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1
【关键词】 专业课程设置; 中医药院校; 康复治疗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4-0139-0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很多疾病的治疗需求不再局限于生命的延长,而是注重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功能的恢复等,很多社区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综合性医院等部门对康复治疗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给中医药学院校增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开办不仅使学校办学结构逐步优化,也标志着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都有许多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专业课程的设置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到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大对专业课程的设置研究,有利于人才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培养。下面就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变化存在的不足进行探析和阐述,以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育改革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是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2008年教学计划的资料,该计划通过了讨论和专家论证后进行修订,分别按照专业课门数、教学计划中的学时、专业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课程的学时等进行分配和比较,然后分析和研究该教学计划,并从中得到教学改革中的教训,总结经验。
1.2 研究方法
将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计划资料和其他优秀的院校相比较,通过跟康复治疗专业发展最好的院校比较,分析和查找自身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改革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的目的,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康复专业化技术人才。
2 结果
2.1 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2012年的康复治疗学在整个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均进行了削减,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基本不变。总课时数跟2008年的设置减少了208个学时,主要是通识教育课程方面的课时减少了许多,其次是学科基础课程减少了108个学时,这类课程可以统一归纳为理论课程。但在实践课程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实践学时增加到了384学时,和2008年相比有了显著的提升。由于学科基础课程学时转变,直接影响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变化,主要涉及到的专业课程是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临床康复学、作业治疗学和语言治疗学等内容,上述几门主要专业课的总学时数还是保持跟原先一致。
2.2 跟康复治疗学专业水平较高的学院进行比较
经调查,在该高等院校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总课程学时跟我校2012年的相应专业总课程学时相当,但经过仔细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该康复治疗专业的总课时数、专业课实践课时数和专业课实践课占总课时数的比例等要明显高于笔者所在学校,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课时计划上的差异。另外,该康复治疗学专业院校与笔者所在学校的中医康复专业在课程类别上基本一致,但从课程科目来看,该康复治疗专业的专业课将运动疗法技术学、语言治疗学、理疗学、作业治疗学和康复医学评价均融入了传统康复治疗科目中的内容,而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在手法治疗、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肺系统康复等课程中仅仅教授现代康复技术,并未能将其更好融合。
从笔者所在学校实施课程改革之后的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康复治疗专业2012年的学时计划和2008年相比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别,虽然专业课程的类别以及专业课教学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但理论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08年,理论基础课程所占的比重要高于实践课程,而在2012年,理论基础课程的比重要远低于实践课程,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时计划更为科学。而虽然学校进行了课时改革,让课时计划更为科学,但与其他院校中较为优秀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不同课程类型所占的比例、传统课程知识与现代新技术在课程教育中的融合程度等方面。因此,学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还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才能够迈入优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行列。
3 讨论
通过对学校课程改革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经过课程改革后,学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计划更为科学实用,但与其他院校优秀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改革措施。经过对目前差异的对比分析发现,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才能够让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为合理,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康复治疗人才。
3.1 对重复性较大的课程进行合并
由于中医康复学专业课程中出现的针灸学、推拿学等很多课程在内容方面都源于相同的中医理论,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方面的重复,比如说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等课程,就属于传统中医的范畴,这类课程的设置对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需作基本了解即可,对康复治疗来说起到的只是理论上的辅助作用。因此,可以将原有的中医特色课程融合为中医基础课程、中药方剂学和针灸推拿学等,让课程种类减少,这类课程的归纳总结性更强,避免重复性内容的出现。
