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1
例1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图1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1,回答(1)~(2)题。
(1)根据图1中提供的信息,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 )
A.流水作用增强
B.冰川作用增强
C.风力作用增强
D.变质作用增强
(2)根据图1中信息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②植被覆盖率增大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④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思路分析】(1)读图1可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风尘沉积通量逐渐增大,说明西北地区干燥度逐渐增加,风力作用逐渐增强。
(2)青藏高原隆起后,西北地区降水减少,晴天多,因此太阳能资源更加丰富;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增大,大陆性增强。
【答案】(1)C(2)A
例2 图2是东欧和北亚的植物和农业带分布示意图。读图2,回答(1)~(2)题。
(1)图2中植物和农业带的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图2中植物和农业带的分布与图3中甲~丁四线段所经地区一致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思路分析】(1)图2中沙漠草原带混合林针叶林苔原带的递变是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形成的,因此其体现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图3中丁表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甲、乙、丙都表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但能体现图2中沙漠、草原带的只有乙。
【答案】(1)A(2)B
二、解题准备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特征之一,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重要体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受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的影响,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而由于气候干旱,这里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无不呈现出温带荒漠带的突出特征,形成温带荒漠景观。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发生改变。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图4所示。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从而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图5所示。
2.自然带的分布
地域分异规律的直接表现是自然带分布,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而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此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以北半球为例,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照如图6所示。
3.地带性分异规律(如表1)
(1)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是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和热量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如图7所示),但并不完全一致。
山麓与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情况下,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在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例如,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和山体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的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丰富。
(4)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的高度不同。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越低,具体如图8所示。一般情况下,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阳坡海拔高,阴坡海拔低。
(5)判断雪线高度。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气温在0℃以下),地球上各地区雪线分布高度的起伏变化,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
气温――地表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因而雪线高度也由低纬向高纬降低。
降水量――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
地貌――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陡峻的山地,不利于积雪的保存,雪线偏高,而缓坡雪线较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4.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及案例分析
(1)表现。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某些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呈现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并不是说无规律,只是与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比较,其自然带的分布没有呈现“地带性”更替,故称“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落叶阔叶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同一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且很长。
“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2)案例分析(如表2)。
三、命题预测
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试题,多以某一区域的变化为切入点,要求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环境变化过程或原因;或者以某一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要求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其对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变化过程一般结合河流、湖泊、三角洲等分析;原因一般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去分析;影响一般从河流下游地貌变化、生态变化、生物变化等方面去分析。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及其成因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此类试题常结合自然带分布图、区域图,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和影响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等。或结合局部区域图,考查非地带性现象的产生及其成因。
四、能力测试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图9),回答1~2题。
1.引起该区域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砍伐植被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
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独特性
B.区域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
