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动物学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动物学的概念

实验动物学的概念范文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专业的学生基础课程设置跨度大,而且学了很多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不同于医学和生物专业的学生有医学背景和生物基础,他们不能够很快掌握很多实验动物的基本概念和词汇,因此给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2)应用传统的实验动物学的教材要讲58个学时的课,还有32学时的实验课,而本专业的学生,实验动物学课程设置只有32个学时,而且目前还没有设置实验课教学,因此课程的讲授内容需要做很大的调整和缩减,才能适应本专业的学生的教学要求。

(3)本专业的学生对实验动物学的兴趣不大,上课的时候,同学由于初次接触医学和生物类的课程,所以很多对这些不熟悉,也没什么兴趣。课堂效果不好,学生互动较少,因此这是教学中重要的教改内容。

(4)作为新开课程,教师授课时教学经验不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照本宣科地去讲课,不结合实际科研工作和应用去讲,讲课的幻灯做的也欠图文并茂,给教学带来很多问题。

(5)实验动物学是一门传统的基础研究课程,是一门以操作技术为主的学科,实验教学应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的教学体系中没有设置实验课程,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主要环节。

2实验动物教学改革的内容

鉴于本专业的交叉学科特点,我们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改实践:

(1)对本学科专业的26名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经统计发现76%的学生对本课程兴趣不浓厚,58%的学生讲到授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83%的学生对实验动物学中的疾病动物模型和动物实验设计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66%的同学希望以后开设实验动物学的实验课,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

(2)采取责任教授引导,主讲教师讨论的方法,对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减少了很多与生物医学工程关系不大的授课内容,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

(3)课堂讲授时,通过生动的幻灯和教学录像代替死板的文字,用实际的研究经验去代替书本的照本宣科,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4)在教学同时,让学生走进实验动物房,进行参观和实际动手操作训练,而且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跟着老师去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

(5)我们开展了学生展示,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设计动物实验,把常见的一些疑难杂症带到课堂,学生对肿瘤、癌症等热点问题有很大的兴趣,亲自设计实验,课堂互动很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6)在教材的选取上,以前的教材文字太多,图片太少,不太适合学生使用。因此,需要选用图片多的教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适合交叉学科的学生使用。

(7)加强了教师队伍的技能培训,主讲教师均参加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举办的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培训合格均获得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书。通过培训,听到了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们栩栩如生的实验动物教学,受益匪浅,并且把这些学到东西传授给学生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8)开展了学生实地参观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还有我们学院的实验动物房,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实验动物,亲自抓鼠、注射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3结语

实验动物学的概念范文2

1.1实验动物科学的概念

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是以实验动物资源研究、质量控制和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GB/T13745-1992)中,与实验动物科学有关的学科分别是“实验动物学”、“医学实验动物学”、“比较病理学”等,分别归属于动物学和基础医学等。实验动物科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基础科学,它是融合生物学、动物学、兽医学和医学等科学,并引用了其它自然科学的成就发展起来的。因此这门科学是综合性的,它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泛,不仅要以生物学、医学、药学、兽医学、畜牧学等为对象,以遗传学、育种学、病理学、生理学、营养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还要引用机械工程学、环境卫生学、建筑学等科学,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方法进行开发和研究。简言之,实验动物科学是以生物特性、饲养繁殖、遗传育种、质量控制、疾病防治和开发应用的科学。

1.2实验动物科学的研究内容

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概括地讲,实验动物学包括了实验动物繁育和实验动物应用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围绕实验动物种质培育和保存、生物学特性、生活环境、饲养繁殖与管理、质量控制、野生动物及家畜禽的实验动物化等开展有关研究,使实验动物品种、品系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最终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后者主要以各学科的研究目的为目标,研究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实验的设计、试验方法与技术、动物模型的制造、影响动物实验结果各因素的控制以及在试验中实验动物反应的观察和结果外延分析等,以保证科研教学活动中动物实验的质量。实验动物学研究范畴包括实验动物生物学、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实验动物遗传学、实验动物营养学、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技术、实验动物福利、动物实验伦理学、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学等内容。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科学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制药工业、化学工业、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生物安全、生态保护等许多学科和行业结合越来越密切,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1.3实验动物科学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动物是“活的精密仪器和试剂”,是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等诸多领域的科技支撑条件,是四大科技支撑条件中最不可控的条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设备、试剂、信息已不是科学研究的制约因素,而实验动物已成为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领域影响研究课题的确立和研究成果水平高低的最重要因素。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直接将许多领域的研究引入新的境地。近交系动物的培育为遗传学研究、育种学研究和免疫学等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手段。免疫缺陷动物的成功培育对于器官移植、组织细胞移植、肿瘤学研究、免疫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基因工程动物使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迅速发展,生物反应器和人工改造动物成为可能,为比较医学提供了研究基础,也成为揭示生命科学本质和了解病理机制的重要途径。

1.3.1实验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进步的基石

实验动物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支撑,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生命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科学已经融入到许多前沿科学中,例如,利用基因工程动物进行功能基因组研究;研究新药的靶基因、靶器官、作用机理和毒性作用,通过转基因技术研制现代医药工业的生物反应器等,通过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动物模型,研究传播途径、传播规律,研究发病机制,研究预防、治疗措施,药物疫苗的创制与开发等。

1.3.2实验动物科学对于人类健康和医药学的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医药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尤其是与医学的进一步融合,比较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崛起,实验动物科学对于生命基本规律和机理的阐明,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药物研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

1.3.3普及实验动物科学知识

实验动物科技已成为保障现代科学实验研究的重要支撑条件。所以,普及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宣传我国实验动物科技成就,管理法制化、质量标准化、技术规范化行业特色,以及实验动物伦理、福利和替代研究进展,引导公众科学认识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感受先进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福祉。支持和促进实验动物学发展,营造和谐、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总之,实验动物科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也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2 实验动物学科特点、发展动态、发展模式

