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疗法;经验
1简述支气管哮喘
目前临床研究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其它多种细胞参与反应而引起的气道慢性、持久性炎症性疾病[2]。气道阻力在短期内发生明显改变[3]。临床症状表现为喘息、气急、胸闷或者咳嗽等症状,通常在夜间或者清晨发作及加剧。中医认为,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患,其本质是宿痰内伏于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在发病机理上责之为"正虚邪实","正虚"为肺、脾、肾三脏之虚,功能不足。"邪实"为外邪袭表,痰浊阻肺,肺气上逆,发为喘咳哮鸣。治疗当分发作期和缓解期,分别治之,对哮喘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应先辨寒热,以祛邪治肺为主,如散寒化饮,豁痰平喘等;缓解期治疗宜审察虚实,以扶正固本为主, 培补肾阴肾阳,以及脾肺之气,如以益气固表, 温肾纳气,益气健脾等治之以调补脏气以巩固疗效,防止再发或延长缓解期;迁延顽固者需标本并治,有所侧重。因哮喘病情复杂多变,需辩证治疗,切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药,要根据病情变化,抓主要矛盾,随证加减,方可取效。
2治疗方法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给予抗生素,β2激动剂,抗胆碱药,茶碱类,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措施。同时辅以中医中药治疗。据此曲齐生教授自拟"平喘汤",意在清热化痰、平喘止咳、健脾利湿。平喘汤基本组方:生麻黄15g、金银花30g、连翘15g、射干12g、虎杖15g、紫苏子12g、 紫苑15g、广地龙10g、 半夏12g 、茯苓12g 、白术 6g、 杏仁10g、 五味子10g、 白果10g、 甘草10g。方中以生麻黄、金银花、连翘为君药,麻黄苦辛性温,能宣发肺气而平喘止咳,金银花,连翘苦辛性寒,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三药相须为用,一温一寒,寒温并用,共奏止咳平喘,疏散风热之效。射干祛痰利肺,止咳平喘,虎杖活血祛瘀、化痰止咳,紫苏子 紫苑降气平喘,化痰止咳,广地龙祛风解痉,以祛顽痰共为臣药,以助平喘止咳,祛痰利肺,同时,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白术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共为臣药用,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五味子、杏仁、白果、半夏为佐药,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发散之品,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能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白果化痰定喘、半夏燥湿化痰亦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平喘止咳、健脾利湿之功效。本方配伍特点有2:①麻黄、金银花、连翘相须为用,一温一寒,寒温并用,共奏止咳平喘,疏散风热之效;②茯苓、白术相须为用,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基础上兼顾健脾利湿,哮喘本质是宿痰伏肺,脾为生痰之源,痰饮皆湿聚而成,但湿又源于脾胃,总由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而致。故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基础上兼顾健脾利湿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药理研究表明[4],麻黄有扩张支气管、解除气管痉挛的作用,并有抗病毒、抗过敏及拟肾上腺素的作用;半夏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清除炎性分泌物,止咳平喘等功能;金银花和连翘能有效地抑制嗜酸粒细胞的异常升高,明显改善通气功能;紫苏子、杏仁、紫苑能扩张支气管,稀释痰液,并能对抗毛果云香碱及组织胺所致的支气管痉挛,因而有明显的解痉平喘作用[5];五味子其有"抗应激作用及适应原"样作用,即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并且具有平喘镇咳的作用;地龙对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对组胺所致过敏性哮喘有阻抗作用;甘草能通过增强和延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而发挥抗感染作用,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6]; 急性期在此基础方上若偏热症者加石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等以增清热平喘之功;偏寒症者加细辛、干姜等增温肺散寒、祛痰平喘之效;偏痰湿重者加亭苈子、茯苓等以祛湿化痰;偏湿热重者加瓜蒌、枇杷叶、胆南星、竹沥等以助清热化痰之力;血瘀者加当归、丹参、全瓜蒌等活血化瘀。缓解期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常用黄芪、防风、白术、山药、女贞子、蛤蚧、旱莲草等药物,在宣肺化痰的同时益气健脾以绝生痰之源、益肾固本以纳上逆之气。
3典型病例
3.1 急性期 谢某,男,33岁,2012年4月2日初诊。自幼哮喘病史,主要发作于春秋两季,常因感冒或受凉而诱发,素体全身乏力,喜冷饮,体型偏胖。此次因感冒再次发作,自诉气喘、咳嗽、胸闷,喉间有痰鸣之声,痰不易咯出,痰色黄,舌苔薄黄,质暗紫,脉细滑略数。证属痰热蕴结、肺失宣降,治以宣肺清热、平喘降气。予以西药顺尔宁口服加普米克令舒及可必特雾化吸入。中药方药如下:生麻黄15g、 金银花30g 、连翘15g、半夏12g、 杏仁10g 、紫苏子12g、 紫苑15g、五味子10g、虎杖15g、甘草10g、射干12g、白果10g、地龙10g、石膏30g、 黄芩15g、枇杷叶15g。7剂,水煎服,1剂/d,分4次口服。7d后,患者复诊自诉气喘略有缓解,但时有自汗,口干较著,咽痒,小便黄,舌苔薄黄,脉细数。此时夹有气阴两虚之候,原方加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治法,上方去金银花、连翘,加太子参10g、沙参15 g、玉蝴蝶15g、马勃15g、玉竹15g,以增其益气养阴之效。再服10剂后气喘、咳嗽症状明显缓解,三诊患者略有乏力、便溏、偶有轻咳,上方去玉竹、马勃、玉蝴蝶、黄芩,石膏,广地龙,白果以减其清热之力,加陈皮10g、茯苓12g、党参15g,扁豆20g,百部9g增其健脾之功,服10剂后患者自述上述症状好转,待病情进一步稳定,曲齐生教授根据患者自身病情拟定膏方,患者连服3个月,哮喘至今未犯。
