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1

中医养生传统保健运动保健学一、引言

“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至理名言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现在已为世人所公认。其实早在数千年前的中国,运动就已经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理论在运动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对当今人们的运动健身和养生保健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吕氏春秋・尽数》中明确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黄帝内经》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调应“和于术数”。所谓“术数”,据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运动的内涵

1.中医养身的文化内涵。我国中医养身文化博大精深,早在西汉年代就出现了引导养生术、五禽戏等养生功法。但在我国最先出现“养生”一词,见于战国时期《庄子养生术》,其又源自《老子》“撮,养也”,意思是保养自己的生命,让其健康益寿。而中医传统养生基础理论是融汇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医学理论之精华而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经过历史选择其内容更为丰富,主要包括:导引养生术、推拿按摩术、传统武术、吐纳术等。

2.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运动的内在关联。中医养生和传统保健运动在历史长河中,构建了以自身修持实践为根本,涉及哲学、科技等诸多学科文化系统,有着独特的传统风格和文化特色。它们具有相同的目的意义,即强健体魄、预防疫病、延年益寿。在健身理念上亦有相似之处,“天人合一”与“多维健身观”都体现了中国朴素的整体观。但传统保健运动在方法和实践上,和中医养生一样博大精深。所以中医养生和传统保健运动应相互汲取营养,取彼此精华并充实发展,逐步完善。

三、运动保健的生理作用

1.平秘阴阳的作用。根据中医学“阴阳互根”的思想,人的生命活动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平阳秘,精气乃治”。意思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身体健康的维护,是由机体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保持阴阳能动的平衡来维持的。如果人体内的阴阳处于动态平衡,即人体生理功能正常,气血和畅,人的生命活动旺盛,也就不会生病。运动保健的作用就是以其运动形式和手段的不同,来求得阴阳的平衡。

2.调和气血的作用。气和血及其在体内的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气血通畅,生命活动就得以正常进行;气血失调,就发生疾病。运动保健是通过运动肢体来促进体内新旧气血交换,即新陈代谢来调和气血的。

3.扶正祛邪的作用。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存在着一种抗御外界病邪人侵的力量,叫“正气”,同时又把体内存在的致病因素称为“邪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从“用进废退”学说或运动生理学的“超量恢复”学说来看,运动保健是培育正气的有效方法。

4.强健筋骨的作用。体育锻炼的独特作用,就是使人的体格强壮,各种器官功能良好。由于运动的刺激和供血量的增骨骼的硬度和弹性得到了维持,使肌肉组织中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膜变厚,肌纤维增粗,筋骨强健。

5.运动可增强脾胃功能。华佗提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说明运动有强健脾胃的功能,促进饮食的消化输布。而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才能健康长寿。

四、运动保健按摩的作用

运动保健按摩有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时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快速排泄代谢物;促进精神振奋,克服机体失调,进而防止运动伤病的发生等作用。实践证明,运动保健按摩对于运动者,在维护和提高健康体质和保护良好的训练和竞技状态,增进和发挥潜在体能,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显示了特殊的功效,也引起国内外体育界及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

1.运动前按摩。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运动者在训练或比赛之前,某些器官就已发生了变化,如心跳加快、收缩压升高、肺气量加大、呼吸频率加快、耗氧量增加、血糖上升、血乳酸增加等。这种状态,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赛前状态。一般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进,赛前状态的反应就越明显。当运动者处于不良的赛前状态时,就会影响体能及技术的正常发挥,尤其是赛前过度兴奋,会导致赛前焦虑,从而影响运动成绩。运动前按摩不仅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精神情绪,尤其能够调节神经精神状态,以适应运动实践所要求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还能代替需要消耗部分能量的活动,保存充沛的体力,发挥最大的运动能力。

2.运动间歇按摩。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在运动和比赛间歇,所消耗的能量便开始有所恢复。只是恢复的快慢与间歇时间的长短有所不同。在运动间歇时,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相应的穴位和局部肌肉,可以取代单纯的消极休息。及时消除机体的紧张和疲劳,保持良好的状态,加速完成对后阶段运动负荷的准备,这是现场的淮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交替结合。运动间歇按摩应根据运动项目技巧的特点和间歇时间的长短,结合环境条件拟定按摩方法。通常可以不受规范程式的限制,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变措施,以局部为主操作,着重于运动负荷较大的组织与部位。手法强度宜轻快、柔和,用量宜少。