2.1实验动物学科特点

实验动物是一种遗传限定动物,是根据科学研究需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人工驯养、繁殖和科学培育获得的动物。实验动物来源于野生动物、经济动物、观赏动物,又不同于野生动物、经济动物、观赏动物等“实验用动物”,它既具有野生动物的共性,同时又有生物学特性明确、遗传背景清楚、表型均一、对刺激敏感性和反应性一致的特点。这些自身特点有利于仅用于少量动物就能获得精确、可靠的动物实验结果,并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因而广泛用于生物学、医学及药学科研与教学。

实验动物能复制多种疾病的模型。由于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十分复杂。要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不可能完全在人身上进行,以人为实验对象在道义上和法学上往往受到种种限制。人类的疾病均可利用现代医学实验技术通过实验动物复制和模拟出相应的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用实验动物模拟人类疾病过程,观察药物及其他各种因素对生物体机能、形态及遗传学的影响,既方便、有效、可比性高,又易于管理和操作。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它的重要性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愈来愈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说实验动物科技发展水平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中,已经成为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不断地将生命科学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同时,生命科学的发展也给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创造出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命科学的发展水平。

2.2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2.2.1发达国家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英、德、法、澳、日等国,对实物动物高度重视,均已实现实验动物生产的标准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他们有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其管理已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目前,国际实验动物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围绕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和满足科学研究对高质量的实验动物的需求两个方面。各国也相继制定了各种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与使用提出一系列规范化要求。

发达国家以美、欧、日本为代表,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在科学研究、资源建设、技术平台建设、科学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基本现状是:常用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商品化、社会化,标准化质量管理行业化,实验动物保种和新资源开发政府资助的公益化,科学研究资助力度加大化,动物实验技术规范化。尤其在科学研究、保种育种和新资源开发方面,政府投入力度非常大,有利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2.2.2国内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为加快我国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1988年,我国颁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在此之后陆续颁布了10条配套法规,规范了实验动物管理、许可证制度、种质中心、质量检测网络和动物福利等方面。各省、市、自治区也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已经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实验动物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体制。

为保障实验动物质量,国家资助基本建成了包括啃齿类、实验犬、兔、禽类、小型猪和实验灵长类的国家动物种子中心和种植资源基地网络。成立了国家省市两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已经形成低等级小动物使用量不断减少,SPF级、基因工程动物和疾病动物模型使用量不断增加的局面。调查发现,我国实验动物生产量已达到1900万只的规模,使用量也高达1600万只,高于欧盟25国的总和――1210万只,成为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大国。国内机构从原来单一的生产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最直接地参与动物实验服务和拓展业务转向其他相关产品和业务。

2.2.3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我省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起步较早,在1993年就提出并实施省实验动物公共实验室建设计划。近年来,福建省科技厅先后资助建立了4个实验动物科技平台。动物实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我省在实验动物工作在法制化管理、质量控制、资源建设和人才教育与培训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实验动物科学学科体系基本建立。

(1)实验动物管理体系现状。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科委主管全国实验动物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管理部门主管本地区的实验动物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实验动物工作。按照职能分工,福建省科技厅主管全省实验动物工作,负责制定实验动物科技发展规划,印制、发放和管理实验动物许可证,以科技项目经费支持实验动物科学研究。1991年成立的福建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动管会”)由省科技厅等有关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及专家组成,省动管会主要是宏观上对实验动物科技领域依法实施科学管理的执行机构。近年来,我省强化了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调整了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成员,颁发了《福建省实验动物许可证验收细则(修订)》、印发《福建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文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2)构建了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近5年来,省科技厅采取“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激励共享、分期实施、滚动支持”的方式,累计资助1 500万元,先后建立了福建医科大学鼠类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平台、福建中医药大学兔类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平台、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科研所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和厦门大学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小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服务平台。

(3)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及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认可证制度。实验动物许可证经审核合格由省科技厅发放认定,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认可证经培训考核合格由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放认定,“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学员1 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实验动物设施内环境指标检测报告由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出具(该中心于1996年通过福建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认证为省级实验动物环境检测机构)。

(4)实验动物设施建设和资源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6月,全省饲育、使用实验动物的单位近50家,其中有34家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生产使用实验动物达10余个品种品系,2011年动物的使用量约12万只,生产量约4万只,其中实验大小鼠用量占85%。全省共有实验动物设施12000m2,通过许可证评审并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屏障系统以上级别实验动物设施6000m2。其中,福建中医药大学清洁级及SPF级动物实验设施达2100m2;福建医科大学已建成并通过验收的实验动物设施3000多m2,特别是正在施工的1200m2的GLP实验大楼,将为我省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创造了条件;福州总医院1800m2和厦门大学6000m2的实验动物中心大楼已经建成。近期拟提交验收。这些都将为我省实验动物的科研及实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建立福建实验动物信息网。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福建实验动物信息网,实现全省实验动物信息资源的整合;并通过与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福建科技信息网和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系统的链接,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实验动物信息网调研收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宝贵的资料,可为用户提供信息浏览、产品搜索和信息等服务,信息量包括政策法规、国家标准、许可证专栏、学习园地、知识之窗等12个栏目,现有信息已达20000余条。

(6)充分发挥实验动物学会的作用。我省于1993年成立省级实验动物学会,业务主管部门为福建省科协。实验动物学会作为一个群众性的团体组织,充分发挥学会的专家团队作用,解决了我省专门从事实验动物科学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极大地发挥学会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咨询等方面的作用。