3.2 增加必要课程类别
由上文可知,笔者所在学校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规划和设计上相比原有的专业课程设计变化较大,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将原先的课程进行了精简,消除了原有重复性内容的课程,并且尽最大可能性完善了院校的课程设置。而在一些重复性的课程类别得到了精简的同时,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还需要增加必要的科目,来达到让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康复治疗知识的目的。比如新增加的肌肉骨骼康复学和内外科疾患康复学两科目,就是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运动损伤康复和内外科疾患康复的基本理论,在当今的康复治疗领域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1-2]。同时,为了体现学校培养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课程培养设置上也更应该融合运动医学的相关课程,更好的体现传统治疗技术在运动医学中的重要价值,让学校培养的康复治疗人才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得到应用。
3.3 引入现代最新的康复治疗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科技疗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被运用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3-4]。特别是许多先进的康复器械,在当今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设置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时,不但要保证传统中医的课时量,充分突出了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特色的同时,还要将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内容添加其中,突出康复治疗学专业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现代的医学康复治疗面向现代化发展,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是未来医学治疗领域发展的重点,必须要将其作为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引入更多先进的现代康复治疗器械,以供学生的实践训练,从而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拥有更完善的康复治疗技能[5-6]。
3.4 增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目前学校康复治疗学培养方案中融入了多种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为培养更多、更全面的康复治疗人才提供帮助,跟其他类似学科院校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初步掌握和学习到各种中医康复治疗技术,可以弥补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但目前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中仍存在很多设置漏洞,其中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和专业课时较少,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跟实践课时较少,导致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难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而康复治疗学属于一种动手操作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那么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7-8]。虽然说目前学校的实践课程比重相比于以往增加了许多,但仍需要继续增加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
所以针对目前学校的康复治疗学课程的设置问题,需要加强改进和优化。首先要在原有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特色基础上增添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重点要关注的是实践课程教学。增加专业课时,重点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课时增加,同时将专业基础课时减少,从整体上保证所占比例的平衡。其次要将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增加,主要是针对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增加其在专业课时中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康复治疗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加强和完善院校康复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中医康复课时量等。
参考文献
[1]韦军湘,韦金亮,徐锡杰.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J].体育科技,2012,12(2):19-25.
[2]陈建,徐国栋,杨翼.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5):682-684.
[3]朱燕.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J].中国康复,2011,4(5):321-322.
[4]陈艳,潘翠环.国内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992-995.
[5]王尊,王磊,顾一煌,等.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康复,2012,5(6):316-317.
[6]唐巍,胡玲,倪朝民,等.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4):367-370.
[7]郭新荣,张卫华.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C]//全国高等学校康复治疗专业第二届规范化教学及研讨会论文集,2009:100-103.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2
