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来源于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出血[1]。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突然,病情变化较快,稍有不慎便会危及生命[2]。及时有效地止血,能够扭转病情,减少意外发生,是抢救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护理人员应该与医务人员合作,共同抢救患者,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治愈打好基础。我院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发现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效果佳,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 年6月~2015 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均符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并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将76例患者分为两组,结合组和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37例,年龄18~67 岁,平均(38.5±12.8)岁;病种:有胃溃疡、胃底静脉曲张、十二指肠溃疡、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等疾病,均无其他重要组织器官疾病。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种等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均给予常规处理,根据患者病情放静脉通路,止血、输液、纠正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对照组:给予普通常规的西医护理方法。让患者绝对卧床,护理人员要清理患者呼吸道保证呼吸道通畅,并采取吸氧、保暖、禁食等其他措施。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建立至少2条以上静脉通路。

结合组: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通过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其具体方法如下:

1.2.1辨明出血原因 通过询问查体,观察呕吐物内容物、颜色及性质,测量血液的酸碱度等方法判断出血原因。并要识别假性上消化道出血,如口腔、鼻腔、咽部出血患者,吞血后症状。要准确鉴别呕血和咯血,病因不同,治疗原也不尽相同。

1.2.2 辨证护理 按中医可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分为3种类型,①胃中积热型:脘腹胀痛,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臭、口干渴、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施护原则为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3]。②肝火犯胃型:吐血鲜红或带紫,或便血如柏油,口苦肋痛,心烦易怒、舌质红绛、脉弦数。施护原则为泻肝清胃、凉血、止血[4]。③脾胃虚寒型:便血或吐血紫暗,脘腹隐痛,喜暖、喜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无力。施护原则为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1.2.3物理方法止血 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关键在于明确出血部位并止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者,可采用双气囊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溃疡及胃黏膜病变者,可用胃内降温止血法。

1.2.4中药止血 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5g,生地10g,仙鹤草20g,白及20g,三七粉(冲服)4g,乌贼骨15g,黄芩10g,生草5g[5]。对于急性出血期,加用黄连10g,地榆炭30g,丹皮10g,煎水分次冷服,1剂/d,服3~5 剂[5]。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等数据,找出更适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护理措施。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差异明显 (P

2 结果

结合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94.7%)高于对照组(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西医结合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治疗效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西医和中医结合,扬长避短,能更好地治疗,提高医疗质量。重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可能会加重病情,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提高治疗依从性。做好基础护理,如帮助患者做好清洁工作,防止感染;注意患者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避免延误病情。

本文选取76例患者,实验数据显示,结合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少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94.7%)高于对照组(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处理急性上消化道的出血过程中,采用中西结合护理方法,能够更好地稳定患者情绪,提高上消化道出现的治愈率,减少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提高患者满意度,让患者更好、更快地康复。

参考文献:

[1]罗美文.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0):128-130.

[2]孙洪波.3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的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2012,32(1):65.

[3]张郁颖.个体化护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0):1726.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 中国特色 概况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程长、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制定一种有效的脑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手段是当务之急。2000年初,英国医学杂志公布了应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对脑血管病目前治疗手段的重新评价,按照这个评价结果,目前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手段不是一种具体的药物而是一个管理系统,即卒中单元[1]。自此,起源于欧洲的卒中单元,作为一种新的脑血管病管理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脑血管疾病临床究人员的关注。

狭义的卒中单元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如卒中病房中,组织神经专科医生及专职的物理治疗师、职业康复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学家、专业护理人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卒中病人或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以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卒中病人管理模式。广义的卒中单元把卒中病人的管理延续到出院之后的家庭医疗和社区医疗及社会收容机构医疗,形成卒中病人管理的社会系统工程[2]。2003年美国和欧洲的卒中指南都明确指出:卒中患者应该在卒中单元里接受治疗,卒中单元是今后卒中治疗的方向。

