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范文1

中医历来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基本理论同样是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明确指出,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展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所占比例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医护理技术正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危机,服务领域逐渐萎缩,特色和优势逐步淡化,从而明显影响了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进一步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发展和创新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 认识中医护理的特色护理, 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1 护理整体观念是中医护理指导思想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有两大特点, 一是整体观, 二是辨证施治。中医护理本身是中医治疗的一部分, 因而他必须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并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它们既有各自不同的功能, 又互助互用, 互相制约, 维持了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构建了系统的中医护理整体观念。

2 中医护理模式与整体护理有机结合

中医护理的框架结构, 是现代生物, 生理, 心理, 社会护理模式的一个有机整体,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活动, 在治疗护理中, 既要祛邪, 又要扶正, 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 达到防病治病, 增进健康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中医整体护理, 辨证施护模式是中医护理的基本内涵。

3 中医护理技术, 特色, 优势

3. 1 中医护理的理论优势

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 中医学认为,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 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 相对平衡的过程, 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功能性疾病。所以在治疗护理时, 必须考虑影响平衡的相关因素, 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护理疾病的目的, 同时预防、康复和养生保健。这些重视调动机体调节和康复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体现了其科学性和先进性, 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趋势。

3. 2 中医护理方法优势

中医学对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疗法, 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整体综合调节和治疗,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具有器具简单, 操作方便, 适用范用广, 疗效快等特点, 在服药护理中根据人体气血盛衰变化, 八纲辨证确定服药的温度,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的服药原则, 以提高药力等等。非药物法即针灸, 推拿, 拔火罐, 刮痧, 热熨, 熏洗和气功等等, 针灸, 推拿既是治疗技术, 又是护理技术, 掌握针灸, 推拿疗法是中医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 是现代中医的治疗护理的重要内容。

3. 3 中医护理养生保健优势

养护统一, 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 养生是中医学重要内容之一, 是研究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以达到延年益寿, 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实践和积累, 形成了一套以天人合一, 形神统一, 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理论。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 开发食疗, 可达到祛病健身, 延缓衰老, 调节机制等多种功能, 针对老年人, 妇女以及亚健康状态人群, 采用气功, 太极拳, 自我按摩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提出重视养生, 调节精气, 防御邪气是中医学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 也是现代人值得借鉴和维护的养生方法。

3. 4 中医护理的操作优势

中医护理的方便性, 实用性是其他护理无法比拟的, 因此就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诸如针灸术, 推拿术, 按摩术, 拔罐术, 刮痧术, 敷药术, 贴药术, 冷冻术,熏洗术, 耳穴压豆, 太极拳, 五禽戏等方法很容易掌握和运用。

4 中医护理质量提高的前提与关键是护理人员素质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范文2

有人说,儒家让人“拿得起”,道家让人“放得下”,佛家让人”想得开”,这非常有道理。儒家的思想是入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用崇高的道德换来内心的坦然;道家的思想是离俗,远离喧嚣,才能潜心修身养性,求得长生;佛家的思想是解脱,看淡红尘中的一切得失,才能超越生死,获得永恒的真理和智慧。

儒家,是指以孔子为宗师的思想流派。儒家养生重在养性,它崇尚礼乐、仁义,提倡“中庸”之道,十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臭恶,不食。不时,不食。”提出了有选择、有节制的饮食准则;“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说只有强健体魄、磨砺意志、树立正气,才能让肉体生命得到升华;而最重要的“中庸”思想,则告诫人们要不偏不倚,做到心胸有量、动静有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道家,包括道家和道教两个层面,其中阴阳、五行、三宝(精、气、神)、九守等概念,已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解释体内气的运化以及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了基础。道家养生重在养身,主张恬淡无为,顺其自然。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让饮食五味充盈我们的身体,让服饰更加舒适美观,让居所更加安逸,同时还要尊崇风土人情与风俗习惯。唯有清心寡欲、顺其自然,才能长生耐老,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范文3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132-03

Abstract:

Keywords:

说课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任课程的理解,系统而概括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通过流利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教学研究人员、领导、同行阐述某一课程的教学过程,重点阐述教什么,教学对象是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情况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笔者对高职高专针推专业《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的设计,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即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说重点及难点的处理、说体会,现介绍如下。

1说教材

11教材概况我校大专针灸推拿专业一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选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吕文亮、徐宜兵,出版单位为人民卫生出版社,供高职高专中医学、针推等专业使用。

