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学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学的概念

民族学的概念范文1

英国广播公司(BBC)日前进行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受欢迎的程度上升,超过法国和美国,在全球最受欢迎的国家中排名第五。这项调查的结果是根据对22个国家里的2.4万人提问得出的。名列前十的国家和地区是:日本、德国、加拿大、英国、中国、法国、欧盟、美国、巴西、印度。

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2亿人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组织开展了2010年度全国人才资源统计工作。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1.1%。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5.6%,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2.5%,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6%。

作为一个统计指标,“人才资源总量”的具体统计范围和口径是:党政人才,主要包括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机关工作人员和试用期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主要包括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

(《中国青年报》)

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达1.13亿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丹珠昂奔日前表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达到1.13亿,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只有几千人,最多的达到一千五六百万。目前中国3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共有28个,总人口达到169万。

(《北京晨报》)

女人的内涵

五十多岁的周凤琴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公寓管理员,高中学历。自从知道华科大有“人文讲座”之后,她便萌生了去听的想法。她定期去看楼道门口公告版上粘贴的讲座信息,只要没有值班任务,便会去听。即使下雨下雪,也非去不可。她还曾托人预订白岩松、余秋雨、于丹等人的讲座门票。

华科大的同学们常常可以见到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学生”,自备板凳,坐在第一排,一边听讲座一边不停地做着笔记。有时她也会向主持人提问,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她一点也不在意自己混在一群风华正茂的学生中间显得那么另类,那么扎眼。

是啊,看重内涵的人,通常都比较自信。周凤琴眼睛盯着的,只会是作讲座的人在讲些什么,而不是别的。

在周凤琴简陋的宿舍里,随处可见码放整齐的书籍。这些书有的是周凤琴自己买的,有的是同学送的,还有她用书本、水果和同学交换来的。她告诉记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跟紧时代的步伐,不断接受新思想。 自己作为楼栋管理员和大学生们交流,更是需要提升自己的内涵。周凤琴不好意思地说,除了读书积累知识外,阅读畅销书也是她接近同学们的法宝。

“内涵”是什么?不论你怎样理解内涵,内涵的内核里,一定要有紧跟时代步伐的新思想,在那里源源不断地由里到外地散发着令人着迷的知性与智慧的光彩。女人的内涵,当然要能体现女人的内在美。女人的内在美,往往就是由这些体现着时代新思想的知性与智慧的迷人光彩来展现的。

从2005年至今,周凤琴已经听过186场人文讲座。“我从1975年开始,经历了4年的上山下乡,3次高考未能如愿,现在在大学里工作,十分珍惜学习的资源。”周凤琴表示,即使自己退休以后不在学校了,也会来学校继续听下去。也就是说,虽然那时候她不用跟大学生们打交道了,她仍然认为她有继续提升内涵的必要。在周凤琴看来,一个女人让自己活得有内涵,不仅与她的工作无关,而且也与她的年龄无关。

面对这样一个年过半百,却依然利用业余时间听讲座、注重提升内涵的公寓管理员,学生们都直呼“敬佩”。有同学把周凤琴比作“蔷薇清香”。新闻11级的一名女生表示,自己以后要像周阿姨一样,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把握一切学习知识的机遇。周凤琴的故事见报后,人们纷纷感叹,说喜欢听讲座的她,实际是在给无数人“上课”,是在让人们明白,女人不论干的是什么工作,无论活到多大岁数,都必须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内涵。这既是对社会的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最好呵护。

(《中国剪报》)

抱怨 不如 改变

1814年,他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豪家庭,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1855年,他和家人因政治迫害逃到了瑞士。家道中落,他尝到了从未有过的艰辛,脾气也因此变得十分暴躁。

有一天,他路过一块农田,这里刚刚经受过一次洪水的侵袭,长势良好的庄稼被无情毁坏,一片狼藉,惨不忍睹。这不由让他联想到自己命运的变迁。这时,远处一个正在劳作的农民闯入了他的视野。庄稼已经这样了,他还在忙什么?他好奇地想。走近后,他发现那个农民正在补种庄稼。他干得非常卖力,脸上看不到一点沮丧的神情。“庄稼被毁掉了,你难道一点也不生气吗?”他问。“抱怨是没有一点用的,那样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这都是上帝的安排,你看洪水虽毁坏了我的庄稼,但是却带来了丰富的养料,我敢保证今年一定是一个丰收年。”说完,农民哈哈大笑起来。

农民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是啊,抱怨不能改变任何事实,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糕。他对农民深深鞠了一躬,觉得心中的郁闷与不快都烟消云散了。

后来,他成了一名药剂师助手。他特别喜欢科学研究。那时,婴儿因没有合适的奶制品,死亡率很高,于是他开始研究可以减少婴儿死亡的奶制品。在研制的过程中,他经历过很多次失败。每次失败时,他都会想到那个农民的话,不生气不抱怨,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研究中去。1867年,他研制的一种因牛奶与麦粉科学混合而成的婴儿奶麦粉,成功地挽救了一位用母乳不足而营养不良婴儿的生命,从此开创了公司辉煌的百年历程。

这个年轻人名叫亨利·内斯特莱,他所创立的公司名叫雀巢。

(《家庭主妇报》)

民族学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汉语授课 数学学习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43

A Cas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eaching on

Uygur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ZHANG Jing[1], GAO Quanzu[2]

([1]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Changji University, Changji, Xinjiang 831100;

[2] Changji No.1 Middle School, Changji, Xinjiang 831100)

Abstract At presen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in Xinjiang,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of the "Wei Ha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ase analysis of Chinese teaching effect on Uygur bilingual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factors that affect bilingual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is mainly reflected in: language recognition, comprehension;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al disorder disorder;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way of thinking. In view of these influence factor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of minority student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mathematics learning; bilingual teaching

