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学概念

民族学概念范文1

关键词:民族 传统体育 哲学 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77-02

1 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研究综述

在我国对“民族”一词最早使用的学者是梁启超,他是第一个把我国各族群最早称之为“民族”的思想家,而以“汉族”、“藏族”、“蒙古族”为其它民族称呼的可能是黄遵宪。到了现代,社会学家宁骚对“民族”一词做了新的探究,他在总结斯大林提出“民族”基于四个特定的要素下又增加两个特征来强调民族,既强调了民族历史过程与稳定性,并认为一个民族的“原生形态”是应该具有这六个必要的元素。因此,我们所指的“民族”具有时空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是贯穿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东方地域与西方地域的实体性概念。

“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与传统社会同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涵盖很大的概念。”民族传统体育有两个最为根本和统摄性的特质是民族性和传统性。但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迄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界定。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史》中对“民族传统体育”做了以下解读,民族传统体育是指近代以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对我国而言,指近代体育传入前我国存在的体育模式,即184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已经采用并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内容、社会表现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总和。”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把民族传统体育白西方近代体育传入我国以后,其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和军队、学校中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所作的界定。另有研究避开时间的界定,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包括汉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各民族体育活动方式的延续和保存,是各民族体育运动生命力的再现,“它是构成现代体育的‘体育文化密码’,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重要体育文化遗产。”还有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还没有被现代化,至今还有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民族传统体育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中的“传统”是指历代因循沿传下来的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和。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构成包括了以武术为主体的武艺、养生导引气功、以游戏形式满足人们娱乐需要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形态。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名列其中。从这时开始,“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称谓,作为国家认定学科被正式确定下来。”

2 解读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学基础

2.1 民族传统体育与

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是各种文化理念、伦理观念、社会习俗的综合体现。宗教和传统体育同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及转变过程中,两者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文化理论体系。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本质特点,其发展历程多数以为背景,如:富有原始气息的彝族摔跤体现一种对毕摩教的崇拜,文化底蕴浑厚的传统武术无不体现出道教、佛教的宗教核心思想。在中国民族体育史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内外兼修、无处不在,既有对技术层面的影响,也有对其文化和精神上的升华。

2.2 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哲学

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金字塔,无数古代哲人概括总结可知,中国的哲学主要分为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中国哲学概括了宇宙的思想观,在日常生活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等领域无处不体现着哲学思想的火花。如:传统武术的太极拳,就体现了阴阳相生、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状态。

2.3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历代民族的传授与继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文化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传承的方式逐渐趋于传统化和现代化,不管是哪种传承方式,其目的都在于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为人类进步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在同一个地域中有不同的途径延续的,其主要的传承方式有传统和现代两种。

首先,是传统传承方式。传统的传承方式因其运动形式、封建保守性和技术特点的不同有以下几种:(1)家族型传承。如传统武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精髓的结合体,其形成过程带有严重的封建思想残余,在传授武术技术与文化的方式上表现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同类家族而不传外来血亲等。这些封建的传承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传承及文化之间的交流。(2)宗教信徒型传承。宗教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合体。宗教活动与体育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时战火四起,宗教信徒为了维护本教的利益,把一些武功与绝技作为护教的重要手段。在祭祀和娱乐活动之中也结合大量的身体活动来增加活动的氛围。我国的几大宗教都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道教武当太极拳,佛教嵩山少林拳等。这些宗教文化表现出来的体育及武术文化,都是以一种系统规范的方式进行的,其内容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3)区域民俗文化型传承。古时我国疆域辽阔,因交通条件的限制彼此之间无法进行常规的武术文化沟通、交流与传承,只是地区内部相对独立的发展与进步,这种趋势的长期性导致武术文化的单一性和相对独立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运动项目及武术流派。民俗性传承主要表现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受时间及场地的限制,有些运动项目需要在农闲时进行,如:摔跤、秋千在闲暇时举行,其目的就是放松人们的心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些民俗活动需要在传统节日中进行,如:舞龙舞狮在节日里表演与比赛都是为了烘托节日的热闹气氛。

