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范文1
呼吸的练习包含了很多理论和学问,但简单的呼吸法是一种不需要特定场地和特定设施就可以放松身心的方式,我们推荐给大家的正是这样一套简单易行的呼吸法,以便于每个人日常习练。
新手上路
动作解说:
1两脚分开,自然站立,两臂自然垂落在身体两侧;鼻吸气,张口呼气发“哈”声。想象自己与自然万物共同呼吸、能量交换。
2鼻吸气,同时头微后仰;张口呼气发“哈”声,同时头部还原,目视前方。想象自己与自然万物共同呼吸、能量交换。
3鼻吸气,同时头微后仰,两手臂向前侧方抬起至大约双眼的高度,掌心向上;张口呼气发“哈”声,并转掌心向下,头部、手臂放松还原,目视前方。想象自己与自然万物共同呼吸、能量交换。
4鼻吸气、头微后仰,同时两手臂由身体两侧举起至头顶上方如环抱状,掌心向下,并想象自己手中捧着大自然的清气;鼻呼气,两手下按到小腹前,放松手臂收回身体两侧,同时想象“清气”从头顶到脚如沐浴一般冲刷整个身体,一切病痛、烦恼皆化为乌有,身体变得洁白无暇、晶莹剔透。
5两手在腹前向肚脐方向“拢气”,两手顺势虎叉相叠,掌心向内,轻轻贴在肚脐上,静养,全身放松,心情愉悦。
6两手还原体侧,练功结束。动作要求:所有的呼吸、动作及意念都应协调一致,同时进行。
深度解说
无论在中医、养生保健的角度还是现代医学的角度,理想的呼吸状态都应该是均匀、细密、柔和、深长的。在传统中医学和养生学的角度来看,每一次呼吸都是推动身体气血运行的原动力。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范文2
1中医内科学术语标准化的意义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化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备条件。科技名词术语是反映科技专业概念的一种形式和意义结合的语言符号,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中医内科学的名词术语属于应用在中医学领域的科技名词术语的一部分,是反映中医内科学专业概念的有效形式。随着几千年的发展,中医现有的内科常用术语词汇已形成了具有独特自身语言特点的术语词汇集合。但从科学意义角度出发,术语词汇不应是简单的术语集合,而应成为具有完整概念体系并与之相对应的始终贯一的术语体系。术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中医内科学术语标准的制定,既要符合术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要符合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与规定。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对内科学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是目前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中医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1.1标准与标准化标准(standard)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和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社会效益为目的”
[1]。标准化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1]。
1.2术语标准术语(term)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2]。术语标准(termnologystand-ard)是指与术语有关的标准,通常带有定义,有时附有注释、图表、示例等。即由标准部门公布的规范化的术语系统。
我国的名词统一工作,有着古老的光荣历史。从2000多年前的《尔雅》和1700多年前的《说文解字》到近现代的辞海、辞源及中医大辞典等都贯穿着我国名词统一工作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在我国,初级状态的术语标准化工作是“古已有之”的。
2中医内科学(治法学术语标准化的意义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化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备条件的发展特点。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医学科学,中医内科学用语是在汉语发展的背景环境下的专用词语。其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医学理论的语言结构属于汉语语言结构。其逻辑结构反映出中国传统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就概念系统而言,中国传统思维对概念的第一要求是名实相符,故不完全具有纯抽象的性质。
2.1词的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现象中医内科学词汇的发展,符合汉语发展的一般特征,其中,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就是其较鲜明的特征之一。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词多义,构成了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中有一个义项是本义,其它义项是由本义派生的引申义。如中医学中的平肝熄风法。平肝熄风,其既是中药功效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又是中医内科学治法的一个常用术语。在表述其定义的时候,应该按照标准的制定原则,分析原始资料(资料搜集而定),标识出属于该领域的概念,进行定义。并对其上位概念及下位概念进行界定。既对平肝熄风在中医治法领域中的概念进行标识和界定。再则,《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和规范化的九项原则》中规定,科技术语必须具有单义性,即科技术语是单一的、专用的。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固定的术语,也即是一词一义。对个别一词多义者则分别定名。在治法领域对“平肝熄风法”分为清热熄风法和凉血熄风法,确保语义的单一性。另外,一义多词也是中医内科学治法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概念的确定及定义的表述中,需要根据标准的制定原则,“如存在同义词,建立只选择一个为优先术语。”将不同表述的词语,根据表述的含义特点,明确其所属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分析其历史源流的发展,确定为同一概念表述的的,统一到同一术语的表述中,其它归属到同义词等其它范畴中,如攻下冷积法,攻逐寒积法。
2.2词性的无固定形态和不确定性汉语词性有两大特点:第一,基本上无固定的形态;第二,词性非常灵活多变。就中医内科学治法术语而言,也兼具有这两个基本的特点。汉语的构词法就是汉语语素构成词语的方法。汉语的构词法类型主要是合成法,还有少数类型是派生法和缩略法。
由于中医术语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文化、宗教的影响,使其词性是随时而变的,较为灵活自由。在中医治法术语的语义分析的时候,应由僵化的“语义为准”原则到灵活的“功能为准的原则转变,就可以自然地理顺许多语法现象,而且可以令分析更加简便。
中华医学发展历史悠久,其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中医术语,短语,短句,它们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这些语言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大量的中医文化特征和中医特色。因此中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3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标准化的方式探讨标准的制订需要按照既定的程序执行,在本项研究中,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标准的制定也严格遵循既定的工作程序进行。
3.1拟确概念数量从标准的角度来讲,概念的范围只包括本学科领域的专有概念,概念的数量:一般来说,概念的数量不超过200个,如果超过200个,就应将该项目划分成若干子项。并保持标准的完整性、系统性,可划分为章、条。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确定概念208个,其术语标准采用章条划分法。分为清热法、温里法、解表法等21大类,其清热法,又分为6个亚类。
3.2术语数据的采集与记录在术语数据的采集方面,确定较为权威的教科书、原有标准、政策法规、准则等作为术语数据采集的原始资料,(分析原始资料,标识出属于该领域的概念。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信息收集信息源《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部分委员会》、《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等10余本书籍的内容,收集信息包括同义词、近义词(以便于比较和分析)、反义词、缩写形式、完整形式、符号(如果有)、术语的解释,术语名词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等。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信息收集的记录包括:源文献、源文献页码、采集者。其每一术语的信息采集,必须规范、全面。
3.3遵循术语“约定俗成”的原则在标识该领域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术语表在强调规范化的同时,遵循术语“约定俗成”的原则,根据术语出现的频次来决定术语的取舍。选择中医内科学较为权威的4本著作,统计术语在书中出现的频次,并计算出总的频次,初步筛选术语表。当科学性与约定俗成发生矛盾时应服从科学性。如存在同义词,只选择一个为优先术语,并所用术语符合公认的构词原则。
