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养生学的意见和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中医养生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中医养生学的意见和建议

对中医养生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1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文化社会学;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R193;R2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5625.2016.02.004

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的灵魂,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推动力,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对复兴传统文化、实现中医药学价值、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社会民众的健康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有关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水平,不仅研究的成果较少,而且研究范围相对较窄,内容不够细致深入[1]。文化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角度对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门学科,而整个中医药体系一直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文化的一部分[2-3]。本文从文化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涵,从文化传播实现的4个条件入手,分析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建议,旨在更好地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

1文化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文化社会学认为,社会是人的各种关系的总和,而人则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要研究文化传播,就不能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不能不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及其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文化传播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文化的分配和享受。任何文化传播都是社会传播,是人的社会活动的过程,离开了社会关系,离开了人与人的交往,文化传播既不存在也不能实现。文化社会学将文化传播定义为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文化实现传播是有一定条件的,否则就无法实现传播,文化传播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但从整个传播过程中看,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①文化的共享性:是文化传播的首要条件,指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②传播关系:所谓传播关系,即社会关系,它是在文化传播中发生的关系;③传播媒介:是文化传播的中介;④传播方式:分为横向传播和竖向传播[2]。

2中医药文化传播内涵及其意义

2.1中医药文化传播内涵

从文化社会学视角理解中医药文化传播,可以概括3点内涵,第一,中医药文化传播离不开人,同时也离不开社会,换句话说,中医药文化传播离不开社会关系;第二,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们在自己的社会活动中对中医药文化的分配和享受;第三,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是依靠文化共享、传播关系、传播媒介、传播方式4个条件得以实现的,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条件,其传播过程都将无法实现。综上所述,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在社区、群体及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有关中医药文化的互动现象。实质上,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人与人之间有关中医药知识、信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等中医药文化内容的一种互动的社会活动。

2.2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意义

从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人”“社会”两个方面总结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中医药文化传播有利于人们构筑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一种健康文化的传播,特别是中医养生防病知识的普及,是获得健康的积极手段,中医药文化传播对人们构筑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4]。其二,中医药文化传播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具有深厚的文化联系,通过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其中内含的哲学内涵、伦理道德要求等都会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推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5]。

3中医药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文化传播实现的4个条件即文化共享、传播关系、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入手,分析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播在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中医药文化认同危机仍然存在

近10年来,随着全球“中医热”的持续升温,中医药文化传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6],但社会民众对中医药文化不认同的现象仍然存在。2014年某西医学者发起的“脉诊验孕约战”再一次将中医是否科学这一命题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面前,同时也把中医与西医的较量推向了,一时间有关中医药学“不科学”“没疗效”“不靠谱”的质疑和反对言论掷地有声。这些不认同现象的本质是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缺少理解,而这种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危机出现又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传统文化土壤的流失,中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汲取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而传统文化的沦陷使得整个社会群体缺少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给社会民众与中医药文化在理解和互动造成了障碍;二是在西方科学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医药学显然并不符合西方近现代的科学思维、效率思维、还原思维,实验医学成为主流医学,相对于中医药学其占据了话语霸权地位[1];三是中医药学发展的自身原因,由于中医长久以来的劣势地位,也使得中医失去了临床阵地进行的系统实践,脱离了实践经验,中医药从业者的水平无法进步,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退化[7]。有些疾病相比西医疗效相对较弱,有些民众没有从中医中受益,自然不会对中医产生信任。

3.2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不健全

近些年来,中医文化的传播机制上是一种单向的政府主导下的传播,缺少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双向和多向互动[5]。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的通知》,随后又印发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1年“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方案的通知》[9],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对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及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国家政府部门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活动仍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关系,是一种自我封闭的传播机制,政府部门往往根据自己的宣传意图,进行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并且传播内容过于专业化,忽视民众对中医药信息的接受度和理解程度,只将重点放在了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活动的“结果和产出”,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社会其他组织和公众主动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热情并未被调动起来,只靠“传播者”政府的呐喊,不去关注“接受者”社会民众的需求,这样的传播机制不可能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3.3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监管不完善

近些年来,中医类养生节目、中医药类报纸、中医养生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了中医药文化面向社会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借助微博、微信、手机APP、网络论坛等新媒体技术传播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也正在兴起,很多中医学者、医药企业、医院、药店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在向社会民众宣传自己产品的同时,也会一些中医药养生小常识,间接地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但在这些大众媒介和新媒体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现象。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季度监测到的虚假违法中医医疗信息中,99%以上为变相广告,打着中医药幌子的违法虚假广告;2014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中医养生电视节目下发了《关于立即停止播出“健康365”和“杏林好养生”等养生类节目的通知》[10]规范性文件,这说明目前中医传播媒介中仍存在虚假宣传、误导观众的现象。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容,大部分是关于中医药学对治疗疾病、维护健康方面信息,其关乎人的生命及健康安危,所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内容及信息必须是准确的、科学的[11]。虚假、错误的中医养生信息如若被观众采信或应用,将会对观众的身体造成伤害,进一步降低中医药学在社会群众中的信任度,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产生阻力。所以,加强这些传播媒介的监管和传播内容的审查,对社会民众的身体健康,对中医药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建议

4.1增强中医药文化认同

只有得到社会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中医药文化传播才能实现。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应该从3个方面入手:第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让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对于理解中医药学语言及理论具有基础性作用。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媒体、学校、社会组织、社区、职场等各类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积极互动、采取各自擅长的方式方法,传播和宣传传统文化[12]。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的形成,能够给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一个更好的语言环境。第二,建立中医与西医之间的文化共识。让社会民众了解到中医和西医都是医学体系,它们两者的智慧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13],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造福人类的,通过建立这种文化共识,避免出现用中医打击西医或用西医批判中医的现象。第三,切实提高中医药学的疗效。只有当人们运用中医药治疗和防止疾病产生预期或良好效果时,才会从心理上产生对中医药学的信任和认同,从而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产生正能量,进而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医药学临床疗效任重而道远,需要从继承和创新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保护中药资源、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努力。

4.2完善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

完善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应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化的中医文化传播机制[5]。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了解中医药文化,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核心,所以应建立以“接受者”为中心的传播关系,要根据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不同的地域、年龄、收入制定各自侧重、全面可持续的。有针对性的文化普及策略,减小认知差异[11,14]。第二,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传播机制。如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双向沟通机制,在传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应该互相沟通;正面引导机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积极影响和功能,需要大力宣传;及时反馈机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公众有什么意见建议,需要相应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作及时反馈;评估机制,对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成本和绩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5]。中医药文化传播以社会民众了解到中医药文化的本质及学习到中医药学知识为根本目的,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益,必须同时关注传播关系的两个主体,及时解决好在传播过程出现的问题,以确保中医药文化传播信息渠道的畅通。

