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智能建造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智能建造的认识

对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1

智能建筑兴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对他的定义很多,概括起来为:智能建筑在建筑物内使用计算机集成系统,利用综合布线系统为通道来控制系统实现高度信息化、自动化及舒适化的现代建筑物。

智能建筑的建筑环境对于一栋公共建筑的大楼,给业主的定位及建筑的特点及功能要求,确定应做些什么。在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当有几种方案,它有什么优点和特点,当一些智能系统的借口须和外界相连接时,必须要有明确的分界,哪部分由谁来做,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方做。上述问题提出后,接着就是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一栋公共建筑楼,从建筑功能来定义是什么性质的大楼,是纯办公楼,还是有一些其它功能的综合楼,不同性质的有不同的功能。在规划和设计之初,将这些功能了解清楚,根据功能要求来设置相关的智能化系统,并考虑这些系统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或联动关系。在解决和协调这些系统之间的关系时,可统筹考虑系统的集成,这就达到了按需集成,避免贪大求全而不考虑实际需要的盲目性。

在一座综合楼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根据其功能和当前建筑发展趋势,业主会提出一系列的要求,智能化系统设置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楼宇自动化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公共广播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等。对于这栋究竟应该设置哪些系统,应根据时间需要定方案。

智能化建筑的设计,并不是由一个人或一个专业就可以完成,他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存在界面划分的问题,在建筑、设备和智能化系统的衔接下,应该明确分工,既不能各专业都管,也不要出现都不管的情况。要做好各专业间的配合,需提出在什么时候进行以及配合哪些内容。智能化系统从设计方案到施工图,从施工图到现场安装和调试,这期间有多次专业间的配合以及与承包商的配合。它既要保证建造师为满足智能化系统的功能而给出的建筑平台,如各机房、设备间等,又要保证各设备专业间的畅通,不互相打架,管道线槽的敷设还必须满足建造师设计的层高要求,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净高。在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管线的施工安装顺序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质量。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中,无论是规划、设计、施工、承包商进场,甚至某些零部件的在外加工,均应在一条主线的引导下进行控制。实施过程中,有任何改动,应及时给相应的施工方输出信息,使之适应变化的步伐。在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若将质量、进度、成本的一系列人流、物质流信息化,将其转换成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信息流,则能够非常方便、快捷地进行控制,真实的反应出建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各环节紧密相衔接,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效益。

1.计算机系统是智能化建筑的平台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时基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我国在863计划中也提出了制造系统过程。此项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才刚刚起步,但从其理念和哲理上看,它比我们以往所做的工作更完善、更有条理性,并不是所有的做法都是全新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不是多种多样产品设备的简单集合,而是指一种能力。它能够把现有的高新技术,巧妙灵活的运用在现有的智能建筑系统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力。

2.技术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

(1)由于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技术、单一设备产品,而是多学科多专业综合运用的整体建筑物产品。如何能够把这些产品和技术有机的融为一体植入建筑物,便成为解决的问题,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是借助于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把现有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由于综合建筑物的各个环境,它的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综合协调同步发展,需要统一计划、统一协调、统一对策,不能各部门、各行业、各环节“各个为政”“互不协调”,更不可分封割据打乱仗。

(2)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智能化建筑属新兴的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完善正处在变化之中。因此,技术发展政策急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前瞻性,更需要深思熟虑严谨准确性。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要实现技术发展要实现产业化而不是仅看作一项应用技术,目前国内智能化建筑市场仍由国外技术系统产品设备占主导。要大力扶持鼓励发展国产化的技术产品与系统,技术发展才可能形成国产化产业。

3.智能化建筑的系统配置

3.1系统构成

现代化办公大楼,多功能大厦的智能化是通过综合线作为传输通道,采用3A系统;通信网络系统CSA并对各种设备以及各种子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来实现的。在这三大系统下,每个系统中需要配置许多不同的子系统,如楼宇设备自控系统中包括: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等。办公自动化从广义上讲即计算机协助进行办公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的具体内容因工作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即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承担一般常规的办公业务活动,如一般文字处理、文档资料管理、电子邮件、统计数据处理等。经营管理系统则有建设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开发应用软件。通信网络系统内容繁多,实际上包含各种语音、文字、图像、信息系统、传真服务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可视图文定位、可视电话定位、会议电视系统、数字无绳电话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公共广播系统、音响系统、同声传译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涵盖了弱电系统的所有范围,涉及专业面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智能化系统的建筑物对建造师的建筑设计要求也高了,智能建筑的设计需要智能化设计人员与建筑、暖通、电气(强电)、给排水、结构等各工种设计人员的密切配合。

