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烧垃圾的坏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焚烧垃圾的坏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焚烧垃圾的坏处

焚烧垃圾的坏处范文1

一、乡情简介

乡位于县西南边缘,距县城97公里,幅员面积60.6平方公里,与区,县,县接壤。全乡耕地面积10971亩,绿化率达76.3%,辖13个行政村,2个街道居委会,7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326户,总人口20389人。

二、城镇建设

为改善城镇、农村居民住居生活条件,我乡不断的申报重点乡、聚居点、中心村的建设,尤其是规划扩大两个社区的集镇范围,让有意愿的村民到集镇规划范围内建房居住,让居民如同生活在城市状态。乡大桥及棚户区改造项目前期工作正在进行。

三、市貌市政管理

我乡近半年来在两社区要加大市政管理资金投入,1是在规划集镇街道向上级争取资金40万元建设路灯;2是向上级报告我乡集镇中的网线、电线、光纤等错综复杂的改造项目;3是我乡投入8万多元栽植街道两边的绿化树及文化墙建设。

四、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我乡两社区人口近5000人,在卫生清洁方面两社区组织专人每天早上8点以前全部街道清扫完毕,垃圾全部倒到指定的垃圾场内焚烧及填埋处理。社区与居民签订门前三包制度;村道公路沿线居民必须把工具摆放到位,不乱倒垃圾,让所有人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五、交通秩序管理

我乡成立专门的交管站,现有人员4人,配备制服,警用摩托车等专门针对我辖区的治安、交通进行管理。我交管站人员不定期到公路上对来往车辆进行检查登记,对有违规的进行教育说服,对严重违章的扣留其车辆、证件及交处罚款来约束不文明操作的人员。我乡公路较窄,在弯多路急的地方立警示标志牌来提醒过往车辆慢行。每年我站还邀请红光中队及正直派出所来我乡培训驾驶员的法律知识,纠正行车中不良行为。深入学校讲解坐违规车辆的坏处和护林、防火知识。

六、扬尘治理

我乡专门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小组,对辖区内的卫生进行督查及指导,前一年街道一旦过往车辆就会造成尘土漫天飞舞的状况,让居民生活在“光灰”城市中。今年我乡为了解决防尘工作,1是投入一万多元在街道的路面上设置减速带及买水管不定期对路面的冲洗,让过往车辆减速慢行。2是在市政建设中争取项目资金修建一座大桥让大货车或者不进场镇的小车绕道而行。从而避免了尘土漫天飞舞的“光灰”形象。3是进一步加强对街道的绿化。

七、建设市场管理

去年我两社区的车辆乱停乱放,摊点摆放不整齐的现象造成交通拥堵,车辆无法通行,到处都是刺耳的喇叭声,及不安全的隐患。1是针对以上问题我乡在社区公路一边划分专门停车位,设专门的人行道。2是投入资金修建了专门的农贸市场,让农村的农副产品摆放有序,购物人员不存在安全隐患,还乡一道整洁祥和的风景线。

八、污染治理

往年我乡街道居民沿公路两边修建住房,在技术上、资金上没有大量投入,尤其是在排污的环节上尤为严重,很多住户没有修建化粪池,就直接排入河道,让河道臭气熏天,河水变质。针对以上历史问题我乡专门安排专人进入每家每户进行宣传保护环境卫生知识,动员落实了居民修建化粪池,还了河道的整洁。

九、社区环境卫生管理

环境卫生方面1是组织专人打扫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打扫完毕,动员街道住居人员实行“各扫门前雪”的行动从而提高住居人员爱护卫生的素质;2是对尘土的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3是在街道放置垃圾桶,并立标志提醒广大人员不乱丢垃圾的习惯。

十、市民文明素质

焚烧垃圾的坏处范文2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陈晓东

有一组发到微博上的同样角度的照片,己录了2周中的天气情况,14天中仅2天能看到远处微蓝的天,其余的天空都是灰蒙蒙的一片,更夸张的是其中有一天照片就是一片灰白。拍摄者清楚地记得,那天就连离他仅有50米的一栋楼都看不见。照片让众网友纷纷感叹不已:蓝天啊,你去哪儿了?

清晨,睡眼惺忪的眼前,灰蒙蒙的一片,空气中时有一股怪味。许多人会说,又下雾了!这是雾吗?不是!现在城市中我们所见的朦胧灰雾,十之八九都是雾霾,雾霾问题几乎覆盖了1/5国土。2013年底至2014年初持续大规模雾霾污染更是涉及17个省(市、自治区),影响约6亿人口。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近年来笼罩全国1/5国土的雾霾,发生面积大、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高、危害程度加大,已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环境灾难。

雾、霾、雾霾

小时候我们常见的雾,多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水汽凝结而成的。而近年来大家才耳熟能详的“霾”,则是人为造成的,本质是“细粒子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等气体污染物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二次污染物”。这些“二次污染物”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各地因污染源不同而差异很大。目前所知的主要成分为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含碳颗粒、重金属、地壳物质等,它们大部分富集在细颗粒物上,散播在空气中,使大气变得混浊,视野模糊,能见度差。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万米时,这种由“细粒子”造成的视觉障碍的天气,就称为霾或灰霾。

雾和霾对人的危害,共同点都是能见度低,妨碍交通。一般雾和霾是靠湿度来区分的。观测的时候,主要是看能见度及空气中的湿度。一般出现雾的情况下,空气湿度会达到90%或者更高。如果出现天空比较混浊,能见度比较低,湿度却只有50%~60%的情况,就记录为霾;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是雾,空气中更多的是水分,如果是霾的话,空气中就会带有很多“细粒子”物质。