【关键词】 针刺疗法;康复疗法;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1002-02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每年死于脑卒中者约130万,存活者中约75%致残,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积极、正确的康复治疗,将使80%的患者的功能明显改善[1]。针灸治疗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成为脑卒中综合治疗方法中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它对促进患者受损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缺乏统一评价标准[2]。随着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脑卒中康复已成为康复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康复训练的介入可有效降低致残率。本研究把传统中医学的针刺方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起来,采用康复学方法评定,开展中西医结合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障碍有效性的优化方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来源于2009年1月-2010年6月无锡市梓旺康复院康复科病房。选择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训练组(针康组)、康复训练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②发病在1个月之内伴有单侧肢体功能障碍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大于或等于10分;③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伴有其他外伤者,③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障碍者;④有严重的心肾及感染性疾病者;⑤拒绝康复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康复组
运用神经发育疗法如Bobath、Brunnstrom、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软瘫期:加强护理,使患肢处于正确位置,采用抗痉挛,定时变换,同时鼓励患者利用健肢带动患肢在床上进行关节的被动运动,训练桥式运动、夹腿运动、自助上肢伸展和伸屈肘训练,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活动。
痉挛期:采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肌张力的控制治疗,强化对肩、肘、髋、膝的控制,配合中医的康复按摩,缓解关节、肌肉的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恢复期:指导患者进行更具选择性的主动运动和以功能为导向的训练,如坐位、站位平衡训练、实用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2.2 针康组
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两组康复训练方法相同。
软瘫期:以“治痿独取阳明”为原则,取手足阳明经腧穴和夹脊穴为主,每次选取针刺穴位“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悬钟、合谷、外关透内关,曲池、尺泽”,针具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规格:0.30mm×40mm毫针,常规消毒后,按上述穴位快速进针,提插捻转后,留针30min,每日一次,周日休息养针,同时辅以电针中等刺激量,时间20min。针刺结束后即刻参加现代康复训练。
痉挛期:以头针治疗为主,为防止在痉挛期针刺上下肢穴位后加重肌痉挛,故只选取头针治疗。针刺时选取活动区(即顶颞前斜线)和感觉区(即顶颞后斜线),采用沿线透刺,针体与皮肤呈15°角,针刺后捻转,留针30min,每日一次,每周日休息。
恢复期:在针刺过程中根据针刺疗效的反应以寻找最佳有效穴位,并调整针刺量的大小,紧密结合肢体康复锻炼,进行针刺后运动,再针刺、再运动的方法。
2组患者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统计。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评定:参见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根据神经基本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及病残程度进行评定。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2)患肢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6]评定运动障碍严重程度,即运动评分
(3)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7],100分者,日常生活活动自理;60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者为中度残疾,有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者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3.2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组内治疗前后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c2检验。以P
3.3 治疗结果:
(1)各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2)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各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与康复组比较:1)P
由表3可知,各组患者治疗前患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t针康组=32.0, t康复组=23.99,均P
(3)各组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比较(见表4)
表4 各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比较(±s)
与康复组比较:1)P
由表4可知,各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均有明显改善(t针康组=21.22,t康复组=18.78,均P
4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全球性的人类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大力提高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水平,最大限度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首要任务。现代医学主张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处理应当与急性期的医学处理同步开始,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按脑卒中康复分期进行不同的针刺法,是现代康复治疗与中国传统康复治疗相结合的一项探索[8]。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早期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可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塑[9]。华佗夹脊能调整躯体神经功能,加强了刺激能量的激发和信息传递,加快修复和重建受损的神经反射通路,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针灸和康复治疗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在脑血管意外康复治疗效果上有明显提高。本方案运用祖国传统的针刺疗法配合现代康复医学肢体功能训练,能显著增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脑卒中患者错误运动模式,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相比,本方案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励建安.社区康复[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80.
