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自然现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的自然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的自然现象

地理的自然现象范文1

1.观察学习的方法很多,如:图片观察法、自然现象观察法、动画演示观察法、实物观察法、课外实地观察法等等。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体作用如下:第一,图片观察法是指学生从地图、景物图中所体现出来的地理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因此得出规律,再有效地结合课本,能够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养成善于识图、析图、读图、用图的学习习惯。第二,在教材中有很多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能通过课堂实验来演示、被感受,诸如:月相的变化。而自然现象观察法是指可以组织学生连续一个月对月相这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生活中自然规律,再有效地理论结合实际,将难点突破。

2.针对天文地理知识可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即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动画,例如演示地球公转,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变化,并总结规律,可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进行实物观察法方面,可以从实验室里借用石膏、磁铁矿、金刚石等一些常见的矿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矿物标本的颜色、光泽等一些特征,帮助学生掌握了识别矿物的方法,以此扩大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课外实地观察是指学生可以脱离课堂,由老师组织到校外(博物馆、工厂、农村、展览会等)的实地观察,鼓励学生观察褶皱构造的形态、地貌,关注地理的现况及发展动态,观察梯田,使学生了解到梯田的耕作不仅有利于农业的生产,而且有利于水土保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

1.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不仅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攻破地理知识的难点,而且还提高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技能,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为使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有效实施,保证良好的观察效果,先根据教学的目的确定观察的对象,主体鲜明且要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错过观察的最佳时机。在观察前,学生要先掌握观察对象相关的知识,为学生在观察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知识的多少影响着观察的效果。另外,根据观察的内容确定观察的地点和路线,注意避免危险性的地方,避免路线的重复。

地理的自然现象范文2

1、每个地区考试有不同的规则,没有统一的答案。你可以去问老师。

2、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3、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

地理的自然现象范文3

一、立足实际需求,合理建设实验室

中学地理学科实验室,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完成中学地理学习任务而配置的实验场所。如果实验室的设备配备、软件设置和管理流程等适合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将为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愿景插上飞翔的双翼。

1.统筹规划

在地理学科实验室建设准备阶段,应当对实验室建设的规模、前景、使用范围以及能否给中学生的学习带来综合效益等作细致的调查。

如果没有前期的大量准备活动,可能造成实验室的空间与学生数量之间的矛盾;可能造成实验室的建设跟不上学生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发展变化;可能造成学生的学习资源与设备配置之间的冲突;可能造成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与资源配置之间存在不合理因素;可能造成区域资源共享与实验室的地理位置设置之间存在不和谐。

2.实用的硬件设备

地理实验室设备种类繁多,应当根据中学生的阶段需求和发展需求进行配置,以便学生能在实验室里愉快地学习。

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学习心理存在较大的差异,实验设备能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点也各有不同。初中生大多因视觉的感性存在而对实验过程感兴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实验感觉,设备的配置应以静态的设置为主,如各种地形模型等,以建立初步的空间感觉。高中生主要是因为实验设备能带来思考的验证而积极参与实验过程。为了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愿望,应配置能带来动态思考的设备,如动态的天球仪等,以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总之,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则,实验设备将成为校园里的摆设。

3.适合的软环境

地理实验室的软环境是实验室建设的灵魂,是学生完成学业、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和形成健康人格的平台。

用地理景观图、地理科学家图、科学探索与发现图和地理历史图等富有地理元素的图片,能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徜徉其中就有地理情感上的提升。在地理实验室的天棚上,设计绚烂的星空,用灯光烘托情境,学生会自觉地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多样性的学习资料,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力拓展思维的发散空间。如果配套的计算机软件能够及时更新,保证与学生的学习同步发展,学生在地理实验方面的成长是可期待的。

4.专业的化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是地理实验室建设的主要成员,是地理实验室发展的动力源泉。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实验室发展的基石。

专业化师资力量主要来自一线地理教师,他们大多缺少实验的科学素养,常常只是了解一点实验仪器的功能,并不能熟练使用实验仪器,更缺少对实验课程的开发和驾驭能力。所以,培养专业化的地理实验教师,培养能熟练驽驭地理实验教学的教师,是拓展地理学科内涵发展的需求,也是地理课程发展的需求。

