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因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地理因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地理因素

人文地理因素范文1

人文地理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传达人地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观念。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高一人文地理复习策略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期末地理的命题特点通过对近年海淀期末地理部分的试题剖析,不难看出其试题命制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围绕人文地理核心主干内容选择“中心问题”,突出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

2、创设问题情境,凸显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3、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要求考生能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来分析评价某一区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或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进行反思,从中渗透着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期末复习备考的有效方法与策略人文地理内容虽然具有“多而杂,偏记忆”的特点,但从考试角度看,对其复习也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探。根据上述人文地理考试命题特点和复习原则,人文地理复习方法与策略关键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准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构建人文地理知识结构),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从总体来看,自然地理较难,但规律性强,容易抓住重点;人文地理容易,但内容分散,很难抓住重点。因此,要运用知识结构法来复习,通过知识的内在的联系,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人文地理以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为主线,其考查的主干知识(内容结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布局、聚落(城市)形成、交通线(点)建设、商贸活动、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等。

(2)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资源(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源(能源)利用问题与环境保护;主要环境问题现状、分布、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模式、案例等。

(3)人口和城市。包括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分布,人口数量、素质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与解决办法,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4)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掌握中国和世界地理概况。对中国和世界热点区域,要掌握其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探讨区域发展措施。

2、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认清发展规律。

人文地理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区位、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农业布局、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新兴工业、交通枢纽、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人口容量、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城市规划、环境自净能力、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旅游活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人文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变化规律、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转变、城市化规律与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原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原理、农业生产活动的合理布局原理、交通点线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布局)原理、资源开发与交通建设原理、旅游欣赏与旅游资源开发原理、旅游景观欣赏要求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环境问题成因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原理对人文地理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3、要运用专题复习法,系统掌握人文地理知识。

人文地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习应以专题复习为宜,而且专题的确立宜大不宜小。如果专题过小,不仅综合性会大大削弱,而且会显得很琐碎,导致死记硬背现象。

根据人文地理特点可确立的专题有:

(1)区域的经济发展。包括农业的生产活动与区域开发、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现代农业选择;工业的生产活动与区域开发、工业布局分析,工业基地与工业带问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交通方式与条件分析等。

(2)人口与城市。包括人口问题、城市区位分析、城市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等。

(3)旅游地理问题、大型工程问题、资源开发、资源的跨地区调配、环境问题及保护等。

(4)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等。

三、几点注意事项1、人文地理问题的分析不是孤立的,往往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紧密结合。

2、提高人文地理的得分率除了要加强解题指导外,还要拓宽人文地理的知识范围,增加人文修养也是非常必要的。

3、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和热点,这些问题要特别引起注意。

人文地理因素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人文地理;趣味性;实施策略

高中地理新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其中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主,必修二是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必修三以区域地理为主。这些内容都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等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中的系统人文地理知识。

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不同。自然地理学习起来虽然难点多,但其科学性、推理性较强,教学过程中线索清晰、授课脉络易于把握,而人文地理内容庞杂,不易记忆,学生的知识兴趣点较低,人文地理知识还与历史、政治等学科有交叉现象,这就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难点。况且在文综考试中,人文地理知识所占的分值比例较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目知识的兴趣,增强人文地理学习的氛围。

一、人文地理教学的意义

人文地理学与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地理格局和综合国力密切相关。它的教育价值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用性。现代社会中除了经济增长之外,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需求的增长,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关系的改善,都已成为社会发展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和建设者,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必须具备上述的人文地理知识。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外交流的扩大,无论是就业还是升学等问题,未来社会对高中生的人文地理素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经济生活。

二、人文地理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研究和实施策略

1、精心设计课题导言、精炼点题、诱发兴趣

课题导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因此,有一个诱人的课题导言在课堂开始中显得至关重要。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问题喜欢追根问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新课题导言设计的需求,而经过精心设计、诱发引导的、带有悬念的课题导言,则能够很好地在课堂开始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吸引到对新知识的兴趣学习、探讨方面上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学习,直到悬念化解,问题解决。

课题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创设情景、激感、展示图表、实例开讲、趣引故事,巧用诗歌、名言引入等。举个例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从这一引言中,可以导入影响农业生长的区位因素知识。

2、利用情景假设、赏识激励、诱导点拔、激发兴趣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教学艺术、以增添课堂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找到快乐,并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假设你有足够的财产,你想建一个××工厂,你会选择在什么地方建厂?