3.运动后按摩。运动后按摩又称恢复按摩。运动是人体内物质大量分解、能量大量消耗的过程。在激烈紧张的训练、比赛后,通常会出现过度疲劳和过度兴奋状况。其一,大量耗力,过度劳累,主要表现在全身和局部肌肉酸痛、韧带痉挛等。其二,大量耗神,过度兴奋,主要表现在心神不宁、精神紧张、失眠、头痛、纳呆等。运动后按摩要注意全身系统按摩和主要运动部位局部按摩的密切结合,根据不同的运动,着重于负荷较大的器官的部位。对极度疲乏的运动机体,可以施行全身系统性的恢复按摩,可利于机体全面消除疲劳和紧张状态,迅速恢复运动能力。手法强度和用量的掌握、手法操作规程的选择,都应个别对待,即根据其所表现的疲劳程度和紧张状况酌定。通常以轻柔缓和手法为宜,一般在晚上睡觉前2小时内进行,每次约半小时至一小时。

参考文献:

\[1\]王政,陶玉流等.肥胖大学生有氧运动处方实验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2,28(1).

\[2\]卢红梅.试论人体运动科学化运动科学大众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

\[3\]陈秋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基础和独特风格\[J\].山东体育科技,2005,27(9):25-27.

\[4\]王宏伟.保健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3):58-61.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2

中医历来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基本理论同样是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明确指出,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展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所占比例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医护理技术正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危机,服务领域逐渐萎缩,特色和优势逐步淡化,从而明显影响了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进一步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发展和创新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 认识中医护理的特色护理, 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1 护理整体观念是中医护理指导思想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有两大特点, 一是整体观, 二是辨证施治。中医护理本身是中医治疗的一部分, 因而他必须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并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它们既有各自不同的功能, 又互助互用, 互相制约, 维持了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构建了系统的中医护理整体观念。

2 中医护理模式与整体护理有机结合

中医护理的框架结构, 是现代生物, 生理, 心理, 社会护理模式的一个有机整体,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活动, 在治疗护理中, 既要祛邪, 又要扶正, 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 达到防病治病, 增进健康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中医整体护理, 辨证施护模式是中医护理的基本内涵。

3 中医护理技术, 特色, 优势

3. 1 中医护理的理论优势

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 中医学认为,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 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 相对平衡的过程, 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功能性疾病。所以在治疗护理时, 必须考虑影响平衡的相关因素, 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护理疾病的目的, 同时预防、康复和养生保健。这些重视调动机体调节和康复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体现了其科学性和先进性, 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趋势。

3. 2 中医护理方法优势

中医学对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疗法, 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整体综合调节和治疗,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具有器具简单, 操作方便, 适用范用广, 疗效快等特点, 在服药护理中根据人体气血盛衰变化, 八纲辨证确定服药的温度,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的服药原则, 以提高药力等等。非药物法即针灸, 推拿, 拔火罐, 刮痧, 热熨, 熏洗和气功等等, 针灸, 推拿既是治疗技术, 又是护理技术, 掌握针灸, 推拿疗法是中医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 是现代中医的治疗护理的重要内容。

3. 3 中医护理养生保健优势

养护统一, 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 养生是中医学重要内容之一, 是研究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以达到延年益寿, 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实践和积累, 形成了一套以天人合一, 形神统一, 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理论。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 开发食疗, 可达到祛病健身, 延缓衰老, 调节机制等多种功能, 针对老年人, 妇女以及亚健康状态人群, 采用气功, 太极拳, 自我按摩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提出重视养生, 调节精气, 防御邪气是中医学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 也是现代人值得借鉴和维护的养生方法。

3. 4 中医护理的操作优势

中医护理的方便性, 实用性是其他护理无法比拟的, 因此就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诸如针灸术, 推拿术, 按摩术, 拔罐术, 刮痧术, 敷药术, 贴药术, 冷冻术,熏洗术, 耳穴压豆, 太极拳, 五禽戏等方法很容易掌握和运用。

4 中医护理质量提高的前提与关键是护理人员素质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 中医理论;优化设计;养生健美操

[中图分类号] G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133-02

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是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内涵。研究表明,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能起到消除紧张情绪、磨练性格、锻炼意志、促进智力、激发进取的效果,为其他任何教学方法无法代替的手段,其中,健美操项目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效果尤佳[1]。为了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教学功能,根据中医学理论特色,优化设计编排“养生健美操”的教学套路,并进行教学实践,收到良好效果。

1设计背景

现代健美操是西方传入的体育项目,流行不上百年。由于它的整套动作坚实刚劲、充满活力、富有时代气息,起到健身美体作用[2],故深受广大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欢迎。在中医院校开展健美操运动,如何发扬中医学的民族传统文化优势,以获该运动项目的最佳效果,是体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分析表明,现代健美操与我国传统保健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存在不少有共性的结合部,表现在锻炼目标、音乐韵律、健美效果等方面[3]。大量的文献资料提示, 代表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包含太极、易学等我国古典哲学的中医学,具有自然、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她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刚柔相济” “以和为中”“虚实有度”等审美思想表现出中医学的简洁、对称、新奇等美学特征[4,5,6]。以这样的学术背景为依托,将上述中医学的美学内涵贯穿于健美操学习思想,教材编排,学员组合、社会活动等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融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于一体,是养生健美操教学模式总体设计的基础。

