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医结合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医结合意义范文1
关键词:中西医 结合医学 发展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而且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及深远影响。“结合医学”(有称“综合医学”或“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
上个世纪初,随着西医在中国的不断普及,现代科学的各种方法和成果为西医所利用,中医相形之下变得弱小。西医有理化指标,诊断明确,对器官疾病分析入微,且可见可数,故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理法方药的主导地位被人们下意识地忽视了。传统中医该何去何从?这是每个中医学人士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从两者的观念、方法到概念、范畴,各不相同,不可通约。因此,中医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必须符合中医的理论与临床特点。人们常说:有为才能有位。处于新世纪的中医,绝非无可作为,关键是“如何为”的问题。若以西代中,则中医错位。如此而为,则为必无为,为更无位。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医必须彻底摆脱从属于西医的地位,并牢牢站稳自己的科学位置,有位才会有大作为。
站在21世纪,中医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回顾,必须抓住机遇,不可彷徨、蹉跎。
其一:20世纪里,在西医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暴露出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药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迫使西医不得不“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求得互补与自救。而在世界的传统医学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者,唯独只有中医。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尚处于粗浅的萌芽水平,实际上只是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与技术而已。当今,西医向传统医学求得互补,其视野已经集中在中医上了,因为与西医相比,人们更突出地看到了中医是重视内因,强调个体差异和辩证论治的医学;是重视整体、治人以治病,强调局部与整体相统一、局部与局部相协调的医学;是重视天人相应、心身合一,融生物、自然、社会、心理的防病治病思想与方法于一体的医学;是完整运用自然疗法,以中药为主体,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综合性疗法的医疗体系。可以预见:保持特色,发扬优势、完善自我,将是中医与西医在各自发展中的共处守则。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西医并重”必将成为世界范围内人类医学前进中的大趋势。
其二:中国是中医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药材生产大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中医就很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医疗卫生上的总投入大约2.5万亿美元,我们12亿人口的大国仅占其中的1.6%左右。如果中医在不断振兴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我们在医学传播、药品输出、医疗服务等方面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从全世界医疗卫生总投入中取得10%的份额,并非天方夜谭。果能如此,每年将会拿回2,500亿美元的外汇。到那时,中医就自然成为我国独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并造福于全人类。对于中医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大政治。所以,中医不但不能“西化”、“不能丢”,而且必须振兴和发展。
90年代制定的“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其根本是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应当并重。不可重西轻中,更不可以西代中。这就要求我们走一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简单来说就是优势互补,中医的优势除了辨证论治之外就是简单易于应用,用很简单的思想思路指导复杂的临床实践。而西医的优势显然是精确,但是西医的发展正在朝着一个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医可以提供这样一种思路,为西医学向模糊方向发展提供思路。随着科学的发展,西医学越来越认识到人体各脏腑器官之间在功能上的密切联系,人体各种功能不能孤立对待的事实。医学与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人类心理的关系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只是由于思维体系的制约,很多想法无法具体得到实施,在大多数西医学者脑中,生物医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虽然我们需要更加人性化的医疗体系,但是没有人可以提供这样实施的思路,除了中医学。这就是中医学可能对西医的影响,也是在人类医学发展历史上中医学将会作出的最大贡献。
中医和西医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一对矛盾的存在,但是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其实这两种思维方式并非完全产生矛盾。相反在某些方面,两者完全可以进行有效的结合。例如: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也具有各自的局限性。中医着重整体故而忽略了对局部的生理病理认识,而西医从组织细胞的层面上入手了解机体的生理病理功能指导临床诊断,但在对人体的整体认识上则稍逊一筹。故我们在临床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可将这两种思维结合起来,这样可提高诊断疾病的准确性。如用西医的诊断技术进行对疾病的诊断,另一方面则可同时运用中医的诊断思维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诊断。从而就为进一步进行治疗提供了全面的临床资料,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治疗方法。
