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动物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动物的发展范文1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c)-130-01
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预防与治疗人类的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它是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两个基本途径来实现的,而不论临床研究还是实验室均离不开动物实验。特别是医学科学从“经验医学”发展到“实验医学”阶段,动物实验就显得尤其重要。动物实验方法的采用及发展,促进了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解决了许多以往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指出:“整个医学,只有经过实验的火焰,才能成为它所应
当成为的东西。”
1 人与动物的异同
目前,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人与动物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所在,似乎这是一种很辩证的看法,但这不是一种彻底的辩证看法,实际上,人们必须回答人与动物在生物学上是大同小异或是小同大异?如果动物与人的相同仅仅是个别的、特殊的,那么今天我们进行的大量动物实验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一个阿米巴、一只青蛙与一个人其外表上截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它们都必须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来维持其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一旦这种稳定受到破坏,就可能造成机能障碍甚至死亡。人与许多动物一样,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基本上都由膜、浆、核三部分构成。脊椎动物构成机体的器官基本上是类似的,尽管人体机能的调节比许多动物复杂,但它们的基本调节方式都是神经体液调节。例如:前列腺素不但在人体内存在,而且在低等动物(如柳珊瑚)体内存在,甚至于香蕉里也有大量的前列腺素。正因为许多基本生理过程人与动物是一样的,所以动物实验才能对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2 动物实验的意义
动物实验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动物本身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的生命奥秘,控制人类的疾病和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随着医学生物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动物实验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它已被认为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支柱。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的非常时期,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动物实验,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这是因为在生物科学领域内,不能用人去实验,因此我们必须借助动物实验去探索生命的起源,揭开遗传的奥秘,攻克癌症的堡垒,研究各种疾病与衰老的机理。
3 动物实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在生命科学中,人类的健康和福利研究离不开动物实验,在对人的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机制及疾病的防治研究中,实验的动物是人的替难者,比如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疾病,由于在肿瘤的移植、免疫、治疗等研究中使用了裸鼠、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的实验,对各种恶性肿瘤的致癌原因尤其是化学致癌物质、病毒致癌、肿瘤的病毒免疫、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极大的进展,计划生育研究有相当大的工作是在动物身上工作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试验和我国生物学家朱洗的无外祖父的蟾蜍,即由动物实验进行成功。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肺炎、神经系统疾病、畸形、传染病、外科疾病、免疫疾病等各方面的机理,都经动物实验加以阐明或证实,因此,有人统计生物医学的科研课题有60%以上需要动物实验,有许多课题的研究离开了动物实验就寸步难行。此外,制药和化学工业产品如不用动物进行安全试验,包括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试验,给人类应用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动物实验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和推动性的作用。
4 动物实验是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存在一个如何与疾病斗争的问题,最初在既无医又无药的情况下,除了一些迷信方法外,人们最早尝试的方法可能就是利用天然存在的各种动植物来治病,有些可能成功,有些可能失败,从神农到李时珍,他们研究的方法基本相似,或是根据以往的临床实践,或是亲身试验,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经验,为医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这种试验方法既费事又危险。从我国秦汉的“神农本草”记载的369种药物到李时珍《本草纲目》的1 892种药物耗费了1 000多年的时间。现在世界上1年新合成的化学药物近20万种,即使可以找到这么多自愿受试者,它的代价也高得令人不能接受。这种局面就强迫我们不得不用动物来代替人进行试验。为了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过去动物实验存在的缺点、动物实验客观上的困难。总之和临床观察一样,动物实验的出现是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于种种原因,可造成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脱节,但不能构成否定动物实验的理由。为促进医学发展,关键的问题在于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动物实验应由过去比较注重分析性实验逐步转向更多的注重综合性的实验,笔者主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临床也应做一些分析性的实验。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学给我们提供的机会,注意在具有多种动物品质的模型进行实验,当然在进行这一番努力后临床医学与动物实验仍会有重大差别,也正因为如此,医学研究的这两种方法将长期存在,不能互相取代。
实验动物的发展范文2
论文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建议跟对策。
0引言
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是指手机、传呼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移动电子商务可以真正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整个网络的信息和服务。移动电子商务因其灵活、简单和方便等优势,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方向。但现阶段,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安全问题、无线信道资源短缺和质量问题、移动终端设计问题等。要促进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必须采取改进移动终端的设计、完善支付和安全认证体系、扩大应用范围和丰富服务内容等措施。
