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慢性病;中医;保健

慢性病长期以来对于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它具有病症持续时间长,难以治愈等特点。对患者构成长期的折磨,对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形成极大伤害。不仅如此,对患者家庭也带来痛苦,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有效治愈慢性病,称为当今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中医理疗,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慢性病,是一个有效的解决之道。

1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中医养生学自成体系,其尊生贵命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向十分深远,例如道家、儒家、佛家等等,这些传统思想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大家最为熟悉的传统大家儒家曾经提到过“仁者,爱人”,这句话表现出来的养生思想不仅仅在于生命的形体,更在于生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做人的准则。儒家思想更倾向于修身养性,守中致和,希望能够拥有平和的心态,从而达到修身治国的理想境界。因此,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以“克己”,“寡欲”来修炼其心志,人的精神能够高洁致远,身体能够健康长寿。而道家的《道德经》则指出“人最善生,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相对于儒家的“容忍”等思想,道家更提倡清静无为,与世无争,返璞归真的思想状态,道家认为顺应天时能够与神明沟通,成为一个超然物外、至真至纯的人,心神安宁,自然寿命能够长久。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其修身养性的根本思想是尊生贵命,无论是通过行为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希望能够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2中医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其内容在几千年的医学实践中逐渐丰富,并自成体系。目前,学术界所认可的中医康复学主要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行为医学和社会医学等。中医康复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养生学理论达到治愈慢性病,促进患者康复,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因此,中医康复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医学体系的独特优势。

2.1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在中医长期以来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过程中,发展形成了中医养生康复学。它不仅有众多的医疗方法,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治疗,而且还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疗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医疗科学。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进行对疾病的诊断,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辨证论治等理论的指导下,对病症进行判断分析。通过推拿、针灸、引导、气功等理疗方式,以调动人体对自然的平衡能力为基础,对病症进行治疗。通过药补、食疗等方式,调整人体脏腑功能,补充元气,实现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的目的。因此,中医是一门多种手段并举,融医疗养生为一体的保健科学,形成极具东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医疗科学。

2.2养治结合,以预防保健来防治疾病中医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是集养生保健和治疗于一体的医学,相比于现代西方医学,养生保健功能在中一种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更多的是通过对人体自身机能的调动和循环的调节来进行的,充分发挥人体的自我调节和治愈能力,来实现对疾病的治愈。它对于防病方面更加重视,讲求上医治未病,将疾病的预防放在首位。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形成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体系,是保健科学和医疗科学的完美结合。

3中医养生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

由中医的特点可知,其在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通过对人体各项技能的调节,对循环的调理,疏通血脉,补充气血,实现自身免疫力的提高。同时,中医还能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提高人体活力,使人精力旺盛,能有高效完成工作。通过不同的调理,对慢性病能够实现有效的治疗和缓解,减轻慢性病人的痛苦。

对糖尿病来说,糖尿病患者长期以来在饮食等方面都受到严格控制,不仅如此,在其他生理机能方面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就给糖尿病人造成一个长久的伤害,饮食上处处节制,体力上有所下降,时常伴有口渴,头晕等症状。而中医在此方面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将此类症状归纳为消渴,属虚证,通过饮食的调理,可以有效缓解糖尿病症状,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上有着理想的表现。

对偏头痛患者来说,西医将许多偏头痛归结为供血不足,甚至难以找到原因。对偏头痛的治疗采取手术,麻醉止痛等方式,不仅风险大,而且具有较强毒副作用,对药物依赖性强。而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更多的是对病患者的气血脉络的调节,通过对患者其他临床症状的分析,采取统一的治疗方式,实现对气血的调理,缓解和消除偏头痛症状。

4总结

总而言之,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所在,他通过对人体自身的调节,从提高自身免疫力出发,对病症进行治疗。因此,许多慢性疾病通过中医理疗能够实现有效康复,而不会造成自身器脏的损伤。

参考文献

[1]黄进,赵长鹰,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

[2]李月红,彭红春,浅谈糖尿病与中医养生疗法[J].国医论坛,2009:24.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2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强调让学生亲历探索和研究的全过程,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在临床康复学教学的四个阶段中,PBL均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可通过预习发现问题,并积极地在自主临床见习中寻找答案,有所收获,并在后面几个阶段中带着问题与老师及小组成员互动,进一步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前一周理论课末,教师即可布置下次课时内容,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准备几个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主动预习,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到临近医院康复科见习,增加感性认识,并记录自身无法理解的问题。如在“脑卒中”教学中,可以预留此类问题:a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b脑卒中主要的康复治疗方法;c运动疗法的种类;d脑卒中的主要后遗症有哪些?预防方法有哪些?这些问题均是“脑卒中”教学的重难点,虽然有部分内容在《神经病学》也学过,但基于学生理论知识遗忘现象较为普遍,提前预习、见习是十分必要的。而对临床特征和运动疗法这些临床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自主见习能大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印象,从而帮助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发现大量有价值的细节问题,因此以问题为基础的课前预习、见习能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创新意识。总之,通过PBL教学,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临床思维方法[4]。当然,为确保理论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对学生预习见习的成果适当地进行检查。例如在上课前10min,教师随机选几名同学回答预留问题或分享见习体会,当然学生也可以提出新问题,使教师在传统讲授中有所侧重,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浪费过多时间[5],使得理论课授课过于压缩,打破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对过难问题可在之后阶段解答。

2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学中注重师生交流、生生交流[6],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这样的教学还能促进交流,将快乐蕴藏在学习中,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更能产生知识的火花。而老师在整个过程应起到导航的作用,使交流向更深、更广发展,并在适当的时候解答学生的疑惑,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交互式教学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在第一和第三阶段,主要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如在见习时学生之间相互解答问题,并共同发现问题,能提高学习效率。而第三阶段是小组讨论阶段,因为有第一、二阶段的学习,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加深刻,同时起到巩固基础知识学习的作用[7]。在第二和第四阶段,主要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在第二阶段,教师以传统讲授为主,利于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理论知识。但是,传统教学也不能单独依靠教师个人的教授,应该将学生的问题、学生对教学的反馈蕴含在其中。比如,在脑瘫的运动治疗课程中,老师教授Bobath技术时,随机请一名学生当病人,另一名学生当医生做操作,完成后老师再指正错误、讲授要点及示范正确操作,使学生真正理解该技术的“what?how?why?”而在第四阶段,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的同时解答同学遗留的问题,突出此次学习的重点。这是整个教学阶段的关键,可由此估计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掌握程度。在此阶段,教师还应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表扬优点,指正缺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8],并理清思路。