根据患者发病时症状、体征及脉诊,患者属于外感风寒入里化热,导致痰热蕴结,肺失宣降,故予以此方治疗,方中麻黄平喘止咳,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半夏燥湿化痰,杏仁 紫苏子 紫苑降气平喘,化痰止咳,五味子平喘镇咳,虎杖能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射干祛痰、利咽,白果化痰定喘,广地龙祛风解痉,以祛顽痰,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之功效。患者服用7d后,气喘略缓解,但口干较著,咽痒,小便黄,舌苔薄黄腻,质暗紫,脉细滑。此时夹有气阴两虚之候,故调整方药,虚实兼顾,在清热宣肺、降气平喘的基础上加以太子参,沙参,玉蝴蝶,马勃,玉竹等益气养阴药。三诊患者略有乏力、便溏、偶有轻咳,上方去玉竹、马勃、玉蝴蝶、黄芩,石膏,广地龙,白果以减其清热之力,加陈皮10g、茯苓12g、党参15g,扁豆20g,百部9g增其健脾之功,服药后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好转,最为关键之处在于待患者病情稳定,为患者制定膏方,进行进一步防治,以达到明显减少哮喘复发次数、减轻复发程度,乃至达到不发作,此为治疗的精湛之处。
3.2 缓解期 患者,男,48岁,有支气管哮喘病史,2012年2月就诊,既往反复咳喘30年病史,此次发作3个月。症见气息短促,动则尤甚,咳嗽痰多,面色不华,舌淡黯,苔白,脉沉细。平素一直使用氨茶碱片及舒利迭气雾吸入剂。辨证属肺肾两虚,痰湿瘀阻。予以温肾纳气,健脾利湿治疗。曲齐生教授在组方中用到:生麻黄15g、半夏12g、杏仁10g、紫苏子12g、紫苑15g、五味子10g、虎杖15g、甘草10g、射干12g、白果10g、地龙10g、黄芪 龙骨30g、牡蛎30g、莱菔子15g、沉香 3g(研末冲服) 。在原方基础上去金银花、连翘减其清热之功,加入黄芪 龙骨30g 牡蛎 30g 莱菔子 15g 沉香 3g(研末冲服)以补养肺肾,纳气平喘。服用7剂后,患者自觉气短有所好转,仍有间断咳嗽,痰多,大便稀溏,乏力,遇劳加重。继续服用上方,7d后自诉气短、咳痰、大便稀溏、乏力皆有好转。三诊继续沿用此方2w,期间配合穴位贴敷及穴位注射,症状得到很好控制,季节交换时未有大发作,说明治疗有效。继续观察,注意平素饮食、起居调养。
此例为缓解期巩固治疗者,辨证属"肺肾两虚,痰湿瘀阻"型,予以"温肾纳气,健脾利湿"。方中麻黄平喘止咳,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半夏燥湿化痰,杏仁、紫苏子、紫苑降气平喘,化痰止咳,五味子平喘镇咳,虎杖能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黄芪补气固表,使肺气充盛,宣降自如,伏痰难以停留于肺;广地龙祛风解痉,以祛顽痰,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肾纳气,健脾利湿之效。
支气管哮喘多在突然受凉或气候寒暖交替时发作,因此,在气候变化时哮喘患者应慎起居、避风寒,同时应注意适当运动,以增强体质,抵抗外来邪气侵袭。平时应清淡饮食,少食肥厚甜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忌辛辣之品,以免耗阴伤肺。此外,根据《内经》里"春夏养阳"及古人"冬病夏治"原理,导师主张每年"头伏"起或"一九"起进行穴位敷贴治疗,以温补肺经阳气,扶正固本,可取得较好疗效。导师以其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治疗哮喘屡见成效,笔者深刻领悟到了治疗哮喘关键在于辨明寒热虚实,将辨证用药与对症用药相结合,笔者将谨记于心,并用之于临床。
参考文献:
[1]侯显明.哮喘治疗基本问题的综合评价[J].实用肺科杂志,1995,2(2)∶6.
[2]李明华.支气管哮喘的新概念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路[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10)∶620.
[3]王宠林.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和诊治的一些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9)∶527.
[4]李忠.免疫中药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192.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范文2
【摘要】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授课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概念,讲解具体操作步骤,并结合实例由学生亲自操作,体会如何应用。实践表明该方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循证医学 临床思维方法 中西医结合 教学改革
临床诊断思维,是医生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于疾病的认识过程。采用的思维方法是哲学的认识论运用于临床上的典型实例,思维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对疾病诊断的正确性,必将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实践技能要求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1]。我们在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开设的《临床基本诊疗技能》选修课中非常重视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同时结合现代方法学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循证医学是指在各种医疗行为和决策时都必须遵循最新的科学证据。被誉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也必将是指导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方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理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rt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的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2]。lw881.com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任何医疗措施的确定,即医生处理患者、专家制定治疗措施、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根据现有客观的、最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ebm已被当今医学界公认为对指导临床实践、制定计划、解释结果和临床决策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方法学。在医学教育研究中引入循证思想,也是近年来国外医学教育研究较热门的课题。
