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粮食的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浪费粮食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浪费粮食的原因

浪费粮食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 餐饮浪费 节约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和粮食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却仍然处于耕地少、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近最大值的状态。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水平的六分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一直处于三百公斤左右的较低水平。进入20世纪后,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增长,我国的粮食供求更加紧张,然而浪费粮食的现象在我国仍然相当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每年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占年总产量的百分之五,即全国每年约有240亿公斤的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掉。在全社会的粮食消费损失中,高校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大学生浪费粮食现象非常普遍。

一、大学生餐饮浪费现状――以武汉市为例

本科研组在武汉市随机选取了十多所高校,以实地走访和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武汉市高校大学生餐饮浪费现状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研究。

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到,在大学生可能的就餐场所,食堂、餐馆、酒店和家中,34.25%的大学生认为食堂的浪费量最大,其次便是餐馆,在食堂每顿饭浪费10%以上的人数达到了31.23%。在各个大学走访时,也对食堂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发现,一个能容纳四千人左右的食堂,每天被浪费的饭菜可以达到600kg,当然这里面不包括直接带走的饭菜。据此,按照平均法估算,武汉市118万大学生(2011年数据)每天浪费约177吨粮食,浪费量十分惊人。

在调查中,本科研组发现,对于如何处理吃不完的饭菜这件事,只有20%的大学生会选择打包带走,而73.23%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不做任何处理。96.85%的大学生都明白节约粮食的意义,但是能身体力行的人却并不多。在某大学的食堂,通过采访其食堂经理了解到,他们为倡导大学生节约粮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拉横幅、“光盘”行动等,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与此同时,对于大学生本身的调查,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光盘”行动这些宣传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并不大。

在浪费量仅次于食堂的餐馆,本科研组也进行了实地访谈,他们表示大学生打包的情况很少,普通大学生顾客剩饭菜量不太多,但是大学生在聚会时或饮酒时浪费会比较严重。在一家餐馆,一桌刚刚离去的大学生顾客,有两个菜基本没有怎么动,全浪费掉了。

二、大学生餐饮浪费的成因

在调查中,本科研组发现只有10%的大学生认为食堂的饭菜质量很糟糕,但是大学生就餐的浪费量仍然很大。这说明食堂饭菜质量的高低并不是决定浪费量大小的最主要原因。对于其浪费原因,经调查研究后,总结如下。

1、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费用也在不断提高。交叉统计数据显示,生活费用的增加,浪费量也在逐渐增加。数据表明,随着生活费用增加,浪费率

在日常生活中,本科研组也留意到,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节约意识较弱,在就餐时通常点菜多(本科研组称之为超量点餐),结果导致浪费较多。在访谈到的一位生活费较多的大学生时,他就表示“节约没有必要”。

2、后勤工作不够完善

后勤工作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菜品质量不高;食堂菜品结构配置不合理;分量少、打包服务、饭菜加热服务不到位;食堂就餐环境较差。

食堂作为大型公共就餐场所,每天就餐人次众多,饭菜基本是供不应求的,这就导致某些大众不喜欢的菜销量也不错,从而导致浪费。虽然部分食堂的菜品种类相对较多,但是每天都是相同的菜品,也导致大家的浪费量逐渐变多。问卷数据中49.7%的人在“浪费原因”中选择了“打不到爱吃的菜”,在访谈中这个原因也是大家吐槽最多的,说明菜品种类配置不合理是导致浪费的重要原因。

饭菜分量不合适。具体表现为饭菜打少了不够吃,打多吃不了。在调查中,一位女生说她通常打两个菜,吃不完只好倒掉,但是如果打一个菜又不够吃,因此导致了浪费。打包服务不方便。在调查中,走访的食堂基本都提供打包服务,但是面临打包餐具较贵等问题,打包带走一次的平均费用为五毛钱左右,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打包的原因。饭菜加热服务不到位。在学校,一般宿舍楼是没有加热设备的,即使打包回去也不能加热,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打包的积极性。

食堂就餐环境不好。武汉夏冬温差大,夏天气温高,冬天气温很低,导致很多人在食堂就餐没有食欲。在调查中,本科研组发现只有极少的食堂有空调暖气设备,即使是有,在气温不适宜的天气为了节约成本也未必开放。