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很多,究其病因,虽历代各医家学说纷纭,不外虚实两类,虚、火、风、痰、气、瘀六种病因。其病位皆为脑和经络。其病机较复杂,《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亦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在我国, 中医已经长久广泛地用于卒中的治疗中,并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中风的诊断、治疗和调护方面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医疗模式,至今与西医方法并存于临床。Stroke Unit突出以人为本,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不是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的简单叠加,而是从理论上进行有机的结合;从管理上将中西医各自在治疗、护理和康复中的优势在临床上进行优化组合,将西医的紧急救治和中医在治疗康复中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卒中单元的效率和有效性。中医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疗效是我国的特色,将国际上通用的卒中单元模式与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相结合,将中医治疗脑卒中的中药、推拿、针刺方法融入卒中单元之中,建立并完善规范的融西药、现代康复技术、中药、针灸、推拿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是我国目前脑血管病临床实践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石学敏院士推广以针灸为主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在国内的应用,揭开了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序幕。李向荣等[3]通过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对住院卒中病人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住院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组死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

李丹丹等[11]将94例严重脑卒中(牛津残障量表评定均为5级)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中西组加用规范化中医药辨证施治及针灸治疗,观察项目为住院病死率、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功能独立性量表(FIM)、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等。结果 中西组SSS、FIM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通过探讨一种中西医结合脑卒中治疗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方式,为脑卒中治疗模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是我国在治疗脑卒中方面的特色和优势,王法德等[12]认为创建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应该坚持 “五个”结合。(1)中医与西医结合;(2)中药与针灸、推拿结合;(3)治疗与康复结合;(4)内治与外治结合;(5)治疗与预防结合。白小欣等[13]认为将中西医结合起来,建立和实施中西医结合脑卒中治疗新模式,有助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童。

总体来说,我国卒中单元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现仍正处于起步阶段。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新的管理模式,目前在我国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研究应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重治疗轻预防2.重药物轻康复3.重西医轻中医4.重肌力改变而轻正确运动模式的再学习5.重运动功能的恢复而轻语言训练和心理治疗卒中单元。神经功能的恢复、重建或代偿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终身的过程。近些年中医针刺、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结合现代神经病学对于卒中后偏瘫的研究和认识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所以,应当用现代科学手段揭开中医治疗中风的机制,同时进行多中心、多样本的观察研究,为循证医学提供依据,形成治疗指南,充分发挥中医简、效、廉、便的优势,根据本国实际,将中医、西医各自的特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一定能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疗效更高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 参 考 文 献

[1]李厥宝,倪朝民.卒中单元的系统论[J].医学与哲学, 2004, 25(7): 27-28.

[2]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3]李向荣,吴清明,刘未艾,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脑卒中病人的影响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4):381-383.

[4]樊永平,熊飓,周纡,等.卒中单元中熄风化痰活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247-249.

[5]张运克.中医特色“卒中单元”的建立与实施[J].中医药学报,2005,33(5):5-6.

[6]吴俊红,王长垠,殷春萍,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207-208.

[7]王万林,周满翔.急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模式的优越性[J].河北中医, 2005, 27(12): 891-892.

[8]宋冬梅,郭占英.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17(4):47.

[9]吴俊红,王长垠,殷春萍,等.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207.

[10]杨楠,李国辉,张志强,等.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12.

[11] 李丹丹,李向荣,吴清明,等.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严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影响的初步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3):273.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  中国特色  概况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程长、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制定一种有效的脑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手段是当务之急。2000年初,英国医学杂志公布了应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对脑血管病目前治疗手段的重新评价,按照这个评价结果,目前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手段不是一种具体的药物而是一个管理系统,即卒中单元[1]。自此,起源于欧洲的卒中单元,作为一种新的脑血管病管理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脑血管疾病临床究人员的关注。

        狭义的卒中单元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如卒中病房中,组织神经专科医生及专职的物理治疗师、职业康复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学家、专业护理人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卒中病人或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以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卒中病人管理模式。广义的卒中单元把卒中病人的管理延续到出院之后的家庭医疗和社区医疗及社会收容机构医疗,形成卒中病人管理的社会系统工程[2]。2003年美国和欧洲的卒中指南都明确指出:卒中患者应该在卒中单元里接受治疗,卒中单元是今后卒中治疗的方向。

