可适当减少人行道宽度,保证全线95%的分布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由于城区段非机动车道较窄,仅有3.7m,不能满足停车之需,因此,在城区人流车流较多的地段,非机动车道向外拓宽1.8m,保证满足停车和非机动车行驶的需求。与游步道系统衔接:选取2处节点,设置二级游步道连接主道,布置配套标牌系统,指引说明甬临线沿线景点。休闲新脉。在观赏视线较好的地段,设置休憩设施,引导使用者到达。布置花架,坐凳,亭廊,景观平台等设施。在居住较为密集的地段,增设运动小广场,安置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丰富当地居民的休闲生活。

甬临线沿线建筑风貌规划

近期建筑整治。通过对甬临线两侧建筑的现状分析,对建筑维护进行分类,并统计出具体数据明确工作量,按照建筑的新旧程度分为保留建筑,立面整治建筑,店面整治建筑,补空建筑,规划建筑。其中保留建筑约占70%,立面整治建筑约占15%,需对立面进行粉刷,店面整治建筑约占5%,对其进行综合整治,补空建筑约占3%,对其立面进行规划后再建,规划建筑,约占7%,需按设计进行建设,风格上符合城市整体风貌。近期沿街户外广告整治。现状户外广告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凌乱,部分路段广告牌低档劣质。针对需要改造的户外广告牌,提出了具体的整治措施,如相邻经营单位牌匾底线必须整齐划一。横匾设置应采取全封装工艺,不支架等。对于新建建筑广告牌,主要措施有闲置门头牌匾高度宽度厚度,采用全封闭工艺,不得支架等。远期总体建筑风貌规划。由西店镇及甬临线的区域特征和周边环境,推导出建筑风貌的元素有海元素,生态元素,工业元素等,从而确定沿线建筑的基本风格为简约清新的滨海建筑。新建建筑主要分为人居类和商业类。人居类建筑形式统一规划,可根据不同村庄进行分类。商业建筑形式全线应统一,可根据店面规模进行局部形式调整。总结规划总体思路是在解决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建立历史文脉,挖掘区域历史文化遗迹,利用历史元素提升区域认知度,营造宜人的人文环境。生态绿脉的启动,伴随着绿道的贯穿全线,水体的充分利用,沿路景观观赏点的开发,以及对观景视线的利用等,并结合总体规划中远期的工厂西迁,近期的对于工厂周边绿地进行绿化品质的提升工程,必然对整体风貌的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动脉的疏通,针对现状交通方面出现的问题,增加人行道满足步行安全,拓宽城区段非机动车道满足停车之需,增强了甬临线的交通功能。休闲新脉的提出,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休闲氛围,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对于建筑的整治和新建,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步骤,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通过对不同规划要素的分项细化,为甬临线完成公路向街道的转变提供指导性规划,这一规划不仅仅是单纯的提出街道景观规划,而是建立在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道路角色的转变而量身定做的规划方案。

研究展望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3

【关键词】现状分析;道路铺装;功能意义

道路铺装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优化和改善乡村生态景观环境,提升地域文化品位和促进农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具有一定意义的研究价值。根据我国现状国情,我国农村道路铺装对于材质的选择应该根据地域特点,遵循“实用、经济、安全、环保”的原则,并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民族风俗以及自然与人工环境,力求保护村庄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营造村庄个性。

1 国内新农村道路铺装现状

1.1 农村铺地要素保护意识不足

在追求现代化生活的今天,城市现代化对农村农民的观念和意识产生了极大地冲击。由于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审美教育十分缺乏,他们盲目的模仿城市,对老村落进行城市化改造,农村原本秀丽的乡土景观遭到践踏,农村改造建设面临着混乱无序的状态。因此,在农村铺地保护整治中,应保持和采用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和铺装形式,尽量避免实施路面工程改造,以免造成道路景观的破坏。

1.2 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流失

在我国农村,一些先致富的农民,丢弃了原有对家乡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审美观,他们盲目的模仿城市,对农村传统文化进行城市化改造,原本展现农村特色的乡土元素日渐消退,这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倒退。在农村道路铺装中,诸如古色古香的小方石路、别具风味的砾石铺地等,均可营造出农村古意盎然、安宁静谧的生活氛围,应给于保留并使之传承。

