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医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医的特点范文1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殊的医学体系。为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医学,西医院校普遍开设中医学课程,这也是我国医学教育的特点之一[1]。新疆多民族聚居,新疆医科大学在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做成了很大贡献,但由于中西医院校的培养目标、学生学习兴趣等客观差异,教学受到内容过多、课时较少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医术语理解困难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在深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一些在少数民族班级中医学教育体会总结如下,以期提高西医院校的民族学生的中医教学质量。
1 语言简介、重点、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
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来自于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学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同时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优秀综合素质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保证,而低劣的教师综合素质 会使学生因为对一个教师的厌恶而厌恶一门课程,需知“爱屋及乌”的另一面是“恨屋及乌”[2]。维语为维吾尔同学的母语,虽同学们均经过汉语等级考试,但对中医术语理解较同水平的汉族同学吃力。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修改收集整理教学方法,尽量做到知识点简单化、清晰化,去掉大段的文字叙述,用简单的比喻和动画来阐明相对复杂的中医学的原理和现象。在五行中讲到“火性炎上”,从生活中看到的火的性质,特点下手,用点燃的火柴更加形象的让同学们加深火性炎上的印象和理解。增加课堂上的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相互提问,释疑,最后由教师补充,纠正,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掌握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重视临床,理论联系实践
中医学课一般在大学3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已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思想,习惯将中医的“肝”“肾”与西医的“肝”“肾”相比较,应反复强调西医研究对象是“病”,主要依据“症状”,中医研究对象是“人”,主要依据“证型”,即西医治病,中医治人,要让学生了解中西医学理论无高低对错之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固有思维模式,让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在学生脑海里并存甚至交融。
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只有多临床,勤临床,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作用和重要性。在临床实践带教中,老师依然需要不断加深和交融此两种思维模式,让学生能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除了代教时获得视听方面的时间,学生还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患病的同学进行中医治疗方案讨论,然后遣方用药,让同学们亲自体会和观察中医药的疗效。遇到一些中医特色的理疗,例如在推拿中将到提捏法,此类治疗类似维医的“且木艾力什”, 中医的穴位敷贴治疗,联系维医的“孜麻得”等等,通过中维医的相似相通来促进民族同学对中医治疗方法的更亲切的理解和学习。
3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挂图之外,多媒体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将枯燥晦涩的中医理论通过图片、图标等尽量以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信息量,通过色彩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阐述五行的关系和经络的循行时使用动态的图片演示,比一般的图形演示和讲解更能吸引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尤其对“舌诊”、“脉诊”及“中药”的教学中可使学生产生直观感性认识,易于掌握及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医学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中西医的特点范文2
【摘要】我们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纲领性的提到我国的卫生策略以“中西并重”,我们临床工作者感到非常欣慰,既往这个概念似乎仅停留在领导的思维之中,临床工作者如何做到中西并重呢?笔者想就几点临床心得简
略地谈一谈。
【关键词】中西医并重;中医特色;建议
我们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纲领性的提到我国的卫生策略以“中西并重”,我们临床工作者感到非常欣慰,既往这个概念似乎仅停留在领导的思维之中,临床工作者如何做到中西并重呢?笔者想就几点临床心得简
略地谈一谈。
西医的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无可厚非,但亦有所短。祖国医学的精髓,值得我们发掘继承。在临床上中西医互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做到中西并重、中西医结合,我们的医疗前景将会更加广阔,我们的医学事业将会更加繁荣。
如何发挥中医特色呢?中医领域贯穿于很多方面,领导决策、临床科研、种植与采摘、炮炙与贮藏,疗效是中医的灵魂,临床疗效涉 及药品的种植、贮藏、司药、临床医师的思维等,药品的种植有一定的区域性,药品的采摘有一定的时间性,药品的加工、炮炙、贮藏、讲究一定的方法,这些环节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药物的疗效。疗效是灵魂,是生命。医生的悟性和司药的准确性,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学中医要讲悟性,悟性好者三五年可妙手回春,悟性差者很难学会,所以中医队伍应宁精莫滥。如何做到中西并重呢??
