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学的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学的理论范文1
[关键词]历史民族地理;区域历史地理;历史人文地理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对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十分活跃。而历史民族地理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在他的代表性著作《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一书中,专辟有“历史民族地理”一章,把历史民族地理视为与历史政治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军事地理等并列的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学科。[1]史先生“历史民族地理学”概念的提出意义重大,直接引发了以后对历史民族地理学和民族历史地理学的重视及对此项研究工作的展开。之后郭声波先生和安介生先生,进一步探讨了历史民族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科学性质、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的地域范围与内容划分、研究的基本资料等诸多问题。[2]
在史念海先生提出的“历史民族地理学”概念的基础上,黄盛璋先生首先提出了“民族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并把民族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3]对于这一观点,刘锡涛、李并成、朱圣钟等先生表示赞同,并针对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推动了该学科理论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4]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历史民族地理与民族历史地理的讨论方兴未艾,其是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也并无定论。笔者认为,不管是历史民族地理还是民族历史地理其实质并无区别,徐强在《论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的学科属性》[5]一文中已有论述,故将历史民族地理另行称为民族历史地理没有必要, 将其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学科是不妥当的。但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划分方法,把历史民族地理作为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也不尽合理,从研究内容来看,历史民族地理不仅研究人文地理现象,而且研究自然地理现象,所以简单的把历史民族地理作为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有失偏颇。事实上,在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除了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外,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图学、应用历史地理学,[6]而把历史民族地理作为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的分支更为合理。
所谓历史民族地理学,就是研究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地理状况的学科。如果说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那么历史民族地理学就是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而从古至今,少数民族的分布都呈现出区域性特点,故将其作为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的分支。
一、历史民族地理不应属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
在早期的研究中,历史民族地理主要是研究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上民族的起源、发展、分布与变迁的历史过程以及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但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研究内容有所扩大,例如朱圣钟先生《一万年以来凉山地区气候变迁》[7]一文,属于历史民族地理范畴,却不属于历史人文地理范畴。经初步整理可将目前的研究分为以下几部分:(1)历史民族地理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讨论、研究对象的确定、历史地理学方法、民族学方法等。(2)民族地区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包括民族地区历史政区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聚落地理等分支。(3)民族地区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包括民族地区历史气候变迁、历史水文地理、历史动物地理、历史植物地理、历史矿藏地理、历史时期自然灾害情况等。(4)民族地区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包括汉文资料如《蛮书》、《华阳国志》、正史地理志、各类游记、碑刻等,以及少数民族文字资料。
综上,历史民族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既包括理论体系的探讨,也包括具体问题的研究。历史民族地理学既研究民族地区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现象,同时也研究民族地区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现象。故不能将其作为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
二、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独立学科是不合理的
黄盛璋、李并成、刘锡涛、朱圣钟等先生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的研究称为民族历史地理学, 并主张将其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学科。但看完几位先生的论文后,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与前面提到的历史民族地理学对比, 不难发现二者的研究范围都限于历史时期, 研究对象都是民族实体, 研究内容都是与民族实体有关的地理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者是基本一致的, 没有明显区别。既然二者没有明显区别, 那么将历史时期的民族地理研究另称之为民族历史地理学就没有必要了。
某一学科的独立存在总是建立在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前提之下, 黄盛璋先生把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他指出:1. 当前各方的需要, 日益要求提到讨论日程上来;2. 重视民族历史地理记载与研究, 是中国学术传统;3. 中国具有一定的研究条件和基础。[8]但仅凭这三点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历史地理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得从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界定。
尽管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丰富,但其不足以构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均属于历史地理学的范畴。
再从研究方法来看,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文献分析法: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在历史民族地理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是获取民族历史地理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历代正史地方志对民族地区记载较为简略,但各时期的总志、地方志、笔记、游记等记载了丰富的民族历史地理信息,是我们进行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
民族调查法(或称之为实地考察):是进行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方法之一。历史民族地理虽说是谈历史上的东西, 但历史是延续的。其次,由于历史久远,许多文献的记载多有出入,这要求从事历史民族地理学研究的工作人员深入到民族地区,对民族居住地(包括历史时期的民族居住地和现在民族分布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详细的考察,获取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早在建国初期,许多的民族工作者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历史考察,撰写了大量的民族、民俗调查报告,这些民族调查材料也是从事民族历史地理学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9]