2 新农村道路铺装的功能意义

在所有铺地要素中,唯一“硬质”的结构要素便是铺装材料,并且铺装材料在聚落建筑景观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所谓铺装材料,是指具有硬质特性的自然铺地材料或人工铺地材料。主要的铺装材料包括沙石、砖、瓷砖、条石、水泥、沥青等等。

2.1 划分空间界限、引导行为动向

道路铺装具有划分空间、引导行为动向的作用。道路铺装可构成景观空间的界限,通过同种材料铺砌形式的丰富变化或不同材料的各种选择构成景观空间界限感。例如,新农村主干道道路的硬质铺装与隔离绿化带的交界线就是划分农村交通快速与慢行空间的分隔线。道路铺装在划分空间的同时还具有引导行为动向,划分景观空间功能的作用。地面铺装可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利用铺装形式,引导农民行为动向。例如,在新农村环境景观中,常采用直线型的线条引导直线流动的通路;在需要停留的场所,时常采用无方向性并且形式灵活多变的辅料引导暗示居民此空间为休憩活动。因此,休憩活动空间在设计上就特殊的材料而言,方砖或是石板有角度的铺装时常能营造出一个富有温暖和亲切感的景观交汇中心空间,能够带给过往路人休闲自在、轻松自如、不拘不束的情趣与氛围。所以,这种形式的铺装适用于村落道路的停留点和休息地。

2.2 协调视觉比例、构成景观空间个性

道路铺装具有协调视觉比例,构成景观空间个性的作用。环境景观中材料铺砌形状间距的疏密、铺装材料体积的大小、铺装面积的大小等都能影响地面铺装的视觉比例,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当出现较大面积的地面铺装、铺装形体较大且延展性较强这一情况时,会使新农村的休憩、游艺或是运动空间产生一种宽敞、透气感;当铺装较小且紧缩性强的情况出现时,则会使农村休憩空间产生一种压缩感和亲密感。

除此之外,铺装的色彩冷暖关系以及材质本身的质感,也会带给路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有些农村道路铺装改造大量使用沥青和混凝土,这显然与农村柔美的田园式环境不相和谐。像沥青或混凝土这类的材质往往产生一种冷清、无人情味的感受,所以在农村聚落建筑景观中应当减少使用。与此相比,具有不同形状、大小和色彩的砾石是一种最便宜的铺装材料,它作为铺装材质时可以随意自然的组合。砾石路面特性疏松、质地粗糙,能够形成自然闲适、质朴素雅的视觉效果,更加适合用于乡村环境之中。

2.3 影响游览速度

道路铺装具有影响游览速度的作用。地面铺装的宽度、铺砌线型等方面都对农民在景观园内的游览速度和节奏有一定的影响。铺地面积越窄且铺料光滑适宜行走时,则行走速度越快;铺地面积越宽且铺料越粗糙难行,行走速度就越缓慢。铺地的线型也很微妙的影响着农民行走的速度和节奏。如村落多数给人以柔美宁静的秀色田园之感,景观空间中多设计一些自然弯曲的小径、汀步,会给人以轻松活跃的感觉,使人行走悠闲缓慢;直角转折的小道则会带给人们急促、拘谨之感,使人行走急切快速。

3 结语

在我国新农村景观环境建设中,应特别重视道路建设。道路设计不仅要求与地域乡村环境和谐,而且设计上要力求科学合理。比如过境交通一般不穿街而过,进村的道路一般也有一定的弯曲度,迫使车辆减速,避免干扰住户。田间道路路面用粒料加故土,也可用泥土烧制的土砖铺面,防止雨天路滑。此外,在街巷铺地保护整治中,应保持和采用当地传统的材料和铺装形式,比如,石料丰富的地区人行道可考虑用砖石铺砌等。

新农村道路铺装一定避免拷贝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模式,既要尊重历史,讲究风格,做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就像那些婉转于古老街道的小方石路,古色古香、别具风味,又未尝不可在当今新农村道路建设中运用。新农村道路铺装要做到在继承当地民居优秀传统的同时,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且为村民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新建农村道路建设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真正创造出具有各地农村特色的道路景观。

【参考文献】

[1]顾小玲.新农村景观设计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顾小玲.风景园林设计[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6.

