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养生学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学概论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养老服务;人才标准
“人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最初的含义指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人才”有别于“人员”,人员是人力资源但不是人才,人才是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养生保健与疾病康复等。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关键靠人才,目前养老服务专门人才非常缺乏,尤其缺少中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中医养老服务是一项新兴和特色的职业,从掌握的现有资料来看,各大专院校还未见开设该专业,未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未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因此,本文仅探讨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订了人才培养标准,可为进一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开设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和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在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一个学校或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医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开展中医养老服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1总体目标
立足毕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培养热爱中医养老服务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从事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能力强、有特色的中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其中,知识目标包括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养老服务专业知识等;能力目标包括掌握基本业务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素质目标包括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基本业务素质、人文修养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
1.2目标要求
以中医养老服务岗位工作任务为培养标准,使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较强的职业能力和优良的服务态度,具有适应相邻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的就业创业能力,做事效率高,方法得当,能吃苦耐劳,并能顺利通过职业技能工种鉴定,取得一个以上职业技能高级证书。
2人才标准
人才标准是各专业在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人才标准实际上规定了该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
2.1知识要求
知识是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素质要求,专业知识方面要求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例如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学、中医养生学、传统康复学、针灸推拿学、保健刮痧学、中医药膳学、中医传统运动学等基本知识;掌握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以及治未病的理念;掌握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基本知识;掌握慢性病的管理和中医康复治疗基本知识;掌握一般危急重症中西医应急处理基本知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熟悉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气功、药膳食疗等中医健康养生基本知识;熟悉临床医学概论、康复医学概论、健康管理学和预防医学等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行业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管理知识。
2.2能力要求
能力是对培养对象专业能力的素质要求,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它是人才标准的核心。具体要求具有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护理的能力;具有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康复技术和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从事中医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能力;具有开展健康咨询、未病管理与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的能力;具有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能力;具有慢性病中医护理及康复治疗能力;具有对危急重症中西医应急处理及转诊能力;具有英语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就业创业能力;具有对养老服务机构等的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能够认真履行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2.3素质要求
素质是对培养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医养老服务事业,具有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做贡献的志向;科学文化素质要求具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知识,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人文素质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对老年人有高度的责任心,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价值观和权利,能够营造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业务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心理素质要求心胸开阔,乐观开朗,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忍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身体素质要求身体健康,能够吃苦耐劳。
中医养生学概论范文2
关键词:传统中医学;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88-03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养生 包括节欲惜精、节及注意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 饮食养生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
2.3.1 注意饮食卫生 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 提倡饮食有节 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 克服饮食偏嗜 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 传统健身术养生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 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 推拿、针灸养生 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 具体体现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 运动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药食调补 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观芬.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50.
[20]尹文仲.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244~1245.
