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养生学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学前景

中医养生学前景范文1

我国现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不再是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当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对此,我们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本着“为学生一生奠基,为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宗旨,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适应时展的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我们必须充分研究利用教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在讲几何体部分时,我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找寻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然后拿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在寻找、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对几何体有了认识。在我把他们制作或寻找的几何体作为教具时,学习兴趣一下高涨起来了,而且教学效果很好。又如:在讲“立体图形表面展开图”这一问题时,答案有多种可能性。这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的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并标上学生自己的姓名,以激励学生去探索。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课堂活泼热烈,充满了活力。

三、利用创新的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很多问题可由学生提出,结论由学生探究,方法由学生探索,结果可由学生来评价,甚至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高峰,使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其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决定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发挥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中医养生学前景范文2

竞争意识已经成为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和技能,进入21世纪以来,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改变原有的授课方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有意识的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笔者根据自己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在此对关于如何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了几点探索和思考。

一、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必要性

(一)相互协作与竞争是密切联系的,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相互协作,另一方面,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证明潜在的能力,每时每刻都在竞争。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就是竞争,所以协作与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形态。

(二)加强学习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所在,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这一过程体现在学习过程中个体与他体的比较和个体自身的比较上,所以学习中存在竞争,竞争促进学习的进步。

(三)体育运动的特征决定了体育本身具有很强的竞争性,要求体育运动的参与者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竞争既是体育运动的生命所在,又是体育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所以我们无论是直接参与到体育竞争中去还是间接观赏体育运动,都能被它强烈的竞争氛围所感染。

二、切实提高初中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一)提高初中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体育教师与学生及时有效的沟通是培养初中生竞争意识的基础。新课程中的体育教学,实质上是“两代人”以语言为中介,信息作为背景而进行的一种有效沟通,体育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凭借各自的经验进行意见交流,思想的沟通,从而实现技能与知识的共同拥有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体育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体育教师自己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进行单纯体育运动的场所,而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课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运用活泼生动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授学生跳高时,要求学生在腾空的瞬间用尽力量弹起,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加上诸如“人生如弹簧,你强它就弱。”这样的语言,在教会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人生的道理,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加强初中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现今的体育课堂中融入了更多的民主因素在其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但要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及时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还要在培养学生自信心和竞争力等方面下功夫。新世纪的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在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的同时还有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竞争能力的一个关键所在就是体育教师自身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教师要善于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到自己的课题中来,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将各个学科的知识尽可能多的运用到体育课题中来,注重体育教学的创新,寓教于乐,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锻炼身体提高体质的同时学到做人的道理。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方法

(一)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体育比赛中来。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在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比赛来营造良好的竞争机制,从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比如在排球教学和课堂短跑训练时,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练习,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优,从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开展各种诸如小组接力赛、球类比赛、团体操比赛等体育竞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抓住学生渴求成功的心理。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所具有的成功心理,体育项目的特点,学生个体的差异和特长爱好的不同,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三)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竞争。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和拼搏进取精神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生动的语言对体育知识进行讲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在一系列教学方法中,游戏教学方法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初中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安排自己的教学,将教学内容融入体育游戏中去,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中医养生学前景范文3

关键词:数学教学;迁移能力;培养

如果学习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迁移,将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迁移的情况,比如说学习函数时,代数基础显得很重要,而要学习立体几何,平面几何的知识则很重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巧妙地利用学习迁移,引导学生掌握迁移能力,对学生学习有极大的帮助。而就目前广大中专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来看,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联系学生实际,在解题中使学生能进行有效迁移。

那么怎么才能使学生具有这种有效的迁移能力呢?下面,笔者就教学中所遇到的情形从四个方面进行小结。

一、有效引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适当、有意地设置教学情境,引导迁移的产生。在设置教学情境时,既要符合实际要求,又能起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所谓“符合要求”,是指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有本质内在联系的情境,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在学生已有知识范围内的内容。当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迁移方法,提升迁移的能力是教师进行引导的目的。所谓“正确引导”是指通过设置好的问题情境,按照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顺序,向学生抛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直到学生恍然大悟。这样迁移的目的便达成了,学生从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迁移能力。