(7)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我省实验动物科学获国家、省级科研项目(课题)12项,科研经费700万元,发表SCI论文10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和厦门大学联合创立的“福建省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小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服务平台”继之前在省内率先成功完成了多个转基因小鼠品系的创建之后,最近又成功构建了福建省首例基因敲除小鼠,该项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2.3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2.3.1发达国家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的实验动物在市场经济制约下,已经成为专业化商品,并形成了实验动物产业,这一产业以实验动物的生产供应为主体,同时也包括相关产品如饲料、垫料、笼具、仪器设备及工程设施的商品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这种在市场竞争下所形成的商品化生产供应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模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也是我们发展实验动物科技可以借鉴的模式之一。

在美国,生物科学课题投资的40%涉及实验动物,而60%的生物学科研课题需要实验动物,国家卫生署每年用于实验动物的经费是4亿美元,全美有1300个有关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生产与研究单位。美国NIH实验动物资源中心和杰克逊实验室,是世界上最大的遗传保种和遗传研究中心,仅NIH实验动物资源中心就维持着250种近交系大小鼠。创立于40年代的美国查理士河公司的产品约占美国实验动物市场60%的份额,欧洲市场80%的份额。该公司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从一间车库开始,发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实验动物供应商,在1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独资和合资的分公司。

欧洲国家已建立全国性的、现代化的实验动物中心、研究中心及辅助用品的生产公司。而在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和法国实验动物中心在70年代相继关闭,德国实验动物中心在经过严格审查后才得以保留。在欧洲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机构的发展方向没能针对实验动物自身学科发展要求运转,偏离了对实验动物学科自身的研究,同时也偏离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已经不再从事实验动物的研究。

日本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有计划地在各个国立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现代化的动物实验设施,并且很快实现实验动物的商品化、标准化。2000年5月建成的日本熊本大学动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保存有已育成的与人类疾病相近似的病理动物模型417种。在实验动物的生产、培育方面,日本在国际上占有明显优势。全国专门生产实验动物的公司有50多个,大小鼠每年使用数为1560万只,但40%的实验动物仍需要从美国进口。

2.3.2国内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大约有30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动物生产单位,每年生产实验动物达1900万只,大小鼠品系50多个,其中SPF级动物产量占年产量的5%~8%,并逐年增加,在数量上基本满足科研需要。已经建立了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和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网络。各省市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提出并建立适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已形成了地区性生产基地,开始向生产规模化、供应社会化方向发展。

(1)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实验动物科技平台建设速度很快,已逐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国家层面为加快实验动物标准化、规范化,全面提升我国实验动物整体水平,建立实验动物平台为全社会提供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初步建成的实验动物平台包括实验动物信息平台、实验动物遗传资源共享平台、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共享平台、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灵长类GLP动物实验平台和比较医学技术共享平台。按照国家建立技术服务平台的要求,全国已有17个省(市、区)从本地实际需求出发立项建设实验动物平台,突出为本地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突出为本地科技活动的中下游提供支撑,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

(2)中外合资模式。上海西普尔一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10月,系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与英国B&K环球有限公司合资的国内首家生产高质量实验动物的企业。主要从事大小鼠、犬、兔、猕猴等实验动物的繁育生产及全价颗粒饲料的生产,并向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该公司每年向社会提供大小鼠达30万只和部分兔、犬、猴等标准化实验动物,并向国外出口,为探索中外合资模式发展我国实验动物产业积累了经验。

2.3.3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颁布后,福建省科技厅于1 990年提出并实施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承担全省实验动物生产供应、检测和培训的发展模式,以期实现到2000年四大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联手建成能承担风险,有一定社会和经济效益、自负盈亏、全方位开放,全省性实验动物生产、供应、科研一体化的企业集团。该发展模式预期目标未能实现,但仍为我省实验动物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为落实福建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规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福建省科技厅采用“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激励共享、分期实施、滚动支持”的管理方式,先后扶持建立了鼠类、兔类、非人灵长类和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小鼠培育与研究共用四个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法律地位确立、政策法规确定和管理办法制定三个要素的有机组合,推动资源整合,促进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和研究、开发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法规制定、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财政的资金扶持和培育。

3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趋势预测

3.1实验动物的管理走向法制化

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制化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按照《许可法》的要求,完善实验动物的法制化才能为在我省范围内实施实验动物管理行政许可提供法律支撑,这是加强生物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需要,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实验动物的法制化可以有效促进实验动物产业化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3.2实验动物种质资源扩大和质量提高

我国自1997年开始,在实验动物种子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设立了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和分中心,已经初步建立了种子网络体系。用于科研的实验动物种类,从啮齿类、兔、犬到实验非人灵长类动物不断扩大。实验动物使用总量下降,高质量实验动物使用量增加,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增加,用于科研方面的啮齿类普及清洁级,部分实验室将使用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

3.3实验动物福利

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3R理论已被愈来愈多的科学家所接受,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推动生命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探索能够达到相同目的或获得相同结果的动物实验替代方法是今后我省实验动物工作的发展趋势。

3.4实验动物标准化建设

实验动物标准化建设是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重点,质量管理是实验动物管理的核心。我国通过立法,实施实验动物的许可证制度和统一的国家技术标准,提高了实验动物的质量,保证了人员安全,也保护了动物福利,推动了实验动物学科的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生命科学发展,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体系不健全等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存在,迫切需要加以系统研究和完善。

4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面临的挑战

21世纪,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生命科学、医药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当前我省实验动物体系存在品种资源短缺、创新能力不足、政策法规和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保障体系薄弱、共享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4.1实验动物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我省常用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单一,规模偏小,有时需要从外省引进,实验动物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4.2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存在漏洞