        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很多,究其病因,虽历代各医家学说纷纭,不外虚实两类,虚、火、风、痰、气、瘀六种病因。其病位皆为脑和经络。其病机较复杂,《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亦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在我国, 中医已经长久广泛地用于卒中的治疗中,并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中风的诊断、治疗和调护方面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医疗模式,至今与西医方法并存于临床。Stroke Unit突出以人为本,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不是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的简单叠加,而是从理论上进行有机的结合;从管理上将中西医各自在治疗、护理和康复中的优势在临床上进行优化组合,将西医的紧急救治和中医在治疗康复中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卒中单元的效率和有效性。中医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疗效是我国的特色,将国际上通用的卒中单元模式与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相结合,将中医治疗脑卒中的中药、推拿、针刺方法融入卒中单元之中,建立并完善规范的融西药、现代康复技术、中药、针灸、推拿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是我国目前脑血管病临床实践的必然趋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4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Meta分析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3.003

中图分类号:R2-05;R25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3-0005-05

Meta-Analysis on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ZHANG Min-yu, JIANG Wen-ming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TWM) or pure western medicine on the patients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Method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on ITWM treatment of ITP were searched in PubMed, EMBASE, Wanfang database, CBMDisc, CNKI and VIP. Quality of the RCTs was evaluated strictl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Cochrane Collaboration’s RevMan5.1.7 software. Results Twenty-two trials involving 1527 patients were included.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TWM treatment of ITP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RR=1.23, 95%CI (1.17, 1.29), P

Key words:immune thrombocytopenia;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clinical efficacy;Meta-analysis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由血小板抗体和细胞介导导致血小板的破坏及抑制血小板的生产而引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金(CX2012B340)

通讯作者:蒋文明,E-mail:

起血小板数量减少,可能会引起出血的一种自身免疫综合征[1]。常用的西医治疗方法是先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经过适当剂量的治疗,如果疗效仍不明显,可配合免疫抑制剂及脾切除,但毒副反应较大,远期疗效尚不理想。中西医结合治疗ITP显示出较大的优势,笔者采用循证医学方法,从文献质量、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ITP进行比较研究,旨在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ITP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1973-2013年)、EMBASE (1990-2012年)、万方数据全文数据库(1998-2012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8-2013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12年)。中文检索词为特发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随机对照等。英文检索词为idiopathic/primary/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1.2 纳入标准

①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无论是否使用盲法。②研究对象:诊断标准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③干预措施:治疗组干预措施类型为中药汤剂、中成药等中医药疗法为主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单纯西医治疗。④疗效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⑤结局指标:总有效率(包括显效、良效、进步)、治疗后外周血小板计数、骨髓产板巨核细胞计数、远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

1.3 排除标准

①诊断标准不明确或无诊断标准;②合并结缔组织病、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肿瘤、脾功能亢进切脾患者等;③动物实验和机制研究、个案及经验的报道、综述;④试验设计不够严谨、统计方法不恰当的文献。

1.4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由2名评价员对纳入试验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然后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文献筛选方法:①初筛。根据检索出的引文信息如题目、摘要,筛除明显不合格的文献。②复筛。根据文献选择标准,如为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则阅读全文,排除肯定不合格的文献,并注明排除原因,编号登记。资料提取方法:通过设计的“资料提取表”采集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及数据,包括文献名称、作者、文献出处、病例数、年龄、试验设计方法学特点(包括随机方法、盲法等)、随机分配方案是否隐藏、具体治疗措施、对照方法、疗程、是否有脱落病例、随访、主要结局指标等,并对文献进行编号登记。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按照Cochrane Reviewer-Handbook5.1.0[3]对RCT的5条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包括随机分配方法、分配方案隐藏、盲法应用、失访与意向性分析及结果数据的完整性等。

1.5 统计分析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7软件,结果测量的度量衡单位相同的连续性变量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表示。异质性检验:当试验结果的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作Meta分析,当试验结果的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研究描述与质量评估

初检出相关文献145篇,排除重复后获得文献139篇,经阅读文题和摘要后排除文献9篇,进一步排除非临床研究及非治疗性文献94篇后,初筛获得36篇文献;阅读全文,排除非随机对照研究14篇,最终纳入22个RCT[4-25],共152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795例、对照组732例。各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方法学质量评估见表1。其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疾病诊断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2 总有效率比较