1目前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问题用户身份认证、安全及隐私保护这些敏感问题目前并没有完全标准化、法律化,安全问题应当是最先考虑和始终保证的一个问题。移动设备特有的威胁就是容易丢失和被窃,而丢失意味着别人将会看到电话、数字证书等重要数据,拿到无线设备的人就可以进行移动支付、访问内部网络和文件系统;无线通信网络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信道,它给无线用户带来通信自由和灵活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安全因素,如通信内容容易被窃听威胁、网路漫游的威胁、针对无线通信标准的攻击、窃取用户的合法身份、对数据完整性的威胁、通信双方的身份容易被假冒以及通信内容被篡改等。
1.2 无线信道资源短缺和质量问题我们知道,在802.11b/g情况下,可用信道在频率上都会重叠交错,导致网络覆盖的服务区只有三条非重叠的信道可以使用,结果这个服务区的用户只能共享这三条信道的数据带宽。这三条信道还会受到其它无线电信号源的干扰,因为802.11b/g wlan标准采用了最常用的2.4 ghz无线电频段。而这个频段还被用于各种应用,如蓝牙无线连接、手机甚至微波炉,这些应用在这个频段产生的干扰可能会进一步限制wlan用户的可用带宽。
1.3 移动终端设计问题目前,我国的移动设备在内存、总存储量和屏幕的尺寸以及电池(用于无线传输)方面都是有限的,而且要支持种类繁多的设备,加之,很小的显示屏以及既不方便又复杂的数据输入的方法仍然是约束移动因特网在容易使用以及其功能方面的重要障碍。
1.4 面向客户的业务问题当前,移动电子商务绝大部分应用在交易相对频繁以及价格较低的(例如交电话费、水电费等)业务方面,各个机构开发的手机服务也基本相同,通常由于其在服务内容方面的单一性使得此种业务只是当前多种支付途径的一种补充。尤其是现在大部分手机使用者有的还不习惯或者不认可任移动电子商务的状况下,如果想大范围的推行手机支付相对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1.5 内容缺乏问题根据有关研究机构调查,多数移动商务用户最不满意的是内容服务,因为用户往往花了钱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用这种先进方式获得的只是新闻、天气预报、购物信息,难以对用户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wap网站的内容来看,其所提供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免费得到。较高的费用也影响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有关研究机构调查,87%的用户关心手机上网费用,69%的用户关心网络内容丰富程度。
1.6 用户观念问题、资费问题目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普及不足,国内消费者和企业对移动商务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不知道通过移动电子商务他们能得到哪些益处。企业采用移动电子商务过于谨慎,用户也不敢“贸然”尝试,主体参与热情与普遍看好的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目前,在利用手机开展业务时,采用短消息传递业务信息是一条很重要的传输途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但一些业务品种(如购物等)无法利用短消息来实现,如果采取语音方式,又会产生通话费用,导致交易成本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方式要比传统支付方式花费多一些。
2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建议和对策
2.1 开发轻便高效的安全协议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更加薄弱。因而保护用户的合法信息不受侵犯,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保护用户的合法信息(账户、密码等)不受侵犯,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目前我国还应解决好电子支付系统、商品配送系统等安全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吸收传统电子商务的安全防范措施,使用常用的加密技术,如私密密钥加密技术、公开密钥加密技术、数字信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等。
2.2 提高无线信道资源质量服务提供商应优化网络带宽的使用,同时增加网络容量,以提供更加可靠的服务。随着移动电话与internet的结合,无线上网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idc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无线互联网的用户超过有线互联网用户。通过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可以应用最高2mbps的带宽进行通信,为移动电子商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应加快3g的普及与推广力度,逐步降低手机通话资费和上网资费。
2.3 改进移动终端的设备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移动电子商务活动,必须提供方便可靠的移动设备。无线设备采用wap后,仅允许提高较小的成本。在移动终端设计方面: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移动电子商务中,企业应改进现有移动终端的设计,同时还应开发具备多种功能的移动设备,采用易于操作的wap无线设备,从而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
2.4 扩大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使普通的消费者在预订门票、支付费用、股票交易以及财务办理上受益。移动商务的应用范围还应包括机场自助检票、娱乐场所门票、交通支付等,用户可在手机上查看余额、银行转帐,通过移动网络充值等。
2.5 丰富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内容作为对传统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扩展和功能提升,移动电子商务在内容上也应该更加丰富,诸如为用户提供多媒体、咨询、广告、购物、竞猜、新闻等业务。在人们对手机服务需求的日益提高下,服务内容也将由图铃游戏、搜索导航、手机阅读等几个方面向多元化转变,同时,也要丰富这些服务的内容,避免造成用户付了费却得不到需要的信息,这就需要加强电信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的合作,即使是最受欢迎的网站也可在主页上允许这些内容提供商作离线广告。
参考文献:
实验动物的发展范文3
现代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现代物流业具有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但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使产业结构失衡状态进一步加深,形成对经济发展的障碍。“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产业如何发挥其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通过相关性分析来验证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接着运用经济增长模型,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两个层面定量测算物流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而对现阶段我国物流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做出客观评价,为发展我国物流产业,带动经济增长,提供科学认识和决策参考。
二、文献回顾