4.3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监管和审查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的监管和审查,是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保障。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规定。通过这种强制力手段对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进行规范,国家应继续制定相关政策文件,让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二,政府部门应建立专门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的外部监督机制,加大对违反规定媒体的惩罚力度,坚决取缔一些打着中医药幌子为牟取暴利的传播活动,净化传播环境;第三,利用和研发先进的网络技术,过滤和监测网络存在的虚假中医药广告和信息,确定社会民众接收到的中医药知识和信息是科学的、真实的、实用的、权威的及对民众的身体健康有利的;第四,加强对媒体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律意识,社会媒体具有很强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所以必须对所传播的信息尽到审查义务,避免误导观众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5结语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传播,可以得出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一种社会活动,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是其传播的首要条件,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是其重要的内容,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的监管是根本保障,同时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民众、政府部门、媒体行业、高等院校、医药企业等多方面协调一致,多管齐下,才能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申俊龙,马洪瑶,魏鲁霞.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和演化逻辑[J].医学与哲(A),2013,(10):90-94.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出版社,2007.

[3]薛公忱.中医药的文化定位问题[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6-139.

[4]温长路.对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普及中若干关系的探讨[J].中医药文化,2014(3):62-65.

[5]陶林,张宗明.论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突围[J].理论月刊,2015(3):70-73.

[6]赵海滨.从文化安全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0):54-58.

[7]蔡慧贤.中医药文化传承危机的原因及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1):529-531.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的通知[Z].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1年“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方案的通知[Z].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

[10]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立即停止播出“健康365”和“杏林好养生”等养生类节目的通知[Z].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

[11]李海英,段逸山.从盲目养生热谈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迫切性[J].中医药文化,2011(5):15-17.

[12]刘诗林.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现象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1(1):106-108.

[13]张其成.中医文化复兴是中医复兴的重要途径[J].中医药文化,2006(01):6-9.

对中医养生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2

【关键词】中医院后勤管理;后勤经济核算;制度建设;意见

为更好的适应医疗卫生改革的大环境,做好中医院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中医院要充分重视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后勤部门的积极作用,进而实现提高中医院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

一、中医院进行后勤经济核算的重要性

中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是中医院进行各项业务的开展和运作的重要保障,做好中医院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有利于医患享受更加优质的服务

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关系着中医院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与每位医生和患者都具有息息相关的关系,完善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可以帮助改善中医院的生活环境,营造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疗养环境,从根本上改善中医院的服务质量。

2.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有利于提高中医院资金使用效率

完善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可以对中医院的运作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和支出进行合理、科学的核算,制定合理的收支预算,使中医院的各项工作都在可预测的范围内支出,实现中医院资金流动的可控、可预测,同时规范的支出行为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中医院的资金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

3.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有利于实现中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中医院虽然是公益性机构,但是却也自负盈亏,其发展既要致力于实现其社会效益,但是也不可避免的要注重其经济效益的取得。良好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可以帮助中医院实现其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中医院的发展资金,为中医院追求其社会效益做好了保障性和基础性工作。

4.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有利于搭建中医院系统的管理体系

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是中医院的系统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其工作开展的成果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医院的正常运作。同时,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也具有其本身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其每一项细小的工作都将对整个中医院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中医院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存在问题

中医院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多是采取实物供应形势,常而往之,易形成惰性运作模式,同时由于中医院担负着众多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人员,运作成本较高,工作效率低下,存在问题颇多。

1.中医院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不够重视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止是体制的改变,还有医疗卫生市场的竞争程度。中医院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是一项会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工作,但是仍有许多中医院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忽视了其对于中医院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导致了中医院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存在不规范、不和谐等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到中医院的服务水平和发展质量,影响中医院的竞争力形成。

2.中医院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不够科学

目前来看,在思想上仍有许多的中医院还未形成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的工作概念,其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部门缺乏专业人才,基础理论匮乏,缺乏精细化的管理规范,多以经验管理为主,常出现没有进行深入、科学研究就进行后勤决策的现象,导致了后勤部门的发展跟不上中医院的扩张和发展步伐,更有甚者会限制中医院的发展。

3.中医院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不够主动

对于中医院来说其物资流动性较大,传统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发展形势,但是中医院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往往是被动的,都不愿意进行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改革,对纠正错误的利益获取行为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影响到物资后续支取,阻碍了中医院的正常运作。

4.中医院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不够合理

资源是发展之本,是质量之源。中医院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正是一项统筹调配中医院各项资源的重要工作。由于中医院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是全医院进行人员分配的时候随机分配的,所以其工作人员多是非专业人才,对业务工作不甚熟悉,再加上缺乏系统的培训,其后勤服务能力极为欠缺,工作能力不佳。同时,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部门又是一个工作人员冗余现象比较普遍的部门,其临时工作人员也较多,导致了其工作结构的不稳定,导致了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三、对策建议

中医院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是改善中医院服务水平和提高发展能力的重要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厘清工作范围,明确工作职能

要做好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优化服务平台,健全工作制度,要做好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及职能划分,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和重点工作,并及时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详细管理规范,合理人员分工,要切实做到岗位职责明确、人员分工合理,为提高中医院的后勤管理水平打下坚实基础。明确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部门的值班职责,严格按照全院总体安排实行,严格实行请假制度,确保后勤工作人员按时按期、保质保量值班,顺利履行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部门职能。

2.要科学核算管理,定期培训考核

针对中医院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不佳等问题,要及时进行人员培训,从理论基础知识着手,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制定科学规范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决策规范,充分征求中医院整体意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开展核算和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做好后勤工作人员的考勤考评机制,广泛实行多样化的签到模式,实行上班签到、下班签退制度,严格工作纪律要求,为全院工作人员做好表率。

3.要加强资源管理,积极主动核算

中医院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部门要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相关工作制度,从全院整体出发,合理均衡各方资源需求,形成每日进行物资及资金清算和预算的工作制度,主动进行中医院的资源管理预算与核算,提高中医院的后勤物资、资金使用规范程度,建设完善、合理的中医院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中医院更好发展。同时,要梳理中医院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部门的主人公意识,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督促后勤工作人员深入中医院的各个部门和环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行。

