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小微金融;小微企业;融资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不仅形成独具特色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而且还创造了小微金融发展的“台州模式”,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一直居全国前列,并于2015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小微金融“台州模式”虽然根植于台州独特的经济文化环境,但是发展理念和市场战略定位等方面应该有其他地区值得借鉴的经验。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南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虽然显著提高,但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且已经成为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基于此,研究台州小微金融的发展经验及如何在河南进行推广,以促进河南小微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台州小微金融发展经验分析
台州是全国小微金融服务的先行地区之一,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台州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等三家本土商业银行为主体,国有控股及股份制商业小微信贷专营支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并存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全市已连续多年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增加量的“两个不低于”目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满足率和满意率不断提高,不良贷款比率却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台州小微金融发展取得如此骄人成绩,总结推广其经验,将有助于推动其他地区小微金融和小微企业的发展。(一)地方政府开明。台州银行、民泰银行和泰隆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虽然都是从信用社改制转变而来,但是在改制过程中,台州市政府按照民营化和市场化原则,大胆引进民间资本,政府不控股,放手让银行享有人事、财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完全自。改制后的三家城市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实力和台州经济发展现状,将服务对象定位为小微企业,并根据小微企业特点和台州的人文社会环境,创造性开发一系列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技术,逐渐成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家。在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带动下,本土其他小法人金融机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将目标投向小微企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二)良好的信用环境。台州人特有“硬气”、“灵气”、“包容”和“诚信”等人文特质,使得台州形成了浓厚诚实守信文化,极大地降低小法人金融机构进行信贷技术和服务创新面临的信用风险。台州市政府不仅充分挖掘台州传统的诚信文化,而且还积极运用法律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方法,构建失信惩罚机制。台州市政府与人民银行台州中心支行合作建立台州市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让失信者无所遁形;支持各级法院加强对金融商事安全查处力度,建立公共曝光机制。近年来,台州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仍处低谷,但是不良贷款比率却大幅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三)地方金融机构勇于创新。面对财务报表不规范和缺乏大额抵押资产的小微企业,台州金融机构尤其是三家城市商业银行,不仅推出一大批符合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而且还进行信贷技术创新,形成大力进行金融产品和风险管理技术创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微型信贷技术。(四)健全的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为了化解小微企业融资的系统性风险,台州市成立以政府为主导,合作银行积极参与的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下文简称信保基金),为合作银行推荐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同时,明确信保基金为非盈利性社会法人,担保费率不高于1%,远远低于社会担保机构,且被担保企业无须提供反担保。信保基金的成立进一步增强了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小微金融“台州模式”虽然根植于台州特定的地理、经济和人文环境,且仍处于进一步改革创新之中,但是台州小微金融发展经验却没有明显地域特色,如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构建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及鼓励金融创新等,完全可以推广和复制。一些城市已经明确提出借鉴“台州模式”,促进当地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印证台州经验具有推广价值。
二、河南小微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根据2015年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全省企业实有数量75.6万户,其中小微企业共有68.5万户,占90.6%。这表明小微企业的发展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为了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河南省各级政府在用好用足国家鼓励小微金融发展支持政策的基础上,还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在支持政策的推动下,河南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为辅助的发展格局,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明显改善。尽管如此,河南小微企业外源依然困难,正规金融融资在占小微企业融资额的比重依然过低,大部分金融机构服务于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意愿依然不强。据统计,河南省小微企业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占80%,银行贷款占8%,民间借贷占5%,其他来源占7%。因此,河南小微金融的发展依然不充分,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小微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县级支行信贷审批权日趋弱化,吸收存款成为其主要业务,基本上散失了向地处县乡的广大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国有控股及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在大中型城市网点众多,但目标客户大多是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专营支行发展缓慢。