0 引言

中国教育在线网显示,我国高考重点院校文科民汉录取线相差109~160分,一般院校文科民汉录取线相差95~140分;重点院校理科民汉录取线相差140~206分,一般院校理科民汉录取线相差120~186分。经过研究调查发现,近几年,新疆高考民考民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平均约为24分,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平均约为48分,汉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平均约为78分。可见,新疆母语授课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成绩与汉语授课的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从2016年新疆的高考成绩来看,民语言与汉语言的考生文科一本分数线相差45分,理科相差120分,民考汉与汉语言的文科一本分数线相差69分,理科相差59分,双语班与汉语言文科一本分数线相差82分,理科相差26分。其他各批次均有不同程度的分数差。通过近几年高考录取成绩的比较,少数民族考生与汉族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在不断缩小。而我国朝鲜族、蒙古族考生与汉族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基本相同,其他少数民族考生录取线与汉族考生录取分数线的差距比都新疆小得多。可见,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教育水平与其它地区少数民族教育有一定差距。①尽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高考成绩不理想,但数据显示,汉语授课的民族学生的成绩有很大提高。因此,认真研究汉语教学,弄清汉语教学中影响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锻炼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少数民族数学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1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1.1 对语言的识别、理解障碍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同一个音节,声调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而维吾尔语是没有声调的,因此,在用汉语授课时,学生的理解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把众数与中数、负数和复数、奇数和级数、倒数和导数混淆等。学生虽然学习了汉语,但由于音调的问题造成识别的困难,认为将音调一样的汉字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在写“成正比关系”时,会写成“乘正比关系”,“形状”会写成“形装”。在学习一些含有字母的公式时,对英文字母代替的意思学生难以理解,很容易混淆。

维吾尔文在语序上与汉语存在明显的差异,维吾尔语一般是主+宾+谓结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语序的作用在两种语言中都显得很重要。另外,在动词、量词、介词、副词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造成汉语的实际教学中,有些少数民族教师用汉语授课时,会因为语序问题出现错误句子, ②如:“三角形是要掌握非常的图形”、“把概念跟我读”、“出去教室”等等。维吾尔语是从右向左写,在上完汉语课后,虽然学生基本能调整语序,从左往右写,但使用作业本时却会从最后一页往前写。语序的问题,迁移到数学上表现为,学生在做四则运算时弄不清楚运算顺序,如,144-960?8,他们会用母语的思维从右边算960-144再除以48,四年级学生在读小数的时候, 受到这种差异的干扰,往往将11.01会读成“一零点一一”。0.32会读成二十三点零。

另外,对于一些数学概念,一些维吾尔族教师会在课堂用维吾尔语解释数学术语,用汉语授课,课堂讲解中学生理解了,但是记忆中是用母语思维记忆的,考试时,卷面又都出现的汉语,学生就不理解了。

1.2 语言的转化和构造障碍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思维过程是:先把所接受的汉语知识信息译成母语,用母语进行思维加工、内化,然后再译成汉语,最后变成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由于这三种语言对译的困难,在学习数学时常出现语序混乱、不合逻辑等错误。③

案例1:平方差公式的起始课教学(课堂实录)

T1:请大家做一做(略), 观察下面的答案,我们有什么发现?

(x+y)(x y) = x2 y2,(m+n)(m n) = m2 n2,

(c+d)(c d) = c2 d2

生1:后面的等于前面两个数的平方差。

T1:怎样用语言叙述?

生2:两个数相加乘两个数相减等于一个数的平方减去另一个数的平方。

T1:好,但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该教师没有指出书上标准的定义和学生叙述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的叙述不严谨。究其原因,该教师对数学专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深,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不到位。

课后通过与教师访谈,他认为,平方差公式时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的,民族学生的表述与书本的定义虽然存在差异,但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只要能叙述出来,就代表他们能够理解。但他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表述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首先,不加“这两个数”,学生在将所表达的语言转化为符号时,可能会出现:(a+b)(c+d) = a2 b2的错误。其次,“这”准确表达了a与b出现的次序。虽然平方差公式的概念简单、明了,但由于学生在概念叙述上的不严谨,造成了对具体问题理解的错误,教师没有及时更正,使得课后出现了(x+3)(X 3) = 3 x2等问题,课后与回答该问题的学生进行了简短交流,他也不清楚叙述哪里出现了问题。

1.3 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障碍

对数学知识和新数学观念的理解都是在主体已有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情境。④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间的一些差异会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在理解某些问题情境时产生困难。

案例1: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这道 “引葭赴岸”的数学名题出自《九章算术》,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史的认识,但解决这个问题将上述文言文先转化成白话文,再将白话文转换为数学语言,这对于汉族学生来说,都存在一定困难。对于汉语程度不太好的维吾尔族学生来说,遇到此题,因为对汉文化背景下的文言文理解困难,无法读懂题目。

案例2:学习“圆”的概念后,维吾尔族学生会想到除了太阳、月亮、球的直观图之外,还会想到“馕”和“达普”。馕是维吾尔族的主要食品,维吾尔族学生非常熟悉,达普是维吾尔族的乐器,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学生经常会接触。而汉族学生学习了“圆”这个概念,可能会联想到“月饼”,因为每逢中秋节时,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的必备食品,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皆成天下人们的心愿。⑤

2 几点建议

2.1 营造语言环境,对学生的母语思维和母语交流行为进行引导

数学课堂教学中,双语生在合作学习探讨问题中往往用母语交流,当回答问题无法将维语转化为汉语时,会很着急的用维语表述。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汉语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解释,培养学生用汉语陈述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学校的课程中,可以对少数民族学生安排一门汉语数学交流课,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在课堂上讨论数学知识,相互交流,解决自己不会、不理解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锻炼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还可以巩固和加强他们用汉语学习数学的动力。

2.2 加强对双语教师各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汉语授课水平

双语数学教师需要学习的内容至少包括汉语的听说读写、数学专业知识、数学教学知识和数学专业汉语知识等。这四部分知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⑥汉语的听说读写保证了双语教师与学生的基本语言交流,数学专业知识保证了双语数学教师的数学专业功底,在一些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教师学历相对较低,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教学,影响了教师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和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教学知识保证了双语数学教师能够有效地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些双语教师没有接触过新的教育理念,课堂中缺乏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主要靠讲授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数学专业汉语知识保证了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数学交流与表达。如果双语教师对数学专业术语、数学词汇等内容的讲解不到位,会造成数学本原的丢失和学生在语言的理解、转化、构造上的困难。

2.3 在少数民族数学教学中渗透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使用的是全国通用数学教材,这些数学教材与民族地区,特别是文化不发达的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实际有一定的差距。使用这样的数学教材很难满足各民族地区多种文化教育的需求,也可能使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学内容与文化背景脱节,不能很好的使少数民族学生掌握社会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态度与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⑦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材,应考虑民族文化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如维吾尔族的双语数学教学中涉及数学历史时,可通过介绍维吾尔族的名著《福乐智慧》,渗透维吾尔族优秀的数学文化。

注释

① 周殿生,赵新居.谈高校汉语授课与新疆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J].民族教育研究,2003.14(3):56-58.

