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1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重症中暑;临床效果
中暑是夏季临床上常见的一类急性并发症, 该病临床表现为患者体温急剧升高、意识模糊甚至晕厥等, 严重时甚至可威胁患者生命[1]。西药治疗法通过物理降温、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等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 但此类治疗方法治标不治本, 临床效果不明显。在此次调查中, 本院以中西医结合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且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重症中暑患者, 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 男22例, 女8例, 年龄27~50岁, 平均年龄(38.5±2.6)岁;对照组患者30例,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33~56岁, 平均年龄(40.12±3.0)岁。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意识模糊、体温升高的临床表现。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以西医治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具体情况如下:给予患者物理降温处理, 如身体涂擦酒精, 将患者置于阴凉环境下等, 并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静脉滴注甘露醇脱水剂, 补充VC维持体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以中药治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处方:水牛角20 g, 石膏15 g, 银花、连翘各12 g, 竹叶10 g, 藿香8 g, 知母、菖蒲各6 g, 荷叶4 g, 西洋参3 g, 甘草2 g, 煎剂灌肠, 2次/d。
1. 3 疗效评定标准 以患者的康复情况作为诊断指标, 具体划分为:①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4 h内恢复清醒, 且无其他不适症状;②有效:患者接受治疗后8 h内恢复清醒, 且无其他不适症状;③无效:患者接受治疗8 h后患者无清醒倾向, 且伴有其他的机体功能损伤。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患者治疗后各临床症状持续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高热时间、发热时间、清醒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进行对比, 观察组患者调查结果分别为(0.45±0.05)h、(0.65±0.22)h、(4.03± 0.35)h、(8.78±3.43)h;对照患者的调查结果分别为(1.02±0.13)h、(1.34±0.35)h、(8.23±0.67)h、(13.27±2.12)h。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暑是夏季常见的一类临床急症, 该病具有发病急、危险性大等特点, 若不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留有后遗症或其他合并症,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此次调查中, 本院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西医治疗法包括各种物理降温、调节患者的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帮助患者调节体内环境, 减少因内环境失衡而对患者造成的影响[2]。但此类治疗治标不治本, 临床效果不显著。针对此类情况, 本院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中医学上将中暑归属为“晕厥”范畴内。是因体内滞阻、炎热而使得心气损伤, 因此, 中医学治疗中暑以“清热降火”为主, 在此次治疗中, 本院以水牛角、石膏、知母、银花、连翘、竹叶、藿香、菖蒲、荷叶、西洋参、甘草为主要方剂对患者进行治疗。其中以石膏、知母为主药, 其具有清热降火、祛湿除邪功效;另以水牛角、银花、连翘、竹叶、藿香、菖蒲、荷叶、西洋参、甘草为辅药, 可帮助患者凉血解暑、清新开窍[3]。
由此次调查结果可知, 以中西医结合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且其在高热时间、发热时间、清醒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以中西医结合法治疗重症中暑临床效果显著, 中西医结合, 既治标又治本。可有效减少患者的康复时间, 减少患者的合并症的发病率, 使得患者尽早恢复。该结合治疗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 林海桐,宁观林.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的疗效观察.河北医学, 2011, 17(4):488-489.