中医养生学概论范文3
关键词:山水画;精神;技法;养生;功效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21-02
一、中国山水画的养生渊源
中国山水画美学在先后接受了儒、道的思想,摄取了有关的佛理,三家兼收并蓄以来,形成了“重性说”的独特概念,即人品决定画品,画如其人。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围绕着 “重性说”而产生的是养性的理论,养性才能悟道,才能画出好画,把山水画当作养生益寿的最佳手段。
在生活节奏日益快捷的今天,工作、生活压力使我们疲惫不堪,人们在心境上,反复震荡于浮躁、得失、迷茫、不安、沮丧、焦虑之间。各种疾病、亚健康,接踵而至,当身体的负荷到了不堪重压之时,中医的养生之道开始备受推崇。
而从中医理论本源来说,“养生先养心”,养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调神”和“宁心”。健康的心态是精神与物质的平衡,内心平静自然健康长寿,心态平和自然祛病延年。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中国山水画是囊括了儒释道根本真谛的天人之学,与养生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画家把心情反映到纸上,从而使压抑的思想和不良情绪释放出来,山水画的娱乐性使中国古人总结出了一套养心的真理,并在笔墨技法中追求一种明淡天真的精神状态。
二、山水技法与心灵养生
(一)山水技法之笔法养生
笔法说:笔法是中国笔墨形式中一个特殊的概念,是一种力度的感觉,这个力度非作者的身体素质方面的力量正比,而是一种巧妙的,经年浸、多方修养下的一种不自觉的产生,笔法的锻炼如达不到一定的程度,即使色彩绚然,也是没有多大欣赏价值的。
山水画的用笔注重力的巧妙运用. 山水画的用笔忌粗野,讲究笔的书写性。在作画过程中,笔法是指运笔过程中画者对笔的提按、顿挫、缓疾的变化。用笔贵在一气呵成,笔断而意连,运笔时使呼吸与运笔走势保持一致,运笔流畅,则呼吸平稳而自然,长此以往,画者在绘画过程中精神放松、自如的呼气纳气,不外乎一种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形式。
山水画用笔简略速适度,欧阳修有云:“笔简而意足”。都是说作画用笔当以简率为美,大有大象无形,大乐必易之意,极简的就是最好的。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想法,可以达到涵养心灵的作用。做人当作画,都应简单为好,杂念越少,活的越悠然自得,以一颗简单而淳朴的心来对待生活,生活自会予其一方净土。
(二)山水技法之气韵养生
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最根本的物质。中医学认为人是由气构成的,张景岳曾指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山水画的气韵,往浅显里说,就是指画的传神性和生动性,气韵的形成受制于作者艺术修养的境界和作者的创造性,随着作者创作构思与情感的流动而展开,所以说,山水画创作对画者的心境修养有很大要求,画家没有为现实自然景物所囿,追求的是心中再现自然的真情实感,即达到情与景、意与象的完美统一,又达到理想与情感的纯美融合,形成了以“内美”为核心的意境创造,使画面气韵生动寻味无穷。
适度说:五代时期,随着山水画的逐渐兴旺,气韵被当作一种高风亮节的正气展现,这里的气韵体现着儒家思想的痕迹,是一种中庸,即“适度”的行为。在这种适度思想的指引下,画家排除了故作姿态的矫作,以至情、至善、至性的率真领悟自然山水,达到顺应自然的境界。这种适度的处世法则教导人们不必太过于执着某件事情。对于可以掌握的事物,竭尽全力,追求美好;对于不可掌握事物,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只有这样,心灵才会以一种平和的姿态来感受世间的美好。
(三)山水技法之构图养生
山水画中形象的组织安排称之为构图,古人称作经营位置,或称章法、布局。经营位置是将腹稿变为图画,依据画家的艺术想象力,合理的安排布局,结构上有广阔的空间感,意境上有趣味生动性。
取舍说:在山水画景物的选取上,潘天寿强调了构图的取舍之道: “取舍,必须合于理法,故曰‘取舍不由人’。取舍,须出于画人之艺心,故曰‘取可由人’也。”
取舍不由人,是表现的对象——天地万物自有它的理;取舍由人,是画家通过自己的心源,用自己的情感和审美意识,在“触目横斜千万朵”中,随心惬意地选取“赏心只有三两枝。”
山水画的取舍之道恰恰解决了我们生活中那些无法释怀的事情。“取舍不由人”即是当我们面临一些悲剧、灾难、痛苦这些既定的事实时,我们没得选择,但“取舍由人”,我们唯一能选择的是自己的心境,以悲观和沮丧来面对,则人生处处是礁壁,以乐观和豁达来面对,则必有柳暗花明的惊喜。舍得,有舍才有得,不求多,不求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舍掉贪多和,得到淡然和知足,还心灵一份坦然。这才是山水画家们在画中真正要表达的。
三、普及山水画养生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欲望纵横、处处充满诱惑的环境下,人们无论从生活、思想意识还是传统的道德观念都发生着巨大转变,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已经成为意识的主流,当代人的心灵已经呈现出病态的恐怖,人们急需一个突破口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净化自己的心灵。
山水画的笔墨、气韵、构图,无不传递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胸襟和气魄。我认为,中国山水画之所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原因,除却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是其宝贵的养生价值。
心是人的最高统领,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心所致、心所引,在嘈杂喧嚣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山水画的确是驱散嘈杂、静以养心的重要一课。我国传统山水画所特有的养心性,未尝不是消除当代人内心焦虑与紧张的媒介的一种。我们在这里把山水画众多功能中的一种——娱心性,归纳总结出来,让人们去了解传统山水画这一功效,使人们在迷茫无助时能够想到还有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去净化、放松自己。
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传统思想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一方面让现代人继承与学习了古代人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又促使这种思想得以流传与发展,实乃我国传统山水画发扬光大之幸事。
参考文献:
[1]张强.中国绘画美学[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02.P45.
