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浪费粮食的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浪费粮食的感悟范文1
感悟之一:人无礼则不生——礼仪
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修养乃至一个国家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无疑,日本在这点上做得很好。
在金泽市立储江町小学和大德中学,我们都经历了这样的场景:无论是行政官员、教育主管,还是学校校长、行政人员、老师,接待我们的过程朴素简单且非常有礼节。尤其是送别时,一直挥动着双手,目送我们离去,一直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从大德中学出来时,我们的车正好赶上了红灯,送别的人群竟然一直走到红灯处,直到我们离开。而且他们送别时的表情极其真诚,让每一个在现场的人都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日本,我时常感受到他们招待朋友的真诚。
感悟之二:事无礼则不成——人文
日本的宾馆房间设计很人性化。马桶的高低是可调节的,更符合儿童、老年和残疾人的需要。冲水时按不同的功能键,可以有喷洒、直流及不同大小的水冲出。洗手池旁边,看不见国内酒店常见的小块香皂、小瓶浴液,代之以大瓶的洗手液、浴液,可以随时添加,既减少了浪费,客人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注重人性化在厕所上体现得更加充分,酒店内的洗手间的坐便器设有男女不同的按钮,水温高低、水流大小、时间长短通通用图案表示,里面还设有宝宝专用椅,带孩子的父母绝对不用担心手忙脚乱。
处处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事事给人以美的享受。
感悟之三:国无礼则不宁——秩序
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你看不到垃圾,无论是走到拥挤的地铁,还是人头攒动的商场,大多保持了清洁的环境。人们穿着得体,互相谦让,尊老爱幼,没有人大声喧哗,没有人脏话连篇;日本人很少在公共场所抽烟和吃零食,更没有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日本人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繁华的东京、大阪,还是偏僻的金泽,大街上看不到一个交警,汽车、人流严格按红绿灯指示行动,一丝不苟。
日本的交通让习惯了喧闹、拥挤的我们不仅深刻感受到了高效便捷,还沉甸甸地感受到了教养、秩序的力量,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要努力学习的地方。
感悟之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
12月的日本气温与大连基本相当,都是冬天,天气还比较寒冷,可列队欢迎我们的孩子,都穿着单薄,甚至光着小腿。这种现象在上学路上、在校园中也随处可见,难道这些孩子不怕冷吗?老师们不怕他们感冒吗?家长们会不心疼吗?可是再看看孩子们快乐阳光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畏惧寒冷的神色。
在创佳学园访问时,学生们在演唱歌曲时,声情并茂、精神抖擞。在演唱《顽强不屈的精神》这首歌时,唱到动情处,一些孩子情不自禁攥紧了拳头,一脸肃穆,那神情让人为之动容。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日本人深谙此道,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在培养孩子内心的坚强。
而且日本的学校教育是由社区、家庭与学校协力合作来完成的,社区、家庭对学校的支持非常大,他们是整个社会大气候的教育。正是因为学校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所以学校才敢放开手脚去做真正的教育。
我始终认为,拥有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不是天生的,小时候的实践,能让孩子在广泛的尝试中得到不同的体验和学会多种技能,从而为孩子面临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基础。
感悟之五: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
我们入住宾馆时,服务员已在床上摆好一张温馨提示牌,大概内容是:为保护环境,节约水和洗涤剂之类的物品,如不需更换床单就请在床上摆上这张提示牌。如果肥皂和牙膏没用完,服务员也不会将其丢进垃圾桶。在浴缸水龙头处还会有这样的提示:不要将水龙头连续开两分钟。在用餐时如果“眼大肚子小”导致浪费就会遭到罚款。在访问学校时我们也看到,水龙头基本都是很小的水流出,不会让孩子开得水花四溅;用餐时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吃不了一个面包就会主动告诉老师,老师掰掉一半分给也只需要一半的孩子,分到食物后学生一定会尽力吃完。另外日本的许多学校采用太阳能发电,并将余电送到电站卖。
日本国土狭窄,资源匮乏,虽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但绝不浪费。“每件物品尽其所用”是日本公民从小被灌输的理念。
看到如此节约的社会,一个数字立即跳进我脑海:中国每天浪费的粮食可供非洲一个国家一年所需的粮食。再想想我国城市化进程导致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加工企业被国外控股等一系列粮食危机,我不禁寒噤连连,我想“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决不能只当作振臂一呼的口号。
感悟之六:位卑未敢忘忧国——责任
一次,在餐馆就餐时,邻桌有几个日本孩子。他们先把垃圾分类放,吃饭时显出很努力的样子,饭菜全部吃得精光,汤也一滴不剩。吃完后,他们开始拿餐巾纸尽心尽力擦桌子,把碗和筷子叠放整齐,以便服务员收拾。
看着日本孩子欢天喜地干着活,我的内心充满着感慨:不到日本,不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不和日本孩子一起吃饭,不知道什么是输在起跑线上。
没有责任感的培养是失败的教育,孩子不但丧失对他人的同情、尊重、理解和感激,而且在人际交往中割断了联系的情感纽带,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缺乏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能力,长大后也同样是会丧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的。
感悟之七:大匠诲人,必以规矩——教育
上述种种,折射出了日本人的高素质和优秀的民族精神。如果要对这些成效进行归因的话,我想还是日本教育的胜利。二战后,战败的日本一片狼藉,但他们最大的财富则是明治维新后留下的星罗棋布的学校。日本对教育的极度重视,换来了今天的国民高素质。
金泽市大德中学元尾文二校长介绍该校校训:礼、知、德。因为他们把“礼”排在第一位,所以学生和老师都彬彬有礼。走在校园里,“早上好”这样的相互问候声不绝于耳。课后,老师会对学生说“辛苦了”,学生说“谢谢您了”。学生在校园里见到来宾都会停步鞠躬问好,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和谐。而且学校的教育已经辐射到了整个日本社会,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一种习惯、一种全民的礼仪修养。
