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1
和许多其他富裕国家一样,英国已经习惯了把冰箱塞满看起来不错的食物,而不是实际需要的食物。机械工程师学会说,如此放纵的代价,是每年100亿英镑化为垃圾。事实上,金钱之外,能源和日益稀缺的水资源为之付出的代价,则不可估量。
我们未来的粮食安全,已经攀上目前全球担忧排名前10位。消费者教育和零售业的自愿协议都尝试过了:WRAP今年第13年,和大多数不起作用的半非政府机构一样,它只能哄哄那些公司而无法迫使他们乖乖就范。至于垃圾箱中英国家庭扔掉的食物量,从2006~2007年的830万吨略降为2010年的720万吨,最主要的原因仍可能是价格上涨,以及2008年全球经济崩溃后的收入停滞。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价格是我们面对食品做出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那是不是食品价格太过便宜?在世界范围内,如果一个国家的粮食价格/收入比越低,国家的肥胖发病率就越高,而且也可以基本肯定,所扔掉的食物比例也越高。
可以肯定的是,在英国,当前的食品价格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便宜:我们在吃喝上的花费不到10%的家庭收入。在1950年,这一比例约25%。在发展中国家中,目前这一比例则超过50%。英国的这个比例亦低于其他欧洲国家。但是,就像香港城市大学教授Tim Lang所说的,“食物的真正成本大多是天生的,而不是由消费者或零售商决定。反倒是现代化的食品生产和运输,以及过度消费造成的环境与健康损害,产生了巨大成本。”
没有对食物真正价值的感受,我们怎么会停止浪费?食品通胀是个重要的政治指标,但显然没有政府会去冒价格上涨的风险,尽管这对我们的健康和环境都有利。既然如此,也就更不用说冒阻止垃圾填埋的风险了。政府对于取消“在……前出售”和“在……前展示”这类标签的承诺,已经沦为食品标准局的自愿“建议”。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挑食 习惯 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挑食既不利于营养的摄入又不利于身体的发育,严重的挑食甚至会影响儿童的智力,这对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然而,在用餐过程中,部分幼儿吃饭总是不吃这个菜,不吃那个菜,光吃米饭光喝汤。老师们想着各种办法,试着让孩子尝试,但经常会看到吃一小口吐一大堆的现象,有的甚至“啊啊啊”大哭。多数幼儿喜欢边吃边玩,习惯很不好,满桌满地都是饭粒、菜汤。因此,挑食成了老师和家长最担忧的问题。
孩子的发展最主要的是健康的心灵和体魄,而健康的第一步取决于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那该如何改变孩子挑食的习惯呢?
一、找到孩子挑食的原因
1、每个孩子不是从出生都会挑食,很多情况下,当孩子表现出不喜欢某种饮食时,家长并不是劝说或讲道理,而是一味的迁就;当孩子表现出喜欢吃某种食品时,父母马上又买来,让孩子多吃,以增加营养,久而久之,家长实际上是纵容和促成了孩子吃饭挑食的坏习惯,无意识地强化了孩子对某些食物的排斥心理,这也是导致孩子挑食的重要原因。
2、有些食物本身就有些特殊的味道,如:胡萝卜、茄子、芹菜、苦瓜、大蒜、葱、姜、辣椒、海鲜等,不少幼儿接受不了;还有的食物,本身比较硬(粗纤维),孩子咬不动,如:笋、西芹、瘦肉,孩子吃了就会塞牙缝,所以都不喜欢吃。
3、每逢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后,几乎每个孩子的进餐习惯都有所改变,需要老师时刻提醒孩子们好好吃饭,因为休息的这段时间,孩子的饮食无规律,经常暴饮暴食,等到吃正餐时,孩子已经吃饱了,影响正常的食欲。第二天回到幼儿园时,进餐习惯还没有改正,从而验证了“5+2=0”的模式。
4、孩子自身有缺锌、缺钙、贫血、脾胃功能差等病症,容易引起消化功能降低,从而影响到食欲。
二、改掉孩子挑食的方法
1、以身作则法。让孩子做好,自己必须先做好,“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尽量不在幼儿面前表现出偏食,防止对幼儿的不当诱导。孩子们看到后会受感染的,也会照着这样尝试。
2、故事熏陶法。利用餐后活动组织幼儿听故事,《淘气的大公鸡》、《大公鸡和漏嘴巴》、《浪费粮食的小鸡》等故事内容教育幼儿愉快进餐、不挑食、不浪费等。利用合适的时机劝导孩子不偏食,比如:当孩子生病时,可以告诉孩子,是因为总不吃某某食物造成的,或者孩子生口腔溃疡时,可以告诉孩子,要多吃水果蔬菜就不会这样了。
3、语言指导法。可以用儿童化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指导幼儿用餐。如:吃了青菜、胡萝卜后就会像小白兔一样白白的、漂漂亮亮的;吃了芹菜后就会像芹菜一样长得高高的。
4、座位安排法。以前,为了便于管理,经常会把挑食、吃得慢的幼儿集中在一起,结果大家吃得更慢了。后来,把他们和吃饭习惯好的好朋友安排在一起,这样,他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吃得这么香,受到感染和鼓舞,渐渐也吃得快,吃得香了。
5、循序渐进法。有些孩子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对于这类孩子,可以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给幼儿盛菜时应少量多次,使幼儿增加进食信心;如幼儿因一时进食兴致不高,尚未完全吃饱,宁愿等会儿再补吃些,也不强令其吃下。
6、鼓励督促法。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马上用小贴纸、小卡片等方法鼓励他,提醒其他吃得慢的幼儿向他学习,激发他的自信心,使他相信自己也很棒。
7、转移注意法。可以让孩子为老师做一些事情,来吸引他的注意力,比如:给小朋友们发书或玩具。前提是要把这些饭菜吃完,这样他就会很自愿地吃完这些饭菜,并高兴地为老师做事。
8、家园同步法。家园步调要一致,要求孩子在家在园就餐表现一样。家长可以让孩子帮忙择菜、洗菜,一起参与到做饭中,孩子闻着香喷喷的饭菜,体验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肯定会有很好的效果。家长应适时提醒、鼓励孩子,强化孩子专注用餐的习惯。
三、孩子们的改变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多数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吃饭挑食现象减少了,吃饭速度提高了。很多幼儿吃完还会高兴、自豪地大声说:“老师,我今天都吃完了。”我们一定要从正面来调动这些孩子的积极性,如果单一地批评和指责,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越吃越紧张,尤其是碰到自己不爱吃的食物,常常边吃边想办法“消灭”它们,有的扔掉、有的给同伴、有的藏起来,各有各的“妙招”。