学生对于开放性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学生想要建立的工厂是不同的,各自考虑的因素也不同,因而得到的影响因素也是不同的。因此,设立开放性的情景假设,一则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二则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情景假设,增强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

3、结合实际生活,探讨课堂理论知识

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要学习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要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联系学生生活的学习更有利于其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将生活引入到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将熟悉的生活环境与地理学习联系起来。

如揭东经济开发区,这是我们学校学生所熟悉的一个工业园区,教学工业这一章时,可利用其中某个五金公司作为例子,让学生分析工厂的选择区位因素,也可通过出示地图介绍地理位置,分析交通条件等方法,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掌握相关信息,如开发区位于揭东区东部,交通条件优越,国道、省道在此交汇,紧邻火车站,高速公路,揭阳潮汕机场,码头等,这些都是工业区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交通区位条件。区内的工业公司众多,有广东巨轮模具,榕泰化工、宏兴达塑胶、雅迪高五合塑料、泰丰侨金属制品、恒业不锈钢、天润鞋业,欣达化纤纺织公司等等。这些大家熟悉的工业企业,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哪些工厂和公司是有联系的,哪些彼此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也较容易分析出没联系的公司聚集在一起的原因是:为了彼此之间的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信息联系,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具有生产协作联系的工厂发生近距离聚集的现象,从而促进工业区域的形成。

学习产业转移类型时,一种是区域产业的转移;一种是国际产业转移,所举的案例可用:广东巨轮模具公司总公司在揭东,但有一部分分公司已转移到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或国家(如印度),此时学生会有兴趣分析探讨其转移的原因及带来的好处,并进行讨论、发言提问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收获、感受到“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4、巧用游戏或活动诱发学习兴趣

如:以小组为单位,以“交通与生活”为主题,说说交通运输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及关系:

第一小组房地产开发商

第二小组城市规划部门

第三小组服装批发市场

第四小组城市居民

通过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调动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5、课外知识的延伸

在地理课堂中适当补充一些信息材料,能有效防止单纯从文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

例如:讲到交通运输,可以把内容扩展到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干线,告诉学生,在现阶段,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突破1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根据规划,2020年全国高铁线路图将形成“四纵四横”的格局。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课外知识的延伸程度与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人文地理素养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外之余,要多学习,扩展自己的视野,才能在人文地理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扩展、延伸,才能更好地提高人文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三、总结

课堂教学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点。学生获得人文地理知识,提高人文地理素养,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方法,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存在的魅力,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趣味性和知识的记忆理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巧妙导入新课,巧用情景假设,赏识激励,诱导点拔,妙用游戏或活动,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相关知识的延伸扩展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才能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利.如何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1(3);155-156.

[2]吴海忠.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习兴趣[J].地理教育.2010(5);11.

人文地理因素范文3

关键词:大数据;人文地理学;研究

1“大数据”的定义与类型

总的来看,当前仍然没有形成对“大数据”统一的定义。早在17世纪,哲学家们使用“数据”这一词汇,专指真实的、反映事实的相关信息。长期以来,研究过程中的“数据”指的是依据某些传统调研方法(例如:问卷、访谈、日志等)收集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所抽象表达出来的意义。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加速了信息的存储、交换与计算过程。特别是互联网的使用,遗留下大量的数据“痕迹”,而且产生的速度也是日益增倍。据Hilbert等的研究表明,仅2007年人类大约存储了超过300EB的数据,而人类存储信息量的增长速度比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快4倍。这一海量的数据被形象的称为“大数据”,这一定义突出体现了数据规模大的特征。