1 加强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培养的必要性
1.1 循证医学是发展中医药学,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中医药学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临床疗效是其优势,更是中医药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临床疗效虽确切,但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重视不够,往往对临床疗效不能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评价,严重束缚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体现在辨病与辨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西药与中药结合,最终目的就是把提高疗效作为最高的原则。中西医结合虽不是唯一途径,但是一个很重要的传承发展传统医药途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在校生,肩负着提高中医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实现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任,完成这些工作的前提是掌握大量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他们同时也面临着有限时间和无限知识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中引进全新的方法学——循证医学的理念,促进中医药与世界接轨。只有把中医药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变成具有确切科学依据的有效疗法,只有依靠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 )将中医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进行严格验证,才能转化为最佳的客观证据,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临床决策的失误。
近三十年来,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报道使临床医生面临着时间有限和众多文献的矛盾,如何进行文献评价,从良莠不齐的文献中选择精华则是ebm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国家从“六五”至“十五”期间资助一大批中医学课题,一些成果相继问世,如“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风病证候学、治疗学研究,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等项课题的临床研究部分都是多中心的rct,所报道的文献质量较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使学生掌握检索、评价文献方法,如果将这些成果评价后应用于临床实践势必会提高他们的临床决策能力,从而提高疗效。另外中华中医药学会各分会为规范临床治疗编写的相应领域指南,其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参考符合ebm原则的多中心rct结论,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ebm知识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
1.2 循证医学是评价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改革的依据 循证医学不但给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使疾病的诊治更准确、更有效、更安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中引入并实施循证医学,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医学实践,激发内在兴趣,避免了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传统的经验医学教育中,大课讲授、小组讨论、床旁带教见习等各种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学生讲授,考试也是强调理论知识,学期结束时以分数高低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当中,更没有寻找证据和实践的机会。近年针对以往医学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各种医学模拟技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等新兴教学手段和评估方法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医学教学实践。以实践为导向,变灌输式教学为共同探索。把ebm理念引入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中,教会学生如何去收集证据、检索文献、评估和利用证据,培养学生一种全新的医学思维方式,训练诊断与防治疾病的临床思维,使他们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乃至今后从医过程中主动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进行临床实践;教会学生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寻找最佳证据融入临床判断中,才能做出最佳决策和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因此,循证医学一方面有利于临床教育创新;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促进多学科的交叉结合,如计算机、英语与中西医结合。这些全新的改革效果评价同样需要采用循证医学方法。