让孩子们吃一顿快乐的午餐,是每个老师的期望,也是家长们的心愿。一次快乐的午餐是要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安静的环境中进餐,这样,孩子们才会闻出香味,尝出味道。一顿午餐里蕴藏着无限的教育契机,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 2012年9月)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态系统;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9-2
1 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及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1.1 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吉林省是全国的商品粮大省,主要盛产水稻、大豆、玉米、杂粮等农产品,多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粮食商品率以及玉米的出口量均为全国前列水平,目前,全省粮食总产已达到6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此外吉林省是全国新兴的牧业大省,截止到2010年,吉林省生猪出栏量为1454.6万头,牛的出栏量为293.7万头,羊的出栏量为305.65万只,家禽出栏量为3.78亿只,2010年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为232.72万吨,鲜蛋类总产量为95.64万吨,牛奶总产量为43.50万吨[1]。
1.2 吉林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严重。截止2007年底吉林省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453万公顷,地表水下降到356.57亿立方米,地下水降到113.18亿立方米。造成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的共同原因是过度的垦殖开荒,过度的垦殖开荒,使吉林省原生自然植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具体表现为草地的退化和森林植被的退化,而这两项无疑又造成了水土流失,从水土流失的分布区域来看,目前东部山区和半山丘半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程度比较严重。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指农村生活污染、农业生产的污染以及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包括农村生活垃圾乱扔乱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造成的污染。农业生产污染主要是农民不科学的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造成工业污染主要原因是在农村工厂进驻门槛低于城市。所以近些年很多高污染、高消耗的工业开办在农村,大量排放物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从农业资源利用能力来看,目前吉林省全省的农业资源利用能力还不高,尤其是水资源、土地、森林以及农作物资源的利用率还比较低,利用粗放,浪费现象还比较普遍,例如,在农村,大量秸秆、麦秆、稻草在田间焚烧,极少数畜禽粪便用做沼气原料和转化有机肥,绝大多数畜禽粪便都当做垃圾而被丢弃,利用率极其低下。
2 吉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前,吉林省传统农业的发展面临的压力逐渐上升,主要来源于日益减少的农业资源以及污染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是目前吉林省农业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降低资源的耗用量,同时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残留与排放,防止农业有害物种的侵入,恢复确保农业生产资源的可再生功能,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与能量。提高农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增加农业经济运行的效益,达到农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三者相协调。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现模式[2]。
2.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传统农业下,为了片面追求农业高效率、高产出,农民盲目地过量使用农药及化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肥力状况低下,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重的污染,此外,多数农村的生活环境也极差,污水垃圾、畜禽粪便随处可见,屋内田间秸秆焚烧烟熏火燎。农民生活环境很差急需改善。如何遏制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2.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产品品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在选择食品时,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在市场供求上绿色无公害食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很好。农业循环模式下可以消除化肥、农药给农产品带来的污染,达到产品质量与产量的提高。因为发展农业循环模式是通过物质、能量在生物间的合理流动,使环境与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完成能量的利用与物质的合理流动[3]。
3 吉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条件
3.1 自然资源优势
全省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可更新资源的恢复能力较好。此外吉林省不同地域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还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如果按照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生长习性,可以把吉林省具体划分为三个区域。东部长白山区域素有“中国三大药库”之称,在那里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吉林省中部广袤的松辽平原,这里的黑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主产玉米和大豆。近年来,吉林省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粮食商品率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西部区域是科尔沁草原的边缘,属于农牧交错地域,这里的总土地面积约为526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占34.3%,林地和草场占33.7%。在这里人均占有耕地、人均占有草场面积都是全省第一位的。