也许有人要说,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具备迁移的条件,但我们知道,知识都是相通的,都是相联系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知道如何进行迁移,且能迁移得不留痕迹。对于那些迁移并不明显,或者说不具备明显迁移条件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对新、旧知识反复斟酌,找出两者之间的相通点,从相通点开始,逐步迁移到新的知识。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巧妙地设计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那么教师和学生都会变得异常轻松,同时学生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现在我们就通过课本上具体的知识点来说明迁移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比如说排列组合,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他们很难区分到底是组合还是排列。所以,在初学时,教师应考虑引用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们理解,从而寓教于乐,让他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引入排列组合概念时,教师可以用粉笔和粉笔盒为教具,将红色,黄色,蓝色以及白色的粉笔各1支放入粉笔盒中,然后开始提问,每次从粉笔盒中取出2支粉笔,将一共有多少种取法。教师先演示操作,得到有6种取法,然后引导学生计算C42=6,即此种取法为组合,与顺序无关。接着教师提问,假如每次都依次从粉笔盒中取出2支粉笔,那么又有多少种取法呢?教师再行演示,同是从粉笔盒中取出相同数目的粉笔,但是由于粉笔的颜色和顺序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这种情况应该归为排列,我们相应的得到数据A42=12。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许多相似的问题就有了明确的答案,从而能正确区分出排列与组合。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主导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便成为学生获得迁移知识、提高迁移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特点,采用包括讨论式、对话式以及师生合作式在内的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参与,从而使得整个迁移学习过程是有效的。

二、类比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类比方法学习,将有助于知识迁移,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类比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对数学知识而言,就是能分清两类比点的异同。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要先提及一些已学知识,这些已学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些关联,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顺其自然地引出新知识的学习。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不仅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还掌握了新知识,了解了两知识点的联系。“相关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灌输这样的思想固然重要,但是,教师还应该将这种学习思想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所谓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便是达到了类比的目的。如我们拿“双曲线”和“椭圆”举例,如果学生们已经学习过“椭圆”的知识,那么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双曲线”的概念及应用时,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椭圆”与“双曲线”比较异同,在比较的过程中引出“双曲线”知识。又如学习了等差数列的知识,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同样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迁移学习。当然进行这种迁移时,两知识点的相似度越高,效果则越好。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更多的相似点,保证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克服思维定式

迁移有“正迁移”与“负迁移”之分,这里就要引出一个“定式”的概念。如果情境相同或者相似,思维定式发生作用,问题迎刃而解;可是如果情境中条件发生变化,那么思维定式就会产生负面作用,从而引起了负迁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条件变化与否,努力使得所有迁移为正迁移,尽力避免负迁移。思维定式与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相关,如果经验充足、方法得当,将会有利于后续学习,从而促进了的迁移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学生分析过程和解题方法比解题过程更重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小组,小组之间、小组内部定期就某一问题展开研究讨论,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

四、及时反思

知识迁移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反思。教师要教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后,要反思解决方式、步骤以及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定量的学习内容,如果离开了教师的指导,他们的解题也许变得困难,所以,当学生们完成了一道题的解答,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进行反思,反思解题过程中运用的知识点、步骤、方法,以及解题过程中易出错和知识点易混淆的地方,从而加强知识的正迁移,克服负迁移。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仅几节课、几个知识点的运用是不够的,必须着眼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学的每一环节、每一阶段都不放松,从而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掌握得更牢固,解决问题更容易。

参考文献:

[1]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中医养生学前景范文4

一、转变传统观念,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

创新教学需要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的支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实行教学民主,教师不仅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还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甚至对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开展合作学习,在生生互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情境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从传统的班级授课中单纯的旁听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因此既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大大地解放,创新能力也会逐渐得到加强。