3、大学生节约行为的弱化

在面对浪费时,90%的大学生是明白节约的意义的,但是在行动上只有20%的人是身体力行地做到节约二字。面对剩下的饭菜,73.23%的大学生选择了不做处理,会将剩下的饭菜打包的仅仅只有21.65%。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在节约上是有很清楚的认识的,也是明白应该节约粮食的,但是一旦从理论的层面到了实际生活中,其节约意识便会大打折扣。

当代大学生基本是九零后,生活习惯和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大家对于节约这种行为大打折扣,奢靡之风也在高校之中逐渐漫延,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大学生的节约意识。同时对于粮食的重要性,其认识也不够深刻,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节约行为的弱化。

4、餐饮行业对于节约行动的抵触

通过对校外餐饮服务行业的走访了解到,大多数商家对于提倡节约响应不大,积极性不高,大学生消费越高他们的效益才会越高,而且他们经常会有鼓励消费的措施,比如达到一定消费金额送菜活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浪费的行为。本科研组知道,校外餐饮行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法人,大多数为了盈利不顾社会效益,反映了餐饮服务行业的社会意识不高,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急需解决的缺陷之一。

三、减少大学生餐饮浪费的对策

本次的调研活动让大家极为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浪费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措施减少浪费势在必行,这需要大学生个人、学校、政府、社会四方面共同协作。结合相关数据以及访谈结果,本文就减少大学生餐饮浪费提供几项建议。

1、个人方面

增强节约意识,重视节约行动,对于节约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意识层面,要在行动中得以体现,从小事做起,做到点滴节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和避免浪费。比如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饮食规律,吃多少打多少等。

2、学校方面

(1)提高菜品质量。菜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浪费量,因此提高菜品质量是减少浪费的有效途径。学校食堂可以进行聘请专业厨师、改善食堂硬件设施、进行饭菜质量评比、设置监督台接受大学生投诉等行动。

(2)避免形式主义宣传,真正营造节约氛围。在传统的悬挂横幅、粘贴标语的基础上,采取新形势,比如每周在食堂门口摆放大宣传板,公布一次食堂一周就餐总人次、总浪费量、人均浪费量等。看到大学生有浪费行为的,食堂工作人员应提醒,在打饭菜时,工作人员也应给出建议份量。

(3)优化菜品结构,加大受欢迎菜品供应,淘汰不受欢迎菜品。食堂因为就餐人数多,导致一些大学生无法选到爱吃的菜,从而导致了浪费,食堂可以通过评选等活动选出最受欢迎的一些菜,加大受欢迎菜品供应量,避免大学生因为打不到爱吃的菜而浪费食物。

(4)改善就餐环境。武汉夏季气温高,是三大火炉城市之一,食堂应尽力改善就餐环境,安装足够量的风扇、空调。另外,要及时清理餐桌,保证食堂环境的洁净,营造干净、舒适的就餐环境。

3、政府方面

(1)实行奖惩措施值得反复考虑。现在各地政府为了厉行节约,陆续有部分政府文明办出台了节约奖惩措施,比如武汉市《剩饭剩菜行为的自律公约与处罚办法(试行)》拟实施,对浪费严重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处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在调查中,“您对减少浪费的建议”一项中,只有20.55%的人支持实行奖惩措施,大多数人并不赞同对浪费多的个人、单位实行处罚。

(2)出台有效机制,鼓励节约。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在各高校之间进行评比,将高效浪费情况纳入考核范围,以此鼓励高效厉行节约。此外还可以设立相关奖项奖励对减少浪费有着突出贡献的个人。对于浪费严重的单位和个人,可以采取媒体曝光等措施。

(3)鼓励小分量饭菜的推行。小分量饭菜是指量少价低的饭菜,这可以满足不同消费量人群的需求。调查显示,45.45%的人是支持小分量饭菜的,说明小分量饭菜是可以实行的。