3.2 物质基础优势
吉林省是全国粮食大省,目前全省粮食总产量近600亿斤的阶段水平,这样一来秸秆等副产品年均产量可达到1500亿斤。这些粮食及农业生产废弃的秸秆等资源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3 政策优势
吉林省在1999年就被批准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从那时起就开始进行生态省规划与建设,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府下发了一系列的建设生态大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意见,有效的规范和指导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换,落实了生态省的建设规划。
3.4 产业发展优势
近年来,吉林省的农产品加工业日益成长起来,表现为以肉鸡、玉米、肉牛等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已经成为全省支柱产业。在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中,农产品加工业是重要环节之一,农业循环经济下的加工业强调在加工过程中通过资源和废弃物的再资源化,能使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相互联接[2]。
4 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4.1 生态整合模式
此种模式主要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整合效应,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机制,减少农业资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程度,最终使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整合模式具体形式有耕养结合、耕养加结合、森林覆被、田林镶嵌、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等。吉林省自2002年对西部盐碱地进行了规模治理,启动西部治碱工程,对东部山区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这些治理工程都是生态整合模式的运用。
4.2 生态链联接与转换模式
这种运行模式主要基于整个生态链中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关系所建立的。例如“粮—蔬” 、“粮—果” 、“林—果—药”、“粮—蔬—果”等。这种生态链联接与转换模式关键在于健全的经营机制,此外选择具体模式还要根据当地优势、特点,做到因地制宜。例如,吉林东部长白山林区,药用动植物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药用林木、果类的种植,所以可以选择“林—果—药”模式,中部平原地区适合农田生产,为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可以选择“粮—蔬”、“粮—果”、“林—粮”、“粮—蔬—果”等模式,一方面,作物与林果之间空间资源利用充分,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4.3 食物链延伸模式
此模式按照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系来安排设计的,主要是种—养结合,具体的模式有很多,例如“稻—鱼—蛙” 、“果—蛆蝇—鸡”、“家畜—蛆蝇—鸡—牛—鱼”、“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牛-蘑菇-蚯蚓-鸡-猪”等,这些模式在尊重食物链关系的前提下,实现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生物链系统自身功能,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起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功能。
4.4 现代农业园区模式
现代农业园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技术密集,它是以科技的研发、示范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产业升级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为最终目标。不断扩大园区建设的内容与范畴,打破了单一的工厂化和大棚栽培等运作模式,把围绕主导产业、优势区域促进农民增收的各种类型以及围绕农业科技在生产主体间发挥作用的各种形式都纳入园区建设范围中去。
4.5 家庭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目前省内多数农村,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为主要单位,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规模较小、资源利用较分散,所以这种情况下很难进行农业生态园区式的生产,但是可以大力提倡家庭型的循环模式,以一户或几户家庭为单位,发展小规模沼气、利用沼气发电、沼液生产有机肥、秸秆还田等。这种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对于农业能源节约、农村废弃物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5 结束语
吉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近年来,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相继出现了瓶颈,突破瓶颈根本途径是发展循环农业,吉林省在农业发展上应正视劣势,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确定各地区适宜的循环农业运行模式,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循环,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推动各产业共同发展,使整个社会物质和能量实现循环流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统计局,2011.3.9.
