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心理学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学就业前景范文1
家族
心理学类专业包括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这两朵在时代的召唤下孕育而生的“姐妹花”,成为了教育科学家族里的“新宠”。虽然它们是“一奶同胞”,但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有着各自的专业特色。
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者的基础学科相差不多,理论基础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专业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掌握。以及一些基本实验和心理测验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它主要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心理学则包罗万象,囊括心理科学的应用方面,包括心理咨询、工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方向。也就是说,它侧重于基本知识和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关注科研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它主要培养的是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为都是一个家族的成员,而且是一对“孪生姐妹”,为此它们在许多方面自然大同小异。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要学习相应的基础理论学科,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等。投奔它们的同学都必须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等。
此外,投奔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还要学习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基本实验技能等辅助学科,以适应将来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相对于心理学,投奔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还要学习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伴随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它们又共同催生了教育科学上的两个新秀――特殊教育专业、运动心理学专业。
特殊教育专业作为后起之秀,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中在对受伤儿童进行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的工作中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特殊教育专业的同学主要学习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并能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运动心理学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专业,它是传统心理学科的一个分支,但又具有鲜明的体育特色。众所周知,国际重大赛事的比赛比的不仅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实战经验,更大程度上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较量。很多技术水平很高的运动员往往因为心理素质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原有水平的发挥而与冠军失之交臂。运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正是要培养系统掌握心理学和体育运动基本理论,具备比较扎实的应用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有熟练的应用运动心理学专门技能,能在体育、教育、文化、卫生等机构和部门从事教学、咨询和技术开发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希望
心理学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心理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心理学人才的需求量自然也不断增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各个角落如车站、酒店、宾馆等,甚至人们使用的每一件东西,都在寻求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和管理,这些都需要心理学家的介入和参与。
心理学是一门朝阳学科,它虽然比较抽象,但应用性很强,可以同很多的专业、行业相结合,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相当广阔。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以选择到高校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担任老师、辅导员,或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也可以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调研等工作。另外还可以到医院和诊所工作,同时也可以考公务员或到中小学从事心理教学工作。
心理学知识日益渗透到各行各业,如公司企业、教育系统、服务行业、医疗机构。现在很多大公司、学校、机构,都需要心理学人才。我国心理学专业的发展起点低,在理论、技术、方法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上,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优秀的心理专业人员比较匮乏,每百万人口中心理学家尚不足两人;而在美国,每1500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学家。当前,中国的心理学界经历着变革,西方的心理学思想和东方的哲学思想在近些年发生着碰撞,给中国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将为优秀的心理学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心理学专业前景大好,作为她的“孪生妹妹”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也不逊色。据权威专家分析,今后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尤其是偏向于理工科专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会大幅度增加。而就目前全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看,由于每年的毕业生少,如全国能够培养工业应用心理学本科学生的大学仅浙江大学一所,剔除升入硕士阶段学习的毕业生外,该校每年毕业本科生仅10余人,因此就业前景良好。
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业面比较窄。实际上,他们的就业领域很广,就业领域主要有:进入大中专院校、社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到企业、医院、司法部门从事商业心理、市场预测、心理治疗、犯罪心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进入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人事选拔、培训、考核和激励体系设计等工作;进入高校领域进行应用心理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入伍进部队,近些年来,基层连队、武警部队从地方大学招收具有心理学背景的大学生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军人心理辅导工作等,这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途径。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进部队从事战士心理辅导或做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容易出成绩,而且待遇也较高。另外,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创建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培训机构、社会调查专门机构等等。
天地
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本科层次的院校均有开设,但这两朵姐妹花生长的疆土主要在师范院校和一些实力强的综合院校。
在一批本科院校中,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的基础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浙江大学的应用心理学,它们的实力都是有目共睹,在全国名列前茅。
南开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属于南开大学的一个新兴专业,其社会心理学实验室为全国第一家,拥有独立的教学实验室设备,主要以社会心理学和健康保持心理学为特色,学生实践机会丰富。