3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

临床康复学不是医生一个人给病人治病,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尤其在临床康复治疗中,需要运动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各方协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加强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小组合作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充分融入学习环境[9],还能节约更多的资源和时间,使教学过程更顺利地进行。在教学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更适合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如在联系自主见习地点时,大家可以分工合作,与不同的医生交流,与不同的治疗室协调,再相互交流,得到更多的收获。而在第三阶段,则是小组学习的验收期,学生之间可以适当开展运动疗法手法的练习,增强对治疗手法的理解。如在颈椎病康复治疗的学习中,学生之间可以积极开展推拿治疗,互当病人,互为医生,练习按、摩、推、弹拨、牵拉、点穴、震颤等手法,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手法水平,还能帮助同伴改善颈肩症状,一举两得。总而言之,学生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和学习,得出结论,学习能力可得到进一步提高[10]。同时学生与教师共同在课堂上创设一个互教互学的环境,使教学达到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目标上的均衡,使教师的教学真正渗透在学生的心中。

4结语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 推拿学 回顾 现状 展望

1 简要回顾

上世纪80年代,我省推拿人才稀缺,福建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的推拿专业1985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大专班学生。当时,我省第一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杨希贤老先生带领全省同道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杨老先生为原福建省人民医院推拿科主任、推拿主任医师,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杨主任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还亲自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推拿医史文献研究,在全国推拿界颇有影响。他还参加了《推拿大成》一书的编写,可惜还没等到书正式出版,他老人家于90年代初过世,他的离去对福建省的推拿事业是个重大损失,我省推拿界在全国沉寂了十多年。

进入21世纪,福建省推拿事业在第五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发展迅速,王主任充分利用学会的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习班,为省内同道和国内外专家的交流学习牵线搭桥,凝聚了我省推拿界的人心、力量。推拿学会的委员从2003年的3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70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学会委员从1~2个发展到目前的10多个,学历结构从原来的本科学历都很少发展到现在博士学历有2个、硕士近20人,本科学历占半数以上。人才队伍的成长是推拿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推拿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扩大了我省推拿学科在全国的影响,为推拿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发展现状

2.1 临床

众所周知,推拿科在很多综合性大医院中多半是辅助小科室,甚至一些西医医院中根本就不开设推拿科,即使在中医院,推拿科的地位也不高。但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开始真正重视中医的发展,福建省的推拿界同道抓住机遇,努力拼搏,已经让我省的推拿事业上了一个台阶。首先,十一五期间,我省推拿界有了第一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于200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颈椎病”建设单位,参加的主攻病种颈椎病诊疗方案的梳理在2008年国家中管局组织的专家审核中被评优,同期全国推拿协作组有16家单位,评优的只有三家。这也标志着我省推拿临床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除了国家级重点专科,还有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如泉州正骨医院推拿科、武平县中医院推拿科、沙县中医院推拿科,而在十一五期间,我省更有邵武市人民医院推拿科等24家国家级、省级特色专科建设单位,这些建设单位多分布在县级中医院,大多以推拿科人员为主要骨干,以颈、腰椎病为主要优势病种。这种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优势病种研究,符合临床需求,将促进推拿学科快速发展。目前福建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已指定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作为牵头指导单位,负责指导24家特色专科进行推拿为主中医药技术防治颈腰椎病的建设,相信这24家特色专科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推拿专业在社会百姓中的影响,进一步推动福建省推拿事业向前发展。

2.2 教学

福建中医学院《推拿学》主干课程创建于1985年,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目前涉及中医系、护理系、中西医结合专业、骨伤专业、康复、美容专业、五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近10个专业的《推拿学》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国家教育部门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从1993年9月开始将原有的针灸专业(本科五年)和康复推拿专业(专科三年)重组整合为现在的针灸推拿专业(本科五年)。随着学科建设的日臻成熟,1998年开始上硕士研究生课程,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为适应教学需要,将推拿教研室分成两个部分,即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和附属医院临床推拿教研室,共同承担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推拿学科基础教研室包含推拿基础学、推拿手法学、功法学、推拿学、小儿推拿学、整脊推拿学六门课程,其中推拿手法学是院优秀课程,推拿学是院精品课程。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中医高等教育也将面临着国际竞争、社会评价和市场选择。推拿学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本专业依托福建中医学院面向台港澳,东南亚及其它地区和国家,每年均有许多来自境外的接受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学生来我院、系攻读本科、硕士学位和短期学习进修中医推拿技术。

2.3 科研

我省推拿学会的挂靠单位为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该院推拿科为福建中医学院临床推拿学教研室,兼具临床、教学、科研的功能。在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通过对中医体质的调查(参与国家973科研课题)了解颈椎病体质特点,通过对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教育厅课题)从一定程度上了解颈椎病的病因。为研究颈椎病的相关病理,我们进行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科技厅课题)、“颈肌疲劳与颈椎病的表面肌电图相关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更年期女性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中医辩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等科研。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基于表面肌电分析等量化评价中医干预项背疼痛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保守疗法优化组合方案的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和“基于sEMG信号特征分析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针刺效应研究”(福建省自然基金课题)。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年轻人才,更有助于提升我省推拿学科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和地位。

3 展望与对策

进入21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疾病谱与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脊柱及关节的退变性疾病大大增多,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现代医学的理念已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再次得到重视,中医推拿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推拿学科的发展进行思考。