1.3 循证医学知识尚未普及目前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循证医学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大多数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尚未接触循证医学, 临床医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现状不尽如人意,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课题的设计方案缺乏经过大规模rct 验证。尤其是临床教师对循证医学也不甚了解,更谈不上主动培养学生实践循证医学的能力,这是当今教学中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3,4]。
2 循证医学融入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的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循证医学的原则、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为将来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2.2 教学方式根据华西医学中心李幼平教授等[5]提出对新入校的医学生应尽早开设循证医学课程,介绍循证医学理念与原理,我们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二、三年级学生中开设了《临床基本诊疗技能》选修课,在介绍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时适时引入循证医学理念。计划用3个学时讲授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采用案例式、问题式教学法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收集资料、评价证据。并且提出问题由学生课下通过运用计算机检索工具收集资料,最后安排一次讨论课,内容是如何利用ebm的思维来解决临床问题。
2.3 教学内容首先介绍循证医学理念与原则,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经验医学缺陷与循证医学优势,把握住循证医学的精髓,避免陷入误区。这是循证医学理念在学生思想中的启蒙阶段,也是应教会临床前期医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最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循证医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即:提出问题——收集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估进行循证医学实践。例如选定一个专题“冠心病与血脂”进行检索尝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集体组织讨论,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重点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检索实习后得出结论:①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②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必备条件。③冠心病防治中降低ldl-c已确定为首要目标。④应用药物升高hdl-c以达到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结果不一致,尚需扩大规模进行临床观察。⑤他汀类药物是目前降低ldl-c最强效的药物。⑥他汀类药物长期应用可损伤肝脏和肾脏。由此提出思考问题 “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调节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危险事件发生”。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拓宽了思路,提高了兴趣,又锻炼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了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循证医学研究的方法也具有双重性,其理论尚在不断完善,很多研究仍在探索中[6]。但可以肯定的是,循证医学与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融合的思路对于提高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研究水平,尤其是研究的设计水平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这种研究的结果也必将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正确决策提供更加可靠和有说服力的依据。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将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推动现代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世纪人才需要“知识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春虎,温海青,纪正春.当前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5,22(4):362.
[2]王家良.循证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welsby p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guidelines, personality types, relatives and absolutes[j]. j eval clin pract 2002,8:163.