[2] 李辉作.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和发展模式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
[3] 晏明,贾乃新.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观察,2012,3.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农业革命商业革命工业革命
英国是偏安于欧洲大陆西北角的一个岛国,远离欧洲大陆,被海洋环抱。在这个国家的文明发展史上,它曾经远远落后于欧洲的主要国家。然而,伴随着15世纪专职王权和民族国家的出现,这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宗教和法治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蛰伏了近千年之后,这个曾经的岛国开始领跑世界。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简略的阐述这种文明发生的原因和经过。
1、封建农业的解体和人口的极大增加:
14-15世纪,席卷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黑死病,使英国的人口骤减将近一半。大量的土地荒芜,粮食价格下跌,劳动力工资提高。到了1500年,货币地租盛行,维兰制,农奴制和庄园制都不复存在,采用传统经营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于是一些贵族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来自营和出租自己的土地。都铎王朝时期,人口开始重新增长。1600年,英格兰人口约有410万, 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有190万人。17世纪中叶,英格兰人口将近530万,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总人口增加到240万。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催生了对粮食的需求,使粮食生产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始于16世纪的农业革命是从对散地和公地的圈占开始的。通过圈地,农场主和新贵族可以减少对可耕地的浪费,并消除了小农耕作对新技术应用的阻碍。作物轮作和土地轮换制的推广,农具的改进和发明,沼泽地排水与造田,新饲料的引进,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农业革命不但养活了大量的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同时也从劳动力,资本,原料和市场等方面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2、封建王权的衰危:
从爱德华一世开始,关税逐渐成为国王收入中最重要的部分。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国王不得不邀请各个郡县的代表参加议会。在英国,未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擅自征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面对严重的通胀和巨大的军事花费,女王出售了大量的王室土地。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也未能进行有效的税收改革,使得王室的权利更加捉襟见肘,王权进一步衰落。 “光荣革命”使议会的权力最终凌驾于国王之上,英国成为了立宪君主制国家,以后,代表大地主,金融资本家和航运资本家利益新贵族逐渐成为权力的中心。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必然会制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诸多政策。
3、商业的发展
英国的羊毛和纺织品作为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一直深受意大利和弗兰德尔商人的喜爱。为了养活日益庞大的人口数量,国王积极的鼓励海外贸易和海外拓展,并向从事商业活动的公司颁发特许证。随着海外探险的发展,英国先后开设了莫斯科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在西印度群岛和北美建立殖民地并从事奴隶贸易。到1733年,英国已在北美东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七年战争的胜利,英国不仅夺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领土,还夺得格林纳达、圣文森特、多米尼加、多巴哥和非洲的塞内加尔和佛罗里达。通过殖民地的垄断贸易,英国的商业财富迅速增加。1697-1704年,平均每年进出口总额约为850万英镑。1775-1784年,平均每年的进出口数则达到2000多万英镑。海上运输也增长了一倍多。商业的发展,扩大了对物品的需求,也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财富基础。
4、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1215年的《大》确立了王在法下,法律至上的原则,对后世的影响远远大于当时。随着新贵族,乡绅,商人和骑士力量的不断壮大,他们开始通过议会制定法律,并要求国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治国。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早在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中即提到:不经一会的批准不得开征新税,未经法庭审判不得逮捕臣民,不得剥夺未经法庭判决为有罪者的财产。《权利法案》更是明确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通过法律的创设,有产者的权益得到了保证,为鼓励他们扩大生产和经营提供了条件。
5、清教的影响:
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15世纪传入了英国。文艺复兴使人们对天主教的很多教义产生了怀疑, 同其他国家相比,亨利的宗教改革,促成了清教思想的发展。清教鼓励勤俭,并宣扬通过现世的努力,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清教的发展,为商人的逐利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修道院土地的拍卖,使贵族和乡绅有机会购买更多的土地,客观上加强了他们的力量。
6、民族国家的产生
百年战争后,英国丧失了在大路上的全部领地,退回到海峡的一角;红白玫瑰战争以后,地方割据的贵族势力被极大的削弱甚至铲除,中央集权的国家体系建立了。法语被英语取代,英国产生了如乔叟,莎士比亚一般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英国国教诞生了。英国从文化,语言,建筑和宗教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于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应运而生。它是现代化的有形载体。统一国家使英国以一种强大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在外交,战争和商业活动中扮演了强大的角色。
7、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提高
18世纪末,仅英格兰的人口总量就超过800万,人口的增长,海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对食品,衣物和日常消费品的需求。国内公路,铁路和航运路线的修筑,使得这种交换更加便捷。在资本和需求的双重刺激下,如何提高效率迫在眉睫。国内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激发了很多人的创造力。在毛纺业,棉纺业,麻纺业,冶炼和采矿等部门不断出现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和提高。1689年,汤姆斯·萨韦利获得了蒸汽机抽水的专利权。1709年,焦炭炼钢已经出现。 1781年,瓦特的蒸汽机问世。到1785年,珍妮纺织机的应用已经得到推广。1780年,英国的面部出口总之为36万英镑,而1802年则超过了780万英镑。工业革命改变了原有封闭不流动的社会。在工业革命发生的100年中,英国经济的年增长率达到3%。工商业的结合,极大的巩固和加强了资本主义文明。工业革命是英国对世界的贡献。
纵观历史,英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顺境中包含着困难矛盾,逆境中也同样孕育着希望。英国和平渐进的发展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是英国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抓住机遇,适当妥协,不断做出积极的改变。
参考文献
[1]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2]Arthur Redford: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England (1760-1860), 1934, P66-77
[3]沈汉,晚近英国农业史研究综述 [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2)
[4]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5]Asa Briggs: A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 1987
[6]Kenneth O. Morgan: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 1984, P375-377
[7]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第206页
[8]Clayton Roberts, David Roberts: A History of England, 1980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5
事件:老教师垃圾桶中拣饼
昨天早晨,同学们正在上自习时,他们的班主任张老师向往常一样走进教室进行例行检查。张老师突然发现教室门口的垃圾桶里扔了半个用塑料袋包着的饼子,他立即将饼子拣起来问道:“这是谁扔的?你们没经历过困难日子,不知道粮食的可贵。”当张老师的问话没人回答后,张老师做出一个让全班同学震惊的举动,他说:“你们没人承认那我就吃了”。然后,张老师就要将饼子放进口中。就在这时,那位扔饼子的同学站出来,并冲上讲台阻止老师。一位在场的同学告诉记者:“张老师和那位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一人一半将饼子吃了。”
反应:学生感动哭泣
昨日下午,记者趁下课的间隙采访了事发班级的同学,学生们向记者讲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一位学生一连用很负责、很认真、很敬业来表示对张老师的看法。她说,张老师已60多岁了,曾担任过师大附中的教导主任,做事很仔细;但张老师也很幽默,经常和同学们开玩笑,像爷爷一样和蔼可亲。记者随后让班里的同学将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写出来。一些同学在写感受时低声哭泣,他们大多以“震撼”、“沉重”、“影响一生”来形容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
同事:以身作则的好老师
学校的其他老师谈起张老师时也赞不绝口,他们说,张老师是一个平易近人、以身作则的好老师。他班里的学生集体感强,而且高考成绩经常名列学校前茅。
开热线:征集校园节俭好现象
本报从今日起开通热线电话8119000,向您征集校园10大校园节俭好现象。
张老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个惊人的举动?昨日下午,记者见到了正在上课的张老师,在得知记者来意后,他连连摇头说:“这不是什么大事,没什么,没什么。”他说自己是1960年参加工作的,当时正是全国困难时期,所以知道粮食的可贵。他说早上的事发生后,他告诉学生要懂得七个字:做人、求知、上大学。首先做人是最主要的,其次是求知,短期目标是上大学。
老师初衷言传身教让学生节俭
以下是记者与张老师的对话实录:
记者:张老师,您做出这样一件让人惊讶的举动是为了什么?