关于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学者的广泛青睐。李全喜、金凤花等(2010)基于2003-2008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相关。鞠颂东等(2003)对我国西部物流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影响西部物流乃至通过物流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王会宗(2011)、刘秉镰、赵金涛(2005),刘生龙、胡鞍钢(2010)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他还有刘南、李燕(2007),李绩才、吴坚(2011),李松庆(2010)等学者的研究,得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正向相关的结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体现在:(1)现代物流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谷永芬、何记东,2003)。(2)随着物流外包的发展和物流联盟的出现,产业关联极高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实现联动发展,使制造企业提高了核心竞争力,降低交易成本(吴群,2011)。(3)现代物流的发展能够促进第三产业优化升级,带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孙浩杰、吴群琪、汪蕴慧、2011)。(4)区域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生产力布局,使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协作,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优势,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邵扬,2009)。
分析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促进程度的文献也不少,张炜熙、胡玉莹(2010)对1995-2007年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京津冀地区货运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相应上涨2.57个百分点,高出长三角地区0.58个百分点。朱文涛(2011)采用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法测定出江苏省物流业每增长1%,GDP将增长1.87%。徐茜、黄祖庆(2011)通过弹性分析测算了1978-2008年浙江省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以往文献对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参考,但以往文献主要从某一地区的角度考察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角度考察物流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基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比较分析的视角,探究1995-2009年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对我国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行科学评价。
三、研究方法、变量和数据
(一)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相关性分析和经济增长模型,从我国物流产业总体以及省级区域物流产业发展这两个角度,分析物流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对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进行相关性分析,目的是验证物流业对经济发展是否有影响。然后,利用贡献率计算模型,测算物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二)变量和数据说明
研究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而衡量物流发展发展水平的指标,不同学者选择的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已有研究大多以货运量、货物周转量、物流业产值、物流业增加值等某一指标来描述物流业发展水平。本文用物流业增加值来衡量物流业发展水平,鉴于我国物流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物流业务主要以运输和仓储为主,因此本文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来近似代替物流业增加值。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因此,本文所使用的样本为全国以及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三个省级区域,其中,上海和浙江属于长三角地区,广东属于珠三角地区。数据范围为1995-2009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上海统计年鉴》(2003-2010年)、《浙江统计年鉴》(2010年)以及《广东统计年鉴》(2010年)。为了使计算结果具有可比性,将GDP、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利用当年当地的GDP指数、物流业增加值指数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将其价格因素予以剔除,全部转化为1995年不变价格进行分析。
四、物流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一)我国物流产业总体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的数据,按1995年不变价计算出我国GDP与物流业增加值(见表1)数据显示GDP与物流业增加值总体变动方向相同。
为分析我国物流业对经济增长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下面进行相关性分析。以GDP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物流业增加值作为解释变量,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1995-2009年我国GDP与物流业增加值数据计算相关系数(见表2),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995,可见,我国物流产业总体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起着促进作用。
为了说明物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以GDP为因变量,设为Y,物流业增加值为自变量,设为X,α、β为回归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根据样本值可以发现样本成线性变化,所以建立线性回归方程Y=α+βX+μ。根据表1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方程,见式(1):
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调整后=0.989,与1极为接近,表明方程解释能力强。回归系数β的显著性检验sig.=0.000<0.01,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经过检验,F=1295.159,P=0.000<0.01,方程通过F检验,回归方程显著有效。就全国而言,物流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GDP相应地增加19.211亿元。表明我国物流业对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要大力发展物流业,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二)不同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比较