简单来看,“大数据”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观测型、自动获取型与自愿贡献型。①直接观测型主要是指由各种电子监视器等(例如道路卡口摄像头)直接观测的数据,往往针对某一特定地方或人(群)。②自动获取型数据是由于电子信息设备或相关网络应用程序的使用而自动留下的网络“痕迹”。例如网络中留下的搜索与浏览记录;网络购物留下的交易数据、快递包裹留下的转运记录;出租车gps记录的时空出行路线、智能公交卡记录的上下车出行记录;手机基站检测得到的手机用户位置、手机用户间的通信记录等。③自愿贡献型数据是人们自愿在网络上或分享的数据,主要是社交网站上使用者的相互作用,例如社交网站签到留下的时空数据、社交网站用户的社交关系网络、社交网站用户的相关言论,以及Frickr等分享网站上游客上传的照片信息等。

2“大数据”为人文地理学研究带来变革

从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看,大数据迎合了人文地理学“计量转向”与“社会转向”的发展规律。1950年代,得益于计算机处理数据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学研究出现了“计量转向”。数量模型的引入提供了空间研究的方法基础,避免了简单、抽象、定性的约束。特别是舍弗尔(Schaefer)等为代表的学者倡导地理学是一门追求普遍规律的实证主义科学,并力图借助数学模型等工具发现空间法则。大数据提供了丰富的、详细的、实时的信息,有助于社会科学家更加全面、大尺度、精细化地研究各类社会科学问题,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大数据携带的地理空间属性,无疑也为关注空间的人文地理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在当前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大前提下,大数据为人文地理学科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内争取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提供了新的契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由早先的以定性描述分析为主到计量革命后的定量方法兴起,到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再到大数据环境以数据驱动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这其中通过对人与自然交互活动过程的实时、精细、动态感知,使从原先只能由结果去推断过程的研究模式转变为可以对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实现可感、可知、可控的革新。这就是以数据驱动,特别是大数据环境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的一个创新。

大数据给人文地理学带来的变革除了思维模式以外,对现象与要素数据的实时性、覆盖面、精细程度(实时监测数据)也是一个极大的补充。传统统计数据由国家权威部门提供,而大数据时代到来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统计数据的提供者与者(VGI),这是一种由下至上的自发数据收集形式,可能促使传统统计数据采集方式有所革新。带有空间信息的大数据给人文地理学研究带来了机遇。大数据与计量地理革命以及社会转型不应该被忽视,因为其提供了大量带有时间与属性信息的人类行为数据。新的数据源:大数据时代向通常以传统统计数据为研究基础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方法论、思维方式。数据采集方法也已经从传统的统计年鉴数据、调查问卷数据、访谈数据转变为网络数据(社交网络数据)与新的空间定位数据(GPS,智能手机,位置服务等)转变。

3大数据应用于人文地理研究的总体框架

大数据已经渗透至国家、区域及城市经济社会与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人文地理的研究应抓住大数据这一机遇,对城市居民活动、企业空间布局、公共服务供给及城市治理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总体来看,人文地理研究或应用的框架构建需要以大数据为核心。通过网络数据挖掘或信息设备采集等手段获取主题网站、社交网站、智能手机及城市传感器等行为活动数据,利用传统人文地理研究方法和地理信息科学GIS等数据分析工具对大数据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并结合部分传统数据对研究主题内部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把握,从而构建以居民个体或群体组织行为分析为核心的大数据应用支撑平台。

在此数据平台基础上,城市地理学研究应重点关注居民行为、活动等及其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组织和结构的变化;社会地理学研究则需要集中分析社会群体特征、网络、活动等及其影响的社会空间分异或融合;政治地理学研究则通过基于舆情分析的国家或地区间地缘政治关系判断政治现象发生和影响规律;旅游地理学研究应强调旅游者行为分析在旅游出行方式、资源选择、旅游體验及设施应用等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交通地理学研究可以以基于电商大数据的物流组织分析为切入点来优化区域或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经济地理学研究应系统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迁移等行为活动及其对区域或城市生产力空间的影响;文化地理学研究则需要从大量居民活动或情感数据中分析城市文化特质或结构来探讨人类文化活动对区域或城市的影响;军事地理学研究可以侧重对大体量地理环境、政治因素、突发事件等信息进行安全评估来制定军事战略方针。同时,还应借鉴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情报科学、心理学、数学及城乡规划学等其他相关学科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来不断完善大数据时代人文地理研究框架或体系。

参考文献 

[1]吴传钧.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M].学苑出版社,1998:28-33. 