张老师:这对我来说没什么。我只想通过自己的这种做法教育学生学会节俭。
记者:您批评您的学生了吗?
张老师:我当了一辈子老师,教了一辈子学生,最离不开学生,这个学生当时就认错了,只要他认识到错误就行了。
记者:您的这一举动达到预期目的了吗?
张老师:达到了,从他们给你们打电话就可以看出这件事感动了他们,而且那个学生对我说了对不起,这就说明这件事对他们还是很有影响的,我想他们以后不会再浪费粮食了。
感受实录
班里同学
笑过好想哭
同学一:他的行动不是表演,而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笑过之后,我好想哭,他用无声的行动为我们上了人生的一课。他让我们的灵魂震颤。
同学二:今天发生的事对我是一个极大的影响,张老师的行动我想会影响我的一生。
同学三:当只有在电影里发生的一幕发生在我们班上时,全班一片笑声,但沉重是无法用笑声来掩盖的,我只想说,我不会再浪费粮食了。
同学四:张老师的这一举动着实让我震惊,从这件事上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是做个什么样的人。
半个弃饼啃动人心
提倡节约,老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昨日上午,师大附中一补习班一名老教师在例行检查的时候,突然发现教室的垃圾桶内有半个大饼,当即询问这个大饼是谁扔的,但没有学生敢于当面承认,这位老教师,默默地走到垃圾桶的跟前,伏下身子,从垃圾桶内拣起大饼,然后当着大家的面,将这半个大饼,一口一口地吃下去。
在我看来,这个老教师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那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爬过栅栏为自己的儿子买橘子的老父亲一样,以强烈的感召力震撼了每一个有着同样亲身经历的学生和社会大众。
教育学生如何秉承节俭的传统美德,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更为有效,这是近年来教育界热衷探讨的话题。但到现在,这些方式多样、手段灵活的教育方式仍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什么?在我看来,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些方式或者手段,仅仅是教育者口头空洞的说教,没有教育者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和身体力行,被教育者怎么能够心服口服地被感化并转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
由于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城市的年轻人大都没有经历过劳动的艰辛和生计的艰难,要求他们自觉或本能地遵守勤俭节约的美德,的确不太容易。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这位老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自己的学生感受到了拥有传统美德的感召力量。事实也证明这位老师的教育效果立竿见影,当这位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一口一口地咽下这个大饼时,那位扔饼子的学生被老师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当场向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鲁莽行为。这位老师的教育过程,实际也是体现这位老师仁者襟怀的过程。
儒家始祖孔子曾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仅仅用政令来禁止,用刑法来惩治,百姓会因害怕而避免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但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儒家看来,用礼乐文化来培养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恶而不自知。”道德教化之所以受到古人如此的重视,我认为,首先在于道德的感召力量,这种力量作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这位老师的行为,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显得格外珍贵。
甩掉贫穷 但别丢掉节俭
年近七旬的张老师当众咽下被学生抛弃的半个饼子的举动,对很多孩子来说显得不可思议。拣起它与丢弃它,折射的是两代人迥然不同的两种观念,它所表达的是美德传承与摩登消费观念的交锋,在张老师俯身的那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我们不能认定,一个学生丢弃了半个饼子,所有的学生都不知稼穑之苦,但目前的中小学生特别是城市里的中小学生不像上一辈人那样节俭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在部分学生当中还存在以浪费为时尚的错误观念,这种趋势值得人们深思。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经历了物质匮乏时期的成年人,当他们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次体味上一代人所承受的生活艰辛,当自己经济条件稍好的时候,便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从而助长了一些孩子的“大手大脚”行为。虽然,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如今的孩子,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将已经短小的衣衫修整后再穿,但有必要让他们学习父辈的节俭美德,如果这些孩子将这种美德贯穿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当中,必将使他们终身收益。相信师大附中的同学,将会终身铭记张老师的师德风范。
秋季开学之际,上海市公布的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不但将“爱惜粮食,勤俭朴实”的美德列入,同时还将“尊敬师长,学会感恩”等更高层次道德品行的要求也明列其中,我们为此而赞赏称道,更企盼这种规范对我们身边的青少年也有相应的启迪作用。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6
一、我国农业碳排放情况
农业碳排放主要源于农地利用、水稻种植和畜牧养殖,其中农地利用主要由生产过程中农资使用和土地翻耕直接或间接产生碳排放,水稻种植主要是通过淹水性稻田产生甲烷,畜牧养殖主要是通过动物肠道发酵和粪便产生甲烷。