其间,我们还拜访金泽市教委负责人,和当地中小学校长座谈交流。我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大部分校长回答:人、健康、安全,只有一个提到了成绩。也就是说,他们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第一位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
无独有偶,在创佳协会参观时,我们了解到由池田大作会长创建的创佳大学校训是:1.成为人才教育最高学府;2.成为建设新文化的摇篮;3.成为保卫人类和平的要塞。这个校训,不就清楚地回答了要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吗?
日本基础教育从上至下,摒弃了不利于教育的功利性作秀,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态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和教育行为达成了比较和谐的高度统一:重视对学生——未来公民的全面素养、行事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日本教育特别强调对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和生存能力的培养,把磨难教育、强国民体质、练国民素养、培养国际公民的目标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反思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可以说整个基础教育,都在围绕“考试”转。每所学校都整齐划一,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千方百计提高升学率。正如张华教授所说,现今的教育,从课程体系、内容到授课形式,并不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也不缺少教育思想和教育著作,唯独缺少灵魂。那种饱含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人的自由、公正和生存尊严的教育已经远离我们,教育被淹没在利己主义、机械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冰水之中。如果将我们的下一代教育成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的一代人,作为教育者,这是很可悲的。
浪费粮食的感悟范文2
关键词:社会性发展;典型;品德教学
就教育而言,教师投入的是感情,他将要收获的是什么呢?知识、情感、技能,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经验的生长是我们所追求的。品德课的积累就是经验的积累,情感的转变和感悟,怎样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亲历生长,为情所动,为情所变,这就需要教师好好下工夫想办法。一图、一点、一音乐可能就是课堂的生成点,抓好了,更是让品德课事半功倍的良方。
一、心由境生,典型图片拨心弦
典型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真切切得到巨大的视觉冲击,从而获得心灵震撼。品德教学中,图片是教师经常应用的素材,直观明了,但如何真正发挥图片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选择典型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图片中的意境,用童眼观察图中的事件或场景,用童心感受图中人物的内心,在入境入情的学习中,他们内心的情感也会迸发。
例:片断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了一组环卫工人起早贪黑的工作画面,最后画面定格在满是鞭炮屑的元宵节。图片已无声地将这个行业工作者的艰辛呈现在学生眼前,此时我问:“这个时候,我们又给他们增加了多少工作量?算一算。”看似简单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切身的体验,当学生计算着一组又一组数字时,一幢楼、一个小区、一个社区,数字由小变大,单位由轻变重时,他们真正体会这份劳动背后的内涵。在出示自己老师批阅作文画面时,作文本批阅的数量、字数和时间,学生都细细地算了算。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劳动者”的情感已在学生心中悄然滋生。
二、渲染情感,典型视频掀
典型视频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如同催化剂唤起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激发真实的情感。
例:片断
我播放了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平凡的环卫工人从早上4:30上班,到天寒地冻地扫着积雪,再到扫负责的路面就像扫自家的客厅一样,一段段自述式的表白,让学生感受真切……深情的乐声,直白的表述,感人的动作,学生从未真正全面地见过这样的场面。再回过头来,对比自己的生活,早上4:30你在干什么?烈日炎炎的马路上,你又在干什么?这样一次次强烈的画面对比,激发出学生心底的那一声:“你们辛苦了!”了解了才能去理解,更能用自己的行动去缓解,更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影片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真切体验,典型事件更动人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为了让教学更接地气,我们往往会选择学生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的或典型意义的事例展开教学。对于这样的典型生活事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情感体验。
例:片断
教学中,我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最为密切的食堂饭菜的由来为教学点。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感到学生的惊讶声在教室里升腾,就是平时我们忽略的东西却蕴含着独特的东西。我用课件展示了一次中餐的自述,再让学生来谈“我们倒掉的仅仅是饭菜吗?”学生顿然明白这些劳动成果所包含的东西。这样典型的生活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教学使学生心中已有的情感体验得到强化,进而获得更深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四、追踪生成,典型要点推波澜
品德课堂是灵动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认知、情感和体验互动交流、彼此相长的动态过程。因而课堂上就会产生“意外”,抓住鲜活的教学生成,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主体的道德潜能,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例:片断