[2] 顾建新,王碧浪.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50例.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6):461-463.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2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效果研究
在消化内科中, 比较常见的疾病就是肝硬化, 具有较高的死亡概率以及病死概率[1]。肝硬化在中青年男性中比较多发, 会带给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较大的负担。本文主要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 疗效较为理想, 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2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位肝硬化患者, 患者的年龄在22~60岁之间, 年龄平均为37岁, 其中有2位女性患者, 4位男性患者。病例入选标准:①有黄疸、脾大以及水肿等症状。②B超检查结果显示肝脏表面并不光滑或者是回声增强, 同时脾脏以及门静脉直径变大。CT检查结果显示, 肝脏的边缘位置呈现为结节状。③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 2 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西医:采用250 ml 5%的葡萄糖, 150 mg的甘利欣(18-a甘草酸二铵), 3.0 g的维生素C, 300 mg的维生素B6 , 30 ml的门冬氨酸钾镁, 20 mg的维生素K1, 1次/d静脉滴注;100 ml 5%的葡萄糖, 10 ml的丹参注射液, 1次/d静脉滴注, 疗程7~19 d。中医:15 g的柴胡、20 g的黄芩、30 g的赤芍、15 g的茵陈、20 g的田基黄、30 g的丹参、6 g的三七粉、30 g的黄芪、10 g的莪术、10 g的郁金、10 g的枳壳、10 g的青皮、10 g的陈皮、15 g的连翘、30 g的茯苓、10 g的三棱, 采取水煎的方式, 1剂/d, 口服, 7~19 d为一个疗程。
1. 3 评价方法 对治疗前后患者的HBsAg(乙肝表面抗原)水平、DB(直接胆红素)、TB(总胆红素)、AST(谷草转氨酶)以及ALT(谷丙转氨酶)的指标进行观察, 并对不良反应以及疗效进行分析[2]。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症状消失, 没有叩痛或者是压痛, 腹水消失, 肝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判定为完全缓解;症状得到缓解, 腹水减少到50%, 肝功能没有完全恢复, 判定为基本缓解;以上指标没有达到或者是病情有加重趋势为无效。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用SPSS 15.0软件, 采取t检验, P
2 结果
2. 1 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情况 治疗后的常规生化指标均优于治疗前, P
2. 2 治疗效果 本研究纳入的6例患者中, 完全缓解5例(83.33%), 基本缓解1例(16.66%), 总有效率为100%。未见其他的并发症。
3 讨论
肝硬化是多种疾病发展以后的最终结局, 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死亡概率以及病发概率。随着肝炎病发概率的升高, 发生肝硬化的概率也随之上升, 临床中肝硬化的主要表现为黄疸、脾大、腹水以及门静脉高压等症状[3, 4], 大部分患者最终演变为恶性腹水, 而导致死亡。传统治疗肝硬化主要以药物调理以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但是循证医学需要因病制宜, 针对发病机制进行治疗。本文主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 治疗后患者的常规生化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
参考文献
[1] 陈平.中医利尿处方联合西医治疗肝硬化腹水对照观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12(13):1100-1102.
[2] 刘成海,姚树坤.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3(09):1190-1192.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3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4-10-02
哮喘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中医学哮证范畴,具有发病急、症状重、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这种气道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多种刺激因素时,气道发生阻塞和气流受限,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若哮喘在年长儿仍迁延不愈,则难以除根而成为终身痼疾[1]。据近期调查,全球约有1.6亿哮喘患者,国内的患者亦超过2千万,患病率为1%~4%。2000年调查中国0~14岁城市儿童的患病率为0.5%~3.4%,平均为1.97%,个别地区则高达5%。且患病率以每十年呈10%~50%的速度增加,死亡率亦超过30/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本病发作期的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疗效确切,见效快。但对于预防及根治哮喘则需要中医药的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1小儿哮喘的中西医病因分析
