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的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建造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建造的内容

智能建造的内容范文1

关键词:翻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名称

作者简介:刘建峰(1978-),男,江苏江阴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周玉庭(1972-),女,四川高县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81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64-02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内涵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定义[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在土木工程学科背景下,研究以建筑物为载体时对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利用和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的专业。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不断吸收了基础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发展成就。作为土木类新增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填补了土木类专业中缺少“电”(或“电气”)的空缺,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节能技术等新兴技术融合,是典型的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内涵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现阶段,“智能建筑”的出现使其内涵延伸到“电气+信息”;另外,随着节能、环保相关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以及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逐步形成了“建筑+电气+信息+节能”的内涵,与传统的建筑电气专业有着本质的不同。

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电工、电子、控制、信息、建筑学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对建筑相关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等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主要面向建筑物内部的各种设备,包括对各种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的设施与系统。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相近专业的英文名称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教育部新近批准的专业,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英文名称,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理解,有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相对而言,国内外土木建筑类有一些专业建立时间较长,其专业名称一般有固定的英文名称。

1.建筑学:Architecture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通常是指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2]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3]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原建筑给排水: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应用很广泛的学科,它是以城市水的输送、净化及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有关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4]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取水工程、防洪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s Engineering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由原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合并而成。[5,6]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以下三个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是能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系统与设备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与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运行工作;二是对建筑中环境系统和供能设施的设计、安装、估价、调试、运行、维护,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三是能适应低碳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备建筑节能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知识面宽,具有向土建类相关领域拓展渗透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5.建筑设备工程技术:Construct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建筑设备技术是普通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下设的一门专业,属于建筑设备类专业。该专业为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建筑设备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建筑设备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具备建筑水、电、通风与空调、楼宇智能化等设备工程的设计、预决算、安装施工、运行与维护、质量检验及工程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6.智能建筑技术与管理: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香港科技大学开设的智能建筑技术与管理专业,是为建筑物装备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智能建筑相关技术和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学习内容涵盖安全与健康、风险管理、能量消耗监控、室内空气质量、设施管理等内容,属于典型的最新尖端技术与管理策略的交叉融合专业。

7.建筑装备工程: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

香港大学开设了“建筑装备工程”(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简称BSE)专业。该专业主要学习各种工程装备设施与建筑环境的相关规范、设计、安装与管理。

8.其他相关院校的专业

国内外其他相关院校类似专业还有: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大学园开设的建筑技术专业(Building Technology);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开设的能源、环境与建筑物专业(Energy,Environment and Buildings);马来西亚淡马锡理工学院开设的智能建筑技术专业(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香港理工大学开设的建筑电气设备与系统专业(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and Systems in Buildings)。

三、对相关英文翻译的分析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主题词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三个,下文分别予以讨论。

1.对“建筑”的翻译[7,8]

从上述相关专业名称可知,当研究建筑设计本身时,一般用Architecture居多;当研究建筑内部设施时,一般用Building居多。在与相关专业的留学生讨论时,留学生也指出:在国外提到建筑内部的设施时,建筑一词一般用Building,而不用Architecture。Construction一词多指建筑物本身或建造、施工的过程与技术,也可以表示建筑物内部的设施与设备的设计、建造过程,其涵盖范围比Building更广。但在习惯上,提到建筑内部的设施,一般用Building的居多。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中的“建筑”一词,用Building较为合适。

2.对“电气”与“智能化”的翻译[7,8]

对“电气”与“智能化”的翻译,相对容易确定。“电气”一词在专业名称或相关规范中,一般用Electrical或Electricity;“智能化”一般采用Intelligent、Intelligentization或Intelligence。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内涵,此处的“电气”与“智能化”,应指对建筑物内部的各种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的设施与系统,即此处的“电气”与“智能化”应是名词,而非形容词,故用Electricity与Intelligence为好,而不用Electrical与Intelligent。

3.Intelligence与Intelligentization的区别

根据英文翻译,Intelligence与Intelligentization都有智能化的含义。在具体应用上,“Intelligence”偏向于智能、智慧之意;当用在建筑物时,可以引申为建筑物经各种设备支持,具有“人工智能”或“能进行高度智能的自我管理”之意,成为具有一定“智慧”的建筑物。“Intelligentization”用作建筑物时,偏向于建筑物经过各种设备的支持,具有了“可控制、可遥控”的功能。相比较而言,面对未来的智能建筑发展,Intelligence比Intelligentization更能体现智能建筑的本质。

四、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名称

根据建筑电气的定义、培养目标、相关专业的英文名称以及传统习惯等,认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英文名称,用“Building Electricity and Intelligence”为好。在南京工业大学最新的专业与课程英文名称汇总中,即采用Building Electricity and Intelligence的名称。当然,由于各高校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对专业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入、专业本身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英文名称可能有所不同。希望通过讨论,能尽早确定一种比较权威的统一名称,以利于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Z].2010.

[2]本书编委会.建筑大辞典[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3]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本书编委.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设备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Z].2012.