13家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成立中原银行,虽然实力大幅增强,但是客观上减少了向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致使仅郑州银行和焦作中旅银行明确将小微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数量虽然大幅增加,但是大多实力弱小,难以满足广大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二)面向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功能单一。从名称上看,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出的面向小微企业信贷产品虽然众多,但是这些产品功能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难以满足不同类型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焦作中旅银行、中原银行和郑州银行等本土商业银行,也没有发挥其本土性优势,创造出符合河南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意识更不足,鲜有推出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三)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近年来,河南各级政府对小微金融和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虽然有所加强,但是相对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而言,依然相对不足。一是政府虽然大力支持本土法人金融机构的发展,但是行政干预较大,金融机构的自没有得到应有尊重。二是2015年政府虽然出台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但是不仅出台较晚,而且力度甚至仍不如部分东部省市几年前的政策。三是政府尚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善信用环境,信用环境改进缓慢,影响了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信心。四是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仍不健全,政府虽然明确提出构建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但是进展缓慢,且对政府如何分担小微企业融资风险依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三、促进河南省小微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培育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借鉴台州市政府管理经验,进一步优化本土城市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给予银行更大的自,鼓励其推出符合河南实际的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技术。督促和鼓励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合作银行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保证其自主的经营权,不对其进行控股,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队伍。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小法人融资机构的建立,逐步把无序的民间融资活动纳入到正规金融范畴。同时,还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国有控股和股份商业银行成立小微企业信贷专营支行。(二)加快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建设。台州及国外实践表明建立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必要前提。因此,借鉴台州经验,加快推进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建设进程。尽快明确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出资方式,运作模式和补偿比率等问题。同时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将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扩充为事前承担风险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此外,还应鼓励信保基金加强与商业性担保机构合作,逐步形成以政策性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为主导,商业银行、商业性担保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三)大力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政府要加大对信用重要性的宣传,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和配套制度建设,鼓励企业申报信息,提高企业对信用的重视,实现整个小微企业信息透明和共享,使得失信者难以遁形。加快构建失信惩罚机制,加强信用法制建设,加大对不能按期偿还贷款的企业的惩罚力度,在整个河南省建立完善的信用秩序,依靠法治和信用为小微金融发展打造良好的小微企业服务发展环境。(四)引导小微企业规范管理制度。引导小微企业完善优化管理体制,关注市场发展规律,重视科技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产品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经营风险。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小微企业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增强银行等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信心,并加强对资本市场的了解,拓宽融资方式。(五)加大引资引智的力度。利用国家实施中原崛起和实施《中原经济区规范》的战略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的小微金融机构在河南安家落户,利用先发地区先进的小微金融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来带动本地小微金融的发展,通过“鲶鱼效应”让本地小微金融机构更有活力,提高其寻求优质贷款客户的积极性。同时,鼓励金融机构用良好的待遇,吸引外地优秀的金融人才,积极调整自身结构,改善管理方式,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来发展小微金融机构。
作者:谢晓凯 蒋俊贤 单位:台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蒋俊贤.台州小微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0:33~35
[2]林巧燕.台州小微金融创新的发展路径研究[J].特区经济,2015,6:41~43
[3]金台临.小微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基于台州市小微金融机构的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5:67~72
[4]任晞.创新金融服务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J].政策瞭望,2014,8:41~43
[5]陈兴多,林鸿.小微金融创新的“台州探索”[J].今日浙江,2015,14:26~29
[6]刘鸿钦.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及解决途径[J].安徽科技,2014,6
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2
一、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目前的金融结构都是建立在国家信任的基础上,归国家来管。如果出现了金融风险的话则是由财政部门以及中央银行来援救。使得自我约束机制在金融机构中缺乏有效性。由于金融机构出的状况都是由国家政府来出面解决,这就更加助长了金融机构的冒险性投资气焰。使金融资源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配置。