22个RCT[4-25]均报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单纯西医治疗2组的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比较的22项纳入研究具有同质性(异质性检验χ2=21.55,P=0.43),因此,合并效应量RR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图1所示,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26,P

2.3 治疗后外周血小板计数比较

12个RCT[5-6,10,13-16,21-25]报告了治疗后2组血小板计数的比较,共842例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437例、对照组4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升血小板计数方面优于对照组[SMD=1.31, 95%CI(0.76,1.86),P

2.4 治疗后骨髓产板巨核细胞比较

3个RCT[5,10,25]报告了治疗后2组骨髓象中产板巨核细胞计数的比较,共164例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82例,对照组8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增加产板巨核细胞计数方面优于对照组[SMD=1.21,95%CI(0.03,2.39),P=0.04]。见图4。

2.5 远期疗效比较

有6个RCT[5,7,9,15-16,18]报告了2组远期疗效(或复发率)的比较,观察时间为6个月~4年,共348例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185例,对照组16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远期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P=0.004);合并效应值RR=2.09,95%CI(1.26,3.46)。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图5 中西医结合治疗ITP远期疗效Meta分析

2.6 不良反应比较

有4个RCT[5-7,15]报告了2组不良反应的比较,主要为柯兴氏综合征以及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等,对照组中程度严重者未坚持完全部疗程。共215例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111例,对照组10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2,P=0.000 3);合并效应值RR=0.22,95%CI(0.10,0.50)。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西医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图6 中西医结合治疗ITP不良反应Meta分析

3 讨论

3.1 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评价

当代中医学界对ITP病因病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虚损为本、邪实为标、虚实错杂。肝脾肾虚损为其发病基础,瘀血贯穿疾病的始终。中医药治疗ITP,无论是从分型辨证用药,还是配合西药治疗,均从清热凉血、活血益气着手,兼顾补益肝肾,同时顾护阴液,辨证施治,其临床疗效是肯定的。通过本系统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各研究中,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中药治疗效果具有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趋势。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增加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以及产板巨核细胞数值,且远期疗效具有明显优势,不良反应减少。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从提取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有:①本系统评价纳入文献临床结果均为阳性,这样可能漏掉阴性结果的研究,出现发表偏倚。②RCT样本含量偏小,没有多中心、大样本的协作性研究。③大多数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较低,多数RCT未描述研究设计、随机方法、随机分配方案的隐藏及失访病例。大多数仅叙述采用随机分组,而未给予足够的信息以证实其是否做到了真正的随机。④22篇文献均未采用盲法,很难避免主观因素对研究的影响。

目前的文献研究资料显示,中医药治疗ITP存在某些不足。①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影响疗效的客观评价;②治疗主要是以个人临床经验为主;③在同一治则下,处方过于复杂,可重复性差;④中西医结合治疗ITP虽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目前研究多侧重于临床疗效的观察,机制研究和实验研究不多。因此,未来研究应更加侧重病因病理和临床证候模型以及中药药理和止血机制的研究,筛选出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药,拟定统一的诊断与疗效标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ITP的优势,以拟定基础方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采用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法对照,将治疗效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Adam Cuker, Douglas B Cines.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 Hematology,2010,12(4):377-384.

[2]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279-284.

[3] Higgins JPT, Green S. 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Version 5.1.0 [updated March 2011].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EB/OL].http:///.

[4] 王红峰,王小红,刘娜.辨证论治联合强的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例[J].陕西中医,2009,30(7):818-820.

[5] 吴顺杰,梁冰,李达.梁冰老中医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的经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270-2271.

[6] 代兴斌,蒋楠,魏学礼.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40-43.

[7] 王缨,陈满才.中药合达那唑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991-992.

[8] 代喜平,高红霞,陈艳红.中医分期辨证配合激素治疗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9):1037-1038.

[9] 陈健一,李晓惠,张永健.补肾凉血解毒法配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6例[J].四川中医,2006,24(12):56-58.

[10] 强宁侠.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J].吉林中医药,2010,30(7):584-586.

[11] 王龙,向永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0例[J].内科,2009,4(6):881-882.

[12] 孙晓伟,孙伟正,邹长鹏.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5,33(6):41-44.

[13] 廖化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3例临床观察报告[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5):146-147.

[14] 陈洪洲.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0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3):15-17.