12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学习中医类各专业的入门课、必修课和主干课。

13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共有九章34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以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哲学基础主要阐述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藏象主要阐述了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精气血津液主要阐述了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五章经络学说主要阐述了经络的基本概念,十二正经的命名、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以及循行部位;奇经八脉的概念、生理特点、循行部位和功能。第六章体质主要阐述了中医体质的概念、体质的生理变化、体质的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第七章病因主要阐述了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为外感病因包括六和疠气,第二类为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第三类为病理产物性病因包括痰饮、瘀血和结石,第四类其他病因。第八章病机主要阐述了发病、基本病机、疾病演变。第九章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主要阐述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养生,如何防止疾病,得病后要遵循那些治疗原则和康复原则。

14教材特色 突出重要的知识点,不求全面;突出基本概念,不做深入阐述;突出对成熟理论的介绍,对未有定论、学术见解不一的观点不做介绍;这三个突出适合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大专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本科有五年,所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求泛泛而谈,以适度、必需、够用为原则;同时本教材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材中增加了知识链接、课堂互动模块,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教材还有网络增值服务,包括模拟试题、教学案例、扩展阅读资料等,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运用能力。

15教材的不足本教材的部分概念不准确,比如肺主宣发肃降,本应该是肺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本教材中却写为肺的生理功能,不利于学生对肺主宣发肃降的理解。还有章节编排不合理,比如在哲学基础中分为三节,第一节精气学说学生最难理解,第二节阴阳学说学生最容易理解,第三节五行学说难易适中,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学生不容易接受,本人讲课时先讲阴阳学说,然后五行学说,最后精气学说,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接受。

2说目标

2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掌握目标,第二理解目标,第三了解目标。

第一掌握目标,主要有概念,内容。概念包括阴阳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藏象的基本概念、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经络的基本概念、病因的基本概念、病机的基本概念、治则的基本概念。内容包括阴阳的基本内容、五行的基本内容、藏象的基本内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内容、经络的基本内容、病因的基本内容、病机的基本内容、治则的基本内容。

第二理解目标,主要包括一分布,两应用,三个致病特点,四大功能。一分部是指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在人体的循行部位。两应用是指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个致病特点是指六的致病特点、七情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四大功能是指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基本功能,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基本功能,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了解目标,主要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体质学说、疾病的预防等。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正确运用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体质等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23素质目标树立中医学思维,坚信中医,热爱中医,具有良好的医学道德,提高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说学情

31教学对象笔者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刚从高中毕业的高中生,他们已经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但是他们的高考分数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刚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专业的学习都有兴趣,但是兴趣不够足,原因是专业前景不明确,或者说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

32学习态度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的学习态度是热情的,认真的。因为他们对新学科感到很神秘,人本性就有探索精神,他们很想知道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

4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1教学方法根据本门课程以理论为主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一讲,二练,三讨论。一讲是指直接讲授法,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可以直接接受相关的知识点,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授课方法;二练是指案例教学法,举出临床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点;三讨论是指讨论教学法,是通过对重点知识的讨论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42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本门课程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视频、互联网等方面。

5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步:一退,二进,三回顾,四布置,五预告。一退是指每堂课在讲新的内容前,用两到三分钟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对上节课重点内容进行复习记忆。二进是指每堂课的主要部分,即每节课要讲的新的内容,用时大约30min;三回顾是指讲完新的内容后,要给学生把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回顾,用时4min;四布置是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课后复习,用时1min;五预告是指提前告知学生下一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让学生查找与重点内容相关的医学进展。

6重点难点

对于重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五步法:一剖,二析,三总结,四强调,五歌诀。一剖是对重要知识点的解剖,比如阴阳的概念,阴阳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把这个概念剖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自然界中,第二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第三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具有对立性,第四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二析是对剖开的每一部分进行分析。三总结是对重点知识的总结,很多重点知识太多,纷繁复杂,学生很难背诵,这时要给学生总结,比如在讲病机时,阴阳失调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学生很难记住,也不好理解,通过总结帮助学生记忆,阳偏胜的临床表现可以总结为热、红、数、干、乱,热指身热,红指面红、目赤、尿黄,数指脉数,干指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口干舌燥,乱指心烦,甚者出现神昏谵语。四强调是指强调重点知识对以后学习各门课程的重要性,如阴阳学说,《中医诊断学》强调“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中药学》中每味药物要分阴阳,《方剂》中每首方剂要分阴阳,临床各科的各种疾病的证候要分阴阳,比如《中医内科》的黄疸,要分阴黄和阳黄。五歌诀,通过编写歌诀,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一些知识点,比如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可以编为“阳主热来阴主寒,阴阳寒热想周全,想不周全要人命,想的周全赛神仙。”对难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两步法:一补、二简。难点是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产生难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所储备的知识不能解释他所面对的知识点,所以需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同时需简化知识点,把抽象的、晦涩的、深奥的知识点变成具体的、易懂的、浅显的知识点,让学生容易学习。