2.缺乏公平竞争机制只开“通行证”而没有完整的惩罚机制的国家信任担保机制并不适应如今的市场经济规则。在这个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金融机构即使是经营不善到资不抵债也很难及时的脱离金融市场,这对金融生态体系是十分不利的,这样只会使得有缺陷的金融结构影响了整个的金融体系。
3.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近些年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治理诚信环境。前几年还在上海开展了征信体系试点工作。但是诚信工作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治理好的,由于缺乏对失信人的惩罚机制,给治理诚信环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4.缺乏和谐组织体系银监会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营、监管体制的健全,逐渐形成了“一行三会”的格局。但由于新的监管格局没有协调机制,导致人民银行以及分行无法及时的和金融金钩进行交流、沟通,难以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工作的效率。
二、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已经基本确立了金融机构的商业主体地位。金融市场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被分离开来,在国务院又赋予了人民银行很多新的职能。在新的形势下,各银行的分支银行应该从脱离过去的管理日常事务的管理,集中做好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营造工作。建立以法律为支撑、以金融机构及其相关部门为基础的组织体系。
1.加快出台与金融机构破产、存款保险制度有关的法律法规应该把金融结构和其他的工商企业一样的看待,不要把金融机构看成是为追求利润而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企业,而不是不能破产的企业。金融机构一旦破产就应该立刻退出市场。有关部门应该尽快的出台保护金融机构债权人权益的法律。以促进金融机构的顺利运营。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金融机构破产要符合市场的原则,破产造成的不利后果应该由金融机构的股东和相关的利益人来负责。而不应该由国家财政才收拾这个“烂摊子”。所以应该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
2.以保护债权为中心,为金融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党的十六届三种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求。完善的信用制度有助于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使守信者得到应有的益处,失信者得到一定的惩罚。通过正向和反向激励政策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为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我国可以参照国外那些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方面成功的经验,平衡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
3.确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应该促进金融产权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扩大金融产业投资主体的范围,实现多元化的金融主体成分。不管对金融实行控制的是什么性质的主体,必须要承担金融机构的经营的后果。绝不允许在金融机构经营失败后就以各种形式转嫁成本,使金融产权更加的完整。
4.优化经济运行环境一是要倡导地方政府把金融业作为当地的优势行业,大力的发展金融业以扩大招商引资。二是要积极的配合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并根据有关的国家政策已经当地的情况来适当的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三是要借助当地政府和党委的力量来打击各种金融犯罪行为,以保障金融机构的安全。四是要对各种逃掉银行债务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给金融机构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五是要不断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综述过程中笔者给出了适当的述评,并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当前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宏观经济景观:一方面是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一些商业银行因为存差过大而发愁;另一方面是企业借钱难、筹资难,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吴敬琏,2006)。他认为问题症结在于,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使富裕的资金无法流入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资金流通不畅的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综观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毫无例外的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且似乎经济程度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究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综述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JoanRobinson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动关系
20世纪70年代,Mckinnon和Shaw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1973年,他们分别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浅化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他们分别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这两个不同角度,将货币金融理论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全面论证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可以缓解。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综述
1.国外方面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国外学者一直走在前面,Goldsmith开创了实证研究的先河。他使用金融中介体资产的价值与GNP的比率作为一国金融发展指标,通过检验35个国家在103年间(1860年~1963年)的数据,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般是同时发生的,经济增长迅速的时期总是伴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但是不足的是,他并没有能够指明两者何为因果。
King和Levine针对Goldsmith研究不足,采样80个国家30年的数据,系统地控制影响增长的因素,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正相关,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反之亦然。Levine的研究也自此引发了寻找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证据的。