4.要创新工作思路,改革后勤核算模式

中医院是传播中医文化、实践中医养生救人的重要场所,是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机构。做好中医院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要从工作思路的革新入手,学习西方医院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的优秀经验,取其精华,适当创新,在确保中医院的运作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利用承包责任或服务外包等形式,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助力中医院加速发展。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医院的各项工作制度都受到了来自市场经济的推动力,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部门也不例外。有效的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是中医院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后勤保障,加强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已经成为中医院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发展形势,中医院要才加强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制度入手,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后勤服务模式,加强后勤经济核算和管理部门人员培训及考核制度,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素质,改善后勤核算工作模式,最大限度的实现中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促使中医院向着更好的方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成钱.浅谈医院后勤保障核算和管理对策[J].管理观察,2012(10)

对中医养生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3

1观众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需求

在“哪些方式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这一多项选题上,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更多的文字说明”(43.1%)、“人员讲解或语音导览”(39.7%)、“提供相关书籍或宣传册”(36.2%)、“多媒体影片播放”(32.8%)、“相关互动活动”(27.6%)、“举办相关讲座”(20.7%)。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问题的每个选项都有不少观众选择,6项全选的观众也不在少数,可见观众对博物馆教育和服务的需求是多样化、立体化的,这些延伸的教育项目是博物馆日后工作的方向。在对2个展览的总体印象上,请观众从专业性、趣味性和实用性3个方面打分(1~5分)。调查显示,观众普遍对展览的专业性打分最高,而对趣味性和实用性不甚满意。作为高校博物馆,专业性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但专业性也使展览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有所降低,这一缺陷需要在今后教育工作别注意并加以弥补。

2观众在参观中的兴趣点

在中药展厅中,观众最感兴趣的展品依次是动物标本(37.9%)、灵芝和冬虫夏草(均为24.1%)、人参(22.4%)。我校博物馆的动物标本生动逼真,制作水平很高,其中的虎、熊等标本是向观众介绍中医药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很好机会。灵芝、冬虫夏草和人参都是民众耳熟能详的中药,相关传说、功效、用法等各种媒体也多有介绍,因此备受关注。以这些中药为主题设计教育活动,如发放相关宣传资料、专题讲座、科普影片播放等,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在中国医学史展厅中,观众最感兴趣的展品依次是:针灸铜人(43.1%)、老药铺复原(29.3%)、少数民族医学(15.5%)、石碑拓片(13.8%)和砭石(5.2%)。针灸铜人由于形体高大、设计理念新颖,向来是观众关注的焦点和讲解的重点。老药铺是一处模拟清末中药铺的复原景观,讲解时如能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会给观众带来难忘的参观体验。少数民族医学属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旁支,在讲解时容易被忽略,但正因为观众对其不甚了解,才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故对这部分内容应予以重视。一件展品的内涵有诸多方面,哪些信息是观众最关心的?问卷针对中药标本和医史文物分别设计了2个问题,列出展品各方面的信息,请观众按关注程度对这些信息进行排序,最想了解的为1,其次为2,以此类推。在统计时,将每项的数字相加,总和越小,则观众对该类信息的关注程度越高。调查显示,观众对中药标本的功能主治、日常使用方法、真伪和质量辨别3方面的信息最为关注。

中医药之所以能长盛不衰,疗效是关键。因此无论对于专业还是非专业观众,功能主治都是关注度最高的。日常使用方法排在第二位,提示我们对展品的介绍应贴近生活,提供更多实用信息。真伪和质量鉴别也是专业和非专业观众都关注的。博物馆开设有饮片辨识课程,很多学生会来到博物馆学习。对非专业观众来说,食品安全、中药的品质、农药残留等问题也是关乎切身利益的。因此,以上3方面的信息应作为介绍的重点。对于医史文物,用途往往是观众最关注的问题,因此教育活动中对展品内涵的阐释也应由此切入。博物馆展品的真伪本不应成为疑问,但当今社会藏品鉴定、辨伪类电视节目流行,使观众对于真伪问题尤为关心。“展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选择的观众较少,且排在展品的经济价值之后,值得深思。随着收藏、拍卖热潮的兴起,文物的经济价值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博物馆,一方面在文物收藏和征集中不可能脱离市场,另一方面在教育工作中还是应以对展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阐释为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风气下,博物馆更应该引导观众静下心来,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欣赏展品,真正读懂展品的内涵。

3讨论

3.1观众构成的多样性与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设计

调查显示,我校博物馆的观众构成以大学生为主,而中老年人也是不容忽视的观众群体。对不同观众群的调查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在参观需求上各具特点。中医药博物馆是中医药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地,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医德、专业素质、科学素养等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他们的参观行为和心理特点值得重视和分析。大学生观众多以学习研究为参观目的,对多媒体影片播放、互动活动的需求均高于平均值。在问卷最后的意见一栏,很多学生提出组织中药品尝活动以及提供更多可以触摸、嗅闻或品尝的展品的建议,都是希望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形式更加丰富,运用声光电等先进的设备,调动多种感官,提供与听课不同的学习体验。这与大学生热衷于参与文化活动,对新媒体和传播手段高度敏感并有浓厚兴趣的个性特点是分不开的。针对这一观众群体的教育活动,应以博物馆研究人员的专业讲解为基础,并发挥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互动活动,在条件允许时,还可以定期组织专题影片播放、中医药文化沙龙等,以时尚新颖的方式吸引更多学生走进博物馆。中老年观众的参观心态较为放松,大多数中老年观众选择“兴趣”为参观目的,同时关注点更加生活化,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中老年观众对身体健康的关注远远超过其他人群,且他们往往带着自己或家人的健康问题来进行中医药知识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性很强[3]。因此,与其他观众相比,他们对中药的日常使用方法及文物在生活中的用途更感兴趣。有鉴于此,为中老年观众设计的教育活动,不求知识的全面系统,而重在贴近生活,抓住兴趣点。在讲解中运用浅显易懂、生动幽默的语言,加入与其相关的传说故事、日常养生知识、中药辨别选购窍门,同时,发放养生知识宣传册页,提供中草药保健茶饮,举办常见病防治和药食同源中药介绍的科普讲座等教育活动,往往会受到中老年观众的欢迎。

3.2将社会热点融入博物馆教育工作中

对中医养生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4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中医院校;留学生;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循证医学;中医文化

中图分类号:R2-4;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5-0054-03

Exploration of Application of PBL Model in TCM Clinical Teaching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I Xiao-li1, HOU Xiu-juan2, TIAN Qing1, SUN Wen-jun1, LI Xia1

(1. The Thir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 Dongfang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7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learning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CM clinical practice in China,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effects,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and precausions of apply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in the clinical teaching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d that it was vital to integrate 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method and PBL through TCN culture introduction in TCM clinical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eign students; lecture based learning (LB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CM culture