3.1 人才培养方面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与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目的增加,目前中医院校针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日趋困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在推拿方面表现突出。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岗位空缺的现象却也不时发生。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推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现就此现状对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办学单位的相应不足加以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3.1.1 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经过对2005-2007年福建中医学院本科针推专业毕业生推拿人才就业分布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的需求结构如下:

(1) 推拿临床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等级医院中设有的推拿科、相关专病专科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此类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主要是要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运用推拿为主要手段,治疗以颈肩腰腿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主的疾病。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扎实的全科医学基础知识,能运用推拿疗法为主,结合针灸、理疗、中药内服外用等方法治疗疾病;特别对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知识和以推拿为主的保守治疗手段能重点掌握。

(2) 推拿康复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综合医院康复中心/康复科,社区康复服务站等。此类人才需求较前者略多,主要开展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全科医学知识,良好的推拿手法,对单个病种并不要求深入了解其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

(3) 预防保健推拿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社区及亚健康服务中心、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等。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已经受到了政府及医疗界的广泛重视,预防保健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渐加大,市场前景广阔,其服务对象为庞大的亚健康人群。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专业的手法操作能力,掌握预防保健相关医学知识。

3.1.2 推拿办学单位存在的不足

目前对就业情况分析以及对招聘单位的调查发现,推拿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手法操作能力差,对针推常见病认识不够深入,实战能力差的情况。我们认为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学生体能锻炼及功法训练较少,使得毕业生基础素质薄弱。第二,推拿手法实训未受到重视,操作实训课时少。推拿手法是推拿学的基础与灵魂,注重实践,只有多练手法与四诊检查,才能“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法从手出,手随心转”。第三,推拿课程中,推拿临床常见病的课程比重小,而现在临床上很少见或者已经少用推拿治疗的疾病仍然占有一定篇幅,使得需要重点讲解的病种课时被压缩,无法讲透彻。总之,推拿课程的设置不当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3.1.3 调整推拿专业课程设置

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因此,笔者认为,针推专业本科办学须根据社会需求,把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在具备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基础上,掌握娴熟的针推手法,具备一定的手法操作功力,能够胜任预防保健推拿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掌握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如针灸、中药、理疗等方法,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以适应康复推拿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对推拿治疗效果最好的常见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骨伤科疾病,要重点掌握其解剖、生理、病理、诊断、鉴别诊断、综合治疗等知识,能处理临床常见的急重症,能胜任推拿临床治疗工作。

五年制针推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的推拿人才最基本的能力是掌握娴熟的推拿操作及具备一定的手法功力;在临床治疗岗位上,还需对推拿治疗最为有效的疾病在基础理论、综合治疗方面都要有深入的了解,仅仅一般性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推拿办学思路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针对以上不足对目前的推拿学课程作一调整。第一,增加实训课时的比例,通过加强推拿功法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重视训练学生的手法技巧及手法功力、深透力以提高推拿手法的效果。第二,压缩一些《推拿治疗学》中非临床常见病的课时(或考虑将其归到附录作为选读材料),增加推拿临床常见病(颈椎病、腰椎病等)的课程比例,重点讲解这些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病理、医技检查等),为诊断、鉴别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基础,从而支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另外,针对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三个层面的人才需求。笔者认为,首先,对于基础性的预防保健推拿人才,应通过功法练习而增强手法体能,从而使手法更娴熟,且具备一定的功力,增强实践动手的能力。其次,对于推拿康复医师人才,在实训课程中增加SET(悬吊运动疗法)、MCU(颈椎功能检测系统)等新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增加对主动功能锻炼的新动向、新设施及主动/被动康复的概念。最后,对于较高要求的推拿临床医师人才,应在课程中增加MCU、sEMG(表面肌电)等新技术检测分析的内容,增强学生对疾病疗效评价的最新认识,提高学生对探索更深层次知识的兴趣。

综上所述,目前社会对推拿本科毕业生有临床治疗、康复推拿、预防保健推拿三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其中临床治疗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对最少,临床康复推拿次之,预防保健推拿最大。针对这种现状与趋势,本科针推专业的教学应在课程设置与教学重心方面作一调整,以加强本科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推拿常见病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能力与再学习能力,力争达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3.2 临床方面

推拿专业临床常见的多为脊柱病,针对以往对脊椎病只注重临床治疗(病中),忽视未病先防、瘥后防复(针对病前、病后)二个环节的问题,以中医“治未病”的宝贵思想为指导,引进系统工程学理论,提出“脊椎系统健康单元” 管理方案的概念。人的一生,脊椎的退变在所难免,目前脊椎病的发病更是提前到青少年,贯穿到中老年。因此,应当把人的脊椎健康作为人生健康中一个重要单元进行系统管理。

“脊椎健康单元”包含三部分:预防、临床治疗、瘥后防复。

首先,预防(针对病前) 体现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健康体检中心每年体检人群中有大量长期办公室伏案的脊椎病易发人群,建议在健康体检中心设立专门的脊椎健康咨询窗口。二是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在报纸发表科普文章,不断研究整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提出脊椎健康管理方案。三是联系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或与各级科协部门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共同努力开展脊柱健康教育宣传。

第二,临床(病中)临床诊疗方案的梳理,不断修订、完善以提高临床疗效。

第三,病后(瘥后防复)脊椎病是慢性退行性疾病,容易复发,导致前期的治疗前功尽弃,患者丧失信心,因此要高度重视“瘥后防复”。首先对出院和门诊已治愈患者建立规范的随访制度,不间断地进行健康宣教;其次要重视脊椎功能的恢复,挖掘中医导引动作并引进现代康复技术,研究总结有助于脊椎功能重建的颈椎导引操。

通过以上环节,可大大提高普通人群对脊柱病的知晓率,扩大推拿学科的社会影响,推动推拿学科的发展。

3.3 重视科研投入

随着推拿学科人才队伍的成长,开展推拿学科的科研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省推拿学会挂靠单位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和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已经有从基础到临床、从校级到国家级的课题二十多项。建议各县级中医院或区医院推拿科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促进临床发展。

课题组成员:

1. 王诗忠,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背分会副会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 陈水金,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主任,国家级颈椎病重点专病项目负责人,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康复推拿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主治医师。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早期康复;康复评定;随机对照研究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ffect for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surgical procedures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XIAO Xin.cai,YE Zhi.qi.Heyuan People’s Hospital,Heyuan Guangdong province 517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after operation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patients.Methods Sixty eight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early rehabilitation group(34 cases)and the control group(34 cases).They were given general medicine therapy.Patients in early rehabilitation group were given early rehabilitation after operation 24 to 72 hours under stable condition,patients in the controll group exercised themselves without professional direction.Measurement of motor function(Fugl.Meyer measure, FM scores)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scores)was given by the same doctor at the time of after operation,one month and two months after operation.Results The FM scores and the FIM scores of two groups all raised at the time of one month and two month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P>0.05),bu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the time of one month and two months after operation(P=0.000,0.000,0.001,0.000)(Tab.1).Conclusion Ear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can obviously improve motor function and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Key words】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urgical procedures;Early rehabilitation;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急症,随着CT、MRI的广泛应用,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日趋明确,外科手术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但仍有约50%~75%存活者有残疾,常见偏瘫,失语、认知感觉障碍等。大量研究表明,康复治疗能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实验设计旨在通过对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的观察和评定,为两者的疗效差别提供确切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设计 以诊断为依据的随机对照观察

1.2 对象 2003 年1月至2004年12月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住院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1.3 患者选择标准 入选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均在发病前或发病后确诊高血压,经颅脑CT或MRI确诊,排除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引起的出血,年龄8分,有肢体功能障碍,

作者单位:517000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无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患,神志清醒,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情感障碍,无恶性肿瘤,非聋或哑人,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以上标准的患者共68例,按评分结束时间先后编号,奇数号归为早期康复组,偶数号归为对照组,符合简单随机分组原则,每组34例。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31~80岁,平均59.6岁。发病至来院时间1~48 h,其中12 h内住院59例,24 h内住院66例,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血压增高,出现一侧肢体偏瘫者早期康复组25例,对照组24例;出现一侧瞳孔散大者早期康复组16例,对照组17例;出现双侧瞳孔散大者早期康复组4例对照组3例;术后GCS评分9~12分 52例,13~15分 16例。出血位于基底节区40例(破入脑室19例),幕上半球16例,丘脑8例,小脑4例。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体积,血肿量40 ml 5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24 h内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在CT引导下行钻颅血肿引流术36例,术后1、3 d根据复查CT调整导管位置和侧孔方向再行血肿引流,23例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术后48~72 h拔管后继续脱水治疗。在全身麻醉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32例,进入血肿腔彻底清除血肿,12例同时行去骨瓣减压,合并脑室内出血者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后24 h内发生颅内再出血2例,其中1例再次手术清除血肿,术后经评估后重新分组。

1.4 设计、实施、评估者 由两名笔者共同设计,并负责资料收集和康复评定,具体干预实施由本院康复科医师完成。对同一患者的三次评定由同一人员完成。项目开始前经过统一的严格培训。

1.5 方法 术后两组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如酌情吸氧、降压、降温、输血、补液、脱水、改善微循环等,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变化,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并根据病情复查胸片,痰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血常规,尿常规及脑脊液检查等。早期康复组在术后24~72 h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开始早期康复训练程序,依据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病情特点,采取不同的康复措施[2.3]:①卧床训练期:维持生命体征稳定,良肢位摆放,避免用患肢输液,肢体按摩、针灸。若颅压不高,脑水肿控制好,生命体征平稳者可行适度、短时间的肢体关节被动运动,少量的健肢主动运动,并逐渐进行床上患侧、健侧翻身训练。同时配合电脑康复、高频电刺激等治疗。具有一定功能基础者可行作业疗法。失语症患者进行听觉刺激和语言训练。此期应当注意:一旦发生病情恶化,即应减低或暂停床上康复训练,待病情稳定后再恢复;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注意不要使关节活动度过大,以免损伤关节和韧带;运动量应逐渐加大;注意心理治疗;②平衡训练期:当患者病情稳定并明显好转,偏瘫状况改善,可尝试在床上坐起时,即可进行坐位三级平衡训练,坐位到站位转移,站位三级平衡训练;③步行训练期:患者下肢肌力达到3级或3级以上,可先进行步态训练,然后辅助步行,直至复杂步态训练;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只要情况允许就开始进行,包括进食、穿衣、持物、书写等日常生活的动作训练,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克服依赖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治疗,仅进行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

1.6 康复评定标准[4] 两组患者手术后康复治疗前、手术后1个月和2个月均由同一医师进行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定法)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FIM评定法)。Fugl.Meyer评定法:全部评定包括5个方面,共50项,对每一项进行三级评分(0~2分),总计226分。FIM评定法:由两大部分(运动和认知)组成,包括了六大项(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活动和转移、运动、交流、社会认知)共18小项内容,每小项为7级评分(1~7分),满分为126分[4]。

1.7 主要结局观察指标 Fugl.Meyer积分(FM积分)和FIM积分。

1.8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和率的比较用 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

2 结果

参与者数量分析:本研究中早期康复组有1例死亡,2例中途退出;对照组无死亡,3例中途退出,实际最终进入统计分析的患者共62例。早期康复组31例,对照组31例。

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两组间患者的FM、F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个月的治疗和观察,两组病情均有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FM、FIM 评分均明显升高,早期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两组的FM、FIM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1,0.000)(见表1)。

3 讨论

3.1 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急症,具有较其他类型脑卒中发病更急,病情更重,进展迅速,死亡率高(40%~70%),病残率高(占生存者50%~85%)的特点,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伤害,也带来严重的家庭经济问题和沉重的社会负担。自Cushing于1903年首次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以来,外科手术已经成为脑内出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5]。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外科手术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病残率近年仍据高不下。这可能和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具有平均年龄偏高,大多伴有心、脑血管和肾脏等靶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在经历了脑出血和手术的双重打击后,病情重,易反复,身体虚弱,并发症多等情况有关。大量研究表明,康复治疗对神经系统受损的患者的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并对中长期的生存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患者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6]。