关于小儿哮喘的中医病因分析有不同学说,本研究从中西医角度分析其病因,现汇总如下:
1.1外邪致哮学说[2]
中医研究表明,“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引起肺气闭郁,引动伏痰,交阻气道,气机升降不利导致哮喘。西医研究表明,粉尘、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机体致敏反应,从而引起哮喘。
1.2夙根学说
中医研究表明,夙根是引发哮喘的内因所在,夙根是代表一系列病理因素,导致肺气郁滞,升降失常,引起哮喘。西医研究表明,夙根即是一些对机体致敏的因子,引起支气管过账,释放组织胺,导致变态反应的炎症作用,进而引起哮喘的发生。
1.3血瘀致哮说
气郁痰滞,痰阻于肺,血流不畅,痰淤引起哮喘。西医角度,支气管的炎症反应引起痰液的生成,气道黏膜会出现水肿,毛细血管充血,微循环障碍,出现中医理论中的“血瘀”现象,“血瘀”反过来加重炎症反应,刺激支
气管扩张,形成哮喘。
2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
2.1中医药分期治疗
在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在缓解期以扶正为主,或者标本同治。①发作期哮喘的治疗发作期时,病理产物的增加,同时也加重了病情的发展,此时应辨清寒热虚实,以攻邪为主,兼以理肺健脾。针对寒哮,应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为原则。方剂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如加剧可少量服用紫金丹,研究表明[2],王氏等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小儿寒哮,总有效率为96%;针对热哮,应以清热宣肺、化痰平喘为原则,方剂用定喘汤加减治疗。②缓解期哮喘的治疗:缓解期哮喘的患者有虚实并存的病理特征,应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扶正气的同时辅以宣肺、祛痰、化痰、解痉、平喘等疗法,攻实邪祛夙根,达到预防再次发作的效果。曾德环采用自拟方剂,补益肺脾肾,有效率达到89.2%[3]。许德胜等以补肾和清肺同治,总有效率达到87.1%[4]。孙小玲通过健脾清肺、标本兼治,采用黄芪合六君子汤治疗,有效率达到95%。
2.2专方专用治疗哮喘
通过特定的代表方药治疗特定类型的哮喘,取得良好的疗效。如定喘汤对因组胺和氯化乙酰胆碱喷雾所致的实验性哮喘有保护作用,可以拮抗平滑肌收缩,有较好的平喘化痰作用。小青龙汤通过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和β-肾上腺能受体、环磷酸腺苷、血浆皮质酮水平,达到平喘的作用。方剂:仙灵脾、细辛、白术、荜拔、黄芪、五味子、山萸肉、大枣、紫河车,用于提高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炎性细胞数量,总有效率达到85%。
3西药治疗小儿哮喘
目前有研究显示,小儿哮喘的发生、发展除了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患儿自身免疫功能有关[5]。正常情况下,Th细胞按一定比例向Th1和Th2型细胞分化,Th1和Th2型细胞因子互相抑制彼此表型的分化和功能,两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维持机体正常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有研究表明[5],哮喘的免疫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Th1/Th2比例失衡,即Th2细胞数目增多,导致IL-4、IL-5、IL-10、IL-13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多,微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炎症细胞浸润,并且伴有气道黏膜腺体的高度分泌及气道上皮的严重损害,黏膜水肿,腔内渗出物增多,黏液栓形成,排出受阻,致气道通气功能明显障碍,引起哮喘。西医治疗目前较多提倡针对纠正Th1/Th2比例失衡为主,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治疗的药物和方法有:卡介苗、转移因子、核酪、左旋咪唑、抗组胺类药物、IgE单克隆抗体、脱敏治疗及特异性免疫治疗等。有研究表明[6]通过纠正IL-5、IL-8、IG类免疫球蛋白及CD3、CD4、CD8等因子的含量,使得肺功能、肺活量及最大肺呼气流量等临床症状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李香玉等[7]通过提升患儿IgA、IgG水平,降低IgE水平,使得哮喘缓临床症状有了明显好转。另外兰智慧等[8]经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降低小鼠IL-4和IL-4/IFN-γ比例,可以相应地调节Th1和Th2之间的平衡,达到调节免疫功能、减轻气道炎症反应的目的。李直等[9]通过实验证实提高小鼠血浆中cAMP水平,降低cGMP水平,提高可以纠正中CAMP/cGMP的比值,可以达到阻止炎症递质释放、松弛平滑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的目的,进而调节免疫功能,治愈哮喘。
4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
4.1中西医药结合