3.2智能建筑的系统配置原则

建筑环境适应变化的原则,智能化建筑物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建设智能建筑在其界面划分时,需要考虑使用性质,要和人们正在改变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变化相匹配。随着高新技术的运用,先进设备和系统的运用,建筑进入人性化时代。

子系统服从大系统的原则,各种不同的设备,在建筑物内发挥不同的作用,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建筑物的功能是统一体,不同的子系统建立在大系统之大,为大系统服务。经济适用、资源优化原则,各种不同的设备,在建筑物内发挥不同的作用,进场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到功能实用性和造价的关系,考虑需要和技术的可能性。各种设备、产品、工程技术的使用经济适用又要与整个系统有机地融为一体,借助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把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才能使所有的设备和系统发挥其优势,达到资源共享。

对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2

1数字建构的特点

广义的数字建筑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只要设计、施工或管理和运行过程中运用了数字化工具,如AutoCAD、智能管理系统等的建筑都纳入数字建筑的范畴。而本文探讨的“数字建构”主要指在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层面运用数字化的工具模拟实现建筑目标的状态和过程,其中以算法设计(AlgorithmicDesign)和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Design)为典型的核心技术。数字建构是继现代主义运动后,又一次基于技术革新的设计革新。它体现了以下一些特点:“数字建构”是一种建筑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变革,与当今时代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展现了新技术强大的革新能力。不论是设计过程还是成果表达以及项目实施,都必需通过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实现,这是数字建构与以往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数字建构通过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技术工具,大大提高了建筑设计的效率,其工具本身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更加强大,可以帮助人类进行能动的分析和思考。技术工具在建筑设计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更加重要,已从以往的辅的“助手”角色上升为互动性的“伙伴”角色。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储存和计算能力,数字建构实现了在多重、复杂、多变条件下,对多元组合进行无限的比较和优化,并达到史无前例的精确性[2]。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克服了人脑的生理局限性。虽然现代医学技术能够证明人脑的记忆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就普通人所具有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与计算机相比较而言,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只能依赖自己的直觉和经验,选择少数的几个或者数十个可能性较大的方案进行比较和优化。而数字建构下,建筑师只需在计算机方案的生成过程中,设定限制条件,即可剔除不符合条件的方案,建筑师最重要的作用是在众多的方案中做出合理的判断,选择最优方案,省却了不同方案生成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在施工前进行全过程的模拟建造,发现不合理的部分立即进行修正,避免实际建造中许多不可预知的浪费和危险。进入实际建造的过程时,一切都按照程序的指令有条不紊地高效推进,有效地减少了人工误差(当然机器的故障离不开人的监督和制定应急措施)(图1~3)。数字建构追求个性化与高效率、高精确率的结合。传统的手工制作虽可实现个性化制作,却不得不面对效率低下的制约;而以往批量生产则是以牺牲多元化为代价、大量制作统一标准的产品实现高效的目的。多元化只能是在有限的产品类型中进行组合而产生变化,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数字建构依靠从设计到生产全过程的数字控制,可以在高效和节约的前提下,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设计的完美结合(图4)。例如,在建筑设计创作过程中,传统设计需要大量制作模型进行方案对比。而现在可以采用参数化设计,依靠计算机技术,对某些影响形式的参数进行控制和调整,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阶段成果进行比较,从而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数字建构体现了可控性与不可预知性的结合。当前数字建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将设计过程以程序逻辑的理性方式进行处理(常常是超出常人大脑的能力),将感性的形式转化成一种理性的计算过程。在数字建构的设计过程中,虽然设计条件的设定是由建筑师来决定的,但是由此而呈现的多元化形态有可能是建筑师无法预先想象的。它用计算机编码的精确手段模拟,替代建筑师大脑的模糊推理,但是最终的决策仍然离不开建筑师的艺术审美和功能技术的理性判断。这对于强调个性化设计的建筑师来说,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性。建筑师对设计过程的控制无需像传统设计那样深入到所有的细节(那样耗费的精力和时间太高了),而是对条件和程序的控制与调节,决策权却仍然掌握在建筑师的手中。