1 预防与养生方面
金元时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在《不治已病治未病》一文中曰:“与其救治不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或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脏之虚”,说明摄养与治未病对人体是何等重要,疾病宜早期预防。早
期论治。根据疾病的变化规律,见微知著,某些传染病的预防,近代用疫苗,已为大家所熟知,但内科某些疾病的预防确知之不多,如心脑血管疚病的二级预防给予阿斯匹林和辛伐他汀,正在形成共识,而一级预防更少提及。纵观所有资料,是乎从它的易患因素着手,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易患因素。所以,戒烟、酒,注意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可以获得效果,这亦符合中医的古念,这说明中医的古念和现代医疗的和谐。?
2 治疗方面
某些疾病被动治疗不是上策,防线前移,已经形成共识,这亦是中医的治疗所长,病人感觉不适,有临床症状,检查又无客观依据,这就很适合于中医中药治疗。在短暂的脑缺血病人中,西药改善头部供血的同时,服用中药之大秦芄汤,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疾病的预后。
夏季感冒服用新加香茹饮,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疗程缩短,费用降低;冬季感冒选用荆防败毒散。
在肝病的治疗中,肝功受损,异常肝功,西医考虑若无良药时,中医中药的治疗地位尤为重要,恢复肝功能,降低转氨酶、胆黄素,应用菌陈菱汤加郁金、丹参、虎杖、板兰板,身体虚弱者加党参、黄芪,疗效可靠。
又如心动悸、脉结代的心血管病人选用炙甘草汤,可使病情好转,症状改善,血府逐渐汤治疗不典型的心绞痛,可获得较长时间的持续疗效、且无其他副作用之忧。
再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当服四逆辈”,用理中汤类治疗久泻的病人,可获得疗效。还有许多临床报道,纯中药、纯西药治疗不理想时,中西结合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不一一列举。
总之,我们既要肯定西医的先进性,又不能否认中医的治疗作用,保持中医特色,中西并重,搞好中西结合,扩大我们的医疗范围,定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医内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
[2] 《内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
[3] 张仲景著.《伤寒论》?
中西医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旦角;莆仙戏;艺术特点
一、莆仙戏内容简介
莆仙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兴化方言,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文化底蕴较为丰富的地区,这里的地理环境良好,气候条件宜人,再加之浑然天成的山脉这一自然环境条件,在一定意义上保存了众多的历史文化艺术。其中,莆仙戏是莆仙地区最为代表的文化艺术之一,其是在巫术、歌舞百戏、民间小曲的基础之上,吸收了不同形式的杂剧艺术,之后形成了思想文化丰富的莆仙戏。莆仙戏的表演动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牵步蛇、扫地裙、七下溜等,还有一些舞蹈动作战象傀儡戏剧的必要特点。另外,莆仙戏的唱腔,具有一定的部署结构,并呈现出曲牌体的形式,而且曲牌音乐能够达到上千种。由此,莆仙戏的唱腔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并且综合了民间地区的莆仙歌曲、歌谣、词曲以及歌舞等艺术类型,再加之方言的演唱特点,使得莆仙戏根据地方艺术特点。此外,莆仙戏的舞蹈表演形式更加古朴和典雅,一些舞蹈动作会受到木偶戏剧的影响,使得莆仙戏的艺术风格更加具有别样的特色。
二、旦角表演在莆仙戏曲中的整体表现
在莆仙戏剧表演过程当中,旦角表演占据重要的作用以及地位,而且通过舞蹈动作表演,将歌曲音调和舞蹈动作进行完美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莆仙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另外,依据我国莆仙戏旦角艺术舞蹈表演情形分析而言,莆仙戏旦角的基本体态特点呈现为:旦角的双手应呈自然下垂的形式,并且双手在下部平行,胸部向上微微挺起,下巴要自然收拢。与此同时,旦角的双眼要保持平视,眼看前方,眼神的情态要略显温柔和含蓄,以全身心投入到旦角表演中。此外,莆仙戏的旦角形式可细分为:正旦、贴旦、泼旦、小旦以及老旦等。其中,旦角的划分是由于七子班发展背景下的莆仙戏,其角色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正旦的表演者常常扮演青衣的角色,而贴旦的表演者要去扮演花旦的角色,即年龄较小、性格活泼的小姑娘。例如,穆桂英的角色,也需要武旦的表演形式。由此,莆仙戏中的旦角表演所占的分量较重,而且在边沿过程当中,还要结合歌曲与舞蹈的表演,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凸显旦角表演的艺术魅力。