哮喘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我国儿童哮喘总患病率为0.9% ~1.1%,婴幼儿哮喘发病率最高,70% ~80%的儿童哮喘发病于5岁前,3岁前发病者占儿童哮喘的50%[10]。目前在单纯应用中药和西药效果均不理想的情况下,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标本兼顾、取长补短、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如根据西医对小儿哮喘的分期联合中医的寒热虚实不同,拟定一套完整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的小儿哮喘临床症状较轻,从中医角度可以分为寒邪与热邪引起喘证。①寒邪:从寒邪平哮喘入手,以西医的抗菌消炎联合温肺散寒、豁痰平喘进行治疗。中药多选用麻黄、桂枝、细辛、补骨脂、生姜、防风、荆芥等辛散宣开的药物。廖世芳[11]采用按需给予抗生素、补液、糖皮质激素、抗心力衰竭等处理,同时采用自拟祛痰平喘方剂,结果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总有效率99%。②热邪:从清热涤痰、宣肺平喘为治,方剂以鱼腥草、地龙、桑白皮、苇茎、黄芬、蒲公英等苦寒降泄、清热祛痰为主。有报道[12]通过西药抗炎、平喘治疗联合加味麻杏石甘汤,有效的控制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达到90%[13]。哮喘发作期较严重患者,除了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外,辅以氨茶碱、糖皮质激素静注,以尽快改善其临床症状。除此之外,对于哮喘缓解期的中西医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在对肺、脾、肾三脏器调补,主以“以温通肺脏,下护及肾真为主”,同时还需要抗生素及雾化吸入的应用,避免不能杜绝“夙根”,从而导致哮喘复发。谢晓飞等[14]通过自拟方剂联合必可酮气雾剂的联合治疗,使得缓解期的小儿哮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2外治疗法
研究表明用“定喘擦剂”分别用棉签擦蘸药液在定喘、肺腧穴上顺时针方向揉100次,再蘸药擦后背、前胸,点按膻中、天突穴,对于治疗寒哮有明显的疗效。研究表明[15]通过“平喘膜”贴于脊柱旁开1寸处,次晨揭去,连贴4次1疗程。自第2次开始分别离开脊柱2、3、4寸,效果良好。时毓民报道“香叶醇”栓剂给药治疗小儿哮喘148例,平喘起效时间10~15min,显控率50%,总有效率85.5%。
5展望
小儿哮喘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综合治疗的过程。单纯的中医药治疗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其疗效作用明显慢于西药治疗;西药虽能较快地控制哮喘的急性发作,但在缓解期及预后的预防复发明显没有中医药疗效可靠、持久,因此小儿哮喘治疗应从中医辨证和西医病因的角度同时出发,在深入通晓药理作用的同时,加强发挥中西医结合的协同治疗作用,达到标本兼顾、取长补短、祛痰平喘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1.
[2] 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1.
[3] 秦维娜,阮淑萍,颜世军,等. 扶正化淤平喘法对哮喘患儿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5):78-81.
[4] 桑杲,陈志敏. 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6):366-368.
[5] 虞坚尔,吴杰. 中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免疫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1):67-70.
[6] 秦维娜,阮淑萍,颜世军,等. 扶正化淤平喘法对哮喘患儿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5):78-81.
[7] 李香玉. 喘康冲剂对32例儿童哮喘缓解期免疫功能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J]. 吉林中医药,2005,25(10):8-9.
[8] 兰智慧,洪广祥,郭德华,等. 益气护卫汤对哮喘模型小鼠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 江西中医药,2002,33(3):43-44.
[9] 李直,龙子江,王珍,等. 鱼棉平喘方对哮喘豚鼠血浆中cAMP,cGMP及PAF含量影响[J]. 中成药,2002,24(5):374-376.
[10] 王惠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30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8,28(8):72.
[11] 邢淑慧,李海龙.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58例[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3):96.
[12] 张艳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68例[J]. 河北中医,2004,26(5):379-380.
[13] 程淑玲,杨琳,周士伟,等. 海石直肠浓缩液灌肠辅助治疗幼儿哮喘急性发作38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7):663-664.
[14] 谢晓飞,王勇.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解期小儿哮喘67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6,12(2):46-47.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4