3.2 关于早期康复 国内外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早期康复治疗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损伤的重要性和疗效[7.8]。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介入时机更应把握好,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在术后8~24 h、生命体征稳定、GCS评分>8分、神志清醒者,先从良肢位摆放,患肢、关节被动活动等低强度的康复治疗开始,密切观察,逐渐提高,发生问题及时妥善处理。病房配备康复医师,并同康复科密切合作,根据患者的病情,耐受力,经济情况等全面考虑,采用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综合使用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运动疗法、心理治疗、中医传统疗法等康复治疗技术,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建立,对患者精神心理方面的康复也逐渐受到重视和研究。展望未来,通过及时、规范、正确的身心康复治疗,能使脑卒中患者早日恢复自主独立的生活能力,甚或恢复工作。

3.3 关于康复评定 神经康复学是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可塑性与功能重组为理论基础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三个方面的内容。功能评定是康复医学的主要诊断方法,是制定出好的治疗计划的基础。众多评定方法各有利弊,考虑到运动功能的康复目前是神经康复学的首要任务,本研究仅选用FM积分评定运动功能,FIM积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FM积分可以较详细的、定量的评定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定者间信度较高,结果解释较确切,并且与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密切相关,但存在费时,须患者积极合作,对躯干运动评定较差等缺点。FIM目前是美国残疾程度综合评定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在国际上也被普遍采用。FIM内容全面,评定较细,敏感度高,能及时准确的反映患者ADL的变化情况,近年来用于预测和确定康复后果也取得很好的效果。FIM仅能反映整体功能状态的一般情况,更不能代替其他精神、心理方面的评定方法[9]。本研究受自身条件的限制,缺少对患者进行规范的心理康复治疗和精神心理方面的疗效评定实为一大不足。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冉春风,等.现代康复医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22.35.

3 方定华,陈小梅.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39.42.1.

4 王玉龙.康复评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8.187,290.304.

5 李龄,张光璞.脑内出血.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95.

6 Von Wild KR.Neuro.rehabilitation.a challenge forneurogurgeons in the century 21st concepts and visions of the WFNS.Committee on neurosurgical rehabilitation.Acta Neurochir Suppl,2002,79:3.10.

7 沈晓艳,江澜,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4,31:6987.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糖; 胰岛素; 时间生物学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9.044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主要由遗传、环境和行为等多种因素所致。2011年,WHO在报告中指出全球糖尿病患者共计达3.46亿。2013年,全世界共有3.82亿名糖尿病患者,其中90%是2型糖尿病[2-3],预期到2035年全世界患者将增加至5.92亿名[4]。2010年3月世界糖尿病联盟(IDF)的统计数据中显示,中国地区糖尿病患者中成人患者达9240万[5]。有统计显示,2013年全球因糖尿病所造成的花费估计达5480亿美元[6]。《中国卫生计年鉴》及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显示,从1993年到2004年,我国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达到19.90%,高于全国卫生总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甚至超过我国同期的GDP数值。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在所有被调查的慢性疾病中位居第二[7-8]。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康复治疗消耗大量财力物力,给我国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探索经济高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迫在眉睫的工作。

1 时间生物学研究现状

以周期为特征,以一定时间间隔不断重复的生命活动现象称为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是人体及众多哺乳动物内在的固有节律。其中,昼夜节律是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节律。时间生物学则是一门以生物节律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的周期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与应用的新兴交叉性生命学科。

国外时间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19世纪70年代生物节律学就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瑞士科学家汉斯・斯恩研究发现人体的心理、生理机能表现出生物节律性。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佛兰斯・哈尔贝格(Franz Halberg)通过实验发现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表现出近似24 h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提出了近似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的概念。80年代后时间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快速全面发展。有研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对生物节律的中枢调控作用,即视交叉上核被破坏后,大鼠的节律性活动出现紊乱,但修复、重建该结构能够重新建立正常的昼夜节律。目前,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近日钟基因的转录及其后期的调控引起的分子振荡是生物节律产生的重要原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为节律的中枢振荡器。在中枢振荡器的调节下细胞产生周期性生化反应和基因活性表达[9]。90年代末,生物节律基因被克隆[10-11]。Buijs等学者证实了视网膜-下丘脑(SCN)束中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存在[12];随后,Liu等[13-14]研究发现GABA是控制SCN细胞相互同步的调节因子。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传统医学就融合了时间生物学概念,认为人体的内在节律与季节、节气、时辰等时间节律周期密切相关,即所谓的“天人相应”。《素问》有云:“病在肝,愈于夏,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即指出肝病病情变化的时间节律性特点。“五运六气”以及“阴阳学说”也是中医从时间生物节律角度对人体与四时、日月、年及轮的关系做出的精辟论述[15]。同时,中医还强调“因时制宜”和“因天时而调气”的治疗原则,在取血用药方面总结出“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的经验方法。时间生物学在航空航天方面的研究也已开展多年。苏洪余等[16]综述了空间时间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为拓展时间生物学在空间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学者孙学川[17]在80年代将时间生物学引入体育领域,他明确了择时体育疗法的原则和意义,同时也对现代时间康复学进行了定义。孙学川[17]指出根据患者个体的生物节律特征,制定和实施体育疗法,可加速机体康复进程,为现代时间康复学和择时体育疗法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童建[18]也指出机体的代谢和功能都具有节律性变化,周期性振荡才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徐军等[19]通过对不同物种有关调控昼夜节律基因的转录因子的研究,进一步讨论果蝇和人类生物钟调节的共同分子机制。时间生物学在治疗学方面已取得了很多重要临床研究进展[20],如睡眠调节,心血管病、糖尿病以及肿瘤的择时药物治疗等。甚至,在此基础上开拓了时间毒理学、时间卫生学、时间预防学等新领域。