中山大学在杨中芳教授的带领下,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发展迅速。
当然,中科院心理所是不可遗漏的,他们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走在全国理论前沿。
陕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系是教育部在西北地区成立最早且唯一一所培养心理学专门人才的教育科研基地,在空间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
武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从竞技运动心理和大众锻炼健康心理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将心理学的原理和竞技体育、大众健身锻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应用心理学的特色。
另外还有一些省属重点院校,他们的师资力量、科研设备和科研水平都很不错,像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等。
二批本科院校中开设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也有很多。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都很有特色,都下设了应用心理学研究所与认知和发展心理研究所。
河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都设有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点。
四川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均有基础心理学和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硕士点,以及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并拥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此外,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江西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漳州师范学院、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的心理学都很有发展潜力。
社会心理学就业前景范文2
摘要:马太效应在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中无所不在,很多问题都可以用马太效应来解释,它给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和稳步发展。我们只有充分了解马太效应,认真分析马太效应,利用他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才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良好、有序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马太效应;高职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一、“马太效应”的由来及发展
对于“马太效应”一词的说法,最初来至于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merton)首次用“马太效应”来描述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
二、“马太效应”对高等职业教育影响的具体表现:
1、“马太效应”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影响
(1)、马太效应对高职院校教师本身的影响
随着1999年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院校发展起来的,这就使得教学方式既不能沿用中职教学模式也不能沿用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必须要改革、创新、要形成自己独有、符合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学方式。因此,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如模块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等方式。对于那些有着多年企业工作经历和高校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教学方式的转变对于他们来说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对于那些刚参加工作没有任何工作经历的教师而言,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加上没有外部的指导,往往是束手无策、心有余力而不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教师教学水平差距逐渐拉大。那些已经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对于各类奖项的需求度不是太大,但往往一些重要的奖项比如优秀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成果奖等称号尽收囊中,由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激励考评机制还不完善,而对于那些亟需这些奖项用来晋升职称的初级、中级教师而言,获奖却难上加难。
(2)、马太效应对高职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
同样是由于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招手的学生大部分是普通高校落榜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主动学习能力较差。面对这样的问题,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所遇到的困难就更多,付出的劳动也就更加艰辛。虽然教师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去适应差异较大的学生,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于是老师们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那些勤学好问的个别学生身上,课堂上的提问也成了这个别同学的专利;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缺乏学生主动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老师往往采取的态度是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导致这部分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差,越来越缺乏学习的兴趣,这就使得期末考试时高分很高,低分相当低的两级分化。
2、马太效应对高职教师科研上的影响
科研是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开放的必然,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更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特别是现在教师评职、评优都要在科研领域中有所成就。可见,科研在教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比较短,科研工作起步晚,底子薄,相对于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在科研的人力、物力、财力上均处于劣势状态,“马太效应”在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中更多体现出它消极的一面。科研作为评价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项目。但是由于科研本身评定政策的倾斜,高级职称指标越发紧张。特别是现在高级职称晋升需要申请人参与过省级以上课题且排名至少在前三位,但省级以上课题在申请时候明确要求主持人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大部分的老师都没有这个资格。而高职院校新引进的教师大多学历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因此,大部分的省级以上课题都落到了这些已经具备了高级职称的老师身上,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掌握更多优质科研资源、那些科研能力较弱但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往往可以挂名担任主持人。问而对于那些高学历、科研能力强、职称低、资历浅但热爱科研工作的青年教师而言,能够独立承担课题、获得经费支持、取得科研成果可谓是难上加难,只能作为参与者和具体执行人。这样高级职称教师的科研成果会越来越多,而部分优势青年教师已失去了这些机会。这些低职称教师,即使做了大量实质性工作,也只是一些校内一般课题,取得的科研成果廖廖无几,职称晋升前景渺茫,严重地挫伤了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三、“马太效应”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影响
1、马太效应对高职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