2数字建构的缘起与发展

数字建构当前受到许多建筑师和广大民众的欢迎和追捧,除了因其紧贴时代的技术步伐之外,更由于它在建筑造型上符合当代社会审美趣味的需求,为个性化和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相应的技术保障。现代主义建筑所奉行的一元线性的机械推理造型路线,造成了单调乏味的国际式建筑风格,被建筑师们所诟病。后现代主义为突破现代主义的局限,回归传统风格,但其无病或过度夸张的做法,让普罗大众难以接受。但鉴于建筑作为一门实用科学,大多数当代建筑师在仍然坚持理性根基的同时,不断探索造型上的多元化策略。在推进建筑学的道路上,数字建构在平衡理性与多元化上为当代建筑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得一些表面看来非常复杂的形式通过理性的数字控制手段而获得表达,与那些随机的、即兴发挥的风格截然不同,为普罗大众提供了重新解读建筑的可能性,也从传统理性的现代主义找到了思想发展体系上的脉络。传统的平立剖表达方式以及人脑的思考局限等因素使多元复杂的建筑造型受到制约,而计算机技术使得原来技术上的障碍得以突破。通过虚拟三维建模技术,数控技术解决了现实制造和建造工艺上的精确性和复杂性问题,实现了从虚拟到现实的跨越,这是传统二维图纸表达所无法达到的。从历史发展的递进关系来看,数字建构应当是工业化建构的更高阶段的形式。因为数字建构必然依靠工业化的更高阶段——数控自动化工业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工业现代化仍然是建筑现代化的基础。西方工业革命后建筑技术和思潮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种新的趋势。中国社会目前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建筑领域尚未完全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建造过程,期待着引进先进技术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际上面临着多重的困难。因其缺乏强大的工业现代化生产的支持,数字化生产和建造能力显得底气不足,步履蹒跚。

3数字建构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数字建构是促进当代建筑创新的有力工具。最突出的一点是它克服人脑的生理局限性。强大的记忆功能、高效的统计分析和高强度重复性劳动,“能想人之不能想”;其次,它克服传统建筑工艺的局限性,能够模拟制造复杂的造型,“能做人之不能做”(图5)。数字建构对于建筑创作的影响既是巨大的,也是革命性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字建构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工具,极大地改变了建筑设计的过程。对于建筑师而言,虽然我们从传统的图板丁字尺已经过渡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阶段,但是设计过程的生产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孤立分散式的合作设计阶段。数字建构是一种整体的系统化的设计方法,将传统的分阶段分技术工种的分散设计操作,转化为即时同步的协同设计过程。

其次,给建筑师带来根本变化的是内在思考方式的变化:作为使用了上千年的建筑师图纸语言,从二维图纸转换成了计算机三维(甚至四维)模拟表达。数字建构的设计过程,不再是从二维到三维的想象过程,而是直接从三维着手进行空间动态式的设计和调整,二维图纸只是三维模型的输出表达结果而已。建筑师不再需要通过阅读二维图纸想象出三维的空间形态。建筑师、工程师乃至业主则可以随时观摩三维模型,甚至可以模拟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使用空间的场景,随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建筑师与业主之间的交流,可以直接模拟观看建成之后的效果,甚至可以利用3D技术实际体验空间的变化。

此外,数字建构作为一种智能化的技术,对建筑的建造逻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许多运用数字建构技术设计的建筑大多因其独特的造型而为大家所认识和追捧,实际上数字建构解决的不单是外观造型的个性化问题,而且是对空间设计和建造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控制与管理。数字化技术改变当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挑战着传统审美观念,在复杂和多样化的造型之下,把直观的视觉形象与理性的算法逻辑、把设计与建造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新的审美标准[3]。数字建构对于建筑的建造逻辑带来了新的变化,体现在对传统石材、木头、钢材和玻璃等材料的拓展运用,将原来静止受力状态所不可能实现的空间结构,通过动态多元的受力分析,使材料性能得到极致的发挥。此外,也改变了各种材料传统组合的构造节点和做法,形成了新的加工、组装和建造的模式。数字建构所具有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特点,对于建筑内部环境的物理性能控制与调节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室外环境的变化(朝向、温湿度、风速等),以节能环保为原则,能动地调整护构件的形式和方位,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的绿色建筑方案[4]。