其次,是现代传承方式。传统的传承方式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传统方式已逐渐被淘汰及取缔。因此传承方式要顺应时展的主流思想,现代传承方式因文化层次、经济条件、科技水平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法制化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它们是历史赋予我们时代的责任。在当今社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侵权行为、遗弃观念日趋严重,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在现代社会中被竞技体育文化所替换。因程中应从国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出法,从体育产业、文化遗产及知识产权的角度去赋予传统武术应有的法律保护效力,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更加有力的发展与进步。第二,赋予传承人及参与者应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不断传承的结果,不同的人群、地区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传承者,传承者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灵魂。参与者是民族体育得以存在的基础,没有了参与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等于没有了传承者,而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给予传承者应有的权利和必要的生活保证,给予参与者应有的社会地位,如:采用传承者社会指导员、裁判员等级制度,举办参与者传统体育文化及运动项目运动员级别制度并与升学考试挂钩等法律权利,不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合理化、正规化和法制化,从而不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适应时展的需要。

民族学概念范文2

关键词: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F06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引言

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其研究方法还处于不断创新、完善之中,我们在进行民族经济学理论研究之前应该对其研究方法有系统的认知,并将这些研究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之中,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更加具有理论价值。学习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运用其做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在系统掌握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之后,要将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理论研究之中。

一、科学理论思维方法

任何一门科学都具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广度以及效率,同时也体现着本学科理论研究的特质和侧重点。事实上,一门学科的研究过程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研究方法还处于不断创新、完善之中。但是,无论采取何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都要以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作指导。因此要将科学的理论思其贯通于民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创新等学科研究的全部过程中,以此来指导民族经济学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

在对一门新兴学科进行研究方法探讨时,在结合本学科的具体特点的同时,还应该将研究方法加以分类。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即理论思维方法、基本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传统的民族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突出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与分析, 由此而形成了传统民族学的研究特色。然而,传统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与唯物辩证法是基本排斥的。只有将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理论思维作为民族经济学方法论的指导,才能使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更加趋于科学、完善。这是民族经济学对传统民族学研究方法的补充和发展。

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是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严谨的思维方法。要想在理论思维中全面的把握事物及其事物的各个方面, 就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要全面把握事物运动发展的整个历程, 就必须遵循由简单到复杂以及从低级到高级的研究方法。将这两种方法辩证统一于理论研究中, 才能达到科学理论思维的层次,从而也才能对民族经济学其他具体的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是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指导方法,始终将这一研究方法贯穿到我们的理论研究、方法创新等全部研究过程中,才能保证民族经济学方法论的科学性,进而促进民族经济学这门学科不断地创新、发展。

二、田野调查方法

民族经济学是真正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紧密联系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的具体探讨。田野调查方法是在科学理论思维指导下的民族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任何理论均来自于实践,田野调查方法作为民族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就是要深入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进而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来进行理论研究。进行田野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民族地区的实地情况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田野调查方法对于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田野调查方法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进行田野调查不仅能够增加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能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提供详尽的资料。

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对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也可以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论来指导民族经济学的发展,借鉴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来探讨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民族经济学的方法论不断得以丰富和创新,从而使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更加系统化。

首先,明确主体。在做研究时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明确主体,明确主体就是明确研究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的阶级都会根据其主体的需要通过其思想代表将本阶级的阶级利益和意识概括为政治经济学理论从而来表达本阶级的利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理论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来概括其阶级利益和意识,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的。民族经济学也要明确以各民族有自主意识的劳动者为主体。其次,重视矛盾。矛盾是主体之间的联系,在研究矛盾时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是辩证思维的关键,同时,在做研究时要体现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再次,概念运动。概念运动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核心,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写作中,以概念运动为核心,通过概念的规定、展开、改造和完善、转化等概念的运动来构造《资本论》的论述体系。民族经济学的研究也要注意概念的运动。概念体系的建立是民族经济学的形成的标志。概念是不断运动的,伴随着概念运动,概念体系也会随之不断进行演化。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科不可能只是某一个学说的概念体系,而应该有若干个概念体系相互支撑和补充。研究就是要创新,就要在对既有和新的现象材料进行实证的基础上不断抽象,进而规定新概念, 改造和完善旧概念,充实已有的概念体系,甚至创建新的体系。最后,构造体系。《资本论》的体系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非常严谨的,马克思将概念按照从抽象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来构造《资本论》的论述体系。在其论述体系中聚合了概念运动各个环节的研究成果,从而使《资本论》的逻辑思维更加严谨。对于民族经济学的研究而言,在进行理论研究时也要通过民族经济概念的运动来构造民族经济学的论述体系,使自己的研究有一个逻辑严谨、论述清晰的体系。