4、社会方面

(1)从小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从家庭做起,以父母为表率,建立节约家庭。父母是大学生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在学校的行为很多是受其父母的影响,如父母以身作则,勤俭节约,那么大学生必定会有极高的节约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控制大学生的生活费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家长给大学生的生活费用也越来越多,但是前面本科研组分析过,生活费用越高浪费也就越大,因此呼吁家长将生活费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

四、结语

浪费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存在与大学生之中的问题,在某种程度来说,大学生浪费也是受到了社会浪费风气的影响,但大学生作为新一代青年,作为高素质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社会风气有着良性的引导作用。因此大学生建立勤俭节约的习惯不仅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社会节约意识的形成,故倡导大学生形成节约的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勤俭节约,为真正构建节约型社会而努力,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浪费粮食的原因范文2

一、传统对策题发生了新变化

传统的对策类试题是根据问题分析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制定对策解决问题。如:2011年国考市地级综合类申论第三题。

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明确。

让我们根据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依据原因制定对策盘活农村教育资源。这种传统的对策类试题在2010年下半年9月18日联考中发生了新变化。

“给定材料7”提到,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场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改革,请结合资料内容,谈谈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20分)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300字以内。由传统的分析原因,由有因制定对策;变成了给出相应对策,然后根据问题和给定的对策寻找制定对策的原因。

二、对策判断分析

传统对策题是依据原因,制定对策,解决问题。而对策的判断分析类试题则是直接给出一个或多个对策,让考生判断对策的正误并谈依据或进行修改。如2009年国考第三题的第二问题:

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加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长期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粮食,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显,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生产成生物燃料。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饱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有限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据某市场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政策和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在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述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20分)

要求:1.明确提出存在哪些问题;

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 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条例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让考生对“四点对策”分析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政策对比分析类

政策对比分析是让考生将两个地区或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比较分析,不论是现实工作中的政策还是申论中的对策,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对政策的比较分析,其本质也是对对策的判断与分析。如:2010年河南省政法干警申论考试中依据给定材料4、5,比较广东、重庆户籍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异同。

要求:

浪费粮食的原因范文3

未进入消费渠道的食物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曾在2014年过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高达13亿吨,折合经济损失约7,500亿美元。这份题为《食物浪费足迹:对自然资源的影响》的报告称,世界54%的食物浪费发生在“上游”,即生产、收获后处理和储存过程;46%发生在“下游”,即加工、流通和消费阶段。

工业化国家每年大约浪费6.7亿吨粮食,发展中国家浪费粮食量为6.3亿吨,总量旗鼓相当。发达国家的食物浪费主要集中于食品销售和消费阶段,大多是由于消费者过度购买、不正确的储存和随意丢弃仍可食用的食物产生的,这也是平时大家认知范围内的浪费。而在发展中国家,95%的食物损失与浪费发生在农作物收获阶段,这些国家缺乏资金、管理和技术,以及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因而造成食品的损失和浪费。而且后者也多面临粮食供应不足甚至饥饿等问题,两相对比,更让人叹息。

全球每年产出的食物中约有三分之一因处置不当而被浪费掉,其价值相当于瑞士的国内生产总值。新华社消息称,在亚洲的工业化地区,谷物和蔬菜浪费程度严重,进而对自然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这一地区人均浪费的谷物达80公斤,人均浪费的蔬菜超过100公斤。浪费现象主要发生于“农业生产、收获后的处理和储藏以及消费阶段”。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水果的浪费程度非常高,造成大量水源浪费。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其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农业人口达7亿,占产业总人口的50%。然而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设备和技术落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仅在中国,粮食产后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每年就达700亿斤以上,远超餐饮环节的“舌尖上浪费”。新华社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在部分粮食产区,农户存粮因缺乏技术和相关设施,产后损失量十分惊人,成为“餐前损耗”的主力;部分粮库仓容不足,只好采取露天储粮,造成粮食过量损耗;田间收获机械“遗漏”,加工企业过度加工精制米,也造成粮食“隐形”浪费。

除此以外,中国粮食在运输、储存、加工、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大约浪费了10%。中国国家粮食局粮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声俊在接受新浪网采访时指出,按照2012的粮食产量统计,大概有1,100亿斤粮食被浪费了。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则表示,食物浪费的影响并不止步于浪费,大量的食物浪费还将对环境造成影响。《食物浪费足迹: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报告中称,全世界每年生产但未被食用的粮食所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相当于欧洲最大河流伏尔加河一年的流量;而其生产、收获、运输、包装所需的能源则会产生33亿吨二氧化碳。如果这是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量,那这个国家将居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未达餐桌的食物去哪了?