对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3

后工业时代对建筑设计人才提出的要求

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社会责任感及对人性的尊重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和自己的欲望,创造生产、生活空间的时候不断地向大自然摄取资源;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转化的能力,同时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的能力。建筑的营造与建筑相关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在人类总资源消耗中一直占极高的比例,在中国现有建筑面积400多万亿m2,只有不到1%的建筑为节能型建筑,建筑能源消耗占总消耗的27%。由于能耗的不断上升,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如地球温度不断上升,城市出现热岛效应,部分地区全年大部分时间受沙尘暴的袭击,酸雨范围扩大[5]。由于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高层和超高层勘察设计和施工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出现地基严重沉降,影响周边建筑物和居民的安全。建筑材料中有毒物质的超标,致使建筑空间成为致命的杀手。建筑设计中没有按相关规范设计,出现严重的地震灾害和火灾。这些问题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努力来解决,而建筑师承担的责任也进一步增大。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物质交换的便捷,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的普及,亲人、邻里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逐步减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为人类创造舒适人居生存空间的建筑师,除了解决建筑的物理环境问题外,还要积极投身到解决人居环境的心理问题,通过对空间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需要;关注老建筑和老社区保护的意义,开发温馨舒适的公共交流空间。这一切都将成为建筑空间设计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和未来的建筑师必须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在学习和设计实践中始终将人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能力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关于建筑是如何将不同的可用来建造使用空间的材料连接在一起的论述,说明了构筑的本质就是将不同的建筑材料通过技术手段连接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突破都会引来造物活动的创新。工业时代建筑的主要材料以钢材、混凝土、玻璃为主,由于这些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建筑的样式造型和施工工艺。后工业时代表现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主的个性化加工技术得到较大发展,新型的人造材料将不断被创造出来,为建筑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师,在了解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如何学习和认识新材料,并将这些新型材料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坚固、适用、美观的建筑将成为一大课题。后工业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除了能使用新型材料,还要能将自动化控制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应用于建筑中,使其与建筑融为一体,实现对建筑的遮光、恒温控制,防盗报警系统及建筑设备故障自动检测和修复等功能。工程技术与审美多样性并重在工业时代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继续得到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巨大丰富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随着现代人对经济效益和物质享受的理性追求,在此文化基础上建立的生存空间使人产生陌生、无趣、冰冷的感觉。当这一种感觉阻碍了人类所追求幸福的目标,对建筑的审美与文脉追求将成为人类久违了的目标,建筑空间所表现出的文化艺术氛围将成为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共同需求。对建筑师的要求也就产生新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新的工程技术,还要对审美和用户、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行研究和学习,这也将是建筑设计在工业时代对工程技术要求较高之后,对人文艺术的一个理性回归。后工业时代建筑师在设计和建造时不只是考虑技术、材料、设备等物质技术和物理性能,还要着重考虑社会文化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国际视野与地域观念20世纪7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了全球流行的“国际主义风格”,世界各地随处可看到使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方方正正的盒子式建筑,建筑艺术提前实现了全球化。建筑艺术的公共造型艺术特征使其具备了跨国界的通用视觉元素,使得造型简洁、开放、挺拔的现代主义建筑充分展示了高效、节约、使用方便的优势。其开放的建筑理念使得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建筑设计和营造中。在“国际主义风格”在全球推广的同时,人们也对其不考虑区域环境特征、历史文脉、人们的审美习惯等问题作出反思,提出了地域建筑观在解决生存和生活空间给人们情感带来冷漠和断裂方面的作用;同时对建筑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关注人们物质享受的同时重视人的精神感受,主流和多元共存的需求将成为时展的趋势。建筑师要在关注世界建筑文化和技术发展动态的同时关注不同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建筑文化的多样化需求。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整个建筑历史的发展可以看成是一部创造史,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建筑的变革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后工业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建筑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的角色必须转型,不管建筑设计人员是被动还是主动选择,都要在人类创造的丰富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中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独立的思考,不能像前工业时代缺乏知识、主要依靠技术经验。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和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中,有选择地学习和利用建筑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术、材料、设备等,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将成为建筑师的困惑。新的科学技术要求建筑师要能利用并进行创新,不然建筑将会落后于时展的要求,由此对建筑师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出高要求。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解决创新意识,这是创新的原动力,有了创新意识后才能不断开发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建筑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是创新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具备要求设计人员具有思辨能力,能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高校建筑设计人才培养重点