各类图表法: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说过:“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更经济, 更容易了解的语言。地图能使人很容易地了解许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须用很多篇幅来叙述, 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东西”。可见, 充分利用图表, 是民族历史地理学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10]
考古学方法:在历史民族地理学的研究中,更多的是使用考古资料,进行直接现场挖掘的情况较少。
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研究民族历史地理学过程中,除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外, 还应采用经济论证法、电子计算机、遥感遥测等新技术手段。这些都会使我国的民族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尽管历史民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但这些都借鉴了历史地理学甚至是历史学、民族学的方法,历史民族地理学自身并无特有的研究方法。
三、历史民族地理应作为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分支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以及与人类关系的科学。对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国内外学者多按其研究内容分为两大类, 即历史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地理。除此之外, 还有把历史自然与人文地理各要素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论著, 比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于希贤主编的《滇池历史地理》, 则属于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范畴。
根据李令福观点,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历史地图学以及历史地理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11]所谓区域历史地理学是指以特定的地域为对象,揭示该区域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或其总体)的发展与演变。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历史自然地理、区域历史人文地理、区域历史地理专题研究和区域历史地理综合研究。[12]由上可知,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内容属于历史区域地理的范畴。
四、小结
总之,某一学科的独立存在总是建立在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前提之下,所谓的民族历史地理学与历史民族地理学, 无论是在研究范围、研究对象还是在研究内容上都没有区别, 因而将历史时期的民族地理研究另称之为民族历史地理(下转第26页)(上接第10页)学没有必要,故以历史民族地理学为基础,提出民族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不太成熟的。
事实说明,历史民族地理学既研究人文地理现象、也研究自然地理现象,而把历史民族地理单纯的归为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就会不尽全面,综合各方面因素,将其作为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分支较为合理。
参考文献:
[1]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郭声波.历史民族地理的多学科研究――以彝族历史地理为例.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2007;安介生.略论中国历史民族地理学.历史地理第二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黄盛璋.论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5).
[4]李并成.西北民族历史地理研究当议.甘肃民族研究,1997(1);刘锡涛.中国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 1);朱圣钟.论民族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广西民族研究,2005(1).
[5]徐强.论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的学科属性.贵州民族研究,2008(5).
[6]李令福.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3).
[7]朱圣钟.一万年以来凉山地区气候变迁.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3).
[8]黄盛璋.论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5).
[9]朱圣钟.论民族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广西民族研究,2005(1).
[10]刘锡涛.中国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兼谈新疆民族历史地理.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3).
民族学的理论范文2
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它不同于一般的中学补习班,也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教育是为更多的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架起的“桥梁”,它起到了大学预备、承前启后,使预科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过渡作用,它是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仅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培养提高预科生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预科生的培养和训练,使其具备良好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素质、能力,以适应今后人生道路中的学习、生活。
一、教学反思
目前,预科阶段开设的课程中《计算机》课程是主要课程之一,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要达到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从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在学生的小学、中学阶段就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和简单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尤其是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有所掌握。而我们在重复授课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出现学生没兴趣学,上课不专心,提出“我们再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的现象,使得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智力活力和创造精神被遏制,甚至出现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的恶性下滑。而到了期末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一些片面、零碎的知识,对学习的内容既不重视理解,也不重视进一步的应用。这不仅没有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反而使部分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恶性发展。显然,这与预科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高等学校需要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
二、教学改革