实验动物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个别单位存在有法不依、有标准不遵守现象。实验动物福利伦理认识程度低,缺乏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规范和机制。

4.3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

符合质量要求的常用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不足,缺少政府的扶持和资助,难以保持,更不能形成产业化局面。

4.4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匮乏

具有一定实验动物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是保证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质量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虽我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逐年增加,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缺乏专业系统教育,省内符合第一任职要求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有必要集中省内优势技术力量和资源,建立健全系统而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5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技面临的机遇

5.1时代机遇

随着比较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崛起,作为生命科学、医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的实验动物科学,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药物研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发达国家大型实验动物资源匮乏、动物实验成本高、动物保护主义运动影响以及动物福利和伦理学的要求,动物实验特别是大型实验动物临床前研究呈现出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显著趋势,为我国承接国际医药动物实验业务带来了机遇。

5.2政策机遇

目前,科技部正在努力打造科研基础平台,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以满足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宗旨,加强我国实验材料资源的收集、抢救、整理、整合、保存,根据实验材料的描述标准和规范,实现实验材料的数据化,建立E平台,实现实验材料资源的信息共享和实物共享。我国科技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以国家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中心为核心、20~30个功能独特的实验动物种源单位共同形成的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网络平台。在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和实验动物品种(系)与类型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动物种质资源共享。这无疑是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5.3产业机遇

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发达国家,人口、健康和医药卫生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其产业规模和产值迅猛增长。我国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都将生物技术列入重点支持领域。而医药、生物技术日新月异,对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思路和目标

6.1发展思路

以提高我省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实验动物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大实验动物科研及质量监控力度,完善法制建设,努力培育我省实验动物产业,走出既符合国情,又有福建特色的实验动物科技发展道路,为我省生命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6.2发展目标

(1)到2015年,建立能生产并满足全省大动物和常用清洁级以上实验大小鼠需求量的供应体系。合格实验动物生产量达10万只,其中清洁级以上实验大小鼠8万只,普通级实验兔1万只,实验用猴和实验比格犬3000只。建成能满足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的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实验动物保种、繁殖、生产、供应与使用的标准化和社会化,为我省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保障。

(2)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的快速诊断技术及其应急系统基本建立;基本形成实验动物检测、自检和抽检相结合的质量检测体系。

(3)实验动物科研水平显著提高。闽台实验动物科技创新暨转基因培育与研究技术服务合作基地的建立,转基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保种与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底,基因工程小鼠达300种,开展转基因大鼠或转基因猪等转基因大动物的创建与研发;福建黄兔人工种群的生物净化暨实验动物化研究及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

7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

7.1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体系的完善

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争取在2013年将《福建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列入省政府立法计划项目,“十二五”期间完成省政府立法并实施;同时完善和修订相关管理制度并实施。

法制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充实和调整福建省实验动物专家组,真正发挥专家组在我省开展实验动物发展研究、为我省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作用。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在现有的福建实验动物信息网页上增加实验动物学会活动窗口,加强实验动物信息网后台管理建立实验动物信息网的专业信息平台,加大实验动物科技宣传力度,使社会各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实施应急反应体系。为控制实验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及其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建立和完善与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制定和重大实验动物疫病控制应急预案,形成全省性的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应急体系,保证和促进实验动物持续健康发展。

7.2加强行政执法管理力度

在科技计划立项、成果管理活动中加强有关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条件的审核,强化监督管理,切实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应用不合格实验动物或未取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进行的科学实验、检定,其实验、检定结果无效,科研项目不予以立项。

加大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实验动物质量抽查和报告制度。全面推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严禁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或不合格的动物进入流通渠道。

加强本省行政区域内实验动物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建议设立实验动物质量监督员、实验动物信用管理、实验动物质量通报和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7.3健全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

7.3.1规范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管理。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必须进一步规范质检工作,加强实验动物监测与管理,严格执行许可证制度,开展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新项目、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

7.3.2全面实施实验动物国家新标准。为保证对新版标准的贯彻实施,应开展实验动物国家新标准宣贯会,全新解读新版国家标准内容和标准编制中规范性技术要素的确定,推动实验动物质量的提高及动物实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满足实验与科研工作的需要。

7.3.3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我省缺乏掌握实验动物科技管理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必须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和业务技能,建立技术力量雄厚、人才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为我省实验动物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7.4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7.4.1建立闽台实验动物科技创新暨转基因培育与研究技术服务合作基地。随着海峡两岸整体经济水平和科技能力的提升,生物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等也将逐步提出对转基因/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动物的需求。所以,开展转基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保种与生产,供应生命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特种实验动物、以满足实验动物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

7.4.2建立开放系统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基地。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省内对大动物实验的需求将逐年增加,所以,开展大动物(犬、猪、羊)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动物实验技术培训、实验动物共享数据库、实验动物设备设施共享、大动物调剂供应,以满足省内动物实验所需的大动物(犬、猪、羊)逐年上升的需求。

7.4.3建立福建实验动物科普、伦理和远程教育基地。通过该基地建设,提高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维护动物福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适应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同时向公众开放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举办讲座和提供咨询。

7.4.4建立实验兔繁育及福建黄兔实验动物化研究技术服务基地。在省内使用量较大的单位建立生产常用实验兔基地,承担我省实验兔的生产、供应和满足福州市区实验兔调剂服务及周边实验兔的需求,以解决目前全省所使用的实验兔不达标的问题。同时,开展福建黄兔人工种群的生物净化暨实验动物化研究及应用,提升福建实验动物科技水平。

7.4.5加强常用动物和饲料的生产供应。充分利用鼠类技术服务平台现有条件和人才优势,在其生产清洁级实验大小鼠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年产超5万只清洁级以上实验大小鼠的生产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5万只以上规模的实验兔繁殖基地。依托有条件的单位建立标准化实验动物饲料的生产车间,年产各类实验动物饲料500吨,以满足科研、生产及部分教学工作的需要。