② 艾尔肯肉孜.新疆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授课及课堂用语存在的问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26(2):67-71.

③ 孙名符,宋h蔷.民族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及对新课程实施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0):99-102.

④⑦付茁.对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学中渗透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9(5):35-37.

民族学的概念范文3

一、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现状

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学界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面,逐渐摆脱了前苏联有关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心理学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同时构建中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则、内容,逐渐将中国民族心理学纳入心理学的范畴。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关注。建国以来,民族学界受前苏联民族学研究的影响,把主要目标投向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斯大林在《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这个定义中,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四个特征之一,受到了异乎寻常的关注,许多学者著书立学,(注:参见熊锡元:《略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吴团英:《试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吴团英:《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求是学刊》1982年第2期;顾学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识别中的作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徐杰舜:《也谈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贺国安:《刘克甫谈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自我意识》,《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修世华:《关于“共同心理素质”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内涵、外延进行了概括。其中以熊锡元和吴团英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进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熊锡元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其特征为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风俗、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表现出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气质、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吴团英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点,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民族自我意识等诸种要素构成。”(注:吴团英:《试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在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特点理解方面,学者们大多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渐变性;但在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名称方面,分歧很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识以及民族自我意识均成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代名词。甚至《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在对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等词条的解释中,均写着参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第二,民族心理研究方兴未艾。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一些学者逐渐注意到对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四个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限制,于是开始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纳入心理学分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畴。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民族心理作了研究。(注:参见周星:《民族心理论》,《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童列春:《中国民族心理形成的四个历史时期》,《理论月刊》1991年第4期;李尚凯:《民族心理研究概论》,《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3期;熊锡元:《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理论问题补遗》,《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6期;戴庆渲:《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学术论坛》1990年第2期。)戴桂斌认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质(包括民族的性格与能力)和民族心态(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及民族情趣等)两个部分组成。(注:参见戴桂斌:《略论民族心理》,《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秦殿才认为民族心理分为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三个要素。(注:参见秦殿才:《改革开放与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荣·苏赫认为,民族心理划分为四个层次八个要素:(1)民族群体价值观念及其指导下的民族群体规范,包括价值观念和规范意识以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个因素;(2)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即民族气质、民族能力(后天的熟练技能)、民族性格;(3)民族思维方式;(4)民族自我意识。(注:参见荣·苏赫:《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戴庆渲认为民族心理结构应该由四个层次八个要素组成:第一层次,民族自识性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第二层次,民族思维方式;第三层次,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三个要素;第四层次,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包括价值观在内的民族群体规范意识,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道德观念、民族审美情趣等。(注:参见戴庆渲:《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学术论坛》1990年第2期。)李尚凯认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历史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爱好、习俗、成见、信念、心理状态等等精神素质的总和。民族心理的内部结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可将民族心理分为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三大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质是该民族在人类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较为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认知特点、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气质、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状态是该民族对社会面貌、社会变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较为不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民族情绪和情感、民族兴趣和爱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识是对本民族所处社会地位、所具身心特点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以及对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维护,表现着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包括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气节、民族中心主义等等。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的统一整体,其中以民族心理素质为基础。(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韩忠太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成员以先天的神经系统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作用、教育影响、文化熏陶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内涵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共同”和“素质”两个根本属性。从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个民族成员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外延只能包含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在学科归属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归属于民族理论学,民族心理则归属于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学的范畴。在研究课题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学研究工作者的理论问题之一,他们的研究具有宏观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则通常以心理现象为单位,具有微观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没有专门的研究方法;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则是运用心理学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跨文化分析法等。在研究目的方面:民族理论工作者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为了解释斯大林有关民族定义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而民族心理研究者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研究目的与整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联系起来,即研究民族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民族心理是分属两个不同学科的概念。(注:参见韩忠太:《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的区别》,《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从以上作者对民族心理的理解来看,分歧很大,有些作者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归纳为民族心理的一个层面,有的作者则认为两个概念在含义上大相径庭。另外,作者们对民族心理包含的内容持不同意见。

第三,个体民族心理研究逐渐兴起。如熊锡元对回族、傣族、汉族的共同心理素质进行研究,(注:参见熊锡元:《试论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思想战线》1986年第6期;熊锡元:《傣族共同心理素质探微》,《思想战线》1990年第4期;熊锡元:《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论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在分析回族共同心理素质时,他认为由于回族的其他三个民族特征并不明显,故共同心理素质在其形成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从强烈的民族意识、开拓与进取精神、心理状态和与风俗习惯的交织、保族与卫国——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回族的优秀心理素质,同时也指出回族应该防止和克服民族狭隘性、排它性等有害的心理素质。”(注:徐黎丽:《试论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荣丽贞则以蒙古人特有的祭神为例,认为祭祀风俗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祭祀风俗与民族心理的关系也是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关系。(注:参见荣丽贞:《蒙古族祭祀风俗与民族心理浅述》,《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苏世同认为苗族主体心理深受以农耕为基础的苗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出许多优良的心理素质,也保留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这在文化风俗上有所反映。(注:参见苏世同:《论苗文化与苗族主体心理结构》,《吉首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伊力合木·克力木则认为敢于冒险、敢于出家门、不怕吃苦、具有流通观念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不轻商等是维吾尔人经商心理的特征,而造成这种特征的历史根源为城市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及宗教。(注:参见伊力合木·克力木:《维吾尔族的经商心理及其历史根源》,《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4期。)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也对一些民族的心理素质进行了研究。如周兴茂论述了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注:参见周兴茂:《论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那顺呼吁重视对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注:参见那顺:《重视对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闫丽娟、钟福国论述了裕固族心理素质,(注:参见闫丽娟、钟福国:《裕固族心理素质透视》,《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南文渊则综述了几个世纪以来对回族民族心理的研究概况,(注:参见南文渊:《几个世纪以来对回族民族心理的评说综述》,《青海民族研究》1997第3期。)石国义论述了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注:参见石国义:《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思辨》,《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崔英锦论证了朝鲜族文化心理特点,(注:参见崔英锦:《略论朝鲜族文化心理特点》,《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第4期。)马丽华论述了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心理素质,(注:参见马丽华:《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心理素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云公保太探讨了欧拉藏族尚武心理,(注:参见云公保太:《欧拉藏族尚武心理初探》,《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银军和杨顺清论述侗族民族心理素质,(注:参见银军:《试论侗族共同心理素质》,《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杨顺清:《侗族共同心理素质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施建业论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注:参见施建业:《论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戴小明则对如何改善民族心理素质进行了对策性研究。(注:参见戴小明:《关于改善民族心理素质的思考》,《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以上文章均从民族发展和繁荣的角度探讨某一特定民族心理对民族本身发展的影响,旨在帮助少数民族建立健康的心理特点,消除与民族发展有害的心理特点。但由于受民族学界有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讨论的影响,许多作者对民族心理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理解不同,因此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总是冠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其实,从研究的特定民族心理的内容来看,均属于民族心理特点的范畴。