[2]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EB].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1.P122.
[3]郭熙.林泉高致[M].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北宋.P44.
[4]叶子.山水画艺术论[J].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2 P24.
[5]颜新.气血与长寿[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06.P221.
[6]胡佩衡,我怎样画山水画[J].人民:美术出版社一印,1959.10. P180.
[7]王宏建.美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07.P11.
[8]梁存收.中国美术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07.P97.
中医养生学概论范文4
关键词 中医全科医学 人才培养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2-0018-03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model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development
LIU Huijun
(Baiy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063, China)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1]。中医全科医师要求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与诊疗知识,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是提供连续、综合、可及的社区卫生服务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中医的整体观、中医治疗简、便、效、廉、验的特点,更加符合低耗高效的卫生经济策略,大力发展中医全科医学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1 我国社区中医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医药的重要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近几年开展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药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受居民的欢迎。然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瓶颈和难点。
1.1 财政和政策未完全落实
上海从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2011年5月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初步建立了标准化的全科医师培训体系。为留住全科人才,按照政策,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工作满一定年份给予相应的岗位补贴。但是卫生资源配备不均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对中医药倾斜的力度不够,中医药适宜技术补偿、报销比例偏低。中医药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偏低;工作积极性下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2 中医药人才不足
中医药人才所占比例普遍偏低[2],中医药人才数量萎缩,中医传承出现断层。截止至2011年底,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以及助理执业医师,约为1.03名/万人,郊区少于中心城区[3]。本中心目前拥有中医医师10人,平均1.78名/万人;中医全科医师3名,平均0.53名/万人。10名中医医师中,在职5名、派遣1名、退休返聘4名;在职在编中医师中、高级职称医师缺乏;近2年来跳槽到二、三级医院的中医执业医师多达5名。中医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中医药队伍不稳定,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
1.3 中医药科研政策扶持不够
没有专门的中医药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特色中医药自制制剂申请批号困难,其管理政策与中医药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相适应。
1.4 社区中医科发展重点未把握
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舍本逐末,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医科的硬件建设上,中医诊疗方法,尤其是传统特色疗法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不够,中医药治疗的参与率有待提高,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难以形成气候。
2 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有5亿人生活在城市,如果按照每2 000~3 000人拥有1名全科医生(最低标准)计算,我国需要16万名合格的全科医生[4]。当前,我国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执业(助理)全科医师仅占总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0%~5.0%,远低于国际上30.0%~60.0%的水平[5]。目前上海的全科医生只占医生总数的6.9%,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量更为不足[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四部门共同制定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0%以上”。面对群众迫切的中医中药服务需求,探索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3 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独立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医学培养体系的国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医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应当在中医和西医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中医学特有的预防保健思想是其理论的精华所在,它所倡导的“治未病”思想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融入到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中,无疑将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注入更丰富的内涵。