5.动态化的管理

实验室的管理是科学,实验室中人的管理是艺术,如果实验室的管理是充满人性化的管理,那就是成功的动态化管理。

实验室的各种设备是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实验教师应当从细节上培养学生学会爱护设备,培养学生在使用和维护安全的情况下,正确地操作设备。实验室内的学习环境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应当唤醒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自觉地爱护实验室的学习环境。实验室的各种学习资源不是用来装饰的,应当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习惯,让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伴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指导学生学习使用各种教学软件,允许学生在教学中利用软件尝试实现自己的想法,让“做中学”思想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

二、整合学习资源,培养思维品质

学习资源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摇篮,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通过地理实验学习,学生能建立基础的地理事物感性认识,对感兴趣的地理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初步形成对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在中学阶段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形成学科思维、弘扬科学精神奠定基础。

1.科学思维

在地理实验室中,应用地理实验仪器探寻自然的奥秘,能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能培养学生学会用事实论证事物真伪的思维方式。长期进行地理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地理实验室能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器材类型较多。例如:土壤酸碱性测定中,学生通过一系列数据,大致能说明某小区树木成活率高或低的成因,用实证分析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根据某区域人口长期变化规律图,用数据推演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用实验仪器模拟课本的自然现象,验证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真伪。

用实验得出结论,由结论推演过程,由过程分析结果。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求真、求实的思维品质。

2.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的思维品质。地理实验室中的星空背景,培养学生从宇宙空间的角度审视地球,能有效放大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视野。学生经常使用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国家的角度看待周围问题。空间模型和空间地图的使用,能让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在地理实验中思考的地理问题,大多以地图为背景元素进行思考,长期学习能有效形成地理思维品质。

3.探究意识

大自然的地理现象中,有许多人所未知的秘密,学生走进地理实验室,除了对周围的景观图好奇之外,更想探寻其神秘的原因。

地理实验室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自然之门,学生通过这里的实验仪器,能大致了解一些常识性的自然原因。随着地理知识的增长,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也会日渐增长,他们会自主地搜集课外的地理知识,同时也会在实验室里产生更多的想法。实验教师要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问题的参与和解答,探究事物成因的意愿和思维品质也会逐渐形成。

4.建模意识

建模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从复杂的地理事物之中快速构建思考问题的方式,探究问题的成因。地理问题模型有时会随着学生的成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构建新的模型又会促进学生的成长。

建模意识来自于自然界众多自然现象的思考。地理实验室里的立体模型较多,学生在观察学习时,会生成许多模式化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习使用等高线地形图时,平面等高线地形图对刚接触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但在地理实验室里观察立体等高线实物山体,观察计算机模拟演示立体等高线的形成之后,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起来困难。因为学生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真实的立体模型,有了模型再思考问题就相对简单多了。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在地理实验室形成建模意识,并自动将这种思考问题方式迁移到其他学科,他们会总结和构建自己的模型化学习方法。

5.人地关系思想

地理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文件,为学生在实验中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在观察中学习人文地理知识搭建了平台,让学生有空间理解自然现象,有时间思考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

地理实验室的学习环境中大多渗透着人文因素,这些图像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地理学科的知识建构中,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类,学生在实验室的学习中,会自主地将两大类知识融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发生在学生身边和社会上的事件,主要是以地理为背景的人与人的关系。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的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地理要素的作用,理解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关注过程学习,积淀文化素养

地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体会地理概念、理解地理现象和分析地理成因等方式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在实验学习中形成地理感性基础,生成对未来成长有用的文化素养。

1.艺术欣赏

地理实验室的艺术现象,存在于实验室的空间和实验的过程之中。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教学生学会欣赏,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实验室周围环境的景观图片,能暂时吸引学生的关注,如果教师将图片展示的内涵告诉学生,学生就会带着思考欣赏图片。实验探究过程,充满了已知和未知的挑战,学生融入其中,就能感觉到求知的快乐,如果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发生的一切,就能欣赏到科学背后的美。在实验室里学习,同学之间的往来好像半融入社会的状态,除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外,还有为了做一件而共同努力的场景,如果学生能学会欣赏,这对他们未来步入社会的心态是有帮助的。

2.实验探究

地理实验的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实证看待事物的心理。地理现象复杂多样,有时表面呈现和背后的成因有较大的差距,只有动手操作,通过复杂的求证,才能解开其背后的原因。