图10示意我国某山地东坡的垂直自然带谱,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B.自然带分布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影响雪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坡度
D.甲处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该山地可能是( )
A.横断山
B.天山
C.武夷山
D.大兴安岭
5.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图11),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11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
(2)A地气温年较差比B地________,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基础因素是__________。
(3)图11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明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
(4)简述C岛东部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图9中地壳上升,形成了山地,影响了该区域环境。
2.D地壳的抬升使得山地一侧为迎风坡、另一侧为背风坡,背风地带由于降水减少,植被、土壤等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D图10中甲处之上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之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依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知,甲处必然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该山地的下部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因此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气温是影响雪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4.A依据山脚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判断可能是横断山或武夷山;又因为主峰海拔达7556米,则可能是横断山。武夷山海拔较低,且没有永久积雪带。
5.(1)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横贯大陆东西。
(2)大 热量(或太阳辐射)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2
[ 地理位置的描述]
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一般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绝对地理位置是以整个地球为参考系,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自身唯一的经纬度值。相对地理位置是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因此,在答题时需要注意题干设问方式,有的放矢地回答。
1.描述绝对地理位置
若要描述某地经度位置,需要指出该地具体经度范围及所处半球位置,如东(西)半球;
若要描述某地纬度位置,需要指出该地具体纬度范围、地处高(中、低)纬度、地处 纬度带(如热带、亚热带)及所处半球位置,如南(北)半球。
2.描述相对地理位置
若要描述某地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首先应清晰表述地处什么自然区。
然后,描述其海陆位置(大洲大陆位置),可用“ (方位)临 海(洋)或大陆(大洲)”“位于 大陆(大洲或海洋) (方位)”“深居 大陆(大洲)内陆”等用语;
描述地形方面,可用“ (方位)临 (山或地形区)”“ (山或某地形区)的 (方位)”等用语;
描述板块位置,可用“ 板块与 板块交界(碰撞或张裂处)”“ 板块内部”等用语;
描述气候方面,可用“地处 温度带”、“地处 干湿地区”等用语;
描述其它相对位置,可用“ (方位)临 (河、湖、植被、土壤)”“ (河、湖、植被、土壤) (方位)”等用语。
若要描述某地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则可按以下方面叙述。
描述交通区位时,可用“ 交通线的 部位(如东端或西端)”“ 交通的枢纽(节点、要道)”等用语;
描述经济区位时,可用“ (方位)是 (著名的经济区域)”“离 (著名的经济区域)近”等用语;
描述政治区位时,可用“ (方位)临 国(省、区)”等用语;
描述其他人文地理方面内容时,可用“地处 文化区”“地处 民族聚集区”等用语。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笔者有的项目用“位置”,有的用“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与“位置”不同,既有区,又有位,还有被设计的内涵,其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现代区位理论并不把诸如动植物占据某特定场所繁殖、生存的行为纳入区位理论范畴,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与人类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就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从这点来看,地理位置更注重自然属性的表达,而区位则是注重人文意义上的表达。
[ 地理位置的评价]
[纬度位置――热量][人类活动][水文水系
土壤
植被][海陆位置――水份][板块位置][气候][地形][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决定自然地理特征
经度不同,地方时有差异;纬度不同,地表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海陆位置会影响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即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差异会形成气候的差异。描述时,可用“纬度低,光热充足,利于农业发展”“南北纬度跨度大,地表热量迥异,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等用语;
板块位置决定了地质作用的不同,地质作用影响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海拔不同,水热组合差异,形成气候的垂直分异。地形、气候是地表两个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特点决定了该地水文水系、生物、土壤的分布与变化。描述时,可用“沿海,海岸线长,利于海洋资源开发”“沿海,多良港便于对外联系(海洋运输)”“内陆边疆,位于与邻国陆上对外贸易与合作”等用语。
2.位置影响人类活动和人类行为
人是地理环境的产物,自然地理特征差异产生了人类活动和人类行为的不同:如人口、民族、语言、宗教等分布、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活动等。
描述交通区位,可从“该地几种主要交通运输线路从什么方向联系或沟通了什么区域”和“什么重要交通线路经过此地”两方面展开叙述;
描述经济区位,可从发达区往往对该地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市场等,欠发达区为该地提供劳动力、原料、动力、市场等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描述政治区位,主要从便于与邻国(省、区)进行交流与合作这个角度展开描述。
例题 仔细阅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比较甲、乙两个大河图示阴影部分地理位置的异同点。
(2)试分析C港成为世界著名大港的重要交通位置条件。
解析 (1)地理位置的概括或描述或比较类题,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大洲大陆位置)是最重要的,其它要素,如果材料有相关信息则读写出,如果没有一般不用回答。
[\&相同点\&不同点\&甲\&乙\&绝对位置\&中纬度\&52°N左右\&32°N左右\&相对
位置\&海陆
位置\&亚欧大陆
沿海地区\&在亚欧大陆的西岸
临大西洋(北海)\&在亚欧大陆的东岸临太平洋\&河湖
位置\&河口地带\&莱茵河河口\&长江河口\&]
港口是水运网中的一个点,港口规模的大小理论上应该是由港口货物的多少决定。港口货物的多少受许多条件影响,如港口的区位条件、港口基础设施条件、港口集疏运条件、港口腹地经济发展水平、港口软环境水平(通关快慢、服务好坏、价格高低等)等等。此外诸如港口水深、港口陆域范围等自然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规模。此处交通通达度越高,港口腹地越广,集疏运条件越好,进出港货物量越大。
(2)C港(鹿特丹)成为世界著名大港,是源于它是世界水陆交通枢纽的交通位置条件。作为交通枢纽,必是多条交通线路交汇,故第2问答出经过鹿特丹的主要交通线路即可。
答案 (1)共同点:均为中纬度亚欧大陆上,河口地带。不同点:甲在亚欧大陆的西岸,莱茵河河口,临大西洋(北海);乙在亚欧大陆的东岸,长江河口,临太平洋;甲纬度高于乙。
(2)扼北海航线要冲;位于莱茵河入海口;地处亚欧大陆桥西端。