对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BIM 技术、绿色建筑、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BIM 建筑信息模型

1、BIM 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是建筑领域的一次革命。

它颠覆了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式、工程造价模式和施工模式。它通过对项目的各种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获得知识资源的共享,为各种决策提供依据。它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工程信息库。

2、BIM 建筑信息模型将成为项目管理强有力的工具。

它不同于传统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一维、二维到三维的顺序思维模式,是由施工人员通过平面、立面和剖面图来想象建成后的设施应该是个什么样的,是由具体的图纸到抽象的建筑物的一个过程。而 BIM 建筑信息模型恰恰相反,它是由一个三维的立体模型表述,它涵盖了工程的所有信息,让施工人员先看到建成后是个什么样子,然后根据需要,从模型里抽取不同的信息。比如:施工图中的结构图纸、给排水图纸、装修图纸等等,这是一个从具体到具体的过程,它直观、形象,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

3、BIM 建筑信息模型适用于项目建设的各阶段。它应用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不同领域。从项目决策阶段的策划到方案论证,投资方可以使用BIM 来评估方案的布局、视野、照明、安全、人体工程学、声学、色彩及规范的情况。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BIM 提供低成本的、便捷的不同解决方案,供项目投资方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方案。它弥补了业主及最终用户因缺乏对传统建筑图纸的理解能力而造成的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鸿沟,在可视化设计和协同设计方面,更是大显身手。对于设计师而言,大量的设计工作还是基于传统的 CAD 平台,使用平、立、剖等三视图的方式表达和展现设计成果。这种由于工具原因造成的信息割裂,在遇到项目复杂、工期紧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错。BIM 做为设计工具,所见即所得,使设计师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竣工模型的交付及资产管理。当建筑完成建造过程,准备投入使用时,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测试与调整。项目完成后的移交环节,设施管理部门需要的不仅仅是常规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还需要能正确反映真实的设备状态、安装使用情况等与运营维护相关的文档和资料。一套有序的资产管理系统将有效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但由于建筑施工和运营的信息割裂,使得这些资产信息需要在运营初期领先大量的人工操作来录入,而且很容易出现录入错误。BIM 中包含的大量建筑信息能够顺利导入资产管理系统,大大减少了系统初始化在数据准备方面的时间及人力投入。

4、掌握 BIM 技术,才能在建筑行业更好地发展。就象CAD 软件当初刚刚推广时,好多的建筑设计师无法摒弃传统的手工制图的习惯,认为学一个新东西费时费力,不知道会怎样。现在回头来看看,还有哪一个设计师不会用 CAD?体会到了新技术的方便、快捷与准确,自动就舍弃了传统过时的东西。BIM 也一样,只有及早、快速地掌握这个技术,才会高效、便捷、顺畅地管理好项目,才能走在建筑领域的前列,引领方向。

二、绿色建筑

1、建造绿色建筑是每一个从业者的使命。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短短三十年里,出现了大量制售假冒伪劣的现象: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猪肉人、有毒胶囊等,这些食品和药品大大侵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此类生产者已经人性泯灭、良心尽丧。生产和销售合格产品是对一个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做为建筑从业者,生产绿色建筑,将是我们对人类和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2、建造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的责任。建造绿色建筑就要进行绿色施工。为了实现四节一环保,节约能源,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进行审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运行、设备维修和工程竣工后的施工场地的生态复原。在这方面有些企业走在了前列。中建八局2008 年颁布了企业标准,,为公司差异化、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推出自己的绿色建筑产品。

3、政府主导、大力推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了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少,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无害、低耗,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少的建筑。国家提倡绿色建筑,并为此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早在 2007 年,国家颁布《绿色施工导则》又相继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

4、绿色建筑在身边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绿色建筑,尤其是南方城市更为突出。石家庄做为中部内陆城市,也有不少的项目获得绿色建筑称号。如:河北燕都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住宅小区《春江花月》,曾经荣获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是一个立足于以人为本的高智能绿色人文居住社区。实现了立体绿化、垃圾分类、智能门禁系统、无机房电梯、太阳能热水系统、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外墙保温体系、节能外窗等。成为了我们身边的住宅典范。