4 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4.1 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侧重点
4.1.1 社区基本疾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医学诊疗教育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①中医全科医学应该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②中医全科医生应该明确中医的优势病种。所谓中医优势病种,是指中医防治疗效确切、并能被广泛认可的某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③中医适宜技术有自己优势的疾病谱,掌握这些适宜技术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疾病选用特色的治疗手段,才能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验”的优势。
4.1.2 社区中医康复服务
社区中医康复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方法大多数是便于学习掌握的非药物疗法或自然疗法,容易得到应用和推广,适合社区康复的开展。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该适应社区工作的特点,在现代康复学的基础上,坚持中医康复的特色和优势,使中西医康复医学有机结合。
4.1.3 慢病管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系列需要长期综合干预和治疗的疾病。慢病干预的中医措施,就是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采用中医养生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等干预方法,降低慢病的发病率、致死和致残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存质量。中医慢病管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预后调摄,防其复发[7]。
4.2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设置与时间侧重
目前中医类别的全科医生主要通过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转岗培训、中医全科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途经进行培养。全科规范化培养是目前及今后培养高质量中医全科医生的主要途径。笔者是毕业后经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到社区工作的,结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亲身经历,对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4.2.1 掌握常见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两部分,离不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参与。相对于在中医类综合性医院的轮转培训,笔者认为3个月的理论学习及内、外临床科室1年轮转应该放在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因其病种相对多,见识面广,对提高常见病诊疗有很大提高。
4.2.2 突出中医特色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的第2年可安排在中医综合性医院,加强中医内、外、妇、儿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轮转;熟悉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掌握中医针灸、推拿、养生拳操等适宜技术;可以增加名老中医带徒教育模式培养中医药人才。中医学实践性较强,这就需要医学生或全科医师跟随一些名老中医进行学习。
4.2.3 深入社区服务群众
中医全科培养的社区实践可安排在全国或上海市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深入社区体会中医全科医师职责,注重把中医药融入“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去,发挥中医药“简、便、捷”优势。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医全科培养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因此,中医全科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秉辉. 全科医学概论[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7.
[2] 白剑峰. 下代中医在哪里[N]. 人民日报, 2009-04-02(15).
[3] 顾怡勤, 顾竞春, 施永兴. 上海市社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20(12): 1147-1151.
[4] 谢庆文, 唐红梅. 在校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的现况调查[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1): 10-12.
[5] 冀涛. 中美全科医师培养方式的对比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31): 3642-3644.