[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地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甘肃生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
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参考答案]
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3
一、突出主干知识,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
高考试题虽然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它们所蕴含的主干知识点是永恒的,而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依据。
哪些是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呢?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大气、海洋、陆地和地图五个部分,这五部分内容是高三复习中的重点、难点,加之自然地理本身具有很好的地理思维价值,因此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较难试题主要涉及这部分的内容,且所占分数比例稳中有升;人文地理涉及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各方面,而各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各种人类活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所以高考这部分内容不仅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更侧重考查考生用人文地理观点方法分析评价区域人文地理现象,解决区域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特点,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一起构成地理学科的主干体系。同时由于高考强调的是综合能力的考查,从而使高考试题更多的是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融合到一定的区域当中进行考查,形成独特的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重点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应化繁为简,重点要讲透,难点要讲清,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应大胆删去。这是当前高考改革对高三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区域地理知识,加强读图能力训练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独有的知识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地理试题信息很多时候都是以图(常见的有景观图、示意图、坐标图、区域图、值线图、综合图、虚拟区域地图等)的形式展现。只有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我们知道。地理读图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的高低。
读图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复习时要抓住地图不放松,要掌握各类图表的绘制原理和分析图表的一般方法,平时多看图多记图(利用不同内容的地图对应记忆),从而使地理事物的存在位置,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变都具体地“印”在脑海中,做到胸中有图。此外,还要学会简单图表的绘制,适当地做些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为图表的练习,即做到图文转换,图文结合,这样在高考中即使遇到设计新颖的图表,也不会手忙脚乱了。
三、强化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高考是一种选拔高素质人才的考试,是全方位对考生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的考查,其目的为了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复习时,变教师为中心的复习讲课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复习活动,变单纯复习知识为结合能力复习,变死记硬背为对知识的整理加工,变记忆结论为思考过程,变被动做题为独立思考。变时间积累为提高效率。还要避免在备考时陷入这样的误区:研究什么知识内容不考,什么重点内容考。《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范围是需要认真复习的,因而,复习什么内容、抓什么重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复习,增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好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为此建议在复习时做到以下五点:
1、讨论。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讨论,在倾听不同意见中集思广益,在接触不同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2、反思。(1)得出结论的条件有哪些,所依据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有哪些。(2)解题的思维分析。
3、求异。引导学生在常规的识记和应用的基础上,冲破原来的思维结构,加强引申性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自由思考、想象猜测。
4、辨析。缺乏批判性思考的人,易受已有的暗示影响,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辨别正误。区别真伪。可将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成题目。让学生反复辨析,细致比较。
5、质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大胆挑剔,不唯师,不唯书,养成多层面思考、多角度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
高考试题将更进一步地贴近生活、侧重应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视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命题的立意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有关理论联系起来,情境设置更加真实,全面地模拟现实。因而常以教材外的知识为切入点,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来呈现。例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到的问题有沙尘暴、西部大开发、石油进口、我国粮食生产、印度洋海啸、红色旅游、奥运会、“三农”问题等。试题中并不直接考查这些事物本身,而是以之作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要从中分析出这些热点和地理知识的结合点。
五、科学训练,强化答题方法
今后复习时要精心挑选,科学训练,运用精选试题系统训练学生的知识系统能力,使其在答题中学会审题,掌握技巧,准确地把握解题思路,规范答题。并不断总结答题的方法规律,熟练答题技能。
1、认真审题,充分获取有用信息
包括给出的文字材料、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等。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审题干关键词:
审限制性条件(材料图表中的已知或隐含的条件);
审答题方向(问什么);
审答题内容(到底要我们干什么);
审答题方式(简述综述还是说明分析);
审渗透的规律系统。
2、精准组织答案
把握答案的方向性,就是实现知识与问题的对接,分析解决该问题所应用的地理原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理顺答案的逻辑性,就是将已知条件和所问问题,即事物的前因后果组成一条“知识链”,各知识点环环紧扣;“知识链”的起点是情景中的已知条件,终点是指向问题:
做到答案的全面性,就是在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避免失分。
3、规范准确的表述
语言精练专业,切中题目要点,专业就是要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精炼就是不说废话,不离题。避免语言过于生活化或者不简洁;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4
【关键词】试题 答题思路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119-02
高考试题是高考备考最有效的复习资料,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跟踪研究,发现并总结高考试题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 特征描述类设问试题