[3]顾小玲.景观设计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梁雪.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日]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8]金兆森,等.村镇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4

关健词:风光带;滨水景观设计;防洪

Abstract: based on the east coast DaoXian XiaoShuiHe sight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levees, made clear the sight of harmonious and unified landscape and flood control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design principles, and the landscape design and way state humanities spirit fusion up, and realize the DaoXian XiaoShuiHe east coast of sight with humanity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design, highlights the way states landscape features,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andscape design problems, realize the relevant design optimization.

Keywords: sight;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Floo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F1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传承到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仍该传承下去并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追求。然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以水为核心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生态安全的头号问题。城市水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对该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和解决途径,片面的以工程技术,机械地、单一地去解决问题,如防洪、蓄水造景等等,结果使水系统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遭到严重破坏。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设计滨水空间时要在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有建设性的提出合理的、综合解的决途径和方案。具体而言,滨水设计中的生态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防洪护坡标准;维持和恢复自然水循环平衡;保护和恢复水生及滨水生态系统及栖息地;保护动物、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并提高水体的景观和休闲价值;增加城市滨水和近自然空间;城市文脉及城市风貌延续等。

一、潇水河东岸风光带现状分析

潇水河东岸风光带规划场地位于县城中部,潇水河东岸,包围着三面环水的城东文教体育区,以滨河景观道为界,全长4100米,宽30-130米不等,总面积约58公顷。潇水河常水位为167.9米,近期修筑水坝后可达到171.5米。风光带用地现状地势低洼,平均海拔约172.5米,根据水利部门资料,潇水河10年、20年一遇的洪水位分别为173.89米、174.65米。沿河区域几乎年年都受到洪水威胁。

现整个区域内道路系统还不完善,仅有东西向的月岩东路和南北向的一条在建道路,以及潇水桥和潇水二桥两座桥梁。场地内遗存的历史人文景观较少,仅在北侧有一渡口,名渡。当年时,在这里抢渡潇水攻占道县,拉开了湘江战役的序幕。濂溪河畔保留有一座书写着红色标语的墙。风光带西北和东北侧分别与西洲公园和东洲公园(规划中)对望。西北侧与对岸周敦颐雕塑对望。南侧水岸滨临两座生态小岛。

二、滨水景观设计理念

1、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现有的水岸线、植被和地形地貌都是经过千百年自然形成的。在规划中,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原有自然格局,另一方面人为创造的景观,也应使其成为自然风貌的延续。使“人、城、自然”共存共融,可持续发展。

2、景观与防洪协调统一

传统的滨河带规划是首先修建生硬的防洪堤,再进行景观规划,将景观与防洪完全分割,并且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防洪堤多沿河修建,造成生态破坏与景观表达的苍白。二者应同时进行,彼此协调统一。

3、以人为本,体现场所精神

任何项目的修建都是以人的使用为主要目的,因而规划应着重从人的心理和需求出发,并提供满足特殊使用人群的关怀性设施。

4、城市文脉及城市风貌延续

城市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洗礼,形成了一定特色的城市风貌和深厚的文化渊源,这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城市的灵魂所在。规划应注重城市文脉及风貌的延续和表达。

5、景观可识别性

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必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让人过目不忘的外部特征,即可识别性。景观的可识别性不仅是景观外观形态的独特性,更应当体现特定的场景和地域文化烘托下的意义。

6、技术创新与节能环保

注重节能和环保材料的使用。建筑材料及绿化植被尽可能从当地乡土材料中选取,忌奢华浪费。大力提倡应用新的设计思路和新的生态技术。

三、景观设计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1、防洪问题

场地现状地势低洼,汛期受洪水威胁严重。

设计对策分析:采取路堤结合的形式,抬高滨河东路的高程,平均海拔高于20年一遇洪水位1米,达到175.60米,使其满足20年一遇洪水位的防洪需求。

2、防洪堤周边环境的处理问题

修建防洪堤将在原地势上抬高2—3米,由此形成的巨大高差对风光带及城市景观都将造成严重影响。

设计对策分析:在风光带的竖向处理上采取四种形式:

(1) 广场式——将风光带抬高与防洪堤齐平,适用于有建筑物和需要大型广场的区域。

(2) 缓坡式——将风光带用地填方,使其与防洪堤自然过渡,形成自然的生态缓坡形式。

(3)分级平台式——分级修建平台,分别满足10年、5年洪水位的防洪需求,利用平台设置景观。

(4) 陡坎式——保留防洪堤修建留下的陡坎,利用其修建大型景墙、壁画等。

在防洪堤与城市景观的衔接上,采取传统的斜坡形式,种植绿化。此形式工程较简单,造价较低。滨水建设用地留给建设方考虑,可抬高用地与防洪堤齐平,也可将建筑一层架空作活动场地,或停车场用地等。(如图 1)

图1潇水河东岸风光带竖向设计示意图

3、生态问题

风光带的修建以及防洪堤大量的土方工程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设计对策分析:设计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强调环境的自然生态性,降低环境污染,减弱人对自然的互相冲突。在驳岸处理上,除部分场地保留原有陡坎,大部分采用自然生态缓坡形式,并用植被软化驳岸,在坡底铺垫鹅卵石,可有效减少流水对驳岸的冲刷。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低碳;校园;交通;优化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位于沈阳市东南部的浑南新区,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新校区的建设基地位于沈阳城市规划大学城的范围之内,为一东西长1000m,南北宽660m的矩形用地。北临宽度达80m的浑南新区最重要的东西向城市主干道――浑南大道,在该方向布置着新校区的主要入口;西临一条南北向的城市道路,在这里布置有为学校科研、实验部分对外联系的次要入口[1]。

近来,校园内车辆逐渐增多,停车场车位紧张,道路交通压力倍增。为保证校园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和车辆停放秩序,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出台了一些规定,对校园交通和车辆停放提出了很多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学生生活区道路两侧禁止停放车辆、某些停车场停满时,道路两侧临时停车位的设置等。但这些措施的实施力度和影响层面并不是针对低碳校园建设,因此这些措施只是起到一些缓解停车紧张的作用,对校园低碳建设作用甚微。在当今低碳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的低碳、宜居建设是一个热门话题。为此,笔者对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探讨校园低碳交通优化策略。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交通现状分析

校园交通系统是校园空间的骨架,它不仅承担了人流、车流的组织、疏通的责任,而且起到辅助划分功能分区的作用[3],交通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校园规划的优劣、师生的适用便捷度及校园低碳的建设。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经历了从2006年6月招标到今天的规划建设规模,现对校园交通建设做如下现状分析:

图1 基地周边对外交通条件

校园对外交通

校园规划设计有四个入口,主入口在浑南主干道上(位置适中,与景观水面、体育中心同轴),另外三个次入口设于新校区用地东西两侧的规划次级道路上,分别服务于实验区、学生生活区和运动休闲区。目前学校只在西侧长廊开口处设置一个次入口,多服务与实验区和产业化部门(如建筑院、规划院等),位置偏向西侧教学区,离学生生活区较远。现状用地东侧的一个次入口(靠近第一食堂)已建成,但并未开放使用,另一个次入口并没有投入建设。

校园路网

由于整个教学区是个大网格,交通室内化造成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内部道路体系,长廊是教学区到学生生活区的步行系统的主要元素,利用率较高,人流通行量大于地面交通,这对于倡导低碳背景下步行交通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室外交通方面,外环环路把整个教学区环起来,最后与学生生活区和运动休闲区相连,成为各功能之间的联系纽带。

校园停车空间

由于学校规模不大,加上室内交通的发达造成自行车使用并不普遍,也没有专门的自行车人停车区域。校园里有几个主要的机动车停车场,分布如图所示:

图2 车行道与主要停车区域布局示意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低碳交通优化策略

“无车校园”构想

停车场布局

学校将停车场分布在学校,另外在科技园、产业化部门(如建筑院、规划院等)、运动区附近设置停车场,这些停车场远离尽量校园主出入口和学生主要活动空间 (如图3所示)。

图3 “无车校园”构想

校园路网与校门布局

开放张施公路上的校门,校园根据校门所处位置进行区别管理。其中,浑南东路正门人流量最大、管理应最为严格。张施公路校门允许教职工、后勤车辆通行,这样既有效地利用了校园内的消极空间,还积极配合校园独特的路网体系,把不得不进入校园的后勤车、垃圾车对校园景观和学生活动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如图3所示,紫色路段为限制段,一般情况下只允许少量后勤车和垃圾车通行。大量的教职工车辆集中在红色路段,把车辆限制在校园,减少对校园景观和学生活动造成的影响。