在物流产业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各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有所差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不同的。在物流产业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各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有所差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不同的。下面以上海、浙江、广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地区物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按1995年不变价计算出两省一市GDP与物流业增加值,见表3。
对两省一市的GDP与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做相关性分析,根据表3数据,运用SPSS软件计算各地GDP与物流业增加值的相关系数,结果如表4(见下页)所示,上海、浙江、广东的GDP与物流业增加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0.999和0.998,T统计量的显著概率均小于0.01,说明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零假设,即三个地区的物流业与GDP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为了考察物流业对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否显著,下面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三个方程的回归系数通过T检验显著有效。通过F检验,回归方程显著有效。上海、浙江和广东物流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将分别带动GDP增加19.808亿元、17.677亿元、17.747亿元,表明不同省份物流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所差异。
五、物流产业发展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测算
(一)测算模型
下面运用经济增长理论,从我国物流产业总体和不同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两方面,分析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主要指标包括: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物流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以及物流产业对GDP年增长率的贡献。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二)物流产业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分析
根据表1数据,利用贡献率模型,得到我国物流产业总体发展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见表6,我国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5.45%左右,但每年的具体数值差异较大;物流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年均为5.54%,每年的数值较为平稳,都在5%到6%之间;物流产业对GDP年增长率的贡献年均为0.52%。
(三)不同地区物流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的比较分析
按照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出上海、浙江、广东物流产业增加值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见表7。利用表6、表7的数据,绘制各指标的变动趋势图(见第14页图1、图2、图3),对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区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GDP的贡献率以及对GDP年增长率的贡献的走势进行了比较。
1.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比较。由表7可知,1995-2009年间,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广东5.62%、浙江5.54%、上海4.65%。广东和浙江的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全国总体水平的5.45%,而上海这一数字则低于全国总体水平。从四条曲线的整体变动趋势看(见图1),代表浙江省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曲线波动较小,广东和上海的曲线波动相对较大,说明浙江省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平稳。从四条曲线的整体变动趋势看,物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一定的周期性。2005-2009年间,四条曲线变化趋势基本同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近5年我国物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表明我国物流业应进行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转变增长方式,以促进经济增长。
图1 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物流产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的比较。由表7可知,各地区物流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广东6.50%,上海6.19%,浙江5.59%。三个地区物流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均高于同期全国总体水平的5.54%。从物流业对GDP贡献率的趋势图上看(见图2),四条曲线变化趋势基本同步,2003-2009年间,上海、浙江、广东三条曲线之间的差距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这三个地区物流业对GDP的贡献率逐渐拉近。
图2 物流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
图3 物流产业对GDP年增长率的贡献
3.物流产业对GDP年增长率贡献的比较。从物流业对GDP年增长率贡献的趋势图看(见图3),物流对GDP年增长率贡献的四条曲线波动都较大,说明我国物流业对GDP增长率的贡献还不稳定。从具体数值上来看,物流业对GDP年增长率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广东0.69%,浙江0.67%,上海0.57%,都高于全国总体水平的0.52%。但是,无论从全国总体水平还是从省级区域来看,物流业对GDP年增长率的贡献程度都小于1%,表明我国物流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物流产业对GDP增长率的贡献还比较低,但伴随着我国物流产业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其发展潜力巨大。
六、结语