7体会

在十年的教学中,笔者的体会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课讲的好与不好,精彩与不精彩,和平时的积累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需博学广识,与时俱进;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作为老师既要讲授正确的知识,同时也要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范文4

【关键词】普及;营养学知识;养生;途径

“营养是生命的物质基础,饮食是生命活动的表现,也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1]。通过平衡膳食的途径来获得合理营养,从而达到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目的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营养科学知识,许多人走入了养生的“误区”,才使得“绿豆治百病”、“生吞泥鳅治病”等种种奇闻不绝于耳,也给众多“养生大师”们的拙劣表演提供了舞台。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通过正确的途径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及科学养生的目的。在这里,笔者淡3点认识:

1正确看待传统营养学知识在现代养生中的局限性

在现实生活中,国人的饮食观念及实践深受传统营养学知识的影响。传统营养学知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门学科,药膳食疗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要在实践中娴熟运用传统营养学的知识来指导日常的生活并达到养生的目的,必须要系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如中医的特点、哲学思想、病因学说、八纲辩证等等;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中药的基本知识,如“四性(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或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小或没有作用[2])”、“毒性”以及应用中的“配伍”、“禁忌”、“用量”、“用法”等等。

显然,只有专业人士才有可能具备这样的知识和能力,而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对此若能略知一二也就非常了不起了,于是乎“以形补形”就成为了必然的结局。

2大力普及现代营养学基本知识

2012年以来,笔者会同一些同事分别以在校大学生和市区居民为对象进行了2次营养知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张,回收487张,其中有效问卷464张,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后的结果显示:人群的现代营养学知识普遍缺乏,5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尤其缺乏,其中许多人由于受传统营养学知识的影响对现代营养学的知识持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然而,相对于传统的营养学知识,现代营养学理论、知识、技能更容于在人群中广泛传播,更加容易掌握,同时也更容易运用于实践。在人群中普及现代营养学知识关键要做到以下三点:

2.1确立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现代营养学的根本观念合理营养是指每天饮食中获得的营养素要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理,以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合理营养是人们获得健康的基本手段。[3]

合理营养是目的、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根本途径。“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关键在于平衡”[4]。平衡膳食有三层涵义,第一是三大产热营养素之间的平衡,根据我国的饮食特点,谷类是人们所需热能最经济最主要的来源,其提供的碳水化合物应占到全天总热能的55-65%,蛋白质占全天热能供给的10-15%;脂肪占全天热能供给的20-30%。[5]第二是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之间的平衡,即二者的数量比约为1:4;第三是成酸性食物和成碱性食物之间的平衡。成酸性食物指的是含硫、磷、氯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呈酸性,如肉、蛋鱼等动物食品及豆类和谷类等。成碱性食物指的是含钾、钠、钙、镁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在体内的最终的代谢产物呈碱性,如蔬菜、水果、乳类、菌类食物等。

2.2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指南》(2011)为指导原则《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国情制订,教育人民群众采用平衡膳食,以摄取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指导性意见。对于广大居民而言,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指南为指导日常饮食及相关行为是非常科学和有效的方法。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指南(2011)中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内容如下:

2.2.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一般成年人每日摄入250-400g为宜,要注意粗细搭配。

2.2.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推荐我国成年人每日吃蔬菜300g-500g,水果20Og-400g。

2.2.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建议每人每日摄入30g-50g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

2.2.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建议每人每天可吃一个鸡蛋,鱼肉或鸡肉50g-100g,猪肉提倡吃瘦的。

2.2.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谈少盐膳食食用油每日25-30g,盐每日不超过6g为宜。

2.2.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健康成年人每天身体活动应达到相当于步行6000步的活动量,每周约相当于4万步。

2.2.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应占30%-40%,晚餐应占30%-40%。

2.2.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从事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1200ml(约6杯)。