三、莆仙戏曲中旦角表演的艺术特点
(一)动作语言的审美特点
1.动作平稳,彰显以动取静的美感
在莆仙戏旦角表演中,“踩步”动作要求旦角表演者的脚底与地苗进行最大程度的贴合,要呈现出舞蹈动作平稳的特点。另外,“扫地裙”这一舞蹈动作,是莆仙戏旦角专用的,这是在“粗蝶”的舞蹈基础之上所延伸出的一种较具难度性的动作技巧,当旦角表演者在进行舞蹈动作表演时,需要将自己的裙子捶地三寸,而且自身行进速度应该从慢到快进行,步伐之间的幅度应该保持一致,并且与自己的身体动作相稳。“动静”形式属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思想,这其中包含的文化底蕴在莆仙戏曲旦角的动作审美中有所体现。其中,莆仙戏曲的旦角,所传递的语言动作为轻稳、典雅的艺术审美,而且“以动取静”的艺术魅力的背后所蕴意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动静”特征,包含虚静的生命本质,旦角表演者追求内心的寂静以及身心的沉稳。由此,莆仙戏曲旦角通过舞蹈动作的“动态”美感,彰显出极致运动“静止”的审美效果。
2.动作细腻,凸显含情至善的美感
在莆仙戏曲表演过程当中,旦角的舞蹈动作幅度范围值较小,其身体的形态以及向心运动趋势是紧密相连的。另外,旦角舞蹈动作的语言极为细腻,这在旦角人物的形象塑造方面有着精准地体现。例如,闺门旦中的少女与已为人妻的青衣相比而言,闺门旦的角色应显得更为青涩和内敛。因为,此角色的表演动作幅度较小,而且其音乐节奏也较为轻快。除此之外,莆仙戏曲旦角在表演过程当中,所应用的动作语言更难过凸显出含情至善的美感。例如,戏曲《春草闯堂》中,相府小姐的动作应用了“蝶步”以及“伡肩”的动作形式,彰显相府小姐端正、儒雅的人物形象。但是小姐的丫鬟,其动作形态与相府小姐的动作形式不一样,即在走“蝶步”动作的同时,双手进行交替,使自己的身形状态呈现出急忙赶路的形式。由此,其人物动作体现出“含情”的美感。另外,莆仙戏曲中的旦角在“至善”中体现出人格魅力,将戏曲中的情感思想发挥到极致作用。
(二)动作语言的文化特点
1.凸显儒家文化思想
儒家文化思想的兴起,为莆仙戏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为莆仙戏曲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其中,莆仙地区曾经是福建省的科举文化举办地区,这使得大部分莆仙戏曲的剧目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举文化的思想价值。另外,在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莆仙戏曲旦角表演在剧中的舞蹈动作都符合儒家的礼数思想。例如,《春草闯堂》中的相府千金在接待知府时,其舞蹈动作语言的呈现形式为:典雅、大方、端庄,尽显儒家礼仪思想。
2.具有地域文化魅力
莆仙戏曲旦角的表演形式,处理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之外,还深受杜宇文化思想的影响,使得莆仙戏曲彰显地域文化的艺术魅力。其中,关于“妈祖”这一传说,在莆仙地区深受民间百姓的推崇,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彰显我国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思想。在此民间传说中,“妈祖”人物形象是善良而且勇敢的,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此,在莆仙戏曲旦角人物形象塑造中,也深受“妈祖”文化的影响,其正旦角色大多是品格高尚、性格积极的人物形象。例如,戏曲《春草闯堂》中丫鬟的角色,其性格勇敢,具有谋略,明辨是非,而且不追求权贵,品格十分高尚。
(三)动作语言的形态特点
1.身体形态的小缩
在戏曲表演中,小缩的体态特征能够体现在表演者身体动作的姿态形式上。其中,莆仙戏旦角的“姜萼手”与传统古典戏曲中的“兰花手”相比,有着较为明显地小缩特点,“姜萼手”的食指和大拇指是紧密贴合的,而且内向弯曲手指,突出旦角人物的内敛、阴柔性格。另外,莆仙戏曲的小缩体态特点与在人物身体幅度动作上有所体现。从基础性舞步分析而言,旦角的“蝶步”是采用双脚的力量,将正常行走的步幅进行小范围的缩短,并不容易让人们观察出旦角的步幅情况。除此之外,小缩的动作语言形态特单也能够体现在旦角身体的动作幅度上,而且莆仙戏曲中旦角的舞蹈动作表演有着严格的空间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动作语言形态的艺术魅力。
2.躯干状态的抑制
在莆仙戏曲表演中,旦角这一角色是在“动静结合”的形式下所体现出的,而且旦角的躯干状态为受控状态。例如,现代古典舞中舞者的身体运动注重以腰部力量为主,但莆仙戏曲中的旦角,其身体形态是在回身周转的过程当中,应用腰部的力量,将腰部状态处于抑制状态。其中,莆仙戏曲中旦角舞蹈动作的“贵妃折腰”,属于舞蹈动作幅度较大的,这组舞蹈动作所体现的是女子悲伤困惑时情绪。另外,肩法也是莆仙戏曲旦角中身体形态所构成的重要组成内容,在莆仙戏曲中旦角的身体语言更注重肩部的表现力,将肩部作为舞蹈动作的主要部位,进而彰显动作语言的形态艺术美感。
中西医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2.中国古代建筑与易经的关系