农作物收获是粮食进入流通环节的第一关,然而在这一关,已有大量食物损耗。技术较为落后的非工业化国家,在此环节会有高达95%的食物损失与浪费。以机械收割为例,中国的粮食机收率除小麦能达到82%以外,水稻只能达到15%,玉米甚至不到2%;加上收获时烘干能力不足,很多地区甚至没有相关的烘干工具,仅靠“风吹日晒”等自然手段完成烘干(这样的粮食俗称“地趴粮”),逢雨天致使谷物发芽霉变是常有的事;而机械质量参差不齐,也造成收获损耗。黑龙江省桦川县世平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平说,在大面积机械收割的情况下,国产收割机的机械收获损失率能达到3%。

而在肉类和水产品方面,仅由于屠宰综合利用和水产捕捞船上缺少保鲜装置的问题,造成肉类和水产品的损耗就分别为1.9%和2%。

每年粮食收获后,大部分粮食需要经过农户的短期储存再进入下一个环节。而食物在储存过程中的损耗也相当高。目前中国粮食70%以上分散在亿万农户家中,然而在储存过程中,由于先期的烘干工作没有做好,粮食入库时并未降到安全水分,加之农户储存条件的限制,储存中霉变以及被老鼠等动物吃掉或污染的情况也很常见。据粮食部门测算,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乏技术指导服务等,粮食损失比例在8%左右,每年因虫霉鼠雀造成粮食损失浪费400亿斤以上。

巴彦淖尔市是中国的“粮仓”,全市粮食仓容共13亿斤。新华社记者发现,当地粮仓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有通风、测温设备的达标粮仓容量只有9亿斤,一些老仓已经不敢存粮了,只能放设备。

这种情况在很多技术欠发达地区并不少见,有些地区甚至将粮食直接存放在临时罩棚或露天空间里。来自国家粮食局的数据显示,仅中国境内粮食企业就有近1,800亿斤仓容属危仓老库,储粮条件差、损失大。业内人士说,正常粮仓储粮一年的损耗标准是0.2%,临时罩棚或露天囤的损耗会增至0.4%-1%。按这一比例,仅萝北一地,露天存储的粮食一年下来就要多损耗200万斤以上,大约相当于1万人半年的口粮。

目前,中国果蔬储藏保鲜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仅有25%,且保鲜技术也欠发达,致使水果在储存过程中的损失比例达7.8%。同样的原因,也使得中国肉类和水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的损失比例分别达到3.8%和4%。

除了收获和存储(包括仓储和运输过程中的存储),在食物到达餐桌之前,还会经历加工环节,其损耗量也相当惊人。粮食部门的数据显示,通常三级米的出米率会比二级米减少2%-4%,过度加工的特制精米出米率比三级米又减少约15%。中国稻谷年产量约2亿吨,可产三级米约1.4亿吨。如果都加工成特制精米,将减少约2,000万吨。加工程度越深,产业链条越长,原料损失及能源消耗量越多。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粮食的精细程度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特制精米市场需求量大,从而造成的粮食损耗也是水涨船高。据已公开的数据显示,粮食加工环节由于成品粮过度追求精、细、白,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出品率,每年造成粮食损失超150亿斤。

多阶段入手,多途径减少浪费

“我们所有人――农民和渔民、食品加工商和超市、地方和国家政府、个体消费者――必须在人类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作出改变,首先要防止食物浪费的发生,并尽可能加以重新利用或回收,”粮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济阿诺・达席尔瓦说。

对此,粮农组织还编制了一个“工具包”,用于指导如何减少食物浪费,其中包含在食物链各阶段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的可操作性建议。“工具包”中提到,减少粮食浪费应该从三方面努力:提高公众意识和政策扶植、加强产业链参与者的沟通和管理,以及提高各环节的技术和监管。