7.5实验动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7.5.1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国家科技基础数据平台为基础,开发福建实验动物专家数据库、相关联企事业单位数据库、实验动物品种品系资源数据库,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实验动物管理、科研、生产、使用或经营管理集成性网络服务平台,提供远程、互动、及时、高效的网络服务;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开展查新、咨询、策划、信息、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推介、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7.5.2实验动物、饲料供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市场调研系统,对实验动物进行分类市场调查,定期向相关服务群体提供行情报告;建立网络性的共性市场开发平台,接受供需双方的委托,对服务群体及服务需求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组织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的供需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协调解决实验动物来源和供应问题,合理引导和培育实验动物市场。

7.5.3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远程培训和上岗考试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将提供最优秀的实验动物科技培训资源,该平台只要有因特网的地方就可以接受培训和考试,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同时结合从业人员水平层次的不同,提供个性化学习和课程答疑服务。该平台根据福建实验动物科学管理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管理实际,主要用于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和上岗资格认证考试,到2015年底,使我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

8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战略对策

8.1加强法制化管理

贯彻国家有关实验动物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福建省实验动物科技管理的法规性文件,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在省科技、教育、农业、医药卫生等行业坚决按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的要求,在科研立项、成果评价、、新药研究、行业验收与认证工作及安全性评价等工作中逐步实行实验动物一票否决制。

8.2加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和规范实验动物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实验动物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为从事实验动物的管理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尤其是对单位法人或主管领导进行必要的实验动物法规和基本知识培训,促进科学管理。

8.3加大投资力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我省每年用于实验动物生产、新品种的培育及动物模型的研究经费十分有限,制约了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应开辟资金渠道,通过地方匹配投资、争取国家财政经费和吸收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大实验动物的投入强度,逐步形成实验动物多元化投入格局。建议设立实验动物专项发展基金,纳入省级科技计划,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为实验动物科研和实验动物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8.4在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报指南中增加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内容

为进一步提升实验动物研究水平,加强和完善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的功能,推进我省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将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内容列入省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支持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和省基金项目资助范围。

8.5建立确保平台良性运行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平台必须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平台建设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采取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方法。日常运行经费应通过开展各类创新服务和承担企业、政府委托的科技项目,以及当地政府支持和企业资助等途获得,通过平台良好的服务和管理,来获得平台自我发展的资金保障。

8.6重视学会的工作,支持学会开展工作

省实验动物学会是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人才集中的地方,学会要积极努力,将省内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专家组织起来,开展多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培训活动,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实验动物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还应加强彼此之间联系与协作,使实验动物事业更好地为生命科学研究服务。

8.7加强闽台间的学术交流,追踪国际发展趋势

通过近年的努力,我省的实验动物工作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从而为我省开展闽台间实验动物科技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我省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现有资源的优势,吸引更多的项目,包括高科技项目到我省进行实施,以利于追踪国际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

实验动物学的概念范文3

1明析中医之体,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是理解现代生物学在中医学教学中地位的必要条件。生物学是中医学的主要科学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与西医学相同,其对象为作为生物学存在的人类。中医学在对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生物学范畴之历史认识基础上,巧妙地以古代哲学思想为工具,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生物科学为中医之体。

生物科学为中医之体,这决定了现代生物学在中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生物科学成就运用的结果。中医学在产生和历史沿革的过程中着眼于古典生物学,同时又借鉴了古代哲学对生物体人的认识,有着当时历史阶段的先进性,并在当今临床医疗的某些方面较西医仍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的衔接却有些差强人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西医密切跟踪现代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因之取得了相当的优势。因此,从现代生物学角度完善对中医学理论的诠释,进而为中医学理论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可以更好地说明中医学“源”和“流”的问题,为中医学的继往开来铺平道路。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的有机融合是时代的要求,而在中医学教学中加强现代生物学教学是必要的实现途径。

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是医学进步的源动力,而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及其在医学科学的应用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必经途径。从而,人类对医学进步的需求为生物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生命力。医学科学扎根于生物科学,并从中获取营养;二者又休戚相关地伴随时代进步。在现代生物学的带动下,西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学饱含了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如何借力于现代生物学而承前启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遵循经典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现代生物学的知识体系,适当地对中医学理论增添现代生物学范畴的诠释,“古为今用”与“今为古用”并举,是中医发展的历史必然。现代生物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加强遵循了中医学发展的必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当今生物学的进步为中医学和西医学均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中医学必将在现代生物学平台上发扬光大--不要局限于历史渊源的角度,习惯性地将生物学只划归西医学的范畴,无意中将生物学与中医学剥离开来。割裂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就使得中医学丧失了其科学性的基础。

明确了生物学为中医之体,在中医学教育体系中完善现代生物学教学的目的和迫切性则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在掌握现代生物学知识后将获得更大的中医学研究潜能,并会自觉地从生物学知识理论源泉中为中医学发展汲取营养。为了顺应中医学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既需要加强现代生物学课程建设,也有必要结合中医学专业特点创新现代生物学教学方法。

2服务中医之本,精选教学内容

现代生物学课程的开设是对中医学教育的有益补充,但要考虑不能过分加重学生负担。在中医药院校现行五年学制的时间内,中医学专业学生需要完成中医学课程和西医学课程,任务之重已不言而喻。学制改革为七年制是一条有研究价值的途径,但短期内不会成为现实。我们当然也不能照搬其它一些国家的做法,即以完成生物学专业的本科教育作为进入医学院的前提要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其作为借鉴,探索有选择地将精华版的普通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列入教学内容。结合中医学专业的特点,本着学以致用的精神,有目的地筛选内容,在不过分增加于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将部分重要的有关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其它课程或者学生们已有必要的了解,或者与中医学的发展关系不是很密切,在目前情况下可暂不考虑。