四、结语

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要在科学理论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加深对基本方法的理解,综合运用并借鉴民族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不断丰富、创新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并将这些研究方法应用于具体的理论研究中,从而为民族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民族学概念范文3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影视专业 提高教学质量

一、在影视专业教育中民族学生表现的优势

自从2005年开始对民族学生进行影视教育以来,我们有意识地将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进行了方方面面的对比,其目的就是要找出差异,以便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提高授课效果。总体来看,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音乐的运用,民族学生明显好于汉族学生。

少数民族大都能歌善舞,音乐韵律的影响可说是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在影视教学的后期,友尤其是民汉学生进入创作阶段,从他们的创作作品,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民族学生对音乐的运用,特别是对节奏的感觉和把握,明显好于汉族学生。这一点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感觉到的。

(二)民族学生幽默感强、善于将语言和动作结合起来表达思想。

在我们的影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常会感到,给民族学生上课,课堂气氛活泼得多。当他们要传到一种信息的时候,总署利用幽默的语言和动作来表达思想,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这种优势,因势利导,达到加强专业教学的目的。

二、对民族学生进行影视专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性的节目范例少。

和高校常规的影视教育相比,民族影视教育又多了一项社会功能,那就是要具有弘扬民族文化的功能。比如说我经常问一些民族教师,能代表他们文化的电视节目形态是什么样的?他们感到难以回答。因此教学中始终困扰我们的就是如何教授民族学生进行影视节目的创作。

我们在进行《电视节目创作》课的时候是分两个部分进行的,第一部分是基于技能的讲授,这一部分通过教师的现场指导和教学实践,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掌握,例如摄像机的使用、利用非线编辑机进行画面剪辑,但在第二部分,《电视节目创作》让汉族教师讲授,就会出现很大问题。就两个不同民族来讲,诸如文化背景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意识形态的不同等,都会让他们创作思想产生很大差异。那么能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电视节目形态到底是什么样的,由于广播电视业发展迅猛,许多民族的电视艺术家,只在忙于节目的译制,忙于节目的转播,还来不及认真地思考,到底能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电视节目形态、特性是什么样的,是像“憨豆”一样的表现形式,还是像“大长今”一样的表现形式,我们还捉摸不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民族同学像汉族同学一样去拍纪录片,或者去拍剧情,而让另一个民族的教师去指导,那么,民族文化的差异,就会像一堵墙一样横在这位教师面前,给影视专业教学带来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民族同学可用于学习实践的影视设备少。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都是发展中地区,高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可提供的实践设备不足,这就造成了民族同学形式上有创作课,但实际上没创作的机会。

(三)有实践经验的民族教师少。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影视专业都是新办专业,师资力量很薄弱,有教学经验、实践经验的汉族教师很少,民族教师就更是短缺,再加上近年来在一线工作多年的许多有经验的少数民族影视工作者,因为学历、职称等原因与高校无缘。教师奇缺,这无疑使少数民族影视专业教育举步维艰。

三、关于加强对少数民族 影视专业教学的我见

(一)在教学思想上要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加强影视专业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传承民族文化是艺术学院校的职责。对应一门新的艺术形式来说,每个民族一定有他们不同的表现方法。目前我们对于汉文化在影视方面的表现比较了解,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在影视方面的表现是一个什么状态,知之不多,所以,加强怎样把握影视专业与民族文化的契合点,就成为民族文化发展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也就解决了对民族学生影视专业教学的难点。

(二)要尽快补充有开拓性、创造性,影视专业业务精的民族教师。

对于民族影视专业教学来说,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我们影视专业毕业的民族学生,能够一到工作单位就能拿起工作。有了开拓性、创造性、影视专业业务精的民族教师,可以为教学注入活力。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可以更新民族学生的艺术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性教育,有助于民族学生对影视技能和创作技巧的掌握。