第四,与民族心理相关的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课题。如钟元俊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民族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论证;(注:参见钟元俊:《试论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民族教育》,《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郭建荣、郭广瑛探讨了我国民族的心理和传统对科技文化发展的影响;(注:参见郭建荣、郭广瑛:《论我国民族的心理和传统对科技文化发展影响》,《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张践认为改造经济心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环节;(注:参见张践:《改造经济心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环节》,《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郭大烈论述了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民族心理的社会化的关系;(注:参见郭大烈:《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民族心理的社会化》,《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秦殿才认为民族地区要改革开放,必须对民族心理结构方面的不良因素进行调整;(注:参见秦殿才:《改革开放与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荣·苏赫则认为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经过民族和阶级交织在一起的微观环境中介,经过民族心理构成因素和阶级心理构成因素叠加渗透在一起的个人心理素质和自我观念的中介,必然形成阶级心理对民族心理的决定性制约和民族心理对阶级心理的反作用,必然表现在既属于民族又属于阶级的主体行为中;(注:参见荣·苏赫:《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李景春讨论了民族心理素质与国民素质教育的关系;(注:参见李景春:《论民族心理素质与国民素质教育》,《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李尚武则比较了中西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的异同点;(注:参见李尚武:《中西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比较》,《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第4期。)卜鼎焕论述了民族心理素质与现代化的关系。(注:参见卜鼎焕:《民族心理素质与现代化》,《哲学动态》1994年第12期。)另外,还有学者对“拓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中介环节,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进行了探讨。(注:参见施国光:《拓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中介环节,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浙江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以上文章虽然重点不同,但讨论的均是与民族心理有关的问题,其最终目标还是希望通过学术探讨,改善不良的民族心理素质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心理学界也从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注意到不同民族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但从20世纪80-90年表的有关来看,以研究个体民族心理和个体民族成员的心理为主。如汉族和裕固族儿童心理发展比较研究、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克木人和基诺族德育心理调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的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调查研究、北方少数民族罪犯心理初探等等。李尚凯将其总结为六类:各民族儿童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各民族个性和品德形成发展的比较研究,民族社会心理行为的比较研究,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基本理论研究,跨国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较研究。(注: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由于李尚凯对20世纪以来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本文不再重复。

二、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在民族心理学研究方面无懈可击。笔者认为,民族心理学研究在定位、概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缺陷。

第一,在学科定位方面,目前民族心理学的定位不正确,即民族心理学应该属于哪个学科没有解决。多少年来,心理学研究者总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但它在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便决定了它属于心理学科范畴;民族学研究者则一直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心理学研究内容,但其研究对象又是以民族为基础,因此民族心理学应该属于民族学研究范畴。其实,这两种看法均存在缺陷。理由是,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心理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但心理学的基础是个体心理学或普通心理学,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许多心理学分支均属交叉性的学科,如政治心理学、伦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均涉及到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内容。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对民族心理的研究,但它是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民族心理学应该是一门集民族学和心理学为一身的交叉性的学科。再从民族学角度来说,民族学虽然是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但它研究内容涉及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方面,它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如果民族学研究民族心理,必须具备心理学和民族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民族学基础上产生的民族心理学无疑属于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即民族心理学与民族学和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同时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民族心理发展的轨迹,总结民族心理发展规律。民族心理研究是民族心理学的根本使命。

第二,在概念方面,关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认识分歧很大。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有关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辩论来看,有关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多达数十种。这些概念均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无论从外延和内涵来看,均缺乏普遍意义上的规定性和概括性。首先在“民族心理”概念研究方面,有的学者将民族心理概括为四个层次和八个要素。这样虽然能够全面表达作者对民族心理这一概念的理解,但内涵过于膨胀,外延势必缩小,而且作为概念,在文字表述方面缺乏精炼性。有的学者则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包含在民族心理之中,但对民族心理的本质理解方面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笔者认为,民族心理属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必须采用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遵循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过程是一个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等三种过程。人们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像和思维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并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会对客观事物表示自己的态度,如满意、喜欢、爱慕、厌恶、憎恨、妒忌、惧怕、愤怒、悲伤等,这就是情感过程。由于人们在进行心理活动时经常会遇到环境的影响,而人不肯屈服于环境,就要立志,拟定计划和步骤,坚持不懈地执行,这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又称个性差异,它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能力包括人的智能、知识和技能等;气质则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是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之一,如直爽、活泼、沉静、浮躁等;性格是人对别人和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刚直不阿与弄虚作假等。也就是说,人们的心理现象就是能力、气质、性格之间的差异性和认识、情感、意志之间统一性的结合。民族心理学作为普通心理学的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也包括民族心理过程和民族个性心理特征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民族心理过程则是指特定民族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则是指特定民族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差异。由于民族是由不同年龄、性别、经历的人结合起来的共同体,因此民族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上存在着差异。民族心理就是特定的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注:参见徐黎丽:《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其次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概念研究方面,有的作者将其与民族心理概念等同使用,有的作者则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民族自我意识或民族意识,还有一些作者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指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等。笔者认为,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中,素质特指民族心理素质,即与民族心理有关的素质,而素质这一词汇在心理学上则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注: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96页。)由此可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指特定民族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共同特点。所谓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自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脑有头盖骨保护,避免外界的损害;脊髓是脑的延长,深藏在脊髓骨的管内。神经由中枢系统分支遍布全身,对行为具有整体统一的效能。感觉神经趋向脊髓,而运动神经则远离脊髓,两者构成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则包括周身、躯干、内脏等器官的神经系统。(注:参见陈孝禅:《普通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页。)自动神经系统则专管营养生长过程,如胃的消化、血的循环、肺的呼吸之类,它的机能自动进行,不受意志的指使,故称自动神经系统,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以上所说的神经系统,则是心理产生的条件,一般来说,神经系统越简单,则心理活动越简单;神经系统越复杂,心理活动则越复杂。另外,除了这些神经系统以外,感觉器官也是心理产生的条件,如身体外部的眼、耳、鼻、舌、皮肤,身体内部的动觉、静觉、触摸觉及机体觉(如消化器官的饱、饿、渴,呼吸器官的顺畅、喘逆等)。(注:参见陈孝禅:《普通心理学》,第115页。)有了以上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心理现象也能够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民族心理素质实际上是指民族心理产生的生理条件,即民族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指特定民族共同拥有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注:参见徐黎丽:《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由此可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心理产生的物质性条件,两者不能同等看待。