教学中,画面中出示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学生看到这里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哇,这么多都倒掉了呀!”“真是浪费呀!”一年所浪费的一组组数字更是让学生惊心动魄,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教师马上追问:“你在哇什么呀?”“你在惊讶什么呀?”教师顺势而下,将问题引向深入,再掀波澜。“每6秒就有一个儿童因为缺少粮食而死去……”再播放世界上饥饿儿童的画面,音乐画面的渲染让孩子们眼睛湿润。我们浪费的仅仅是粮食吗?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一串串生发,一环环相扣,讨论的问题也一步步走向深入,课堂变得鲜活而有力度。
课堂上典型的发掘是一闪而过的,礼仪修养、学习习惯、与人交往、应变能力等等都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就如我们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所提到的:“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浪费粮食的感悟范文3
关键词:因材施教;拓宽思路;创建情境;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97-01
任何教育都必须研究三个问题:教育的对象是谁?教育的规格和质量标准是什么?教育者的意图和教学内容如何实现?很显然,第一个问题是对教育对象的设定,第二个问题是教育的理想目标,第三个问题是教育方法。
我们教什么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谁。儿童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除自身的生物性外,还有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容。因此基础教育必须把儿童真正作为儿童来教育,尽量满足他们整体性要求。儿童尽管不是一个成熟的人,但他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充满充分调动生命的机能,对于来自生命内外部的信息进行收发、反馈和有效适应过程。
“品德与生活”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改变一些教学方法,体会到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深入到儿童的心中去。
一、拓宽思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习方法上更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等,儿童的学习的兴趣是首要的,学习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相联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与生命的成长过程
融为一体。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命中,尽管我们现在的教材内容是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为基础,选取了儿童所必须的,感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所设计,然而,其中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寻找,在实践中去感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厚实,让知识信息更加广泛起来。如:《粮食来的真不容易》这一课,教师按教材内容让每一位学生回忆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是谁种的,谁来抚育它成长,为什么要爱惜粮食等,再结合身边的情况来教育儿童启发她们为什么不能浪费粮食,浪费可耻的行为,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到。这样不仅补充了教学内容,也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
二、创建情境,使教学内容动起来
儿童学习的过程是:学习兴趣---实践---抽象知识的认识。其中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有感染性直观的也有理性抽象、有显意识也有潜意识。而生命体验始终是学习的关键性环节。因为体验使人超越认知和理性的范畴,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的领域。为品德与生活课创建一定的情境,能使课堂鲜活起来,所创建的情境必须使教学内容与儿童生活情境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课本里的知识真正成为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
三、联系生活,使教学内容实起来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生活中的新问题吸收到课程内容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学的质量。如《保护水,节约水》这一课,学习喝什么水最好,因为水有很多种:自来水、海水、井水、污水等等,教材中提到喝井水真凉快,教育学生不能喝生水,因为周围有污染水资源的现象,要教学生喝白开水。而我们的学生他们没有见过土水井,所以教此内容时,对水井要做简单的介绍,而把学习的主要内容放在不能喝自来水和为什么不能过多的喝饮料上,让学生们去调查了解饮料的成分和人体缺水时最好的补充水源是什么?让他们真切的体验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浪费粮食的感悟范文4
一、情感目标,因策略的缺失难以达成
《衣食的来源》一课中,教材中安排了了解水稻生长过程的环节,一位老师的设计是,同学们,又是一年播种时,现在农民伯伯们又要开始种小麦了(上这课时,正值播种小麦)。从选种到储藏,这其中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呢,你知道是哪些事吗?(学生四人小组展开讨论,把认为要做的事情写到卡片上,最后派代表上台将卡片贴上黑板。)讨论开始了,课堂上似乎热热闹闹,在学生将卡片有顺序地贴到黑板上后,老师又带着大家轻声地数了一遍。
师:你看眨眼间我们就把这一过程数完了,可是小麦的生长过程却需要整整半年呢!这半年里农民伯伯得付出多少艰辛啊!此时此刻,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
这一环节中,老师的意图是想通过写卡片,让人人都能参加进来,再用贴卡片和数步骤的方法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感受数一数是多么短暂和轻松,而小麦的生长过程却很漫长,从这一短一长的明显对比中,体会农民伯伯所付出的艰辛。
可是,半年的生长过程,半年来农民们所付出的艰辛,能这么轻松地被理解吗?我感到这是一个毫无价值的讨论,一次了无趣味的数数,如此低效的课堂怎能打动学生们呀!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被简单地重复、翻版,他们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研读教材时,我发现在“粒粒皆辛苦”板块中,教材意图通过麦子的种植辛苦、馒头加工的不容易来激发学生珍惜粮食。但细细揣摩,感觉这些内容虽然和课标紧密相连,但显得过于单薄:虽注重了学生的认知,但缺少了情感的拨动。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己从内心深触感呢?我想选择好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才是根本的保障!