[2] 常静玲,高颖.中风失语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针灸,2006,26(10):749-75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5]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6] Fugl-Meyer,JasskoL,EymanI,etal.Thepost-strokehemiplegicpatient:amethodforphysicalperformance[J].ScandJRehabilMed,1975,7(1):13-31.
[7] 励建安.社区康复[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64.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3
关键词:康复;肿瘤;进修实习
肿瘤是一种恶性疾病,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受医学发展的制约,大部分肿瘤患者尚无法治愈,在与肿瘤的斗争中,患者要忍受身心的痛苦和巨大的压力,如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医院肿瘤康复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在从事肿瘤康复的人员相对较少,而医学院校设置该专业的和培养的学生也很少,根本满足不了临床的需要,因此,如何对实习及进修人员进行康复训练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将我院实施的相关措施介绍如下。
1 岗前培训
康复专业的学员在进行报到后,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主要由医院医务科组织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各项守则,增强康复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学习医院的各项纪律,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肿瘤康复人员对患者、对医疗事业、对医院负责的高度责任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医学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康复意识。在对康复学员进行基本的培训后,科室的教学秘书要拟定详尽的进修计划书,安排每位学员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要明确肿瘤康复学员的学习重点、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了解每位学员的优势和缺点,因材施教,制定出有效的进修计划,并且安排肿瘤康复学员进行查房工作,查房工作每周要有一次到两次。
2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要求肿瘤康复学生对肿瘤有正确的认识,了解掌握肿瘤的检查方法,对肿瘤的预防和诊断有足够的认识,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的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康复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包含了医学、工程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这要求学习康复的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科室每月都要组织相关的由高资历的医师结合实际动作开展的教学讲座。但是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学会、学透系统的理论知识,并且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 教师的教学方式
随着学科的综合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内的知识,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座谈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际操作能方式进行,将这些融会贯通。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临床实践中遇见的问题为中心,教师要加强学生主观能动性,支持横向思维的自主发挥,增强学生知识灵活运用的技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肿瘤康复医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要求康复人员有极高的操作能力来操作康复设备,而设备的操作技巧和一些治疗手法不能通过口头教学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应用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插入视频、图片等影像资料来加强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这样就能使教师更加轻松的传授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轻松,更容易理解抽象知识,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例如将肿瘤患者刚入院时的情况进行录像,治疗的具体操作录像,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再次对患者进行录像,将两者进行对比,这样既能了解康复效果,又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操作步骤。
4 加强肿瘤康复人员的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医患关系在现阶段的关系矛盾突出,医生与患者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和沟通,缺少换位思考,医疗纠纷事件经常发生。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就要努力改善医生和患者之间矛盾关系,使医患关系变得和谐。这就需要肿瘤康复人员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就是肿瘤康复人员者的良好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因此,教师要培养肿瘤康复人员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要加强医务工作者医风医德的建设,加强医务工作者的素质。