2 血糖、胰岛素生理状态下的昼夜节律特征

生理状态下,人体血糖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不断波动,其波动具有周期节律性。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CN)是生物节律的中枢起搏点,而起搏性信号物质来源于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陈树春[21]在综述中指出,人体胰岛素生理水平和胰岛素分泌存在昼夜节律。血糖浓度的不断波动引起胰岛素分泌水平的变化,使之呈脉冲式分泌,但20∶00胰岛素敏感性要高于08∶00。对健康人体进行24 h动态血糖监测发现,血糖峰值在13∶00或14∶00,谷值为03∶00,呈现周期节律性。同时,通过试验发现葡萄糖耐糖试验也具有昼夜节律[22]。

大鼠是一种夜行动物,生理活动周期与人类相反。血压和心率等基础指标在在光期较低,暗期较高。于福生[23]在研究中指出,明、暗各12 h的环境条件下,健康大鼠在不进行摄食活动的明期血糖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进入暗期后,由于食物的摄入,血糖浓度明显增加,即显现出明显的昼低夜高的节律。刘晓平等[24]在实验中证实了以上结论,并指出正常大鼠血糖峰值大约在18∶00,谷值在06∶00。Raquel等[25]进一步指出大鼠血糖值昼夜变动过程更接近余弦曲线,峰谷值分别在暗期中间和明期中间。也有学者对小鼠血糖节律进行研究:自然状态下,小鼠血液内源性胰岛素水平的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节律周期中峰值相位在13∶00左右,谷值相位在00∶00。当然,动物的种系不同其血糖或胰岛素浓度变化的节律也可能不同,但正常大鼠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均呈昼夜节律性变化是肯定的。

3 血糖、胰岛素病理状态下昼夜节律的变化

糖尿病的发生,可导致血糖水平的异常波动,使其正常节律性遭到破坏,尽管血糖也存在明显波动,但其波动无周期节律性[26]。有资料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正常节律紊乱甚至消失,且其脉冲式分泌变得不规则[27]。Boden[28]通过高糖钳夹试验发现二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的胰岛素分泌节律出现异常,胰岛素敏感性8∶31最低,晚间19∶04最高,与正常人相反。同时,糖尿病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也出现昼夜节律特征的丧失[29-30]。

对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血糖节律的比较研究发现:健康大鼠血糖存在昼夜节律,糖尿病疾病状态下大鼠24 h血糖水平出现明显波动,但各时间点的血糖值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提示糖尿病大鼠血糖昼夜节律受到了破坏[26]。刘晓平等[24]经余弦法分析提示,糖尿病大鼠24 h血糖值虽有明显变化,但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糖尿病大鼠血糖无昼夜节律性。另有学者对小鼠血糖的昼夜节律进行研究发现,病理状态下小鼠血糖水平显著升高,峰谷值时间相位发生移动,且峰谷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1]。正常组小鼠血糖呈现双峰谷值,峰值出现在10 am和10 pm,糖尿病状态下,峰值延迟至10 am和2 am;谷值由6 am和6 pm推至2 pm和6 am。

4 糖尿病的择时治疗

机体的生理功能表现为昼夜节律性变化,不同时刻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按照生物周期性变化,以及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代谢等情况设计临床给药方案,科学选择最佳的给药时间,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促使患者尽快康复。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就将择时的概念运用到临床治疗中,该实验依据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释放的昼夜节律,改进强的松服用时间。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的强的松服用方法,即每日4次每次2.5 mg,较每日08∶00时服用10 mg的方式疗效差,且副作用大。也有实验指出,晚上服用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抑制作用是清晨用药的2倍。於丽红等[32]通过临床研究推测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后12~13 h存在峰值,利用药物代谢规律以及血糖的生物节律,选择18∶00注射甘精胰岛素,可以在不增加胰岛素用量的前提下,简单方便地实现快速平稳降糖,减少血糖波动。许良银等[33]在综述中也指出,在不改变药物剂量的情况下,一个变动周期的不同相位用药,可能会对机体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

目前,大量动物实验证实以上观点。付雪艳等[26]在玉液汤对大鼠糖尿病的时间治疗学作用研究中指出,玉液汤治疗糖尿病,效果明显受时间因素影响。在大鼠正常血糖节律的谷值点,即06∶00时刻,疗效要高于其他时刻,主要表现在降低血糖、血脂,提高胰岛素和C肽含量等方面。因此,该研究依据生物节律科学选择给药时间可以明显提高疗效。马孔琛等[31]在研究中指出相同剂量的胰岛素在不同时刻对小鼠血糖作用强度不同,在04∶00-08∶00血糖降低50%左右,而在20∶00可使血糖降低70%。健康小鼠血糖的血糖出现双峰值,分别是10 am和10 pm,双谷值的时间为是6 am和6 pm。而在高血糖状态下,小鼠峰值与谷值时间发生移位,出现明显的节律紊乱。采用健脾降糖方治疗小鼠糖尿病6 am较6 pm血糖的昼夜节律恢复得更为理想。曾晓玲[34]利用电针刺激治疗大鼠糖尿病,餐前、餐后以及随机治疗组疗效有显著差异,其中餐后治疗组血糖下降明显。Monnier等[35]对200例非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进行跟踪研究发现,白天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相对于其他时间点(8∶00 am、2∶00 pm、

5∶00 pm)在11∶00 am左右最高,建议血糖监测在10∶00进行,监测结果可作为治疗方案修改的依据。康世英等[36]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发现依据胰岛素分泌节律,在峰值时择时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24 h尿糖定量、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下降明显,血糖的恢复程度与西药组相近,但明显优于不择时针刺组及胰岛素分泌低谷时针刺组。有试验通过不同时间段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病情影响的分析发现,不同时间段运动对糖化血红蛋白影响效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对血脂的影响具有显著性,提出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运动时段,若想达到调节血脂的目的建议选择晚餐后[37]。张虹等[38]利用时间生物学原理指导社区糖尿病患者择时运动、择时饮食、择时用药、择时监测血糖,康复效果显著。因此,笔者认为该路径能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有效控制血糖,防止或延缓慢性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从时间生物学视角出发,依据DM的生物节律择时用药治疗,可调整病理状态下的节律紊乱,进而达到缓解病情、预防并发症甚至疾病转归的理想效果。