1.常见设问形式
高考地理试题中,特征描述类型的题目通常为描述某地理事物的形态或状态。设问形式一般有描述图中城市分布的特点、说明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简述图中某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等。
2.答题的一般思路
第一,利用纬度、区域特征、图例和注记等进行空间定位。第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图文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包括区域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要素和工业、农业、人口、城市、交通、商业、旅游业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第三,根据题目设问要求,组织和梳理语言,注意把握关键词和地理专业术语的应用。第四,组织答案,要求简洁、准确地进行描述。
3.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把握好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即从哪些方面去描述问题。例如: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等方面描述。气候特征主要从光、热、水等方面描述,主要包括气温及其季节变化、积温等――热量条件和降水及其季节变化、干湿状况等――水分条件及水热组合状况。河流水文特征一般从流量及其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包括凌汛)、水能等方面描述。第二,语言组织需注意的问题:(1)明确描述的方向,将地理问题与地理原理相联系,实现知识的应用与迁移;(2)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内容要素和层次是否完整;(3)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要准确,尽量使用地理专业术语,避免答案口语化。
二 原因类设问试题
1.常见设问形式
原因类设问试题在命题形式上,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对区域内典型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进行设问。设问形式一般为“试分析某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或成因等”。
2.答题的一般思路
地理成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原因。自然原因一般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轮廓、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资源、洋流、板块运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工业、农业、人口、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历史条件、宗教等方面分析。
3.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正确解答原因类试题,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组成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影响等温线走向的因子。受太阳辐射(纬度)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呈东西走向;受地形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等高线平行,与山地走向一致;受海陆分布或洋流影响,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若等温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则为盆地或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反之则为山地或高原。第二,组织答案前先要确定影响因素,再按影响因素逐一组织答案,注意答案的条理性和层次性。
三 比较类设问试题
1.常见设问形式
高考地理比较类试题的设问形式主要有:比较图中某地和某某地的差异;与某地相比,某某地某一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有何特点;分析某地和某某地的异同点等。
2.答题的一般思路
第一,审题:分四步走。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目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是异同点;第三步审比较考点,例如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既有气候类型名称的异同,又有气候特征的异同点;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避免遗漏答题要点。第二,联系:联系是答题的依据,分三步走。第一步,联系试题中的图文资料,它们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第二步,联系所学知识,即能迅速理解它们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点;第三步,联系实际生活和常识。
3.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注重区域综合分析,主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进行。第二,在组织答案要点前先参考分值,依据分值定答题要点,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出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高分。
四 措施类设问试题
1.常见设问形式
措施类试题常见设问词有“措施”“建议”“方法”“发展方向”等。多为环境问题、人口和城市问题的解决措施、自然灾害的治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等。
2.答题的一般思路
在复习过程中把握一般思路对解答措施类设问试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类试题大部分都是针对原因找方法的,在试题中即使没有考查原因,在答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再根据原因和不足,提出合理的措施、方法、建议等。
3.应注意的问题
自然条件相对稳定,应侧重于人类活动方面寻找方法。治理措施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一般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答题要点应尽量全面,且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五 评价类设问试题
1.常见设问形式
评价类试题设问词一般有“评价”“影响”“利弊”等,常见问题有评价(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区位条件;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评价大型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等。
2.答题的一般思路
评价类试题设问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评价某地理事物或现象,包括区位条件、影响、发展条件等,此类设问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论证;(2)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对区位条件和发展条件评价时,可以从自然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类问题从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加以分析。二是给出限定条件进行评价,对这类设问分析时要仔细审题,抓住限定词,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评价利还是弊、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等。
六 意义类设问试题
1.常见设问形式
近年来,以开放性为特征的地理意义类试题有增加的趋势,试题的基本形式是针对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来设问,设问形式一般有“运用某某原理(知识),分析某某对某某的意义”,“说明某某在某某方面的意义”等。
2.答题的一般思路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5
一、地理复习课中的“学案导学”