[4]finkel ml, brown ha, gerber lm, et al. 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medical students[j]. med teach 2003,25:202.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范文3
(安徽财经大学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级数进行研究,通过使用欧拉公式、建立代数方程和微分方程三种方法求得了这类数项级数的和.
关键词 :数项级数;求和;幂级数;微分方程
中图分类号:O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01-02
1 引言
数项级数求和一直是微分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当级数通项稍微复杂一些,级数的求和就变得很困难.本文对级数进行研究,根据该级数通项的特点,我们通过利用欧拉公式、建立代数方程和微分方程的方法求得了它们的和.
2 解法分析
首先,由正项级数的比较判别法[1][2]易知,当|q|<1时,收敛.下面我们分别使用三种方法求出它们的和.
2.1 欧拉公式法
2.2 代数方程法[4]
2.3 微分方程法
解得
参考文献:
〔1〕陈守义.数学分析选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60.
〔2〕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新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淅的认识,没有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究其原因,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在科研上完全机械地借用西医科研方法而忽略中医自身的特点有关。本文通过对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模式与误区、中西医结合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解决中西医结合学科科研方法误区的思路和方向。
一、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的模式及误区
1.1 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是现今借鉴西医研究方法较为完善的一种中医药现代科研方法,这也是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植物药现代提取工艺研究、中药或提取物在机体内产生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临床疗效实验研究。这种模式将中药完全按照西药开发过程进行研究,最有名的当属青蒿素的研究,其他还有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有益气、活血、生津等功效的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研究,某味中草药抗病毒、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等。虽然较多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也明显存在“舍帅保车”的误区,丢弃中医整体观,不以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中药使用,致使药效发挥受到限制,药物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突出,特别是在西医院应用时,中药制剂的不正确使用所致不良事件屡见不鲜。
1.2 Meta分析与文献综述
这是一种很好的临床经验积累学习的方法。Meta分析作为科研与临床的良好纽带,在西医基础研究-临床成果转化-联系指导临床医生的过程中被应用得淋漓尽致,以致发展为一个专门学科――循证医学。在国内,由于缺乏如国外科研严格谨慎的态度,很多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借鉴现象较为严重,科研创新较少,对于Meta分析、文献综述的真实性、前沿性有一定影响。
1.3 中西医结合疗效与西医疗效的对比分析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有不少此类研究,很多疾病都有两种治疗方法的相关疗效对比研究,其最后结论常常是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更好,值得推广。这类研究多以西医为主,中医仅为辅或从属性作用,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推广有着积极作用,但其对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少有实质性作用。
1.4 某一治法对某证、某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这是传统中医临床研究的延续,借助统计学、流行病、传染病等方法结合相关电脑软件等现代工具使得中医研究更加高效、深入。这种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学习方式,但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却不免让研究者力不从心。因为法同治不同,方亦不一定相同,按严谨、周密、精确的西方医学研究方法,这种模式在技术方法设计上难度较大,很难达到统一标准,在推理环节更是难以按数理等还原论逻辑让人达到信服。方药、针灸取穴组合灵活、变化多样,所以在中医的学习中对规律方法的总结很重要;此外,治法之下的灵活运用需要临床积累,万变不离其“宗”,医“宗”需要在临床中长年摸索,慢慢领会感悟。
二、中西医结合建设的现状
在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建设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急腹症、骨折、针刺麻醉及针刺镇痛原理,多脏器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等研究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医院建设及临床发展方面,截至2012年,我国已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256家,拥有中西医结合医院执业医师13568名,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人次为27 025 861人次,门急诊人次为26 336 118人次。通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交流,及中医药西医科研数据支持,使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界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传播。当然,中西医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误区,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赘述,这些问题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以糖尿病这一类慢性病为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突出的优势,如今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已经由传统胰岛素注射扩展到中医汤药、针灸以及太极拳、五禽戏、推拿、气功等养生锻炼。除血糖控制外,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症状缓解、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有着突出的疗效,这也是现今医学界有目共睹的事实。