校园分区管理

主体教学区承担着学校大部分的教学和行政功能,机动车管理比较严格,原则上禁止机动车驶入,停车场设置有限,学生、教师以及校外人员的停车需求主要通过校园停车场解决。产业科技区则机动车管理相对宽松,来解决教职工的通勤和停车问题,。

城市停车“P+B”模式构想

结合周边住区,提出适应本案的“P+B”(即“Park and Bike”)交通模式。如图4所示,在一定规模范围内,合理规划和控制地面停车场库布局,结合公交站点和有轨电车站点组织自行车停放点,实现自行车、步行与私家车和公共交通的换行,尽量减少校园内机动车的数量和出行距离,保证校园和周边住区内的绿地。

图4 城市停车“P+B”模式构想

师生和居民居民在选择停车场时最看重的是其方便程度,因此到停车场的步行距离是影响师生和周边居民选择的重要因素(如图5所示),那这个规模怎么确定呢?

图5 停车场选择因素调查分析图6 停车场到目的地可接受的步行距离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对停车场(库)的布局要求考虑使用方便,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50m。笔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从停车场到目的地,居民可承受的最远距离(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人们能接受的距离集中在200-500米,

其中,这个规模的半径建议300-500米,鼓励并引导师生及周边居民使用自行车,并逐步完善自行车租赁系统。

结束语

城市的交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校园环境的改善也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笔者希望用自己的思考,为城市的交通、校园的低碳建设提供一点建议,以达到缓解人、自然生态环境与交通之间的矛盾冲突,提高校园的低碳性、生态性。

参考文献

[1] 陈伯超,徐丽云,王晓晶.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设计解读.建筑学报,2005(11).

[2] 闫铭,王伟.低碳校园建设研究――西南大学为个案的考察.理论观察,2010(6).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程序;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环境改善意识的增强,风景园林师越来越多地关注和重视植物景观所带来的生态及社会效益。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施建设后的景观效果及产生的生态效益,俨然已经成为衡量一个风景园林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园林植物景观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形成了一套用于指导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园林作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现代园林景观的需求日益扩大。从规划尺度来看,现代园林建设需求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传统园林中的庭院栽植以及花坛、花境设计到现今的城市开放空间、河湖景观、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从项目类型来看,现代园林景观类型趋于综合、多样化,涉及水利工程、生态学、水土保持等学科,如雨水花园、生态修复、废弃地修复治理等。为应对现代园林景观项目在尺度、类型上的变化,植物景观应从理论及方法上作出更多的尝试和探索[1]。

二、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分析

1、现状分析

1.1 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包括地方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场地所属地区的地域性植被分布;当地气象、土壤、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况;地方志中提到的古树名木以及与植物相关的典故等。

1.2 现场调研

1.2.1 现有植物资源。现状植物对于景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现状大树的利用,对园林景观风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场地内现有植物资源的调研,包括植物种类、体量。对树木的生长状况、寿命进行评估,对病虫害的敏感程度以及对养护的要求等均要做出评价。还必须对原有树木与新建筑物及道路等的关系做出精确分析,以便使这些保留下来的树木在总体设计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及效益,并应尽可能保证其继续自然伸长。至于原有的外观美观的树木,则可在新的设计中用于构成景点。

1.2.2 地形。地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植物种类及分布。了解场地内与植物景观有明显关联的地形情况,包括坡度、坡向、有无明显陡坡、山谷山脊分布等。

1.2.3 土壤。深入了解场地土壤类型,对制定种植计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项目情况,选择性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EC值、pH值、氮、磷、钾含量等。

1.2.4 水文。需了解场地内水源的位置及容量;水源流动方向和流域面积;维系植物生长的水质情况;年度洪水循环周期及洪水水位等。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植物种类的选择。

1.3 周边考察。除了要熟知场地内的基本情况之外,还要了解场地所属城市的绿化用地状况,如城市绿化整体面貌、城市各类型绿地的概况以及苗圃用地的苗木情况等以便于更加准确地把握规划用地特征。现状分析是对场地解读的过程。利用人工判读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出营造植物景观的优势和限制性条件[2]。