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进行全面培养,以身作则,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将医风医德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肿瘤病人是特殊的群体,对肿瘤康复人员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要具备最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从患者出发,做到以人为本,以肿瘤患者为中心,关心病患,理解病患,加强与病患的沟通,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感,了解病患的需要,鼓励病患,增强病患的信心,这样才能得到病患的信任,确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5 加强带教老师素质的培养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肿瘤康复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问题,能从理论到实际操作并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给康复教师定期进行进修培训的机会,确保培训次数和实效,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同时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的举止言行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肿瘤康复人员不仅要精通与肿瘤相关的知识还要掌握实际工作对设备的操作方法。教师要对课堂的内容进行设计,加强肿瘤康复人员的素质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康复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优秀的肿瘤康复人员,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4
在我国豫西南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诸葛亮躬耕地、医圣张仲景故里,有一所百姓非常信赖的医院――河南省南阳市第九人民医院。该院系集科研、医疗、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享有很好的口碑。这家综合医院近年来一直关注康复治疗、着力发展康复医学,继而在9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中发展壮大,获得了南阳市卫生局唯一命名的“康复医学重点医学专科”。
初冬的一天,记者在冬日明媚的阳光里,走进了南阳市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九院”),去探寻一个小专科如何快速发展为一个大专科医院的轨迹。
在采访中记者感悟到,九院率先开展康复治疗,不懈地追逐康复医学的梦想,从而完成了由“康复医学科”到“南阳市康复医院”的“华丽蝶变”!
据了解,九院目前现有干部职工400余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18名,占职工总数的85%,高中级技术职称100余人,国家、省级著名专家40多名,在医疗专项领域中的学科带头人、专项业绩突出者36人;集中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医疗领域的拔尖人才、精英,共同服务于各类患者。
九院向来以其特色医疗技术和满意的诊疗服务而著称,与河南毗邻的冀、鄂、川、陕、皖、鲁等外省患者,往往跋涉千里,慕名来此求医;国际同行法、日、韩、叙利亚、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地区的代表团,曾前来交流学习。
九院集近30年之功,着力于特色医疗技术和满意的诊疗服务基础,其配套服务设施遵循人本化特点,提供了规范化、标准化、舒适化的医疗、康复环境,促使医疗与疗养的一体化服务功能完美结合,为患者开辟出身心康健的一片新天地。其医疗设备先进,拥有美国GE双排螺旋CT;瑞士最新型专业C型臂介入治疗系统,日本田中大型全自动X光机、美国GE公司彩超、大型激光、心电工作站,全自动脑电地形图、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人工肾等100余套先进的大中型医疗检测、治疗设备。
因为九院是综合医院,九院院长潘一一更多地接触了许多中风后的偏瘫病人、车祸后的截瘫病人,还有令家长头痛的脑瘫患儿、成长期的孤独症患儿等。她由此体会到:“无论是成年病人还是家长,最为恐惧的也许不是死亡,而是痛苦地活着。如果想让他们能够拥有和健康人一样的自理能力、拥有和健康人一样的阳光心理,就只有通过康复治疗才能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只有康复治疗的成功,才会使他们和健康人一样,知道自己拥有生命的价值,享受人生的快乐。”
在此理念支配下,潘一一院长和她的班子成员开始关注康复医学,开始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定向培养康复治疗人才。2002年,九院成立了南阳市第一个康复医学科。当时的科室非常简陋,仅有一名医生,四名护士和一台简单的功率自行车。但是,随着业务的扩大和人才队伍的扩大,九院的康复医学科迅速发展壮大;2003年,九院被批准为郑州铁路局南阳康复医院;2004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励建安教授来院讲学义诊,组织实施的科研项目获得南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2006年,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彤来院义诊查房;2008年,九院的康复医学科顺利通过南阳市卫生局组织的评审,被命名为南阳市唯一一个康复医学科重点专科;2009年,河南省中医学院一附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冯晓东教授来院义诊查房;2010年,南阳市首个700余平方米的康复大厅在九院建立;2011年,南阳市卫生局正式批准成立“南阳市康复医院”……
记者走在九院700余平方米的运动治疗大厅里,看到患者在医生的悉心指导下,利用各种各样的康复器材进行着康复训练。九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卢哲向记者详细介绍着各种器材设备的用途。截至目前,九院在康复治疗5000m2的建筑面积基础上,先后扩建了700m2的运动治疗大厅、200m2的传统治疗大厅和100的感觉统合治疗室,同时还购置了价值300多万元康复器械,拥有国内外先进的各类康复设备100余台;也就是说,国内先进的康复设施,九院几乎应有尽有。
在短短9年内,九院由原本一个小小的康复医学科,一跃而成南阳市首家规模最大、专业技术最强的康复医学机构,具有功能最为齐全的现代化康复评价和康复治疗设备,专业康复治疗队伍的基础。他们收治的病人、病种广泛,已经接诊患者8000余例,并采用具有独创性的“多对一”治疗模式,实现了“让不能站的站起来,让不能走的大步走”这一理想的康复效果,始终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以病人满意为标准”的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住院患者遍及豫、、鄂、陕、川、甘、疆7省30多个城市及海外新加坡等地,使许多患者原本残缺的生命,在这里得到修复和滋养,重新焕发生命的风采。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九院的美誉和影响,他们还成为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定点康复机构、河南省华信医学院康复医疗系实习基地、河南中医学院康复医疗系实习基地、南阳医学专科高等学校实习基地。
潘一一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说:“谈起康复医学,从单个技术来说,没有哪一项是高精尖的技术,也没有哪一项技术是治疗的关键技术,但我们将各种技术综合起来,让一个个不能站立的人站立起来了,让一个个不能走路的人能走路了,这就是理想的康复效果,也只有这样的效果,才能彻底改变病人的生理状况,从而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但是,康复学科毕竟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学科,需要多学科交叉、区域协同、共同完成治疗任务。不像其他单病种,只要主治医生水平高,就能够达到治疗目的。一名需要康复医疗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作业疗法,言语训练,个体训练,针灸治疗等等,可能需用神经促通术、关节松动术、平衡检测与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心肺物理治疗技术、言语障碍治疗技术、传统康复技术及冲击波治疗技术等多种技术综合应用,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