三、中西医结合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慢性非传染病的比例大为提高,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单纯采用中医或西医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而中西医结合能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这种改变无疑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大环境。特别是目前我国在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而全科医学在我国发展很缓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全科医生只有通过转岗培训,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无疑是转岗培训的首选对象,中西医结合转型的全科医生将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特点,既要“中医西化”又要“西医中化”,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比如在药物运用上不能以中药代替中医,诊治上要正确处理“四诊”与西医检查的关系,疗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医衡量中医疗效,也不可以仅在实验室验证中医。本文非对现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将查阅文献、参与科研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误区罗列出来,供初涉医学的新人吸取前人发展中医道路上的探索经验。做到正确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两门医学,既要认真学习西医,特别是西医分子生物学、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又要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从传统中医角度感悟中医,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加强中医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吸收中医精华,并以基础研究发展带动临床发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新事物产生之初必定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知道问题所在,不断改善,随着认识的深入、理论的完善、经验的积累,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中西医结合学科会有一个美好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邓崇平.中西医结合现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3):77-79.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在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1]。中西医临床医学则属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二级学科,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临床医疗实践中既有中医药学方法,又有现代医药学方法的特殊历史和现实条件下产生的。是两门相邻学科彼此相互渗透、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和互相融合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在多个专科领域中和中医药学及现代医学的临床有不可分割的渊源联系。它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提高我国医学科学水平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其宗旨就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为我所用,解决临床实际。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可以说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效果是明显的,本文对相关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疾病的临床观察结果进行了归纳整理,以充分说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效果。
1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效果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效果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本病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形成空洞。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起发病。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文献[2]中研究了抗结核西药与中医百合固金汤结合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文献[2]中将60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0例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单独用抗结核两药治疗,30例肺结核患者口服百合汤加减与西药结合治疗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及胸片病灶吸收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在改善临床症状、病灶吸收方面均优于治疗前(P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临床上很多高血压病人特别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较多的伴有高血压。
研究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文献[3]中选择了2009年7月~2010年5月期闻诊治的155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仅给予西药坎地沙坦及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平肝降压汤治疗,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有效率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
将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各40例,2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疗程均为4用。结果显示治疗纽心绞痛疗效评定及心电田疗效、血液流变学变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疗效可靠。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 脑梗死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水肿的临床治疗效果 脑水肿是指脑内水分增加、导致脑容积增大的病理现象,是脑组织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可致颅内高压,损伤脑组织,临床上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炎,脑膜炎等),脑血管疾病,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肿瘤),癫痫发作;以及全身性疾病如中毒性痢疾、重型肺炎。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的临床治疗效果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未婚及已婚未育者。
2 结论
本文搜集了相关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疾病的临床资料,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多种疾病时的临床治疗效果良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阶,何庆勇,李海霞.中西医结合方法论与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6):565.