实验室里探究的知识,大多是针对有复杂原因的自然现象,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注意事物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及时发现问题,通过查找和求证,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有的问题是在实验室里解决不了的,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求证过程,正确理解科学研究是由已知探索未知的过程,有时探究也是没有结果的,但是探究的过程非常重要。通过实证求知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验技能和有想法就要动手实验的心理会逐渐成熟,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大有裨益。

3.合作交流

地理实验操作需要多人共同完成,这对时下独生子女的个人心理发展和未来能融入社会与人正常沟通交往是有意义的。

地理实验过程中,有的问题要学生独立解决是有困难的,如果学生能分解问题,每人单独思考和解决一部分问题,共同合作完成一个问题,处理起来就能容易一些。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能体会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力量是强大的。在动手操作的实验中,有的设备操作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学会协调和沟通,注意理顺过程的先后逻辑,理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随着实验经验的积累,学生间的交流也会变得通畅,理解和宽容也将伴随在他们左右。

4.学会学习

地理实验学习是动手操作的过程学习,实验前学生会做大量的知识储备和实验预案,准备过程成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展示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和能力生成的学习过程。

地理实验的逻辑结构中,解析问题成因会让学生体会主干知识与组成要素间的关系,建构地理知识思维结构图;分解学习任务会让学生理解人的性格与能力类型各不相同,理解在集体中与人相处的注意事项;实验准备的缜密思考,让学生理解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完美;实验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理解如何与他人相处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实验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实验后的总结中,学生学会在共同体中面临各种问题。

5.沉淀智慧

地理实验过程中生成的各种学习经验,对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对终身学习都有借鉴的意义。

用地理学科知识与地图相联系学习,既可掌握学科知识,又可拓展思考问题的空间;体会地理概念与构成概念元素之间的关系,既可形成地理学科知识网络,也能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逻辑关系,学会事前缜密思考;用地理仪器完成地理实验,既可实证地理现象的科学性,又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完成实验过程,既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地理仪器,又可锻炼学生思考与动手相结合的能力;合作完成探究性实验,既可培养学生探究性解决地理问题,也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地理实验学习让学生在学会知识同时,也生成了许多具有发展性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四、结束语

地理的自然现象范文4

以四季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内容十分广阔和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感知自然现象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朝朝暮暮,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着。日月星辰,风霜雨雪,江河海洋,树木花草,鸟兽虫鱼,这一切在不同的季节都有着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存在方式。譬如,盛夏里那颗“毒辣辣”的火球一般的太阳,到隆冬时却变得和蔼温暖;春天里那千枝吐绿的大树,到了深秋,却任片片黄叶随风飘落,徒留满树光秃秃的枝丫……受大自然循环往复的季节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在有规律地变化着。春种秋收,夏纳凉冬取暖,这正是自然规律影响所致。因此,引导幼儿观察一年四季自然现象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于人类的影响,并且通过比较去感知、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是四季活动的基本内容。

欣赏自然美的活动

与四季变化相联系的大自然的美景是千姿百态的。阳春时节,一阵小雨过后,那花红草绿、莺歌燕舞、清风习习、小河潺潺的浓浓春色;数九隆冬雪花的沙沙飘落和窗外暴风雪的狂呼怒卷;深秋时节那铺满厚厚金色落叶、洒满明丽阳光的林中小径……时时以它们斑斓的色彩、优美的形态扑入人们的眼帘,让人愉悦、激动,使人陶醉其中而流连忘返。引导幼儿去感受这一切的美,并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为之发出赞叹,就像把孩子们带到了通往美的世界的一个窗口。因此,欣赏大自然的美构成了四季活动的又一内容。

欣赏自然美的活动首先要借助自然环境中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可以使用幻灯、录像等辅助手段。当然,还需要教师用富有色彩和情感的语言去诱发孩子的美感。因而,就教育过程而言,这类活动常和语言教育活动、音乐教育活动相联系;就幼儿的心理过程而言,则主要表现为情绪和情感的活动。如果孩子没有身处美的环境之中,如果孩子的心灵没有为周围的美而激动和震颤,那么任何描绘美的语言都会显得苍白。因而能否诱发孩子的美感,能否帮助孩子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就成为评价这类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尺。而孩子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审美体验的积累,将会增进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态度,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长出对美的渴望。