第三,在内容方面,民族学界重视民族心理的宏观研究,心理学界则重视民族心理的微观研究。多年来民族学研究者一直投身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近年许多学者开始将其纳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畴内,并且构建中国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仍是许多研究者热衷探讨的问题,即使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也要贯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名称。关于此点,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但由此可见,斯大林关于民族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学界仍有巨大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者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绝大多数成果仍属于个体民族心理或个体民族成员的心理领域,如民族儿童心理特征研究、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研究、跨国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较研究。(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有关民族心理基本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可以说,民族学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视对民族心理理论的研究,而对一些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也遵循民族心理理论的指导;心理学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视对个体民族心理现象和个体民族成员心理现象的探讨。这种状况的存在,虽然表明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也说明民族学和心理学在民族心理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果双方不及时沟通,差异会逐渐扩大,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得不到有机地结合,民族心理学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第四,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学界和心理学界各行其是,互不借鉴。我国民族学经过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和具体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实地调查法,它是民族学研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所谓实地调查,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注:参见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页。)它包括许多具体的调查方法,如观察与参与观察、个别访问、调查会、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法等等。除此之外,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数理统计方法也成为民族学研究的方法。(注:参见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342页。)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民族学进行的心理研究问题来看,由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一直束缚着研究者们的头脑,因此有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一些研究个体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学者也并非全部遵循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法(亲自到民族地区体验和考察),即使有一些研究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者为本民族成员,但要研究本民族心理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不深入到本民族中间去,也很难得出客观和公正的结论,因为民族个体的心理现象千差万别。一般的学者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总是依靠文字资料,因此熊锡元先生倡导的使用实地调查法进行民族心理研究(注:参见熊锡元:《要加强民族心理的调查与研究——〈民族心理调查与研究:基诺族〉序》,《民族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学的民族心理研究方法和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相同,即从选题开始,经过文献综述,形成假设;选择研究类型,对变量进行分类;选择被试,制订研究方案;收集和整理资料,得出结论;最后撰写科研报告。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一般采用非实验法,而非实验法又有五种具体方法,它们分别是调查法、测验法、实地考查法、历史研究法、地域比较法。(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心理学者使用这些比较规范的研究方法,在个体民族成员心理和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对一些不良的民族心理进行了对策研究。但由于心理学在民族心理理论方面内容很分散,很难从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中总结某一民族或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规律。另外,民族学和心理学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有许多雷同之处,但由于双方很少交流和合作,致使许多重复的研究项目出现,改变这种状况已迫在眉睫。

三、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民族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的、交叉性的学科,尽管在定位、概念、内容及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各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各民族的心理研究将受到普遍关注,民族心理学研究前景光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学和心理学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已势在必行。属于民族心理研究范畴的内容很多,我们目前所接受的民族理论和民族问题无一不与民族心理有关。例如,在处理两个民族关系问题时,如果不了解这两个特定民族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特点,从而对他们的行为做出预测,就无法制定出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对策。笔者在甘宁青地区研究民族关系问题时经常看到民族干部不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而采取了不合时宜的方法,致使民族成员之间的纠纷上升为民族关系问题。(注:参见徐黎丽:《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又如在制定民族政策时,如果不考虑各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即使这些政策能够帮助各个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他们也不会接受。在西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尽管从长远角度来看,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由于各民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征,使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一政策,因此执行难度较大。(注:参见郭正礼主编:《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民族关系的对策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38页。)另外,诸如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均与民族的心理活动有关。因此民族学界要深入地进行民族研究,必须与心理学界建立广泛和长期的联系。从心理学界来说,尽管心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日趋成熟,但民族心理学作为它的一个分支,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民族学界长期以来积累的各种实地调查材料和理论研究成果,均可以成为心理学工作者进行民族心理研究的素材,因此民族学和心理学携手研究民族心理问题势在必行。如果合作得当,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将结出累累硕果。

第二,个体民族心理研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民族心理研究的主流。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开发。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开发商希望对西部各个民族有个全面的了解。西部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心理特征,必定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自治条例实施过程中以及在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其中,民族心理的积极影响将促进西部大开发各项战略决策的实行和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如维吾尔族和回族善于经商的心理特点则有助于这两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消极影响则会阻碍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和民族地区发展,如一些民族闭关自守的心理特点则不利于该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许多从事民族心理研究的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深入西部民族地区,调查西部各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并积极倡导各个民族发扬优秀的民族心理特征,抛弃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心理特征,使西部各个民族早目走上兴旺发达之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实施,个体民族心理研究会进一步深入发展。因为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的实施需要西部各个民族的配合,各个民族要配合国家的战略决策,首先要在心理方面充分地认识和理解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各个民族带来的好处,然后才能在行为上支持和拥护国家的决策。

民族学的概念范文4

摘 要:问卷调查是社会科学的重要调查方式之一,在民族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中均有涉及。这一研究工具的使用,所受的争议不仅局限在学科内部,也在学科之间相互诟病。民族学对问卷调查的使用是在其学科以定性研究为主要方向为基础的,而社会学研究中问卷的使用主要是在其定量研究的过程中。社会学研究者认为民族学研究对问卷的使用,缺乏数据的分析以及相关概念关系的分析等,民族学研究者认为社会学研究对问卷的使用缺少控制度,问卷的质量无法保障。

关键词:问卷调查,社会学,民族学,田野调查

问卷调查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笔者这里谈到的问卷调查包含了问卷的设计、问卷的使用和问卷的分析三个主要过程,这个完整的过程贯穿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始终。