[6]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Z].2012.

智能建造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绿色建筑;幼儿园建筑;绿色技术;要点

1引言

我国一直坚持着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方针,节能环保是其重要主题,因此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绿色为主,将绿色建筑设计运用到现在的建筑设计中去;在教育类的建筑中比较具有特色的要属幼儿园,对幼儿园进行绿色建造,不仅有利于让儿童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还可以为儿童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娱乐的场所,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绿色幼儿园设计实例和相关思路

2.1绿色幼儿园设计实例

重庆的九龙坡地区建造了一所以绿化为主题的幼儿园建筑,这所幼儿园所处的位置不仅交通便利、设施齐全,而且还处在城市的中心地带;整个九龙坡地区所占用的土地面积有10.11万㎡,建筑所使用的整体面积有50万㎡左右,绿地占其总面积的35%左右,建筑设计的密度范围在20%左右,在这个区域内的建筑物基本上都属于高层建筑;幼儿园在进行建造设计过程中所占用的土地面积是2408㎡,对幼儿园班级进行设计时所预定的班级数为9个,整体估算可以容纳二百多名学生,而且幼儿园还设计了活动室、音乐室、体育室、办公室等一些基础设施,有利于孩子的娱乐和管理;这所幼儿园的设计标准是按照重庆市的绿化建筑评价标准进行实施的,已经通过了相关部门的审核,还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的专家认可并赋予了绿色建筑标识。

2.2具体的设计思路

在对这所幼儿园进行设计的时候,所遵照的是率先使用被动技术,而后优化主动技术的原则;从节约土地资源到改善室外环境,从节约能源到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从提高建筑安全到对建筑实施智能化设计,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然后与建筑的实际情况与特点相结合,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绿色建筑施工方案。

3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集成技术

3.1对节约用地和室外环境的设计

绿色幼儿园在地址方位选择上,首先应当选在远离存放危险物品的地区,然后还要选在远离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上,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交通的便利性,而且也可以保证学生免于受到交通事故的威胁;因此幼儿园应当建设在比较宽敞的地方,并结合地处位置的光照、通风等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来保证室外环境的质量;重庆九龙坡地区建设的绿色幼儿园所使用的地区原本就是学校用地,所以在对其进行改造建设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土壤污染的情况,也不会发生资源破坏的情况。

3.2对节约能源方面的设计

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的中心内容就是对建筑的整体平面布局、功能平面、建筑围护结构上的设计以及绿色暖通空调和照明等方面所进行的概括性设计;建筑方位的最佳朝向在南面往西的15°角范围内,这种设计有利于冬季时阳光照进室内提升温度,减少建筑遭受主风向的侵袭;通过对几何形体错位连接原理的应用,可以将建筑的南北角使用长条形状进行布置,这样可以提高建筑室内的整体采光和通风的效果;此外对建筑平面布局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使用四个天井来提高房间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对建筑维护结构进行设计时,可以采用加气混凝土切块自保温体系且蒸压厚度不可超过200.00mm,传热时系数要保持在1.2w/㎡•k,外窗所采用的隔热金属型材的规格要求在5透明+12A+5透明玻璃,且传热时系数要保持在3.40W/㎡•K,通过对实际热工性能的衡量与计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设计建筑在进行能源使用方面总体消耗的数值为120.76kWh/㎡,比参考建筑所估计的能源消耗总值上低了120.80kWh/㎡,所达到的节能效果非常的显著。

3.3对建筑室内环境的设计

绿色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室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通风和采光上面,保证幼儿园的空气质量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事项;以九龙坡的幼儿园为例,利用相关的软件进行整体幼儿园的建筑模拟,通过电脑中所呈现的模拟景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九龙坡幼儿园设计的主要优势就在于通风与采光效果显著,房间的穿堂风可以将换气的次数提升到每小时两次以上,设置天井和日光照明系统可以有效的控制光照角度,提高采光的效果,让房间内的采光系数可以达到3.6%以上,完全符合我国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因此想要提高绿色建筑设计质量,首先要对建筑的通风和采光进行合理的设计。

3.4对建筑安全与智能化方面的设计

绿色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安全问题是最为主要的内容,幼儿园中的孩子年龄都比较小,涉世未深,很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在进行绿色幼儿园建造时,需要按照先进的安防监控系统,以保证园内学生的安全;九龙坡地区幼儿园的智能化系统是与九龙坡其他小区的智能化系统进行的统一的设计,其中室外主要包括的是安全检测系统、外来人员入侵警报系统、安全防范监控系统和小区车辆出入记载系统等;室内主要包括的是有线电视、电话系统、网络系统与火灾警报系统;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不断加强,让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从小做起,共同去创建一个充满绿化的未来。