胃石症是由进食不能消化的某种含纤维的物品、食物或异物,在胃内积聚而成固体性团块,或和胃黏液凝结或成硬块,称为胃石症。按其成分不同可分为植物性、动物性、药物性及混合性4种。临床上常见因进食柿子、黑枣、山枣核、橘核、山楂等引起的植物性胃石症最为常见。我县地处北方地区,甚产柿子和黑枣,笔者近10余年(1996~2009年),运用中西医结合之法,收治胃石症患者6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996~2009年收治胃石症患者66例,男34例,女32例;年龄10~82岁,平均56岁;病程1天~1.5年,其中急性(病程6个月)12例;结石单发53例,多发13例;结石2~12cm,发病季节,秋季44例,冬季16例,其他季节6例;空腹进食柿子或黑枣致病36例,餐后进食致病10例,20例空腹或进餐不详;其中48例有不同程度上腹胀痛或上腹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反酸等,少见有呕血患者,18例仅因食欲不振,口臭,恶心而就诊;体检时有28例上腹部可触及光滑的移动性包块;大便潜血阳性者14例。
钡餐透视表现:胃内钡剂有分流现象,并显示有团块状、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其表面凹凸不平,少数为多发性。其中有18例合并溃疡,且多见于慢性胃石症及胃石较大患者。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临床确诊后,在戒除烟、酒、茶等嗜好及进食半流食基础上,给予小苏打4.0g,3次/日,西米替丁0.4g,3次/日,阿莫西林0.75g(过敏者给庆大霉素片8万U)3次/日,吗丁林10mg,3次/日,及中药枳实导滞丸加味治疗。中药枳实导滞丸加味组成如下:大黄9g(后下),枳实12g(打碎),神曲12g,茯苓9g,黄芩9g,黄连9g,白术9g,泽泻9g,三棱9g,莪术9g,槟榔12g,莱菔子15g,鸡内金15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反酸者加海螵蛸,气虚者去大黄枳实加党参、黄芪、枳壳,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加地榆、白及。小儿按体重,所用中西药量酌减,2周为1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2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判断。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钡餐透视结石全部消失;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钡餐透示结石直径缩小>50%,或结石数目减少>50%;③有效:临床症状减轻,钡餐透示直径缩小<50%,或结石数目减少<50%;④无效:临床症状减轻不明显,结石直径无明显缩小。
结 果
疗效:本组66例,治愈38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88%。
讨 论
胃石症为少见疾病,但我县处我国北方地区,盛产柿子和黑枣,加之本地群众尤其是老年人更喜欢吃柿子,故形成胃石者在本地亦不少见。根据胃石成分,其可分为植物性、动物性、药物性和混合性胃石4类。胃石以植物性胃石常见,诸如柿子、大枣、山楂、石榴、葡萄、香蕉、芹菜、海带、海草、麦壳、麸皮等均可形成胃石,其中又以柿胃石最常见,发病机制为:柿子中含较多鞣酸,尤其是未成熟的、未脱涩的果实或果皮鞣酸含量更高达25%,在胃酸作用下,鞣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分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同时柿子中的果胶、树胶遇酸也可发生凝结,并将果皮、果纤维或食物残楂胶着在一起形成凝块,多数凝块还可互相黏结积聚形成巨大团块状质地坚硬的胃石而无法通过幽门口排出,如有胃动力障碍则胃石更易形成,且难以排出。胃石对胃壁产生机械压迫,加上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易引起胃黏膜糜烂、溃疡、出血甚至穿孔。
目前治疗胃石症的方法有:内科药物治疗;手法碎石法;X线下网套碎石法;纤维内镜下碎石;体外震波碎石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笔者身处县级医院,医疗条件有限,结合实际情况考虑用中西医结合办法给予治疗。根据报道西药除传统用小苏打、奥美拉唑、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西沙泌利、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乙酰半胱氨酸外,尚有用番木瓜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普瑞博思、胃肠气钡双重造影用产气剂治疗的,甚至有用饮料可乐治疗的报导。笔者考虑到胃石症患者多为老年患者,体质差,胃肠蠕动功能差,部分病例又并发胃溃疡及出血,故西药除用传统药物小苏打、吗叮林外,给予西米替丁、阿莫西林等治疗,同时防治溃疡、出血等并发症。祖国医学认为,胃石症发病机制属于食积不化,蕴结于胃,胃纳失常,升降失调,故症见胃脘胀满疼痛,纳食不香,嗳气吞酸,恶心呕吐等,故以消积化滞,软坚散结,和胃健脾之法治疗,方用枳实导滞丸加味治疗,其中大黄、枳实攻下导滞,消痞散结,三棱、莪术祛瘀散结,槟榔破积下气,鸡内金、莱菔子、白术、茯苓擅消食滞,健脾和胃利湿,鸡内金又有化结石作用,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并随症加减,诸药合用,共奏消积化滞,软坚散结,和胃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效。该方配伍精当,药证相符,故临床应用效如桴鼓。总之,应用以上中西医结合之法,治疗胃石症方便、经济、安全、高效。
另外,根据本组资料统计,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平均年龄偏大,为56岁;单发较多,占80.3%(53/66),多发较少占19.7%(13/66);发病季节秋冬为多占90.91%(60/66),其他季节较少占9.09%(6/66);空腹者食用发病较多占78.26%(36/46),餐后食用者发病较少占21.74%(10/46);体查可触及包块者占42.42%(28/66);合并溃疡者占27.27%(18/66);发生消化道出血者占21.21%(14/66)。于其他文献报道无特殊不同。
参考文献
1 梁浩,主编.新编消化系统疾病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5,2:62-64.