潘院长的一番诠释,说明了康复学科的基本工作模式就是“团队模式”。为了使这个康复团队强大有力,九院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所有医生、治疗师、矫形师等,分别在中国残疾人康复中心、江苏省人民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院、佳木斯脑瘫康复中心等国内大医院进修学习过,均具备康复治疗技术资质,最终形成了以卢哲主任为领头人,牛学霞、孙国权、贾党培、吕慧等为学术、技术骨干的优秀团队。
这个优秀的团队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独有的康复工作――“多对一治疗法”。据潘院长介绍:“多”,是指多人组成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康复团队;“一”,即指患者。因此,在患者入院时,他们即围绕一名病人,以康复医生为主体,由康复护士、运动治疗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针灸治疗师、推拿治疗师、矫形器师组成的治疗小组的工作团队,根据病人现症,先进行功能评估,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然后各相关人员分头组织实施治疗方案,再围绕患者的康复情况和治疗中发现的问题,继续组织评估,修订治疗方案,直到病人切实达到康复目标。
潘一一院长就此解释说:“科学合理的康复目标,让患者深切感受到了康复医学的疗效。一般来说,病人入院一周就有明显的进步;一旦有了进步,无疑就给患者增加了自信心。自信心是可以创造奇迹的!一旦患者看到了明显的进步,这种信任和信赖就建立起来了,距离‘让不能站的站起来,让不能走的大步走’这一康复目标就不远了。”
潘一一院长认为,在康复治疗中,“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因此,为患者做“定位”工作,每多一分精确,生命就多一分希望,多一分质量;而医院也需要“定位”,每多一分正确,工作就多一分动力,多一分精彩。在这个充满诸多变数的时代,能否准确地为医院和自己“定位”,直接关系到前行的脚步是否迈得坚实和坦然。刚刚诞生的河南省南阳市康复医院,率先需要确立的,就是自身的准确“定位”。
在采访中,记者切实地体会了潘院长“定位”之明确,思路之清晰。她给医院的“定位”就是要建立在康复医学学科基础上,在坚实的人才、设备支撑下,凭借服务、技术、管理、条件等实力和优势,打造一个一流的大专科品牌医院,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永远的真诚”去呵护生命、呵护健康,造福南阳人民,竭尽全力服务于患者的康复梦想!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5
关键词:脑外伤;康复治疗;现状;趋势
脑外伤作为现代社会中车祸等意外事故发生后常的病症,它不仅对患者的运动机能造成障碍,严重时还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对于绝大部分患者,脑外伤后所出现的并发症,如头痛、记忆力下降、头晕、抑郁以及语言等功能障碍,还可能会引发肢体关节活动障碍、肌肉挛缩以及淋巴回流不畅等症状。因此,在患者体征恢复稳定后,尽早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恢复其各方面功能,已经成为脑外伤患者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1 脑外伤概述
脑外伤主要是由于外力所致的肉眼可见的脑部外伤,通常情况下,它可能会引发程度不一的永久功能,其中,常见的功能障碍包括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失语症、吞咽障碍等多种形式。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脑震荡综合征、脑外伤所致昏迷、脑外伤所致谵妄、脑外伤所致遗忘综合症以及脑外伤所致硬膜血肿等。
针对脑外伤患者的康复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治疗和护理,其中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也分为心理行为疗法和对症处理疗法两类,心理行为疗法主要是通过向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的进行,而对症治疗则主要是针对其对应的临床症状进行合理的用药和针对性的治疗;对于患者的临床护理则包括对其进行大小便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器官插管护理等多种形式。总之,对脑外伤的治疗和护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医护人员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帮助患者尽快从伤病中恢复。
2 脑外伤康复治疗现状
脑外伤康复治疗主要有三大特征,即需求量特别大、医护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以及患者自身对康复治疗的不乐观:
2.1脑外伤患者需求特别大 脑外伤不仅会影响到患者正常功能的障碍,同时还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据我国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脑外伤发病率已高达100/10万人口,其中重症患者和死亡患者高达45%;脑外伤所引发的各项功能障碍和残疾也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因此,对脑外伤的康复治疗的需求俨然成为现阶段脑外伤康复治疗的一个主要特点。
2.2医护人员专业知识不足 ①相对于其他康复护理学科,在我国至今仍未构建完整的脑外伤康复体系,这也导致了脑外伤康复专科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缺乏脑外伤康复的专业性学科,同时在科研机构脑外伤康复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也严重不足;②专业性的康复护理医师数量不足,在大多数医院中,从事康复护理的义务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不足。
2.3患者自身对脑外伤康复护理信心不足 ①由于脑外伤所引发的并发症和伤痛容易让患者对治疗中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从而让其在治疗中去容易孤立自己,并被悲观情绪所俘获,从而对康复护理治疗的信心产生动摇;②由于患者通过多媒体等形式接触到关于脑外伤康复护理的发展现状等信息来源,了解到脑外伤的康复护理仍然是医疗界的一块短板,让脑外伤无法治愈的观念充斥自己的思想从而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也失去了信心。
3 脑外伤康复治疗发展趋势
3.1构建并优化脑外伤康复治疗的体系 作为影响脑外伤康复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相关研究和发展体系显得至关重要,①在脑外伤康复治疗领域中,未来必将会构建新型科研体系,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对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临床治疗中;②由于脑外伤的相关功能涉及到多个行业和领域的研究,因此在未来的康复体系中不仅会更加注重建立针对性的脑外伤康复单元,同时还会更加注重相关行业核领域的综合,将脑外伤的康复治疗体系构建成一项全科型的康复治疗工作。