2.2.9如饮酒应限量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

2.2.10吃新鲜卫生食物食物放置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变质,另外,食物中还可能含有或混入各种有害因素。

2.3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行动依据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如下图)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既方便理解同时又方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应用。

3重视食品安全这个饮食的第一要素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食发安为先。所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污染是导致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主要因素。食品污染就是在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到食用的过程中,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物质进入食品的现象。

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是急性损害,如食物中毒;除此之外,食品污染还可以给人体造成一些非常严重的慢性损害和潜在性的损害,前者如食物被重金属镉污染后引起的痛痛病,后者如黄曲霉毒素、苯并芘、亚硝酸胺等污染物引起的肝癌、胃癌等恶性肿瘤。

重视食品安全,吃新鲜卫生的食物是预防食品污染,防止食源性疾病,实现食品安全的根本措施。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食物采购、储藏、烹调加工等几个环节入手,做到正确地采购食物、合理地储藏食物、科学地烹调加工食物,如此才能把好食品安全这一关。

所以在人群普及现代营养学知识是使人们科学养生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参考文献

[1]实用营养学.蔡东联.人民卫生出版社,P1.

[2]药膳食疗学.徐江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P31.

[3]实用营养学.蔡东联.人民卫生出版社,P124.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范文5

形神兼顾,重在养神

就养生学的范畴而言,形,指形体,包括了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充盈其间的精血,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形神之间的关系,恰如魏晋时著名养生家嵇康所言:“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

然而,主张形神共养,绝不意味着把形、神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事实上就总体而言,中国养生学从来都视养神为首务,正所谓“太上养神,其次养形”(《艺文类聚・养生》)。先秦时期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无论老子或是庄子,他们都十分强调“神”的内在主宰作用。《黄帝内经》同样一方面主张“形神兼顾”;另一方面又观点鲜明地提出了“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的口号,主张“养神为先”。

虚静养神,开发潜能

祖国养生学向来认为要通过“养神”来保养和提升人的内在生命力。与此相适应,一种极具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也就破土萌芽了,这就是以“清虚静笃”作为内在生命力自我提升的主要手段。这种方法,首先肇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

考察中国养生文化中的“虚静养神”学说,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味诉诸体力消耗的运动养生方法不同,“虚静养神”理论更注意于人的意念守情、恬淡虚无,在尽可能排除内外干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逼近生命活动的低耗高能状态,以便从根本上改变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不协调状况,达到却病延年和发挥人体内在潜能的目的。

从文化史的观点来看,“虚静”不但是古人追求内在生命力自我提升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也是传统哲学,特别是道、释和宋明理学观照外物、修身养性的主要方法。佛家也是在“禅性”状态中观照世界的。既然虚静状态是诱发直觉顿悟思维的一个主要条件,那么它就自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审美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家都特别讲究写诗作画前清心静虚。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和自然都是“气”的产物,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只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纵向考察中国养生文化史可以发现,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大致包含以下两重含义:

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法于阴阳,调于四时”和“因时之序”,都表达了这种意思。其次,养生者还应注意昼夜晨昏的调护。“天道自然”的思想观念肇端于老庄哲学,《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黄帝内经》汲取了老庄哲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地有五理(五行化育之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唯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道教养生家大多认为人体必须仿效天地运动的形式和时机来进行养生活动。

“天道自然”作为中国古代一条影响极广的哲理,它就盘根错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不但与养生理论和实践有着渗透交叉关系,而且艺术审美领域也同样为其根须所及。

修身养性,治国安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从来就不局限于研究机体本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而总是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安邦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吕氏春秋・先己》篇中提到:“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揉合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道家修身养性的理论在内,因而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倘若说,儒家学说只是通过“养性”为中介,间接地把“养生”与“治国”统一在一起的话,那么道家学说则无需任何形式的中介物,便直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到自己的理论框架之中。

首先,在道家学说中,养生被视为治国的基础。老子就说过:“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庄子对此更进一层,明确提出了“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庄子・天地》)”的责问。

其次,道家养生的方法,往往可以直接用作治国之道。“清静”的养生之道,在道家看来就非常适宜于治国。老子曾经反复强调说:“我好静而民自正”、“清静为天下正”,主张只有“清静”才是治国的最好方法,认为政治上的纷扰躁动乃是治国的大忌。