2设计要点及方法

2.1 增强审美理论教育,结合实践讲解

理论联系实际是任何学科教学手段的总体要求,但由于人类社会的特殊背景,对健美的观念和实施健美的方法各有千秋,结果也不尽相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中医学,于具有均衡、对称、和谐、简洁、自然等美学特征,是我国传统保健理论和方法所独具的美学内容[6],更是中医各专业学生独有的公共信息库,因此,在实践练习的每段编排,甚至具体的锻炼动作中,穿插讲解中医的美学理念,强化审美意识,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理解人作为审美主体所应持有的观念、情感等心理因素,和培养较高层次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2.2教学实践与中医学基础理论有机结合是设计健美操养生机制的创新之点

中医学的整体观原则,阴平阳秘,气血经络的运行理论,不仅与健美操实践中的机制阐述息息相通,面对中医院校的学生讲授,有学科“公共语言”的沟通基础,会产生亲切的教学感情,现代科学研究的结论也为这种方法提供了许多切入点,介绍这些现代信息,会使中医院校健美操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为课程的充分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3 融入其他传统养生健体项目,收取博采众长之效

我国数千年的民族保健文化,传统的民族体育不但姿态优美,而且风格独特,养生理念突出,受到全球的关注。其中太极导引、阴阳和谐、刚柔相济、动静互融、健美宽厚等功理特色[7],可在健美操套路设计中得到体现。因此,不断融入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精髓,力求发扬传统民族风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专业实践的创造力。在设计健美操时还可吸收其他现代体育项目如田径、游泳、射击、举重等的特长, “为我所用”地塑造更多美体形象。瑜伽的“以静养动”和“修心塑体”冥想功法,有引导内心平衡,提升内力的作用,在取材设计时也不乏参考价值。

2.4合理编排课程内容,全面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鉴于健美操教学在全国尚无统一的教纲和教材,因此,院校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创编适用的教纲和教材。填补此项空白,既是教师的职责,更是自我创新的机遇。福建中医学院在数年来的课程编练实践中,除理论部分贯穿上述的设计要点外,动作演练的编排,参照全国各地健美操套路并进行比较之后,根据校学生情况,作全面调整,力求反映我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2.4.1健美操套路安排,节奏明快,绵延有序,刚柔和谐,阴阳相济,显蓄含宜表现为刚劲时,呈高山伏虎的民族气势;舒缓处,具幽涧潜龙的易学玄机。总体套路,动作循序渐进,无突然起伏的操练习俗,务求促健防损,通达健美;塑型典雅新颖,有自然流畅的太极风韵,显示身心俱美,包揽东方特色;表情真切而含蓄,形与神俱,缘自恬淡虚无;意境舒坦而宽厚,天人合一,实是乾坤气息。

2.4.2选择合适音乐,匹配健美操套路,是成功演练的关键要素我国传统丝竹乐章之韵律,尽备优雅柔情、流连奔放、刚劲和谐、缓疾有度之技巧,能使人精神放松,消除压抑,调节心态,是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心理美感的有效途径。练习者在有感染力的音乐中进行锻炼,不仅心情愉快,不易疲劳,还可排除精神紧张,使人的心灵情操得到净化,身心得到协调发展。不同的健美操套路,可供选择的古典乐曲不胜枚举,其中“彩云追月”的节奏明澈,“高山流水”的优雅绵绵,“平湖秋月”的流连意境,“雪山春晓”的疾缓有序以及“十面埋伏”的刚柔并发,给相应套路提供美妙乐曲,为演者和观者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合适的乐曲还能强化学生的动作记忆,提升演练情趣,甚至起到启发创作灵感的作用。

2.5改变考核考试方式, 鼓励创新和竞争

2.5.1转变师生对考核考试的观念应树立正确的考试考核观,即通过考核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通过考核还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以获教与学双赢的效果,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具体做法是施行“四变”:①变规定动作的完全模仿为有目的性自编动作创新,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②变教师考核为师生评判,以增强学生的审美力和考核的透明度,确保更佳的学习效果;③变个体应试为集体应试,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及协调精神;④变个体的动作检查为集体的表演竞赛,以展示自我,提高自信心。

2.5.2教师应按照一定的标准尺度判定学习的价值,实现课程考核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应强化实践意识,提高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和技术迅速地、创造性地运用到编排实践中去,并自觉地通过编排实践检查自己对知识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感悟或演练中的闪光点,在学生练习较为熟练的情况下,让所有同学轮流表演,互相观看、比较和欣赏;或要求同学自行重组已掌握的套路,进行比赛式表演,然后请有创意表演套路的同学作竞赛展示,以提升自信、培育平衡而阔达心态,为学生抒发审美感情、展示创新能力提供平台。另外,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竞赛,或参加社区群众的服务性展示辅导,不断提高自信心、美学鉴赏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强化服务意识。