3.4中医内科学(治法部分)术语的定义术语定义表述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根据GB/T10112-199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中的规定进行。术语标准避免重复,在对某些概念建立有关术语和定义之前,查明在其他标准中如GB/T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该概念是否已有术语和定义。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文化建设;塑造;医院个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塑造医院独特的个性魅丽。下面就以三门峡市中医院为例,解读医院文化建设与医院个性的塑造。药——源于绿色取之自然,医——源于继承取之精湛。德——源于品质取之诚信,爱——源于奉献取之和谐。自然、精湛、诚信、和谐是三门峡市中医院的医院文化,她用药、医、德、爱浓缩了医院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环境形象体系建设的全部。国家卫生部王国强副部长、河南省卫生厅夏祖昌副厅长、黄红霞副厅长等国家及省市领导多次莅临三门峡市中医院视察指导,对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三门峡市中医院已成为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医院文化建设的一枝奇葩。
一、以自然之美展医院之秀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在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三门峡市中医院力求把中医文化之美体现在景致与自然相融通的最佳平衡点上。古朴典雅的仿唐式建筑群落,掩映在2000多平方米风景如画的园林景观中,园林景观由象征着中医精神的“悬壶济世”、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牧童短笛”和长达66米,集中了历代中医老祖浮雕形象的“中医文化墙”组成。广场中央红灰两色花岗岩铺就的“中国结”图案象征了悠悠五千年的中国情结。巨大而通透的玻璃幕墙,映衬出门诊大厅传统与时尚的有机融合。由草书的“中”字为主要设计元素的院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以纯净的白色为底色的院旗,院徽图案居中设置,于醒目中放射着奋发向上的力量,在旗帜下,院歌《永不放弃》中:“我们用传承千年的智慧舒展你会心的笑意……我们用祖国医学的瑰宝绽放你青春的美丽……”,唱出了中医院人对人生信念的坚持和对生命的执著,让人感受到的是中医文化中继承与创新的契合之美。在门诊大楼与病房大楼之间,由曲折的中式回廊相连接,橙黄色的琉璃瓦屋檐下,悬挂着两排传统手制的红木灯笼,古色古香的中式红木雕花窗棂、中性仿古色调辅以精致的红木拼花边框的宣传版面,洋溢着无处不在的中国传统的韵味,呈现出中医文化中细节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三门峡市中医院通过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体现了医院宗旨,突出了中医药文化特色。在坚持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注重大众化、实用性、审美性和个性化的原则,做到艺术与实用的统一。
二、以精湛之技奠医院之基
医疗技术始终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强大基石,医疗技术的提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三门峡市中医院面向全国招聘引进学科带头人,录用研究生充实临床一线,邀请知名专家来院讲学、收徒带教,选派业务骨干到国家级医院学习进修,安排一线人员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建立长期协作,以国内一流专家团队搭建起一流的医疗技术平台。国家级重点专科的骨伤科,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在三门峡市乃至周边地区稳居骨伤科领域的龙头地位,住院病人占全市骨伤病人的60%以上,开展的新技术项目多次填补豫西地区技术空白,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立项与奖励;脑病科是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该科坚持走中西医发展之路,在脑中风、偏瘫、中风后遗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其先进的治疗手段和良好的疗效在本地区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该院针对亚健康人群在康复、养生、保健方面的需求,成立了本地区首家具有领先水平的集“诊断治疗、康复保健、推拿针灸、药浴熏蒸”为一体的国医堂和妇女、儿童、中老年“治未病”中心。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治未病”预防保健试点单位。为做到精细管理,该院不断探索,构建起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病人为中心),狠抓两个突出(重点专科,中医特色),深入开展三项活动(十项主题活动、全员岗位大练兵活动、三级医师查房竞赛活动),推进“四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化建设、业务规范化建设、人性化建设),加强五项管理(行政管理、医疗管理、药事管理、护理管理、医技管理),强化七种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人才意识、市场意识、科研意识),达到两个满意(病人、职工),两个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通过大胆探索和不断努力,三门峡市中医院逐步实现了“人才精尖、设备精良、技术精湛、管理精细”的工作目标,以精湛之技奠定了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基石。
三、以诚信之德铸医院之魂
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三门峡市中医院注重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开展了全员礼仪培训,使职工行有规,蹈有矩,从而使患者感受到中医人严谨规范的服务。同时,通过组织“三基三严”培训、中医基础知识比武和中医技能比武、全员岗位大练兵、三级医师查房竞赛活动,使医护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医院特别注重在医院内部倡导“家”的理念,职工生日当天,都能收到生日蛋糕和祝福贺卡;“六一”儿童节,14岁以下的职工子女都能收到精美礼物;九九重阳节,医院领导班子和60岁以上老职工共进晚餐;“八一”节,组织退伍军人座谈,感怀他们为国防事业作出的贡献;医院还组建了篮球队、舞蹈队、礼仪队,经常与兄弟单位开展活动,展现中医院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系列活动的有效开展,职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大幅提升。通过为患者提供规范、细致、周到和人性化的服务将医院诚信的形象树立起来,同时,职工们也强烈的感受到了医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强化了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思想情操。
四、以和谐之爱献医院之情
作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信赖的中医院,作为一座深受党和政府关心与支持的中医院,应该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回报社会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要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发挥中医药优势,让百姓通过中医院这个窗口,通过贴心、周到的服务,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造福百姓之情。来到三门峡市中医院“一站式的服务台”、“门诊服务中心”,简化了就诊流程;开放式划价、取药窗口,实现了“零距离服务”。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以及优良的医德医风,优异的服务质量,和谐的医患关系,确立了中医药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优势地位。三门峡市中医院把服务患者、回报社会的诚挚之情融入公益活动之中。组建了专家义诊医疗队、电影放映队,连续多年开展了“百场电影进百村”活动,不仅为广大农民朋友送去了精彩的电影,同时还送去了医疗科普知识及义诊服务;“六一”儿童节,医护人员到福利院慰问孤残儿童;麦收时节,将特制的防暑降温茶送到田间地头;炎炎夏日为辛勤的交警送去遮阳伞……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武术的审美方式;辨证统一;天人合一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sthetic Mode of Wushu Dialectical Unity
ZHANG Yuan-yua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23)
【Abstract】Chinese Wushu boasts of rich and colorful aesthetic thoughts and value, with a strong sense of aesthetic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both its contents and structure. So long a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Wushu is recognized, it will attract more attention from people. Wushu can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kind and the nature, the society and human itself.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ater and greater importance will be attached to the aesthetic value of Wushu.