人文地理因素范文4

同学们在学人文地理的时候往往喜欢孤立地去理解接受人文事象,而忽略了与自然的实质联系。这种把人文和自然割裂的行为是造成对人文事象把握不准的重要原因。要知道自然和人文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以前有环境决定论一说,虽然其过于强调了自然对人类的制约和影响,而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但只要撇开这一点,其大多数的观点和理论还是正确的。如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的形成,你仔细深究一番,必然会发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北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南地区的吊脚楼,藏南地区的碉楼等等无不说明了自然环境对当地建筑形态的影响。)。事实上人文事象是根植于自然环境的,每一种人文事象的形成以及其相应的特点,必然或多或少地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有的十分强烈,有的相对小些罢了。因此,扎实的自然地理知识是理解和分析人文事象的基础。下面看一个小例题。

记忆就像是在沙漠里卖领带的商人:“要水?没有。不过,如果你要领带,我这里有的是。――阿梅丽・诺冬

如果我不认识你,我没活过;如果我至死不认识你,我没死,因为我没活过。――塞尔努达

图为美国阿拉斯加州及其附近地区示意图。回答:

1阿拉斯加州面积约171万km2,但人口仅60多万。影响其人口密度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淡水资源不足 B热量资源不足

C能源资源不足 D土地资源不足

2影响图示区域输油管道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分布状况 B海域运输状况

C地形分布状况 D植被分布状况

首先,两个小题问的都是有关人文现象,但在寻找其形成的原因时,都需要我们从自然角度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正说明了上述观点:自然因素是造事象的重要原因。这也告诉我们在分析人文事象成因和特点时,首先要着眼于自然原因,而如果你只放眼于人文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的话,那很可能导致错误。如第二小问中人类铺设的输油管道路线选择主要考虑的因素就不应该是人文因素。

其次,整观该题不难发现,了解和掌握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是作答该题的关键。如果对美国阿拉斯加州地区的自然环境总特征(寒冷)不是很明了,抑或忽视了自然环境对人文事象的重大影响这一点,那么作答时很可能出现偏颇。如第二小题,很容易选择A项或C项。(上述两小题的正确答案分别为B。)

总之,扎实的自然地理知识是答好人文地理问题的基础。平时要养问题联系自然知识的意识,拿到人文问题,首先从自然角度找答案,要竭力做好自然与人文的衔接,架通自然与人文的“桥梁”,而且此“桥梁”应非独木桥之类,而是要像架在黄浦江上的扬浦、卢浦、南浦大桥那样,彻底架通浦东、浦西(自然和人文)两岸,做到自然与人文的贯通融合。而从学生现有的情况看,正是缺乏对自然和人文的很好沟通,从而在分析回答人文地理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注重人文地理的思维模式构建

地理学科有着其自身的独特的地理思维模式,有别于一般的思维模式。人文地理更有其独到的思维模式,其正是学好人文地理所必备的前提条件。综观人文地理思维之模式,本人觉得以下两条尤显重要。

1谙熟区位分析法,其是人文地理的核心

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所以学会运用区位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是人文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 这里首先有必要对每一项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做到了如指掌。如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人类活动事项的各自区位因素,书本都作了专门介绍的,需要逐一罗列,做到识记理解,构成思维框架储存在脑子里,为以后作答问题而准备。现举一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三全”和“思念”为代表的郑州速冻食品企业迅速崛起,郑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分析郑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10分)

针对上述问题,作答时宜分以下三步:

第一步,明确问题,构建思维框架。“分析郑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实为分析影响食品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如下:

影响食品工业的区位因素原料交通运输市场需求科学技术劳动力其他:农业基础、水源、土地、政策、环境等

第二步,结合材料,细化结论。通过调动该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细化答案。如下:

影响食品工业的区位因素原料――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原料丰富交通运输――位于京广线与陇海线交汇处,交通运输便利市场需求――市场需求量大科学技术――冷藏和保鲜技术的发展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其他:农业基础、水源、土地、政策、环境等――政策支持

第三步,组织和优化答案

【参考答案】农副产品(原料)十分丰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需求量大;保鲜、冷冻等技术的发展。