4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

通过九龙坡幼儿园建造实例可以看出,想要更好的完成绿色幼儿园设计,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幼儿园在整体的小区建设中处于配套公建的位置,因此在用地选择上应当选用坡度比较小的、地方比较宽敞明亮的、交通设施比较方便通畅的地方,这样才能保障园内的学生在学习娱乐的时候免受噪音等方面的影响,而且幼儿园的整体平面布局在符合小区的总体规划的同时,还要将光照、通风等技术应用进去,使其保持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2)幼儿园内的景观应当与小区的景观进行统一的规划,选择适合当地土壤的植被进行栽种,主要的活动场地也应当设计成透水的地面,尽量的去减少硬质地面的铺设,建筑屋顶需要进行绿化设计,这样有利于改善室内温度,提高室内环境质量。(3)进行节能设计时,应当选择保温隔热效果好的节能材料,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得到了节能的目的。(4)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加强立面的效果,这样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发其好奇心,对培养他们环保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安全与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更好的保证孩子的安全。

5结束语

智能建造的内容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自主建造;感知;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TU2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041-02

不论是远古还是工业社会,物质都是自然界的主宰力量。物种间互相竞争土地、食物以生存从而完成物质的自然分配。于最初的阶段,这种分配依赖生命本源的力量。某种意义上说,同一种生物享有基于生理因素的平等:譬如猿人与猿人任意找喜爱的山洞,和睦聚居。随着人类的第一次钻木取火,工具的演变带来力量的差异,打破了分配的平衡。脆弱者的空间被吞噬,等级分化在曾经共同穴居的人类间展开,建筑由蔽护所沦为权利与身份的象征――豪华坚实的殿堂与摇摇欲坠的棚屋尴尬共处,戏剧地讽刺着古老朴素的石头洞。贫穷,奢侈,卑微,傲慢,无助,权利充斥着这个时代。她不安定,矛盾而局促。我们想,也许我们更喜欢原始,喜欢世界最初的模样,动物们自由奔跑;我们开始怀疑文明,指责它是如此汹涌粗暴。席卷怜悯与善良,平等的根基轰然倒塌……

想望是否有这样的一种状态,土地是自然给予生命的馈赠,人们为自己找一方乐土,像远古的祖先一样搭建自己的小屋,或是独居或是聚居(居所就像是一种有机体,既能独立生存也能自由组合形成更大的有机体)。它不必气魄恢弘,仿佛一只轻轻落在大地上的蝴蝶,谦逊有理。它也不必华丽夸张,却又有自己小小的个性,独一无二。它还有点精怪,听得主人的话,保护的了自己。

后工业,信息社会,非物质的概念大家都在思考。惶恐和理想在纠缠争执,我还是乐观的:如果文明走的是一条沿Y轴前进的螺旋上升线,那么我们总会回到与原点同一水平位置的另一意义的原点。

1 物质社会与自我

当程序,网络,通讯技术迅速地蔓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仿佛拥有了强大的神经系统。交流及自我展示的界面从传统的面对面扩展到一个虚的空间,这个空间无限大,我们发表言论,分享各种各样的东西,新奇的传输方式全权依赖交互的神经网――INTERNET。精英文化让步于大众文化。我们看平凡的小兵跳蹩脚真挚的舞蹈,不担心大牌导演的训斥和实施下台的恐吓。商业的战场上,雄厚资本的积累和冠冕堂皇的门面不再是商家必胜的砝码,网络及网上商店如火如荼。财富定义虚拟化,精神的力量被加强,我们不得不说技术带来了民众的福音。如果说比特代替原子,非物质成为这个现实世界的全新特征,那么新时代的设计是什么样子?

在《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一书中,Abrobam A.Moles认为,设计正走向科学与艺术的“边缘地带”。设计者在追求艺术之美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及环境的感受和经验。甚至将依托传感与界分等手段发展起来的“程序化的感觉”纳入“审美景象”。(原文:“或者,它是否是发生在对审美价值之永恒探索活动中的一个新事件?”)其次Tufon Orel也认为,新的产品将是相对“系列性”的“变异性”产品。即,根据使用者个人独特需求提供的定单进行生产设计。可以说客户扮演的是“自我生产的申请者”(原文:“即那些想混合或匹配他们自己的生活空间或环境,而不是服从一个从市场上选取出来的生活风格的人”)。可以看出,后工业设计较以往更强调自我,更关注对人性的考虑,个性的表达(产品中包涵的使用者意识)。

2 自主建造的定义与表现

2.1实体的建造

“居者有其屋,居者造其屋”是一种理想。在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导的过去,建筑师还只是为上层阶级服务,只参与主持大型项目如宫殿、府邸、陵墓的建造设计。民间房屋在一种朴实的地方智慧下生长,自给自足的建造形式也成就了一幅蔚为大观的世界住宅图景。今天,技术发展更将扩展“自主”的涵义。

对使用者来说,建造的程序被机器计算机集约和简化,集体手工建造的劳动景象似乎正在被一个程序控制的智能机器对材料的分解、组合等系列运动消解。从前很多人的工作只需个人操纵机器就能完成,这样的个人工厂无疑使自主的程度更进一层。(注:个人工厂形式只是适度选择,传统的手工建造不仅不会被丢弃,相反与新兴技术的结合会获得新的生命力,因为在不完全效率至上的情况下,倾尽心力的一砖一瓦的搭建永远是让人感动的生活态度。)