2、概念规划

2.1 植物景观空间规划

现代大尺度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占有较大比重,一般性公园70%以上的陆地面积是绿化用地。因此,植物景观的空间布局结构对项目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构成植物景观的空间类型多样,尺度变化的范围也较大。在概念及详细规划阶段,以宏观尺度的空间疏密分布及其序列为植物景观空间规划的重点。空间疏密主要是指植物覆盖地表的程度,一般分为密林、疏林和疏林草地3类。随着现代风景园林规划尺度的增大,需求的功能越来越多,植物景观空间类型可进一步丰富、细化,以便更好地把控整个项目的植物景观基调。

2.2 植物景观特色规划

植物景观特色规划是丰富植物景观内容的关键。其内容包括在了解场地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分析,在适宜地段营造适宜的植物景观,构建植物景观特色分区,确定分区基调树种。植物景观特色分区是植物景观的立意表达,各特色分区之间有主次之分,同时也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在面对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项目时,植物景观的分区规划是指导植物景观深化设计工作的有效手法之一。

2.3 植物景观时序规划

植物景观的时序变化是不同于其他景观要素的独特之处。时序变化包括日变化和年变化。日变化主要体现在小尺度空间内。在概念及详细规划阶段,植物景观的年周期变化是规划重点,包括季相变化和近、远景规划。将植物不同的季相景观统筹在园林空间中,通过植物不同的季相景观特征强化空间中的时序性。植物景观季相规划要与植物景观特色分区相结合,不同的特色主题对应不同的季相变化。植物景观远景规划,一般选择20年或50年作为调整节点。根据植物预期的生长速度和变化速度,对目前的植物规划提出调整建议,进行远景规划。

2.4 植物景观色彩规划

色彩是对植物景观欣赏最直接、最敏感的内容。在植物景观营造中,色彩不仅可以使植物景观变得更有趣,而且还可以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植物景观色彩规划从宏观层面确定植物色彩的基调及布局,明确植物景观主题立意。

2.5 植物群落结构规划

植物群落是植物景观构成的基本单元。乔灌草复层混交的自然式群落结构形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受功能及植物景观立意需求的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包含乔木单层结构;草本地被单层结构;乔木与草本地被、灌木与草本地被的2层结构以及乔灌草复层结构。在概念及详细规划阶段,应从宏观层面梳理植物群落结构的布局,初步确定主要植物群落结构类型的分布。植物景观概念及详细规划从宏观层面把控植物景观的整体发展方向,有力地指导下一步方案设计阶段的工作[3]。

3、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是对概念规划阶段内容的调整、深化过程,需要从大尺度宏观规划层面深入到中小尺度的设计层面。这个过程需要在充分掌握、正确理解规划内容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以植物特色分区为基础,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植物群落组合单元内,针对空间构成的主要群落进行深化设计,主要包括群落的空间设计、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群落的平面设计、立面设计。

4、扩初设计

初步设计是继方案设计之后的再一次深化设计,是对方案设计内容调整和细化的过程。初步设计可充分借鉴传统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和方法。初步设计确定主要植物种类、名称、位置,同时需要控制数量及株行距,并标明现状植物。在项目实践中,种植初步设计往往与方案设计阶段或施工图设计阶段相结合。

5、施工图设计

植物施工图设计是植物种植施工、工程预算、工程施工监理和验收的依据,应准确表达出种植设计的内容和意图。植物施工图设计在对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进行适当调整后,标明植物种类、株行距、栽植位置、栽植密度、植物规格、数量。保留植物需标明树木的名称和数量。植物施工图绘制需结合放线网格,或放线尺寸。关键植物应标明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或地上管线的距离尺寸。对于种植设计较复杂的地段,可分为乔木种植图与灌木种植图。对于需要特别说明的设计可配合植物立面图。除此之外,还需根据项目有针对性地编写种植工程说明书及植物材料表。

6、设计的现场调整

在种植施工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设计阶段无法预见的问题,这有可能会影响到最初的设计理念和景观效果,此时需要设计师快速地进行设计的现场调整,既能解决问题,又不影响预期效果。设计的现场调整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植物景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植物景观设计在整个项目设计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大尺度项目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采取正确、合理的设计原则、程序和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能,有效地控制设计质量,保障合理的工作进度,进而更好地控制项目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钱潇冰.植物景观设计表现方法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