预科《计算机》课程的教材是选用针对高校预科的专用教材,如上好基础课程将学生的新旧知识融合、创新,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的目的。我们应从计算机课的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入手,以课程改革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培养的问题,即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教育中知识和能力的辩证统一问题。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把学生从厌腻、不屑的学习状态下拯救出来,才可能为主动积极地学习,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范例式教学”在教学中体现的作用
1.“范例式教学”就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的教学与学习。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采用“范例式教学”可以实现“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原则。
(1)“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相统一”就是一方面要求针对学生存在的和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把每一个教学范例制作成一个课题,从课题出发组织教学。另一方面,一个个课题又是系统的、学科知识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将反映与其他课题在该学科整体中的相互关系,乃至反映整体本身。经过精选的范例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是学科中某一课题本质的体现。因此,教学中每一个范例之间的联系,实质上也就反映了学科内部的逻辑联系,如对于一些应用性、综合性比较突出的课程。如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图文混排”制作技巧的教学中,我将历届学生制作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教给学生经过精选的“基本性”和“基础性”的知识,改变学生观察知识的眼光和视角,开拓视野,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进行学习迁移和实际应用的能力;通过对“范例”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和归纳推理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工作的能力。
依经验可见,在教学中,随着一个个范例的学习,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掌握了学科的系统知识。这种教学虽是从“范例”出发,但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却不是零星的、孤立的,而是典型、系统的。这也正是范例式教学的原则:既要反对教学不联系学生的实际问题,又反对以联系实际为借口,只让学生获得一些片断的、孤立的、零碎的知识。
(2)“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也称为“实质训练和形式训练相统一”。这一原则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教师把传授知识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思想方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实现既用知识技能武装学生,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也获得发展。
(3)“主体与客体相统一”。主体是指受教育者――学生,客体是指教材。它们的所谓统一,就是要求教师既要熟悉和掌握教材,又要了解和熟悉学生,熟悉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知识基础、个性特点等。在教学中只有把两个主要教学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只有做到了主体与客体相统一,才能使讲授的知识变活,并使学生学得活。如在Excel电子表格章节内容的教学中,我重新组织教材结构,以范例教学贯穿始终,改变枯燥的菜单讲解。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
2.采用“范例式教学”还可以实现通过组织性学习,培养学习者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根据范例使学生由“个”所获得的认识,证明所有同类型的“个别个体”。通过从“个”过渡到“类”的认识,进一步达到认识更本质的关系――规律性的认识的目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获得自觉进行继续学习的自学能力、判断、批判的认识能力,让学生学会像某一特定的专业人员一样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涵盖的。
3.“范例式教学”以“精讲多练”的原则克服了教材内容的烦琐庞杂。同时,教师的角色也不再被视为现有的知识和固定技巧的传递,而是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辅助。进行范例学习不是使学生复制性地接受细节的知识和技巧,而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辅助下,借助精选出来的“范例”主动地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从而理解、解决相同或类似的现象和问题,并能继续进行学习和探讨。具体来说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
(1)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范例式教学”中,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兴趣、思想方法和学生同实际情况与问题打交道的方式来教学。因此,教师选的例子必须是对学生有意义的,与他的经验有关,使学生觉得重要和有趣,否则就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学的每一个步骤,要同他们已经得到的经验及心理发展阶段水平相吻合,同他们的知识发展水平、审美水平、道德水平,以及他们的兴趣、思维方式、社会活动方式相适应。“范例”精选得好,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2)帮助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范例学习的核心是要体现学生的积极和主动学习,范例式教学是对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的帮助。“范例式教学”中教师把问题留给学生,看成是对学生自己理解、发现、学习的帮助。其次,在“范例式教学”中,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耐心”,让学生从学习中尽可能地自己发现从特殊的或少数的范例中举一反三的途径;在学生学习有失误或遇到挫折时,应帮助他们冷静仔细地寻找原因,认识失误和挫折所在,从而明确掌握基本知识的正确途径,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范畴性的知识及其内部逻辑结构,鼓励学生培养彻底学习的勇气和耐心。另外,通过范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表达、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逐渐学会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总之,进入21世纪以来,宁夏高等教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族预科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学新观念、新模式给民族预科教学改革带来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将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促进我们努力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民族学的理论范文3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 课堂教学 想象力
民族民间舞蹈都具有各自鲜明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征。因此,也就具有不同的风格,形态及动律特点。在舞蹈中许多动作是抽象概括的,学生不可能直接感知。而一般程式化的讲解和语言、身体的传授不容易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各个民族的风格特点。这需要借助边缘学科,通过音乐、动作,结合平时所学的经验,凭借想象去补充认识动态美。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不单纯是学动作、组合,还要试图去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准确表达中国民间舞蹈艺术内涵的方法。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却经常忽略了这一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上课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索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一、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我国有众多的民族,使得民间舞本身就给人们提供了无限发展与想象的空间。可是,常常有些学生不善于想象,他们认为舞蹈只需要动作协调、规范、准确就可以,所以做出的动作总显得机械、呆板、没有特色及风格性,以至于跳了好久都不能让观赏者明白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例如,鲜族舞中“鹤步”、“鹤飞翔”等动作让人联想到鲜族人崇拜的仙鹤,所以在完成“鹤步”这个动作的时候,启发学生明白鲜族舞的手型就如飘拂的翠柳,脚下如仙鹤般悠迈。通过学生的想象来帮助完成好鹤步这个动作,使整个动作体现出一种平稳细腻、庄重大气、潇洒刚毅的特征。其实,动作就是模拟鹤的自然形态,通过内在与外在的融合展示出仙鹤典雅、飘逸、潇洒的风韵。舞蹈不光是身体高尚的表现,还有高尚精神思想的体现。鲜族舞蹈的表现非常高雅,使得舞蹈本身的魅力更具可视性。