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就全国而言,物流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可以使GDP增加19.211亿元。省级区域层面的分析得出相似结论,但不同地区物流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的程度有所差异。现代物流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物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这也和2009年国务院颁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8号)提出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相符合,以此依托物流产业全面发展,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第二,从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我国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比较低。近年来,虽然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速度快,但当前物流产业仍然面临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管理体制约束,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不足、物流人才供给不足、专业化物流服务供给约束等众多制约因素(刘秉镰,余泳泽,2010),无论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是很大。从具体数值来看,就全国整体而言,1995-2009年,我国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5.45%左右,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1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所以,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合理布局物流产业,防止地区条块分割,促使物流业由粗放型投资向集约型投资转变;提升物流技术投入和应用效率;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是促进物流业平稳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动物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箱式储存 卷烟 物流
随着青岛卷烟厂“十五”易地技术改造项目中烟丝箱式自动化物流系统的实施与投入运行,揭开了国内烟草企业的烟丝存储方式由单一的柜式存储向箱式存储过渡的序幕。随后,昆明、厦门、龙岩、上海等烟草企业也相继采用了烟丝箱式存储自动化物流系统。经过几年的应用验证,烟丝箱式存储自动化物流系统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烟丝箱式存储自动化物流系统的特点
1、采用自动化箱式存储不会使烟丝的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发生变化,可以达到与柜式存储相同的目的。
2、采用箱式存储实现卷烟企业烟丝生产调度管理柔性化、模块化、精细化,更加适应MES系统的生产调度模式,满足烟草行业规模化、小批量及个性化的市场发展需求。
3、减少烟丝串香、串味。
4、信息化水平较高,方便计算机调整原、辅料供应和成品库存预测管理,对每批卷烟成品,均能得到准确的烟丝消耗。
5、采用非接触式IC卡作为烟丝识别标签,来完成对烟丝的入库登记、库存烟丝量统计、出库登记、出库验证以及不同烟丝的识别等,科技含量及可靠性较高。
6、形成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烟草行业物流自动化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物流厂商,如昆船、今天国际、COMAS、GARBUIO、SWISSLOG等国内外企业,相继对烟丝箱式自动化物流系统推出各自的设备及技术,并在我国卷烟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中广泛应用。如已经完成该项目的青岛卷烟厂、厦门卷烟厂、龙岩卷烟厂、昆明卷烟厂、上海卷烟厂、济南卷烟厂,以及正在实施的广州卷烟制造基地、杭州卷烟厂等,下一步要进行易地技术改造的各烟草企业也大都把应用烟丝箱式自动化物流系统纳入议事日程。
烟丝箱式存储自动化物流系统的构成
烟丝箱式存储自动化物流系统主要包括烟丝自动装箱系统、自动存储系统、输送系统、翻箱喂料系统,以及与之配套的检测、电控、计算机管理系统等。近几年,随着物流技术的进步及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国内烟草企业应用的烟丝箱式存储系统主要形成如下几种形式:
1、烟丝装箱方式
烟丝装箱方式主要分为移动条播装箱与定点装箱两种方式。
移动条播装箱方式主要包括横向布料车、纵向布料车、带式输送机等,其特点是烟丝装箱沉降时间较长、装箱均匀性较好,装箱速度较快,满足较大流量的烟丝装箱线需求,在青岛、上海卷烟厂都有应用,典型案例是由昆船公司在青岛卷烟厂实施的15000kg/h装箱线(每箱按150kg成品烟丝装箱,同时给8个烟丝箱布料)首先应用,2010年又应用于新增的1条8000kg/h装箱线(每箱按150kg成品烟丝装箱,同时给5个烟丝箱布料),应用效果良好。图1为青岛卷烟厂的烟丝装箱线。
定点装箱方式主要包括称重装置、倒料装箱装置、烟丝压缩装置等,设备数量相对较少,占地面积小,容易处理烟丝尾料问题,但速度较慢,更适用于5000kg/h以下的装箱线。已经采用该方式的有厦门、龙岩等烟草企业,其中厦门卷烟厂采用COMAS装箱设备,除储存成品烟丝,还可储存叶丝、梗丝、膨胀丝及白肋烟丝等半成品烟丝,烟丝装箱过程中采用轻压排汽和模式沉降以提高均匀性,烟丝装后加盖。龙岩卷烟厂采用GARBUIO公司装箱机,单箱装,装后加盖。图2为厦门、龙岩卷烟厂装箱线。
2、烟丝存储方式
烟丝存储方式主要包括立体存储和平面存储两种方式。
(1)全自动化高架立体仓库存储
以青岛卷烟厂为例,青岛卷烟厂“十五”易地改造期间建成了烟草企业第一个自动化烟丝储存立体仓库(图3),立体存储库具有单位面积存储量大、自动化程度高、路径规划方面相对简洁等特点,但立库投入设备较多、运行费用高、而且存在库区不同高度的温湿度不均匀等问题,自动化程度高,对使用及维护人员的要求较高。
(2)平库堆叠存放
平库占用面积大,但垂直空间占用小,所需设备少,同时,路径规划方面会相对复杂,而且只能采用先进先出等方式。平库存放在烟草企业也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烟箱堆叠存放于货架中,由电磁导引夹抱式AGV小车输送(以龙岩卷烟厂为例,图4a);另一种是平库无货架烟箱堆叠直接存放于地面,由电磁导引夹抱式AGV小车输送(以厦门卷烟厂为例,图4b)。平库输送方式大多采用AGV小车等方式,因此可存放任何箱装的成品以及半成品烟丝。
3、翻箱喂料系统
翻箱喂料系统分固定式和移动式翻箱喂料两种方式,主要包括行走装置、升降装置、翻转装置和封箱装置,移动式翻箱喂料系统可实现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接送料模式。烟丝箱式储存系统翻箱形式的选择,尽量考虑到减少烟丝的造粹以及提高喂料速度,目前一般采用机器人或专门的翻箱机进行翻箱作业(图5)。
4、烟箱自动清扫系统
烟箱自动清扫系统主要包括视觉检测装置、烟箱翻转装置、清扫装置等,用以实现烟箱的自动清扫功能。
实验动物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规模;服务业发展;服务业结构;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052-04
引言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任务。城市化对服务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起着推动作用,城市化的发展会带来人口的集聚,进而带来需求的增加、产业的集聚和服务业的壮大。城市的规模化是实现城市规模效应,从而提升城市吸引力和辐射能力的重要因素,服务业结构和产出效率也会因城市规模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以广东省为例,通过探讨不同城市化水平、不同城市规模下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及结构,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广东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