[15] 王安启.中医辨证配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3例[J].陕西中医,2008,29(10):1325-1327.

[16] 陈静东.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56-157.

[17] 王锦丽,冷丽云,李洁.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6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1):687.

[18] 李惠静.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例[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2):1112-1113.

[19] 余宏昌.自拟阿芪熟紫方结合西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4例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11):1330-1331.

[20] 孙碧红,唐志民.VP方案结合中药治疗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研究[J].华夏医学,2001,14(6):793-795.

[21] 邵克武,李志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2):57-58.

[22] 李荣,徐秀月,王克非.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7363.

[23] 袁通春,肖再波.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43(8):40-41.

[24] 王旭萍,王晓炯.中西医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3例[J].山西中医,2010,26(12):29-30.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5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腹症;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b)-114-04

中西医结合是20世纪我国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是贯彻卫生工作“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基本方针的具体实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中西医结合发展方向,加强中西医结合内涵建设,保持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力争使南开医院成为医疗服务能力较强、科研教学水平较高、中西医结合优势明显的现代化、研究型、综合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

1现状

1.1重点学科优势交出

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全国“211工程”建设子项目和天津市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单位。是由全国中西医结合胆胰病医疗中心、全国中西医结合胃肠疾病诊疗专科、全国中西医结合脑病专科、全国中西医结合急诊专科、天津市微创外科中心及微创技术推广中心、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外科危重症专科共同组成的优势学科群,已经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是全国闻名的科研机构。

1.2医疗业务发展迅速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杂胆胰、胃肠疾病和外科危重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项目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如重型急性胰腺炎、重症胆管炎和外科疾病引起的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微创外科居国内领先水平,首创3镜联合(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境)治疗复杂性胆管结石新技术。并承担市内80万人口的医疗保健任务和部分省市疑难病例的会诊和业务指导工作。2010年,医院总收入达4.5亿元,较2009年增长约29%,年门诊诊疗人数达370 358人次,出院17539人次,病床使用率为120.9%。

1.3人才结构日趋合理

拥有以吴咸中院士、崔乃强教授、李平教授、秦鸣放教授等为学科带头人的一批著名专家,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天津市授衔专家3名,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4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带徒导师4名。有2名专家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1名科技骨干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从1994年以来已培养博士研究生56名。目前,全院共有工作人员1058名,其中,高级职称142名;医疗系列中,博士、硕士人员135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5%,护理人员344名,大专以上学历191名,占护理人员的56%。

1.4科研能力稳步提升

医院实施“三名战略”(名医、名科、名院),极大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水平。4年来,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天津市科委攻关项目共6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新技术填补天津市空白8项,专利8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4项,出版专著8部,460篇,并成功举办国际、全国和区域性学术会议27次。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委托,承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并作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2问题与分析

通过走访中医药方面的知名专家、院士、学者等,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新医院建设、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载体、查找医院发展存在问题等主题。搜集第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相关资料,并参考相关文献及文件,对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工作目标与要求》、《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及《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遴选条件指标体系》,同时对比除南开医院外的10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情况,发现我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医院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水平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中西医结合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1优势学科数量不足。学科发展尚不均衡

2.1.1特色优势学科是医院竞争力主要构成部分的核心,我院虽拥有一批以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为龙头的优势学科群。但市级以上重点专科的数量仅接近国内10个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302医院除外)评审验收时的平均水平(7.4个),相比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还有一定差距。见表1。

2.1.2对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而言,多学科协调发展尤为重要。尽管我院重点学科优势突出,但范畴却相对局限,高层次人才结构单一,承担国家级重大课题能力不足,获奖级别和发表文章的层次均需提高,而其他学科相对薄弱,已经影响到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的提高。

2.2育人机制创新不足,后备力量挖掘不够

中西医结合事业重在传承基础上创新,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是保持学科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2.1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基本思路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在这方面特色突出,成绩显著,不仅通过人才工程建立了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特别是组建起7个以名老中医命名的上海市及上海中医药大学级“名中医工作室”,使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工作取得有益经验,还培养出了现在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实施“五大”人才培养计划。有效提升和优化了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