首先,生产者、消费者、加工企业、物流和冷藏等环节的相关人员应一起树立正确食品消费观,提高减少食品浪费的意识;除消费者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应该意识到减少浪费是节约成本提高利益的重要因素。中国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的人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色香味”这些最普通的感官指标,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消费者的选择,导致存在众多消费误区。例如,精制粉加工造成大量营养素损失,标准粉中维生素B含量相当于精制粉的2倍。过度追求“色香味”,将为各种非法添加大开方便之门,大大提高舌尖上的风险系数。

其次,针对餐前浪费,政府和相关组织部门的规定和官方推广活动能促使相关从业人员重视减少食品浪费。以中国为例,为降低农民存粮损失,中国于2010年启动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作,采取中央、地方补助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户建造小型铁皮粮仓。国家发改委人士表示,截至2014年4月,实施的“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累计为677万农户配置了标准化储粮装具,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15亿斤。

浪费粮食的原因范文4

我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在悠久的农耕文明中,粮食文化是其重要渊源。历史上关于“俭以养德”的粮食文化的名言有很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君子以俭德辟难”,“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等等。重温这些名言使人深刻认识到,勤俭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我们理应身体力行,发扬光大。

弘扬我国的粮食文化,其重点在于弘扬其蕴含于内的勤俭风尚和节约精神。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目前,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务必开源节流并举:既抓紧粮食生产不放松;又抓紧粮食节约不放手。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和节约粮食,等于开垦“无形粮田”,这对于要素资源稀缺的我国来说,战略意义更加深远和重大。因此,我们更需要大力弘扬“俭以养德、惜粮节粮”的粮食文化,在全社会大兴节约粮食资源的优良风尚。

粮食损失浪费的表现与危害

我国以人均占世界耕地40%和人均占世界水资源25%的资源量,生产的粮食总量多年来高居世界首位,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占世界22%人口的丰衣足食。这一成就来之不易,值得好好珍惜。然而,由于受盲目追求高消费及挥霍浪费歪风的影响,我国浪费粮食资源的现象还很严重。

目前在我国粮食等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和消费的全过程中,浪费与损失是多种多样的:从损耗的形态看,可把其划分为物理性损失和生物性损失。前者是指粮食等食物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以物理性减少或耗损而形成的损失;后者是指在生产、加工、消费各种过程中因发生霉变、腐烂、变质、污染而丢弃食物的损失。从损耗的原因看,可将其划分为技术性损失、人为性损失和政策性损失。从损耗发生的过程看,可分为产前损失、产中损失、产后损失。概括起来,我国粮食严重损失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是粮食收获后储运物流环节损失严重。我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储粮技术设施水平先进,采用“四合一”绿色储粮新技术、新工艺,既大幅度降低了储粮损失率,又保持了储粮的品质质量,受到国际粮食机构的赞扬。但问题在于,由于我国农村粮食和食用农产品流通、储运及加工科技陈旧与设施落后,特别是农户储粮甚至停留在原始状态,造成的撒失、霉变、虫害、鼠害等产后损失数量巨大,据估算,每年约高达三、四千万吨,足以养活1.5亿到2.0亿人口。

二是餐饮业中优质食物浪费惊人。在城市宾馆、酒店、小餐馆的餐饮行业,粮食等食物浪费数量大、很普遍。据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全国餐饮业一年在餐桌上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量,分别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前者相当于2000万吨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后者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