[6] 赵臻, 杨海丰, 李金芳, 等. 我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6): 526-529.
中医养生学概论范文5
在鄂、渝、黔毗邻的武陵地区,居住着一个有800万人口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土家族。数千年来,智慧的土家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创造了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土家族医药学,土家医药在土家人的繁衍生息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土家人在与疾病和大自然的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包涵了土家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起居等,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
1 歌舞怡情
土家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为歌舞之乡。这些歌舞是从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与农事、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歌声能怡情,舞蹈能强身,均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土家民歌豪放高亢舒畅,悠美动听。如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利川市的“龙船调”在土家山寨流传甚广,人皆能唱,经歌星宋祖英的演唱,红遍了世界。流传于建始的“黄四姐”,恩施地的“六口茶”等均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歌曲。男女青年相亲唱情歌,新娘出嫁唱出嫁歌、死人出殡唱丧歌,……以此来舒展亲友的情怀,使之保持怡然的心态。这些充满土家乡土气息的民歌音调感人,唱词随意,能陶冶人的情操,使生活在大山中山民的繁重体力劳动和艰辛的生活变得轻松自在,心身畅快。
土家族舞蹈,种类繁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摆手舞,它是土家人民庆祝重大节日时的大型民族舞蹈,土家山寨都建有“摆手堂”供节日欢聚之用。其它还有茅古斯舞、傩戏、耍耍等。此外,歌舞合一的秀山花灯、恩施扬琴、利川小曲、地盘子、肉莲香、堂戏、灯戏等。这些歌舞既强身健体,又能凝聚人心,催人上进。体现了这个山地民族勤奋、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2 运动健形
土家人聚居的环境多是高山深壑,以农作和兽猎为生,他们勤劳勇敢,在生产生活中练就了一付强健的体魄,这里许多八十老人尚能下地劳动,九十老人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路。同时在劳动之余,创造了自己热爱的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推棉花球等项目,这些项目有的引进了其他民族的一些体育基本方法,再揉合了适合本地特点的招拭,如简易太极拳(24式、36式),有的是由民间自行创造的项目,如板凳龙、花棒等,自娱自乐,从而达到了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笔者采访许多长寿老人多好运动、会武术,年七十在崇山峻岭中劳动打猎,行走如飞。
3 药食调补
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地区山清水秀。盛产多种名贵中草药,素称“华中药库”。有些药品也是食品,这些亦药亦食的物品,营养丰富、滋阴助阳、补宜五脏,人们长期服食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如恩施市扳桥的党参出口东南亚各国;利川市福宝山的莼菜,鹤峰县的薇菜、蕨菜,畅销日本、韩国等地;建始的魔芋精粉被制成许多保健品,如魔芋饮料、魔芋果冻,远销美国;宣恩的刺梨、利川的山药等这些原产品,既是食品,民间医生也常常以此为药或单用,或入方配伍使用。同时,武陵山区是富硒地区,所产药材和食品均含有许多地方缺少的硒元素。因此,所开发出来的保健品受到中外消费者高度赞扬。
民间有许多预防疾病的习俗。农历三月初三,采摘地米菜与欢蛋同煮食用,防治头晕。(恩施自治州的农贸市场三月三有地米菜上市买卖)。地米菜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Capsella bwsapastoris(L)Medic的全草,性味甘、凉,能清热平肝、活血、止泻、利尿,动物实验表明该品有较强的降血压作用。五月端午悬艾于门,饮雄黄酒,辟疫。据有关地方志记载,利川市城郊有一长寿村,村民共饮一口井水,井旁生有一株千年夜交藤,人们饮用该井之水便有了抗衰延寿的作用。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赵敬华教授在基层工作时结识了许多民间医生,学得了些许药食保健之法,晚年撰文披录40余方,笔者学习后,运用于临床,效果颇佳。例如,土家人常以狗肉、黑豆、生姜同煲服食,强身防病。土家山寨多有养狗习俗,狗肉性温味咸,功可温肾壮阳,补气强身,黑豆性平味甘,调补中气、利水解毒、生姜健胃驱寒。本方能温补脾肾、散寒解毒,故对身体阳虚或病后失调所致的感冒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又如人们以“板党”泡酒常年服用,称之为“养生酒”,因山地多湿,山民多患风湿之症,“板党”健脾益气,苞谷酒通络除湿,饮之,强正抗邪,所以土家族长寿之人都有饮药酒的习俗。
4 起居有法度
土家族聚居地由于交通闭塞,对外交流较少,人们长期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注重早睡早起,节制,并强调顺应天时,人与四时相应。民歌曰:“夏防暑,冬防寒,春秋早起晚睡莫贪玩”。
土家人十分讲究居住环境,建房要背山临水,朝阳而居,理想的居住地是“屋后有松树林,屋前有流水声”。房屋多为吊脚楼,因土家族地区处于亚热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度大,故人们为避水湿,家居建筑为木材结构,二层楼房,上层住人,空气流通、冬暖夏凉,下层养牲畜,以防野兽之害。土家吊脚楼引起我国建筑学界的专家们的高度关注。认为它是中华建筑文化的重要源头。在建筑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土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养生保健知识,它们是民族文化、民族气质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的结晶。现在土家文化已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极大关注,随着土家文化走出土家山寨,走向世界,它将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保健养生,抗衰防老的重要内容,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颗璀灿的新星。