出人才就要强化实践。因为影视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他成果的体现就是收教育者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迎合社会。因此,影视创作人才的培养不经过实践上的摸爬滚打,只经过理论学习,是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的。对受教育者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训练,关系到这所大学所设立的这个专业,是不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问题。因此,我认为在实践中,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采取上小课方式,言传身教,来提高这些民族学生的专业素质,是个很好的办法。

(四)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循循善诱进行影视教学。

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来教学,应该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强项,这种教学方法在我们对民族学生进行影视教学中,尤为实用。比如,讲授摄像机拍摄过程中的转轴问题时,我们先让同学以老师为模特,拍一组转轴的画面,然后再将这些画面组接后回放,这时候画面里就会出现老师在画面里跳动的影像,在这种场面出现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其他同学哄堂大笑,这时拍摄这些画面的同学会非常不好意思,因为民族历来有尊重师长的习惯和心理,这时候教师再把在同场景里拍摄的正常影像拿出展示,这民族同学就会非常明确转轴与不转轴的区别了。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推动民族同学对问题的掌握。

选择和运用现代化教学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民族同学对影视专业课程内容的感受。作为影视教师对多媒体的利用,是发挥专业特长的最好时机,综合艺术就要给学生带来综合感受,正是多媒体工具,让影视专业教师的思想深入了,肢体延长了,让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更加完善了。

(六)在教学中教师多用比喻,有助于民族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对于影视专业来说,有一些比较抽象概念,这些概念,教师除了自己明白外,还应该会用生动的教学方法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就要去教师从细处入手,采取一些新颖的、符合民族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比如,可用比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采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教学影视专业中深奥的内容,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一些。如对时空艺术的认识,如果影视教师只是笼统地阐述时空艺术概念,学生就很难弄懂。教师若是把时间和空间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用恰当的比喻分别阐述,学生就容易掌握。但需要注意一点,比喻要适当,要掌握分寸,要了解当地的民族习惯,尊重民族习惯,千万不要瞎比喻,更不能伤害民族自尊心。

(七)利用讲授语气和节奏来进行影视教学,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一个好办法。

影视教师的口头语言的表现,较其他学科的教师口头语言应该更具有感染力,要更能引起共鸣。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调整语调、语气、语言节奏,语言要精练,要注意逻辑严谨。不仅语言表达要抑扬顿挫,语言逻辑严谨,特别要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联系的紧密一点。但注意不要怪腔怪调,语气一定要和内容相适应,和当时的气氛相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八)在教学中教师可用非语言表达能力演示,有助于民族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非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指教师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以及教态仪容等辅助教学的能力。利用肢体语言放大内容,使得枯燥内容活灵活现,可让学生更直接明白地了解某些影视理论的含义。比如讲授镜头的视角功能时,学生常常不明白视角的作用,你要用画面来解释,就有很多困难,你没有办法用摄像机在课堂拍一遍,再展示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你用高、中、低不同视角来告诉学生:只有平视是生活中正常的视角,其他的视角,如果不是为了艺术化有意识刻画的视角,那么就是动物的视角了。俯视的视角可能是鸟的视角,仰视的视角可能是鸡或狗的视角。你这样表达,学生就明白了,在正常的拍摄活动中用什么样的视角合适了。

民族学概念范文4

【关健词】电路分析;民族院校;教学改革

《电路分析》课程是高等学校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首先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电磁学和数学基础知识。《电路分析》课程以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及电路的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该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电路理论打下初步的基础,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电路分析》是强电和弱电的结合点,因而所有电类的专业都要学习这门课程。

作为一所民族类院校,民族学院开设了电子信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分为区内(自治区生源)和区外两部分。区内学生普遍存在数学物理基础差的弱点,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常常存在很大障碍。如何对民族院校的《电路分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根据电子教研室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同时借鉴其它民族兄弟院校近年来在该门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民族院校中尤其是少数民族班级教学过程中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和体会进行阐述[1-2]。以下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改革措施和实践经验:

1.选择合适教材,选取合适内容

在民族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区内班级,一本合适的教材特别重要。对于教材的选取,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内容体系基本要适应《电路分析》课程教学计划;二是教材难度要与区内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三是语言风格要通俗易懂,不易选取专业术语过多、语言生涩冗长的教材。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张永瑞编著的《电路分析基础》全书共分7章,在内容上包括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常用的电路定理、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互感与理想变压器、电路的频响应等。本书与当前国内许多民族院校对该课程内容的取舍上的做法基本一致[3],同时又具备以下优点:对于基本概念的讲述比较清楚,易于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理解;对基本分析方法的讲解比较透彻,步骤明确,易于学生掌握;习题难度适中,便于学生练习。通过近几届学生的使用,普遍反映良好。在讲授的过程中,受制于课时的限制,对具体的知识点我们还做了一定的侧重,例如在讲授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时,重点讲授了一阶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而对于一阶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要求学生课下对照学习,并将推导过程及结果作为课下作业上交。通过对几届学生观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两部分内容,我们还根据学生接受能力以及数学功底舍弃了二阶电路分析等知识点。

2.强化概念,弱化计算

《电路分析》课程概念定理较多,而这些概念定理又往往是该门课程的核心,在讲授这些概念定理的时候,需要任课教师立足这些基础知识点,突出教学重点。在纯电阻电路分析部分,主要有三种分析方法: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不管哪一种分析方法,都需要列出方程组并进行求解,目前大部分教材中对该类方程组的求法主要集中在代入法求解和行列式法求解。行列式法求解需要前期开设有《线性代数》课程,而我校目前情况是未开设该课程,往往需要任课教师临时补充讲授这部分知识,由于课时的限制又使得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代入法求解虽属初等代数的范畴,但计数量往往较大,尤其是当未知量增多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不将精力耗费在数学计算上,而重点掌握这些概念定理及分析方法,便成为我们一直思索的问题。我们参阅了国外的一些教材[4],发现国外的教材往往更强调计算器的应用,即将繁琐的计算量交给计算器来完成,使学生从枯燥的计算中脱离出来。在最近的两届学生当中,我们增加了计算器求解行列式的学习,学生普遍能够很好掌握,学生的负担也相应地减轻了不少,对分析方法的掌握更加透彻熟练。

3.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好奇心主要是指人对新异事物往往会产生好奇并进行进一步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求知欲有时又称之为认识兴趣,它是好奇心的进一步升华,是人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少数民族学生虽然理论基础薄弱,但好奇心强,喜欢提问题。这时候作为任课老师不要因学生问题的简单或幼稚而态度漠然,进而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发展。

4.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

《电路分析》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但不可忽视实践教学的作用[5]。实践教学是《电路分析》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应用素养,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实践教学。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效果,以电子教研室为主导,我们创建了电子工艺实训实验室和民族学院大学生电子设计工作室,并由学生自发组建大学生电子兴趣小组,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各项创新实验和电子设计竞赛。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更愿意动手,团结意识更强。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旦增平措同学很好的完成了电路焊接及撰写设计报告的任务。全队的作品“四旋翼自主控制飞行器”获得了陕西赛区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成绩的取得又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加入了电子兴趣小组并走进实验室参与各项竞赛活动。因此,在民族院校当中,应该将实践教学提到理论教学同等的地位,这样才能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爱好动手的优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理论教学的质量。

总之,《电路分析》作为电类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虽然从教学内容看起来,教学难度并不大,但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如何使其接受电路的基本定理及概念并掌握电路分析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仍然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就要求民族院校教师更深刻理解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并结合民族院校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教好这门课程,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培养合格的电子通信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牧仁.民族院校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2):237-239.

[2]刘向春,洪小叶,钮金真.民族院校电子类实验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3):81-85.

[3]张永瑞.电路分析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第3版),2006.

[4]Thomas L.Floyd.电路分析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第7版),2005.