三、生态城市

1、生态城市是每一位市民的理想向往。天蓝、水清、空气清新,楼高、路宽、和谐共处,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一个宜居的生态城市,硬件方面是由一个个绿色建筑组成。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我们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等环境资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就是一个大课题。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建筑环境的协调节约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概述

1.1 绿色建筑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将生态与建筑合称为“生态建筑”,即“绿色建筑”。在1992年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球的科学家和社会各界人士都认识到日益快速发展的经济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与会者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建筑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健康、舒适、安全居住的同时,做到高效地节约资源、能源、土地、水和材料,这是全球建筑学家和整个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1.2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 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1.3中国的绿色建筑

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技术和实践已经相当成熟,而中国的绿色建筑还是刚刚起步阶段,很多项目引入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落实,往往落入重形式而不注重功能的尴尬局面,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现在需要大量建造居住用房,需要快速建造和使用,造成了建筑整体质量不高,就算有些建筑再设计时考虑了绿色生态的设计方法,可是很多由于和其他专业配合不够或者后期监督不够而使绿色和生态设计流于形式。

2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

2.1发达国家绿色建筑的几个理念

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是本着节约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造。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程,也要看建筑是否还有继续使用的价值。新建或改建建筑也好,住宅或公共建筑也罢,均要考虑配套设施和良好的环境条件,如自然环境、商业网点、交通设施、学校、医院、邮局等。避免公共设施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

首先,拆除旧有建筑时,尽量保留可循环或再生使用的建筑材料,使其继续发挥作用。这样,不仅节约资源和生产建筑材料的能源,也减少了对建筑的室内外环境造成的污染。

其次,合理设计室内的通风系统,利用“烟囱效应”,不使用能源也可为室内提供足够量的空气流动。在新风口还应设置预热、预冷装置。在冬季采暖、夏季制冷时,使这个环节的能耗损失降到最小。

还有可再生能源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可采用的措施:太阳能、中水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可以用来为建筑供暖、制冷、生活热水、照明,中水可以用来冲洗马桶、洗车辆或室内外植物的灌溉;雨水收集系统亦可用来供大面积植物浇灌之用。

2.2建筑实例

2.2.1BRE的环境楼

英国BRE的环境楼(Environmental Building)为21世纪的办公建筑提供了一个绿色建筑样板。该大楼为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000㎡,其设计新颖,环境健康舒适,不仅提供了低能耗舒适健康的办公场所,而且用作评定各种绿色建筑技术的实验设施。它的每年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性能指针定为:燃气47kWh/㎡、用电36kWh/㎡、二氧化碳排放量34kg/㎡。

该大楼最大限度利用日光进行自然采光照明,南面采用活动式外百页窗,减少阳光直射,既控制炫光又让日光进入,并可外视景观。同时安装综合有效的智能照明系统,可自动补偿到日光水准,各灯分开控制。通风系统采用自然通风,尽量减少使用风机。采用新颖的空腔楼板使建筑物空间布局灵活,又不会阻挡天然通风的通路。顶层屋面板外露,避免使用空调。白天屋面板吸热,夜晚通风冷却。埋置在地板下的管道利用地下水进一步帮助冷却。建筑物各系统运作均采用计算器最新集成技术自动控制。用户可对灯、百页窗、窗和加热系统的自控装置进行摇控,从而对局部环境拥有较高程度的控制。环境建筑配备47㎡建筑用太阳能薄膜非晶硅电池,为建筑物提供无污染电力。该建筑还使用了8万块再生砖,老建筑的96%均加以再生产或再循环利用。

2.2.2Integer绿色住宅样板房

住宅Integer建筑为一幢三层木结构的单体住宅,据测算,该示范建筑,可比传统节能建筑节能50%,节水1/3,其太阳能热水装置可提供60%供热需求。从利用地热和防火安全考虑,三间卧室设在底层,二层为起居室,内分客厅、餐厅和厨房区,三层为书房、活动室和热泵间。为增加空间视觉,三层书房和活动室间内墙采用调光玻璃。建筑物围护结构达到英国建筑节能设计最新标准(外墙K值为0.3,屋面0.16,楼板0.45,窗采用LOW-E双玻)。外窗设有可遥控的百叶窗,户内门窗上部还设有可调节风口。