2.2.2中西医结合事业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后,已经与中医、西医并驾齐驱,成为医学三大主流。但相对中医和西医而言。中西医结合仍属新生力量。中西医结合后备力量不足已经成为各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共同问题,“后继乏人”或“后继乏术”的问题在我院亦有所表现。

2.3科研激励机制欠完善。中药研发领域待深入

2.3.1创新性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医院的最主要特征,也是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以创新性科学研究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是“研究型医院”与“非研究型医院”的最大区别。纵观近几年我院对科研的投人和产出,比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302医院等单位相差很多。见表2。

我院在科研投入力度方面较武汉和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少,自2004-2007年甚至有逐年下降趋势。根据国家卫生部《卫生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年用于科技发展的经费不低于年度业务收入的1%-3%。以2008年我院业务收

入总额为2.8亿元为例,同年我院的自主科技经费投入应为280万,实际上我院差距还是很大。投入不足的同时,往往伴随激励机制不完善,以致人才进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见表3。

2.3.2在中药研发领域,我们自主研发的一批有代表性的中成药制剂已经被临床广泛应用,且收效显著,但相比国内其他几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而言,我们仍有待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坚持医药并重的发展策略,在中药研发领域成绩卓著,在自主开发、合作研究、成果转化、高水平等方面已形成独特优势,在全国有重要影响,业已成为国家和省级中药研发重要基地之一;中国人民302医院坚持走“临床经验方一科研制剂一临床应用”的道路,始终突出临床疗效的主导地位,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肝病特色的中药研发基地,并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的研发格局。医院制剂生产已建成硬件设备配套、剂型齐全、临床应用广泛的良好局面。仅4年间制剂产值就达5 300万元。

2.4尚未实现数字化医院。管理模式仍显滞后

信息技术是当今科技发展的核心技术,数字化也是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打造数字化医院,使大样本信息采集、分析、储存成为可能,而这些资料、信息的准确、完整、高效、便捷,是研究型医院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已形成完整的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体系,成为上海和全国的数字化医院试点单位。尚未实现数字化。阻碍了我院实现全面现代化管理,必须积极改进。

2.5硬件设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医院发展

目前,我院硬件设施不与医院发展相适应,医院建筑面积约3万平米,因为医疗用房紧张,交通不便等因素,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医院发展受到限制,与全国其他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相比,硬件条件已明显滞后。在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期间,大多数建设单位都争取到大量资金用于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为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其中,302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均筹措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扩大医院规模,新建或改扩建门诊和病房楼。见表4。而我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两家医院尚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2.6医疗收入含金量偏低,需进一步发挥管理效能

近几年,我院的医疗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经过比较,我院在年门诊量、病床周转次数、住院外埠病人比例、费用收益率等方面水平较低,药品比例偏高。说明我院业务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收入总量和含金量也有大幅上升空间。见表5。而职工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数、职工人均每日担负住院人次数、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数、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人次数都处于较低水平,与之对应的每床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床医生人数和每床护理人员数都处于较高水平,结合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我院职工工作量偏小,工作效率偏低。

2.7文化建设力度不大。特色文化尚待有力促成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软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医院的底蕴和灵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文化建设工程,形成了特色的岳阳医院文化,促进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提高了全员素质和医院品味,这也是该单位跻身于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特色之一。与之相比,我院尚需系统考虑特色文化的形成机制,发挥医院文化的作用。

3对策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南开医院作为中西医结合重点建设单位,将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观,经过“十一五”的系统建设和发展,以改扩建工程为契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并在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中药开发的示范基地。南开医院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功能定位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示范医院和中医临床研究基地;②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主体单位;③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④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西医结合临床,成为重点学科建设的精品工程;⑤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学院;⑥国家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基地;⑦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

3.1注重学科均衡发展。全面加强学科建设

3.1.1继续推行“三名”战略,努力改变“大专科小综合”现状。“三名”即名医、名科、名院,其中,名院是目标,名医是基础,名科为关键。学科建设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形成创新型团队、推动事业发展和学术进步的组织保障,也是一个单位经过几代人积年累月奋斗的积淀。坚定不移地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抓好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带动医、教、研的全面发展,成为全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特定学科(专科)的研究中心。继续保持中西医结合外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同时使各学科协调、全面发展,打造更多优势学科。