Levine和Zervos(1996)通过在回归模型中引入一些反映股票市场发展状况的指标,扩展了和对金融中介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其研究结果是银行发展、股票市场流动性,不但都与同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以及资本积累率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都是经济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以及资本积累率的很好预测指标。
2.国内方面
国内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相对不足。然而,通过借鉴学习国外既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定性研究和大量定量研究。前人的这些研究,大都是基于国外既有理论成果,同时考虑了我国现实经济状况,运用了国外成熟的实证分析方法,得出符合中国具体情况的很有价值的结论
韩延春(2001)采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运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为关键因素,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有限。
史永东(2003)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下的计量分析,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在格兰杰意义上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数值。
三、小结
从以上的综述可见,目前为止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其一,“金融”这个概念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谁能够给出一个完整而准确的定义,特别是随着经济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总是处于变化发展当中。因此,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就不好确定,基于此之前研究中的数据的可靠性和分析结果的有效性也就值得商榷。其二,技术手段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诞生到现在为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科研领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仍然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计量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必将随之出现,未必现在认可的东西就永远正确。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借助金融创新.实现经济增长[J].农村金融研究,2006年12期
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4
[关键词] 诚信建设金融创新农村经济金融环境
一、诚信、金融与经济发展
诚信是立业之本,执业之基,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两者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只有诚信的企业、个人和政府才能从银行融入资金,获得良好的金融支持,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
诚信是融资的重要基础,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是其经营策略,而来自社会各方的失信行为深深困扰着商业银行,一是金融诚信的缺失导致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由于企业(个人)贷款经常到期不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严重恶化。二是金融诚信的缺失削弱了金融机构信用工具的应有功能。商业票据,作为企业之间结算及债务清偿的主要工具,一直难以推广使用的主要原因就是诚信环境较差;而具备诚信透支功能的信用卡,由于出现大量的恶意透支,银行对发行对象及发行条件作了较多限制,使得信用卡市场被“诚信”所卡。三是金融诚信的缺失阻滞了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诚信失衡的问题凸现出来,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在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硬化贷款风险约束的条件下,各基层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慎贷、惜贷、惧贷甚至恐贷现象。
二、构造和谐金融环境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的金融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保证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平衡杠杆。完善的金融环境能够实现“洼地效应”,从而有利的推动地区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相反,混乱的不协调的金融环境,不仅不会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反而会伤害经济实体的运作。因此,改善并建立完善的金融环境,不仅有利于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增加社会资本对本地区的投入,而且也有助于保证本地区金融系统的稳定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从而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我国农村金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中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政策的实施,个体农户生产与生活的融资需求急剧增长,资金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目前在我国农村,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狭窄,覆盖不了市场;农业银行已股改上市,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己发生很大改变,对农村、农业的服务已弱化,业务逐渐萎缩;农村信用社正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自身效益不佳,实力太过单薄,又满足不了市场。这种资金的供求矛盾严重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担保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经济融资困难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借贷中能提供合适抵押物的很少,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又不愿意接受农村对象提供的低效的抵押品,保险公司开办农业贷款保险的操作难度大、效益不佳,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及农业贷款保险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以上这一切造成了我国农村担保体系的不完善,农民很难从金融机构融入生产、发展资金。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强