一、研究回顾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关系已经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外研究大多表明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Signalman(1978)认为,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原因,他通过对工业化国家1920―1970年的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实证分析,发现城市化是促进一个国家从农业型经济向服务业型经济转变的重要因素。Daniels等(1991)对美国大中小城市区域服务业进行计量分析检验,研究认为,服务业的发展要以城市形成的区域性市场为基础,城市化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服务业的扩张。Black和Henderson(1999)对城市化程度较高国家的城市规模和城市产业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的城市规模、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城市规模越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而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制造业较发达。因此,达到一定规模后,服务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Abdel-Rahman&Anas(2004)的研究指出,在一个由不同规模城市构成的城市体系中,城市产业结构随着城市规模而变化,并且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经济效率的差异。江小娟等(2004)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重要因素。张树林(2007)利用1995―2005年数据进行定量测算,发现我国城市化与服务业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城市化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持,而服务业发展及升级是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柯善咨等(2014)研究表明,生产业―制造业结构对生产率的影响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需要达到一定的门槛规模方能从上下游产业关联中获得效益。赵维良等(2015)利用我国地级市数据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化与服务业关系进行检验,表明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率越高,服务业比重越大。
二、基于城市规模差异的广东省服务业发展研究
(一)数据和变量选择
研究对象为广东省21个地级市,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及《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在城市化率的指标选取上,文中除对广东省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中采取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外,其余部分城市化水平用市辖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城市规模也采用市辖区人口来衡量,对于城市规模的划分主要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 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 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采取服务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相关数据采取市辖区数);服务业结构指标主要是服务业内各行业从业人员占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来计算。此外,本文的服务业结构按照功能和作用,划分为生产业和消费业两类。其中生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消费业主要包括: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二)实证分析
1.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关性分析
(1)城市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广东省城市化水平(UR)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服务业贡献率(SCR)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总值的比重表达。1980―2013年广东省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贡献率的情况(如下图所示)。由下图可以看出,1980―2013年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和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80―2002年,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于城市化水平,服务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城市建设的脚步,通过对广东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这一阶段二者呈现较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3;2003―2013年,SCR曲线与UR曲线走势背离,城市化发展迅速,而服务业增长水平开始减缓,2003―2012年广东省服务业的贡献率都低于2002年水平,到2013年服务业贡献率才超过2002年水平。与此同时,近年来,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由2002年的36.2%上升到53.7%,通过对广东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这一阶段二者相关性不明显,相关系数为0.329,这表明近年来广东省城市化的发展背离了科学的轨迹。
(2)城市化、城市规模与服务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按照城市规模的划分方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按不同的规模进行分类,采用算数平均数的方法对同一类别内的城市化水平进行计算,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2013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特大城市2个,Ⅰ型大城市2个,Ⅱ型大城市10个,中等城市5个,小城市2个;城市化率和服务业比重两个指标,基本按照城市规模的不同呈递减趋势。采用相关分析法检验不同规模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正相关性较为明显,相关系数为0.816,这表明广东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步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化率方面,不同规模城市的平均城市化率相差较大,标准差为0.41,不同城市规模服务业贡献率相差不大,其标准差仅为0.06,这表明,广东省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化发展的差异程度大于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未能跟上城市化发展的脚步。
2.城市化、城市规模与服务业内部结构相关性分析
采用灰色关联模型深入分析2013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城市化与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内在关联,用算数平均数的方法按照不同的城市规模对关联度矩阵进行整理,探讨不同城市规模下的服务业结构。