【Keywords】Aesthetic mode of Wushu, dialectical unity,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
武术审美看重“天人合一”的境界。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到达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为一体,内外原无判隔”〔1〕。“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1 武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1 武术与自然界的和谐美
武术中,无论什么动作,都会将它与自然界中相关事物相联系,与有关情感相沟通,体现了中国武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即物化为我,我化为物,万物与我合一。大自然的无穷奥妙使人们产生了不少灵感,仿生自然就是重要的审美表现特征。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都可以与人的情感相联系,进而类推到动作之中,不断丰富武术动作意象。因此,无论是武术的技术原理、招术或动作等,都充分展现了武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美。
第一,动作中的自然仿生性。自然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我们的祖先在适应大自然的同时,出于对许多自然现象的仰慕,形象地用动作名称的形式将自然界的物象融入武术之中,以提示动作要领。这种自发的自然仿生,生动地反映出武术有自然的审美情趣。武术中自然仿生的例子很多。模仿山水的动作名称有“泰山压顶”,“顺水推舟”;模仿风云的动作名称有,“来风复雨”,“浮云起落”等等。“还有大量技法上借形喻势的动作意象,如“动如涛”、“静如岳”、“站如松”、“重如铁”、“轻如叶”、“快如风”,还有“拳如流星、眼似电”、“行步如流水”〔2〕,这些都是自然仿生的范例。
第二,动作中的动物仿生性。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与动物的频繁接触中学习动物,创造了熊经、鸟伸、兔浴、虎顾等仿生动作。东汉末年,华陀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特长创五禽戏,以除疾病,利蹄足。少林五拳就源于这种仿生,经改造提炼的龙、虎、豹、蛇、鹤五拳,可练神、骨、力气、精,五者相合,健身强体。象形拳的动物仿生特征更加鲜明。演练者将自身置于所表现的动物之中,从而获得表现生命,表现自然的审美体验。其它许多拳种也不乏动物仿生的动作和术语名称,如长拳的“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缓如鹰”,少林拳的“黑虎掏心”,八卦掌的“白蛇吐信”,太极拳的“白鹤亮翅”,都有力地说明了武术审美的动物仿生性特征。
自然仿生和动物仿生都说明,武术在形成和发展中,远取诸生,近取诸物,象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这种对动物、自然界非生物从动作、名称、方法、特点等全方位的效仿,正是武术返朴归真的和谐美,是武术对自然美的追求,体现为崇尚生命,崇尚自然,生命就是美,而这种美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武术中练习从动物与自然界中找出的合理动作,求得与自然的同步和谐统一。
1.2 武术与自然规律的和谐美
武术理论认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结构的体,一切人事活动只有顺乎自然,遵循其运行规律,生命才能得以存在和健康地发展。也就是说,人们习武练拳必须遵循自然的变化,服从客观规律,并与之保持适度的和谐,武术的这种合自然规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练习时讲究顺应四季节气。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规律。历来习武要“从春练到冬”,强调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但是在不同的季节,又各有侧重和讲究。如《形意拳理论》一书认为,“形意拳之锻炼,须要春发、夏放、秋收、冬藏。春天练拳时,应注重内气、内劲的焕发,走势宜悠,发劲宜柔,使筋络渐渐舒伸开展。夏天练拳则要适宜发放劲力,不至于伤筋扭骨或拉伤了韧带。中秋、深秋时节练拳,则应少发暴力,练时内收劲力。至严冬时节,更应随之而深藏劲力,不可急发暴力,因为这个时节发放劲力最容易伤筋骨,损坏韧带”。拳谚中有“朝练寅”的说法,其所依据的正是“天人合一”的中医学理论。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肺气旺盛之时,肺主一身之气,此时习武采气,可以增长功力。
第二,依乎地理方位。武术锻炼除了要求因时而变化外,对方位和地理环境也有相应的要求。不少拳谱在预备势中都有“面向正南,立正姿势”(《少林十二钩》),以及“面向南自然直立”(《太极拳》)等要求。南为阳,北为阴。武术中这种面南背北之势,与中国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的哲学思维有关。对于地理环境,在传统武术训练中,一般要求训练场所“须择山林茂盛之地,或奇观庄严之处,或房屋洁净之区”。八卦掌大师程廷华认为,训练中“得天气之精者为之精,得地气之灵者为之灵。两者皆得,方为神化之功。”无论四季节气,还是依乎方位和地理位置,都说明武术审美追求与自然界的时空变化规律的和谐统一。
2 形美与神美的和谐统一
武术之美,是在对生命现象的无限和谐中建构自身的,是注重身心的内外运动,符合生命的自由运动。身心关系这一范畴体现在武术中就是形神关系,它最能反映武术审美的本质特征。因为,武术运动是身心共同参与的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中华武术强调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和谐美,既注重练形,又注重练神。练形是非常重要的,但形美是初级的、肤浅的,而神美是高级的、深奥的,由形美到神美是由量的积累所获得的质的飞跃。练形是一种长期而又艰苦卓绝的练功过程,形体之阳刚美和阴柔美是武术审美的基本特征:神美是一种境界美,是在形美的基础之上对内在性的超越,表现出“静”和“虚”的审美特征,是武术审美的本质特征。
2.1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和谐统一