其次,建造从简单的遮风避雨的目的扩展到设计的层面。我们不止自主建造。更能自主设计。除实现与自己习惯匹配的理编制外,个人非理性的因素也影响最终的成果。譬如,一个音乐家或爱好者能找到自己最喜爱的旋律,然后根据韵律生成自己小屋的样式。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生就曾经以博拉姆斯的《圆舞曲》中的一段为基础,生成了用于多层联排住宅的里立面。(该例子来源于《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其他职业如画家或爱好者当然也能从绘画等作品中抽象出用于自己小屋设计的元素,只要他喜欢的话。

更值得强调的是:建筑本身的自主性。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建筑对其主人来说,二是建筑对自身系统来说。人工智能和感知技术使得机器开始具备人类的感知功能,威廉・米歇尔笔下的聪明屋有着灵敏的神经和记忆系统,主人的手势、声音、生活细节都能被转译为神奇密码和小屋友好交流,它甚至还能贴心照料主人。比如提醒你按时吃药,调节你习惯的光线。长时间的相处,聪明屋对你了解将越来越深,人和建筑像朋友一样快乐共处。建筑更大的交流能力和功能范围无疑提高了用户的自主性。同时建筑自身作为一个有机的自组织系统。对外界温度、湿度、光线、声音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都能积极回应以达到最佳的室内舒适度;配备有先进的能量控制和监视系统:定期对自身全面检测,提出修缮和管理建议。

总的说来,今天的自主建造除在建造层面更灵活自由外。又涉及了一个拥有度的问题,也就是用户对建筑的控制能力加强了,建筑反过来也带有使用者的个人特征,我和我的建筑是一种共同体的状态。

2.2虚拟空间的建造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并行,且成为其补充时。建造的涵义必也包括了虚拟空间内建造。博客、网上小店、网络校园诸如此类的场所不仅承载了传统空间的某些功能和意义,而且能灵活地组织、更新。绕过现实建造的繁复手续,力学形式的客观规律,这种建造更为自由便捷,自主的涵义又扩大了。以一个艺术沙龙的建立为例,选址是自由的(有很多网站都提供免费的比特空间。当然也不必考量地形地貌的限制);功能是自由的(对话内容的不断丰富,

我们可再创立多个隔问,贴上相应的标签,不同的人群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对应的房间。同时,当某些话题不再被人乐道,建立者可以拆摔改为他用);形式是自由的(房间的风格按自己喜好设计);经济水平是自由的(创建者的财富不影响建造活动的可能也不决定空间的等级)。

3 关于可能性的探讨

3.1技术支撑

尤纳・弗里德曼早就开始探讨居民自身的空间设计权等问题,先后出版了《可实现的乌托邦》,《为家园辩护》等著作,实际操作的探索也不乏――他尝试用全新的过程代替传统的设计建造程序:使用者首先决定自己需要的功能种类,空间与空间的联结关系,然后以电脑运算出类似平面图的东西,继而肯定墙置,各种尺寸,结合虚拟技术帮助非职业建筑师克服传统设计中的难点。造价、材料清单等也被聪明地嵌入程序,便于用户对每次修改导致的费用变迁一目了然。尽管弗里德曼被认为是建筑空想家,技术终究架起蓝图和现实问的桥梁。

相似的探索在不断继续,尼古拉斯・内格罗篷特带领的建筑机器小组在用户友好技术,个人化“软建筑机器”方面不遗余力。市场上的类似产品也开始展头露角,如“VR HOUSE DESIGNER”“DECK DESIGNER”等软件。还有CAM技术,帮助设计者生产特别的房屋部件,房子中带个人符号的元素幸运地免遭扼杀。最让人期待的该是计算机制造技术(COMPUTER FABRICATION)。称为“FABBER”的机器将能依据各种设计的数据信息自动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参见:省略/-fabbers/)。信息与实体的距离戏剧化缩减!设想建筑也被工业化产品化后,我们的自主建造将奇妙地压缩为一个动作:在调整好数据后轻轻按下生产键的按扭。

可以说,个人建造能力将在一种计算机生产趋势的环境下大大提升,个人的设计意图将在各种辅助设计的软件及亲和的界面下自由表达。

3.2政策法律的介入与建筑师职责

建造永远都是一个牵涉社会、自然的复杂问题。当人人能轻松建造自己的房屋,也不意味着它能被使用。考虑到环境的因素,你的产品还要经历严格的指标测试,如能耗度、污染度、使用寿命、安全级别等。此外,设想我们的房屋足够聪明灵巧能跟随主人四处移动的话,新型的交通问题又摆在面前,是否有必要建立共同规则规范迁移行动呢?配套服务系统的建立将由谁确定?(可能是一支由建筑师、规划师与其他各行业的专家及政府要员组成的队伍。)旧有土地的使用划分制度是否会丧失适应性?