3效果分析

3.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育人效果

养生健美操经过教学的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并在师生交往和教学互动中,反复修正与优化内容,确实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育人效果。表现在:①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改善,耐力、速度、力量、柔韧性和灵活性的体质指标均有提高。②心理素质显著提高,心理承受力、自信度、宽容性、社会交往与主动服务社会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由于“比赛”式的考核方法的实施,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协作精神和能力明显增强;同时由于通过学习使学生内心世界的层次提升,审美观和健美技能得到加强,表现出健美节目自行编排的创新精神。③学业成绩同步提升。由于身心素质的改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理解力增强,各科的专业学习成绩也相应提高。在福建中医学院1996级到2004级本、专科学生中成绩均成正态分布,均值明显提高。说明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的素质均有提高。

3.2 课外活动,参与和服务社会意识表现优良

在福建中医学院1996~2004级本专科近千名进行此项教学的学生中组队参加全省高校动感啦啦队的比赛,获得第四名,参加全省全民健身节表演获得社会的认可,在院庆、党代会、校运会等重大场合,健美操表演屡获全院师生认可和学校领导的赞扬。由于健美操教学的新颖和突出表现,健美操教学荣获2004年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此外,有的学生因具备上述优势,在毕业后激烈的择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4评述

4.1 养生理念是中国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所表达的民族体育之魂,也是留给华夏儿女厚重的文化积淀。与我国传统的太极、周易文化的美学特征密切关联的中医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延续至今,她不仅蕴涵着丰富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医学美学思想。《黄帝内经》中就有人与自然的整体美、阴阳五行的平衡美、脏腑经络的协调美的阐述。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不但强调人和人的健美,还将人的健美与大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和动态平衡加以研究。当我们用现代美学的眼光去审视中医学时,就会发现她具有简洁、和谐、新奇等诗一般的美学魅力。古代医家孙思邈还将“苍生大医”的概念列入中医美学范畴――即倡导心灵美、行为美、仪表美、语言美等全面的医德修养。这“四美”仍是现代医务人员职业修养的重要部分,因此,应用中医学丰厚的美学内容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审美素质,引导和培养现代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具有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现实意义。

4.2 养生健美操的教学目标和中心要素是在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保健养生理念倡导下的健和美。依托民族文化的美学背景和学术氛围从事此工作,犹如在郁郁葱葱的大地上建造一座宏伟华丽的大厦,因此,将周易、太极和中医学的美学特征和健美操套路自然结合,创编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健美操课程,不但会受到本校学生的欢迎,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添砖加瓦,也可对“全民健康”和“终生体育与大众体育”的理念产生影响。

4.3 我国学校体育的教育理念是“健身第一,终身体育”。展望未来,健美操在学校体育的发展可能以养生健体为目标,而非追求高难的竞技比赛之路。因此,养生健美操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卫平,杨小林.健美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2):104.

[2]周 烈, 侯菊芳. 健美操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13(4): 5-6.

[3]潜沉香,杨 锋,李庆友. 传统与现代健身运动――太极拳与健美操的对比[J].四川体育科学, 2004,(3): 116-118.

[4]庄建国.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5(2):181.

[5]魏艳菊,姚汝良.浅议中医理论的科学美[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l8(1):12-13.

[6]陈明华. 孙思邈中医美学思想初探[J]. 医学与哲学,2005, 26(3):69-70

[7]刘晓华.论太极范畴的自然哲学意蕴[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7-21.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4

1现状分析

本项目为景观改造工程,它位于北京地坛公园内的牡丹园,占地约3•5hm2.现状:地上物有一组亭廊和一个公卫;南侧水池形式老旧,布局不美观;北部门球场利用率高;道路系统不完善,但面层铺装较好;植被茂盛,大树多,种类较丰富,主要有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三球悬铃木(Platanusorientalis)、早园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元宝枫(Acertruncatum)、银杏(Ginkgobiloba)、蝴蝶槐(Sophoraja-ponicaf•oligophylla)、七叶树(Aesculuschinensis)、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bun-geana)、雪松(Cedrusdeodara)、海棠花(Malusspectabilis)、碧桃(Prunuspersica)、连翘(Forsythiasus-pensa)、木槿(Hibiscussyriacus)、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芍药(Paeonialactiflora)等(图1).