《易经》是中国符号学的起源,其中的八卦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一个符号,象征一定的信息,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深受《易经》的影响,因此极具符号及象形优势。中国古代建筑中蕴藏着一种建筑符号信息,例如北京天坛祈年殿,祈年殿的造型就是以天阳之数“九”以及“九”的倍数通过扇环形展开的,这天阳之数“九”也就来源于《易经》乾卦中的“九”。
3.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阴阳五行说,是中华民族通过观察和思考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观念。其中的风水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北京紫禁城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色彩方面,故宫的宫墙以及柱子使用红色,象征着光明正大;屋顶采用黄色,象征中央,故宫东部的屋顶使用绿色,象征生命力,向上生长,因此皇子都居住在东边,西宫作为太后的专属方位,象征清净,天安门至墙门不栽树,其意义为南方属火,在此不利于有木材建筑。中国人选择了土木作为数千年不变的建筑材料,认为土木是有机体构成的,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动是永恒的,静是相对的,立柱和横梁的连接都是采用利于抗震,这充分地体现了老子所提倡的“以柔克刚”。
4.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庸思想、国家的宗法制度的关系
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这一点与“恒久意识”是相互连通的,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将中庸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则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将建筑的精华放在最里面,最隐蔽的地方,通常在前面仅仅只用朴质,中华民族那种传统的内向型性格特点就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重视内涵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仅可以找到中庸思想的影子,还可以看到宗法制度对古代建筑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兼有政治权力和道德制约双重功能,即使是经历改朝换代,家族依旧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以家作为基本单位,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以“住宅”为原型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总之,似乎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中西医的特点范文5
微电影的定义
“微”,即“小”,微电影通俗的解释就是小电影,在播放时间上较短的电影。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些年轻人经常利用自己手里的数码设备,将拍摄的画面上传到网络上,以各大网站作为播放阵地,而且每个影片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进入新世纪之后,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微文化在年轻人中迅速风靡。而且手机技术的普及之快,足以让每一个年轻人人手一机,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影像拍摄。加之之前所形成的网络电影基础,微电影的概念被初步确立,即以微文化作为文化背景,以网络为主要的传播方式,以多元化的群体为创作者,拍摄出的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的短小影片。做电影是一种新形式的影视艺术,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
1.个性化的影像表达
首先,从微电影的接受来看,前文中提到,微电影是以微文化作为基础的,伴随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断丰富,整个社会形态,无论是理想和现实,都处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尤其是对空闲时间的分割,使人们难以再有集中的大时间段,而是一些不同的碎片化时间。这种碎片时间自然需要碎片化的审美和消费需求来填补。微电影本身的特点就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伴随着微电影类型的逐渐多样化,人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式。如爱情题材、励志题材、怀旧题材等,满足了人们时间和审美的双重需求,无疑是一种个性化的需求满足。比如在午休时间,利用十分钟观看一部微电影,虽然十分钟的时间不长,但是如果每天坚持观看,那么一周下来,所观看的时间量也能够达到一部传统影片的时间。况且不同于传统影片的是,每一个微电影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全新的审美体验。