中医留学生是来华留学生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临床实习是留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对其医疗素质及业务水平有直接影响[1]。临床实习作为理论教学与临床工作的“桥梁”,是考核医学教育质量、衡量中医药院校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2]。

然而留学生实习的现实情况却并不容乐观。研究显示,47%的留学生没有掌握或根本不会病史采集能力,对于疾病诊断技能只有2%的留学生能够熟练掌握[3]。中医临床实习中同样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足,临床医生带教积极性不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欠缺等问题。究其原因,教学方式是一个重要因素,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进行中医院校留学生的中医临床教学模式改革十分必要[4]。

1 PBL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中医留学生教育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是目前西方的主流教学模式之一[5]。众多研究表明,PBL在培养临床思维、强调实用性知识的传授、发挥学生主动性、科学评估教学效果等方面十分有效[6-7]。因此建议在中医留学生教育中采用PBL的教学方式。

中医留学生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与中国学生存在差异,他们思维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强,非常适合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PBL教学法。在临床见习和实习教学中应用PBL模式对中医留学生的实习质量有很大的提升和促进作用。

2 PBL教学模式在留学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的主要流程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讨论-总结5个阶段。其特点就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组成实习小组,以自学交流、讨论及总结取代传统的老师个人授课模式,以知识实际应用为主要基础,以实际病例为中心灵活运用知识,发展学习能力。

具体实施中各实习科室精心挑选典型的教学病例,组建由5~7名实习留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安排一名学,负责组织自学讨论和记录。每组学生由一位医师集中带教,采集患者病史,进行体格检查。然后选举一名留学生代表报告病例,其他人进行补充。教师列举出学生汇报中遗漏的问题,由学生们进一步检查补充。然后进一步询问为明确诊断还需要哪些辅助检查,这些辅助检查的意义何在。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由学生们进一步讨论,做出初步诊断及鉴别诊断,拟订初步的治疗方案。布置相应的学习思考题,要求学生查阅其他资料,独立完成。学围绕布置的思考题,主持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就学生争论的焦点进行解答,并做出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及下一步要求[8]。

3 注意事项

PBL虽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优势,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在单纯的PBL模式下,学生对知识本身内部逻辑结构的整理和掌握不足,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完整、深入的学习。此外,我国国内现今的体制、教材和教师均是脱胎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背景,对于PBL的兼容性很差。因此,需要在实施PBL教学法时注意3个方面。

3.1 结合LBL教学方法

LBL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任务,重点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框架,具备PBL所欠缺的优势[9]。PBL结合LBL的双轨教学法既引入PBL教学法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性,又避免PBL教学法可能存在的知识面不全面,基础不扎实的局限性[10]。

一项纳入5个随机对照组的研究,Meta分析显示,虽然PBL+LBL组和单纯PBL组在问病、查体、书写病历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及总成绩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BL+LBL组理论考试成绩和学习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单纯PBL组[11]。

3.2 结合循证医学方法

循证医学强调对证据进行评价,寻找最佳证据运用于临床诊疗,可以使临床医疗决策更加科学化。循证医学在临床问题提出、证据评价和运用最佳证据等方面具有规范性,运用相关理念指导学生能够弥补PBL教学法中留学生自主学习不足的弊端。构建以PBL为基础结合循证医学方法的教育新模式,对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实施中可以开设循证医学知识专题讲座和循证医学课程,采用PBL教学模式,结合循证医学理念,针对典型教学病例的实际病情,以“设问-循证-讨论-诊断治疗”四段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由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讲评[12-13]。

在PBL教学过程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目标会更加明确,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循证医学教学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了PBL教学的质量,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3.3 导入中医文化

中医临床带教具有典范化、规范化、具体化及应用化等特点,不但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而且还强调中医药的文化内涵教育[14]。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医药学相结合的结晶。中医文化有2个方面的显著特征:⑴中医文化是多科学的综合体。它起源于中国传统道家理论,融合了天文、地理、数学、自然、历法等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兼有自然、人文等多重属性。⑵中医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疾病的防治和人体的养生保健均要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文化教学是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留学生中医文化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在中医院校学习的部分留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用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来学习中医药,带来了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应用PBL教学模式对留学生进行临床教学时导入中医文化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辅助中医药理论理解的部分作为侧重点,使留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填补与中医药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的空白,加强中医药理论思维的培养。PBL教学模式为中医院校留学生文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更佳的效果。

4 结语

PBL教学法有助于培养中医留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在临床实习中加以推广。为培养适应中医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留学生,在应用PBL教学法同时结合LBL教学法、循证医学方法和中医文化导入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白俊杰,乔旺忠,刘静.10所中医药院校留学生生源国别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08,27(5):9-12.

[2] 司富春,宋雪杰.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中医研究,2012,25(6):5-7.

[3] 李蓓.苏州大学中外实习医生实习质量评价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3-14,17.

[4] IMANIEH MH, DEHGHANI SM, SOBHANI AR, et al. Evalu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al students’ education[J].J Adv Med Educ Prof,2013,2(1):1-5.

[5] MC PARLAND M, NOBLE LM, LIVINGSTON 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 Med Educ,2004,38(8):859-867.

[6] 陈晔,黄在委,陈华德.高等中医药院校外国本科留学生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3,32(2):53-55.

[7] 郭茂娟,姜希娟,杜欢,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92-93.

[8] 汤绍辉,吴小娟,杨晶,等.PBL教学模式在留学生消化科实习中的应用[J].南方医学教育,2012(1):38-39.

[9] 张国伟.双轨教学模式在留学生肝胆外科实习带教中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5):477-479.

[10] 邱玉玉,李晓霞,景学安,等.PBL+LBL双轨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95-96.

[11 董平,张生来,董艳,等.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在国内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浙江医学教育,2013,12(1):1-5.

[12] 宋锴,李蓓,王峙,等.结合循证医学理念的PBL教学法在留学生肾脏科见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8-9,78.

[13] 卢红艳,常明,王秋霞,等.PBL结合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1):876-878.

[14] 张鸿泰,栾永红.重视传统思维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渗透[J].中医教育,2009,28(5):79-81.

对中医养生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5

[关键词]质量评价; 快速检测; 酶联免疫检测; 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

[Abstract]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The existing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re mostly based on the testing instruments, which can not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simple, rapid and on-site in production and life. Immunoassay, characterized by simple, rapid, sensitive, specific, low-cost and high-throughput,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clinical diagnosi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onitoring, food safety testing, and other fields. In recent years, immunoassay technology has been gradually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quality control of TCM, involving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TCM, detection of harmful substances in TCM, and detection of exogenous pollutants in TC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 of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ELISA and colloidal gold immunostrip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quality evaluation of TCM, this technique has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field of rapid detection of the quality of TCM.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s of the widely used ELISA and colloidal gold immune test strip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ir application in quality evaluation of TCM were review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technique had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field of rapid detection of the quality of TCM.