目前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的业务范围十分狭窄,功能单一,并且实际借贷也在逐年的减少,甚至一部分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只存不贷,造成农村大量资金外流,更为重要的是,农村贷款的比例还呈现不断缩小的现象,暴露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严重的金融约束趋势。当前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服务机构独自承担着支农的重担,在其他金融机构欠缺的情况下,不仅其独木难支,而且由于没有竟争压力,也不利于其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使得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四、营造我国和谐金融环境的探索
(一)加强金融创新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由于其自身的政策性作用,限制了其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而农村信用社由于体制和实力的原因又难以承担起服务三农的重任。只有加快金融创新,寻求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才能真正的发挥金融服务的作用,才能确保金融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加强诚信建设,构建良好的信用体系
诚信制度,从其重要的地位上说,是经济发展中的基石。诚信度的高低,关乎着经济运行的好坏。加大不诚信人员的社会违法成本,并让每一个诚信人员从中受益,从而增加社会公众对自己的社会信用度的重视。
(1)建立信用服务市场,完善良好的信用服务机构体系。信用服务体系必须种类齐全、依法经营和有公信力。建立信用服务市场,实行信用评级制度和信用报告制度。金融机构和商业机构在与其他市场经济主体进行交易活动时,必须要按照授权和法律法规的规定查明当事人的信用状况并且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应的信用评估报告。以此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时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创建“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活动,营造守信光荣的社会风气,让个人信用、农户信用、社会信用成为融资的重要基础。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要为广大农民用户建立信用档案,实现整个金融机构信用系统的链接。另一方面,主要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要做到实事求是,依据农民信用档案为农户进行信用评分,适当的提高信用贷款的额度,做到简化手续,为农村资金的募集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赵润杰.浅谈农村金融体系制度的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
[2] 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15
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5
关键词:民间金融;民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3-0054-04
一、理论简要回顾
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系统性论述最早见于戈德史密斯(Goldsmith,R,W,1969)的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他认为“金融领域中,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不是唯一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更多的经济学家才从金融的角度来探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形成了金融发展理论。
最早的金融发展理论是从金融结构的角度来分析金融的发展,分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类金融发展模式。之后,Meron (1989,1993)、Merton和Bodie(1995)提出了所谓的金融“功能观点”,认为应该放弃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分析金融的方法。Meton和Bodie(1995)认为,金融体系应该具备六大功能:清算交易、动员储蓄、提供信息、配置资本、风险管理以及解决激励问题。Oldfield和Santomerof(1997)也认为金融体系发挥的功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金融服务本身比起提供这些服务的金融机构要稳定得多。金融机构的功能要优于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金融机构自身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但是金融服务本身即金融功能并没有太明显的变化。La P0rta、Loo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1997,1998,1999,2000,简称LLSV)认为,应该放弃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研究思路,而代之以从法律和制度角度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即所谓的法律制度论。此种研究思路是传承了金融功能观,强调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质量,认为金融体系是由市场主导还是银行主导并不重要。LLSV等人认为,要实现一国金融的发展,关键就在于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以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权利。Roe(1994)指出,政治因素在不同国家法律和监管体系的发展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许多经济学家又开始注意到非正式制度安排如文化、信用以及道德等私人秩序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Guiso、Sapienza和Zingales(2000)具体分析了信用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经济研究表明,在市场主体之间存在高信任度的地区,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民间金融的存在就是反映了私人秩序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二、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发展瓶颈
(一)民营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趋势,并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从指标上看。民营经济生产总值在全省中的比重连续三年超过了50%,占稳省内经济的半壁江山:纳税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在2008年突破50%,达到了54.8%,出口额也达到了60.7%,展示出民营经济对省内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瓶颈
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是资金瓶颈,调查显示,民营企业资金需求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项目建设启动阶段资金需求。多数企业项目建设初期筹资困难;二是新项目建成进入正常运作后的流动资金需求;三是对贷款的及时性要求很高的季节性资金需求。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总量很大,但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并不畅通。由于资本市场融资门槛较高,河北省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尚未将直接融资作为一个资金来源渠道。民营企业的另一融资渠道是借贷。但由于民营企业具有单户需求量小的特点,以及自身条件与金融部门的贷款要求不相符,或金融部门的放贷规模难以满足民营企业的要求,致使民营企业投资资金来自金融部门的贷款不足两成。据统计,2007年全省民营企业完成投资的金融机构贷款为300.4亿元,仅占全部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10.4%。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发展,民营经济就转而求助于民间借贷。