目前,对于选择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专业的选择都是很麻木的,大都抱着当前比较热门的、就业前景好的、容易就业的态度选择的。据有关资料显示:考生的第一志愿大多集中在移动通信、建筑工程、财务会计、动漫设计等热门专业,而化学工程、物业管理、法律等专业则无人问津,招生出现了偏向两头的极度分化。使得这些热门专业发展得越来越成熟,专业建设得更好;而其他非热门专业则发展缓慢,专业管理差的情况。如果是因为社会的虚区域导致一批落后的专业淘汰是理所当然。但从社会就业方面来看,由于热门专业毕业生较多,一般会在“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相当大的一部分同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同时,企业方面也会相应的在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相对较差,反之,像那些出现冷门的化学工程、物业管理、法律等专业由于社会需求量较大,一些大型化工企业和基层法律单位和新建小区往往为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而犯难。大大加强了“马太效应”的积极性。
2、马太效应对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的影响
走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基础相当,成绩相仿,但进入学校后由于学习环境和个人心态的影响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别。大学学习与学习氛围和专业兴趣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个人规划和目标比较明确,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思维活跃,不懂的及时跟任课老师进行交流,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老师的关注;反之,一些同学对于专业不感兴趣,仅仅是因为热门专业才选择的,常常在课堂中表现为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讲,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得过且过,这样难以得到老师的关注,渐渐的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的自卑感,消磨了他们的自信心。
3、马太效应对高职学生政治思想生活方面的影响
当我们学期末进行奖项统计时不难发现,各种奖项都不外乎是同一些人,奖学金、优秀学生等各种荣誉奖项和各种比赛奖项都被他们尽收囊中,反之一些同学一学期,甚至一学年都收货不到任何奖项。这样一来,部分不同学都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参加各项活动、比赛的兴趣和热情。
4、马太效应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在这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马太效应”表现出一种冰火两重天的两级分化现象。一般来说,一些优秀企业一般情况下都会优先考虑学习成绩优秀、奖学金获得者、荣誉证书、获奖证书、在校期间担任学校干部、班级干部、优秀毕业生、家庭背景等要因素。这些学生就会成为企业竞争的对象,而那些条件一般,家境一般的学生则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形成优秀的学生供不应求,资质一般的学生供大于求的两级分化现象。
四、马太效应对高职院校影响的解决办法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要推动它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认真分析客观规律,充分利用“马太效应”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校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摇篮,老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在教育情境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老师应当把“关爱所有学生”作为一种教育观念、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不但要爱“尖子生”还要爱“后进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劳动,要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克服偏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在各种政治思想生活中要为不同个性特点和特长的学生设立相应的奖项、尽可能多大让某个方面有优势、相对以前有进步的学生也能得到相应的荣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让他们学会做事,做人。
2、 开展科研工作,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科研团队,单凭个人单枪匹马是干不成大事的,也因为一些省级以上课题的主持人必须要有副高以上职称。高职院校本身在科研方面比较薄弱,这就必定要把高职称和科研能力强的低职称老师团结起来,特别是在申报高级别项目上就更要要续发挥团队作战的能力,走出科研的局限性,主动加强与校外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协作,组建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来减弱“马太效应”对高职科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 国发【2005】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这是我国政府从宏观上为职业教育确定的职业定位。对于我们高职院校的每一位同学来说,都必须按照自己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规划未来的职业定位。认真思考分析以下三个问题:我到底想干什么?我到底能干什么?我到底为什么这样干?找出未来职业的出口,让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西武。机械工业出版社 《马太效应:从成功走向成功的捷径》
【2】 周太军,吕菊芳。高等教育中的马太效应探析【J】。黑龙江教育,2006(12):11-12.
【3】 沈建国。高职教育中的“马太效应”探析【J】。成人教育,2006(12):43-44.
【4】 宋嵘嵘。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的“马太效应”【J】。教育与职业,2008(35):54-55
【5】 李洪荣,张排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举措【J】。江苏高教,2008(2): 131―132
社会心理学就业前景范文3
饭店管理 学生 就业意向
据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统计,到2007年末,我国已有星级饭店13583家,饭店从业人数近200万人。全国共有旅游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在校大学生39.74万人。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人才储备的角度来说,饭店业的就业前景都是十分广阔的。
事实上,高职院校就读饭店管理专业学生到饭店就业的极少,尽管有些学生就业时选择了饭店业,但是不久就会流失出去。饭店管理人才的供需双方未能像想象中那样顺利衔接。为什么饭店难招到大学生?相关的分析很多,但大多都偏重某一方面,分析不够全面、系统。笔者认为,造成饭店招聘大学生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存在学生主观、饭店主体、学校教育和社会原因等诸多因素,需要系统地将这些成因加以分析。
一、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
1.就业观念问题
大学生不愿到饭店工作的最关键原因在于自身。在自己的思想中就缺乏对专业的认同感,以至于大家都乐此不疲地报考公务员、专升本,哪怕做推销员也不愿去饭店。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进入饭店后不愿从饭店的基层做起,认为这样是人才的浪费。
2.择业期望值偏高
尽管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仍居高不下。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只有做管理工作、干部工作才能配得起自己的身份,而饭店是自负盈亏的企业,与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是相悖的。
3.对专业服务的认识不到位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社会角色是“非个性”的,即无论充当某种角色的人是谁,不管他有什么样的个性,只要他充当了这个角色,那么他就必须按照社会所赋予的角色规范去行动。作为饭店服务员这一社会角色,他就必须恭恭敬敬地服务客人,尊重客人,这是社会角色的规定,是合理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曲解了饭店服务员与客人之间这种角色的关系。他们认为既然饭店服务员与客人之间这种角色不平等,那么充当这种角色的人也是不平等的,到饭店工作就是“伺候人”的工作。这导致很多大学生对到饭店工作心存疑虑。
二、饭店主体方面的原因
1.行业薪酬普遍不高
薪酬的高低不仅在物质上给大学生员工提供了不同的消费能力,而且成为体现个人价值大小的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饭店对大学生员工的吸引力。近几年,饭店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率有所下降。据笔者对旅游专业4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学生饭店就业的薪酬期望情况,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希望月收入在1500~2000元之间,另有将近1/3的学生希望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据了解,目前大部分饭店一线员工的工资都在1000~1500元之间,而学生进入饭店也都是从基层做起,月工资不可能太高。并且饭店员工的工作时间较其他行业的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遇到长假和传统节假日,享受不到其他行业员工的长假待遇。同时,许多饭店对员工的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执行到位,员工有后顾之忧,这也是导致饭店招不到、留不住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工作的流动性大