[Key words]quality evaluation; fast detection; ELISA; colloidal gold immune test strip

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中药质量评价的2个重要标准。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其中又以指标性成分的含量高低作为中药质量控制及品质优劣评价的重要指标。近些年来,随着中药野生资源的大量减少,及基于对中药质量稳定性和可控性的需求,中药栽培品逐渐成为中药市场的主要来源。在中药的栽培管理过程中,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农残偏高,加上栽培环境污染或加工方法不当引起的重金属超标;存储不当引起的细菌、真菌污染以及中药中自身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均影响到中药的用药安全。

随着中药质量标准和消费者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希望获得一种简单、快速、高通量、现场化的检测方法来评价所用中药的质量及安全性。目前,针对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评价应用最多的仍是基于仪器分析的技术手段,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仪器分析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高、重现性好、易于标准化等优点,但无法满足简单、快速检测的要求。免疫检测技术是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而建立的,对抗原或抗体实现定性定量检测的方法。免疫检测技术具有样品用量小,操作简单,检测快速,检测成本低廉,高通量及易于现场化等优点。目前在中药研究领域中应用最多的免疫检测方法有适用于高通量快速定量检测的酶联免疫检测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以及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的免疫胶体金试纸条技术(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

1 免疫检测技术

1.1 抗原

中药成分种类繁多,根据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通常可分为2类,一是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类(淀粉、纤维素、植物凝集素等);另一类是小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 000),如黄酮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皂苷类、萜类、蒽醌类物质等。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讲,大分子物质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属于完全抗原,而小分子物质只具有反应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无法刺激动物产生免疫应答,属于半抗原。中药中小分子物质占到90%以上,为了制备抗体和建立相应的免疫检测方法,需要将小分子物质与蛋白质载体相结合制备成完全抗原。人工抗原的合成方法主要是基于小分子化合物的活性基团来选择,如针对羧基多采用碳二亚胺法、活泼酯法、琥珀酸酐法;氨基多采用戊二醛法;糖基可采用高碘酸钠法;酚羟基可采用混合酸酐法;芳香氨基采用重氮化法等。廖国平[1]、赵宁毅[2]等对中药成分半抗原的制备方法、原则、佐剂和载体的选择以及完全抗原的鉴定方法等均做了详细介绍。

1.2 抗体

根据抗体的来源及应用不同,可将抗体分为多克隆抗体(pAb)、单克隆抗体(mAb)、基因工程抗体3种。多克隆抗体通常是从致敏后的动物血液中分离血清直接使用,或进一步纯化后得到,但仍有较多杂蛋白。单克隆抗体是指由一个B细胞分泌的,性质均一、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抗体,通过杂交瘤细胞技术获得。基因工程抗体是指利用重组DNA及蛋白质工程技术对编码抗体的基因按不同需要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装配,转染适当受体细胞后表达的重组抗体分子。目前,在中药研究领域中以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应用较多。多克隆抗体制备周期短,获取方法简单,但抗体的性质不均一,批次间差异明显,抗原消耗量大。相比之下,单克隆抗体则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性质均一且可以大量制备,是抗体制备的主流趋势。

2 ELISA在中药质量快速评价中的应用

ELISA是一种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与酶的高效催化反应相结合,从而实现对抗原或抗体的定性定量检测的方法。ELISA是一种固相检测方法,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检测中以检测小分子化合物的间接竞争法应用最为广泛,其基本原理见图1。

2.1 ELISA在中药品质优劣评价中的应用

中药的品质评价既包括真伪鉴定也包括品质优劣评价。ELISA用于药材真伪鉴定可通过特异性物质的有无来判断,属于化学鉴定范畴,但由于寻找真伪鉴定特异性物质难度很大,因此ELISA在药材基原鉴别中的研究及应用较少。品质优劣评价多是检测质量控制指标性成分的含量高低,属于定量检测。ELISA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灵敏度高、高通量等优点,弥补了HPLC检测技术的不足,为药典中指标性成分的快速检测提供了补充。ELISA的技术优势使药材监管更加方便快捷,马丽玲等[3]利用ELISA检测方法,对10份广州市售柴胡药材中的柴胡皂苷A进行含量测定,发现其中3份样品不合格,整个检测过程仅需2 h,较HPLC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Zhang等[4]通过建立的木犀草苷ELISA检测方法,可有效区分山银花与金银花中木犀草苷的含量高低。目前,已有10多味中药材,20多种化学成分的抗体及ELISA检测方法的报道,其化学成分种类及相应的检测范围信息见表1。

2.2 ELISA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2.2.1 有毒成分及有害成分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养生中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且更关注中药的安全性。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中药内源性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外源性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染色剂污染及真菌毒素污染等。有毒物质本身也是有效物质,但是如果存在不合理用药便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马钱子中的番木鳖碱;乌头中的乌头碱类成分等。Kido等[27]制备了乌头碱类成分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了ELISA检测方法,其检测范围为100~1 500 mg・L-1,该方法应用于乌头中乌头碱的检测与HPLC检测结果相关系数在0.9以上,为川乌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有害物质是指与药物治疗效果无关的,对人体有害的一类物质,如细辛和天仙藤中的马兜铃酸A。南铁贵等[11]通过碳二亚胺法合成了马兜铃酸A的完全抗原并制备了抗马兜铃酸A的单克隆抗体,所建立的ELISA检测方法IC50为1.9 mg・L-1,通过ELISA检测马兜铃酸A含量可有效区分木通与川木通。

2.2.2 真菌毒素类 中药在生产、储存等过程中易产生一些真菌毒素,如S曲霉毒素(AF)、赭曲霉毒素、T-2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桔青霉素、展青霉素等,对人体具有毒性,需加强控制。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19种中药中的AF含量做了明确限定,即每1 kg中药含AFB1不得过5 μg,AFB1,AFB2,AFG1和AFG2的总量不得过10 μg,对其他毒素尚未做出明确限量规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质联用技术具有专属性较强,重复性较好,假阳性率较低,可以实现多成分同时检测等优点,被选为药典AF检测的指导方法。