民族学和社会学是两个致力于对社会研究的学科,两者虽然关系紧密,但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有一定的区别,正是由于二者的差异,这在两个学科之间也互有质疑。在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问卷调查这一工具也同样被质疑,这不仅在学科内部引起争论,也由于在两个学科对问卷调查方法使用上的差别,二者互相诟病。

一、社会学和民族学中的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社会科学的重要调查方法之一,包括问卷设计、问卷使用和问卷数据分析的一系列过程。

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问卷和访谈提纲是分开的,问卷发放的方式有很多种,即使是研究者与被调查者有语言上的直接交流,也只是在问卷相关概念的解释上,并且要少而精,“言多必失”。

在民族性调查中,问卷与访谈区分不明显,问卷的填写是研究者通过将问卷内容内化于心后,一一与被访者交谈,然后由研究者代为填写,确定问卷更大的信度,这一过程类似于社会学方法中的结构式访谈,所不同的是社会学中的结构式访谈是根据访谈大纲进行问询的,而民族学在具体问询被调查对象时,则是精确到问卷中的具体问题。民族学中的访谈类似于社会学中的非结构式访谈,围绕着调研目的与被调查者进行谈话。

在社会学学科中对定性研究的误解便是将其与个案研究混同,社会学学者潘绥铭先生的团队在其课题――“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学方法研究”中界定定性研究的三个不同层次,即“求同法”、“求异法”与“求全法”。“求同法”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追求数量上的优势,他们也质疑了这样一种方式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够全面和可信。

在民族学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一味认为只要有数量的出现就是定量研究,事实上,他们使用的更多是诸如平均数、百分比的分析等,这样的方法更多的是定性研究中“求同”的方式。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其实并不是泾渭分明、截然断开的,而是一条光谱的两极,中间的过渡地带非常宽阔。

二、问卷设计中的“元假设”问题

元假设(metapostulate)是关于某门具体科学的支持性假定,定义就是“元假设”。不论是哪个学科,只要是需要使用到问卷,“元假设”是一定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问卷就是由不同层次的许多个元假设构建出来的,问卷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标点都是构成问卷问题中所体现的“定义”所必须的,定义就是元假设。

社会学的问卷多数情况下,是发放到被调查者手里,由他们自己在不受他人干扰的条件下进行填写的,所以问卷本身就是研究者在跟被调查者交谈,对问卷的要求也是极高的。

民族学问卷的填写则是研究者自己填写的,问题的答案是通过研究者对被调查者的提问而得到的,也就是说研究者在与被调查者谈话过程中的每个字、每句话都是元假设的一种表达。与社会学中的访谈一样,这对研究者的说话技巧要求很高,相比来说,问卷可能在后期呈文的过程中,被修改完善的可能性更大。这正是民族学研究者被质疑的地方,即他们是否在提问的过程中有导向等。

三、问卷设计中的前期田野调查和后期问卷内容的整理

问卷的设计,通常分为初期准备工作和后期修订问卷过程。初期工作包括阅读与所调查问题相关的理论和实地资料。

经过这一番理论性的准备工作后,初期工作还需要下到调研地点去,这一过程在民族学和社会学中都要用到。这一过程主要是辅助调研问卷的初期定稿工作,将一些模糊的概念明确化,把不合适的调研内容与提问方式删除或修改等,增加一些更具代表性的问题等。

问卷被填写完整后,社会学研究中首先是进行数据的编码录入,利用SPSS软件挑出不合格―缺乏信度的问卷,然后进行数据的分析。而民族学目前缺乏这样的一个过程。

四、问卷被调查对象的选择――同质性与异质性

(一)实地调研地点的选择――分散或集中

调查对象是问卷所直接作用的人,而非分析对象。对于调查地点的选择,民族学和社会学也有很大差别。民族学一般选择的调研地点相对小而集中,小到一个自然村村落中的村民。社会学选择的地点一般跨度大而相对分散,其研究的目的是需要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社会学在选择问卷被调查对象时,一般采用的是抽样的方法。对研究样本的大小要求主要是为了实现代表性的问题,即用部分个体代表总体。统计学上有个界限,认为当样本容量达到大于或等于30个就是大样本了,但是在实际抽样过程中,样本容量的选择一般会超过100个,这样代表性才能有所保障。

民族性的问卷调查对象多是比较集中,特别是以村落或者城市社区为主,问卷的被调查对象直接是面对该村子或社区的与该课题相关的有认知能力的人,所以很少会存在抽样选取的问题。田野工作的阶段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了解情况――全面了解情况――深入了解情况。问卷的使用主要在前两个阶段,这和社会学学科中的使用有相似之处,第一阶段主要是问卷的试用工作,为修缮问卷做基本工作,第二阶段是问卷的正式使用工作,第三个阶段,民族学的田野工作主要是通过深度访谈,来更深入的了解所调查的情况,也会涉及对相关被调查对象问卷内容的理解与修改。

有些社会学研究者在进行定量研究中一味追求数量上的足够大,一方面是被调查者确实异质性特别大,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个体才能更好地把握整体,另一方面,他们以为数量上的优势更能佐证其理论的正确性和普遍性。民族学研究者对其问卷信度的质疑主要是针对其发放问卷的方式,在面对比较大的样本容量时,不对问卷的填写过程进行控制。

问卷调查的过程控制其实就是把定性调查的思路、视角与操作原则融入定量调查之中,走向两种调查方法的整合,这是民族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学科内部在方法论上都可以借鉴的地方。

(二)部分个体组成的群体的代表性与普遍性

民族学选择被调查对象集中化的原因是所调查的村落通常相对封闭,所以村民的同质性比较高,如此逐个进行问卷调查,便更能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结论,这是沿袭民族学或人类学对小部落研究的特点,来对该地进行民族志的描述。而社会学选择被调查对象则是相对分散,相对有效的避免同质性高的调查者被重复调查,可以最大化的代表高异质性的总体。

五、小结

通过对问卷调查在民族学和社会学中的使用差别的对比,笔者认为在两个学科中,需要反思的问题都很多。在研究方法上,逐渐走向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是实现达到调查研究目的的方式之一,两个学科应该在互相质疑中改善自己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有所新的尝试。(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潘绥铭,黄盈盈,王东,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

民族学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民族教育学 学科建设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07-03

[作者简介]贾月明,琼州学院教科院讲师;陈宇明,琼州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海南三亚572000)