二、情感进发,需要用体验催生和蕴积
人对知识的获取,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让学生在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主动体验中,触发其情感。开始尝试时,从学生熟悉的水稻种植人手,了解生产的不易,设计“大家来割稻――活动体验感艰辛”的活动。这份体验活动,能很好地拉近学生和农民之间的距离,自然感受就很深。
师:让我们一起来割稻吧。弯下腰,屈起腿,左手抓稻秆,右手握镰刀,从稻秆的根部割,一下、两下,也许稻子尖尖的芒刺会刺痛我们的小手,但不能怕疼;也许小手磨出了茧,打出了血泡,也不能放弃;也许我们的身上大汗淋漓,或是酷暑难当,别停下,咬咬牙继续干。茫茫的稻田比我们的教室大多了,也许我们要这样弯腰劳作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个半天、两个半天、甚至花上几天时间才能完成。(此时学生已叫累声一片,陆续直起了腰)今天的体验结束,谁来说说你的感受?有的说:“真是太累了,太不容易了。”有的说:“干农活太辛苦了,稻子从播种到收割,那得多难呀!”还有的说:“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有了感悟,再来导行,水到渠成。
师:实际生活中,我们又是怎样对待粮食的呢?(出示图片:午餐中学生盘子里堆得满满的剩饭剩菜。配上采访录音:一生:“我们是鱼米之乡,有的是米,浪费一点儿不算什么!”一生:“在学校吃不了就倒,反正我交了代伙费。”)是的,原本在学生们的心中“浪费一点真不算什么”,但是通过前面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了农民的那份辛劳,今天再来审视自己的言行,学生们的感受自然不一样了。
三、情感升华,有效撞击心灵,收获成长
一个有生命的品德课堂是追寻“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活动的课堂,是触动心灵的成长之旅。再来回顾我的思考,学生在体验完农民的辛苦后,我就戛然而止,迅速讨论浪费的现象,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和体验,没有达到润物与无声的心灵碰撞,教育的目的和痕迹比较明显。我开始修改教学设计,并对活动进行了修改,力求通过活动细节的优化,让孩子心与心在课堂相遇,真正育人于“无痕”。
于是,在割稻体验完,我又增加了一个情感升华的环节:
师:你们只体验了一小会儿,就感觉到腰酸背疼了,可是农民伯伯呢?这收割稻子仅仅是他们繁重农活中的一小部分啊!难怪在画家的笔下,农民的脸上总是饱经风霜,在诗人的笔下,农民总是那样的含辛茹苦。炎热的夏天,我们也许还在空调房里凉快,农民们却在脸朝黄土、背朝天,头顶烈日施肥、治虫了。是他们实现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此时此刻,我们不由得说: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浪费粮食的感悟范文5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9-0081-02
课程资源具体指的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指: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
从我国当前改革的趋势看,由于部分教师不够重视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使教师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浪费了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然而随着我国对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持续增加,逐渐显露出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若是缺少课程资源的极力支持,即便课程改革做得再好也无法发挥其该有的优势。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对于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有关人员来说,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并具有目的性地开发和利用所有的资源。对于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在当下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为此,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了一些初步探究。
一、充分开发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发挥其核心力量
教师是所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中富有极大活力的资源,属于一种潜力较高的资源。人在教育系统中的定义不仅仅属于一种课程资源,还属于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以及利用者。由此可见,能否充分开发利用教师自身含有的资源,不仅仅会直接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施过程是否有效,更直接限制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大小以及水平的高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是教师综合实践活动展开的核心力量,活动要由教师来筹划、组织。因此,指导教师首先应在能力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充分开发利用自身的特有资源,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我区的荔教新星何素云老师,是一名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一直热衷于动漫的研究。她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喜欢引导学生探讨有关动漫的知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体验、积累经验,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她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并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放在较高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现有的特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拥有决定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这个活动的主人,并在活动中收获快乐和成功。在她的熏陶下,学生的动漫创作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作品有卡通画、卡通故事、人物造型、动漫人物的用具等。这些作品无不充满童趣和空间艺术性,充分反映了当代少年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由此可见,充分开发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好处。