5 总结与展望

机体血糖、胰岛素水平的生理性波动呈现昼夜节律性变化,而在糖尿病病理状态,两者的动态调节遭到破坏,昼夜节律发生紊乱。然而,节律的改变并不意味着节律的消失。因此,顺应人体的生物节律,结合药物代谢动态,科学选择最佳干预时间及药物剂量,可最大限度发挥药效,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然而,人体生物节律周期与药物剂量、药物代谢周期的完美结合,需要针对具体病情有的放矢地实施。目前,时间生物学在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已逐步成熟,而对疾病预防和诊断方面研究甚少。如能及早预测机体病理状态,可提前实施干预预防。因此,未来运用生物节律的变化来预测疾病的发生趋势和诊断将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潘长玉主译.Joshn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

[2] Shlomo M,Kenneth S,Polonsky P,et al.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 12th[M].Philadelphia:Elsevier/Saunders,2011:1371-1435.

[3] Yuankai S,Hu F B.The global implications of diabetes and cancer[J].Lancet,2014,383(9933):1947-1948.

[4]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 Diabetes Atlas.[4 April 2014].

[5] Jean Claude Mbanya.New diabetes figures in China:IDF press statement[J/OL].2010,http:///node/4250.

[6] IDF DIABETES ATLAS 6.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2013:7.ISBN 2930229853.

[7]刘克军,王梅.我国慢性病直接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0):77-80.

[8]胡善联,刘国恩,许樟荣,等.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和疾病经济负担研究现状[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8):5-8.

[9] Goto K,Laval-Martin D L,Edmunds L N.Biochemical modeling of an autonomously oscillatory circadian clock in Euglena[J].Science,1985,228(4705):1284-1288.

[10] Dunlap J C.Molecular bases for circadian clocks[J].Cell,1999,96(2):271-290.

[11] Foster R G,Lucas R J.Clocks,criteria and critical genes[J].Nature Genetics,1999,22(3):217-219.

[12]简坤林,宋开源.择时运动对大鼠间脑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3):264-266.

[13] Liu C,Reppert S M.GABA synchronizes clock cells with in the suprachiasmatic circadiam clock[J].Neurou,2000,25(1):123-128.

[14] Reppert S M.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is of circadian timing in mammals[J].Semin Perinatol,2000,24(4):243-246.

[15]孙杰,贾玉红,姜妙娜,等.中西医观解读时间生物学[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1):2194-2196.

[16]苏洪余,陈善广,李建辉,等.空间时间生物学研究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8,21(3):215-223.

[17]孙学川.现代时间康复学与择时体育疗法[J].现代康复,2001,5(1):26-27.

[18]童建.生物节律与时间医学[J].自然杂志,1993,17(4):204-207.

[19]徐军,童健.生物钟基因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1,28(2):181-183.

[20]王凌,崔允文.国外时间生物学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22(1):185-188.

[21]陈树春.血糖的近日节律及相关激素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药,2003,4(13):47-49.

[22]孙学川,宋开源.应用时间生物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51.

[23]于福生.玉液汤对糖尿病大鼠时间治疗学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24]刘晓平,郭祖峰,汪长生,等.大鼠血糖的昼夜节律及格列吡嗪对糖尿病大鼠的时间治疗学[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2,7(3):221-223.

[25] Raquel H D R,Montserrat M B,Javier S,et al.Reproducibility of the circadian blood pressure pattern in 24-h versus 48-h recordings:the Spanish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Registry[J].J Hypertens,2007,25(12):2406-2412.

[26]付雪艳,于福生,董琳,等.玉液汤对大鼠糖尿病的时间治疗学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927-1928.

[27] O'Rahilly S,Turner R C,Matthews D R.Impaired pulsatile secretion of insulin in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J].N Eng Med,1988,318(19):1225-1230.

[28] Boden G C X P M.Disruption of circadian insulin secre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glucose uptake in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1999,48(11):2182-2188.

[29]钱薇薇,董砚虎,侯立新.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检测及临床意义[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1,23(1):59.

[30]徐秋萍,张烨斐,葛霁光,等.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的昼夜心率变化和心率变异[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30(3):115-118.

[31]马孔琛,李经才,李彩霞,等.胰岛素降小鼠血糖作用的月节律[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6,13(4):298.

[32]於丽红,李春慧,苏胜偶,等.不同时间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及疗效评[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35(4):395-399.

[33]许良银,程宜福.糖尿病的时间医学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4,23(1):61-63.

[34]曾晓玲.择时电针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作用机理的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3.

[35] Monnier L,Colette C,Rabasa-Lhoret R,et al.Morning hyperglycemic excursions:a constant failure in the metabolic control of non-insulin-usi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2,25(4):737-741.

[36]康世英,刘豫树.择时针刺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1995,6(7):6-8.

[37]陈莉莉.选择不同时间段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0):112-113.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老年和残疾人 康复治疗 职业能力 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校级课题:老年与残疾人康复职业能力培养与课程设置研究(项目编号XKY2015-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3-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程,残疾人整体数量以及工伤发病率的增加,社会对康复医疗的需求急剧上升。目前医疗的康复资源覆盖面小,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缺乏,造成80%需要康复的人群得不到康复治疗。为适应社会急需康复群体快速增长及老年和残疾人迫切需要改善生活质量并回归社会的需求,我们学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老年和残疾人康复专业,以培养老年和残疾人高级康复治疗人才。