三是过度的人情消费也成为浪费之源。首先要肯定,我国是礼仪之邦,重人情、讲礼仪。然而,那种人情消费泛滥、讲排场摆阔气、豪华盛宴剩余大半、制造大量“高级垃圾”、空耗社会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的做法和行为,是必须纠正的。此外,集体食堂和家庭中粮食和食物浪费不可轻估。在一些大学、中学食堂,以及其他集体伙食单位,抛撒浪费粮食和菜肴的现象相当严重。还有个人和家庭不易觉察的、“细水长流”型浪费也不可忽视。例如,居民随意倒掉剩余饭菜、采购太多过期发霉后抛弃作垃圾处理等,这些浪费不可小视。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粮食等食用农产品在收获、运输、储存、加工、销售,以及餐饮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损失和浪费惊人。巨量的粮食和优质食物被白白抛弃作为垃圾处理,令人痛心,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首先,浪费大量粮食和优质食物,损害粮食安全。概算起来,仅我国每年损失和浪费的粮食、肉类和水产品总量高达8228.5万吨左右。其次,耗费巨量耕地和淡水,损失稀缺资源。无谓的损失和浪费,实际上也相当于吞噬了我国稀缺的耕地、水源和能源。据估算,我国每年损失和浪费的粮食,至少需要1.55亿多亩良田生产的粮食总量。再次,宝贵财富化为垃圾,恶化城市环境。主要由米、面、淀粉类,骨、肉、油、皮等构成的餐饮垃圾,所含的各种有机物质极易腐烂,在垃圾收集、运输过程中造成污染;在垃圾填埋场所渗滤液又成为污染源,还是大气污染和蚊蝇孳生的重要场地。更有甚者,由餐饮垃圾喂养的猪,成为“垃圾猪”,流入市场危害消费者健康;利用生活垃圾炼出的“地沟油”也已成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祸害。

深挖节粮潜力还需多策并举

我国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有效措施,深挖节约粮食和减少粮食损耗的潜力。

其一,针对节粮意识淡薄的问题,要从提高国民素质入手,大力增强全民节粮自觉性。大兴粮食文化,唤起全民爱粮节粮的浓厚意识,做到“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弘扬文明生活风尚,树立“节粮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把节约粮食资源和减少粮食损耗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其二,针对存在大量“营养盲”的情况,要从普及科学健康膳食知识入手,改善国民生活方式。目前人们对于食物营养存在多种认识误区,如,多吃大鱼大肉就是营养、植物油吃多少也没有害处等。因此,要从现代营养学和人体健康需要出发,树立科学食物消费观,倡导“健康膳食”方式。所谓“健康膳食”,是以现代营养学原理为指导,以增强人体健康为目标,以促进人体营养平衡为核心,采取对食物的文明消费方式方法。我国在未来应吸取西方“三高”食物模式的教训,采取以植物性食物为基础的多样化食物消费模式,合理增加动物性食物,减少油类和食盐消费量,提高居民膳食的合理化水平。这样既有利于人体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寿,也有利于节约粮食、合理利用资源。

其三,针对集体伙食单位粮食浪费严重的现象,要从改变消费方式着眼,广泛提倡自助式用餐。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自助餐进入我国大众化餐饮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是因为自助餐具有如下几条明显的好处:一是形式多样、用餐简便,用餐者可自由进行交际,如商务会谈、亲友聚会、小型娱乐等,都很方便;二是自助选择、适量自取,顾客从品种到数量有更多的选择:喜欢吃什么就选择什么,能吃多少就取多少,有效避免食物浪费;三是菜肴丰富、营养全面,消费者可选择多样化食物,保障其全面的营养需求;四是程序减少,用工量小,费用减低,价格低廉、用餐简便,较大幅度节省费用支出。这些优点表明,在学校、机关、工厂、宾馆、餐馆等集体伙食单位,甚至各种会议、商务接待等,都可广泛采取自助餐形式,既卫生简便,又避免浪费,还弘扬文明消费风尚。

浪费粮食的原因范文5

浪费粮食看似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关系重大。且不说“粮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就是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对待粮食的态度也是极为重要的。而迄今,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粮食不仅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而且也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财富,珍惜粮食显示出对劳动的尊重。从小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就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尊重劳动的习惯。

对待食物的态度常常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甚至有人说,“从对食物的珍惜程度能看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

在台湾,学校从小就教育学生珍惜粮食,很少有浪费粮食的现象。欧美国家也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食量取用食物,浪费粮食被视作可耻之事。而在内地学校,严重的粮食浪费已经成为司空见惯,见惯不惊的事情了。

面对如今社会上乃至校园里浪费粮食的普遍现象,人们很难想象就在50年前,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据中国官方学者的研究,短短3年间饿死人数高达三千万人以上。由于这些普通人是“沉默的大多数”,其名字随其生命的离去而湮没无闻,仿佛从未发生过一样。而在这一悲剧刚刚过去50年后的今天,很多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都不知道那段惨痛的历史,学校食堂里随处可见浪费粮食的现象。想想时代,如此浪费粮食如何面对数千万被饿死的冤魂?