因地制宜,性命双修

正视养生的客观因素所谓客观因素,实际上包括人的先天遗传,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祖国养生学认为上述条件与人的健康长寿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就已经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东汉五充在《论衡》中也明确提出了人的寿夭取决于禀受父母先天之气的强弱,他说:“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

应当看到,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中华养生学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华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便达到却病延年的养生目的。

主动调养 在传统饮食养生方面,有寓医于食、辨证用膳等系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中医学更可谓博大精深;气功调摄也是一种改变人体素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有助于培养人体真元之气。

改造自然 我国古代养生家大多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选择和改造。清代养生家曹慈山曾“辟园林于城中,池馆相望,有白皮古松数十株,风涛倾耳,如置身岩壑……至九十余乃终。”他十分重视在自然环境中创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小气候”。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范文6

针灸学受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近十几年取得较全面的发展,当代针灸治疗已被赋予了许多崭新的内容。本人结合自己10余年的教学体会,撰写成文,以抛砖引玉。

1 针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理论与实践分离 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条件限制,致使针灸教学中存在着三多二少现象。即理论教学多,书本知识多,老师讲得多,学生亲自动手少,学生临床实践少。针灸教学基本上是抽象的推演,学生对针灸的学习,大多是以被动的记忆去把握。即使是靠死记硬背掌握的知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到临床实际,心中无底,手忙脚乱。这是影响中医院校教学质量,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学与科研脱节 针灸学本是通过利用多种学科而创立发展的,从"帛书经脉"到"灵枢经脉",其发展速度之快,主要原因是先秦两汉时期科学文化比较发达。自汉以后,针灸学比较倾向于单纯的临床治疗,而忽略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导致针灸学发展缓慢。近十几年来经络研究蓬勃发展,相关科研成果累累,但针灸教材及教学却与科研缺乏相应的联系,造成教学和科研长期分离。

(3)教材内容与临床实际不符 从历届学生实习回校后的反馈信息来看,针灸学的教学内容到临床使用时,存在着"用不上"、"不够用"、"不好用"等反映。如内科一些疾患,在临床实际中,很少用针灸来治疗;而腰腿肩臂、关节疼痛的一些疾患在临床中大量地运用针灸治疗,教学中讲授内容显得不足。由于针灸教学中的这些情况,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实习带来了不便,而且还影响针灸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思想。加上教材发展缓慢,又与科研脱节,不能满足临床实际运用的需要。

(4)教学手段陈旧 针灸教学长期以来采用三个一的方法,即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这种方法势必造成教师辛苦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结果是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听得吃力,教师讲授缺乏形象性、直观性,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创造性。相比其他学科的实验手段和电教手段,针灸教学手段陈旧,这是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5)教材层次单一 目前我院针灸教学对象的层次有专科、本科,专业有针灸、中医、中西医结合等。各层次各专业的教学要求差距很大,这就需要有与教学大纲相适应的系列教材。目前既缺乏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也缺乏适应专业要求的专科、本科教材。由于教材层次单一,教师遇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只得自行确定教学内容,使教学质量无法统一衡量。

2 针灸教学的改革方法和途径(1)培养动手能力,加强临床见习 在针灸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地开展相互指穴、自身试针等。在教学中,还应穿插安排临床教学见习,以结合临床实例,进行理论教学。学校建立固定的见习基地,形成教学见习网络。通过动手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针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教学科研渗透,培养高级人才 针灸教学除内容上需要不断吸取科研最新成果外,还应让学生在学习期间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和攻关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开展一些教学研究工作。我院坚持十几年的学生论文研讨会和开展的大学生科协的活动,也是很好的形式。通过教学和科研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医学科研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文献整理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为学生成为高级人才和走向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更新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研究 电视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以其形象直观、视听结合、信息量大、情节有趣、功能强大等特点,涌入现代教学领域。一系列的电教片和多媒体教学片的问世将弥补中医传统教学的缺陷,以其生动丰富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刺激脑的思维和记忆,并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缩短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为此,中医针灸教学应积极开展新教学手段的研究、制作和使用。

(4)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首先,在加强各专业针灸教材建设的同时,抓好研究生层次教材建设。对研究生层次的教材增加针灸规律性、经穴本质性研究的内容;在疾病治疗中,增加效量关系、时效关系等内容;尤其增加科研前沿的新成果以及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信息。其次,还必须做好教材分化工作及分科补充针灸教材的建设,如外科针灸治疗学、养生康复针灸治疗学、妇科针灸治疗学、老年病针灸治疗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