三、河北省民间金融发展状况及其变化特征
(一)民间金融的发展状况
民间金融是民营经济主体为满足融资需求,自发开展和形成的游离于政府金融监管之外的非官方资金融通活动和组织。就目前状况来看,河北省民间金融还主要是限于简单的借贷融资,所以本文中民间金融等同于民间借贷。
近年来。河北省民间借贷规模逐步增加。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民间借贷额较2007年增幅明显:样本企业贷款发生额增幅为29.77%,贷款余额增幅为47.48%。2008年下半年是国内经济形势的转折点,同时也是民间借贷规模变化的分水岭。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民间借贷相对活跃,借贷规模呈上升态势,2008年下半年特别是8月份以后借贷减少,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奥运会之前,国内经济形势很好,企业订单很多。资金普遍偏紧,民间借贷也较多。奥运会后,国内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很多中小企业关闭或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即使正常经营的企业投资也更加谨慎,导致对资金的需求下降,民间借贷规模也随之下降。2009年年初,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刺激效果显现,经济企稳并有回暖迹象,民间借贷规模也趋于回升。
(二)民间金融的变化特征
1 出现规模化甚至市场化的趋势。随着省内民营经济单位的增加,及单个企业的壮大发展,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在上升,导致民间借贷的规模和参与人数都在增加,有些村子的村级民间金融市场已露出雏形,供求双方多是在一个村子中,形成一个“借贷小市场”。
2 资金资本化趋势明显。近年来的跟踪调查表明,城乡居民民间借贷的目的从满足应急消费为主逐渐转向以盈利为主,说明资金的资本性、资产性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融资实现了民间剩余资金再投资的功能。
3 长期化、专业化趋势。前几年民间借贷期限较短,主要是临时性的小规模的资金,来源也不稳定,但现在借贷资金来源稳定,可以长期使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专门用于借贷的资金。而一部分企业和个体户自始至终就以民间借贷的形式负债经营,通过滚动借贷。保持一定规模的民间负债,从而获得充足的资金实现企业和事业的正常经营发展,成为这种民间资金的需求者。
4 有规范化、阳光化运作的要求。一是民间放贷行为比以往理性、规范。由于违约发生后不好催收、追讨,所以放贷人的贷前调查比以往更细致,除了人情之外,还考虑借款方的还款能力。如果借款人没有偿还能力,则不考虑放贷或减少放贷额。二是交易契约更规范。过去仅凭关系或口头承诺一张白条即可成
交,现在则更多的是采取签约立据并有中间保证人。虽然部分中间保证人并不起到担保作用,但由于形式规范和第三方的介入,民间融资的运作大大规范了。三是当省内出台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时,许多民营企业争相申请成为试点,表明民间金融渴望阳光化,渴望规范化,渴望受到法律承认和保护的愿望。这一切都说明,民间金融的发展需要法制的支持。
四、河北省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一)金融相关比率(FIR)分析
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发展理论的创使人戈德史密斯选择了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
FIR=F/IVT
其中,F代表金融活动量,WT代表经济活动总量。
借用这一分析工具,我们得出2006年~2008年的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分别为0.5、0.7和0.89。该数据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说明民间金融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渗透能力增强、影响越来越大,说明民间金融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民营经济也在持续发展。河北省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包括个人和企业直接借贷、企业集资、典当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形式。县域中存在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客观上为没有投资机会的储蓄者创造了投资机会,推动了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民间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分析
1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民间金融的作用各有不同。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私营、个体等民营企业是靠民间借贷筹资成立的,所以民间借贷在企业发展初期的作用巨大。此时的借贷普遍以股东集资或企业职工集资的方式来实现。当企业处于成长阶段,季节性的需求、流动资金需求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资金需求。此时民间金融因其手续简便,操作时间较短,对保证物要求不太严格而成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当企业进入壮大成熟阶段后,由于企业的实力上升,财务逐步规范,逐渐成为银行客户,民间借贷的作用就逐步减小,主要满足应急性金融支付需求。如省内廊坊霸州市有一万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对霸州市财政贡献率达到90%以上,它们的大量临时性资金的需求多是靠民间借贷来满足。
2 民间借贷在其信任半径内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信任半径是Fukuyama(1995)年提出来的概念,指人们乐意把信任扩展到的范围的大小。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一个社会的文化、风俗习惯及社会发展水平,如以家庭、地域、社团、性别等为界。民间借贷信任半径就是民间借贷愿意把信任扩展到的范围的大小,即金融服务范围的大小。
当前,河北省民间金融处于较原始的金融状态,具有非常明显的信任半径,即借贷行为发生在某一集中区域。如石家庄赞皇县的于底村,整个村里民营经济很发达,而且企业从起步、到壮大、成熟,基本全靠民间借贷。前两年民间借贷高峰期时,该村一家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的民间借贷就可以达到2000万。村内企业的借贷规模与期限完全由借贷双方协定,几十万到几百万的很多,而且借贷来源基本全在本村。再如蒿城的屯头村,也是全村人都参与民间借贷,大家互相支持生产,互相借贷。整个村子就形成民间借贷的信任半径。在这个半径内,借贷双方彼此了解和相互信任,贷款的道德风险降至最低,即使出现短期的不能按期归还的情况,双方往往也能够妥善的自行解决,很少造成纠纷。理论上讲,这是无限循环博弈的过程。借款人受到舆论和道德观念的无形约束,还款意愿强烈,几乎不会存在欺诈和恶意违约风险。
(三)民营经济发展对民间金融的反作用
1 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对民间金融发展要求有差异。省内经济发达的市、县,民间资本规模大,发展也较规范,有进一步提升认可度、阳光化、规范化的要求,即质变的要求,如转为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经济欠发达市、县,民营经济少,人们对金融的理解不深人,对民间借贷存在不信任看法,尤其存在传统观念:“有多少钱干多少事”、“民间借贷不保险”、“银行贷不来款就自己慢慢发展”。因此民间融资较少,融资也多是用于基本生活,一般不要利息。