进入高三,地理学科全面进入高考总复习,而以前复习课的教学大都采用归纳成条文、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学,经常是教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即使课后学生多练,复习课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说明教师完全的教授,并不一定是好事,有时甚至是“吃力不讨好”。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案导学”运用于高三地理的复习课教学中,设计不同的层次要求的练习,可大大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二、“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
“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分为:学案设计、课堂交流讨论、课堂讲解及测试检验效果。
“学案导学”的关键是学案的设计。复习课程的学案设计必然是不同于新课的, 但学案的设计仍然应具备以下原则:
(1)围绕课程标准,紧扣考点。
(2)有启发性。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
(4)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预习,把学生置于主动地位。导学案出于高考复习的需要,经常会利用高考真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锻炼学生的高考备考能力。
如结合考纲要求来设计区域地理特征的学案:
(1)学会从文字图标材料中有效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原有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2)描述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发展的方向和开发利用方式及由此引起的面临的问题及找出解决的合理措施。
(2010年上海高考题)读有关厄立特里亚的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厄立特里亚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而且不稳定。2007年人均国民收入仅270美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粮食不能自给。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如在平原、山地斜坡主要采用传统地面灌溉和引洪灌溉的方式,很少实施喷灌、滴灌。目前我国和厄立特里亚正在开展农业方面的合作。
(1)从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及该国所处的大洲方位,概述厄立特里亚的地理位置特征。
(2)归纳厄立特里亚的地势特征,并根据地势判断该国从东南部到西北部气温变化趋势。
(3)由于地势的影响,河流的流向具有 的特征。一般而言,A、B、C三条河流发源区大气降水补给量由大到小依次是 。
(4)由于受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的影响,厄立特里亚农业除游牧畜牧业以外,农业地域类型还有 农业,其主要粮食作物是 ,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是 。
(5)简述厄立特里亚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
以上的高考真题的引入,让学生自己从习题中导出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方法。
在解读考纲的基础上进一步“导学”,学生可自学完成对主干知识的梳理,查漏补缺。导学案的设计在一轮复习中侧重引导学生掌握复习思路,对重点知识、高频考点、能力训练等进行重点剖析并教给学生学习和复习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规律和原理的总结。因此设计的“学案”当以方便供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为前提,以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学生完成的学案展示与学生一起评价答题的情况,与此同时也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
1. 区域综合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考纲解读)
区域地理特征综合分析方法: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
基本思路:区域定位——特征描述——成因分析或条件分析——开发利用——问题及解决措施。
2. 构建区域问题的思维模型
(1)区域定位:定位、分布、描述区域位置特点——在哪里。
让学生自己建构总结答题模型以及区域地理位置的描述及其价值。
依据经纬度、区域轮廓、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景观等定位方法,确定区域位置,描述其位置或区位特征。
(2)特征描述:在这个区域当中,有哪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些自然、人文地理要素有什么突出的特征——有什么。
判断分析区域的地形特征:可通过对图中等高线、河流流向、等温线分布等信息进行判读。
判断区域的气候特征:可通过分析气候分布图表和地势的起伏判断。
判断区域的水文特征:根据该区域的地形、气候特征来判断,同样也可以判断植被、土壤、自然带等特征。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范文6
一、考情分析
(一)命题特点
从考查形式上看,有关区域地理的内容在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有体现,以综合题为主,且所占分值比重较大。综合题多以世界或中国某局部区域图像为背景素材,从多角度进行问题设计。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土壤、矿产等)、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旅游业、人口、城市、文化等),以及自然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能力考查上看,主要考查区域定位能力,从区域图像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区域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的能力,比较两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以及探究、评价区域现实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等。
(二)命题趋势
以重大地理事件(如叙利亚问题、、问题、第30届伦敦夏季奥运会等)为命题切入点,考查事件发生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并分析事件成因;考查该事件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以热点区域(如地缘政治敏感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经济持续增长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等)的地理简图为信息载体,重点考查热点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成因、人文地理特征、热点成因(如地理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民族宗教矛盾、历史遗留问题、西方大国介入)等。从区域差异入手,比较两个(或多个)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并分析其成因。从区域特征出发,分析区域环境中的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联系,重点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或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评价人类活动的合理性。
二、备考要求
(一)心中要有“纲”
这里的“纲”主要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这些“纲”是科学备考的基础,是做好备考的捷径,是考生复习的行动指南。考生尤其要重视研究《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因为它对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考试范围”“具体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试题难易度比例”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同时还附有“试题举例”。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人人手中都要有《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在复习具体章节时,考生要根据“纲”中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能级要求,对教材进行科学整合,并在教材中的相应位置注明“考试要点和能级要求”。只有心中有“纲”,并且清楚地知道“纲”中的具体条目和内容,才能知道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备考也才能有的放矢,少走或不走弯路。
(二)心中要有“网”