其次,从微电影的创作来看,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色彩、从平面到3D,每一次巨大的变革,都是少数专业的电影人所主导的,似乎和普通民众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在物质条件上的限制,只能是以观众的身份来欣赏电影。同时,电视艺术的普及,也给电影的发展发起了严峻的挑战,很多电影人认识到,电影创作不能再延续之前的精英化路线,而是要放下身段,主动走亲民路线。而微电影的出现,恰好是对这两个问题的完美解决。一方面,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普通人拥有一套摄像设备不再是梦想,可以随时随地录制视频的手机自不必说,就连非专业的高清摄像机,也不会超过万元,能为大多数的电影爱好者所接受,使他们的电影梦想得到了最初的实现。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又使得这些作品能够及时、广泛地传播,让自己的个性和自由有了释放的平台。所以充分满足了个性的情感表达需要,这种情感既包含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也包含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所以说,无论是创作角度还是接受角度,微电影的出现,从根本上满足了人们对电影、对艺术的个性化需要,对这种个性化需要的满足,也是微电影赖以生存的基础所在。
2.多元化的叙事表现
叙事是电影创作的根本目的,正所谓“船小好掉头”,微电影因其在时间和容量上的特点,所以在叙事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样,因为要在几分钟的时间里表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既不能像传统电影的铺陈叙事,也不能像广告一样一语中的,而是要探索一种特殊时间段的特殊表达方式。两种原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微电影叙事的多元化。
如情感叙事。情感是电影的灵魂,叙事的构建、发展和结束,无一不是以情感作为基础的。微电影对这种以情入戏,以情贯穿的传统有着很好的继承。如风靡一时的《老男孩》,之所以能够得到70后一代人的充分认可,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是以青春和梦想这两个所有年轻人所共有的情感为基础。《父亲》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都与父亲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亲情,这种普遍的情感性,能够让影片在叙事上获得最大限度的认可。所以情感叙事也是为电影普遍采用的一种叙事方式。
如结构叙事。传统电影一般都采用开端―发展――结局的叙事结构,但是微电影受到时间的限制,往往都对这四个环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省略。正是这种不完整性,反而激发了观众更多的联想。如《老男孩》中,开篇只用一个播放着广播体操的大喇叭和一套蓝色的校服,就交代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这种简洁性也获得了最普遍的适应性。《一触即发》中,部分的激烈打斗戏和追逐戏几乎占据了影片的全部,最后在凯迪拉克坐驾的帮助下杀出重围,完成任务。开端和发展部分则没有体现,从而激发了观众的联想。
又如字幕叙事。创作者们在影片的开端或结尾,加上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从而对影片的叙事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如“11度青春系列电影”中,每一部的最后都有一段字幕,这些字幕既是对全篇叙事的总结,更是一种发人深省的思考,如《东奔西游》中,结尾字幕写道:“神仙也在奋斗,你呢?”是啊,你呢?亲爱的观众。观众在不自觉中就联想到了自己,表现出一种不舍,一种意犹未尽……
3.互动的表现形式
微电影以网络为主要的存在平台和传播方式,加之自身所有的特点,构成了微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互动性特征,这种互动性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创作方面。因为微电影在拍摄技术门槛的限制较低,只要喜欢电影的人,都可以拿起手中的拍摄设备,进行微电影的创作,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保存和展示。很多创作者在拍摄之初,也没有过高的期望,只是用一种影像手段记录下某一个事件、某一种情绪或者某一种状态。可以说人人都是大导演。从影片的内容来看,大部分微电影中,故事的主角都是一些小人物,多为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平凡和简单是其最大的特点。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事电影创作,这无疑是电影艺术和人类互动性的最大体现,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拉近了电影和人们的距离。