2.2.3诺丁汉国内税务中心

诺丁汉国内税务中心由7个不连续建筑组成。这里原是一处工业区,处于诺丁汉城堡的视野范围内。该综合体是一个采用合院体系的校园般的办公建筑组团,其中多人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都是L形。霍普金斯的方案巧妙地将巨大的4万㎡的综合体拆成7个不连续的建筑,这些建筑呈放射状排列。除布置在中间的职员娱乐综合体为帐篷结构外,其余6栋单体建筑都采用了红

砖柱墩和木胶合板外包铅皮的屋顶,与周围维多利亚时代的老式砖房交映成趣。

3 结语

建筑变“绿”是一场革命,发展绿色建筑,对技术储备、建筑理念和消费方式都是深刻的革命。要使绿色建筑既不会大幅度增加成本,又能为人们所接受,同时本着节约能源、资源的原则,尽量利用原有材料来建造我们的工作、生活建筑,利用现有成果和技术满足工作、生活的室内环境中冬暖夏凉的舒适度,又要尽量减少建筑物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等各项能耗。走绿色克持续发展的建筑之路是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大力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面临能源与资源危机的有力武器,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同时也符合人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润明.面向未来的绿色建筑重庆大学出版社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3]李家克.建筑节能的必由之路-绿色建筑 中国建设教育 2006(7)

对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 新时代 建筑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智能化的定义

建筑智能化是通过系统集成方法,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建筑技术以及监控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对建筑及其相关设备的检测、监控,对信息的优化管理,从而达到对建筑的管理与智能控制,以达到用户对建筑的管理、监控和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在达到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符合环保和投资合理相结合的要求。智能化建筑主要包括以下一种或几种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建筑设备自动监控系统、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数字会议及视频会议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二、我国目前在建筑智能化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1、设计不合理。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建筑设计院专业配套,人才济济,但主要集中于建筑、结构、水、电、暖五个专业,能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人员很少。目前从事智能化设计的人员主要是从电气专业转行而来,虽然两者有所相通,但专业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2、施工组织不到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单位一般由招投标产生。由于招标公司大多缺乏智能化系统工程招投标的实践和经验,在招标文件的编制,特别是招标内容和技术要求章节编制中缺乏针对性,套用土建施工招投标只要求投标单位描述一些施工组织、质量保证措施、施工进度安排、施工机械等内容,并按此技术标准打分,根据不符合智能化系统技术要求,没有投标单位对系统设计图纸的理解,设备配置的完整性、先进性,对各子系统的优化建议或合理化建议等。另外,目前有大量的工程施工并非中标单位在做,而是挂靠企业。这些挂靠企业低资质甚至无资质,人数少,管理成本低,可以低价中标,低价竞争能力高于管理规范的高资质企业。但由于低资质、无资质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施工能力较差,工程质量很难保证。

3、监理作用未发挥。建设项目工程监理受建设单位委托,对工程质量承担责任。现状是工程监理单位缺乏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人员。监理公司具有土建、设备安装监理人员,不少监理公司由电气监理人员兼管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电气监理人员对智能化安装施工相通的问题可能会有监理意见,如桥架的安装、线缆的敷设、接地端子箱的安装等。但他们对智能化技术方面的施工缺少专业知识,没有发言权,也使施工人员得不到指导。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4、检测和验收不严格。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结束要经过检测,检测结论是评估工程施工质量的依据。目前,第三方检测得不到落实,有的仅一、两个项目经过第三方检测,有的工程甚至什么也不检测。建设单位也没有认识到检测的重要性。

工程施工完成后是竣工验收。竣工验收通过后建筑物可投入使用。质检部门对建筑物验收重视高于建筑、结构、水、电、暖各专业,质检部门有这方面的验收技术人员,但他们也缺乏智能化系统工程质检验收人员。笔者认为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专项验收,由质检部门、设计单位、行业专家等有关人员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审查,包括所有文件资料、竣工图纸及现场查看,对不符合规范的提出整改意见,以对建设单位负责,对工程负责。