区域地理内容庞杂,又缺乏系统性,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复习时费事费时,有的考生甚至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仔细研读教材。在备考的过程中,考生一定要对照《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中的具体要求,认真研读教材、重组教材,对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理出“知识链”,构建知识框架体系,形成主干知识网络,使教材由“厚”变“薄”,由“粗”变“细”。同时,在建构知识网络过程中,考生还应进一步巩固知识,强化主干内容和重点内容,延伸知识外延,拓宽知识面,“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再把书本变“厚”。从区域地理内容来看,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讲述区域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分论部分主要是分别论述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比较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考生可以按下列线索构建区域地理知识网络。
(三)心中要有“图”
地图是地理学的灵魂,高考地理试题非常重视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考查。以区域图为背景的试题,综合性很强,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区域空间定位准确。而区域空间定位是考生解题面临的第一道门槛,能否越过这道门槛,拿到“入场券”,可以说是高考成败的关键。区域地理课本和配套的地图册中有丰富多样的地图,如政区图、地形图、剖面图、水系图、等值线图、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图、矿产资源分布图、洋流分布图、六大板块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图、城市和人口分布图,以及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图片,等等。考生在复习区域地理时,要做到“图不离手”,时刻“把玩”地图。在阅读各种地图时,要从宏观地图到微观地图,从整体特征到局部细节,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同时还要关注图殊的经纬线、特殊的地理事物、特殊的轮廓等。而且考生要做到熟练地进行“图文互换”:合上课本时,心中要有一幅幅“活地图”;阅读地图时,要能从地图中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显性的和隐性的地理信息,以及这些地理信息间的相互联系。另外,还要多填空白图、多绘图、多用图。
(四)心中要有“理”
区域地理内容更多的是在阐述“在哪里”“有什么”“是什么”,而系统的地理知识更多的应是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复习区域地理时,考生一定要联系高中系统地理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用系统地理知识解释某一区域内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性等。不能脱离系统地理知识纯粹复习区域地理,否则区域地理的复习就太肤浅,没有深度,并且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应对高考综合题的多角度设问。
(五)心中要有“题”
仅仅掌握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还不能应对高考。在有了基础知识储备之后,考生必须做适量的综合试题,才能知道“我已会多少”,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补漏”和改进后续的学习方法。在做题时,考生不要滥做杂题,要精心选取有代表性的试题,最好选做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经典高考试题,以及全国各地的统考试题或名校的模拟试题。试题难度以基础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试题类型以图表题、文字材料分析题为主。在解答试题过程中,考生要善于归纳与总结,要重视试题的归类分析、审题技能的培养、解题思路的探寻、答题技巧的提炼,形成规范的答题模式。考生通过做题,一方面,熟悉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把握高考命题动向;另一方面,提高审题技能,训练解题技巧,掌握解答区域地理试题的方法和套路,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心中储存的经典试题越多,考生应对高考的信心和能力就越强。
三、热点区域
(一)中国南海地区
1.自然地理
(1)南海的范围。南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北接中国广东、广西,属中国海南省管辖。南缘曾母暗沙,为中国领土的最南端。东面和南面分别隔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南海为面积约3500000平方千米的深海盆,平均深度1212米,最深处达5559米。2012年,中国继续开展有关南海地图研究工作,编制有关南海和南海诸岛地图,并向社会公布,以宣示中方主张。
(2)南海诸岛的组成。南海诸岛位于中国海南岛东面和南面海域,包括数百个由珊瑚礁构成的岛、礁、滩、沙和暗沙。其依位置不同分为4群:东沙群岛由东沙岛和附近几个珊瑚暗礁、暗滩组成;西沙群岛由30多个沙岛、礁岛、沙洲和礁滩组成,以沙岛为主;中沙群岛由20多个暗沙和暗滩组成,一般距海面10~20米,大多尚未露出水面;南沙群岛由200多座沙岛、礁岛、沙洲、礁滩等组成。
(3)南海诸岛的气候特征。南海诸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季节分别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南海诸岛中个别岛屿年均温:东沙岛为25.3℃,永兴岛为26.5℃,太平岛为27.9℃。南海诸岛中个别岛屿年降水量:东沙岛1459毫米,永兴岛1505毫米,太平岛1842毫米。该地夏湿冬旱,降水多由西南季风和台风所致,日最大降水量永兴岛曾达612.2毫米。
(4)南海的资源。①生物资源丰富。南海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大部分岛屿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岛屿周围广阔的海面上有丰富的海洋食料,吸引着大批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有我国最大的热带渔场,鱼类有2200多种,占我国鱼类物种的2/3,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②矿产资源丰富。南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有“第二个海湾”之称,其中,位于我国传统海疆线内的石油潜量约425亿吨,天然气约13亿立方米。磷矿的储量达25万吨,超过世界著名磷矿产地智利、秘鲁和整个非洲磷矿产量的总和。③旅游资源丰富。随着科技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是海洋旅游开发的潜在资源。南海对于我国来说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
2.人文地理
(1)南海诸岛的问题。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开发,并由历代中国政府行使连续不断的行政管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中国政府也一直坚持并采取实际行动积极维护对南海诸岛的。南海诸岛行政上隶属海南省管辖。2012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南海与南海诸岛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南海的战略地位。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随着我国石油进口总量和对外贸易额的激增,每年至少有80%的石油运输和70%的外贸运输途经南海。
(3)南海形势严峻,维护海洋权利对我国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西北地区
1.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该区域大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大致包括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宁夏北部,甘肃中西部以及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等省份的局部。
(2)地形。该区域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平原主要有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内蒙古高原表面比较平坦,风蚀作用显著,在戈壁滩上有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风蚀地貌;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高耸的天山横亘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山顶终年积雪;盆地中沙漠广布,有沙丘等风积地貌。