即使在今天,中国也还有很多中小学生吃不饱或营养不良。2011年,中央政府决定实施“午餐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学生改善营养,但仍然难以完全解决问题。而在全球,目前仍有数亿人饥肠辘辘,每年因饥饿或营养不良致死的儿童多达数百万。我们来看看日本学生的餐饮情况:

“有些菜我到现在还喜欢吃”、“同学一起吃好有归属感”、“不吃完不准走”、“吃饭时的礼仪就是那时候学会的”……提起学生时代的“校餐”――日文汉字称作“给食”,很多日本人心中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

1945年日本战败后,满目疮痍,陷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勒紧了裤带的日本人还是做出了一个斩钉截铁的决定:孩子是日本的未来,让他们先吃饱肚子。他们首先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粮食援助中,抽出部分用于供应校餐。1952年,校餐的提供更是从“欠食对策”的政策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日本正式制定了《学校给食法》,通过各种方式让所有儿童都能吃上校餐。这也成为了现在日本校餐体制的雏形。

当美国对欧洲的支援告一段落后,过剩的小麦等农产品被大量运往日本,成为了校餐的主要来源。一直习惯吃米饭的日本人开始从小吃面包、喝牛奶,这从很大程度改变了日本社会的饮食结构。

这种趋势让日本人日益担忧。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期,物资充盈起来,日本下决心把逐渐西化的国民口味慢慢扭转过来。1960年日本开始调整校餐内容,到1976年米饭又成为校餐的绝对“主角”,面包一周只提供一回。2014年,校餐以米饭为主的日本中小学占到了总数的99.9%。日本传统饮食在“校餐争夺战”中取得了完胜。当然,校餐内容的变化与日本粮食自主战略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校餐可不仅仅是吃饭这么简单,它还是学生整体教育的重要一环,与膳食营养知识、饮食观念、饮食文化甚至人生观教育紧密结合,成为学生生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给食法》第二条规定,学校要通过校餐开展“食育”,指导学生懂得营养的平衡、天然食材及环保餐具的使用,并了解料理的做法。1954年,日本通过了《学校营养午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提出在国内中小学校中建立营养配餐中心,配备专业营养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学校营养午餐计划。

日本校餐的相关政策由厚生劳动省制定,具体实施由文部科学省执行。文部省在各级地方政府机构中都设有供餐科,专门指导学校供餐事宜。食品原料及物资采购等事务通过专门的公共事务机构来办理,政府不直接承办。学校健康中心负责中小学校午餐的运营管理。

1960年,日本学校午餐研究与改革协会成立,以便达到政府规定的“研究、改善和协助提供全国的学校饮食,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并宣传营养知识”。

如今,日本提供校餐的学校达到总数的94.3%。在国家教育体系中,超过1100万名5岁至12岁的孩子都在吃校餐。3.4万所小学和初中里,近一半学校有自己配置的厨房。政府的详细指导方针规定,一份学校午餐应提供推荐每日所需卡路里的33%、钙量的50%以及蛋白质、维他命和矿物质摄入量的40%。该指导方针甚至还设定每顿午餐的含盐量要少于3克。而且,每3所学校配备1名营养学家,现在这个比例还在上升,约有1.2万名营养学家是全职的。

对于校餐的食品安全管理,日本政府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文部科学省专门制定了《学校给食卫生管理标准》,对校餐卫生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出了非常明确而且具有操作性的要求。

日本学校的校餐以营养均衡、种类丰富为原则,一份午餐主要包括米饭、一荤一素两种菜、一碗汤、一小盒牛奶和一份水果等。每个月的午餐食谱都由专门营养师根据有关标准,结合当地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所有食谱都会让家长过目,还会邀请家长来品尝,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校就餐状况。