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区位分析法,遵照以上三步答题法,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不会出现严重的偏漏现象。上述问题也正是人文地理问题中最常见和典型的区位分析问题,所以掌握上述要义也是应对区位问题的好方法,务必熟练应用。在平时,对常见人文地理事象的区位条件务必作专门的梳理,并贮备于脑中。在这一点上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

2评价、意义类问题的思维构建

这也是人文地理中较常见的一类题,要求学生就某项人类活动给予分析评价。学生反映对该类问题总感觉难以适从,对有些要点是否能构成答案也不置可否。其实,这类问题也是有相应的思维框架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宜多归纳总结。一般来说,评价意义类的问题就宜紧紧扣住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大方面去寻找答案。有了思路再结合具体事例作进一步的展开和组织答案即可。如题:

(3)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该小组向丙村建议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请你阐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意义。(10分)[注:丙村为浙江南部的低山丘陵区]

【答案】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可以充分发挥该地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增加村镇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等(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从参考答案,我们可以反推其答题思路,不难发现前半部分正是从经济效益这个角度作答的,后半部分正是从社会效益作答的。不过,其似乎没有提到环境效益方面。这里我们不妨从环境效益角度给它补充: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改善环境,实现人地和谐发展。这是完全可以的,答案变得更为完善。所以可以总结得出,在评价人类活动意义类的问题时宜从经济、社会、环境三大角度加以落实解决。

其实,学习地理过程中不断地构筑相应的地理思维模式,是极其重要的,有了相应的地理思维模式,思考分析问题就会变得思路清晰全面,具体作答更是易如反掌。

每一个人一生都总在自由和归属之间挣扎,那是条窄径。我有时候会为了得到归属而牺牲掉自由,但更多时候我已经对归属放弃了一切希望。――珍妮特・温特森

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约翰・肖尔斯

三、关注生活和社会,尤其关注热点,勤于构思

地理学科尤其是人文地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地理学是一门源于生产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学科。因此,在平时关注生产生活尤为重要,每每遇到一些地理问题都要试着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作答,而这些社会问题很可能就成为考题。如2010年初,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成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热议问题。对于这样的社会问题,就有必要给予关注,并试着去解释它,或者借助新闻媒体或其他一些渠道来寻求答案。其实,这样的社会问题,电视报纸等媒体往往都会集中报道讨论,媒体也都会组织一些专门的访谈节目,邀请专家释疑。如这样的电视画面:记者深入劳力市场,采访民工和企业主,而且问题往往围绕“民工荒出现的原因以及今后如何应对?”,民工和企业主的回答往往能击中问题根本,成了问题的极佳答案。要如能听听专家的分析,那更是入木三分。所以你只要看了类似的节目,答案自然明了,应对考题更是绰绰有余。如:

36材料二:2010年春节一过,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开始外出打工,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人数有所减少。东南沿海地区企业招工困难,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工荒”。

(3)结合材料分析造成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面对“民工荒”现象,你认为东南沿海地区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答案】原因:国家政策的支持,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或二、三产业)发展加速,当地就业机会增多;国家重视“三农”问题,中西部地区农业增收明显,部分农民工外出就业动机减弱等。(每点2分,共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人文地理因素范文5

关键词 演绎式教学 内涵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in College

"Human Geography" Teaching

ZHANG Meifen, ZHANG Ling

(School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 Yunnan 655011)

Abstract"Human Geography" is the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n existing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geography scie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he meaning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specified the principles of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in the "human geography" teaching, mainly in the core of thinking, student-centered, as the main means of mutual cooperation,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can not be ignore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moderation. Explore the ways of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to change "abstract" to "specific"; from theory to the case, change the "common" to "personality"; the use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change "theory" to "practice."