(3)气候。该区域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地形对湿润气流的阻挡,仅东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他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且干燥,夏季高温。该区域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向西减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由于气候干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该区大部属中温带和暖温带。
(4)植被。该区域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内蒙古东部夏季降水稍多,牧草茂盛;在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两大盆地,由于降水减少,草原上的牧草越来越矮小稀疏,逐渐成为荒漠。在荒漠地区,地面主要为石质戈壁或沙丘,只生长极少数的骆驼刺等耐旱植物,河岸附近也会有胡杨林。
(5)河流与湖泊。河流稀少,绝大部分是内流河,其中最长的是塔里木河。湖泊稀少,也多为内流湖。流经本区的外流河,主要是黄河。
(6)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稀土、铁、镍、黄金、盐、宝石等储量大,煤、石油、稀土等资源对中国发展具有广泛意义;本区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
2.人文地理
(1)农业。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主要牧区,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各地牧场又各具特色。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除了畜牧业外,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人们利用河水、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了灌溉农业。例如,河套平原、宁夏平原以黄河水灌溉为主,河西走廊、天山山麓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为主。西北地区适宜小麦、棉花、甜菜和瓜果生长。新疆的长绒棉驰名中外,南疆是我国著名的商品棉基地之一,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是:光照充足、土质疏松、有灌溉水源。新疆有瓜果之乡之称,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条件是:灌溉水源不足。
(2)人口和城市。村庄和城市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多分布在水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和交通线两侧。东部集中分布在黄河沿岸的平原地区,西部集中分布在沙漠边缘的绿洲。
(3)生态环境的保护。西北地区由于干旱缺水,植被覆盖率低,加上经营管理粗放,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盲目开垦以及不合理采矿等,致使生态环境脆弱。本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有土地退化、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虫灾和鼠灾等,其综合治理的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牧;建设生态林;建设人工草场;封沙育草;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合理灌溉;合理采矿,做好土地复垦工作等。
(4)喀什经济特区。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托国家特殊扶持政策,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以超常规发展步伐,计划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喀什建立经济特区,可以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其地缘区位优势,促进内地开放型产业向西部转移,形成我国与中南亚密切合作的格局。
(5)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轮南油气田,东至上海市,东西横贯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9个省市(区),干线全长4200千米。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至广州,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江西、广东等8个省区,干线全长4900千米。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对改善中国能源结构,保障天然气供应,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国际能源合作互利共赢具有重大意义,并将有助于满足东部地区尤其是燃气电厂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及日益提高的环境保护要求,更有助于燃气电厂的正常运行,同时可以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能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使沿线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从而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当然,西气东输工程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6)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强与经济较发达的中部、东部地区的联系与合作。
(三)西亚和北非地区
1.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本区处于12°N~42°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N以南的低纬地区。本区处于联系亚非欧三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被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和里海(实为内陆湖)环抱,有“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之称,地理位置很重要。
(2)地形。大部分是高原,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400m)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是由于地壳断裂陷落形成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表植被稀少,地下石油资源丰富;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等七国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被称为“无流国”。
(3)气候。本区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北非和阿拉伯半岛,气候特征为终年炎热干燥,其成因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其成因是冬季受西风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为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寒冷,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其成因是位于北温带,高原周围有高山,水汽难以进入。
2.人文地理
(1)民族和宗教。居民主要为白色人种,半数为阿拉伯人,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是伊斯兰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看做是圣城。
(2)习俗与气候。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是白色的,男人的传统服装也是白色的缠头巾和宽大的白色长袍,这是因为白色物品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吸热较少的缘故。
(3)交通便利。自古以来,本区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就是由我国现在的西安,沿甘肃的河西走廊,经新疆境内,再经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直达欧洲的一条东西贸易的通道。现在,本区除了有铁路、公路、国际航空线连接三大洲以外,还有若干连接海洋的要道,如土耳其海峡(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霍尔木兹海峡(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是石油运输的重要航道,被看做是世界油库的“总阀门”)、直布罗陀海峡(由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门户)等。