二、充分挖掘校园本身的资源,保证课程资源的高效率使用
学校的各种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源,已有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确实具有较大的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最大努力,但不可好高骛远。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物力资源,对于那些已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不能将其闲置。当然所谓的利用不是一味的应用,需要谨慎地筛选,做到物力资源服务于实践活动,起到提升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的兴趣,不断提升学生利用掌握知识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感悟自然。
例如,西华路小学善于利用自己独有的资源――中草药园,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综合实践课程活动,有以“中草药伴我行”“苦口良药知多少”“童眼看中草药”等为主题的课程活动。通过这些课程活动,学生认识到中草药园多种植物的别名、来源、植物形态、采制方法、性味、功效等,培养学生观察和收集信息的能力。针对各班中草药园包干区,每个班还制定了合理的种植计划,通过“凉茶护我身”的活动,学生知道了凉茶的一些常识,如不要喝隔夜凉茶,装凉茶最合适的容器是带盖的泥陶壶,根据体质挑选适合自己的凉茶等,在教师、家长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尝试配制或煮凉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起到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的作用。通过“药汤健我身”的活动,让学生知道药汤及制药汤的方法,研究药汤汁的形成原理,同时学生也知道了某些药汤的最基本材料及其功效。因为研究的事物就在自己的身边,所以学生都特别投入,在活动观察、开放作业、专题汇报、个案调查、实际操作等过程中扮演了最佳的主角。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充分挖掘校园本身的资源,在活动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交流能力,从而保证了课程资源的高效使用。
三、充分开发利用来自学生的资源,让学生获得心灵的洗礼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定位,应当不仅仅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同样也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对于课程资源来说,其被开发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效益。学生属于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同多样化的家庭以及形形的社会人士都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课程资源的开发者需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融入学生这个重要的人力资源,不断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教师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最简单的莫过于从学生身上找研究的主题,因为世上恐怕没有什么人会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情不感兴趣的。
我觉得以下这位教师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鉴:上海市某所学校的一位教师发现班上的学生很喜欢浪费粮食,每天在学校只是吃几口早餐或者几口午饭,然后就倒掉剩下的饭菜。教师想到如果只是要求学生不许浪费粮食,也许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只是教师不允许他们在学校倒掉粮食的,在外面却可以倒掉的观念。因此,教师要改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知道粮食的来源、粮食的重要性等,使学生自觉节约粮食。于是教师就在综合实践课上布置W生回家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粮食的各种知识,同时,教师带着学生到田里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这样一来,“走进粮食世界”的活动就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通过参与本次主题活动,学生了解了很多关于粮食的知识,通过亲身体验、调查、访问、设计等活动,学生的合作、探究、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粮食是来之不易的,粮食是“宝中之宝”,人人都要珍惜粮食。
由此可见,教师要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资源,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及时指导,促使他们可以顺着正确的道路去发展,去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成为照亮学生心灵的一盏明灯,让学生获得心灵的洗礼。
四、充分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社区与学校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利用社校关系,促使学生可以切实地加入到社会服务和实践中,极大地建立起学生良好的情感支架,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实践认知能力。