2设计理念及指导思想

2•1设计理念

中医药养生学的精髓在于通过“时间养生”和以经络连接的“脏腑养生”达到“精、气、神”的“和合”[6].本项目设计理念定位为:突出和谐养生主题,将文化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时间养生、五脏养生等中医养生内涵与景观营造相结合,打造集养生知识宣传、养生习操、互动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2•2指导思想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对于广大普通的游客,能够在游园过程中真正学到一些切实有用、简单易行的养生知识是最主要的,所以针对服务对象,项目指导思想为:针对大众,神形兼备,通俗易懂,知行统一.

3总体布局及设计内容

根据设计理念,并遵照五行方位,园区整体上以水溪和陆路为经络联系五脏(五行)“5个特色区域”———火区(心区)、木区(肝区)、水区(肾区)、土区(脾区)、金区(肺区),其间穿插时间养生、运动养生、环境养生等理念和内容(图2,图3).

3•1火区(心区)

从正南门进入园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主题的石雕壁画,用抽象的图案表达了“精、气、神”的“和合”(图4).如果把园区看成一个人体,道路和水溪就是人体的经络,5个景区就是人体的5个主要脏腑.按中医理论,心区位于园区的南边,整体色调以暖红为主[6].火区(心区)的主要景点有:致和廊、致和广场、涌泉、火焰雕塑.火区(心区)有一组长廊,名为致和廊,取《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意,它是整体园区“和”理念的体现之一.廊上挂对联“秋风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别有天”,这是岳美中老先生的名联,既得景观之趣,又体现了岳老对中医的热爱.心主神明,故设置致和休闲广场,以养心神;心为君主之官,要有规有矩,故其地面铺设圆中有方;铺以红砖,并养有金鱼,体现神明活跃之性[6].心主血脉,火区(心区)的中心设一块形似心脏的景石,汩汩流水,喻指心之泵血,同时,线刻铺地“涌泉穴”寓意滋水涵木,体现中医学火中有水,水火既济的阴阳平衡理念.心在五行属火,故在此区塑以火焰雕塑,明艳的红色象征君主之火、阳明之火,3朵火焰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生生不息.火区(心区)周围植以红色花系为主的植物,如红花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Decaisneana)、紫叶矮樱(Prunus×cistena‘Pissardii)、碧桃、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点缀黄花的连翘,在嫩绿的垂柳(Salixbaby-lonica)下营造早春欣欣向荣的植物景观.

3•2木区(肝区)

按中医理论,肝区位于园区的东边,以青绿色调为主[6].木区(肝区)的主体是一组曲屈的养生长廊,围合成一个草药圃(图5),名为悦和苑,是养生知识宣传及室外草药展示之所.“悦和苑”匾挂于肝区月亮门之上,“养肝之要,在乎戒忿”,所以名中取“悦”字,精神愉悦以使肝气得以疏泄;“和”字紧扣“精、气、神”三宝和合的主题,并与园中“望和亭”、“致和廊”、“明和仙域”等景观遥相呼应.曲屈的养生长廊,源于“木曰曲直”与肝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长廊展示以彩绘创作、浮雕及展板为主体,宣扬中医养生文化.入悦和苑,映入眼帘的是长廊序,四字行文,押韵成趣.长廊序的左边是大型彩绘———时珍采药图.右侧是长廊入口,左右对联:“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体现了中医学顺养的养生原则.长廊墙壁上有中医养生适宜技术展示,包括拔罐、艾灸、刮痧、药枕、药浴等,以贴近大众、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了中医药的保健技术.长廊拐角之处,立一尊针灸铜人,铜人采用明代官办铜人的型制,标示了361个穴位,游客触手可得穴位,与自身对照,增加了参与性和趣味性.沿长廊向北,依次还有彩绘壁画“生生之道”、木雕八段锦、木雕五禽戏、彩绘壁画“融合共进”、中医运动养生展板.养生坊门庭两边挂“健行天地兼修内外七分养,康度春秋融贯古今百岁生”的对联.养生坊是集养生保健、互动演绎及售卖为一体的综合区域,给大众传达养生之道、养生之法和养生之源.在养生坊,可邀约中医药专家介绍养生文化,设置若干中医传统养生体验项目,进行养生适宜技术体验及养生文化的实践.悦和苑的另一个室内建筑是药房茶社,药房茶社命名为杏林问茶,它具有3个功能:一是展示中医药文化底蕴.整体空间装饰为古中医药房,装饰物件有:牌匾、药柜、宝阁、柜台及制采药工具、医疗器具、著作等.二是中医药人文演绎及养生常识展示,即进行人文表演,如:开方、抓药、制药过程等.三是通过茶文化让人们了解“以养御治”的养生理念.草药圃草木丰茂,以应肝之升发,其色青绿,以应肝之主色.这里种植了40余种华北地区适宜生长的药用植物,主要有扁茎黄芪(Astragaluscomplanatus)、落新妇(Astilbechinensis)、沙参(Adenophoraelata)、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薄荷(Herbamenthae)、北仓术(Atractylodeschinensis)、铁线莲(Clematisflorida)、地黄(Re-hmanniaglutinosa)、旋复花(Inulabritannica)、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远志(Polygalatenuifolia)、芍药、华北耧斗菜(Aquilegiayabeana)、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东北土当归(Araliacontinentalis)等[7].草药圃内立有木制如意葫芦,象征“福禄吉祥”、“健康长寿”,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3•3水区(肾区)