民族学概念范文5

夏威夷属于波里尼西亚文化圈。波里尼西亚文化圈包括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主要是指夏威夷群岛、大溪地、斐济、萨摩亚、汤加王国和新西兰毛利人等处的原住民文化。

这些岛之间有许多历史和人文之间的联系,如公元4世纪左右,大溪地勇敢的波里尼西亚人乘独木舟破浪前行,最终发现了夏威夷群岛,美国夏威夷州的名称Hawaii就来自波里尼西亚语,意为原始的家。

文化圈cultural sphere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描述文化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围比文化区和文化区域更为广泛。文化圈概念是由文化人类学家莱奥弗罗贝纽斯首先提出的。弗里兹格雷布内尔在1900年出版的《民族学方法论》一书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为研究民族学的方法论。他认为,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个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从地理空间角度看,文化丛就是文化圈。

(来源:文章屋网 )

民族学概念范文6

寄宿制民族班的学生主要来自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中的子女,他们大多来自偏僻边远的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学校中,寄宿制民族班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从入学前的分居到入学后的集居,生活环境和文化的巨大反差,民族班学生的心理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亲恋家心理强烈

文化人类学认为,每个人出生后,必然先在家庭及其社区环境习得该族群的传统文化,每个人都属于某种族群的文化,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土壤,文化之间的差异越大,文化适应的难度也越大。寄宿制民族班学生进入学校后,面对着各种不同的民族、生活、风俗习惯,他们极易产生陌生感、孤独感。此外,寄宿制民族班学生入学前(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有很大的自由。进入学校后,面对各种校纪校规,设定的学习、活动、作息时间,他们失去了掌控自己生活的权利,会感到很大的不适和束缚,产生一定程度的压抑感。因而他们常会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盼望亲人的消息。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没有得到缓解,学生就会逐渐情绪低落,产生抑郁心理,遇到不顺的事情更会情绪波动或自闭,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原生活习惯及形成此习惯的环境、条件改变而带来不适应

寄宿制民族班学生大多生活在山区或边远的贫困地区。一方面,该地区的社会形态及社会生产力还没有真正革新,仍保持着传统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的农牧业经营体制,使许多农牧民把全家大小主要的时间、精力都消耗在了种地和放牧上。这些生活生产方式使少数民族学生从小与自然亲密接触,然而入学之后,寄宿制民族班的学生集居在学校,不仅脱离了以前的生产劳动,而且改变了居住生活环境,要把绝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上,这种转变对寄宿制民族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由于长期受农耕、游牧生活习惯的影响,生活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也不注重规划自己的生活。进入学校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会表现较弱,很难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与学校的安排做到一致。因此,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下,他们表现出很大的压抑感,有限时间内很难适应这种脱离自然的全室居生活。

3.生活条件反差大,呈现多元心理反应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寄宿制民族班学生居住的地区生产力都比较落后,多为经济基础薄弱的农牧山区、高原区。“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以及经济文化、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一般都是比较落后的、闭塞的。从小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条件下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势必受到极大的限制,因而大都会形成一种近于封闭的心理定势。”[1] 带着这样心理定势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到学校后,在全新的环境下,新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及经济条件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定势产生极大的冲击,心理逐渐处于不平衡状态。首先,部分学生在家里生活比较艰苦,寄宿制民族班学校的生活易于使他们产生幸福、满足的心理。如果得不到理性的指导,他们内心容易安于现状、自满,从而不思进取,习惯依赖政府的扶持和他人的帮助,逐渐形成享乐、安逸的心理,无心向学。其次,不少少数民族学生有着吃苦、好学等特点,在进入学校生活后,他们在吃、住等条件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拥有了相对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这在他者的观念中是一个喜讯,但从民族班学生自我的观念这个角度思考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为数却不多。他们在校内的环境与家里的生活条件形成巨大的反差,自己的生活条件与家里的条件形成鲜明对比,这也许会从他们内心到言行流露出一定程度的悲叹心理,难以全心向学。

4.民族惯用语与规范用语使用的矛盾选择

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前长期生活在本民族语言环境当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语言思维习惯,他们进入寄宿制民族班后,普通话是学校的规范用语,成为同学、老师通用的主流语言,语言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给他们在人际交流上带来了困难,在心理上对两种语言的使用存在两难的选择。此外,民族学生传统的语言交际习惯与汉民族学生教师的语言交际习惯大相径庭,也直接影响到民族班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就会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在课堂、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的交流互动中容易缺乏勇气和信心,造成一种内在的心理障碍,从而也左右着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时对语言的选择及使用。