3.2重视精神行为康复和认知障碍康复 在脑外伤的相关症状及并发功能障碍中,情感认知以及精神行为一直是突出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这些障碍在诊断中也难以被确诊和治疗,同时,这类问题的治疗过程一般也不在医疗保险范围内,因此认知和精神行为的康复治疗一直被现代治疗所忽视。而这些障碍的治疗已经不仅是医疗范畴问题,更加是社会性的问题,在康复过程中,往往需要更长的治疗周期和更复杂的治疗方案,但不可否认,这类障碍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未来的脑外伤康复治疗中,精神行为和认知障碍康复必将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3.3增强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现阶段,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作为是限制脑外伤康复护理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需要从理论知识层次进行出发,提高其对脑外伤的理论认识,同时还应当对其临床实践操作进行培养,从而让医护人员能够对脑外伤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不仅能够做到了解,更能够将知识技能与之相融合,从而提高康复护理的水平和效果。
此外,在未来的脑外伤康复护理领域中,针对患者各项功能障碍进行设计的高科技医疗设备也必将成为主流,如运动控制训练装置、康复机器人、功能电刺激以及虚拟情景训练等形式也将会成为辅助患者康复的重要形式,从而为脑外伤康复护理的发展开拓一项新的进程。
4 总结
总之,脑外伤的康复护理是现代医学界的重要难点之一,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拓展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同时还应当有整体意识和前瞻性,从而为脑外伤康复护理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丽丽,王美红,陈慧婷,等.浙江省温岭市某医院脑外伤康复治疗患者韧性水平与应对疲惫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5,05:85-88.
[2]何静杰,杨柳,陈立嘉,等.脑外伤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和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07:644-647.
[3]张小年,赵春禹,崔利华,等.脑外伤的并发症和继发障碍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07:648-651.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6
关键词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91
Research on Human Movement Scie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Situation
LIU Liping, HOU Yuanyuan, MU Chunlei, LI Zengming, CUI Yanwei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ijiazhuang, Hebei 050041)
Abstract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 is the overall design blueprint of and major criterion for education management by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authors surveyed and studied th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s of som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robed into such major issues as curriculum setup and practical teaching by using literature and questionnaire. This article concluded and summarized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 providing the basis and thought for the mat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alty.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 curriculum setup; practical teaching
1 研究目的
本课题通过对我国部分高等学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查与研究,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对其在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我们将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科学合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规范实践教学,为该专业的成熟和发展提供依据和思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合格的专门人才。本课题的研究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而且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主要检索引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
收集整理国内不同体育院校、师范类、医学类院校现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对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等情况,进而综合分析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2.2 问卷调查法
对我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兴趣、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实践教学是否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
3 结果与分析
3.1 课程设置
现代的教育理论,对“课程”作如下界定:课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服务学校育人的规则,课程是引导学生认识客体、了解自己、提高素质的媒体。课程设置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它既要以培养目标为根据,又要将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从而现实的定向和规范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开设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科、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不同类型。各院校课程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1)大部分院校学时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2600~2800学时。(2)公共必修课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目前,公共必修课各院校开设课程情况基本一致,主要课程有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思想政治课、大学语文、军事理论等课程,其中大学英语在多数学校公共课中学时比例最高。