肾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6],按中医理论,肾区在整个园区的北边,道路铺设以暗黑色调为主.水区(肾区)设置了山石、瀑布、深潭、跌水、小溪,营造出宁静惬意的养生环境.瀑布之下,深潭之处,有“水中丹炉”矗立其中,取水中有火、阴阳并济之意.“火非水不藏,水非火不生”,二者是分不开的,与肾寓元阴元阳相符合.药王制药的雕塑位于瀑布一侧(图6),描绘了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读书制药的场景.孙思邈一生著作数十部,场景取最有代表性的《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放于前,同时手拿《大医精诚》长卷,体现其仁爱之心.旁边宣传牌展示了孙氏“养生十三法”,即: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为对应黑色(深色),水区(肾区)周围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油松、雪松、青扦(Piceawilsonii)、华山松(Pinusarmandii)、沙地柏(Sabinavulgaris)等,山石周围也围绕着似自然生长的植物,有紫丁香(Syringaoblata)、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金银木(Loniceramaackii)、迎春(Jasminumnudiflorum)、棣棠(Kerriajaponica)等,形成“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景观效果.

3•4土区(脾区)

按照中医理论,脾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6].脾和运动相关,所以这里设置了一个运动养生广场,作为群众运动健身的场所.“时间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土区广场周围摆放了“二十四节气”的主题地雕,并设立4个主要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石墩,展示不同节气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养生知识[8].养生广场的中心渐渐升高,在3个抬高的斜面上雕刻了黄色的“水、云、火”纹,分别代表着“精、气、神”,欲表现“和合”的精髓(图7).土区周围以春天黄花的连翘、棣棠、黄刺玫(Rosaxanthina)和秋天黄叶的元宝枫为主,搭配海棠花、雪松,主要是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景观改造.

3•5金区(肺区)

由土区向西南进入金区,即肺区.按中医理论,肺区位于园区的西面,以白色调为主[6].肺是人的呼吸器官,金区(肺区)以林木为主,通过高大的侧柏林、银杏林及点缀的七叶树,营造安静的“呼吸吐纳”的养生环境[9].林下开辟了动、静两个小广场.一是调息广场,适于练习静功,位于金区的茂林之中,是一个相对闭合的养生活动空间.按照五行理论,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所以肺阴与肾阴相互滋生,称为金水相生,广场上以“金水相生”景石为中心,设置有6个调息打坐台,滴滴答答流水不断的景石给练习呼吸吐纳的人们提供了视觉焦点(图8).二是导引广场,适宜导引运动.导引是指由意念引导动作,并配合呼吸对形体进行锻炼的运动.草地中的金石雕塑是肺区的标志,肺在五行属金,金石以河北曲阳黄石料制成,石上镌刻金区的简要说明.健身步道位于导引广场的边上,是按照中医足底按摩原理设置而成的.步道上铺有突起的卵圆形小石头,游客可赤脚行走其上,以按摩足底穴位和反射区,从而调节脏腑,强身健体.由金区向东就回到了南入口广场,结束了一个短暂的人体养生之旅.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看到各个区域内的宣传栏、养生箴言及穴位的铺装,听到悠扬的五行音乐,处处精致,处处用心,让游客在游玩、娱乐、休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和学习中医药养生文化知识.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传播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中医博物馆收藏有各种中草药标本,其中蕴含的中医文化能够不断教育人们,中医药博物馆不但收藏书籍,还有实物展示、药品展览,人们可以在实际观看中真实体会和学习药学理论知识,以最灵活的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一、我国中医药博物馆发展的情况

六十年代,我国的中医药博物馆渐渐发展起来,我国中医药文化也随之得以弘扬光大,我国中医药的文化也得以保留流传下来。在我国各个省市都设有中医药博物馆,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中医药博物馆规模逐渐增大,建设也日渐完善,在全国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也越来越大。有很多中医药企业借助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来宣传自己的品牌产品。现如今,由中医药企业投资建筑的博物馆几乎20所,并且博物馆的建设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到现在为止我国的中医药博物馆近100多所这对弘扬我国的中医药文化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