参考文献
中医养生学概论范文6
关键词:新传播语境;媒体社会责任;媒介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源越来越丰富,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关注点已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温饱问题,而是将视线转移到了健康和养生话题上。各地方媒体也因势而动,相继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健康养生类节目。这类因时而生的节目一涌而出,导致各媒体竞争压力巨大。虽然该类节目在数量上有着喜人的态势,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健康养生类节目的传播内容较单一化,受众也相对狭窄,传播健康养生知识所需要严谨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也是当下媒体所欠缺的。
一、健康养生类节目发展中的问题
1.质量跟不上数量
追溯起中国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开端,该属1998年6月1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开播的《中华医药》,随后各电视台纷纷开办自己的健康养生类节目。据统计,目前国内的此类节目已有上百档,每个电视台基本上都有一至两个与健康养生有关的节目,播出时间涵盖了早晚各时段。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浙江电视台的《健康最重要》算是其中比较受欢迎的节目。各台跟风发展,数量上节节攀高,物多必滥也成现实。为了追求高收视率,许多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形式大于内容,对于受众所关心的问题并不能做出权威、科学的解答,探讨的话题也陈旧无新意。
2.内容单一化,受众狭窄化
虽然各个电视台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健康养生节目,但这些节目之间没有太明显的差异性,形式、内容都相差无几,无外乎包含食疗、运动、营养、中医等方面。一般情况下,这类节目都会把疾病的预防作为讲解的重点,这与节目的受众组成也有关系。
目前,这些节目现场的观众主要是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非常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节目制作都主要围绕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开展。一个健康节目在内容方面大讲疾病预防,在受众上固定一部分群体,这样只能让节目能走的道路越来越窄。其实,大众媒体在传播这些健康信息时,对于健康的理解不应该仅限于关于身体健康、疾病预防的信息。
3.媒体社会责任弱化
由于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制作和录制过程比较方便,而且成本也比较低,邀请专家是节目的卖点。这种情况下,各个电视台纷纷邀请各种专家坐镇节目现场现身说法,以此获取高收视率。但是各视台在争夺收视率奋斗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节目最基础的东西,那就是健康养生信息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一个健康养生类的节目,如果只为了娱乐和商业,不考证其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在受众不知道其中道理的情况下,就会直接误导受众。
二、健康养生节目中媒体担当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1.媒体主动转变角色
大众媒体在健康传播中该何定位自己?传播是基本职责,但是媒体还应该充当起把关人兼引导者的角色。这些角色的扮演不仅要求媒体有过硬的信息鉴别能力,还要求媒体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在宣传健康养生时,不再是按部就班地讲解,而是灵活地传播与科学的引导,将受众的目光聚集到正确的养生知识上,使健康理念循序渐进地深入人心,改变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错误看法。
2.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受众的媒介素养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扩大健康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健康传播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只有传播学知识而没有一定医学基础知识的话,健康传播就又回到了基础传播的层面上去。
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也是提高这类节目质量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从四面八方涌向受众。让人眼花缭乱的信息中不乏许多虚假、有害信息的存在,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有利于受众从各种信息中分辨真假,对一些广告信息批判性地接受,避免被有害信息误导。
3.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力运用新媒体监督传统媒体
目前,自我监督模式是媒体普遍使用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对媒介自身的把控力要求很高。但是自我监督毕竟还是有监督不力的地方,补救漏洞,需要第三方力量的监督、支持。德国的健康节目制作过程中,一定请第三方评估,如行业协会、管理部门等。我国健康节目的制作还没有发展到如此完善的地步,所以在没有专业部门管理时,新兴的新媒体力量,如微博,就是最好的第三方监督人。
新媒体的互动性远远大于传统媒体,而且其及时性也远强于传统媒体。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监督力量,对于大众传播媒体来说也是一个刺激和支持。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也弥补了传统媒介的受众限制,交互性为健康养生类节目挖掘了更多的潜在受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