例如,某学校对于社区内出现的白色污染现状,学校组织了“扮靓社区生活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走进社区,对实际问题进行调查,并以数据、图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生活环境恶化的原因。基于此,教师让学生撰写保护小区生活环境的建议书,获得了家长的响应,并且应用于实际,使生活中的垃圾不断减少。同时,学校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教授学生怎样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出哪些是可以进行回收利用的。另外,教师展开“地球村”回收活动,并举行属于学生的环保作品展。利用这次活动,学生会更加关注社区的环境问题,提升了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五、家庭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将教育送出课堂,由校园、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发挥作用,这也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将家庭实践活动作为辅助措施,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家庭资源包括:家长、亲友、家庭藏书、音像资料以及家庭文化环境等。
学校举行充满创造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家长提供了充分了解学校教育的重要渠道。让家长可以和孩子一同去探索和思考,这样不仅仅有益于学生,也会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也在不断地影响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举行“全家总动员――人人是节水能手”的实践活动时,家庭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不断搜集开展活动之前的家庭水费、人均用水情况等数据,这就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用水缴费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展开调查和计算。因此,家长的支持才是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需要不断征询家庭提出的建议,带动全家一同展开具有意义的节水活动。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一些家庭则立即行动,购买了几个水桶用于盛装厨房的洗米水、洗菜水;一些家庭甚至落实到洗漱过程中,将自身的洗澡时间限制在15分钟以内,通过这样的活动,大部分的家庭与学生都感受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浪费粮食的感悟范文6
问题;诵读;奖励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1―0082―01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得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辅助教学。
一、巧用绘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画面。教师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词的情景,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词的含义,便于诵读和记忆。如,教学寇准的《咏华山》,引导学生诵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句时,简笔画勾出一座高高耸立在群山之中的华山;诵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一边在华山之上添画太阳,一边在华山山腰画上朵朵白云。简单明快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学生读起来一定有滋有味。
二、借助故事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而古诗词里蕴含许多诗人的经历,如果在教学时,将其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能快速理解古诗词背后的道理。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将这首诗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教师通过一边讲故事,一边诵读古诗词,能使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借助讲故事进行诵读的古诗词还有《咏华山》《锄禾》《悯农》《江上渔者》等等。
三、再现情景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词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教学《锄禾》一诗时,给学生播放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播种、插秧,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伯伯劳动时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然后再播放几个生活中浪费粮食的小镜头,自然能对学生进行多节约、不浪费的教育。将生活情景带进课堂,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无需太多时间,学生既能熟记古诗,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问题引领
不管懂不懂,先让学生自由读诗词,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紧接着采用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如,教学《小儿垂钓》时,引导学生用读诗词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侧坐莓苔草映身。通过联系古诗词的上下文并结合图画,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学生能很快掌握古词的大意,从而快速记忆。
五、趣味读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词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词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配乐或加手势表演,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或默读,或个别朗读背诵或提问征答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也就能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古诗词的语言极富音乐美,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比如,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春晓》,旋律优美,便于吟唱。学完这首歌,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将别的古诗也拿来唱,唱得不亦乐乎。
六、等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