一、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民族教育的概念

关于民族教育概念的探讨和争议至今仍在持续,笔者截取中国知网近20年的研究成果予以整理。蔡宝来于1993年提出:“广义的民族教育,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成员进行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狭义的民族教育,指在民族地区对民族学生进行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王铁志在1996年指出:“少数民族教育简称民族教育,指在多民族国家里实施的,以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成员为专门或主要培养对象,在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带有民族特征的教育。”滕星在1998年指出:“广义的民族教育是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该民族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民族教育称少数民族教育,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他在2001年与哈经雄合著的《民族教育学通论》中指出:“民族教育重点是以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成员为对象,所实施的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级各类教育。”此后,关于民族教育概念的研究一度中断,仅有金志远发表文章对民族教育进行了定义辨析及判断标准的研究。直到2011年,有学者提出:“我国的民族教育是在少数民族中实施的以民族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的跨文化教育。”以上对民族教育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从民族教育的培养对象、特征及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的。笔者认为,在学科建设中,民族教育的概念只应侧重于教育对象及特征的界定,且应特指少数民族教育,因此应将其界定为:在多民族国家里,以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成员或居住在少数民族区域的人为教育对象,在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地影响其民族成员身心发展,且带有民族特征(如民族意识、民族语言、民族区域)的活动。

2.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归属

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民族教育学科建设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蔡宝来认为:“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民族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民族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王鉴认为:“民族教育学是专门研究民族社会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人们对民族教育现象认识的概括和总结。”陈・巴特尔的最新研究认为:“民族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少数民族教育存在……,可把民族教育研究分为民族教育活动研究、民族教育观念研究和民族教育研究之研究。”笔者认为,这些提法要么不够全面,要么哲学意味较浓,用作学科建设用语显得难以理解。综合考究之下,倾向于认为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少数民族教育现象、是一切培养民族教育受教育者活动的外在表现和表面特征;民族教育学则是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现象,揭示少数民族教育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判定民族教育学科性质的最重要也是唯一的标准是其研究对象。从内容上看,民族教育现象亦即民族教育活动,它既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一种认识活动,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又以人的心理为独特的研究对象,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烙印;从结构上看,民族教育现象划分为宏观民族教育现象和微观民族教育现象,研究民族教育事业(宏观民族教育现象)的宏观民族教育学的学科属性为社会科学,研究民族教育活动(微观民族教育现象)的微观民族教育学的学科属性为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据此,民族教育学应归属为人文社会科学。

二、民族教育学的研究领域

关于民族教育学的研究领域,王鉴综述了1990年以来国内的研究成果,它包括部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民族幼儿教育、民族初等教育、民族中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交叉边缘学科:民族教育政治学、民族教育经济学、民族教育心理学、民族教育社会学等;分支领域:民族教育基本理论、民族双语教学理论、民族多元文化课程理论、民族教育事业管理理论等。哈经雄、腾星倾向于认为民族教育学还应包括移民教育、跨文化教育比较研究等领域。陈・巴特尔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根据我国教育学元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成果提出,“民族教育学从整体性观念性存在分为民族教育概论、民族教育原理和民族教育哲学三个类别;部分类别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他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了详细划分,并进一步指出“最高层级上的民族教育反思性存在主要包括民族教育研究论、民族教育学和民族教育学科发展史三个部分”。而王鉴、哈经雄等人对民族教育学的划分显得有些笼统,且不能完全周延民族教育的研究领域,陈・巴特尔的划分则比较细致,但略显凌乱。笔者在总结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参照石佩臣教授对教育学科的分类对民族教育学进行划分。民族教育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亦是一门应用科学,没有理论的支撑,它便不能称为科学;若不用来指导实践,它便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显然,民族教育学可划分为理论学科、应用学科两大类,因其发展还需进行元研究及技术支持,故民族教育技术学科必不可少。具体来说,理论学科包含通论和各论两大类。通论指民族教育基础理论。各论分为分类学科和交叉学科。分类学科如民族学前教育、民族初等教育、民族中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民族成人教育、民族特殊教育、民族比较教育、民族家庭教育、民族农村教育、民族职业技术教育、民族社区教育、外国民族教育、世界民族教育、民族教育史、民族教育学科发展史、民族师范教育等;交叉学科如民族教育哲学、民族教育社会学、民族教育政治学、民族教育经济学、民族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伦理学、民族教育法学、民族教育统计学、民族教育测量学、民族教育卫生学、民族教育科学学、民族教育未来学、民族教育生态学、民族教育文化学、民族教育心理学、民族教育工程学、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教育与宗教等。应用学科具体包括民族教学论(如民族学校课程论、民族双语教学论、民族多元文化教学论、民族教育教学论、民族学校课外活动论等)、民族学校德育论、民族学校智育论、民族学校体育论、民族学校美育论、民族学校技术教育论、民族教育管理论(如民族学校管理论、民族学校行政学)等几个部分。民族教育技术学科具体包括民族教育研究法、民族教育各科教学法、民族教育元研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这样,繁杂的民族教育领域便井然有序了。

三、民族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民族教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这决定了不能完全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它进行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方法应是一种普遍有效的方法,除了运用一般科学所用的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外,还需形成其独特的研究方式,而这些方式绝不能忽视民族教育科学的显著特点,即客观与主观、事实与价值、描述与规范的融合等,绝不能忽视鲜活的民族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

1.民族志田野研究

民族志研究法主要包括确定民族志的研究对象、民族志中的‘参与观察’与民族志报告的撰写(叙述结构、叙述方法、叙述者角色定位)三个环节。田野调查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方式”,包括调查课题的选择、调查方案和调查提纲的拟定、调查前的准备工作、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几个环节。田野调查是所有民族志研究设计中最具特色的要素,有助于衔接好理论与实践,指导民族教育学者。在这里,田野具有民族生活区域这一特定的时空边界,有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特定的立场蕴意。因此,田野调查不只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也是实践和行为。整体性分析租比较分析是对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理解和解释的方式,是构建民族志的重要手段。民族志田野调查强调整体性和参与研究,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直观性、可靠性。民族教育研究采用民族志田野研究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思路。然而,民族志田野研究有其自身的不足,它不能解决诸如民族教育的本质、民族教育的规律、民族教育属性、民族教育功能等问题。此外,田野研究因强调个案研究,过度关注微观层面的教育问题而导致结论难以推广;存在忽视文献,缺乏逻辑、效度和信度等问题,在本质上属于实证研究,经过概率逻辑和数理统计的结论与样本的选择有关,往往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民族教育研究只采用一种研究方式是远远不够的,通常需同时交叉运用几种方式进行研究,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具普适性和说服力。