我们的学生调查问卷亦显示,英语和计算机是学生最喜欢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其中83.3%的学生喜欢开设英语课,47.6%的学生喜欢开设计算机课。其原因可能是,英语和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和获取知识的工具,作为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学生们越来越认识到它们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另外,人体科学专业部分学生有想进一步考研深造的愿望,而英语是入学考试必考科目。(3)专业必修课是课程设置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专业特色以及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关键。各院校开设情况不太一致,各院校开设专业必修课的学时总数和门数有所差别,但是大部分院校都开设的课程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中医基础理论、运动营养学、体育保健学等,各院校对这些课程已经达成共识,认为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4)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大部分院校开设了选修课,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开设的选修课程具有以下特点:衔接性,即在选修课实施过程中,应对前期课程有相应要求,保证知识的连贯与衔接;实践性,即课程内容与专业实践工作内容有机的衔接和配套;前沿性,即学科的前沿内容和知识,充分体现该学科的新思想、新观点及新成就。各院校因自身特色及优势不同等原因,选修课程的门类及授课时数有着较大的差别,平均约540学时,30学分左右。
3.2 实践教学
2007年该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各高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各高校结合本校优势及地域特点,开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略有差异。
3.2.1 湛江师范学院
(1)专业实习:湛江师范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全部在三甲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实习。长期合作的毕业实习单位为中山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暨南大学华侨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海中医院)、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顺德中西医结合医院、深圳第九人民医院(龙岗区中西医院)等的康复医学科。实习时间:6个月。
(2)专业见习:第六学期安排两个星期的专业见习,主要在湛江市区内的三甲医院进行(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湛江第一中医院等),见习的主要内容是创伤的评定与治疗、传统的康复治疗技术。
(3)校内专业实践:从大二开始,每个学期安排36学时的实践课程,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从事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运动损伤的急救、治疗和运动康复,运动员机能诊断与评价,医务监督与运动康复,国民体质监测与运动处方。
3.2.2 赣南医学院
(1)专业实习:在江西、浙江、广东、福建、湖南、深圳等省市建立了12所医院和学校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时间:6个月。
(2)校内专业实践:于2009年成立了康复学院实训中心,采用小班授课(每次上课学生控制在30人以内),分组练习,逐个指导的形式。同时,对全院学生开放,由专业教师指导,同时邀请实习返校学生到现场传授学习经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阔了学习思路。
3.2.3 泰山医学院
专业实习:实习基地建设分为三个模块,学生只能在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进行实习,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的针对性。第一模块是运动康复,主要在医院康复科或康复中心实习。实习内容为运动康复,为将来从事康复保健方向的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第二模块是体育健康促进,主要在健身俱乐部、体育局健身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等单位实习。实习内容包括:健身指导、营养指导、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国民体质监测等。为将来从事健康指导、健身指导、国民体质监测等工作提供实践条件。第三模块是竞技体育医学服务,主要在竞技运动队实习。实习内容为运动伤害防护、运动训练指导等。为将来从事竞技体育医学服务工作做准备。实习时间均为6个月。
3.2.4 南京体育学院
专业实习:长期合作的毕业实习单位为江苏地区和浙江省部分大型医院,其中有: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级机关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鼓楼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嘉兴第二人民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等。
3.2.5 武汉体育学院
查阅往届专业实习记录发现,70%以上的学生被安排在校医院和湖北省直属门诊等医疗机构实习,少数学生安排在运动队、健身俱乐部等场所实习,实习内容以运动损伤治疗、传统医学手法、针灸和康复理疗为主。实习时间:2个月。
3.2.6 首都体育学院
(1)专业实习:在长期合作、认真负责、实习规范、学生反映良好的一些单位,建立合作协议实习基地,建立的实习基地有:东城区社体中心、西城区体育科研所、朝阳区体育科研所、北京老年医院等。
(2)校内专业实践: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第二课堂的课余活动时间,开展了许多实践活动,诸如:义务健康咨询、本科生科研立项、大学生科技论坛、推拿社团等。
综上所述,多数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符合培养目标,但因受各高校办学定位的影响及办学实力的制约,课程设置在各院校差异较大;实践教学各高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稍有差别,建议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
教改项目:2013年河北体育学院重点教改课题,课题名称:我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入改革和完善,项目编号为:2013JYZHD04
参考文献
[1] 方千华,黄汉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沿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3.
[2] 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Z].1989: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
[4] 课题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