其次,从欣赏角度来看。传统电影不管是在影院还是电视中播放,都是典型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观众们要被动地接受这个单一信息源的信息传递,所以观众是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的。特别是进入影院观看影片,要购买电影票,即便是影片不合自己的口味,电影票也是不能退换的。但是微电影却表现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特点。作为微电影的存在平台,网络是面向每一个人开放的,观众可以在众多的微电影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而不用多支付任何费用。作为对影片的评价来说,一些网站频频推出新的技术,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对影片进行评价,评价者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和交流。比如优酷、土豆等国内著名的视频网站。在播放窗口的下方,都会设置简单的评论选项和专门的留言空间,通过这种评价,推动这部作品的传播。同时也能够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创作者。这种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无疑是对传统传播方式的颠覆,从本质上拉近了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4.商业化的价值取向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商业化时代,各种艺术创作很难避免商业化的影响,传统影片的从拍摄到上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商业化的历程。作为微电影来说,有的作品可以称之为加长版的广告,有的作品则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广告的影子,当观众用一种商业化的眼光审视微电影的时候,这种商业化的价值取向就得到了凸显。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微电影作为广告植入的载体。植入式广告是指将产品信息融入影片所表现的场景中,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产生对品牌的印象,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其优势在于避免了直白宣传给观众带来的反感,而是让观众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于是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场景、服装和道具等,都成为植入式广告的载体。如《老男孩》中,曾经出现了“科鲁兹欢乐男生全国赛区火热报名中”的宣传字样。《父亲》中,主人公使用了苹果、三星等不同品牌的手机。《一触即发》中,主人公是借助于凯迪拉克汽车才得以杀出重围。这些产品信息都被创作者以有意或无意的方式体现出来,很多时候产品商几乎不用做任何投入,观众的抵触情绪也明显减轻,达到了产品商、创作者和传播平台的多方受益。
中西医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中国女性;艺术;特点
90年代以来的女性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从男性话语中分离出来,转向对自我价值的探寻。她们不再用男人的标准和男人创造的程式去画画,开始建立起一种对自身性别认同的自觉意识,从性别差异中发现自己的价值,用女性视角诠释社会。女性意识的增强和回归女性的自觉,使艺术的表现方法丰富多彩并具有时代的鲜活性。这里有传统的风格传承,也有个性的张扬,更有怪异、狂放的锐意探索。具体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从身体意识和生命体验出发,注重女性艺术家本身所处的生存环境对自己身心刺激、感染、伤害、体验与境遇的表达