二、中医药博物馆在传播中医药文化中的作用

中医药博物馆集教育、研究、收藏职能于一身,是一个多功能的文化机构,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教育功能首屈一指,博物馆成为传播中医文化的重要渠道。在中医药博物馆中,医学典籍、中草药标本收藏众多,医学规律和发展脉络、医家的成就和贡献,通过展示物可以得以体现,有利于直接、简单的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了解、弘扬和学习。中医药博物馆在传播中医药文化上尤其独特优势。

(一)博物馆中有很多实物收藏,中医药的文化内涵通过实物展示的形式得以直观展示,其感染力和说服力很强[1]。丰富的图片、标本、模型和文物极其鲜活生动,晦涩难懂的医药知识通过实物观摩的方式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的深奥难测和广博精深被人们充分的认识到。

(二)通过中医药博物馆来传播中医药文化,具有教育形式直观、时间消耗短、文化容量大等优势,人们在博物馆中观展,犹如在极大的知识容器内自由翱翔,并且医学中的细节也能清晰掌握,比起枯燥的课堂讲解、晦涩的书本知识,在中医药博物馆中自由观看、吸收感兴趣的知识更能加深印象。

三、我国中医药博物馆布展遵守的原则

开设中医药博物馆的目的是使我国的中医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使人们得到一定的教育,对中医进行了解并能够收藏一些名贵药材。在博物馆设计时也应该重点突出这一功能,促进人文与科学、创新与传承的结合。

(一)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结合。中医药不但应该具备科学精神,而且还应该具备人文精神,因此,在博物馆的布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人文和科学的结合。中医药科学的内涵可以通过图片、文物以及标本的形式展现出来;中医药的人文情怀可以通过各种音乐或者场景的设计烘托出来,从而有利于人们对我国的中医药知识得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学习,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的欲望。

(二)创新和传承的统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传承传统的文化,还应将创新的思想融入其中,使我国的中医药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在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结合创新的思想和经验使我国的中医药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体现出我国中医药的精髓。

(三)现代和传统的融合。在我国中医药博物馆中,不但要对传统实物进行展览,还应加入现代化因素对其核心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其展览的方式很多,如光影、声音、电子等互相结合,使标本的展览效果更加生动,这样人们在参观的同时还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医药的精髓,从而实现了教育的目的。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使通信网络系统不断完善,从而使中医药博物馆不断实现数字化建设。

四、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中医药文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传承中华文化上担当着主要作用,参观博物馆的一般都是青少年,但是中医药文化晦涩且精深,青年人一般不感兴趣,只有将中医文化渗透到生活细节中,才能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文化魅力,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具体方法如下:

(一)加强青少年对中医的认识

经络是中医药的基础,在组织青少年参观中医药博物馆时,讲解员可以把整理好的医药理论进行具体讲解,使得青少年对经络的发展和起源做到了解;扁鹊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了解中医药时不可避免,为了提高青少年兴趣,可以介绍扁鹊的历史故事,同时将恒动观展和辩证法传播给大家;中医与五行是分不开的,五色、五味和五脏与中医药息息相关,这些也是生活中的常识问题,在参观中医药博物馆时,青少年可以向讲解员提出各种问题并得到解答,以此提高他们对中医的兴趣和了解[2]。

(二)加强青少年对中药的认识

在青少年参观中医药博物馆的过程中,通过讲解神农尝百草的典故、药物产地、中药名称、可治疗疾病等激发人们对中药的兴趣,发起找寻中药等活动,加强人们对中药的认识;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食疗养生,药食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源的,能够通过中医药博物馆内的养生食疗大讲堂的分析、讲解,认识到中医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指导青少年及其家人学习药物养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就是其中组成部分之一,其影响力重大,中医的发展、医药文化的弘扬、传承和保护甚至是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可以从中得到实现。上述分析可见,中医药博物馆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不仅可以使人们在趣味中接受文化,还能引导人们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洪.依托中医药博物馆的中医药文化的教育与传播[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04:7-9.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6

食养,即正常人的饮食养生,它是以健康人体为研究对象,包括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的饮食养生,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饮食养生等,进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食疗,又称食治,即饮食治疗,它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包括不同疾病的饮食治疗,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小、简便易行、行之有效、易为人们接受的特点。特别是在一些慢性疾病、孕期疾病、小儿疾病等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2]西方近代营养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体对营养需求量、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社区营养等诸多方面[3],特别是食物对健康、疾病以及营养成分与各类食物的最佳搭配的研究。西方近代营养学又可分为生理营养学和临床营养学。生理营养学研究的是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下的营养要求,即根据每个人的性别、年龄、劳动消耗等各种不同生理情况,合理饮食以供应机体的营养需要,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这与中医饮食保健学的食养理论是一致的;而临床营养学研究的是人体处于疾病状态下的营养要求,即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通过合理的营养供给以促使疾病痊愈,加快身体恢复,从西医治疗学上说,是一种营养疗法,有时作为辅治疗措施,有时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这与中医饮食保健学的食疗理论相吻合。可见,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是不谋而合的。