面临新的住居结构形态,建筑师的角色必然相应调整。我想,作为建筑师。首先应该是对经济社会相关问题具备一定敏感度,他代表民众利益,背负维护自然界的使命,协助各部门完成土地的规划,使用的规则,各种生态指标的建立:其次,他扮演技术辅助者,引导民众完成自己的房屋设计。联系周旋于各种专家,与之合作实现使用者的个人梦想。最后,他还是一个执着的实验者,以人文主义者的立场探讨诸如空间形式与社会,空间形式与自然的命题,引导启发公众更积极的设计意识。

4 新的城市图景与意义

未来,也许我们能带着小屋落在远郊,那里静谧安详,开朗而不闭塞(高效的交通为保障)。也或者很久以后,城市不再有大动干戈的兴建,他们消解掉臃肿的部分,从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走出来,依然生气勃勃。因为我们还是享受亲历而为的乐趣。又也许我们开始尝试在小屋里安排适当的交往空间,让简单的居所活跃热腾起来,这样的动静交错也深深打动我们。还也许我们快乐地将小屋凑到一起来,感觉仿佛遥远的聚居生活被重新开启,人与人之间更亲密了。更有趣的是,空间的气氛还会给小屋添上不同的表情(可能是借助颜色,气味),它们也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

总之,包容博大是新城市的精髓:大自然的生灵将不再担心人类嚣张跋扈地倾吞领地和制造破坏:人与人平等和睦相处。想象着这样一幅美好的未来蓝图,不由感慨自主建造的意义深远。

1)对于传统文化,本土建筑的发展而言,新技术结合传统工艺,鼓励了地方建造手段的传播及科学应用・以地方材料,自然材料为特色的本土建筑不仅生态实用,还散发出独到的文化魅力。

2)部分依赖于工业化的建造,使自主建造房屋趋于灵活,经济,移动可变。能适应人们的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生活轨迹。

3)人文主义的体现,利于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和地位的改善;建筑与使用者的互动性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

智能建造的内容范文4

一、BIM应用的总体规划

1.BIM应用需求通吕运河水利枢纽工程BIM应用需满足:施工部署及施工工艺事先虚拟建造,为项目科学、高效组织实施提供保障;利用BIM+智慧工地系统数字化管控,实现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通过模型建立以发现图纸遗漏、矛盾或错误,通过碰撞检查找出具体问题后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等。2.BIM应用流程引进BIM+智慧建造关键技术,通过将BIM、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构建水利枢纽工程智慧建造关键技术,加强施工过程中对进度、质量、安全、环境等要素全方位实时监控,着力打造水利工程建设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管理模式。

二、BIM技术的具体应用

1.设计阶段模型建立根据设计图纸并严格按照BIM标准体系搭建水工结构、金结、建筑、MEP、幕墙各专业基础模型,并由BIM工程师组织各专业工程师进行检查、分析,核对模型准确性、完整性等。2.施工过程部署(1)虚拟仿真。前期BIM策划先行。项目部入场之初,通过BIM规划,高效利用场地,建设标准化园林式工地。(2)临建布置。通过虚拟布置确定场区内加工厂等临时设施,合理布置临建系统装置,响应绿色节能施工要求。(3)大型机械管理。通过建筑模型与场地位置关系,方便确定塔吊等大型机械的布置方案,检查群塔高度关系与碰撞情况,对现场布置有更直观的把控。3.图纸会审及优化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利用BIM技术三维可视化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提前将图纸存在的问题向设计单位反馈,及时优化调整施工图,有效缩短设计变更时间,加快施工实施进度。4.沉浸式可视化技术交底为解决常规平面化施工技术交底不够直观、被交底人对交底内容理解和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利用BIM模型的直观特点,进行沉浸式可视化施工技术交底,以提高交底内容直观性和精确度,提升施工技术交底效果。5.基于BIM施工模拟优化应用BIM模型深度优化模板设计,指导施工生产,提高成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在施工中提前运用BIM技术对工程实体进行精准建模,并虚拟施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施工安排,如对基础和防渗三轴水泥搅拌桩进行三维精细化桩位放样,模拟现场施工,用于指导现场实施以消除空间误差。6.碰撞检测利用BIM建模技术,预先对设计图中的机电管线进行三维立体排布,消除位置矛盾或不合理布置方式等,优化设计使其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进行三维可视化交底,在虚拟建筑物内部漫游,了解各个构件信息、设备位置关系、空间关系、施工顺序等,提高施工人员对图纸的理解。7.工程实体准确算量BIM模型建立后,可根据模型参数准确快速计算及统计工程量,提升工程计量的准确度与工作效率。与传统的根据图纸计算工程量的方式,在异形构件工程量计量中尤为突出。8.安全配置模型对施工用外排脚手架配置安全模型,明确步距、立杆间距、剪刀撑配置等关键参数并进行脚手架稳定性验算。9.模型安全分析交底运用专业软件对施工模型涉及的如“四口五临边”等较大危险源进行分析和测评,生成分析及测评报告并利用建模技术进行三维可视化安全技术交底,提高作业人员安全防范意识。10.传统施工工艺优化本工程利用BIM+3D打印技术,指导泵站流道异形钢模板设计、加工及安装,并利用三维模型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该施工技术有效解决了常规木模施工可能带来的流道断面结构尺寸精度不够、流道表面平整度差、现场配模工作量大、施工效率低等不利影响。