日本进入“饱食时代”后,有些学生开始偏食,只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家长也拿他们没办法,而校餐就彻底扭转了日本孩子的这一坏毛病。

对于偏食的学生,学校可不会迁就半点,喜欢不喜欢都要吃得干干净净。如果留下饭菜,什么时候吃完什么时候回去上课。很多学生因此整个午休时间都被留在食堂“光盘”。很多害怕被惩罚的学生最初甚至不敢告知老师,硬是吃下了让自己过敏的食物。此后,日本学校开始实行“备案制”,防止学生过敏。

校餐对学生饮食的长期“纠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也是现在日本人健康长寿、日本社会很少看到胖子的重要原因。

对于校餐的费用,日本的家长们也不必担心。日本校餐的所有开支分为三部分:一是家长支付的午餐费,占经费总数的51.6%;二是地方政府与团体出资承担的部分,占总数的39.5%;三是中央政府的补助,占总数的8.9%。全国每份午餐用料的平均成本为260日元(约合13元人民币)。

浪费粮食的原因范文6

这是自2008年国家投资260亿元启动转基因重大专项解决粮食关键技术以后,又一次大力度的粮食生产科研投资。

然而,国家的大量投入,除了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有关企业得到很大的好处外,并不能使粮食生产最为关键的要素――农民这一主体受益。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中,除新品种等技术措施贡献外,更重要的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几千年来,中国首次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避免了农民因饥饿造成的政治循环。但是,粮食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粮食始终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最为紧迫的问题。这是因为,新的问题出现了:农民开始不愿意种地。随着城乡差别的持续扩大(从50年前的4倍多,到今天的40多倍),农民们不情愿地抛弃了养育他们的土地,进城做“三等公民”造成农村出现大量的“空心村”。现在,伺候土地的是老弱病残孕,是“3860”部队(妇女和老人)。长期下去,将动摇我们这个人口最多国家的粮食安全基础。

1982年到1991年10年间,中国粮食产量每年递增8%,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和5%的淡水资源,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是靠政策:后实行的土地“”政策,带来了粮食产量的飞跃。这一政策促进了土地与农民的结合,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靠科技:良种、肥料、水利等对粮食增产功不可没;三是靠人力:中国农民几乎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至今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政策因素最终是把农民种粮积极性调动起来,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尽管有一定的贡献,但具体操作上还要靠亿万农民的辛勤劳动。

遗憾的是,现在的农民不愿意伺候土地了。根本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太大。如果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种地半年的收入。一方面,工业化进程不断侵蚀农民的种粮用地;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进城打工,部分土地没人料理,甚至荒废掉。在中国南方很多地方,农民弃耕现象比较普遍;在产粮大省山东也有类似的现象。

在过去50多年里,我国粮食单产变化其实不是特别大。在山东局部地区,1978年前后的小麦亩产就达到过1000斤,但现在亩产却停留在800斤上下。原因之一是上述提到的农民的积极性问题。由于用地不养地,农药、化肥等对产量产出的贡献影响力已经越来越低,甚至起相反的作用。农民使用的化肥是过剩的,每年有六七成的化肥都白白扔到地里了,不但浪费钱财,还严重污染了环境。但是,目前政府的很多补贴资金都给到了化肥、农药、农膜生产企业以及种子公司头上,这就变相鼓励了农民浪费资源与污染环境。

中国在几年前已经取消了“公粮制”,并全面停止了几千年来的农业税。这样一来农民没有压力,反而成了一盘散沙。如果让农民继续交“公粮”,国家高价来收购这些“公粮”,达到市场价的2~5倍,则将国家补贴直接送给农民。例如,规定每亩地要上交200斤粮食,农民不种地,他就要去买200斤粮食上交,他们肯定舍不得买,不得不自己种地。此外,取消农药、化肥补贴,将这些补贴直接补到种出来的粮食上。由于取消补贴,农用物资肯定会涨价,老百姓用不起就不用了,就会直接用自家的有机肥,有机肥可以养地,进一步提高单产。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其实,只要农民勤勤,艮恳在家种地,养猪养牛,就能够产生有机肥,那么政府就应该给予补贴,从而多方面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