都强调平衡膳食的重要性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分离出来的一门科学,所以其中很多思想与中医学的思想是相通的。早在战国秦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的《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就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也记载了“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平衡膳食模式。这种膳食模式,是世界营养学史上最早根据食物作用对食物进行的分类,并认为膳食应以上述四种食物组成,进而用于指导人们的饮食生活,是我国古代营养学领域的一大发现,它精辟地、纲领性地向人们指出了饮食的要义,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饮食指南。[4]这一理论对于指导人们保持合理的平衡膳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西方近代营养学则根据人群中存在的营养问题,制定了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适合各国(地区)的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平衡膳食指南及膳食宝塔。注重膳食营养均衡的合理搭配,注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协调与补充,如米面类食物普遍缺乏赖氨酸,可以用大豆弥补其不足,以达到营养素的平衡。而膳食金字塔(共五层),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与所占的比重。此外,西方近代营养学还强调了摄入的营养物质应与消耗之间保持平衡。由此可见,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在平衡膳食模式上具有相通性。

都强调脾胃的重要性中医饮食保健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营养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也是中医饮食保健学的特点之一,即脾胃为本的饮食保健观。《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中医学认为,脾和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并把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概括为“脾主运化水谷”与“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合理的膳食必须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将饮食物转化为人体直接可以利用的精微物质,并进一步转化为精、气、血、津液,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足够的养料[1]。此外,还提出饮食保健应首先重视调理脾胃,它对食养和食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帝内经》提出“饮食有节说”,非常强调饮食有节,强调饮食生活不可没有规律、饥饱过度、生冷不洁等,否则均会影响脾胃健康,在日常饮食生活中,应重视保护脾胃的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西方近代营养学强调胃肠道的正常运转是保证营养素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关键,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营养素吸收和相互拮抗的问题,如脂溶性维生素食用过多易引起中毒,植酸盐与草酸钙结合容易产生结石等,这些均对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很大影响。也就是说,在注重保护脾胃方面,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具有相似性。

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的不同之处

背景范畴不同中医饮食保健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影响,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属于东方传统科学的范畴。而西方近代营养学作为西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体现了西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属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范畴。

研究角度不同中医饮食保健学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宏观出发,从整体着眼,以实践研究为基础,以脾胃为饮食保健之本,注重饮食保健的个体针对性,强调无病以饮食养生,有病首先以饮食治疗,着重于食物的偏性,利用五行中的五色(青红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来均衡搭配饮食。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内涵比较丰富,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西方近代营养学则以西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微观出发,从局部着眼,以实验室研究为基础,以七大食物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水、能量)为本,以平衡膳食为核心,注重不同群体营养素的供给,强调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作用。

表现形式不同中医饮食保健学强调借助自然之力调节机体的功能,如借助自然界多种天然物质的阴阳、性味等属性来调节和校正人体自身的失衡,而且这种调节是人体无法自身调节的。此外,中医饮食保健学用材较趋向于“药”,因为中国饮食保健食材大多具有药食兼用的双重属性和作用。中医饮食保健学的历史渊源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其用材除了选择含有一定药效的食物外,还包含了几乎所有无毒性的中药品种,而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并不在人们的日常食谱中。许多药用食物在历代医家的著作中都记载了其功效和主治范围,亦药亦食,以食补药,以药助食,已成为中医药的一大特色。西方近代营养学则以现代实验科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为基础,认为生命是一个化学过程,可以用化学的方式校正和完善,它强调以基本营养素为核心的自体补充完善思想,突出表现为拿来主义。[5]西方近代营养学的用材注重于“食”,更多的是从自身食谱范围内寻找,或是人工合成的营养素及其衍生物、替代品。#p#分页标题#e#

特色不同“食复学说”和“饮食禁忌学说”是西方近代营养学中没有而中医饮食保健学独具的特色,是《黄帝内经》的两大贡献。《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在疾病的恢复期的“食复学说”,所谓食复,是指在疾病的恢复期由于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的复发。如《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强调应重视急性热病恢复期不可骤然进食肉类或油腻之品,也别勉强多食,以免导致疾病的反复。[6]而在饮食宜忌上,则提出了“饮食禁忌学说”。即根据食物自身或相互之间的属性,以及养生或食疗的需要,避免或限制食用某些对养生或食疗不利的食物。如《灵枢•五味》提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的“五味所禁”等。其内容还包括了发物禁忌、妊娠禁忌、体质禁忌等。“食复学说”和“饮食禁忌学说”表现了饮食与体质之间、食物与食物之间、食物与病情之间、体质与体质之间的两点论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