二、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丰富的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广泛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想象和创造性行为的前提。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与他的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紧密关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强化其创新意识,而兴趣在认识活动中则起着启动、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他们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提出一些使学生易引起错觉的事例,欲答不知其理的想法,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用诸如“佯谬”现象、奇趣的实验演示、科技小史话、实物模型、图表、动画等来制造悬念,配上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创设教学情景。这样可以激起学生探根求源的愿望,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引发探索冲动。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创新求异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不要急着把物理规律、原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一些基本事实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出原理和规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不但能牢固掌握原理规律,更获得了主动学习的方向。如在电功、电热区别时,我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一只玩具电动机,先不让其电枢转动,测出其两端电压U,流过电流I 及电动机电阻R,让学生计算U2/R,UI,I2R的值并要求他们比较大小。接着,让电枢转动,再测出其U、I、R的值并要求学生再次计算出U2/R,UI,I2R 再比较大小。启发学生为什么电枢不转时,在实验误差范围内U2/R=UI=I2R;电枢转动时,U2/R≠UI≠12R;转与不转区别在哪里?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摸索总结出规律。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印象就很深刻,遇到此类问题错误率较低而且学生的分析探索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四、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动手的机会较多,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在活动中思考、探索。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障碍,使学生遇到一些困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例如,在探究固体熔化规律的实验中,先用直接加热的方法结果得出的结论与课本上总是不一致,是课本上的结论有错还是实验的设计有问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加热不均匀的原因,通过讨论,设计用“水浴法”做此实验,结果与课本基本一致,在探讨中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实践

中医养生学前景范文5

地理学习能强化我们的全球意识,教会我们用全球的视野去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并将本国、本地区、本乡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强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成功地在个人、学习小组和班级之间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在学习中展开良性的竞争和合作。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为“学生的学”服务,教法的本质是学法,应重视实现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适宜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参与活动、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交往沟通的现代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问题的解决

(一)关于合作与竞争

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互相帮助,来学习某些材料。其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竞争是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首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技巧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这样,可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提倡进行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互动,互动不是两者简单相加,而是这两种互动的交叉渗透和互相转化。所谓交叉渗透,是指在实际的互动过程中,合作中含有竞争的因素,竞争中也含有合作的成分。所谓相互转化,是指合作性互动和竞争性互动可以相互交替或转化为相对应的一方,竞争——合作性互动组织得好,既能发挥竞争与合作的正效应,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竞争意识,是一种极具时代性的互动模式。

(二)合作竞争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前提 ①把学生分成前后桌4人一组,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异质性,尽量做到优、中、差协调组合(1:2:1)。还可以给每一个小组的同学分别编上不同的序号(1、2、3、4),这样教师能轻松地了解各组执行指令的情况。

②要如同传授学科知识一般教会学生各项合作、人际交往的技能,使他们真正理解这些技能的确切含义。

③教师要设立小组目标,建立小组评价和奖励机制,使小组成员成为一个彼此荣辱与共、相互依靠的“利益共同体”。

④保障合作学习之前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合作学习的时间。

⑤形成共同负责的体制,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对小组负责,各小组必须对全班负责。为形成集体负责的体制和风气,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应能保证组员轮流担任各种不同角色(如组长、目标检测员、记录员、激励员)。

⑥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方法或手段,让学生学会竞争。

⑦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要进行多指标竞争,如单项奖、综合奖、鼓励奖、特别奖等。 提倡团体竞争,可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但要避免团体竞争的不利影响,如团体竞争容易造成部分人的依赖思想、责任分散等。

⑧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说来,在实际教学中越带有情感教育的目标,所要学习的知识越复杂难掌握,所需教材设备越不够用,越需要学生相互借鉴学习技巧,就越应该使用合作学习。高水平的概念推理的问题解决在教学中所占时间比例最大,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技巧,最适于使用合作学习和竞争。