(1)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主要是利用灰色关联度来衡量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和相异程度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统计数列的几何关系或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断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如曲线越接近,则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反之就越小。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可以知道,关联度越接近1,关联程度越大。一般认为,0≤γi≤0.4,关联程度低;0.4≤γi≤0.6关联程度中等;0.6≤γi≤0.8关联程度较强;0.8≤γi≤1关联程度极强。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城市化率与服务业14个细分行业的分析得到的关联度系数,实际反映出来的是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协调程度,关联度系数并不会因为城市规模大而高,也不会因为城市规模小而低。通过对关联度系数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比较21个地市级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协调程度。清远、惠州和揭阳的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发展的关联度最高,2013年三市的市区人口分别为134.2万、138.8万和205.1万,属于Ⅱ型大城市,此外,三个城市的城市化率在30%~40.5%之间,城市化率较低;关联度较低的三个城市分别为汕头、佛山和中山,2013年三市的市区人口分别为532.5万人、381.6万人和154.1万人,此外,三个城市的城市化率都比较高,佛山和中山为100%、汕头为98.6%,这三个城市的城市化率都非常高,但与服务业发展的协调程度较低,佛山、中山仍然是以制造业发展为主的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未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按城市规模比较21个地级市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协调程度。用算数平均数的方法按照不同的城市规模对关联度矩阵进行整理。特大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化与服务业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0.5650、0.5287、0.6559、0.6791和0.6356,关联程度属于中等。具体观察不同规模城市,按服务业类型区分的话,协调程度也相差不大。其大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化与生产业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0.5759、0.5612、0.6338、0.6753和0.6099;与消费业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0.5504、0.4853、0.6530、0.6399和0.6698。
第三,按照服务业结构,具体分析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协调程度。总体而言,按照服务业14个细分行业划分,各行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联度系数在0.5265和0.7347之间,关联程度中等以上。最高为房地产业、其次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关联度系数分别为0.7347、0.7119和0.7085;关联度低的分别为卫生、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金融业,关联度分别为0.5265、0.5277和0.5529。如果按照生产业和消费业比较来看,生产业与城市化率的关联度为0.6493,消费业的关联度为0.6245,生产业与城市化率的关联度略高。
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推动城市化的加速,但时间序列的分析显示,近年来二者相关性越来越不明显,广东省城市化的发展背离了科学的轨迹;城市化率和服务业占GDP比重,与城市规模存在相关性,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率和服务业比重越高;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不同城市的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程度相差较大,存在不均衡性,在按照城市规模划分的前提下,二者协调程度相差不大;生产业与城市化率的协调程度略高于消费业。
(一)正确处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
现代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精细分工和周密协作的基础上,人口必须相对集中,以形成规模化的交易和运输,必须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同步实现了城市化,而城市化又带动了服务业发展,实现了服务业水平的跃升。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与城市规模结构有很大的关系,高附加值的、为生产服务和新兴的服务业,往往是和城市规模联系在一起的。正确处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特别是针对当前存在的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化发展的差异程度大于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未能跟上城市化发展的脚步的问题。首先,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要重视城市化水平的量,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不能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的发展模式,不能不顾实际地通过增加城市数量和扩大城市规模发展服务业,应该按照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其次,服务业的发展应该进一步补充城市化的发展,实现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实现与城市化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促进不同规模城市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大城市的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都较高,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将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嵌入城市发展的等级结构中。中小城市的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都较低,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业,促进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三)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整个广东省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城市的服务业发展速度和总量在中等规模和小规模城市前面,因此发挥大城市的龙头作用,能更好地促进整个地区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4).
[2] 崔宏桥,沈颂东.吉林省城镇化与服务业灰色关联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4,(2).
[3] 程庆生,李昌.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管理分析[J].经济纵横,2004,(6).
[4] 姜达洋.城市化进程中生产业的集聚与扩散现象研究[J].产经评论,2013,(2).
[5] 邓秀丽.山西省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关系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6] 曾国平,刘佳,曹跃群.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
[7] 黎兵兵,刘春.湖北省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6).