2 民营经济的“工农二元化”对民间借贷的影响,典型调查中发现,从事工业生产的民营经济对民间借贷的接受程度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民营经济对民间借贷的接受程度较低。农业生产龙头有的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有的从信用社贷款,普遍认为民间借贷利率高,成本高,企业不能接受。
五、促进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尽快出台民间金融相关条例
在国家没有出台关于民间金融的正式文件的背景下,河北省政府可以尝试制定省内《民间金融管理试行条例》或尝试引入民间的行业协会进行规范和自律。
在条例的制定中,尽可能地涵盖民间金融涉及的问题,如民间融资的投向有违国家产业政策的问题等:同时要注重新条例与已有条例的衔接问题,如对于既有银行贷款又有民间借贷的民营企业,一旦发生经营危机,需要清偿债务时,民营企业会优先偿付民间借贷,风险就会转嫁给银行。这种问题在条例中应明确规定处理方法。
(二)加快民间金融阳光化
中国并不缺少大银行,但缺少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特别缺少根植于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目前河北省公开的民间金融组织有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农村互助合作社组织。从最近的调查情况看,全省有小额贷款公司101家,注册资金达到60,6亿元;担保公司、典当行数量不多,其中也有一些转为了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合作社组织也仅有个别地区有,而且规模小。这些公开的民间金融组织的规模在省内庞大的民间金融规模中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民间借贷仍在地下运行。与其如此。不与理顺关系,给民营经济介入金融的渠道,允许其成为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弥补基层金融机构的空缺,使其成为多层次金融体系中的一支新生力量。
(三)尝试建立民间金融OTC市场
目前,民间金融主要以借贷的方式存在,是一个分散的参与人员众多的无形市场。这与证券市场场外交易市场(0TC)有很多相似之处。OTC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分散、无形,即无固定、集中交易场所:二是组织方式采取做市商制,即证券商既是交易的直接参与者,又是市场组织者,由投资者直接与证券商进行交易;三是交易参与者众多;四是以议价方式进行一对一的交易;五是交易对象即证券种类众多;六是管理宽松。而民间借贷不仅是一个无形的分散的市场,而且也是一个参与人员很多、由资金需求双方直接议价达成借贷的市场,也是由许多资金需求者和所有者来组织的市场,这些组织者也可以看作是市场的做市商。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场外交易市场(OTC),尝试为民间借贷这种自发的金融行为建立一个较小规模的市场。它既可以是一个社区或村级市场,也可以是几个社区或村子的联合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资金所有者可以公开地以做市商的身份来组织这个无形的市场,资金的供给和需求都可以到这个市场来交易。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民营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将民间金融纳入有序管理,尽管这种管理是松散、宽松的。
(四)发展民间金融微型组织
目前,河北省微型金融组织主要有小额贷款公司、扶贫社、农村互助合作组织等形式。这些微型金融组织贴近民营经济,熟悉民营经济需求,能及时提供相应金融产品,为部分民营企业解决了融资困难,应因地制宜地推广发展这些微型金融组织模式。建议在省内经济较发达地区,加大小额贷款公司的推广力度:在欠发达地区,推广扶贫社模式。现在省内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状况较好,但扶贫社模式尚未推广,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其推广到全省。
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流派;关系;探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世界经济发展史反复证明,金融抑制和金融过度都会损害经济增长。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能够正确把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起与经济快速增长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不仅关乎金融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的流派
从早期的古典经济学算起,西方经济学界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在这场长期论争中,有两种作用机制一直备受关注:一是货币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二是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根据对这两种作用机制的不同理解,大体上可以把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流派分为金融无关论、金融促进论和金融从属论三种写作论文。
金融与经济增长无关论。古典经济学家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抽象成货币变量与实际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分法”。在此基础上,萨伊提出货币中性论,强调货币数量的改变只会造成物价水平等比例的上升或下降,对生产供给、实际产出和就业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即货币只是实体经济的面纱。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货币只不过是经济运行的剂。使得商品交换更加容易和顺畅,而对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并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极其稳定的,短期内由于存在适应性预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影响产量和物价;但从长期看,产出量是由劳动、资本和技术等非货币因素决定的,货币供应量只决定物价水平。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只有未预期的货币变动能够影响短期真实变量。从长期看,由于货币政策是可预期的,货币变动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相应变化,而对真实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尽管理性预期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货币面纱”论,但仍坚信金融与经济增长无关。