(二)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这种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设计,重在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直观再现揭示教育现象的“质”并对教育行为进行“意义解释”,主要包括发现一个值得探究的教育现象、有目的地选取一个或几个研究参与者、从所选取的研究参与者身上搜集故事、按一定逻辑顺序重新叙说其故事、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检验研究报告的效度等几个程序。此研究方式与民族志研究的重要不同在于它关注人的个体性经历,关注个体的内在世界与价值理性,注重体验、凸显意义,关注微观分析,并反思教育价值,是一种质的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既需从宏观上分析民族教育现象,亦需从微观上考察民族教育活动,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是民族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教育叙事研究亦有不足之处,如缺乏科学的思维和论证严密的理性分析,强调个案研究,难以推广;叙事素材的可靠性会因研究参与者的自我保护和防御而降低,研究者在重新叙说素材时也会带有主观色彩,其带有的个人判断使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受到质疑。因此,运用此研究方式时需注意鉴别材料的可靠性,全面、准确地引用研究参与者的话语,加强教育叙事自身方法的建设和学术规范的训练。当然,对教育叙事研究不能以自然科学定量研究的标准来衡量。

(三)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辨别事物之间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方法,它是教育研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我国学者将比较研究分为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等几类。加里多提出了一套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阶段理论:“确立问题与提出前期假设;限定研究,包括限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描述研究(分析阶段);提出比较性假设;比较研究(综合阶段);跨学科比较研究;撰写比较研究报告。”其中的分析阶段是关键。民族教育研究因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我们对它进行的分析研究既可采用定量分析,也可进行定性分析。前者一般包括问卷调查、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后者一般包括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文献分析、经验描述等。比较研究法融合了民族志田野调查、叙事研究的优势,它们互为补充,通过长期深入的现场观察、材料叙述为民族教育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研究可得出科学严谨的结论。我们可在民族教育学科交叉领域及民族教育史、民族教学论等领域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民族教育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研究。使用比较研究法,在方法上需坚持本质的比较,通过大量典型的材料分析其内在关系;在材料选择上,需尽力做到客观、全面、准确、真实、高质,使比较材料之间有可比性;在过程上,需尽量依程序进行,才能保持结论的科学性。

民族学的概念范文6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农业类(如植物保护、园艺、森林培育、生物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生物化学被认为是抽象难学的学科,而对于语言沟通上还存在问题、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民族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难处。因此,多媒体技术引入到生物化学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它可将语言、文本、声音、图象等不同形式的信息载体结合起来,生动的、直观的演示物质组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调节过程等等,突出了授课重点,降低了授课难度,活跃了课堂气氛,使生物化学不再是看不到、摸不着、抽象的、复杂的,加深了民族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多媒体教学在民族学生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优点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反应规律、探讨生物生命本质的一门重要学科[1]。教学内容涉及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课程内容繁杂、抽象、给民族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一味采取黑板加挂图等老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硬性的填鸭式灌输,不仅不会提高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可能导致民族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反感,觉得课程内容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理解,严重打消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到民族学生生物化学的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提高民族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因此,在民族学生生物化学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1)多媒体教学提高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生物化学课程繁杂,概念较多,内容抽象;综合性强,涉及到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内容;化学反应式多、物质结构复杂、代谢循环路线长等特点,对于汉语基础比较薄弱的民族学生来说,面对教材上黑压压的文字会产生恐惧心理,认为难以理解。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它将繁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将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觉,把民族学生的思维带进微观世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临场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更能激发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教学的人机交互的特点,使民族学生不处于被动地位,而处于主置。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以及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消化和吸收。(2)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课堂写板书的时间,如: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中涉及物质的组成结构式、代谢过程、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些使用板书进行需要很长的时间,有的教师运用挂图和模型进行讲解,但这些内容陈旧、难以更新,满足不了知识迅速更新的需要。把多媒体引入生物化学课程后,教师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节省的时间给民族学生讲解更多的知识,还可以给民族学生留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解记忆,使民族学生容易跟上讲课的思路,抓住教学的重点,缩短了教学过程,减轻了教学负担,提高了学习效果。在同等的时间内,多媒体传授的内容比传统教学方法传授的内容可增加1/3以上的信息量[2]。(3)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它将图像、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集成起来生动地向学生讲授每一节理论课,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又能让民族学生兴奋起来,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注意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多媒体不仅能生动演示一般知识,更能形象演示Flash,能形象的反映事物的结构、反应过程等等。例如讲蛋白质的结构、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时,内容十分抽象,难以用文字讲授清楚,而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精细动画,就可以轻易地把这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自然地掌握了课程的内容。

2 多媒体教学在民族学生生物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虽然多媒体是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可以突出授课重点,提高民族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授课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但多媒体教学自身也存在缺点,如果不克服这些缺点,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笔者根据近几年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民族学生生物化学的教学经验,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和应用进行反思,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多媒体教学的画面,应当主次分明在多媒体教学中,经常会应用一些图片、动画。图、文、声、像等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但是,多媒体课件的画面,应当主次分明,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图片、动画、音乐运用的副作用容易使学生过分注意多媒体本身带来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结果往往使多媒体喧宾夺主,失去应有的效果。因此,制作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要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使用量也要适中。动画、语言不宜过多,过多会干扰学生的认知思路,产生杂乱无序的感觉。2)授课内容量大,避免新的现代化式的填鸭式教学对于民族学生来说,往往有照抄笔记的习惯,加之多媒体教学幻灯片信息量大大超过纯粹板书的内容,使得某些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单纯地抄写笔记,没有时间去记忆和思考问题,个别学生甚至很少或根本不听教师讲解,因而失去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为了避免教师是播放员、学生是记录员的现象,教师讲授时应重点突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也要适度的调节上课节奏,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吸收和消化。3)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教师需要花大量精力学习和掌握高质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制作的课件要符合教学要求,明确体现教学目的。老师还要注重授课基本功,不能过分依赖预先制作好的课件,课前不备课,课上完全按照课件照本宣读。教师要努力的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掌握生物化学理论,授课时不要总是对着课件当“图片讲解员”,多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兴趣。随着各种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了解并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找到适合的多媒体软件插入到授课内容中,使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