(2)应用过程

①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

②对小组的任务还不太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③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表扬。

④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会相同,但教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作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⑤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或自由活动,前提是不能影响其他人。

中医养生学前景范文6

【关键词】 音乐艺术实践 意义 途径 竞赛活动

一、高中音乐实践活动的意义

1.能增强高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具有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的人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对于个人影响的形式,开始在每个未来集体成员的心灵里培养一种重要的人类美德,即为他人创造幸福和欢乐感,追求道德美和渴望为他人做好事而表现出来的举止行为越多越好———这就是一个人正确地参加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只有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取长补短。音乐实践活动是音乐课的最好补充。如合唱团的排练、演出,乐队的排练、演出等各种形式的合作,在完成一部和谐美好的作品时给同学们一个心灵相融、友好合作的气氛。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作品,为欣赏美创造美创造条件,培养自觉地遵守和维护集体纪律和荣誉的好学生,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美的认识中提高自己,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2.音乐实践活动是高中学生净化心灵、完善自我的必要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借助于音乐唤醒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观念,音乐是自我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音乐实践活动是每一个高中生自我完善的有力手段。课外音乐活动实际上是将课堂上所学知识、技能付诸实践的行动。开展音乐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可以巩固、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课外音乐活动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高中音乐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

1.挖掘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展音乐活动

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仅仅靠学校音乐专业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为了能顺利地开展班际活动,每班可以挑选若干名文艺骨干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以合唱(奏)指挥和训练、简单的舞蹈编排为主,授课教师为本校在该方面有特长的音乐教师,也可以外聘校外有经验的文艺界人士,这样我们的部分学生就具备了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基本素质,然后让这些文艺骨干学生带动本班开展正常的音乐课外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学习中的循序渐进和探索性原则,不要急于求成,多让学生体验、感悟和探求学习方法,合唱(奏)的层次要清晰、和谐、愉悦和优美。

2.利用学校的媒体资源,开展音乐活动

现在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都有配套的媒体设备,如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充分利用学校的有线广播,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优秀歌(乐)曲,让学生聆听,培养学生综合音乐感觉,用音乐去熏陶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音乐的情绪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在早晨课间操时间,可以安排5分钟的“每周一歌”,内容除了音乐专业教师选播的一些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歌(乐)曲外,老师还可以发动全校的学生将自己听到的思想积极向上,并符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的优秀音乐推荐给大家,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

3.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竞赛活动

要发挥课外音乐活动在育人上的巨大功效,就必须以丰富多彩的音乐竞赛活动形式为载体。此类活动基本上以班级为单位,具有教育对象广泛性、教育内容多向性、活动形式时代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原则。如:歌咏比赛、中学生艺术节等,以各种表演方式来展示高中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成果。

4.通过学校宣传阵地,向学生展示音乐

学校的宣传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窗口,通过校园橱窗、黑板报、图书馆、阅览室报刊、杂志、书籍,让学生能学到更多课堂里没有学到过的音乐知识,也能从音乐家的身上学到许多优良的品质。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橱窗把学生文艺演出的节目剧照拿来展出,让学生看到自己在舞台上的形象,也可以通过校园电视台展示每班音乐课外活动的成果。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视觉上得到满足与愉悦,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我们还可以设立音乐投稿箱,欢迎学生投稿,只要是与音乐有关的简报、剪报,也可以是照片,或者是自制的音乐小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展示音乐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地做到资源共享。

5.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活动氛围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讲座、音乐会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创建校艺术团、舞蹈队、合唱团、乐队等学生社团,让学生多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活动。正是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形式,才能营造出良好的音乐氛围,从而不仅使学生的心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调整,也为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开辟了新天地。

总之,音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实践性艺术,音乐学习仅立足于“关起门来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追求。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反复的演唱、演奏、律动、听辨实践中不断领悟,感受那些美妙的音乐,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 1]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 2] 刘建《无声的言说》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