(4)农业。本区的农业生产和分布受气候、地形条件的影响。畜牧业比较发达,以游牧为主,主要分布在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边缘山区;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尼罗河谷地,枣椰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椰枣是本地的特产;地中海沿岸是重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主要产品有油橄榄、柑橘、葡萄等。
(5)世界石油宝库。西亚的石油资源特别丰富,是世界石油宝库。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这里的石油资源,左右着一些国家的兴衰。中东波斯湾石油海上运输路线如下:
(6)中东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东地区成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地区。从中东地区发展的历史看,历次冲突与战争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①中东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沙漠广布。恶劣的生存条件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些人文特征,如中东地区居民的宗教、民族意识相当强烈,恶劣的环境也使人们养成了善战的习性。②中东地区素有“五海三洲”之说,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重要的战略地位导致世界大国争相控制中东。③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各国致富之宝,也是大国争夺、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④水资源危机是中东地区新一轮矛盾与冲突的导火线。⑤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之间的矛盾突出。⑥土地之争仍是中东问题的一个焦点。
(四)拉丁美洲
1.自然地理
(1)地形。北部是墨西哥高原,草原广布;西部绵长、高大的安第斯山南北纵长9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由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成,山间有盆地、高原,并多火山和地震;大陆东部高原与平原相间分布,自北而南是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等。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平原上密布着原始森林,人烟稀少。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铁矿储量丰富,分布着热带草原。
(2)气候。在世界各大洲中,本区的气候条件最优越。从气温来看,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对比其他大洲,具有暖热的特点。从湿润程度来看,全洲年降水量平均多达1342毫米,是世界上最湿润的一个大洲。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本区气候受地形的影响比较显著:热带平原地区气候都很湿热;高原地区气候比较温和;高山地区气候和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变化;40°S以南的安第斯山西侧迎风坡多雨,东侧的背风地区则干旱少雨。
(3)河流。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其流经赤道地区,干流水量极大。该流域内平原广阔,水流平缓,航运便利。洪水季节,河口地区一片,有“河海”之称。
2.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本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广大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因气候湿热,人口稀少。内陆高原区和沙漠区因降水稀少,很少有人居住。目前,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等经济比较发达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一些位于热带的国家和地区,其人口和城市通常不是主要位于平原地区,而是位于气候比较凉爽、降水适中的高原和山区。拉丁美洲近年来人口增长很快,人口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城市人口也在不断膨胀,不少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70%。
(2)农业。本区许多地区气候适宜,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农产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有稻米、小麦和玉米。经济作物以甘蔗、咖啡、香蕉、棉花为主。食糖产量约占世界食糖产量的四分之一,加勒比海地区有“世界糖罐”之称,古巴是世界上出口食糖最多的国家。咖啡产量已远远超过非洲,巴西生产和出口的咖啡均居世界首位。香蕉产量大,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80%,厄瓜多尔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蕉出口国。棉花产量增长很快,不少国家出口棉花,其中以巴西和墨西哥的出口量最大。本区有大面积的草场、牧场,适宜大规模发展畜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是拉美著名的天然牧场,以生产大量的优质牛、羊肉驰名于世。此外,还有面积广大的森林和丰富的沿海渔业资源,秘鲁沿海在上升流作用下形成世界著名大渔场(秘鲁渔场)。
(3)热带雨林的危机。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雨林遭到严重破坏,现在每分钟大约有6个足球场大的雨林遭到破坏。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消减污染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而热带雨林像一个巨大的吞吐机,每年吞噬全球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又制造大量的氧气,亚马孙热带雨林也由此被誉为“地球之肺”。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例如,过度的耕地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过度伐木;采矿、修路、水利和城镇建设等。开发还是保护?这是雨林的两种前途,也是人类面临的两难选择。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例如,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建立国际基金组织,使当地从雨林管理和保护中获益。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四、综合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多次表示,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公务船一直保持对黄岩岛海域的警戒。
材料二:2012年5月9日,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首钻成功,此次南海首钻是我国石油公司首次独立进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也使我国成为第一个在南海自营勘探开发深水油气资源的国家。
材料三:南海诸岛示意图。
(1)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图中表示黄岩岛的是()
A.甲岛B.乙岛
C.丙岛D.丁岛
(2)2012年5月,我国首座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首钻成功。其重要意义在于()
①宣示我国对南海的②行使对钻井平台周边我国海域的管辖权③解决我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④标志我国能够独立进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红树林海岸是指由红树植被覆盖的海岸,红树林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省均有分布。简述红树林海岸的主要作用。
(4)中国政府曾多次发表声明,中国政府对西沙、南沙群岛及其周围海域拥有不可争议的。阐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何重大意义。
(5)当前,大规模海洋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人类应如何保护海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