武术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根基是气,而气分阴阳。“武术中阴阳二气的运化是极其丰富的,表现在开合、刚柔、仰俯、起落、进退、屈伸、蓄发、呼吸、吞吐等,但武术美的基本特征不外是形体之阳刚美与阴柔美对立统一。”〔3〕中国古典美学认为,阳是主动的,武术中的阳刚之美是与动态分不开的。武术动作有快慢之分、大小之别,大动作,肢体要充分舒展;小动作,肢体要尽量裹缩。动作在空间层次、方向、位移上千变万化,层出不穷,错落有致,高如鹰击长空,低似鱼翔浅底,就其劲力而言,刚劲有快、猛、狠,发力短促,快速多变。武术中无论哪一拳种都具阳刚之美,如南拳因勇猛、快捷而具阳刚之美,即使是偏重阴柔之美的太极、八卦、形意拳也不例外。阴柔之美则与武术中的静态动作密切相关。静态指动作与动作之间相对静止的定势美。静态的定势有高低之分、仰俯之别,高的动作定势、低的动作造型,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形象。就其劲力而言,阴柔之美指柔劲、化劲、螺旋劲、滑劲、粘劲、绵劲等。最能体现出阴柔与阳刚之美的拳种莫过于太极、八卦、形意拳 。在武术的演练过程中,特别是传统拳种,其阴柔美与阳刚美的和谐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太极拳从刚到柔、从柔到刚的刚柔相济运动,使刚柔和谐统一,阴柔美、阳刚美相储并蓄,相互转化,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完美的境地。阴柔与阳刚之美分别从动作的运劲过程中和动作的落点上表现出来,其变换则是通过神态上的隐与显表现出来,隐则柔,呈阴柔之美;显则刚,呈阳刚之美。
2.2 静与虚的意境美
武术在形神共练的基础上,偏重于练神。神美是一种意境美,是一种和谐美,它是以审美主体的合目的性去契合审美客体的合规律性,这种审美客体的合规律性就是武术运动的规律,而审美主体的合目的性无非是健身性和技击性两种。健身性与武术养生规律的契合使武术之美表现出一种静的审美特征:技击性与武术运动规律的契合使武术呈现出一种虚的审美特征。
2.2.1 静的意境美
静,是对动的超越,是武术审美对生命主体的一种内在性超越,是形体对自身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神韵之美。它充分体现了形美与神美的和谐统一。养生武术就是通过以动练形和以静练神的思想达到对生命主体的内在性超越的。太极拳的动中求极静,充分说明了武术的养生之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静时寓动意,动中求静息,动静之机,即为太极。太极拳以动静的运动规律来体现千变万化的弧形运动,练太极不知动静之理,不懂运用动静之法,那就难达太极殿堂。”〔4〕
综上所述,武术这种合健身之目的的静之美是对内在性的超越,是武术审美方式的本质特征。
2.2.2 虚的意境美
“虚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首先是由老子提出的。老子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也就是说:现实世界的天地万物是虚与实(有)的对立统一。
技击武术审美方式的本质特征―虚之美。虚与实,有形与无形,作为阴阳二气化生的两个方面,首先,二者相互包含,表现出彼此吸引的趋势;其次,二者相互贯通,表现出彼此转化的势态。太极拳就很好地体现了武术的虚实统一。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要求在动作中要体现出虚实。传统拳中,所谓虚并不是全无力量,所谓实也不是全然占煞。从技击方面来说,太极推手所表现的“不丢不顶,粘连相随”的粘化劲更具有虚实的普遍意义和说服力,虚的方面的粘化总是以实的方面的击发为前提,目的是后发制人。没有虚便没有实,没有粘化,就没有发放。粘即是化,粘即是发,是一个由虚到实的转化过程。太极拳的虚实融合在刚柔动静快慢之中。虚实的变化将太极拳的技击招法加以美化,偏重于艺术化的感染效果,从而产生一种朴实、含蓄的风格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之美,外看虽似无技击之用,而实却无中生有。如太极拳的“白鹤亮翅”“手挥琵琶”等都有极高的含蓄委婉的欣赏价值,也包含一定的技击攻防含义,这就是虚实并存,互相依赖,又虚实分明。武术运动把进入虚静状态视为高级阶段和终极目标,即“实中求虚、动中求静”,要求在运动中把精神、意念贯注于一招一式之中,达到“心中无物,极其虚灵”的境地,在虚静至一的状态中直接与道冥合,将主体与客体浑然相融,以虚灵为极致,并在虚灵状态中将身心与动作融为一体。武术招式演练中的实虚相参,虚实难辨,幻中有真,真中有幻。不仅在技法上给人造成扑朔迷离的感觉,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习练者和观赏者都能体验到内心宁静、超脱、恬淡和适意,从而产生一种潇洒、挺拔、抒情达意、柔和自然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武术这种合技击目的的虚之美是对内在性的超越,是武术审美的本质特征。无论是静之美,还是虚之美,都是武术对意境的追求。
3 追求善与美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历来强调审美对象在伦理道德、人格品性上的感染作用,始终以美、善统一作为根本性的主题。这使得武术经常把审美和人的高尚精神品质和情操相联系,要求审美具有高尚的道德观,注意审美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东方古典美学的这一特征,使得武术由一门杀人的技艺变成惩恶扬善、除暴安良、驱邪扶正的教化手段。这就对习武的人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习武者要有纯正的动机,用武者要能明辨是非,授武者要遵循清规,其目的都是避免因为武术给和谐的社会以及人际关系带来损害。中国武术不主张主动出击,而认为自卫防身、后发制人更能表现美德。以善为美的社会伦理道德,加之人道主义精神的渗入,使得武术的技击性得以弱化,武术的杀伤力得以隐匿,武术的功利价值得以淡化。超越了单纯技击格斗的功利性和局限性,武术具备了一种间接的、潜伏于感性形象之中的精神上的审美取向。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精神上的审美取向,使武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向美善统一、向德艺并重方面发展,从而也使得中国武术在世界技击格斗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4 结论
武术之美集自然、人、社会(主要是指武德之美)三位一体,表现出辩证统一性特征∶第一,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表现出自然仿生性、动物仿生性和合自然规律性的特征。第二,形美与神美的统一。表现阳刚美与阴柔美的统一、静之美和虚之美的特征,并认为静之美和虚之美是武术审美方式的本质特征。第三,追求善与美的统一。
最后,本文在武术审美价值的现实评定与展望中取得以下建设性意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武术的审美价值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充分发掘武术的审美价值功用,就是要重塑人类身心的和谐发展。
中华民族对于审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无限追求,由它所哺育、成长的武术也从头到脚,从外及内,处处闪耀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魅影。通过武术,人们可以自觉地修养身心,养凛然正气,获得独特的而崇高的精神品质,个体人格得以充实和完善,进而使人格的力量提升壮大,实现审美的理想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江百龙.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40.