表1可见,2000年以来,水稻种植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每年碳排放量均超1亿吨,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高于44%,但地位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我国水稻种植面积长期徘徊,部分年份出现下降,导致2000―2012年水稻种植中碳排量年均增长率仅为0.1%。受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消费快速增长影响,2000―2012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年均增长3.2%,成为农业第二大碳排放来源,2012年农地利用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比例达31.7%,比2000年提高了7.9个百分点。相反,畜牧养殖中牛释放的甲烷量最大,近年来因牛存栏量(数量相对少的奶牛除外)的大幅下降,2000―2012年畜牧养殖碳排放量年均下降0.4%,占农业碳排总量的比例也降低3.8个百分点。
2000―2003年,我国农业碳排总量出现了短暂下降,主要原因是该时期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和牛养殖数量减少。此后我国农业碳排总量保持了连续增长,2004―2012年年均增长1.6%,2012年达到了27749.7万吨(见表1),未来我国仍面临严峻的农业碳排放增长态势。
二、我国农业低碳发展政策梳理及评价
针对农业碳排放的严峻形势,近十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低碳农业政策,重点解决农业低碳发展中的资金、市场和技术等难题。
(一)出台综合性低碳农业政策
为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农业部于2011年底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低8%,氨氮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低10%。借助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节能高效农业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排放;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农业减排目标落实到位,并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和统计监测体系,完善农业减排政策体系和监管考核机制。
(二)实施一系列专项低碳农业相关政策
从2002年开始,中央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农业低碳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
第一,支持保护性耕作。从2002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推广保护性耕作,通过技术培训、宣传咨询、作业补贴与样机购置等形式,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2009年起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
第二,推进测土配方施肥。2005年起中央财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补助政策,8年累计安排补助资金71亿元,2013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农民“按方施肥”。
第三,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2006年起中央开展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试点工作。2012年中央投入8亿元,通过技术物资补贴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四,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及其污染防治。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有助于减少粪便处理中甲烷气体排放。从2007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支持全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 2009年起中央资金增加到5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新增1亿元,支持内蒙古等7省区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扩建。从2014年1月1日起,全国施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第五,补助草原生态保护。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36亿元,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2年该资金增加到150亿元,全国13省(区)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政策实施范围。
第六,鼓励绿色信贷。2012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绿色信贷指引》,对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和绿色制造以及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
第七,支持农机节能减排。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农机工业发展政策》,以财政性资金为导向,借助信贷扶持、税收优惠、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进口支持等手段,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农用动力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种肥药精准施用装备、农作物秸秆和牧草饲料储运机械、新型节水灌溉等装备。
(三)政策局部效果开始显现,总体效果尚不明显