ELISA凭借其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适宜大批样品集中检测等优势在中药AF检测中应用较广。梁月秋等[31]利用ELISA检测了37种中药材和22批中成药AFB1污染情况,结果中药材和中成药的AFB1污染比例分别达到了92%,86%。李汶等[32]采用同样方法对30种中药材和7个品种20多个中成药样品进行了AFB1含量检测,发现所有样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AFB1污染,且含量均超过5 μg・kg-1。果实种子类中药由于富含油脂,在储藏过程中易引起真菌污染,张爱婷等[33]对13种果实种子类中药的AFB1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益智仁和薏苡仁中AFB1含量超标,ELISA在整个检测过程中呈现出操作简单、快速、高通量、适用于复杂基质检测等优点,检测效果良好。陈建民等[34]比较了AF的薄层色谱检测法、ELISA检测法和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ICA-HPLC)检测法,认为ELISA检测技术可发展成为AF快速检测技术。但在其研究中发现ELISA检测结果与ICA-HPLC检测方法相比AFB1的检出量明显偏高,具体原因可能是ELISA试剂盒所用的抗体存在一定交叉反应,特异性不够;再者,不同检测基质差异显著且成分较为复杂,可能存在一定的基质干扰。因此,制备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的抗体是ELISA检测技术的关键。部分有关AF抗体总结见表2。

2.2.3 农药残留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枯竭及中药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人工栽培品成为中药市场的主流,尤其是近十多年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概念的提出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试行)》的出台大大提高了中药材的栽培种类和栽培面积,郭兰萍等[41]系统回顾了中药材规范化生产10年来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在中药的栽培过程中,为防治病虫害及去除杂草,农药的使用频率及使用量不断提高,导致农药残留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中药材质量。王丽丽等[42]分析了我国中药农药残留的特点,指出有机氯农药残留最多,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次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极少。目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液质联用技术(LC-MS)、气质联用技术(GC-MS)等。ELISA检测技术凭借其超高的灵敏度(ng-pg级)和高通量检测的优势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高宏斌等[43]综述了免疫分析技术在拟除虫菊酯类农残检测中的应用;李卫霞[44]、武中平[45]等总结了部分国内外关于食品中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生物调节剂等农药残留ELISA检测技术的文献报道,均可为中药材农残的检测提供参考。

2.2.4 重金属 重金属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药材质量,同时威胁到临床用药安全,因此我国药典已对铅、镉、砷、汞、铜等5种重金属含量做了限量规定。药材生长环境污染、药材自身富集作用以及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带入污染均会引起中药重金属污染,吴亚东等[46]检测了17种常用中药材饮片中的5种重金属含量,17种药材均存在重金属超标的现象,且以镉含量超标尤为突出。2015年版药典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采用比色法,此外还有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电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火焰萃取法、原子吸收法、分子荧光法、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免疫检测法等[47]。目前,基于特异性抗体的重金属ELISA检测方法多用于食品(粮食、蔬菜)检测及环境监测(土壤、水),在中药材基质检测中的应用较少。5种重金属离子中,以镉离子研究最为广泛,砷离子研究最少,见表3。

3 胶体金免疫色谱技术在中药质量快速评价中的应用

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是以胶体金颗粒为示踪标记物或显色剂,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新型固相免疫标记技术。发展至今,已广泛应用于光镜、电镜、流式细胞仪、免疫转印、体外诊断等众多领域。1962年,Feldherr和Marshall首次介绍了胶体金作为一种电子显微镜水平的示踪标记物;1971年,Faulk等将胶体金引入免疫化学,此后该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广泛;1990年,Beggs等用免疫色谱技术检测孕妇尿液HCG,实现了早孕诊断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即胶体金免疫色谱法。

3.1 胶体金标记抗体

胶体金是指呈胶体状态,大小均匀的金颗粒,根据金颗粒大小(1~100 nm)及金浓度不同显橘红色至紫红色。胶体金的制备通常采用化学还原法,基本原理是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作用下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其表面带有大量负电荷,产生的静电排斥力使其在水中保持稳定的胶体状态,故称胶体金。在范德华力作用下,胶体金与抗体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使抗体呈红色但并不影响抗体的生物活性。

3.2 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

GICA是将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与纸色谱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定性/半定量检测方法。免疫色谱试纸条是以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滴加在膜条一端的待测液体利用微孔膜的毛细管作用慢慢向另一端渗移,在此过程中发生相应的抗原抗体反应并通过胶体金的颜色判定结果。试纸条是胶体金标记技术在免疫色谱中应用的一个重要形式,其组成分为样品垫、胶体金标记物吸收垫(载有金标抗体)、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纸。小分子物质检测原理同ELISA,均为竞争法,见图2,当在试纸条样品垫滴入待测提取液后,在毛细管作用下,溶液沿试纸条扩散,至胶金垫时发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至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抗原线(检测线,T线)时包被抗原c待检抗原竞争结合金标抗体,至第二抗体(对照线,C线)时,金标抗体与二抗结合。在C线出现红线的前提下,根据T线是否出现红色进行判断。如果样本中待检测物质含量大于一定的浓度,T线不显色,结果为阳性,反之,T线显红色,结果为阴性;如果C线不出现红色,则说明试纸条失效。

3.3 GICA在中药品质优劣快速评价中的应用

GICA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样品处理简单、轻便易携带、检测快速(检测时间5~15 min)、检测成本低、结果肉眼可辨等优点,近10年来逐渐应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半定量检测,并在中药现场快速检测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日本学者Putalun团队较早应用此技术,并先后制备了检测番泻苷A和番泻苷B(检测限为125 mg・L-1)[58]、甘草酸(检测限250 mg・L-1)[59]、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检测限为2 000 mg・L-1)[60]、积雪草苷(检测限12.5 mg・L-1)[61]、桑皮苷A(检测限2 mg・L-1)[62]的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应用于中药材及中成药的检测。国内研究较少,2006年,Zhao等[63]制备了甘草酸胶体金免疫色谱试纸条(检测范围20~50 mg・L-1),通过自来水浸泡甘草样品30 min即可实现甘草酸的半定量检测,整个过程操作简便快速。南铁贵等[64]在人参皂苷Re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制备了人参皂苷Re胶体金免疫色谱试纸条(检测限为200 mg・L-1),自来水浸提人参样品30 min后,试纸条检测10 min即可实现人参的真伪优劣鉴定,且鉴定结果与ELISA结果一致,无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出现。