2 江绍基.胃肠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99-801.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5
分析中西医结合方法在早期异位妊娠治疗中的疗效。
关键词:早期异位妊娠;MTX;中医辨证组方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28-01
宫外孕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发病率约为妊娠的1%,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随着血β-HCG值检测敏感性的提高,高分辨率阴道超声的普遍应用和腹腔镜技术的成熟, 80%的异位妊娠在未破裂前得到早期诊断,为非手术治疗创造了条件。2009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264例早期异位妊娠,现将临床治疗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共264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136例,年龄20~34岁,平均(26.8±3.8)岁。停经时间38~60d,平均(42.5±4.6)d。血β-HCG 1030~1893 U/L,平均(1068.6±409.9)U/L。附件区包块最大直径2~4.5 cm,平均(3.08±1.35)cm。对照组128例,年龄21~33岁,平均年龄(27.1±4.1)岁。停经时间37~59 d,平均(40.9±4.6)d。血β-HCG 1129~1796 U/L,平均(1112.3±396.4)U/L。附件区包块最大直径1.8~3.9cm,平均(2.98±1.65)cm。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根据及适应症状的选取[1]: ①曾经有停经现象或者虽然没有停经现象但是发生过异常阴道出血的症状;②生命体征比较稳定,没有出现活动性的腹腔内出血症状;③阴道B超显示附件包块不大于4cm ;④要求血β-HCG的定量在2000U/L以下;⑤患者的肝脏和肾脏功能都正常。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按体表面积计算, 甲氨蝶呤(MTX)50mg/m2, 肌注1次,不需四氢叶酸解毒。若7天后复查β-HCG下降
1.4 观察指标: 严密注意患者血压、脉搏(每日测量3次)、腹痛及阴道出血情况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动态监测患者血β-HCG 水平,每3d监测1次,直至正常;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每周复查妇科B超。对于腹痛急性加重的患者,急诊行B超观察附件区包块是否增大及直肠窝液体积聚情况。
1.5 疗效的判断标准: 痊愈标准:①患者的腹痛感、阴道异常流血等症状彻底消失;②血β-HCG逐渐降低到正常值;③包块直径的缩小程度在0.5cm以上。
失败标准:①患者在经过药物治疗之后腹腔内出血最终改为利用手术继续治疗;②血β-HCG值并没有显著下降;③妊娠包块没有缩小。
1.6 统计学方法: 主要利用x2方法进行统计学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 136例,治愈124 例 ,治愈率91.2%;对照组 128例,治愈90例,治愈率 70.3%;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
2.2 血β-HCG及盆腔包块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β-HCG 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愈病例中,血β-HCG下降程度,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盆腔包块前后缩小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1~表2。
3 讨论
在妇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就是异位妊娠症状,该症状也是导致孕妇在妊娠早期出现死亡的一个主要因素[2]。药物治疗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方法,尽可能地保留了输卵管,为要求生育者提供了更多的受孕机会,易被患者接受,尤其适用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治疗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严格把握药物治疗指征。对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盆腔包块内见原始心管搏动,宫颈妊娠和大量腹腔内出血患者,则禁用此法。
3.1 MTX单次肌内注射治疗: 自1982年Tanck首先应用MTX 治疗异位妊娠获得成功,90年代起中国国内开始应用MTX治疗异位妊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疗效最肯定的药物。利用MTX进行治疗的方法已经证明了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对娩出的婴儿的智力和体力均无不良影响。MTX单次肌内注射经临床观察,杀胚迅速可靠,本组有效率达75%,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3.2 中西医联合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 在MTX药物已促使胚胎停止发育死亡情况下,中药活络效灵汤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通过杀胚药物作用,进一步阻止妊娠滋养细胞及胚胎生长,并在活血化瘀作用下, 有利于妊娠组织吸收或排出,减轻病灶周围粘连,有利于输卵管的再通与功能恢复。本研究证明,两组均不破坏输卵管完整性,避免了手术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较单用甲氨蝶呤治疗,疗效确切,可提高治愈率,加快血β-HCG 转阴时间,同时减低再次使用MTX的几率,缩短病程,且用药简单、方便、安全。
参考文献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6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是指直肠、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1],其病变主要见于大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起病缓慢且隐匿,病程长,发作期和缓解修复期交替出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左下腹阵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伴有发热、消瘦、倦怠贫血等全身表现,同时还可能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癌变、肠出血、肠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2]的风险。临床上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为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症状,减少复发和防治并发症。近年来,有研究说明合理的护理模式对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较为重要[3]。为了探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其疗效,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0.3±6.2)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病程(2.3±0.9)年。本组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腹泻、腹痛、黏液性脓血便,且反复发作。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可确诊所有患者均为溃疡性结肠炎,且本组患者中无合并严重肝、肾、脑等疾病,神志清楚,无交流障碍。