3.1.2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目标,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条件。严格围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的建设原则,在专用仪器设备配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抓好学科建设。①建设3个以上国家(局)级中医重点学科,并使每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病床达到300张以上,床位使用率达93%以上;在重点学科建设点设立临床研究室和实验室,确定3~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依据重点学科建设的需求。根据学科不同配置相应的科研条件及设备;②建设6个以上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专病),确保每个重点专科(专病)病床80张以上,床位使用率达93%以上,重点专科(专病)床位总数达医院总床数的50%以上;设立科研门诊和科研病房,其中,科研病房的床位应占本专科(专病)床位数的25%以上;依据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的需求进行专用设备和专科(专病)实验室设备配置;③确保重点专科(专病)保持稳定的研究和发展方向,针对本科主要病种(至少3个)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诊疗规范研究等工作,以总结治疗经验,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3.1.3促进临床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确立中西医结合学术地位。在加强基本条件建设的同时,根据各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原创性成果,使诊疗水平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积极进行临床评价、优化综合方案、制定诊疗规范、总结诊疗技术、开发有效药物、研制诊疗设备等。而且要积极促进临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中医药科技与临床实践和产业的紧密结合。当前任务是推广已经取得相当级别奖励的临床研究成果,以确立中西医结合的学术地位,促进成果转化与深度开发。避免这些成果仅限于个别单位或区域,甚至被束之高阁。

3.1.4加强传统诊疗技术继承研究。形成中医药临床特色和优势。要使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还要积极围绕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领域,在一定范围内收集、整理和研究相关传统诊疗技术,对确有疗效但成本低廉

的传统诊疗技术,积极引进、普及使用,开展规范评价,以形成鲜明的中医药临床特色和优势。并采取先进可行的措施,认真做好名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继承总结和推广。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才培养导向

3.2.1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在一段时期内培养高层次的“西学中”人才是解决“后继乏人”和“后继乏术”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快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步伐:建立“名医工作室”。每年选1-2名具有发展潜力的医师进工作室研修。认真研究总结名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举办高水平的“西学中”、“中学西”培训班、研究生班和强化班等。选拔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配备导师指导,选拔优秀青年,确定导师培养制。

3.2.2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提升学科人才水平,紧密结合各学科特点,开展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临床科研骨干的培训,加强重点学科的师资培训、接收人员进修、承办继续教育任务、开展临床诊疗技术培训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并针对重点专科(专病),开展带头人、继承人培养和技术骨干培养等,在外出学习、出国培训、接收本专科(专病)进修、承办本专科(专病)继续教育等方面予以支持。

3.2.3大力培养专业队伍,提供科研支撑人才基础。积极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全员科技素质,营造良好的临床研究氛围;通过承担课题研究。培养建设一支梯队合理的高水平中医临床科研专业化队伍。在临床研究重大项目的顶层设计、质量控制、疗效评价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培养一批掌握中医规律、熟悉现代科研方法、能够领衔组织重大中医临床研究项目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中医临床科研的精英队伍。

3.3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平台建设

3.3.1团结合作、协同攻关,不断提升医院研究能力。当前,需进一步强化与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水平教学研究单位建立的合作关系,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不断提升医院研究能力。以急腹症研究所为依托,争取承担更多高水平课题,并作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以此带动医疗上高度上水平。

3.3.2继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加大新技术、新设备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平台建设。我院将以国中局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为新的战略出发点。形成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的开放性共享平台。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构建中医药创新体系提供支持条件,成为中西医结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

3.3.3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坚持医药并重,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借鉴其他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中药研发领域的经验。逐步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中药研发产业链,构建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技术平台。

3.4抓基础建设,重医院管理,推进医疗业务上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患者就医环境。目前,医院正在进行医院新大楼的建设,总建筑面积86 800 m(sup)2(/sup)。新大楼的落成将极大地拓展医院发展空间,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状况,必须抓住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为新医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为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经济管理,确保还贷能力。加强经济管理,包括实行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为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创造条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设数字化医院。

着力提高全员素质,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和奖惩措施,对院党委领导班子、中层干部、科主任、护士长、职工和党工团组织提出具体要求。