3.4 GICA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GICA灵敏度通常在纳克及皮克级别,且使用方便,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易于推广,在临床医学(兽医临床)检测、食品安全、农兽药残留等领域应用广泛,尤其是食品安全方面的真菌毒素检测和农药残留检测均可借鉴用于中药材或中成药的检测。杨英等[65]利用胶体金标记抗AFB1单克隆抗体,并组装制备了免疫色谱试纸条用于23份莲子样品AFB1的检测,其中6份样品结果呈阳性,所有样品经UFLC-MS/MS确证后证实试纸条无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王宇婷等[66]就胶体金色谱技术在包括真菌毒素、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抗生素残留等外源性有害物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做了详细介绍。徐超莲等[67]总结了胶体金免疫色谱法在食品天然存在的危害物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4 总结与讨论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健康及食品安全关注度越来越高,中药不仅是治病救人的药物,同时还以保健品,药食同源的食材等诸多身份呈现给广大消费者。由于中药野生资源的匮乏,环境污染,中药栽培与生产过程中的带入污染等因素导致中药质量屡屡出现问题,因此中药质量的监测不应仅局限在药材监管部门和制药企业,更应该推广到广大的消费群体。所以,建立一种操作简单、使用门槛低、无仪器依赖且易于推广使用的中药质量现场快速检测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ELISA检测法和GICA检测法分别作为高通量检测和现场快速定性/半定量检测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的应用逐步展开,在方法建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根据中药质量控制的要求不同建立方法:《中国药典》中的质量控制指标有些为不同类成分(如金银花中的绿原酸、木犀草苷),有些为同一类成分总和(如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对于绿原酸的含量测定,绿原酸的结构类似物种类多,含量也较高,由于抗体往往存在一定交叉反应,所以对检测结果会有影响,这就要求抗体的特异性越高越好;对于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抗体交叉反应高,则可一次完成5种成分的总含量检测,无需制备各个成分的抗体,减少了成本与检测时间,所以抗体的特异性不需要太高。②配套提取方法的建立:中药基质复杂,无关化学成分可能会影响目标成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加上“快速检测”的目标需求,建立待检成分的快速提取方法也是整个快速检测体系中的关键环节。③方法稳定性:免疫检测方法易受试剂、材料、环境等因素影响,尤其是抗体易失活。如何保证抗体的活性及方法的稳定性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方法实现大面积推广的前提。④试纸条定量检测:目前胶体金试纸条多用于定性、半定量检测,开发便携式、微型化、自动化化的试纸条定量检测仪是未来的发展趋势。⑤中药材基原鉴定:基于化学成分的免疫检测技术在中药材基源鉴定中较难实现,核酸试纸条可提供一个有效途径。

免疫检测技术为中药质量优劣及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简单、快速、高通量、现场化的检测方法,优势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廖国平, 汪艳, 陈莉婧, 等. 中药有效成分半抗原抗体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成药, 2011, 33(6): 1025.

[2]赵宁毅, 张婷. 中药小分子化合物人工抗原的制备及鉴定[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7): 1740.

[3]马丽玲, 谭铭铭, 晁志. 用ELISA法检验柴胡药材的质量[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1(6): 1006.

[4]Zhang B, Nan T G, Zhan Z L, et al. Development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base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luteoloside detection in Flos Lonicerae Japonicae[J]. Anal Bioanal Chem,2016, 408: 6053.

[5]薛瑾, 屈会化, 孙晔, 等. 绿原酸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多克隆抗w的制备[J]. 中草药, 2014, 45(4): 480.

[6]Morinaga O, Tanaka H, Shoyama Y. 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a major purgative component, sennoside A, its characterization and ELISA [J]. The Analyst, 2000, 125(6): 1109.

[7]Morinaga O, Nakajima S, Tanaka H, et al. 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a major purgative component, sennoside B, their characterization and use in ELISA [J]. Analyst, 2001, 126(8): 1372.

[8]张波, 袁媛, 黄璐琦, 等. 大黄酸人工抗原合成及免疫原性鉴定[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8): 1463.

[9]Kido K, Morinaga O, Shoyama Y, et al. Quick analysis of baicalin in Scutellariae Radix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using a monoclonal antibody [J]. Talanta, 2008, 77(1): 346.

[10]Shang M Y, Tian M, Tanaka H, et al. Quality contr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monoclonal antibody method [J]. Curr Drug Discov Technol, 2011, 8: 61.

[11]南铁贵, 何素平, 谭桂玉, 等. 中药至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A单抗制备及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J]. 分析化学, 2010, 38(8): 1206.

[12]Zhao J, Li G, Wang B M, et al. Development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base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the analysis of glycyrrhizic acid [J]. Anal Bioanal Chem, 2006, 386: 1735.

[13]李刚, 赵静, 何素平, 等. 甘草酸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ELISA方法建立[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 22(12): 2956.

[14]He S P, Tan G Y, Li G, et al. Development of a sensitive monoclonal antibody-base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the antimalaria active ingredient artemisinin in the Chinese herb Artemisia annua L. [J]. Anal Bioanal Chem, 2009, 393: 1297.

[15]Nan T G, Wu S Q, Zhao H W, et al. Development of a secondary antibody thio-functionalized microcantilever immunosensor and an ELISA for measuring ginsenoside Re content in the herb ginseng [J]. Anal Chem, 2012, 84(10): 4327.

[16]Tanaka H, Fukuda N, Shoyama Y. Form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a major ginseng component, ginsenoside Rb1 and its characterization [J]. Cytotechnology, 1999, 29: 115.

[17]Tanaka H, Fukuda N, Shoyama Y. Eastern blotting and immunoaffinity concentration using monoclonal antibody for ginseng saponins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J]. J Agric Food Chem, 2007, 55: 3783.

[18]Joo E J, Ha Y W, Shin H, et al. Gene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y to ginsenoside Rg3 [J]. Biol Pharm Bull, 2009, 32(4): 548.

[19]Nah J J, Sonog J Y, Choi S, et al. Prepar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ginsenoside Rf and its enzyme immunoassay[J]. Biol Pharm Bull, 2000, 23(5): 523.

[20]Limsuwanchote S, Wungsintaweekul J, Yusakul G, et al. Preparation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notoginsenoside R1, a distinctive saponin from Panax notoginse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ndirect competitive ELISA [J]. Planta Med, 2014, 80(4): 337.

[21]Zhu S H, Shimokawa S I, Tanaka H,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assay system for saikosaponin a using anti-saikosaponin a monoclonal antibodies[J]. Biol Pharm Bull, 2004, 27(1): 66.

[22]Morinaga O, Lu Z, Lin L, et al. Detection of paeoniflorin and albiflorin by immunostaining technique using anti-paeoniflorin monoclonal antibody [J]. Phytochem Anal, 2013, 24: 124.

[23]于生m, 欧阳臻, 徐加兵, 等. 黄芪甲苷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3, 25(11): 1568.

[24]Qu H, Zhang G, Li Y,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based on anti-puerarin monoclonal antibody and its applications [J]. J Chromatogr B Analyt Technol Biomed Life Sci, 2014, 953/954: 120.