1.2方法给予本组患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即给予西药柳氮磺胺吡啶,口服,3g/d,中药肠风汤:20g马齿苋,20g白头翁,20g柴草根,15g白芷,15g地榆,10g五倍子,10g秦皮,10g黄连,10g肉豆蔻,在浸泡30min后,加适量水小火煎熬至100ml药液,行灌肠术,1次/d,连续治疗1w。
1.3护理方法
1.3.1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病情特点、个人口味等基本资料,为其制定合理健康的食谱,坚持定时定量的原则。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低脂、富含维生素、粗纤维的食物为主,在保证营养的同时,要利于患者的消化、吸收、排泄,切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和难消化的食物。同时患者应禁烟戒酒,保证饮食卫生,以防止胃肠道感染。对于重症禁食患者应给予静脉营养。
1.3.2灌肠指导在首次行灌肠术之前向患者讲解灌肠的意义及其注意事项,嘱咐患者灌肠前尽量排清二便,保证肠道清洁,降低腹内压力,以使药物充分吸收而发挥最大的疗效。给予患者左侧卧位,大腿向前屈曲,小腿伸直,并垫高臀部,尽量减少暴露于空气中的部位,防止受凉和患者因自尊心而产生抵抗情绪。叮嘱患者深吸气,在细直的16号导管前端涂适量剂或石蜡,在排空肠腔内气体后,将导管轻柔缓慢的插入患者,依次进入直肠、乙状结肠,导管进入深度约为15~20cm,然后将38℃左右的100ml药液缓慢经由导管注入肠腔,在15min左右灌完。而后缓慢拔出导管,并用纱布清洁处的液体。叮嘱患者静卧3h左右,期间注意防止药液外渗,同时每30min更换1次,增加药液在肠腔内的流动性,使肠黏膜充分接触并吸收药物。对于有痔疮或肛裂等处疾病的患者插管、拔管时,动作一定要尽量轻柔,避免发生出血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对于对灌肠较为敏感的患者或出现明显肠道刺激症的患者,应立即停止灌肠,并及时与临床医生协商处理方法。在给予患者灌肠的同时,应密切检测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如腹痛次数、疼痛部位、疼痛性质、持续时间、疼痛程度、排便次数、便的性质、是否便血等。
1.3.3心理疏导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治疗时间长等特点,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使患者严重信心不足,伴有焦虑、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还会出现易怒、暴躁等性格改变,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将导致患者对临床治疗产生抗拒心理,不愿意配合相关的治疗。因此,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情况,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首先应向患者详细讲解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以及转归预后情况,使患者对此病的认识增加。同时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告知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是可以治愈的,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使得患者能够正视此病,并积极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指导家属如何照顾患者的身体和心理,让患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怀和理解,并且能够减少患者对治疗的抵触。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请那些已经治愈的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回院亲自说教,使患者树立信心,消除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1.4疗效评价指标治疗结束后,若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且肠镜下看不见异常的肠黏膜,则为痊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异常的肠黏膜有所好转,则为缓解;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肠镜下可见病变处恶化,则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治愈病例数+缓解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2结果
治疗结束后,统计观察本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显示:本组58例患者中,痊愈34例,缓解20例,无效4例,则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10%。
在患者出院时以问卷形式调查患者对所受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本组58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4例,比较满意18例,一般满意14例,不满意2例,则患者的满意度为96.55%。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复杂[4],反复发作,治疗困难,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并配合给予适当的护理模式,达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主要的护理措施是根据患者自身病情的特点,配合临床医生的治疗,在饮食、生活习惯、灌肠治疗、心理等方面给予患者合适的护理,使患者有保健意识,合理饮食,给予患者最有效的灌肠治疗方法[5],同时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消除不良的负面情绪,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本文以我院5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探究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其疗效,结果显示:本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10%,患者对所受护理的满意度为96.55%。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法配合适当的护理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好,且患者满意度高,缓和了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高岩.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1,28(3):86-88.
[2]何琨,温春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护理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75-76.
[3]龚丽媛.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护理分析[J].大家健康,2013,7(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