3.5创建特色医院文化。提高医院文化品住

在积极推进医院内部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信任、尊重、关心、培养、发挥人的潜能为着眼点,以追求人和设备相结合为总体环节,在对我院的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基础上,找出优势、问题与差距,在文化建设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6

【关键词】 胆结石症;中西医结合;诊治

中西医结合是当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但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对人和病,在治疗疾病中又能达到同样的效果[1]。随着实验医学、应用医学的发展,中西医将形成中西医结合之一独特形式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学理论体系。

中国医药学有数子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西医学是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这两种医学理论体系各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二者都应一分为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笔者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有此中医的所长是西医的所短,有此西医的所长是中医的所短。这样就提供了结合的基础,于是中西医结合应按照各自的特点和理论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结合[2]。

胆囊、胆管结石是常见的病,多发病、病变复杂,有的诊断与治疗比较容易,有此则较困难,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对“病和病人”的认识则更正确,更全面、更客观、以能达到诊治,疗效高、见效快、花钱少、痛苦小的目的。现就如何提高胆结石症的中西结合诊治问题谈个人体会和看法。

1 西医“辨病”和中医“辨病”相结合

西医一般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临床检查(如X线、胆囊造影、显像超声等)及各种化验即可作出诊断。对胆石症可根据结石的部位分肝内胆管,胆总管和胆囊结石的大小、形态、数量多与少均能作出;较详细的诊断,这对后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则对病变不能作出确切诊断,认识疾病基本是从“证”人手。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在发生病变时,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和病变的轻重及发展阶段不同、可表现为中医的不同:“证”,如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临床表现多以脘胁胀满,时痛为主;胆管结石则以胁痛表现黄疸为主。但中医仅能凭感观去认识病变和粗略的分为“肝郁气滞”,“肝胆湿热,内蕴”等型[3]。中医不能全面完善的认识病变。这是中医受历史条件限制的。

由此可见,只有走中西医结合道路,才能提高对胆结石症的诊断水平。

2 中西医治疗原则的结合

西医多针对病和病原体进行治疗,而中医则着眼于整体观念,既重视“邪”(即致病因素)又重视“正”(人体自身的抗病力)二者各有优缺点,中西医结合则既重视病,又重视对病人整体的治疗,即“辨病论治”与“辨论论证”相结合。发挥两个优势、心将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这是中西医结合特有的独到之处。近此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的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胆石症的治疗有很大的选择性。笔者认为:若结石过大(直径超过1.0厘米以上)量较多、身体状况好者宜手术取石;若结石少、特别是呈泥沙样或细颗粒状或不宜药物治疗者,用中药溶石、排石、清热利胆等法为主,效果较佳。特别对预防术后结合复发和病人体质康复用中医巩固治疗确比单用西医好,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例如“笔者遇到一位中年女性患胆石症多年,中医诊治均以胁痛“肝郁气滞”和“胃脘痛”等辨症进行治疗、但症状时轻时重,常反复发作,后来以西医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量较多,结石在2.0厘米以上)用手术取石治疗后,再用中医辨证论治,很快恢复健康。病人连声称“中西医结合太好了,终于把我的病根治了。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真正达到了‘治病必求其本”的目的。

中西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结合,应以辨病论治为主,先辨病,后辨证。采用最有效的办法为原则,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否则无论彩用何方法治疗,病未辨清以前,任何治疗都有他的盲目性,临床常遇到一些中医,完全以西医诊断为主,脱离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如西医诊为胆石症一律采用中药为排石,到头来总是事与愿违,很难完全达到理想满意效果。甚至有的病人患胆石症后用中医保守治疗连服几个月中药,不但未见效,结石反而增大,增多。所以笔者认为,只要确诊为胆石症后,一定要根据结石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结石的部位和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治疗。若单讲辨病而不讲辨证的运用中药、一律采用对号入座不强调其特殊性完全用西医诊断病,而从中药中去选一些药(即什么病用什么药)忽视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对待,这只能是“接近”的结合,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4]。

综上所述,只有努力钻研中西医的理论,把西医辨病论治配中医辨证论治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西结合的特点。这对提高胆石症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邱树升,魏元明,孙克坚,等.胆石症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7):11-13.

[2]王琦,王志国.针药配合治疗胆结石症112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1(1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