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以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
参考文献:
中西医结合意义范文2
英文名称: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6613
国内刊号:11-5511/R
邮发代号:80-53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西医结合意义范文3
英文名称:Chinese Pediatric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辽宁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3865
国内刊号:21-1569/R
邮发代号:8-16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西医结合意义范文4
肠道易激综合征(IBS),又称结肠过敏、结肠功能紊乱、痉挛性结肠炎、粘液性结肠炎等。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慢性腹泻与便秘交替,伴腹胀、腹痛等症。病势缠绵,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甚则迁延多年不愈。笔者自2005年4月——2009年12月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5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8例IBS患者均系我院门诊或住院病倒,都符合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1986年11月10日宝鸡)制定的的诊断标准。并经X线钡餐造影,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排外肠道器质性疾病,经B超检查排除肝、胰等器质性病变。其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20-60岁年龄平均35.8岁;病程6月-5年不等,其中病程1年以上者23例,多数已经西医多次治疗不愈。
1.2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采用抑肝扶脾温肾之痛泻要方为基础方加减:炒白术15g,炒白芍15g,炒陈皮15g,防风12g,升麻15g,薏苡仁20g,黄芪30g,炒扁豆20g,山药20g,木香10g,枳壳10g,生甘草6g,腹痛甚者加醋元胡12g,重用白药20-40g;便秘加麻子仁20g,肉丛蓉20g,粘液便加葛根20g,煨诃子10g。每日一剂,10d为一疗程。
(2)西药治疗:硝苯吡啶片5-10mg,每日3次,舌下含服。谷维素40,刺五加片3片,口服每日3次,腹泻者,加复方苯乙哌啶1-2片,每日3次,便秘者给吗丁啉片10mg,每日3次。同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腹痛、腹泻或便秘、腹胀等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每日1-2次或隔日1次,随访4月内无复发。好转: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明显减轻,大便基本成形,每日3次以内。无效:腹痛、腹胀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2 结果
58例患者中,治愈46例(占79%)好转10例(占19%),无效2例(占3%),总有效率96%。在以上病例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患者尿八项、血像、肝功能和血压、心率等无明显变化,偶有少数患者(3例)在用硝苯地平片后第2-3天出现轻微惊悸和面部潮红、头痛等反应,减量后,都自行缓解。
3 讨论
中西医结合意义范文5
1、中西医比较研究。中西医结合是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有许多问题还正在探索。正因为在探索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创造。中西医结合这一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在目前有许多不成熟的方面,两套体系在理论上具有不可通约性,那么,中西医比较应该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内容。要从两种医学不同的文化背景,两种医学的源头及各自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尤其是两种医学的当代形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多方位的比较;还要从两种医学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临床思维进行方法论的比较等等。这种比较有助于对两种医学体系特质作深刻的把握,有助于从他者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突出自身优势以更有效地进行优势互补和融合,中西医的比较同时也有助于扩展人们的视野,以推进医学科学的多元化发展。进行这样的比较是参与和更新人类生命科学建构的重要途径。中西医结合是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崛起的,全球化给中西医结合事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西医的比较肩负着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的对话、沟通的使命,它不仅能在这种对话、沟通过程中启发人们的思考,努力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探寻中西医结合的具体运作方式,同时也将对中医理论的创新和西医科技发展中的困惑提供不可或缺的借鉴。比较方法已经不再是普通研究中的比较手段,它是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思维方式用于学术研究的产物。比较学科已成为当代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它在众多学科中正在迅速成长为一门“显学”。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们就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中西医比较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我们主编和参编了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中西医学史》以及《医学科技发展与社会》等,对本科生、研究生分别开设了不同层次的《中西医比较》选修课。为了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开展中西医比较研究,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编撰《中西医结合导论》教程。