现代生物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系统性地为学生引入现代生物学概念,介绍理论,使之服务于中医药学的发展。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现阶段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必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化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是生物学的语言。学生在高中阶段积累了一些化学知识,但仍需要有系统地提高,以便为更好地学习现代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可以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的重点内容进行综合,合并开设一门课程。在兼顾基础内容的全面性的同时,结合现代生物学教学的需要,精选重点教学内容。例如,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内容与生物学中细胞膜脂双层的形成、分子生物学中蛋白质疏水作用的原理有密切联系,则应当作为课程的一级内容。

其二,实验动物学是近代生物学乃至医学的重要支柱,是中医学证候模型研究的基础。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动物的背景材料,充分考量实验动物与人体在行为学等方面的差异,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是建立中医学证候模型并正确评价结果的要求。同时,学习实验动物学的知识也勿庸置疑地可以开拓中医学证候模型设计的思路。

其三,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平台,作为中医药研究的新兴手段。这两门学科已经与现代生物学的许多领域联系密切,知识体系形成交叉,内容非常丰富。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领悟从微观角度阐释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现代生物学中的信号传递体系中,生理、病理或药理等信号沿相应的通路传递,经过细胞内复杂的网络系统的精密调制,而最终发挥效应,即代谢改变、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等,反映在中医学临床的观察,则为人整体的气血阴阳的变化。

3.遵循中医之道,创新教学思路

中医药学根据古代生物学对人体的认识以及临床观察的积累,成功总结并应用了整体观和阴阳平衡等理论。经典中医理论经受了历史考验,在当代医疗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正在被更深入地研究和发掘。中医学久经临床检验的思想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本,中医理论拥抱现代生物学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必经途径。在现代生物学有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中医学与生物学的血肉至亲关系,结合自己对中医现状的了解和在教学科研中的心得体会,适当提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中医学的线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师有必要根据有关中医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调整授

课内容,以更好地为发扬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服务。

在中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药类专业课程自然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学生养成了吸收和消化知识的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为了使现代生物学的教学适应这种思维模式,教学思路需要创新。在科研和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学的逻辑思路包含内在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据此在教学中将现代生物学的知识与古典的中医学内容进行类比,从而既有助于学生接受现代生物学知识,又便于学生将来学以致用,利用生物学的知识中去思考和解决中医学的“源”和“流”的有关问题。这种创新的教学思路在下面的两个例子中有所体现。

在考察某个信号对生物体系的影响时,需要整体地研究复杂的信号传递网络系统,分析系统的平衡状况的变化;而整体观念和平衡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原则。有鉴于此,在教学中则可先行回顾宏观中医学的有关理论,再转而引导学生进入微观领域学习信号传递网络中的多种信号传导分子如何精密调制信号,实现整体平衡的。

实验动物学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学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我国食品毒理学起步较晚,大概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至六七十年代,食品毒理学快速发展,对该学科的科学研究需求不断加大,从2002年起,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相继设置食品安全专业,由此《食品毒理学》成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近年来,很多老师就《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分别提出各自的观点。本文笔者也在不断尝试对食品毒理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有益改革、积极探索与创新,现就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下浅见。

一、深化理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改进理论教学,突出重点难点

食品毒理学具有与其他基础课不同的特点,所涉及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广泛知识,而食品安全专业多设在食品学院,所以其课程设置多与食品工艺相关,生理学、生物学相关课程无法全部安排,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面很窄,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抓不住重点,找不到规律,花费很多时间却收不到好的效果。并且我校该门课程理论课只设置27学时,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为此,笔者在综合相关教材的基础上,补充生理学、生物学知识概念、抓住社会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合理安排各章节。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本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主要讲解总论部分。在总论部分,重点讲解毒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尽量把重点、难点和疑点讲明,描述性内容少讲,由学生课后自学。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动物生理学、医学等相关背景知识,因此在讲解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转化以及毒作用机制时,应重点讲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机制,不能太深入,否则容易造成学生越学越糊涂,结果事与愿违。另外,对于研究一些功能食品时候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功能验证和安全性评价,其中必不可少就是进行毒性作用评价,因此在理论讲解的时候应重点讲解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试验设计及毒性作用评价,以便为学生在以后科学研究中打下基础。在各论部分,综合当前食品安全涉及的主要内容,抓住社会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突出讲解目前比较热点食品安全问题,如二英污染、霉菌毒素中毒、转基因产品等。

2.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生命科学领域中新的理论和研究手段日益渗透到食品毒理学科,外源化学物中毒与危害的机理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一些新发展的技术如基因重组、克隆技术、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DNA测序技术和一系列突变检测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项食品毒理学研究。笔者在每学期上课之前都根据大纲要求,合理调整教学方案,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科研成果适当增加该学科研究的新进展,使学生了解现代食品毒理学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探索式学习方法

在过去教学中我们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教学模式,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然而食品毒理学一些理论知识难理解、难记忆,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而且也不利于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适应该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探索食品毒理学教学方法,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引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上课时更多采用与学生互动方式,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比如,当发觉课堂气氛不活跃时,可以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提问、讨论问题等形式,围绕基本概念及重点难点内容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思考。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独立创造力,增加科研意识

1.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食品毒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实验是毒理学的研究手段,也是学生了解和获得毒理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尤为重要。学生通过毒理学实验课,不仅可以验证某些毒理学理论,对于一些基础实验技术有一定的熟悉和掌握。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表现和反应不仅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鉴于本课程实验课时有限,因此,笔者对实验课内容选择,尽量让学生掌握一些比较常用的基本实验技术,以便学生在以后科研工作中能学以致用;在实验顺序安排上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式,做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衔接,使实验教学效果得到充分地体现,真正成为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辅助工具。