〔2〕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53-54.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中国武术;文化特征;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发展前景
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哲理性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它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出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
一、主客合
一、理气合一……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由于中国武术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珈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
(二)技击性
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其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个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因此,武术由于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
武术的技击方法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注目和吸纳。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中国武术的竞技特征,作为推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为国际武坛有识之士所认同。
(三)健身性
人们从事武术练习,一般来说,是把健身、技击实用等作为主要目的。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任务。武术有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四)娱乐性
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随着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因而通过自身对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日渐减少,而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为增多。这种由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武术娱乐性文化特征的转变,亦是很有利于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
综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与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因此,中国武术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都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属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范畴。而历史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所以,中国武术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为期不远。
二、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中,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现象和高雅的文化现象存在、发展,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喜爱,而且还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一些国家的拳术源自中国或受中国武术的影响
1、柔道。据一些中、日学者考证,中国武术直接影响了日本柔道的形成。如日本讲道馆八段、早稻田大学教授山本秀雄在《柔道入门》一书中说:“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柔术来源于中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贇于十七世纪上半叶东渡日本,在江户城南国正寺,传授中国武术,致使柔道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从此流派也日益繁多……”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日本爱岩山还残存一块题为《爱岩山泉法碑》上刻着“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化人陈元贇而始”。19世纪末,日本人嘉纳治五郎吸收各式术派的长处,经加工整理,并不断改进,创立了柔道。
2、空手道。日本国际拳道学联盟理事长大西荣三在《我所创建的国际柔道学》一文中写道:“相传在八十多年前,空手道从中国的福建省传到于日本冲绳。后来冲绳首里的系洲官恒先生将传人冲绳的空手套路进行总结,形成了冲绳最初的空手流派。与此同时,冲绳那霸的东恩纳宽量先生正好在中国福建拜谢先生为师,并学成回到日本。”另据1989年11月22日《中国体育报》登载:“最近,由福建省体育总会、福建省旅游局和福建省武术协会以及日本冲绳县武术界的朋友在福州联合举行新闻会,正式宣布:现今流行于冲绳县的空手道刚柔流源于福州市。该流派的祖师东恩纳宽亮的师傅系我国鸣鹤拳的一代宗师,福州人如如哥(谢如如)。”可见,日才的空手道源自中国。3、跆拳道。跆拳道是朝鲜的传统武术。它的前身是“花郎道”,起源于韩国的民间自卫术,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跆拳道与中国武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明代之前,中国的武术技艺就传入朝鲜,特别是在近代,随着中国武术和日本武术的不断输、花郎道的臂掌结合中国拳术、日本空手道等技术,而融汇成一种独特的朝鲜拳术,即今天的跆拳道。
4、泰拳。泰拳是泰国的国技,是最受泰国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关于泰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泰拳主要受中国古代技击术的影响,源自中国。泰国古称暹罗国,明太祖洪武十年(1378年)始昭禄群鹰为暹罗王,以我国翰林学士谢文彬为坤岳,建立了暹罗第一王朝。此后,中暹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云南省等地迁居暹罗的人越来越多。明清两代,华侨在暹罗做官也很多。泰国人的祖先,大部分来自我国云南省西南的傣族。中国武术早就随着其他文化传到暹罗。从经过泰国几代人的筛选、提炼、融化而成今日独具一格的泰拳,不难看到,泰拳中的肘技、腿技等主要技击招式与中国武术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这也许可以证明泰拳是源自中国、深受中国武术的影响。
5、截拳道。美籍华人李小龙在20世纪60年代末70代初,创编了独特的技击风格和技法的现代技击术——截拳道而蜚声国际武坛,同时又以自编、自导、自演的一系列别具风格的“功夫片”而轰动国际影界,以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兴起了“中国功夫热”。李小龙之所以能创造截拳道,是因为他长期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熏陶。他依照中国武术“以无法对有法,以无限对有限”等拳理,根据咏春拳的手法和训练方法以及戳脚拳中的腿法并吸取了西方拳击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武术特长,从而糅合中外武术的精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击理论和技击风格,创立了一种具有完整体系的新技击术——截拳道。
(二)“武术热”丰富了世界体育生活
作为中国宝贵文化遗产的武术,正受到世界的瞩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武术运动,出现了一股“武术热”、“功夫热”,从而推动了一些国家体育运动的开展。
武术在日本十分流行,仅“少林南拳法联盟”就有2600多个国内分支和300多个欧美分支组织,共有100万会员。近几年来,其曾先后11次派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并邀请中国武术协会访问日本。日本的大、中、小学还把柔道、剑道、相扑和弓道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为学习课目。
中国武术在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也很流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至今仍保留着精武体育会。在每年举行的东南亚武术邀请赛上表演的拳术,除流行的五祖拳外,还有泰拳、缅甸拳、本扎(印尼拳)等,也都是吸收了中国武术技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拳种。
随着许多国家和地方出现的“武术热”,世界上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推动武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1985年,在一些国家武术组织的共同倡议下,先后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盟和南美洲武术联合会。
(三)中华武术深刻的哲理对西方健身观念的影响
武术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兼备,而且还在于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思想。许多外国朋友不仅积极研习武术特有的精湛技术,而且积极探求武术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风格有别的武术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思想。但无论哪一个流派的理论大体上都受到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
美国学者弗里乔夫·卡普拉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沉思的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到,许多西方治疗家正把东方的身体作用技术,例如瑜珈、太极和合气道结合进他们的治疗中。”由此可见,武术中的哲学思想,现在被西方人士逐渐认识,并正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