三、BIM管理应用

1.BIM+智慧建造管理平台本项目自开工之初就搭建了BIM云端管理平台,通过分配项目管理人员权限,以终端BIM模型等信息共享互通为核心,实现施工进度实时可视化管理、质量安全管控信息云平台同步、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等信息云端实时共享查询等,改变以往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使数字化管理深入项目常态化管理。2.完成水利工程标准化构件库项目部BIM工程师前期与软件研发人员进行了深入对接,在平台使用及管理过程中根据水利工程特点不断对平台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与功能细化提升,并基于通吕运河水利枢纽工程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专用构件库,使之初步适应水利工程建设。在项目部及公司的推动和支持下,现已根据本工程应用情况推出了BIM5D水利专版。3.生产进度精细化管理基于平台可实现进度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读取进度信息,与BIM模型建立关联实现进度信息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人员可详细看到施工任务完成情况、延期情况、延期原因、任务负责人等信息,而实现施工进度动态控制。4.质量管理可追溯性使用BIM5D平台质量问题追踪及处理功能,现场管理人员利用智能化终端设备(手机等)将现场发现的质量问题予以记录并在BIM模型中相应位置予以标注后反馈到平台云端,相应责任人能够第一时间收到问题信息并及时处理问题。5.安全管控应用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可以使用手机客户端等智能终端设备将现场安全问题予以记录并在BIM模型中予以标注位置、问题级别、责任区域等信息,并反馈到平台云端从而第一时间推送给相关责任人,使其能够及时处理问题。6.VR沉浸式虚拟安全教育依托BIM+智慧工地云管理平台,引进BIM-VR安全体验系统,通过结合项目BIM模型设置虚拟危险源并模拟事故发生过程,让体验者走进较为真实的虚拟现实场景中,并通过沉浸式、互动式切身体验使其得到更直观、深刻的安全风险防范教育,以提升全员安全意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能。7.劳务实名制管理结合BIM技术、可穿戴智能安全帽、人员进出口闸道机和GIS系统,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劳务实名制系统,可以实时统计工人的出工情况,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实时定位,进行实时管控和科学调配。劳务实名制系统还可以直观地展示出施工现场各工种、各承包队伍工人的年龄分布等信息,便于进行社会化数据分析管理。8.建筑物位移沉降观测BIM模型建立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布设沉降位移观测点,导入现场实际监测数据并设置报警值,定期生成监测曲线及监测管理报告,有利于掌握建筑物位移情况,超过阈值时自动报警提醒,保证工程建设安全。9.高支模支架安全监测通过高支模监测系统,实现对高大模板立杆轴力、立杆倾斜、模板沉降、立杆位移受力状态的实时远程监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10.塔吊监控引进塔吊监控系统,主要包括风速超限报警、防倾斜报警、禁行区域设置保护及预警、多塔吊的防碰撞预警、智能化制动控制、增加塔吊黑匣子等多种功能实现。11.环境监测系统本项目在施工现场专门设置有环境检测仪,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和噪音音量,同时项目平台用图表方式直观展示环境监测状况,并且对历史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参考文献:

[1]朱洪波,等.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2]严文武,等.宁波市智慧水利的建设与发展[J].水利发展研究,2017(11).

智能建造的内容范文5

BIM的定义

BIM全称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期中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应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

BIM的作用

可视化作用。项目设计、建造、运营等整个建设过程可视,方便进行更好的沟通、讨论与决策。

协调性。各专业项目信息出现“不兼容”现象,使用有效BIM软件协调流程进行协调综合,减少不合理变更方案或问题变更方案。

3、模拟性。能够实现3D工况展示、4D虚拟建造、能效、日照和热能传导等的模拟。

4、优化性:BIM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优化工具能对项目进行可能的优化处理。

可出图性。建筑设计图+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综合设计施工图。

BIM的应用领域

BIM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应用价值

BIM完善了整个建筑行业从上游到下游的各个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环节,实现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BIM将引起行业行为模式的系列的变革。

1)市场的优胜劣汰将产生一批已经掌握BIM并能够有效提供整合解决方案的公司,它们基于以往成功经验来参与竞争,赢得新的工程 ;

2)尽管当前BIM应用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具备创新意识的公司正将其应用于大土木的工程项目中;

3)业主能够更早地了解成本、进度计划以及质量;

4)新的承包方式将出现,以支持一体化项目交付;