2、利用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探索中西医的结合点。我校是一所融汇西医、中医、理工及人文社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充分利用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探索中西医的结合点,是我们的突出特色和显著优势。我们拥有各项配套的设施,积极地利用现代生物医学科技,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我校的许多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重点课题就都是围绕中西医结合创新这一目标展开的,并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当前,分子生物学已广泛地渗透到医学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学科分化越来越细,新的分支学科不断产生;随着研究在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各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科学不断形成。这些都使人们有可能进一步向细胞、分子以及更深的层次发展,在微观上日益深入地认识各种疾病以及生命现象的本质。同时,人们认识现象本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每一个较大的问题都涉及到若干以至许多方面和领域,特别是现在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因此利用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探索中西医的结合点,将有可能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突破口,又可以成为新学科的生长点。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理论和方法与医学的结合使医学获得日趋细微、高效、快速、精密和简便的手段和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医学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现代生物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必将揭示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作用规律和疗效机理,从而推动中西结合在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我们积极利用现代生物医学科技,充分吸收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特长、发掘、整理研究、阐释中医药学的经验真知和理论精华,以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为核心,以中西医结合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研究中西医结合点为主线,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理论和学科内涵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3、积极探索中医药复杂性系统科学研究方法,促进中西医结合。复杂系统的研究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科学界普遍认为,复杂系统研究目前急需在具体研究领域里取得突破,科学工作者必须在具体的复杂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应用和发展复杂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总结复杂系统运动的一般性规律。复杂系统科学问题与生命科学中大量的关键科学问题密切相关。生物,特别是人体,是公认的复杂系统。在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还原论方法的局限性也已经暴露出来,整体观的重要性开始被科学界重新认识。而中医药理论体系与复杂系统论的思维方式非常相似。人们发现把复杂事物分解为基本组成单元,再用实验加上分析和推理的方法已经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医学界由于在解决许多复杂疾病方面一再受到挫折,逐渐出现了循证医学、系统生物学、系统医学等新兴学科。西方的科学和医学也开始探求整体论,从而与注重传统平衡的中医之间开辟了很多可以对话的渠道。中医强调整体论,西医则强调还原论,多年来许多学者认为两者格格不入,但事实证明,到了系统生物学时代,我们完全有可能找到共同语言。中医和现代医学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将为医学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如果能抓住这样一个趋势,就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以认识人体机理为基础的预防科学体系。所以我们认为,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结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系统生物医学,将是一个极富创造性并可能引领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之举。在大量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实践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应立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如“证”、“藏象及病机”等整体论,以及中药复方的多层次、多靶点治疗的协同性和“方证”对应性,探索循证中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可行性途径,尝试用“现代语言”诠释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开展以中医方剂为载体的“方证相关”内在规律、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力求在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上有所创新,在中医“病-证-方相关性”的基础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与优势,推动现代医学向预测、预防和个体化的模式转化并为其提供新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学,走出一条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新路。