目前,经过一系列农业低碳发展政策的实施,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农业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局部效果开始显现。凭借保护性耕作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政策,低碳耕作和施肥方式的生产面积持续增加,为农业节能降耗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2年,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全国累计减少不合理施肥850多万吨,相当于减少二化碳排放量5730万吨。通过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项目区田间地头秸秆焚烧现象显著减少,化肥亩均使用量也出现了下降。借助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粪污得到规模化规范处理。依托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主要草原牧区省(区)草场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了遏制。然而,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规模并没有随着低碳农业政策的实施而出现下降。2005年之后,集中出台了一系列低碳农业政策,但是2005―2012年农业碳排放量年增长率仍达1.1%,而2003年前的农业碳排总量的下降也主要源于水稻种植规模下降和牲畜养殖规模的下降,与低碳农业政策关系不大。
三、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一)低碳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之间存在两难选择
低碳农业发展方向与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矛盾,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挑战。由于水稻生产和农地利用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最大来源,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偏向高蛋白质的消费结构变化,使得口粮和饲料粮种植面积很难大规模压缩,一旦大规模应用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至少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目标。基于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当前农业政策的低碳化倾向较为保守,政策实施力度和效果受到制约。
(二)石油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节能减排目标冲突
农资和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与农业低碳发展之间存在矛盾。我国中西部地区更偏重于农机应用和推广,对农机减排考虑不足,农用柴油使用量上升空间很大。同时,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等超常使用在保障粮食持续增产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农资浪费和环境污染,引发了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快速增长。虽然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在减少化肥过度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仍有待提高,对农业节能减排更为有效的精准施肥施药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低碳农业的制度和政策不完善
发展低碳农业非常契合节能减排需要,但是当前低碳农业口号性意味浓厚,缺乏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针对性还有待加强。同时,已有政策比较分散,农业部、发改委、工信部、银监会等多个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不少支持低碳农业的政策还缺乏准确的事后评估和监管,加以政策投向面太广或指向不明,导致效果评价难以进行。
(四)不成熟的配套制约金融工具发挥作用
因为缺乏农业碳排放评估等配套措施,农业减排效果不能准确量化,不仅无法对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合适的补贴,也因为标的物缺乏,制约绿色农业金融发展。而且,因为政策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工业节能环保项目上,涉农优惠贷款数量有限,当前实施的绿色信贷政策还没有真正对低碳农业发挥积极作用。
四、推进我国农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稳步推广低碳农业生产方式
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发展低碳农业的前提,遵循“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方针,形成低碳农业未来发展良好预期。近期重在宣传低碳农业理念,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参与低碳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推广,重点推广有助于增产降耗的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施药等低碳农业技术。远期可借鉴欧洲和日本经验,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出台专门的低碳农业生产规范,制定不同层级低碳农业生产规范奖励办法,通过直补方式,奖补满足条件的农户。
(二)以石油农业减排为重点,创新农业补贴新机制
将农机补贴与碳排放水平相挂钩。参照美国经验,划分农机碳排放国家标准,鼓励低碳农机技术研发立项,鼓励进口低排放农机。分区域差异化实施低排放农机补贴政策,对于东部、东北等一些农机使用相对饱和地区,只对低排放农机发放农机补贴;对于中、西部等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地区,制定不同碳排放标准农机等级补贴办法,低排放农机享受更高额度的补贴标准。在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政策中,完善企业参与机制,制定配方肥专门标准,取消配方肥生产许可证制度。对精准施肥施药设备和技术研发予以财政扶持,鼓励社会资本从事精准施肥施药技术推广。
(三)以农业低碳化发展为战略,推进低碳农业立法建制工作
尽快确立低碳农业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提高低碳农业战略定位,将农业低碳发展列入立法议程,明确未来农业温室气体总体减排目标,以法律形式建立农业减排硬约束。建立农业减排目标责任制,按各地情况分解落实减排目标,为未来逐步建立农业碳汇交易奠定基础。制定农业低碳发展规划,整合现有农业低碳发展政策,形成支持农业低碳发展资金池,切实降低广大农户参与农业低碳发展的成本。开展农业碳排放统计测量工作,建立覆盖面广的农产品碳足迹及标签评估监测体系,以量化指标评估考核各项低碳农业政策实施效果。
(四)以完善配套服务为推手,构建低碳农业金融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