5)BIM应用将有力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

6)随着更加完备的建筑信息模型融入现有业务,一种全新内置式高性能数据仪在不久即可用于建筑系统及产品。

BIM在勘察设计阶段的应用分析

设计方案论证。设计方案比选与优化,提出性能、品质最优的方案。

设计建模。三维模型展示与漫游体验,很直观;建筑、结构、机电各专业协同建模;参数化建模技术实现一处修改,相关联内容智能变更;避免错、漏、碰、缺发生。

能耗分析。通过IFC或gbxml格式输出能耗分析模型;对建筑能耗进行计算、评估,进而开展能耗性能优化;能耗分析结果存储在BIM模型或信息管理平台中,便于后续应用。

结构分析。通过IFC或Structure ModelCenter数据计算模型;开展抗震、抗风、抗火等结构性能设计; 结构计算结果存储在BIM模型或信息管理平台中,便于后续应用。

光照分析。建筑、小区日照性能分析;室内光源、采光、景观可视度分析;光照计算结果存储在BIM模型或信息管理平台中、便于后续应用。

设备分析。管道、通风、负荷等机电设计中的计算分析模型输出;冷、热负荷计算分析;舒适度模拟;气流组织模拟;设备分析结果存储在BIM模型或信息管理平台中,便于后续应用;

7)绿色评估。通过IFC或gbxml格式输出绿色评估模型;建筑绿色性能分析,其中包括:规划设计方案分析与优化;节能设计与数据分析;建筑遮阳与太阳能利用;建筑采光与照明分析;建筑室内自然通风分析;建筑室外绿化环境分析;建筑小区雨水采集和利用;

8)工程量统计。BIM模型输出土建、设备统计报表;输出工程量统计,与概预算专业软件集成计算;概预算分析结果存储在BIM模型或信息管理平台中,便于后续应用;

其他性能分析。建筑表面参数化设计;建筑曲面幕墙参数化分格、优化与统计;

管线综合。各专业模型碰撞检测,提前发现错、漏、碰、缺等问题,减少施工中的返工和浪费。

规范验证。BIM模型与规范、经验相结合,实现智能化的设计,减少错误,提高设计便利性和效率。

12)设计文件编制。从BIM模型中出版二维图纸、计算书、统计表单,特别是详图和表达,可以提高施工图的出图效率,并能有效减少二维施工图中的错误。

BIM在施工阶段的应用价值

支撑施工投标的BIM应用。3D施工工况展示;4D虚拟建造。

支撑施工管理和工艺改进的单项功能BIM应用。设计图纸审查和深化设计; 4D虚拟建造,工程可建性模拟(样板对象);基于BIM的可视化技术讨论和简单协同; 施工方案论证、优化、展示以及技术交底; 工程量自动计算; 消除现场施工过程干扰或施工工艺冲突;施工场地科学布置和管理; 有助于构配件预制生产、加工及安装。

支撑项目、企业和行业管理集成与提升的综合BIM应。4D计划管理和进度监控;施工方案验证和优化;施工资源管理和协调;施工预算和成本核算;质量安全管理;绿色施工;总承包、分包管理协同工作平台;施工企业服务功能和质量的拓展、提升。

支撑基于模型的工程档案数字化和项目运维的BIM应用。施工资料数字化管理;工程数字化交付、验收和竣工资料数字化归档; 业主项目运维服务;

智能建造的内容范文6

关键词:Agent;多Agent系统;组织模型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1-20322-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Agent及多Agent系统的研究成为分布式人工智能(DAI)研究的一个热点,并且被赋予高于早期的分布式问题求解型的人工智能的一些特点。多Agent系统(Multi-Agent System )是一个高度交叉的研究领域。它吸取了不同领域的内容,如经济学、逻辑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由于它更能体现人类的社会智能,更加适合开放的、动态的社会环境,因而引起了各领域研究人员的浓厚的兴趣,并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和交通控制等领域。

2 多Agent系统的概念

多Agent系统可以被定义为:由多个问题解决者(Ageni)组成的松散的网络,其中的Agent相互作用从而解决单个Agent由于能力或知识上的不足而无法解决的问题。MAS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中的每个Ageni都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足够的能力或知识,这些Agent同时运行,不但所需的数据是分散的,而且没有全局控制系统。

3 MAS的关键问题

在一个MAS中的多个Agent需要相互通信、相互协调、相互协商与相互协作,所以这些也就成为MAS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3.1 通信

在多Agent系统中,一个Agent需要和其他Agent或环境进行通信和交互,单个Agent所处的环境需要能够为Agent的通信和交互提供个一个基本的结构,Agent的这种能力来源于Agent的感知能力和动作能力。

Agent间通信的基本作用是提供信息交换的方法,这些信息包括规划、部分结果和同步信息。在分布式人工智能中,Agent的通信主要是通过对话完成的,其中Agent的角色可以是主动的、被动的或二者兼有。Agent通信中有2种基本的消息类型:声明(Assertions)和查询(Queries)。每个Agent,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必须要有接收消息的能力。