[25]Loungratana P, Tanaka H, Shoyama Y. 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ginkgolic acids in Ginkgo biloba Linn [J]. Am J Chin Med, 2004, 32(1): 33.

[26]Kim J S, Tanaka H, Yuan C S, et al. Development of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isoquinoline alkaloid coptisine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screening of medicinal plants [J]. Cytotechnology, 2004, 44: 115.

[27]Kido K, Edakuni K, Morinaga O, et al.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aconitine-type alkaloids using an anti-aconitine monoclonal antibody [J]. Anal Chim Acta, 2008, 616(1): 109.

[28]Sakamoto S, Putalun W, Tsuchihashi R,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using highly-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plumbagin [J]. Anal Chim Acta, 2008, 607: 100.

[29]Qu H, Wang X, Qu B, et al.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naringin [J]. Anal Chim Acta, 2016, 903: 149.

[30]冯成强, 黄璐琦, 柳川, 等. 蛋白免疫检测技术在天花粉真伪鉴别中的初步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5, 40(8): 574.

[31]梁月秋, 黄荣芳. 中药污染黄曲霉毒素B1检测分析[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0, 17(3): 224.

[32]李汶, 庄学聪. ELISA法检测常用中药黄曲霉毒素B1[J]. 中国药事, 2000, 14(2): 101.

[33]张爱婷, 石延榜, 张振凌, 等. ELISA法测定部分种子和果实类中药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J]. 医学研究杂志, 2008, 37(10): 48.

[34]陈建民, 张雪辉, 杨美华, 等. 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概况[J]. 中草药, 2006, 37(3): 464.

[35]Liu B H, Hsu Y T, Lu C C, et al. Detecting aflatoxin B1 in foods and feeds by using sensitive rapi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gold nanoparticle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J]. Food Control, 2013, 30: 184.

[36]James J, Chu F S. Aflatoxin B1 dihydrodiol antibody: production and specificity [J]. Appl Environ Microb, 1984, 47(3): 472.

[37]Zhou Y, Wu J, Yu W, et al. Preparation for aflatoxin B(1)-cationized bovine serum albumin based on Mannich-type reaction [J]. J Immunol Methods, 2007, 328:79.

[38]Zhang X, Feng M, Liu L, et al. Detection of aflatoxins in tea samples based on a class-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y [J]. Int J Food Sci Tech, 2013, 48: 1269.

[39]Soukhtanloo M, Talebian E, Golchin M, et al.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aflatoxin B1 [J]. J Immunoassay Immunochem, 2014, 35: 335.

[40]肖智. 高特性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的研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41]郭兰萍, 张燕, 朱寿东, 等.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10年:成果、问题与建议[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39(7): 1143.

[42]王丽丽, 夏会龙. 我国中草药中农药残留的特点[J]. 中草药, 2007, 38(3): 471.

[43]高宏斌, 许艇, 李季. 免疫分析方法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5: 425.

[44]李卫霞, 王素娟. ELISA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与质量控制[J]. 贵州农业科学, 2009, 37(8): 241.

[45]武中平, 徐春祥, 高巍, 等. 酶联免疫分析法及其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 江苏农业科学, 2007, 70(1): 198.

[46]吴亚东, 耿伟, 宋玉龙, 等. 17种常用中药饮片重金属含量测定[J]. 新疆中医药, 2014, 32(4): 57.

[47]郑琪, 南铁贵, 詹志来, 等. 重金属快速检测技术在中药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 药物分析杂志, 2015, 35(11): 1873.

[48]Mandappa I M, Ranjini A, Haware D J, et al.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lead ions in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J]. Int J Environ Anal Chem, 2012, 92 (3): 334.

[49]杨依锦, 王俊平, 王津, 等. 重金属铅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研究[J]. 食品与机械, 2012, 28(3): 80.

[50]Gao W, Nan T, Tan G, et al. Development of a sensitive monoclonal antibody-base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the analysis of cadmium ions in water, soil and rape samples [J]. Food Agri Immuno, 2012, 23(1): 27.

[51]Zhu X X, Xu L N, Lou Y, et al. Preparation of 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 against heavy metals: MAbs that recognize chelated caidmium ions [J]. J Agric Food Chem, 2007, 55: 7648.

[52]Liu G, Wang J, Li Z, et al. Development of direct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cadmium residue in farm produce [J]. Appl Biochem Biotechnol, 2009, 159(3): 708.

[53]Kong T, Hao X Q, Li X B, et al. Preparation of novel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chelated cadmium ions [J]. Biol Trace Elem Res, 2013, 152(1): 117.

[54]Wang Y Z, Yang H, Pschenitza M, et al. Highly sensitive and specific determination of mercury(Ⅱ) ion in water, food and comestic samples with an ELISA based on a novel monoclonal antibody [J]. Anal Bioanal Chem, 2012, 403: 2519.

[55]方淑兵, 王俊平, 王硕, 等. 重金属汞酶联免疫z测方法的建立[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50(16): 86.

[56]Kong T, Li X B, Liu G W, et al. Preparation of 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chelated copper ions [J]. Biol Trace Elem Res, 2012, 145(3): 388.

[57]Xing C, Hao C, Liu L, et al. A highly sens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copper(Ⅱ) determination in drinking water [J]. Food Agri Immuno, 2013, 25(3): 432.

[58]Putalun W, Morinaga O, Tanaka H, et al. Development of a one-step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test for the detection of sennosides A and B [J]. Phytochem Anal, 2004, 15: 112.

[59]Putalun W, Tanaka H, Shoyama Y. Rapid detection of glycyrrhizin by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J]. Phytochem Anal, 2005, 16: 370.

[60]Putalun W, Fukuda N, Tanaka H, et al. A one-step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for detecting ginsenosides Rb1 and Rg1 [J]. Anal Bioanal Chem, 2004, 378(5): 1338.

[61]Sritularak B, Juengwatanatrakul T, Putalun W, et al. A rapid one-step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asiaticoside [J]. J Nat Med, 2012, 66(2): 279.

[62]Inyai C, Komaikul J, Kitisripanya T, et al. Development of a rapid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test for the detection of mulberroside A [J]. Phytochem Anal, 2015, 26(6): 423.

[63]Zhao J, He S P, Liu W, et al. Development of a lateral flow dipstick immunoassay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glycyrrhizic acid [J]. Food Agric Immunol, 2006, 17(3/4): 173.

[64]南铁贵, 曹振, 何丽珊, 等. 人参皂苷Re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的制备与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16): 2586.

[65]杨英, 谢艳君, 孔维军, 等. 基于侧流免疫色谱技术制备胶体金试纸条检测莲子中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J]. 中南药学, 2015, 13(3):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