Key wordsinterpretation learning; content; way

在目前的地理教学改革中,比较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老师采用多种渠道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检验假说形成结论交流评价提出新问题。但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用此方式。人文地理学是理论学科,学习理论但并非到此为止,还要求学生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形成更深入的思维方式,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采用演绎式学习比较利于达到此目标。

1 演绎式学习的内涵

演绎法是相对归纳法而言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运用得很广泛。具体地说,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一特殊的对象,推演出有关这个对象的结论的方法。演绎法是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没有归纳,演绎的前提就不可能产生,演绎推理也就无法进行;演绎为归纳提供指导,没有演绎,归纳就没有方向,归纳的成果也得不到扩展和加深。另外归纳和演绎可互相渗透、相互转化。

地理演绎式学习是在理解、记忆老师讲解的理论基础之上,运用一般原理考察特殊的人文现象,敏锐地发现问题,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思考周围区域的实际问题,强调“地方的个性与独特性”。这也呼应了社会学之父马克思・韦伯所认为的在文化科学中,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知识价值并不高。

2 高校《人文地理学》演绎式学习的原则

2.1 演绎式学习以思维为核心

演绎式学习只是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该方式知识组织形式而不是目标,进行演绎活动的目标是思维性,重在提升思维价值。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人文地理理论的学习和记忆,教学中,教师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将一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推演到特殊对象。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思维的形成过程,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并清晰地向学生演示自己“学习理论―总结案例―巩固理论”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掌握。

2.2 演绎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是地理知识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地理演绎式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主动建构地理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扩展思考的任务,给学生机会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对地理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对地理现象的想法,了解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

2.3 演绎式学习以相互合作为主要方式

各种人文地理现象往往是多种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人文地理问题往往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一定完整、严密,往往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在整个演绎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差异,演绎者对一些地理问题的理解常常不同。这样,演绎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学会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在合作中,演绎者各自的想法、思路更清晰。

2.4 演绎式学习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无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庸置疑的。教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把握,理清知识体系,这样才能确定该部分内容是否选取演绎式学习方式教师在布置演绎任务前,先向学生介绍不同版本的《人文地理学》教材,讲清楚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性、研究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等,给学生剖析清楚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及文化理论体系,然后再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后续各章节中。在讲理论时可打破教材编写顺序几个专题进行,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文地理学理论知识,此为学生进行演绎式学习的基础。”

2.5 演绎式学习需遵循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就是要求所设计的演绎式学习活动的难度适中,使得学生能比较自如地采用此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所设计的内容要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有较强的关联性,要让学生从已知的经验和知识过渡要新的领域,使其内在知识体系的逻辑联系比较紧密,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选取的内容难易要适度,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的内容学生兴趣都不太强,唯有选取难易适度的内容,学生才会更有兴趣去思考。最后是必须认真考虑是否适合运用演绎式学习方式,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演绎式学习,所以,教学中的演绎式学习活动,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限定,不要为演绎而演绎,使演绎式学习活动形式化。

3 高校《人文地理学》演绎式学习的途径

3.1 从已知到未知,变“抽象”为“具体”

人文地理学中有部分抽象的原理和理论,学生对这些内容往往难以理解。在地理演绎式学习中,教师可将难点分解为零散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清楚后,向学生演示自己对此理论的演绎,表达出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考过程,而后请同学思考并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师指出其中不足的地方,再回顾所学理论,此为一完整的演绎式学习过程。

3.2 从理论到案例,变“共性”为“个性”

在讲解完基本理论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现象或事件,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评价,培养多维度思考方式。如学习人口移动动力机制时,教师先讲解不同学者提出的见解,主要介绍“推力与阻力”理论,考虑迁出地相关联的因素、迁入地相关联的因素、中间的障碍因素、个体因素,给出案例“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之后让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思考影响该地域人口移动的因素,与所学理论和区域进行比较,教师要注意创设学习情景,提出能够激励学生思考的问题。

3.3 理论结合实际,变“理论”为“实践”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如“文化产业、文化消费”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制作调查问卷,走出教室,对本地实际进行实践调查。

演绎式学习是诸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它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环境,创造了实践的机会,搭建了激发潜能的舞台,让学生养成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用研究的态度去做事的习惯和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罗祥海,朱光良.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再认识[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8:28-30.

[2]曹向容.演绎法与中国式教学[J].科教文汇,2009.11:19.

[3]王妍,许红平,马智兰.归纳演绎法与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3:78.

人文地理因素范文6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四、小结: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1)地理基本概念。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2)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3)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4)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5)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1)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