(四)中华武术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观念
武术的美,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古代就有“武舞”的娱乐表演。武术的某些表现形式和技艺,已相继被我国的戏剧、舞蹈、杂技所吸收和借鉴。
武术给人的美是一种矫健的运动之美,同时在身态、动态、节奏和神采上又兼有民族风貌的英武之美,是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是一项很有健身效果和艺术之美的体育运动。
武术美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击和手眼身法步以及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功架造型直按产生技艺形式之美,攻防技击是武术特有的内涵,武术之美寓于攻防技击之中。武术具有的美学价值,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内容,给世界人民提供了高尚的美的享受。
(五)中国武术对世界医疗保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范文6
(原文)劈拳者,五行属金,而养肺。其劲顺,则肺气和,夫人以气为主,气和则体自壮也。
钻拳者,五行属水,能补肾。其气之行,如水之曲曲而流,无微不至也。其气和,则肾足,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崩拳者,五行属木,能舒肝,是一气之伸缩也。其拳顺,则肝平而长精神,强筋骨,壮脑力。
炮拳者,五行属火,能养心,是一气之开合,如炮炸裂也。其气和,则心中虚灵,身体舒畅。
横拳者,五行属土,能养脾和胃,是一气之团聚也。其形圆,其性实,其气顺,则五行和而百物生焉。
劈拳之形似斧,故属金。钻拳之形似电,故属水。崩拳之形似箭,故属木。炮拳之形似然,故属火。横拳之形似弹,故属土。由相生之理论之,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横拳能生劈拳。由相克之理论之,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
(解)形意拳五纲,就是讲述形意五行拳衍自五行学说的因果,以及五拳配五脏(中医学理论)的内容。形意古谱中曰:“五行拳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捷手足,使耳目,奥妙无穷,裨益匪浅”。那么,五拳、五脏、五行,三者之间的渊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五纲论”所要回答的问题。
形意拳五纲的本身就是直接承袭于中医理论的五行学说。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切不可将五行看作是静态的,而应看作是五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五行不仅是物质和运动,而且又不再是物质和运动,不即不离,亦即亦离,是五种物,五种性,五种能力,故称五德。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之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曲能伸之义。木具有生长,能曲能伸,升发的特性。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火曰炎上”:炎,热也;上,向上。火具有发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土爰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五行以土为贵。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必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性。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凡具有这类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属于“金”。“水曰润水”:润,湿润;下,向下。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水”。由此可以看出,医学上所说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五行学说根据五行特征,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相类比,运用归类和推演等方法,将其最终分成五大类。其具体推理方法有,一是类比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或关系上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也是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法,中医学称之为“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中医学五行学说运用类比方法,将事物的形象(指事物的性质、作用、形态)与五行属性相类比,物象具有与某行相类似的特性,便将其归属于某行。如方位配五行、五脏配五行等。方位配五行,旭日东升,与木之升发特性相类,故东方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之炎上特性相类,故南方归属于火。又如五脏配五行,脾主运化而类于土之化物,故脾归属于土,肺主肃降而类于金之肃杀,故肺归属于金等等。
二是推衍法,推衍是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属性,推衍至其他相关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属性的推理方法。属中国古代的类推形式,包括平行式推衍和包含式推衍两种类型。平行式推衍与类比思维相比,实际上是发生了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思维作水平方向运动的性质。通常是某种法则或范本的延伸,这种法则、范本与新的推衍对象之间并不存在包含关系。以木行推衍为例,已知肝属于木,而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故胆、筋、目眦属于木。他如五志之怒,五声之呼,变动之握,以及五季之春,五方之东,五气之风,五化之生,五色之青,五味之酸,五时之平旦,五音之角等等,亦归于木。根据木行的特性,在人体以肝为中心,推衍至胆、目、筋、怒、呼、握,以及春与东、风、生、青、酸、平旦、角等之间并不存在包含关系,仅是在五脏之肝,五季之春的基础上发生了量的增加,其他四行均类比。包含式推衍又可分为抽象模型推衍和类命题推衍两种形式,五行学说按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生克制化规律,说明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各不同要素之间的统一性,便是五行结构模型推衍的具体应用。类命题推衍属中国古代的三段论推理。中国古代的三段论属“不完整,不规范”的推理形式,尚不具备类型或范式的意义。
总之,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即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乾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化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具有勤于观察,善于推类,精于运数,重于应用和长于辨证的特点。推类,即善于用举一反三,引而伸之的推类方法去研究自然界的未知事物。在“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的基础上,“以类族辨物”,并进一步“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即触类旁通,由已知事物推广到其他未知的事物。五行学说的归类和推演的思维方法是:观物――取象――比类――运数(五行)――求道(规律),即应象以尽意。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立象类比是手段,尽意求道是目的。这是一种以直接观察为基础的综合类比的思维方法。
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维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思维的横向性和联想性。所谓横向性是指思维是在个别或具体的事物与现象之间的水平运动,从个别走向个别,从具体走向具体,从事物与现象走向事物与现象。在横向思维中涉及的两端之间并无本质上的类属关系,仅是一种表象上的“类”似,与纵向思维沿着种属即从一般到个别的垂直方向进行不同。所谓联想性是指思维具有随意性,只要两个物在某一点上具有相似性,思维就可以跨越巨大的种类界限和知识空间,在两个看似完全不着边际的物象之间建立联系,而不像推理必须在一个限定范围内循规蹈矩地进行。类比思维具有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虽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优点,但它缺少严格的客观准则的制约,易陷于主观无据的泥潭,它也必然具有类比的推理特点,即其结论是或然的,可靠性小,创造性大。因此,五行归类,或称五行大系,不仅要揭示自然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使上自碧落下迄黄泉,无可逃逸其间,而且又刻意地去寻求和规定自然与人事之间的联系,将大千世界网罗净尽,不免有牵强附会,机械类比之嫌。但五行大系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宇宙万事万物各以类相从并相互作用,构成五个结构系统图式,组成一幅有序平衡、生机盎然的生存形态图,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之道(《中医基础理论・哲学》)。
五行的调节机制是生克制化,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相生规律:相生即递相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称作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次资生,循环无尽。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
相克规律: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之意。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木得金敛,则木不过散,水得火伏,则火不过炎;土得木疏,则土不过湿;金得火温,则金不过收,水得土参,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用,在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五行之间这种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称之为制化。其规律是: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中医学在五行配五脏的基础上,又以类比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以六腑(实际上是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为配合,支配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组织(爪、面、唇、皮、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的结构系统,从而将人体的内脏分别是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