2.改革考核方法,加大实践课考核比例

对于学生的考核不能只凭期末考试就决定该生及格与否,应当全面考核。过去实践教学只作为整个教学的辅助部分,不进行考核或者占最后总评成绩的比例较小,由此造成一些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因而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所以我们逐步加大实践课的考核比例,将实践考核所占比例提高至30%~40%。每次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评分,列为平时成绩最后计入总成绩,并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增加实验内容。

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提高食品毒理学教学效率

针对食品毒理学与多学科存在密切联系和相互渗透的特点,授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应加强对相关的基础学科如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等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是兽医专业毕业,因此在实验动物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有较强功底,但在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比较薄弱,因此平时我注意向老教师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知识,并积极主动去听相关老师课程,在这两方面我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并及时地把本课程的内容补充于课堂当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总之,食品毒理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是学科建设中重要环节,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作为食品毒理学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化教学模式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宁,沈明浩.食品毒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韩驰.中国食品毒理学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15(6):481-483.

[3]郑定仙.我国食品毒理学回顾与展望[J].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1880-1881.

实验动物学的概念范文5

摘要: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形态学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问题。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后,从上好绪论课、充分备课、拓宽教学思路、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应用先进设备、创造动手条件等方面就如何提高组胚学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理教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46-03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门学科(以下简称组胚学),所研究的动物以家畜和家禽为主,兼顾宠物和部分实验动物。动物组织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细微结构及功能关系的学科;动物胚胎学是研究个体产生及早期发育规律的学科。组胚学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实验动物学、水产养殖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旨在揭示正常动物机体的细微结构、生理功能及发生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机体的生命活动、物质代谢和病理机能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课程既是《动物解剖学》的延续,又与后继课程《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并为今后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的病理学、免疫学、产科学及动物科学专业的遗传学、繁殖学等课程奠定基础。

组胚学的教学内容属于形态学范畴,其教学认知对象体积细微、结构复杂;胚胎学则着重讲授动物胚胎发生和早期发育过程,整体教学内容繁杂。理论教学抽象且晦涩,且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很少直接联系临床,所教授的内容基本“看不见”,更是“摸不着”,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繁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老师在讲解胚胎各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与空间位置变化时也会力不从心,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因此,改进教学内容和表达方式及学生认知行为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其学习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近年来,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动物组胚学教研组为适应大学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贯彻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并结合专业特点对组胚学进行了一些理论及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和体会,小结如下,仅供同行交流参考。

一、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目前,在大学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如何提高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及提高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是关键。

1.上好绪论课,激发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改变大学中“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只有将“注入式”教学变成“主导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之能主动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刚踏入大学不久遭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巨大变化的大学生,想要激发他们对组胚学习产生兴趣,第一次课“亮相”的“绪论”这一章节至关重要,一定要认真琢磨,将绪论课讲透、讲好,不要怕浪费学时。这个观点也与霍军等前辈不谋而合[1]。绪论教学是本学科教学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绪论具有独特的功能。绪论作为本学科知识高度概括性的内容,除了介绍组胚学的知识要点、在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专业中的地位外,还介绍了组胚学的学科发展简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和指导思想等。所以,绪论对本学科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对绪论内容的讲解透彻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兴趣[1]。学生通过教师对绪论内容的讲解可以初步了解和认识组胚学,并获得学习本学科的方法。在讲解绪论时,除了要强调组胚学相关概念和知识要点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及重要性之外,还可以增加科学家们对组胚学发展做出的各种贡献及一些有趣的跟本学科相关的小故事,比如卡米洛・高尔基和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如何致力于神经系统的研究,并@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奖。通过了解组胚的发展及科研人员的经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2.充分备课,利用多媒体上好每一堂理论课。师生普遍认为组胚学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无趣的学科,其原因主要在于组胚学讲解的是机体细微的结构形态,虚无缥缈,摸不着、看不见,且名词繁多,内容晦涩,镜下图像局限、平面、静态。所以,怎样将这样一门内容丰富又学时相对较少的学科讲解清楚,还得依靠充分备课。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学变得简单,同时又可以加大信息量,这无疑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巨大进步。而多媒体课件可以制作成集文字、图像、声音及视频剪辑于一体的多媒体演示软件,它能把教师的教学意图转变为具有强吸引力的生动演示,可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2]。在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仅要做到形象直观、图文并茂,还要多用图表归纳总结相似组织的结构异同点。利用图表可以使得原本复杂的形态结构特点变得一目了然,增加相似结构的异同点可以使得学生容易抓住重点,便于理解及记忆。比如表1列出了三种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分布。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Flash、3D动画或相关模拟视频来呈现细胞、组织及器官的组织结构和生命运动过程,使得传统教学中静态的挂图结构变得生动立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3]。比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模拟骨骼肌收缩的Flash、细胞的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精卵结合完成受精的过程等,这样的展现使许多原本讲起来很晦涩、看起来很平面的内容变得立体且活灵活现,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多注意收集与本学科相关的信息。