[2] 李阳. 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2011,16(1):150-151.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优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73-02
1中西医结合在内科治疗中的发展
1.1历史发展
①起始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响应的号召,既要继承传统中医,又要学习西医并以之发展中医。1955年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1958年第一批高级中西结合医生进入社会。该阶段的临床特点是:以西医的明确诊断结果为基本,进一步开展中医辨证,通过查找辨证与治疗的规律来提高治疗效果。②缓慢发展阶段(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总体缓慢,但是出现了一些专门针对某一类病症的医学研究,如一系列单方、复方疗效药的研发,虽然研究较为局限,但可以说是对中西结合的纵深研究。③快速发展阶段(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该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病症的范围更广、更深入,对表现为临床实践与实验相结合,在内科方面几乎涵盖了所有疾病,诸如冠心病、肠胃炎等疾病研究和治疗方面成果显著。
1.2当展趋势
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已经变化为纵深发展趋势,更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所认可,主要表现为:①我国不断加深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和理论基础,未来发展态势良好。②随着更多的国外医学人士的认可和加入,中西医结合必将形成一个新的医学分支,并构建其特有的知识理论网络,最终趋于完善的医学体系。③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深化,还将有更多的中医药品实现西化制作,例如针剂、口服药剂等,用途也将从治疗向保健辐射。
2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优势
传统中医和西医在多数人观念中表现为:“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中医内治、西医外治”等,这种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医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各自具备的优势和劣势。但总体来讲,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其目的都是通过医疗手段为病患排除疾病,保障病人的身体健康。因此,中西医的结合实际上就是两者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最终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2.1疾病检查优势
中医主要检查手段主要是诊法合参,即望、闻、问、切分别进行,并将诊断结果结合起来,获得下一步的治疗所需资料,该方法在判定时具有客观片面性,但缺乏缺乏对病患身体内部具体情况的细致了解。西医通过声光科学技术,包括CT、核磁共振、超声波检测等将病人体内的情况直观地展现出来,而血、尿常规的检测能够直接反应人体病变时身体机理的异常。中西医的结合,可以说是及病患内外表现为一体,能够对其病情进行综合判定,更加准确全面地检查出病情、病因,有利于对症下药。
2.2疾病治疗优势
中医用药一般气味浓厚、味道苦涩,并且伴有一定的毒性,病人在服用时常常产生排斥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但是在某些特定疾病方面(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经过中药治疗之后,能够实现根治。西医用药常以针剂、口服等形式出现,一般见效较快,例如治疗急性肠炎、胃炎、胆囊炎等方面效果良好。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时的运用,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开展不同的治疗手段,并且中医辨证对于治疗过程还有很高的保障效果,可以见中西医结合治疗集中了两种医学手段的优势,更快更准确地剪除患者的痛苦。
3如何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效率
3.1强化中医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
作为一个中医专业人员,如果对中医的专业性技能都不能做到高水准,那更勿用谈中医结合了。因此,中医工作队伍中的人员必须先做到将中医特色贯穿治疗过程,同时不断学习中医有关医药、医疗文化知识,注重学习中医医疗理论。医院相关领导要制定中医知识学习计划与目标,定期开展学习汇报讲座,让中医工作队伍中的人员具备充分的理论基础。还要做好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的工作,让后进中医人员在提高理论基础的同时吸收医院在以往治疗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同时,还要将中医人员多参与临床治疗,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中积累经验并找到新的工作方法。
3.2坚持中医治疗特色
现在的医院行业是西医一支独秀的局面,真正用到中医医学、中草药的情况少之又少。为了保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率,就必须先强化中医治疗的特色。首先要通过制定相关规定来提高中草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使用比重,保证中医人员对中草药的应用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对中医治疗多样性进行充分的展现,利用中医治疗中的非药物疗法,如针灸、穴位贴敷、中医热磁疗和耳穴压豆等,以此来保证治疗过程中的中医特色。
3.3加强对中医特色的优势的宣传
定期举行有关中医治疗的健康讲座,并利用宣传栏等可以用资源,对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大力宣传,使广大群众对中医特色有理性的了解,增加群众对中医药治疗的支持。与此同时还要做好中医药的对口支援工作,组织中医人员定期或是不定期的进社区举办义诊,帮助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疗水准。
3.4鼓励医疗人员对中西医药理知识进行融合
医院要制定内部学习制度,加强对医疗人员的培训,鼓励中医人员学习西医文化,西医人员学习中医文化,大力培养中西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从形式上的工作转移到医疗人员的实际技能上。同时医院还要建立中西结合特色的评价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切实有效地提高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
3.5提高医疗人员工作素质
全面加强医疗人员的医疗技能和服务观念的培训,保证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效果。全面建设医疗员工挂牌上岗制度,建设对外评价机制,设立相应奖惩制度,全面提高医疗人员的工作素质,保证治疗过程的品质,使患者对医院和中西结合的特色有广泛好评。
4总结
医疗事业是每一个国家的基础,直接关系着国民身体素质问题。中、西医体系作为我国和西方医疗的精粹,固然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实现中西医的结合,能够消弭这种技术和学术上的短板,实现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