女艺术家往往从自己身边所具有的富有女性意味的图像与实物资源出发,利用身体体验去挖掘一种象征性的形式化语言符号,表达她们对待现实境遇时特有的女性感受。女性艺术批评家廖文曾说过“与男性话语侧重关注社会、文化等理性、重大问题不同,女性方式则集中体现出非常同一的对生命意识以及与此相关的身体、繁衍、体验、感觉的倾心和迷恋。”如蔡锦的《美人蕉》系列:粘粘乎乎、油腻腻的笔触翻卷出溃疡般斑斓的肌理,刺激的眩目的肉红色主调中蠕动着反差强烈的暗绿、绛紫色块,而造型却日益含混,物体已看不出作为物象的本来面目,倒像是一片片被病毒蚕食的有机体,表现出对生命被侵犯、刺激的强烈而灿烂的反应。陈妍音的《箱子系列》,在方形、三角形的平整表面上楔入位置精心设计的锥形尖状物,平滑细腻的箱子表面上带着具有伤害、威胁性的尖状物,或者在平整的木质体积上楔入坚硬的铜管,如此造成的对比与矛盾,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形式符号,象征性地表达了现实中的女性自身与周围环境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两性关系中呈现得最为激烈。陈妍音敏锐地感受到这种由生理造成的身份角色限定,是女性心身遭受压抑的根源之一。这种尖利的处理方式,以对身体刺激的高度敏感,体现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强烈的“自我防卫意识”。也只有女性特有的身体感受力才能提供这样的意向选择。施慧的《结》与《链》直接以棉、麻线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反复地编织、缠绕、再插以密密麻麻的线卷,仿佛在繁复的手工劳作中默默地编结着生生不息的生命锁链。她的作品从生存体验的深层表达了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在压抑、无奈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绕情结与生命形态。
二、把女性身体作为艺术表达的手段,以此来表达男权化社会以及夫权意识下的女性体验
“身体”作为女性艺术的话语方式,是女性自我关注的重要的载体。女性艺术家对于身体的认识与男性艺术家不同,男性艺术家把女人的身体当做欣赏的对象,一种欲望的载体。而女艺术家是直接将身体以及对自身身体的感受作为媒介来表达她们对女性身份、处境、性意识的体验与反思。女性艺术家以身体作为艺术语言和表达媒介的方式是多样的,有直接表现女性身体与特征的;也要表现女性特殊的身体经历的,如月经、妊娠等。在刘虹的《自语》系列中,画中端坐的女性人体似乎要尽量采取一种绝对安定的坐姿来平息内心的烦躁和杂乱,但头部却被来自另外若干空间的布状物体所切割、重叠和遮蔽,这是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头绪;同时脸被布蒙着,从而更加突出了人体,似乎身体的意义超过了她的思想——脸部,表现了她对女性处境的某种思考。奉家丽以自己怀孕的身体作的行为艺术,表达了女性生殖的辛苦和危险处境,以及那种处境中的精神状态。陈羚羊的《十二月花》摄影作品实录性地拍摄了女人月经期的生殖器,按廖雯的解释,这是用“女人味”的方式毁坏了传统男人眼中女人“美丽脸蛋和”的“女人味”标准。即用生理和社会性的身份强调女性的特点,并从平等的角度出发,表明男性的生殖器有力,女性的同样有力。由于种种原因,这件作品被禁止公开展出。
三、利用传统材料,关注本土文化
一些女艺术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创造出具有现代观念的艺术品,表达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蔡玉芬的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具有传统文化意象的装置作品,如她用蒲扇为主要媒介制作的《风荷》。“把蒲扇插在有睡莲叶的荷塘里,造成了一种与风有关的联想,让人容易联系古代诗词有关扇子和秋天的景象,并容易联系宫女的被抛弃和受冷遇的经典比喻”。同时她的作品具有东方式的诗意,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另外还有尹秀珍制作的《树琴》,未明的新媒体影像作品《今天你穿了唐装没有》等。
四、超越性别——“女性”方式的扩张
女艺术家的作品并不只是局限于女性视角、女性意识等,她们有很多人具有强烈的超女性意识。她们对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关注与女性有关的现实社会问题,以自己的作品表达对女性社会问题和人类处境的忧虑、反思。崔岫闻的作品,就在有意识地超越使女性沉溺其中的自我身体私语境地,从社会现实语境的立场去反观女人的问题,她在《假日系列》中,让男性张开大腿露出性器,处于被着装女子窥视的地位上,被凝视者的角色易位与凝视着的“僭越”,是对传统社会中父系欣赏体系的挑衅与颠覆。她的录像作品《洗手间》,展示的是在夜总会洗手间里偷拍到的化妆的情景。对着镜子化妆,摄像镜头在看她们的每一个举动。这个作品从侧面深刻的揭示出当今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现实意义。李虹的油画大多以同性恋为题材,同时加入环境的渲染,以柔和的背景或刚硬的背景象征画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关系。她的画表达的不再是纯属女性个人的经验,而是通过女性的命运来揭示社会和人生。 女性艺术批评家徐虹曾说过“已有的艺术原则以及日常生活和女性自我内省都已经受到性别歧视话语的沾染,所以今天的女性艺术家面临的困境在于自我的界定,必须建立在从各个方面进行解构和消除女性本质论的概念之上,否则就会陷入男性中心论所设计的女性陷阱之中,就如同中国历史上古往今来男性绘画中被篡改的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 廖文.女性主义作为方式[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2] 徐虹.美术:美术之思[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