[8] 杨友宝,王荣成,孙平军,等.辽宁省城市规模与经济效应的相关性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实验动物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服务业 制造业 省市制度
随着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呈现出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大量文献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都得出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的政策建议,但多将制度和政策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本文拟在中国特殊的体制背景下,基于省市制度互动的新视角,探讨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关系背后的制度和政策机制,为中国第二三产业结构变迁提供特定视角的理论解释。
一、理论分析
为了强化经济规则的激励约束功能,提高经济规则的资源配置效率,我国的体制转型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市场化改革、非国有化改革、对外开放、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财政分权改革和政府规模)。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之前,中国处于中间扩散性制度变迁方式。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模式,在中间扩散性制度变迁方式中扮演者主动谋取潜在制度净收益的“第一行动集团”的角色。就整体而言,省级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要比地级市和县更加突出,可以认为是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或主角。下面围绕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省级层面的制度环境是如何影响市层面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力的。
(1)市场化改革
服务业部门的扩张有两条途径可以使制造业部门受益:首先是能够引起进一步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其次是降低了投入到制造业部门的中间服务的成本。原先作为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会计、营销、咨询等服务职能部门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向整个产品价值链的上游或下游的服务功能转移,成为独立市场主体的企业活动外置行为,催生了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企业内部的服务性经济活动专业性程度不断增强,“标准化”程度的加深降低了服务外部化的成本。企业活动的外置化使得企业能够集中力量培养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盈利性和发展潜力,寻求价值增值。而这种分离正是由于分工产生的收益大于因分工而产生的交易费用。由此可见,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服务业这种由“内在化”向“外向化”的演进趋势,尤其是通过生产业大大增强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然而,我国的服务业中存在着不少进入管制和垄断问题的行业,同行政垄断相配合,长期以来竞争不足,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也抑制了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引擎作用。对于这种垄断现象,市级政府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只有在省政府的领导下,从上往下推动市场化改革,开放垄断行业中可竞争的领域。
(2)产权制度
企业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本文所讨论的产权制度主要是指企业的所有权,即国有产权和私有产权。一方面,私有制的产权主体一般是微观企业或个人,以理性人的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而国有制的产权主体是全体国民或作为其人的政府,其目标呈现出经济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多样化与复杂性,利润动机往往较弱,其服务外化的动力往往不足。另一方面,国有产权制度可能会造成存量结构刚性化,使已投入到各不同产业的资源存量难以在产业之间流动,同时各产业已形成生产能力的生产要素难以进行资源再配置。滞后且缓慢的生产要素流动机制、分散化和不易流动的所有权结构滋生的“搭便车”和“道德风险”以及行政性行业壁垒,构成了产业结构刚性的主要障碍,使国有企业的治理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相反地,私有产权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通过对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灵活配置进行存量资产调整。国有企业一般规模较大,分布广泛,在市级等行政单位都设有分公司或分支机构。在省级政府层面运用存量资产重组、增量资本投入、私有产权进入等方式,通过产权改革降低国有企业的比重,会直接影响到市级层面的国有企业比重,从而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各区域各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开放和国际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因开放而大量吸收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产业转移和外包订单,使劳动密集的、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成长但促进我国制造业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OEM生产方式,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作为接受代工的中国企业仅具有在产业低端的加工能力,自身缺乏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经营网络中,外资控制了产品营销渠道、信息来源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制造业企业的成长将更加依赖外国服务提供者和跨国公司的营销网络。在这种情形下,生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制造企业尤其是大部分中小制造企业向高端制造环节挺进乏力的问题,帮助它们改变创新能力落后、缺少品牌、组织能力低下的局面,促进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某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往往与其具备便捷的交通以及在跨境运输、海关通关、投资贸易政策优惠程度等方面的优势相关,而这些因素都与所在省的制度环境、政策空间相关。在省一级的领导和协调之下,开放的外溢效应形成一个新的市场规则,各市之间的要素资源按照区域统筹的要求进行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4)政府规模和财政分权
政府的规模通常与政府财政改革相关联,一般从政府支出规模、投资规模以及边际税率等方面可衡量政府规模。综观国内外理论,政府规模大小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在理论上还存有争议。政府规模过大所造成的市场扭曲对于制造业部门的发展可能起到制约作用。比如,出于GDP考核和增加税收等方面的考虑,政府往往有很强的动力对于大型制造业企业进行投资或者提供优惠。但是由于服务业本身的一些特性,政府规模过大对服务业部门的制约作用体现得更明显,尤其表现在产业服务功能的外化。但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结论,认为政府规模对服务业发展有积极影响。如果没有更高层次的省一级政府的协调,由于存在行政边界的阻隔,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殊的财政、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各市在引导投资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考虑各自的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造成产业投资等方面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因此,政府规模和财政改革所表现的作用可能是一把“双刃剑”,省层面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所辖城市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合前文理论和经验分析,以省级政府为“第一行动集团”,以市场化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对外开放、政府治理为主线的制度变迁,对中国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利用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所属省的制度和政策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研究蕴含的政策含义主要有几点:
进一步合理划分省市政府权责关系,建立两级政府间的互动合作式的良好关系。省级政府行使宏观性、指导性和协调性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为各地级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在宏观层面,推进市场化,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各种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营造较低交易成本的市场环境。建立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制度,降低进入壁垒,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壁垒。在微观层面,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将一系列以前由内部提供的生产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实施外部化,主辅分离壮大生产需求。培育服务外包基地,以培育承接国际性BPO和KPO项目的国家品牌为重点,带动国内制造业的创新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