雾霾则是雾和霾的统称。雾和霾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通常混合在一起出现,尽管在定义上有明确的区别界定,但在实际观测和研究中却并不容易区分,所以经常统称为“雾霾天气”。

不要以为雾主要是水汽,对人体就没啥坏处。确实雾本身无害,但雾的凝结核主要是灰尘,如果这些灰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那么雾就变成了“毒雾”。尤其是一些有害物质一旦与水汽结合,毒性会变得更大。

此外,出现雾或者霾的时候,空气的流动性会比较差,所以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污染物,如汽车的尾气、锅炉烧出的烟尘等就不易扩散,常常会停留在大气中使能见度下降,进而形成“雾霾天气”。

如果说雾有可能“还算干净”,那么霾一定是“非常脏”的。因为霾主要由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造成,长期接触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伤害。此外,雾一般不会持续太久,随着气温上升,通常几个小时就会散去。但是霾有可能持续很久,只要没有气团运动,也就是俗话说的“刮大风”,霾可能数日不散,其危害也就持续存在。

“十面“霾”伏,祸起PM2.5

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含有很多的细小颗粒。根据颗粒直径有大有小,我们将它们分为三类: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即“可吸人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5,即“可人肺颗粒物”,又称“细颗粒物”。

这些不同大小的颗粒中,以PM2.5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PM2.5颗粒的粒径相当于头发丝粗细的1/20,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其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研究发现PM2.5传输能力很强,可在空中“飞行”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公里,在大气中停留长达10天左右。在传输过程中,沙尘和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相互混合并发生化学作用,于是PM2.5就不断地吸收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可谓百毒缠身。可想而知,如果长期将这样的有毒有害微粒吸人人体会对健康产生多大的危害。

PM2.5来自哪里呢?人为排放首当其冲。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再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它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5年制定了PM2.5的准则值,高于这个值,死亡风险就会显著上升。同时还设立了三个过渡期目标值,为目前还无法一步到位的地区提供阶段性目标。我国目前执行的就是三个过渡期目标值中的最低标准:全年PM2.5平均不超过35微克/立方米;一年中PM2.5日均值超过75微克/立方米的连续天数不得多于3天。两项中只要一项没满足,就不算达标。

对于这个最低标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显然也远远没有达到。比如现在北京冬季PM2.5 -般都在200微克/立方米以上;上海在100微克/立方米以上;即使在广州这样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的城市,PM2.5的年平均也高于标准值,在38微克/立方米左右。相比美国,我们就可以看到差距:2009年,全美国年均PM2,5为9.9微克/立方米。

鉴于此种现状我国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对外,PM2.5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及九个城市群可能会被强制要求先行监测并公布PM2.5的数据。

城市密集致雾霾“传染”

雾霾成因目前已经有初步定论,造成空气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是燃煤、机动车尾气、工业生产、市区扬尘的大量排放。直接原因是天气扩散条件极端不利,而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影响叠加,又加重了污染水平。总之,该反思的是我们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太多了。2013年年底至2014年初席卷全国的雾霾,连一向被认为宜居的江南等地也未能幸免,这让许多人忧心忡忡。环保部门分析认为,这种情况主要是城市密集导致的雾霾“传染”。

首先,污染物的长期累积。其实,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污染就在逐年加重,只是没这次严重,关注度没有这么大而已。从多年数据来看,经济发展使得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污染显现出累积效应。从来源上看,很多人不理解南方冬季不集中供暖,为何雾霾还如此严重。其实,火力发电导致的燃煤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都是空气污染加重的重要原因。秋收后的秸秆焚烧,对当地空气中PM2.5的增加也负有一定责任。

其次,天气因素不利扩散。雾霾是污染与天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南方湿度较大不利于PM2.5的扩散。

此外,雾霾区域化明显是这次大范围雾霾的特点之一,跟城市发展的规模化、密集化不无关系。它体现出了城市发展过程的种种问题,如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留下足够的缓冲带,城市内部存在规划过密的问题。一旦遇到不利的气象条件,就会导致污染物的堆积,加重累积效应,并阻碍污染物的正常扩散,即使是临海城市也会受影响。总之,越来越大的城市布局,以及城市间绿化带的不断被蚕食,都会成为日后空气污染加重的隐忧。

雾霾锁城,同呼吸,共责任

有什么比健康呼吸更重要?经济的飞跃?交通的便捷?城市的光鲜?雾霾灾害已成公共危机,在这场人类一手制造的灾害中,谁又能够独善其身?

曾以“雾都”闻名于世的伦敦,如今更多的是蓝天白云,实现这一切,英国人花了50多年。可见,治理雾霾是一个系统、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它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

雾霾天气可以很快过去,但对出现雾霾天气原因的深刻反思,和治理雾霾污染的切实行动却不能止步。技术的进步,也许能让我们5~ 10年后告别频发的、严重的雾霾。关键是雾霾锁城,我们同呼吸,更应该共责任。对于公共管理者而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应该从理念和口号落实到行动上,并以信息公开建立及时透明的环境预警机制。对于个体而言,现在就应该从自身做起,少开一天私家车、使用环保包装盒、不燃放烟花爆竹、简化房屋装修、拒绝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等等,用实际行动让雾霾不只是“好了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