金融促进经济增长论。有关货币流通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讨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他认为,慎重的商业活动可增进一国产业,但增进产业的方法不在于增进一国资本,而在于使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本不生利的资本大部分生利。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早在19世纪末就认识到古典货币中性论的不足,指出,在信用制度条件下,货币对经济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在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一般物价水平稳定的状态下,货币才是中性的。熊彼特则从信用创造的视角突出了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而功能健全的银行可以对企业家进行筛选,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指出,未来的不确定性是货币经济的主要特征,通过利率对投资的诱导作用,货币就能影响国民收入的产出水平。凯恩斯还通过总量分析,把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克服了古典经济学“二分法”的不足,实现了对早期货币中性论的质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约翰·格利和爱德华·肖阐述了金融中介在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揭开了金融理论研究的序幕。此后,金融因素逐渐在经济理论中得到重视,并凸显成为同土地、资本、劳动同样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1969年,现代比较金融学的奠基人戈德史密斯指出,以初级证券和次级证券为形式的金融上层结构加速了经济增长,改善了经济运行,为资金转移到最佳的使用者手中提供了便利。20世纪70年代,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分别在金融深化论、金融压制论的分析中,将货币与非货币资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统一起来,阐述了一国金融体制与该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之后,卡普尔等人把麦金农和肖的静态分析发展成为动态分析,进一步阐明了金融深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内生金融理论强调,资本效率的改进得益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把资本分配到最佳可能用途上所起的关键作用。
金融从属于经济增长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结果。琼·罗宾逊反对熊彼特关于金融部门引导产业部门并激发技术创新行为和企业家精神的论断,强调经济发展为某种特定形式的金融安排创造了需求,而金融体系只是对这些需求作出反应,从而否认了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多恩布什认为,金融储蓄与真实利率并不相关。
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不同视角
在Shumpeter(1969)、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和Shaw(1973)做出开创性研究之后,有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逐步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后来的研究(包括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或通过证明两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存在性、或通过分析两变量之间的因果方向、或通过研究两变量间的传导机制,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认识。近年来,国外学者DemirgucKunt&Levine(1996),Thakor(1996),Levine(1997)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有建树;而许多国内学者也基于中国数据、利用不同方法对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过检验。
综述以上研究,学者们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变量间的相关度和因果方向具有不同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视角:第一种视角是“供给拉动性”(supply—leading)观点,即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根据这种观点,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推进渠道有:(1)通过提升资本积累效率并依次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Goldsmith,1969);(2)通过提高储蓄率进而带动投资率(McKinnon,1973;Shaw,1973)。换句话说,通过增加储蓄规模和改进投资效率,金融发展将拉动更高的经济增长,这种观点得到了相关大量实证研究的证明(如Bencivenga&Smith.1991;Greenwood&Jovanovic,1990;Thakor,1996);第二种视角由Robinson(1952)最先提出,即金融发展“追从”经济增长的“需求引致性”(demand—following)观点。该种观点认为,实体经济的扩张增加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导致金融产业的发展,对这种观点的实证支持可参见近年来的一些相关文献(Demetrides&Hussein,1996;Friedman&Schwartz.1963;Ireland,1994);第三种视角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变量是互为因果的,即金融发展和
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联系(Demetrides&Hussein,1996;Greenwood&Smith,1997);第四种视角则缘于Lucas(1988),他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经济学家常常过度强调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作用”。
三、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在中国的检验
众多理论分析与计量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力度有限,甚至有些指标还呈现负面影响;总体来看,我国的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落后的金融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互为促进的关系体现在我国对金融体制所进行的渐进式改革具有一定的经济绩效,能够带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对我国金融的深化也具有持续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间因果关系也存在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从侧面说明,我国的金融发展相对于同期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匹配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还不及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考察其深层原因仍在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性。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现行的金融体制已无法满足企业扩张带来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加入WTO后的外来竞争压力也迫使企业和银行对融资机制做出新的调整。改善目前的落后的金融发展局面,一方面要努力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让企业更多的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改善融资机制,消除“所有制歧视”,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另一方面加速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发掘债券市场的潜力,为直接融资提供更大空间,并且积极推进非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发展,促成金融机构的合理竞争。有理由相信,加快金融深化和金融体系改革必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四、对我国金融政策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