形意拳就是在此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意领先,以意帅形,随意而动,因以在外形上形成的五个拳式,发力上是五种劲路,内通五条经络,锻炼五个脏器。从而,内既可得健身之裨益,外又可获技击之妙用,故将五行拳称作“五纲”。
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崩拳其形似箭,五行属木,五脏舒肝,其动作之起落,与体内肝经相合,故而练崩拳可以舒肝。崩拳之动作贵直、贵速,宜猛不宜迟。进步出拳,蹬后足,要大趾用力,顶头竖项,勾动肝经,自然大敦倏然而上于泥丸,同时还要瞪眼,使肝气双目冒出,光芒逼人。臂向前伸,沉肩坠肘顺胯,其气贯少商自拳冒出。左右轮换,势如连环,对肝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故有诀曰:崩拳似箭性属木,起落曲直相继出;肝气顶发易胜敌,成功全凭后脚力。发拳直出向前攻,磨手结合寸步行;身如弩弓手似箭,射力舒肝内气平。
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炮拳其形似炮,五行属火,五脏养心气聚中脘,炮拳的动作,与体内心经暗合;故练炮拳可以平心火,养心血。炮拳起势时随双手之一伸一握;走一个大践步,浑身毛孔拳紧,顶头、竖项、舌顶、齿叩、瞪眼。这一动作可使内气自双足升聚于丹田。左小臂极力外旋,向自身中线一裹一钻,即引动真气并冲脉上贯于双目,同时自极泉出两臂而达于中冲少冲。此时气已贯足,周身如同一个充满高压气体的容器。进步时,一蹬一钻,左拳一滚翻,右拳向前照直冲出,一霎时如容器炸裂,势不可挡。这种一卷一炸,有节奏地连续动作,要求心脏加强每一搏动,输出更多的血液。反复刺激可以有效地锻炼心肌。故有诀曰:炮拳似炮性属火,上正下斜十字手。心沉一气来应敌,罕击心房永难挡。心阳蕴养火纯青,插步出身正当胸,气就身法入丹田,挑顶炮发似雷霆。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属土,脾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化生之源。横拳其形似弹,五行属土,五脏归脾;横拳之意,圆滑似弹,上下兼顾。其运用之妙在于拗步斜身,以横破直。练时要顶头竖项,沉肩塌腰。右拳前出时要连翻带拧,肘要有垂劲,但不可有曲劲。两手分开时有如撕绵之意。两肩暗含着抽劲。进步时后足大趾用力,即可起脾经之气自隐白上达于关元。出手拗步斜身,使脾经之气在脾经胃腑循环。头顶项竖舌向齿根顶,两颊咽喉微微有向前之意,则气可挟行咽喉达于齿根。至此,则脾经之气自下而上可以通透无阻矣。故有诀曰:横拳似弹性属土,左右展转切合弧。脾气吃紧不放松,钻横压顺向敌攻。脾主中焦土中枢,六合一气运自如。五行旋律成一气,拳中真意满盘珠。
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清肃之性,肺气有肃降之能;劈拳其形似斧,五行属金,五脏养肺。劈拳与肺经相呼应,故练劈拳可以养肺。劈拳动作的用劲要求是头向上顶,下颚无形向前用力,两脚趾抓地,两手如抓物,虎口撑圆,四指张开。身势要正,舌顶,齿叩,目向前视。仰拳向上起钻时吸气,自中焦领起肺气,直出中府云门。同时足三阴之气上行聚于中脘。拳向下落,落之时呼气,气自云门沿臂内侧而下直达少商,充于五个指尖。随掌之落翻,双腿向下微蹲,足三阳之气乃下行而达于涌泉,前掌向前一搓,胸中空空洞洞,腹内坚实如铁。从技击上看,吸是合是蓄,能吸则自然能提得起,亦能擎得人起;呼气是开是发,能呼则能沉得下,亦能放得人出。如此一吸一呼,一钻一翻,进退起落,如水之翻浪,节奏分明,有条不紊,促进肺经中气之运行,加强肺脉中血液之循环。血养气、气行血,加强膈肌之功能,增进肺脏之健康。故有诀曰:“劈拳似斧性属金,专重调膀破敌营,肺气凛然身先进,挤劲着力落胸襟。任督循环意升降,臂随息用磨胫,杀气凛然储肺臆,动静起落自分明”。
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故肾主闭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钻拳其形似闪,五行属水,五脏属肾,钻拳之动作,与肾经相合,钻拳之用劲要求为头顶,项竖、沉肩、提肛缩肾,两脚用力抓地,左手放掌下按,同时右拳飞速自前心钻出。肘向身体中线裹挤,束身而进,急如闪电。脚之用力与拳之上钻配合无间。松肩提肛缩肾则可勾通肾经自涌泉而起,上贯脊柱过俞府,下前臂,倏然自中冲冒出。其气发于肾脏,内外相合,故刚、劲、敏、速,令人捉摸不定。其拳形上的一伸一攒,有明显的竖项塌腰动作,对整个脊柱尤其是腰椎,有使骨缝拉开之意,是极好的健腰补肾运动,久而久之,腰椎循环通畅,机能改善,腰肌的强度与弹性有明显加强,既能担负更多的直压力,又能发出更雄厚的进击力量。故有诀曰:钻拳似闪性属水,先智后勇计谋用,肾气攻发腰力挺,击敌鼻准为标准。顺步钻拳后脚蹬,合力全出两肾宫,上下交发济水火,健身祛病保元精。
形意五行拳在中医五行学说对五脏五行的分属及生克制化的理论指导下,拳法与五脏理论一样,相互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五拳相生为: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横生劈,五拳相克为:劈克崩,崩克横,横克钻,钻克炮,炮克劈。然而,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为初学者指出的一条简便道路,用以作为技击入门的手段而已。
七、形意拳六合论
(原文)形意拳最重要之一占,在一“合”字。动作合,则姿势正而获其益;动作不合,则姿势乖而气力徒劳。不可不知也。所谓合者有六,身无偏倚,心平气和,意不他动,动作自然,谓之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内三合也。动作时两手扣劲,两足后跟向外扭劲,是曰手与足合;两肘往下垂劲,两膝往里扣劲,是曰肘与膝合;两松开抽劲,两胯里根抽劲,是曰肩与胯合。此外三合也。总名之曰六合。学者能熟知六合之法,则练习时自能触类旁通,而一举一动,无不合法。盖内六合之外,还须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外三合之外,尚须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也。观此可知形意拳动作之间,无论内外,莫不有阴阳之分,即莫不寓有互相联合之理,学者当体会及之。
(解)形意拳的前身乃称作“心意六合拳”或“六合拳”;虽然“六合”及“心意”都不能完全体现该拳之内涵,但是,“六合”二字绝非空穴来风,一定是有他的因果关系的。形意拳承袭“心意六合拳”的“六合”之法,是作为入门之阶梯,为初学形意拳者所设的一条简捷道路。初学者,由于动作生疏,精神紧张,别别扭扭,还不如自己乱动一气的手舞足蹈来得自然,须知拳术的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初学之时不得不绳之以规矩,武术前辈们在长期的实践、体悟中,总结出“六合”技术要领,以“六合”联系人体的局部运动,以“六合”实现人体的整体运动。
所谓“六”者,即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手与足,肩与胯,肘与膝;前三组为内,后三组为外,内外之合共为六而得名。取其“六”字,或许也是承袭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六书九数含义吧!按《周易》上说的偶数取六为阴,单数取九为阳,都是至尊之数。也就是说人体的这六组相合,是各种系统、各种结构,各种功能的代表。
所谓“合”者,是指在运动时全身上下四肢百骸要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全身各部动作的幅度、运动的快慢、发力的大小及方向,各肢体间的相对位置,都能恰到好处,没有过之与不及的情况。如此则自身才能平衡、稳定、转变灵活、敏捷、便于发力。“六合”即是使人体运动的生理活动和心理过程结合统一达到整体归一。
从而可知,内三合与外三合,总称为“六合”。“内三合”主要是实现人体内在“心志、气息、劲力”的整体;“外三合”主要是实现人体外在四肢运动的整体。“外三合”是“内三合”的基础,“内三合”是“外三合”的主宰。
“内三合”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使人体运动的心志、气息、劲力连贯叠加,其中“心与意”是决定着“内三合”(心志、气息、劲力)的联合程度;心感意发,心传意运,气随力伴,将神经系统(思维、心理、心意)运动与呼吸系统(气息)运动同注、合拍、服务于运动系统的肢体运动(劲力)。
“心与意合”的“心与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因义同而常通用。其同在于:“心”、“意”均反映人的心理活动、思维情况、精神状态;既然“心”与“意”之义通用,为何又将之联于一起要他们“合”呢?其实,“心”是指人的思维器官,“意”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形之于外就体现为人的精神气质。中医学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心是中国古代哲学心性论的重要范畴。“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心之为心,只有在人之“思”的实际活动中才有意义。血肉之心是指心之本体,神明之心则是从心之本体所产生的主体意识,实为大脑的功能。“心”是担任、接受、分析外界事物的任务,“意”是心中产生的忆念活动。“心”的接受、分析活动是取材于外界客观的反映,是心理的认识活动;“意”是忆念活动,是运用旧知识而对待、处理外界客观的意向活动。“心与意”包括于人的心理活动全过程之中,是具体心理活动的两部分。“心”是进,而由客观至脑,“意”是出,而从脑由主观归于客观。
“心”是人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心理活动的先锋、前导,是心理的认识活动,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在武术运动中,动作的单一或组合,彼行为对我的要求是客观的,不随主观意识改变的。“意”是人流露出的情态,是心动的外溢、表现,它往往与语言、行为结合一起,是针对反应的处理与对待,是心理的意向活动的结果,是武术运动中的思维注意(意念),渗入主观因素,是可变的。故而,“心与意”二者必须要密切配合一致,“心意不合”则会使人思非所心,所感非所触,心不在焉,主客观相离,阻碍着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使我们常常作出不正确的判断,相反的选择,错误的行动。形意拳将“心与意合”列于首位,其意义深刻是不言而喻的。
“意与气合”的“意”与“气”,是每一门武术学科和养生学科都强调的准则。意者,思维,意念;气者,呼吸也。因为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武术运动所练习之内劲,首先就是靠肺呼吸来完成的,人们通常称之为“气功”,即用意念调节肺呼吸,配合动作姿势的变化,使人体的肺活量增大。人类本身就具备了自然的一呼一吸,为什么要强调用意念去呼吸呢?因为形意拳是一门学问,是人类生命体质的再生改造学科,必然有着他别具一格的技术要领和要求,如果没有其特别之处,又怎能称是学问呢!