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

四季的变化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神奇和奥秘。春天,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冬天,白雪又是如何在阳光下渐渐融化的?燕子为何飞去又飞来?树叶为何绿了又变黄?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利用活动角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孩子有机会借助观察和操作去发现自然界的一些奥秘,让孩子为自己的发现由衷欣喜,这是四季活动的又一内容。

与感知自然变化的活动相比,这种探索活动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认真比较、积极思考。但前者的观察,重心在于感知四季变化的“现实结果”,感知大自然运行中的一种相对静止的形态;而后者的观察,则重在了解自然现象变化过程的本身,重在发现自然现象变化的条件和依据。这类活动,对于拓展孩子的认知结构、形成孩子探究自然的兴趣、激发孩子热爱科学的情感是有积极意义的。

学习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活动

大自然以它神奇、不可抗拒的钢铁般的规律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又为人类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生活、发现和创造的物质基础。引导幼儿学习适应四季自然条件的变化,学习根据自然条件的变化调节自己的衣、食、住、行,学习利用大自然的造化进行积极合理的运动锻炼和就地取材的创作活动,这是四季活动的又一项内容。

适应环境变化的方面诸如及时更换衣着、调整饮食结构、预防季节性流行病等;利用大自然方面诸如冬天的滑冰、夏天的游泳、春秋天的远足以及用花草制作盆景、用植物种子拼贴壁画、用冰雪制作宫灯等。在这一切活动中,孩子会获得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最初感悟,并形成美化和创造生活的高尚情趣,发展健康的体格和灵巧的双手。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关于四季活动内容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事实上,我们在设计教育活动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多方面的需要。同时,在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中,也很难把孩子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操作活动等截然分开。因此,选择、设计和组织以四季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还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幼儿园全部教育计划的结构和进程

组织和安排与四季相关的教育活动,必须首先考虑到幼儿园全部教育计划的结构和进程。因为,四季活动只是并且永远是幼儿园课程整体的组成部分,它应该也必须纳入完整的教育计划之中而不能游离于教育计划之外,应能够增强幼儿园课程整体的结构功能。

幼儿园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条件

地理环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大的地理环境条件,譬如热带和寒带、山区和平原等。当广州已然百花盛开,哈尔滨的冬天还迟迟不肯离去;当海边的孩子早已见惯了潮起潮落,内陆的儿童还要借助音像和录音去聆听大海的涛声,如此等等。其次是各幼儿园具体的地理位置,或闹市,或郊野,或深巷,或与公园为邻,或在体育馆或大卖场附近……我们在设计安排季节活动时,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提供的优势和方便,选取与孩子生活比较贴近的素材。

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条件包括师资状况、教学仪器设备状况、场地状况以及已经形成的园本特色课程等。设计教育活动时,应遵循经济、高效的原则,一方面最充分地发挥本园的教育优势,另一方面尽量避免那种人为的烦琐复杂的准备过程。做到了这些,教育活动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

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既指幼儿的年龄特征,也指同一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设计和安排四季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发展水平的孩子,在设计和安排活动时,应在统一要求、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留足自由活动的余地,从而保证每个孩子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

地理的自然现象范文5

关键词:初中地理;合作探究;教学;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03-01

学习地理这门学科,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自主探究活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在一系列实践中可以自主地学习,记忆地理知识,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开拓思维,增长见识。同时,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波澜壮阔,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意识。而且开展探究式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认识。