5.多元文化下的复杂心理

寄宿制民族班学生大多来自贫困边远的山区,从小生活在自己本民族的群体圈中,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了解较少,一般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极其尊崇,维护荣誉和社会地位的这种自我意识倾向也极强。寄宿制民族班处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初入学的民族班学生容易引发复杂的心理反应:在与具有一定强势的民族群体交流时,倾向多元文化主义者的观念,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比另一种文化优越。而面对相对弱势的民族群体,则可能倾向多元文化主义的批评者的观点,在内心夸大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将其视为主流文化甚至共同文化,而将他民族的文化视为边缘文化。因此,在这样的文化冲击下,他们既要为适应新环境进行冒险,又要为承受本民族的传统付出忍耐,在这种道德两难的尴尬境地中徘徊,身上体现着新旧观念、民族文化的冲突,进而一定程度出现文化震荡的心理。“‘文化震荡(Cultural Shock)’在《 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 》中的解释为: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城市、社会或不同的文化所可能经受到的不安、惶惑、震惊等诸如此类的情绪。”[2]

二、寄宿制民族班学生的心理调适方略

寄宿制民族班学生从家乡到学校,从单个民族的分居到多个民族的集居,面临着巨大的环境适应压力。内在浓浓的思乡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文化认同,外在却有着多种文化的碰撞、语言不同以及远离自然的室内环境的反差,这对他们的心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对于寄宿制民族班学生应该有相应的对策,真正在内心调适学生的心理,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

1.做好入学前的家庭教育,给学生积极暗示

寄宿制民族班学生面临着从分居到集居的环境大转变,远离家乡,易产生孤独、思乡的抑郁情绪,所以,家长应在学生入学前多给他们讲述寄宿学校的生活,向他们描述学校生活的乐趣和作用,给学生积极的暗示,使学生入学前提前做好心理调适准备,怀着憧憬而不是带着郁闷甚至恐惧的心情入学。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进入学校后更快地适应寄宿制的生活,减轻过度的思乡情怀,融入学校的大家庭进行生活学习。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父母受教育程度有限,家庭教育意识普遍比较低,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让家长多了解寄宿制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倡家长给孩子进行适当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入学后对寄宿制学校的环境有熟悉的感觉,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

2.以文化课为主,室外活动课辅之

寄宿制民族班学生在思维定势上一般是以直观形象为依托的,对感性材料把握较为容易。另外,少数民族学生在家乡的生活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日常活动地域范围广。进入寄宿制学校后,他们基本面对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生活。一方面,教学内容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另一方面,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乏味,学生难以静心学习。因此,寄宿制民族班的课程设置应该讲究灵活性,在保证文化课时间基础之上,适当开展一定的室外活动课与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引导寄宿制民族班学生适应校内生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客观灵活评价学生的学习生活表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习上,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民族文化的差异及地域的影响,在相同学习内容的情况下,寄宿制民族班学生的学习难度相对汉族学生的要大得多,付出的努力要大。因而教师在评价民族班学生各方面成绩时,要考虑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客观地作出评价。生活上,少数民族班学生自尊心普遍较强,他们希望得到尊重,赢得好评。对民族班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的评价不仅要讲究客观,而且还必须灵活,以真诚、亲切、平等的态度语气进行评价,用师爱感化他们的心灵,激励他们的斗志,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教师的信任。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更客观地看清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进而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4.为学生创造交流互动的环境,培养民族班学生的交际能力

碍于语言习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民族班的学生本来与外界接触少,在一个语言、生活、文化差异甚大的陌生环境里,民族班学生在与其他民族群体的交流中较多处于被动角色。学校要关注民族班学生的特殊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自由交流的环境。课堂上分组学习交流时,尽量使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混合;课外分组活动要合理分配,加强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合作,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学会交流到习惯交流,再到主动交流,进而提升民族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及与人交流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生活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

5.提倡多元文化,帮助民族班学生理清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的关系

民族班学生与其他学生虽然各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但是它们并不是孤立而不可融合的,相反,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学生内心会有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最终能够在多元文化中和谐相处,由此在学校提倡多元文化势在必行。此外,民族班学生进入寄宿制民族班后易出现复杂心理,是由于少数民族班学生陷入相对主义的陷阱,或对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的概念把握不当,把多数群体的主流文化等同于共同文化,忽视了其他积极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这些自我封闭的态度和混乱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学校必须帮助民族班学生理清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的概念,使他们能够及时妥善处理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的关系。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5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