呼吸本身就是人体运动的能量供给之一。是每一个人与生都具有的,虽然终日呼吸不断,然而这种呼吸,大都是出多入少,粗而短,不能细而长;急而浅,不能缓而深,婴儿在胎中,是依靠脐带从母体血液中吸收氧和营养液,鼻不呼吸,吸至初出胎时的大器一声,而外界之空气乘隙自鼻而入,于是后天的鼻呼吸遂操持着人体生命之权。开初之时,吸入之气长,呼出之气短,而身体日壮。继之,呼吸长短平均,身体之发育及此而止。到中年以后,呼出之气渐长,吸入之气渐短,而身体日渐衰弱。临终时,仅有呼出之机,而无吸入之机,鼻息一停,命根遂断,肺工作的停止,人的生命也就结束。
肺的功能乃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呼吸是胎儿于母腹中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呼吸),它是被动地由“脐带”伴随着母体的呼吸而进出,主动的是用“皮肤”通过羊水与母体实现沟通,交换以吐故纳新。中医学理论认为:肺主皮毛,同全身的开合。胎儿主动和被动的呼吸是先天肺功能的表现,先天肺呼吸是整体的,全方位的,彻底的。后天的肺功能是靠“右三叶,左三叶”的肺来实现的,其作用是在降生的器喊声后起步发展的,胚胎期的肺只有其形,而无其功能,其质是实体,离开母体的器喊声才使实体的肺气充成空,而实现人体的呼吸运动。故肺是人体中的薄弱环节,其功能落后于其它器官九至十个月。中医学称之为“娇脏”。原来以丹田(脐带,中医称肺司呼吸,肾主纳气的原理)为主而肺从属的先天而后天的自然呼吸,改变成了由肺独家承担,同时又勉为其难的非自然呼吸。肺的劳动量过大,超过它的正常负荷,常常又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感六的侵袭,因此它必将过早地损坏,到它处于勉强支持工作的时候,由肺开始导致的连锁疾病就反应出来。对此,养生家、武功家们就选此作为发展自我的突破口,以弱处入手,变弱为强来健身强体,得以延年益寿。
祖国医学认为,呼吸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呼吸一旦错乱,人体就会气血不活,气滞了,血瘀了等等。这样,人就得病;一旦呼吸调畅,气顺时,人就心清气爽。至此,历代的养生家和武功家们围绕着这个“呼吸”大作文章;将口鼻的呼吸进行了千般的变化实践,认识到正常的人体呼吸方式有两种:一是胸式呼吸,二是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的运动先是胸肋向外向上扩张,同时两肩也向上抬升以帮助胸廓扩张,外界空气便压入肺内而完成吸气;然后腹壁松回原位,横膈膜回升,于是肺内贮气便被压出而完成呼气。由于腹式呼吸吸氧量大,对胸廓及肩廓的运动幅度影响较小,因此内功呼吸常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呼吸方式。在腹式呼吸中又可分为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两种。顺腹式呼吸是当吸气时小腹微微隆起,逆腹式呼吸是呼气时小腹微微凸大。它们都是以意调息的深呼吸运动,是通过横膈膜的不断升降和胸、背及腹部肌肉的弧形松沉和旋转运动,形成柔、匀、细、长的呼吸节奏,达到了归根复命的境界,于人体的健康保障带来了不可思议的良好效果。由此可知,意与气(呼吸)是可合而不可分,而且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气与力合”的“气”与“力”,即是指呼吸的方法与肢体屈伸及肌肉松紧的相互配合,通常的运力方式是吸气时蓄力,并且说,形意拳还讲究关节对争,肌肉抻拔以增内劲,在做这种运动时,必须是以呼吸做动力来完成的,没有呼吸的配合,人体是不可能做出一些能对肌体有锻炼性质的运动的;反之,只有呼吸而没有肢体及肌肉的动作变化,则显示不出人体的力量来。气与力是相表里的关系,即气运行在体内,而在外则表现为力,因此,若有气无力,则气无法得到运行和表现。而若没有气,力则无从产生。人在心慌意乱气散时,其力无以致用,表现得手足无措。
内三合的“心、意、气、力”只能合而不能分,是呈一条线而贯穿串联结合。四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内三合了,才能促进外三合。
“外三合”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针对外部肢体动作而言的,肢体的动作是有开有合,“开”则拳式放纵而舒展,“合”则架式归聚而收敛。“合”之归、收,自然是力合劲归,而臂腿联合;但“开”之放,舒“腿蹬臂伸”臂腿相争力分之中,却不全然臂腿相离,亦不失合的因素,故言合,不语开。这是因为,合是基础,开是运用。势不合,劲力不聚、散漫,开之则力不整、劲不和。古论中说:“以心意主宰之,以气行使之,然气之表现者力也,力借以表现者四肢也”。其意是说:心意相合主宰着气的运行,气的运行表现为力,而力须靠身体四肢的运动来表现,也就是说内三合要与外三合相结合,做到内外相合。外三合的关键是达到肢体的上下相合,协调动作,即势整。只有势整才能达到内三合,即劲整。同时也只有做到了劲整,才能保持势整。由此可见,内三合与外三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内三合之外,还须做到心与眼合(眼为心之苗),肝与筋合(肝主筋,其华在爪),脾与肉合(脾主肌肉),肺与身合(肺主一身之气,及主皮毛),肾与骨合(肾主骨);在外三合之外还要求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这看起来十分复杂,难以掌握,但归根到底,正如古拳论中所讲的道理,即:“心意一动,手足相应,肩胯相合,肘膝相随,周身之气不运自运,不聚自聚,内外如一,成其六合”。“虽云六合,实则内外相合。虽云内外相合,实则阴阳相合”。阴阳相合,先天真一之气运行,总之,内外“六合”的结果是“全身如一”,势呈整体运动,拳示整劲,练现“眼到,手到,脚到,身到”,两臂腿,身齐动共止,终使行拳中的身、步、手、神等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