目前,我们正在着手进行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重视整合和整体性的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从细胞水平、动物模型、临床研究等多个层面上开展工作,并要善于将不同层面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二是采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生物技术进行研究,其中代谢组学由于更能整体性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病理和生理状态而将成为一种主要研究手段;三是注重生物信息学,因为数据的整合和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和评价都要借助于生物信息学的应用,中医生物信息学将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四是应积极开展人体微生态包括肠道菌群的代谢和变化的研究,这个领域将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成为一个热点;五是注重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复方中药研究,中药的研究重点将从单味药、单体、单个活性部位逐渐转到复方和合理配伍的活性部位群上来,中药药效和临床疗效的评价将出现更能反映整体调控和平衡的新方法和新标准。
4、加强中西医结合科普创作,拓宽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广度。近年来,我校专家、学者创作了不少中西医结合的科普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些作品使广大群众初步了解了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意义、内容、性质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和未来。这些作品通俗易懂,切合实用,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普及了人类健康卫生和防病治病的科学知识,受到社会大众热烈的欢迎。它不仅是中西医结合工作在面上的扩张,同时也是研究视角多样化的体现,表征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强大的生命力。
中西医结合意义范文6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原发感染为水痘,潜伏再度激活则引起带状疱疹。临床以发热,皮肤及黏膜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痂疹,并同时存在为特征。我院于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水痘患儿57例,经应用抗病毒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效果满意。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共57例,其中男3l例,女26例,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12岁。多数患儿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痂疹可同时存在,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起病急,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数小时至24h出现皮疹,初为红色斑疹,迅速变成丘疹一疱疹。疱液初清亮后稍混浊,数日后成为痂疹。57例患儿中,并发脑炎1例,并发肺炎3例。经应用阿昔洛韦抗病毒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均治愈。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患儿及家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多由于疾病本身的痛苦,担心疾病预后及治疗费用;对医院环境和医护人员的陌生。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安慰和鼓励患儿及家长,使其保持情绪稳定。护士应面露微笑、动作轻柔、态度和蔼,不断和患儿轻声交流,以缓解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使患儿心有所依,积极配合治疗。
2.2 隔离护理按高度接触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严密隔离,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病毒存在于病变黏模皮肤组织、疱疹液及血液中,主要由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感染,是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得以证实,可由鼻咽分泌物排出体外。患者是唯一传染源。病毒经直接接触或上呼吸道浸入机体。由于水痘传染性极强,患儿感染水痘后应避免传染别人,所以首先要隔离好水痘患儿,尽可能避免患儿和健康儿童接触,应在医院(或在家)隔离,直到全部结痂为止。接触患儿的家长不应立即接触易感儿童,应在室外流动空气中自然消毒20~30min,不能再传播感染。
2.3 皮肤护理认真观察病情,注意疱疹有无溃破或继发感染。皮肤瘙痒难耐时,可局部使用皮肤止痒剂,或服用少量镇静剂、息斯敏,以保证患儿能休息好。如果疱疹被抓破,可涂用0.75%碘酒与75%酒精,或安尔碘皮肤消毒液。糜烂面可涂以杆菌肽或新霉素软膏。嘱患儿不要用手抓挠痘疹,剪指甲,必要时带手套。要保持手、皮肤清洁干燥,水痘较重者.暂不宜洗澡或擦澡。穿戴柔软宽松的衣帽,被褥、床单质地松软,以免磨损皮肤,衣服要勤换,被褥要勤晒,防止因穿过紧的衣服和盖过厚的被子,造成过热引起皮肤瘙痒难耐而挠破疱疹。护理要点:精心护理,止痒,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
2.4 一般护理室内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避免潮湿。保持口腔清洁,多喝开水,补充足够水分。嘱患儿多休息,发热期卧床休息。根据患儿的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发热较高时,给予物理降温,或服用少量退热剂。
2.5 中医辨证施护
2.5.1 辨证风热挟湿型:发热或不发热,饮食、二便如常,疹色红润,疱浆清亮,舌红苔白,脉浮数;风热炽盛型:高热、烦躁、口干、唇红,皮疹大而稠密,色紫暗,浆混浊,小便黄,舌红,脉洪数。
2.5.2 辨证施护 风热挟湿型:①注意观察患儿热势,舌苔、脉象的变化,以及水痘之形态、色泽和分布情况;②痘疹破溃,用青黛散撒布患处,以清热收敛;③可用银花15g,板蓝根20g,煎水代茶饮用。风热炽盛型:①壮热不退、烦躁的患儿,可口服小儿回春丹3~5粒,以防惊风发生;②须做好口腔护理,进食前后用银花甘草水含漱;③保持大小便通畅,小便短赤或黄者用鲜车前草煎水代茶饮,大便干结用番泻叶泡水代茶饮。
2.6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患儿如高热持续不退并伴咳嗽、气急、发绀者应考虑并发肺炎。患儿如呕吐、头痛、烦躁不安、嗜睡、抽搐、昏迷者应考虑并发脑炎。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救治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