三、现代建筑智能化的应用

1、建筑智能化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绿色建筑是指能够为住户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工作空间,并且能够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最小程度地影响周边环境的建筑物。智能照明系统是在建筑物内外安装高效节能灯具,利用传感器技术或照明接触器,根据实际的照明需要做出判断,而后选取高、中、低档照明水平。采用智能照明系统,可以调节自然光,加强自然光对建筑光环境的有利作用,以节约电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利用烟感和温感探测器,通过DDC对各消防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在火灾预警阶段能够做出智能判断,从而有效防止错误动作。在火灾发生时,非消防设备有序撤出,消防设备有序投入,保证人员安全。安全防范系统是利用闭路电视监测系统、录像系统对建筑物进行监控,包括门禁管理、围栏监测、人员识别、车辆识别、电子巡更、可视对讲、紧急呼叫、煤气泄露报警、玻璃破碎报警等功能,保证建筑物及建筑物周边环境安全。绿色建筑的核心是减少建筑耗能。建筑能耗囊括了建造能耗和使用能耗,包括了建筑工业和建筑使用的方方面面,范围甚广。

2、建筑智能化在老年公寓中的应用。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问题。目前,与世界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已有老年公寓不仅数量有限,设备也比较落后,远远达不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随着社会进步以及对老年人生活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我国势必建造一批根据老年人需要设计、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智能化的新型老年公寓。为了能够满足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可以在老年公寓的设计中引入一些特殊的智能技术。宠物机器人是一种适合老年公寓的智能技术。宠物机器人会说话、会唱歌,能与老年人进行简单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宠物机器人可以把老人的问题记录下来再反馈给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记录的分析比较,及时掌握老人的身体状况与变化,并视具体情况判断需不需要派专人前往老人住处进行必要的护理。紧急呼救系统是有一个针对老年人开发的智能保健系统。该系统由在住宅中安装的紧急呼叫器、安全报警器以及医疗救助体系和家政服务体系共同构成。紧急情况时,只需按下随身携带的无线紧急求助器的按钮,即可通过电话网络将。

四、现代智能建筑的应用前景

1、逐步形成以节能为中心的设备监控系统

从当前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智能建筑的另外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绿色化。虽然当前在建筑中通过使用大量的高效节能设备及相关的控制技术措施,但是其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为了评价智能建筑的节能效果,需要采用对应的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所以,不管是新建筑还是老建筑,通过建立其能耗实时监控历史数据的方式将为建筑物设备运行状态的自我诊断、建筑能耗的估计提供条件,从而为建筑内部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参数调试、运行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避免能源的浪费。

在建筑的能源选择过程中,还可以将风力、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热以及燃料电池等再生能源应用到其中,及至与整个城市电网融合起来,形成智能供电系统。这也是当前国内外工程人员所努力的方向。

2、智能建筑中安全事务管理控制的实现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建筑安全,尤其是住宅安全成为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以及住宅建筑的设计施工中,消防安全工程、安防工程建设等已经成为了常规的建设内容。安防系统主要以视频监控以及放到报警系统为主,智能建筑中需要对这些系统的性能予以提升。例如,可以通过采用智能传感技术的方式,诸如能够在超低照度下正常工作的CCD、采集生物特征的探测设备等,提高智能建筑中安防设备的灵敏度。另外,因为只能建筑中布置了大量的探测设备,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必须设置智能分析系统,诸如人体分析系统、面容对比分析系统、街景分析系统、人流密度分析系统以及人数统计系统等。这些都将提高智能建筑的综合“感知能力”。

为了能够提高智能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灵敏度以及工作可靠性,在智能建筑中可以对传统的火灾探测设备进行改革,例如可以通过使用视频遥感、光纤传感等设备来感知火灾信息。同时,将微处理器植入传统火灾探测器中,增强程序的智能识别能力,使之成为一个智能探测器,从而提升报警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3、形成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IPV6、EPON、GPON等应用推动了电话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以及互联网的融合,再结合物流网络的迅速发展,新型的物联网正在人们身边形成。未来智能建筑在信息网络构建中甚至可以通过使用全光通信以及无线通信的方式将建筑自身融入到物联网当中,通过将自身纳入到捂脸网络中的方式实现智能建筑管理、运营的网络化。

结语: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这些都给智能化建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建筑智能化是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其更舒适、安全、便捷的同时,也将使得建筑物更加绿色环保,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带来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潘祖伟. 探讨中小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发展[J]. 科技资讯,2010(20).

[2]郑裕衫.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趋向[J].科技促进发展,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