3.2 协调

协调是指具有不同活动目标的多个Agent对其目标、资源等进行合理安排,以协调各自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各自目标。协调包括定时地为其他Agent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主体之间活动的同步、避免冗余的问题求解等。

3.3 协商

协商是指多个Agent通过通信,交换各自目标,直到多Agent的目标达成一致或不能达成协议。它是实现协同、协作、冲突消解和矛盾处理的关键环节,其关键技术有协商协议、协商策略、协商处理三种。

3.4 协作

很多协作所采用的基本策略就是分任务,然后把任务分配或分布到不同的Agent上,这种方法可以降低任务的复杂度。然而,系统必须要决定如何分解,分解过程必须要考虑Agent的资源和能力,并且还必须考虑在子任务之间可能存在有交互,在Agent之间还存在有冲突的问题。这就要求Agent之间必须能够合作求解问题、完成任务。但是系统的任务分解要考虑子问题的交互性、协调性、数据相关性等,而任务分配时通常是采用基于合同网机制来分配任务。最终各个Agent对子问题进行求解并综合单个子问题的解。

总之,通信是MAS中进行协调、协商和协作等活动的基础。多个Agent之间通过通信完成自己或整体的任务。

4 构造MAS的组织模型

4.1 MAS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多Agent系统由一组分离的智能主体构成,为了它们能协作完成各种任务,需建立组织,以进行管理和协调,使多个Agent之间协作完成目标。多Agent系统组织的设计除具有一般组织的基本特性外,还必须使所建立的组织在计算机上易于实现,组织的工作方式适合于计算实体之间的互操作。

多Agent组织定义为由多个智能Agent组成的相对大的系统,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协调,并具有一定边界的计算实体的集合。

多Agent组织的基本特性是:具有社会性的计算实体的集合和特定的目标; 是承诺、制度的集合体;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处理系统也是一个松散耦合的分布系统。

4.2 MAS组织建模的设计原则

MAS组织的建造一般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目标要统一,目的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2)要合理地进行分工协作。(3)统一指挥原则,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4)控制宽度原则;(5)职权和职责必须协调一致;(6)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4.3 MAS组织建模的过程

通过下面步骤建造一个MAS组织的模型。

(1)确定层次组织中各级机构的目标;(2)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分类更科学更合理,要实现目标中需要的各项业务活动或任务,细致地分析实现各级目标所需的所有业务活动,同时还要分析与业务活动相关的可用资源、设施以及利用它们的最佳途径;(3)确定问题求解管理流程的总体设计;(4)设计职能,职能是问题求解管理流程的具体环节,也是组织结构的基本单位。由各类职能形成基层组织,再由基层组织形成上一层管理子系统,直至构成系统的总体结构;(5)定义管理职能和问题求解职能;(6)建立协同工作过程模型和控制模型,它详细说明协同工作模式、职能之间的协作关系、交互控制协议和控制机制等内容;(7)建立完整的组织结构,通过职权关系和信息联系,把各层次、各部门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最终的组织系统图;(8)确定Agent承担的职能;(9)定义Agent实现策略;(10)建立组织管理策略。

5 多Agent技术的应用

5.1 多机器人系统

自主式多机器人系统,尢其是移动机器人系统,其协调十分重要。基于决策论的MAS策略适于多移动机器人的行为协调。多Agent技术可提高多机器人系统的鲁棒性、柔性及容错能力,增加系统的自治性。

5.2 计算机网络

多Agent技术以其独特的自主移动、异步和智能化特性,能较好地适应互联网的高度分布、异构和动态特性,可以弥补传统信息服务模式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下的诸多缺陷。因此,MAS技术已成为替代传统C/S提高网络信息服务质量的首选工具。

5.3 软件工程领域

面向Agent的软件开发方法的优势是数据、控制、资源的分布性、自然的表述方式且便于现有软件系统的集成。它可以描述一些复杂的、有生命的、有行为的组件,并且使它们能与其它一些独立开发的类似组件灵活交互。

5.4 其他应用

多Agent技术还用于过程智能控制、远程医疗、网上数据挖掘、交通控制、信息过滤、评估和集成以及数据管理等。

6 结束语

多Agent技术是当前分布式人工智能及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热点,关于多Agent系统技术的研究多数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INTERNET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MAS研究的需求更加现实地体现出来,这将进一步推动多Agent理论研究的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相信随着多Agent理性模型、行为模型的不断完善,面向Agent的实用技术的研究将会成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蔡自兴,徐光v.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朱福喜,杜友福,夏定纯,等.人工智能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学通,王伟.多Agent系统研究概述[J].现代电子技术,2006,10(225):65-67.

[4] 李海刚,吴启迪.多Agent系统研究综述[J].同济大学学报,2003,31(6):728-732.

[5] 郭海霞,吴捷.多Agent技术的研究进展[J].河南科学,2004,22(2):24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