一、开展课堂探究,相互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带领学生们融入课堂氛围后,就可以积极开展探究学习工作了。具体实践就可以以前后左右同学分组讨论为例,让他们针对某些问题或是某种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交流,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各抒己见,最后把组员的想法汇总成一份详细的小结,并在课堂的末尾,由每组分别派一个代表上去进行总结汇报。之后,就这些小组的总结,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同学进行二次分析讨论,解答他们在讨论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和疑惑,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比原本死板的课本教学要有趣灵活得多,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名同学都在积极思考,都融入了课堂,都学习到了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的变化”时,对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幅度,同学们的想法也大不相同:有的学生觉得人口自然增长率加快对导致社会竞争力变大,政府的开支会增多,人口过剩还会引发一系列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而另外的学生则认为人口的自让增长率过慢,只会导致人口老龄化,社会和国家必须投入更多资金去提升社会福利和赡养制度,而很多劳动力从而流失。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自主性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It is more important to put forward a problem than to solve a problem”.这就充分说明了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并让他们敢于提问,敢于对老师的课堂提出见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这类工具,通过视频演示或者3D软件来为学生展示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现象或是地质活动。让学生们能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掘自己身边的地理现象。于是,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对身边的现象产生疑问:为什么夏天的天黑的很晚?冬天黑的却很快?为什么中国的12月很冷,而澳大利亚的12月很热?只有养成了提问的好习惯,就能产生兴趣和热情去解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在学习降水量对河流的影响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以长江为例,通过一系列图表来反映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降水量的变化,从而比较降水的多少对长江江面的高度变化的大小是否有联系。然后经小组组员思考汇报,最终得出结论,使得学生不难发现:降水量越大,河流的流量也随之增大,水位也自然得到了提升。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在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本上的插图进行分析和探究。让学生们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接触过类似插图上的自然现象?就以学习东南亚这一课内容为例,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先可以为学生们展示东南亚的风光和特产,从而进一步引入东南亚这一课的学习。在学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你们知道下南洋指的是哪里吗?马来西亚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呢?在提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们展示油棕,橡胶树的图片,给予他们提示,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记忆东南亚这一课的相关知识。当然,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教师们也不能忽视学生们原有的知识,要学会让知识融会贯通,前后学习的知识要有所联系。这样才不会导致学生们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达到既巩固了知识,又丰富了学识。切记不能死记硬背,把课本上的内容强行记忆在脑海里,这样不仅达不到活学活用的效果,更不能使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产生热情。

四、适时点拨引导,提高课堂探究效率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起到了点拨和引导作用。然而学生们想真正掌握知识还得需要自己的努力。学生们在学习之余,特别是在做家庭作业的时候,不免会对课后的题目产生疑问,这就需要教师们来帮助他们答疑解惑了。特别是学生采用一些错误的方式,或者不正确的理论解答问题时,教师们要及时发现并制止学生们的错误想法。当然,不能只是指出错误就草草了事,必须要在学生们面前指出他们错在哪里,为什么不能这么想,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也能信服老师的水平,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有序和有效果地进行授课。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时,教师就可以提问: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是哪个?学生们回答:我们的国家中国。那么接下来教师们就可以进一步引出问题,交给学生们去思考。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巨大,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这些负面影响该如何采取方法去应对呢?只有理清了学生们的思维,引导他们一步一步思考,解答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学会了这一课的内容,了解了世界人口的真正状况。

总而言之,探究学习是学生们在中学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地理知识的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得有条不紊。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自我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地理的自然现象范文6

关键词:观察学习 高中地理 应用 

观察学习主要是指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比较和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从中探求出内在规律和本质,再有效地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地理知识,突破学习重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一、明确观察目标,推动观察学习的有效开展 

目标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明确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在开展观察学习时,观察目标是否清晰明确,将直接影响到观察学习的实际成效。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为了确保观察学习的有效进行,提高观察学习效果,教师要立足于实际,根据教学目的,明确观察对象和目标,合理安排观察时机和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如在教学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时,笔者要求学生观察太阳系模式图,并提出“太阳系的组成成员有哪些?”“按照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他们应如何排列?”等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敏捷的观察能力。 

二、优选观察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观察热情 

地理是一门观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观察内容丰富,观察形式多样,既有地图、景观图、插图、挂图等图片观察法,有现实世界中自然现象、人文环境等课外观察法,又有石膏、磁铁矿、金刚石等实物观察法,还有借助多媒体软件进行动画演示的观察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妙灵活地选择观察学习法,借助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点燃学生的观察热情和探究动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研究地壳运动规律、地球公转规律等一些抽象的自然现象规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制作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深入分析、总结规律,主动获取知识。 

三、科学指引学生,强化观察学习的实效性 

观察学习并非单纯地从表面观察对象后得出表面特征,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思考、分析和探讨观察对象,挖掘观察现象背后蕴藏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受知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限制,许多高中生在观察事物时容易停留在观察对象的表面现象和明显特征上,忽略了观察对象的内在本质,所以在开展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问,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透过现象把握内在本质。 

如在教学《气压带和风带》时,笔者一边让学生观察热力环流示意图,一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单圈环流是我们在: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这三个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倘若去掉地球不自转这个假设条件,那么大气运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如果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注重课外观察,提升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