3.合理取舍教材内容,拓宽教学思路。教材是对本学科现有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比较完整但相对较少作新的探索。鉴于本学科内容和知识点庞杂与学时有限的矛盾,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各章节的特点,对教材内容适当筛选、精简,同时还要充实。根据课程大纲在保证重点内容的前提下,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精简。比如神经组织和神经系统,重点介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结构特点及功能和血脑屏障的结构组成及功能;消化系统重点介绍胃、小肠和肝脏的组织结构特点及功能;而泌尿系统则重点突出肾脏的组织学结构特点及功能;至于生殖系统可以重点介绍和卵巢的组织结构。在维护好所用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之外,也要适当增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前沿性学科知识和新技术研究动态,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最新信息,跟上最新研究的步伐。比如讲到组织细胞更新、修复和再生时,可以适当增加有关细胞生物学领域内细胞凋亡的知识以及干细胞研究的最新信息。讲到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再发育成为一个胚胎时,可以介绍一些有关转基因动物、人工(体外)授精、试管婴儿等生殖繁殖学领域的知识。此外,可以将正常结构和异常结构相结合,也可以列举一些兽医临床知识。比如正常的胃底部上皮中是不会有杯状细胞的,而发生癌变时会出现杯状细胞。增加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加明白学好组胚学可以为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二、改进实践课教学方式,注重观察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组胚学是一门研究动物机体细微结构及其功能关系的基础专业学科,抽象又不生动的理论教学根本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组织器官的结构形态,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只有注重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加强学生对机体基本组织和器官结构形态的理解。但相对理论课而言,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往往被认为是附属教学,加之传统的组胚学实践课教学方式多为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和绘制生物图,单调且缺乏考核,令学生认为实践课无关紧要。近年来,我院投入经费添置仪器设备,进行了一些实践课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1.增加实践学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组胚学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但是,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是为培养新时期应用型人才服务的,实践验证理论,而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两者共为整体,互相补充,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理论课上讲的组织器官的结构形态往往空洞抽象,没有实践课上显微镜下的观察,学生往往无法彻底了解其结构形态。比如介绍呼吸系统的支气管树、肺泡管、肺泡、肺泡囊等结构时,仅凭教材的描述、模式图的展示及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印象也不深。只有通过实践操作,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寻找肺脏的各种组成结构,才能真正做到印象深刻,充分理解其结构形态及功能。组胚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形态学科学,实践课对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只有认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器官的结构,才能加深印象。为此教研组不仅调整了实验课学时数,使之与理论课学时达到1∶1的比例,对实践课的内容也进行了调整。传统的组胚实践课多为验证性课程,即让学生在镜下观察组织切片并绘制生物图,这样的教学方式显得单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组织学的特点,在保留原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比如对于血液的观察,以前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即在镜下观察教师事先制作好的血涂片;改革后,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血涂片,然后在镜下观察。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制作血涂片,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比如在观察上皮组织时,不是给学生提供只有上皮组织的切片,而是各种不同上皮组织所在的一些器官,如单层柱状上皮提供的是小肠,复层扁平上皮提供的是食管等,这样有助于学生记住这些不同上皮组织的分布,加强对理论课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对不同动物肝脏结构的观察比较,也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小叶间结缔组织的发达与否。通过这些研究性、综合性的实验,既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造实践条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传统的组胚实践课教学方法单一,往往都是老先讲解,学生再在镜下观察切片并绘制平面的生物图,形式比较单调,认真的学生能自觉地观察镜下结构,一些调皮的学生可能会混水摸鱼。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实践课的学习效果,开设了一些参与性较强的实验项目。比如血涂片的制作,给学生提供哺乳动物和家禽的血液,但事先不告知,只能做好涂片后在镜下分辨,这样通过制作、镜下比较,学生对不同动物的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印象比较深刻。实践表明,让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操作,增加了实践课的趣味性,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巩固[4]。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逐步引入石蜡切片及HE染色标本的制作实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石蜡组织切片制作过程,还能教育学生在观察组织切片的过程中要懂得珍惜爱护组织切片。

3.应用先进设备,提高实践课教学质量和效率。多媒体互动教学可用于理论教学,同样也可用于实践教学[5],在实践课中运用互动教学给师生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院2011年引入安装了MOTIC数码互动教室(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该互动教室包括数码显微镜、电脑控制系统及软件、语音问答系统和显微投影仪。该互动教室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加了知识点的信息量。教师针对实践内容制作相关课件,其内容包括实践课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大量所需观察组织器官的结构示意图、光镜照片、电镜照片,条理清晰、信息量大。教师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回顾理论知识,利用显微投影仪重点讲解镜下组织器官的细微结构及其功能,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组胚实践课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镜下准确分辨出各组织器官,但课件演示的图像与组织切片镜下结构往往会存在一定差距,以往学生观察时对镜下结构不敢确认,只能等待教师的帮助,使得教师忙于个别辅导,整体效率低下且效果不好。MOTIC数码互动教室的投入使用,不仅可以展示组织切片全貌,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描述及结构示意图分辨镜下结构,使得显微结构宏观化,一目了然,直观性强,可以使学生对照视频辨认镜下结构。该系统的语音问答系统更是增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总控电脑前通过Motic Digiclass软件可以观察到每位学生在镜下观察到的结构,从而通过对话告知学生观察到的结构是否是所需观察的结构;反之,学生对所观察的结构有疑问时,通过语音系统即可咨询教师。该系统的启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看片的信心和效率,激发了研究探索的兴趣,也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实验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实践课教学模式的改进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深受学生的欢迎,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仅增加了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动手能力。

三、结语

综上,通过对组胚学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探索与改进,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今后,教师还应该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改进、充实完善,以进一步提高组胚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霍军,宋予震,胡慧.浅谈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教学[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4):56-57.

[2]李萍,赵孝斌,等.谈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对医学教学模式的影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1):17-19.

[3]于彬,孙榆.浅谈多媒体动画在组胚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解剖学志,2003,11(3):28-29.

[4]王水莲,孙志良,刘进辉,等.动物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562-1565.

[5]贾雪梅.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初步探索.解剖学杂志,2001,24:93.

收稿日期: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