1.康复治疗技术课程设置与依据

我国康复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没有成功的办学经验,课程体系多借用大学本科教育学科式的课程设置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却忽视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活动能力培养。纵观现有康复治疗技术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公共课,大部分为国家统一规定;二是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医学基础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三是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康复治疗实际操作技能。学校教学有以康复技能和康复训练方法为中心设计课程,也有以学生就业导向为中心设计课程。这些设置中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将职业能力等同于就业技能;二是将职业能力等同于专业技能。而事实上,康复治疗工作面对的是人,特别是我们接触老年和残疾人,他们有着其特殊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特点。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减低,神经系统功能衰退、患有各种慢性病、退行性病变导致的各种机体功能障碍,目前的养老服务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而是向康复、保健等康复治疗延伸。因而与单纯面对机器生产产品相比较要复杂得多,毕业生必须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需要“爱心、孝心、耐心、责任心”四心兼具,如果仅仅掌握康复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必须重视符合岗位要求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是职业教育长期偏重于知识传授,传统的考试方式又强化了这方面的要求,致使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二是一些院校对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理念的过分解读,将职业教育看成是职业培训,降低职业教育的要求,致使毕业生的技术含量、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追求就业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又是不同概念,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发展前景,即使就业那也只是暂时的。在总体思维上要改变职业教育变成就业教育的片面观点,构建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从单纯强调“技能操作”培养向“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转变,将职业综合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2.明确职业服务方向,有利于确定职业能力及课程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展期,目前我国城市老人中失能老人约1036万,半失能老人约2123万,农村同样存在类似状况。有统计显示我国60-90岁老年人的残疾发生率为21.9%,65-74岁、75-84岁、85-90岁老年人中因慢性疾病导致的活动受限比例分别为22%、25%、23%。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人200多万,而其致残率达75%,可见老龄化不仅是造成残疾人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改变残疾人结构及残疾人保障和服务需求的重要原因。各地显现老年残疾人增长速度快、数量大、问题复杂、服务稀缺等特点,培养高层次的老年和残疾人康复治疗技术的人才尤其迫切,老年和残疾人康复专业就是依此而设。

针对老年人一人多病,并发症多,恢复慢等特点,老年康复不应仅体现在运动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脏系统疾病的康复,更应体现预防及支持性康复,防止发生健康问题。老年康复涉及的范围有多种躯体功能康复、心理功能康复、社会功能康复,并且老年康复需要的时间较长,情况也更加复杂。老年康复工作者需要对老年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和多学科整合管理,实施老年康复的医师需要掌握丰富的老年医学知识,并且要强调早期康复。在老年和残疾人康复中综合评估显得非常重要。

3.理清康复治疗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要素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有把职业能力定义为顺利完成某项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也有定义职业能力是指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总和,是个体当前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澳大利亚把职业能力定义为在工作及其配合中有效的参与能力,集中体现为工作时综合运用知识与技术的能力。英国的继续教育处(FEU)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个人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知识、理解力、技能、态度、专长、角色和任务的胜任。表述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却有相同之处。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我们认为其职业能力应该具备以下要素:1)职业素养与职业通用能力;2)康复治疗技术职业专业基础能力;3)康复治疗技术职业专业技能或核心能力;4)康复治疗技术职业拓展能力;5)康复治疗技术综合应用与职业发展能力。

4.依据职业能力培养要素设置课程体系

康复是一种健康策略,目的是促进人类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促进其健康状态,或是对健康状况已经经历或将要残疾的人让他们达到或保持最佳功能状态。它使用一切康复手段促进病、伤、残患者克服功能障碍,恢复身心功能,最大程度地帮助恢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回归家庭与社会。从学科性质说,康复医学是基于功能评估,实施健康诊断、传统医学、生物医学和现代物理生物等手段广泛干预,使残疾或经历残疾的人达到功能最佳化。明确了康复医学属性及职业能力要素,我们就可以依此设计与选择相关课程。职业素养与职业通用能力大致可以包含现代信息基础能力、言语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书写能力、个人素质素养等,因而相对应的课程可以有计算机基础、医患沟通学、人际沟通与技巧、老年和残疾人心理学、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常用公文写作、中华传统与文化、中国孝文化等;建立康复医学思维,从康复角度研究和处理功能的评估、训练、代偿和适应,即加强对学生康复医学思维模式的培养。

职业专业基础能力对应课程大致可以是基础医学如人体解剖、中医基础、生理病理、临床医学基础、康复医学基础等;职业专业技能对应课程是老年综合评估、康复功能评定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老年护理与健康照护、老年人常见疾病康复等;职业拓展能力是本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行业能力的培养,但这种能力又不是随意的,一般与原有专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是对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培养,可以适应职业转岗的需求,如组织管理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应课程可以是机构管理、康复工程、职业规划与发展、养生与健康管理等;综合应用与发展能力,是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离开学校后续发展提供基础。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能只会模仿地做,还要知道如何去创新地做。从模仿、借鉴到创新虽然仅仅只是一步之遥,但却蕴含着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革命。开设课程如临床康复学、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现代文献的检索、职业考证等。列表说明如下:

5.思考与展望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具有鲜明职业能力特质的毕业生。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不能单纯地培养成操作工,而要通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满足老年和残疾人康复治疗的高技能人才。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要正确把握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条主线,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课程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教学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

其次,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人才,以职业能力要素为依据设置课程,对教师授课应该说也是一个重大挑战,它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但要了解行业最新信息,做到在专业技术上高人一等,在专业行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在项目的研发上要有创新性。教师教学中再也不能依赖以“教材为中心”的灌鸭式培养,而必须踏踏实实地与康复工作岗位一线对接,提升实践教学经验,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多层次师资培养,组织一线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康复治疗技术专家走进课堂,进行教学与开展学术讲座。同时广开渠道,极力联络康复医学会及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使他们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桥梁,通过搭建平台,实现多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要真正要做到以职业能力要素为依据开展教学和课程设置,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实现。整合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合理应用教育及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科学配置课程、教材和师资几大核心资源,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对教材、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存在诸多挑战,但相信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只要各方密切合作,适应社会需求的老年和残疾人高技能康复治疗人才培养还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1,3:4-15

[2]陈丽霞.老年人的康复治疗与功能维持.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2,7(31):634-635

[3]陈峥.老年康复任重道远[J].医院院长论坛.2014,07(4):20-22

[4]王秋梅,刘晓红.老年人综合评估的实施[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1(3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