饭店从业人员从某种程度上给人的感觉就是吃青春饭的,一个大学毕业生干到30岁如果还没有升职到管理岗位,就很难继续在一线服务了。而许多饭店的“二线”安置不了需要转岗的人员,于是许多人选择了离开。实际上,从饭店服务员岗位上退下来的人,懂得其他技能的很少,加上年龄偏大,再就业的难度就更大了。这种“担忧”也使许多大学生不敢去饭店就业。
3.个人发展空间较小
个人发展空间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调查学生能接受在饭店基层工作几年时,有20.3%的学生回答是1年,51.6%的学生表示能接受2年,21.5%的学生能坚持3年,而仅有不到7%的学生选择4年或者5年。实际上,饭店晋升周期以四五年的较多,学生过于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可能导致短期从饭店流失。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学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饭店企业需求脱节
无论是主管部门、高校,还是专家,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的深层次原因的认识是相当一致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传统的大学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往往与饭店的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很多院校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没能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饭店业在近几十年世界主要客源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下,需求不断提高,导致竞争加剧,这也使得管理理念、服务程序等各方面日益完善、更新,往往会出现教材上的一些观念和理论都已落伍。此外,难得的教学实习往往由于组织不充分,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学生产生了对饭店工作的厌倦感。
2.学校就业指导缺乏战略性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指导内容缺乏战略性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就业指导中,仅仅停留在向大学生灌输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等策略性层面,忽视对其创造性、忠诚度、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意识等的培训,而这些却是当前饭店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备的。
四、社会因素
1.社会对饭店行业有偏见
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的“职业等级观念”认为饭店服务是“下等”职业,严重影响了在饭店工作学生的自尊心。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看到一些发生在饭店里的不良现象,也会导致部分家长不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饭店工作,总是希望为孩子寻找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对偏高,父母都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对饭店这种“伺候人”的职业越来越有偏见。
2.政府就业政策方面的原因
政府就业政策与饭店企业用人理念存在着矛盾。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对于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起着基础性的保证作用。然而,现行的就业政策尚不能与饭店企业用人理念相适应。如毕业生就业时须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到单位需带报到证,户口、档案关系也随之转迁。然而,饭店出于节约人力管理成本的需要,在招聘毕业生时一般不接收学生户口、档案,只愿意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这样,虽有利于大学生合理流动,但毕业生的人事关系却得不到政府人事制度的支持,这就使得毕业生到饭店就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进而导致毕业生不愿到饭店企业就业。
五、学校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1.结合专业教育,塑造饭店管理专业正确的就业观
在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淡化专业对口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手段。但饭店管理专业尤其特殊性,专业意识的模糊并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作为学校来说,应加强学生专业意识教育,让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目标和就业去向有充分的了解,培养学生在饭店就业的热情。在饭店管理这个特殊的行业里,最重要的素质简单说来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可以说,热爱是干好饭店行业的第一把“利器”。而这项工作不是仅就业指导一门课程就能完成的,它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着实有效的专业教育工作,专业教师要把“职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的始终。
2.加强技能教育,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饭店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实习教学对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到饭店工作充满信心,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信心必须建立在技能的基础上,否则就是盲目乐观。如果学生操作技能不过关,在饭店实习中将会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进而影响学生实习和未来就业的信心,最终影响饭店就业意愿。因此,学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训教学,努力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显著提升,以适应饭店的用人要求。
3.提高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学校往往把就业指导的中心放在就业推荐和政策的讲解上,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少大学生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心理准备不足,需要很长的一个适应过程,这段过程中,既是个人获得经验、展现才能的时机,又是饭店考察、选拔人才的绝佳机会。只有通过对饭店运营全面的了解,才有可能谈到谋求进一步的职业发展。因此,学校不妨在开发学生智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改进他们待人处事的能力,使他们的心智得到磨练,正确面对挫折,把逃避不利的境地转化为勇于克服面临的困境。
4.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因为饭店行业的特殊性,可能使得大学生一下子无法看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机会。据此,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再认识,明白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并对自己的所长及所短有个客观的认识,然后才能进行细致的职业规划。告诉他们饭店的一般晋升制度和路线,同时结合饭店对大学生的要求及个人特长和能力,设计他们的职业发展道路。
5.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至关重要
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对待“服务行业”的看法。要让家长充分认识到,饭店服务是一种高尚的、正当的行业。因此,学校要主动开拓学生的实习基地,各大宾馆、饭店在对待实习学生的管理问题上,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支持学校的教育,大胆使用学生,让他们有一种被信任感,从而使服务的工作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而不是被迫行为,并培养他们对饭店的良好感情,才能使他们成为饭店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谷慧敏.世界著名饭店集团管理精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