又如,胶州秧歌中最常见的丁子拧步,是由脚下的拧动,使膝盖转动,带动腰部扭动,来形成自下而上的三道弯儿。脚下的拧动,强调的是主力腿的脚掌追动力腿的脚跟,强调的是碾劲儿,膝部的转动要求主力腿的膝盖追动力腿的膝盖,并且有一个自上而下的动势,强调的是钻碾劲儿,腰部的扭动强调的是对抗力,双膝往右拧,腰往左回,双膝往左拧,腰往右回,主力腿的膝盖往下衬,主力腿的腰相应要往上提。这样有一个交叉的对抗力,对抗力需要韧劲儿和抻劲儿来完成。这样的讲解很详细,但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跳丁子拧步的时候找一找平时拧衣服的感觉,把自己想像成被拧的衣服,这种对抗的感觉以及动态中的“三道弯”就不难把握了。
再如,傣族舞蹈,傣族的勾踢步:动力腿勾脚,脚跟向上主动踢,快起慢落,落地要轻,主力腿屈伸,屈伸时不要向前跪,动力腿落地时双腿继续蹲,保持屈膝动律的内在韧性。傣族人的身高普遍偏低,身材娇小玲珑。生活中喜欢穿着一种筒裙,筒裙长到脚裸,高齐腰,紧裹着下身。由于筒裙的开口不大,所以人们在行动时,只能小幅度运动,又由于筒裙长及脚裸,穿着的人每走一步路都要用脚跟向后上方踢一下才不会在脚落下的时候踩到裙子,在跳后踢步的时候,学生要感觉每走一步都能把长筒裙撩起,就像平静的河水掀起小浪花一样。
在舞蹈中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他们的感觉和想象更深刻更直接地体会到各个民族的风格特点。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接受能力快,做出的舞蹈动作也更美,更富有韵味。通过想象力可以在学生记忆的同时,进一步吸收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把握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的积极性
学习的主动性是影响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一个内在动力。在我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是示范法和讲授法。过程中通常是练习、讲授,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至今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缺少互动,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学习蒙古族舞蹈。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其游牧生活,表达他们的美好情感。蒙古族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节奏欢快,突出他们豁达开朗的性格和豪放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的性格体现是勇敢、直爽、热情。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要保持一种蒙古族的精神气质和基本形象,通过这种情感、运气、形态、发力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反映在舞蹈中,应折射出豪迈的气质。如双臂延伸动作象征他们所神往的大雁,坦荡的性格和宽阔的胸怀;肩部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做动作时,要不时地提醒学生对形象进行想象,动作要舒展、欢快,情绪上要热情奔放。通过学生的想象,动作也符合要求,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在民间舞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散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学习各种形态的动作。相应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自觉主动地想象,服务于民族民间舞的课堂教学。
三、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
舞蹈是用身体语言去诠释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中国民间舞的教学中,传统舞蹈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模仿,忽略让学生动脑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些年青的舞蹈演员常被人讥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所指的恐怕就是想象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舞蹈演员,她通过辛勤的劳动能够很精细的去复制现成的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但她却不能表现出各种风格的民间舞蹈,更不能在民间舞蹈艺术上有所创新和发现。
如果舞蹈教学中只是单纯训练学生的技术能力,而缺乏想象力的启发教育,必然会产生从技术到技术,从形式到形式的呆板、贫乏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民族民间舞,如果不能从心里了解感受各个民族,就不能正确把握好各民族的风格特点。当学生真正参加实践的时候才发现,跳民族民间舞需要的不仅是一种表演的动作技能,而是表演一种技能的思维方式。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智能潜力,通过教学改革更新思想,给学生更多思维想象和创造空间,使民族舞蹈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文瑞.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文艺研究,1994,(6).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民族学的理论范文4
语文教学工作并非仅指教师给学生上课,教给学生多少语文知识,讲解了多少篇文章,做了多少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学生的管理。据笔者观察,有的语文教师素质不错,课也讲得不错,但教学成绩不好。仔细分析发现,这些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做得不够好。语文教学工作紧紧停留在课堂的四十分钟里,因而教学效果不佳。笔者有过相关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想和各位同仁探讨此问题。下面谈谈我十几年教学工作的浅见吧。
二、学生现状分析
我们冕宁县是四川省凉山州的老少边穷县,彝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曾被诸葛亮称为“不毛之地”,教育基础薄弱,文化底蕴不丰厚,教育水平不发达。学生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少,底子薄,基础差,尤其是少数民族同学从小生活在他们的文化氛围里,接触汉语的时间短,有的彝族同学连表达顺畅都成问题,更谈不上能力有多强了。加之,到了高中,竞争非常激烈,各科争抢时间都非常厉害,矛盾不断加大,语文常常处于劣势。语文学科具有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学生认为花时间在上面不划算。而数理化的学习,成效立竿见影,学生很有成就感。所以时间稍长,语文就成了学生不重视的学科。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管理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解决办法――管理
(一)教师自管。教师只有把自己管理好了,才会自觉主动高效地管理好自己的学生。教师自管包括管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态度、教学情感、教学方法。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想想:在这三年中,我要把这一拨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我到底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方法、理念、道德、素质和能力。我是让他多考几分,还是不仅让他得高分,更让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沟通和交际,学会以后人生需要的各种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这都是每一个具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并且把它落实在每一节语文课中。
(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1 管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一切都迎刃而解。
2 管方法:高一起始课时,我们不仅要激发兴趣,还要给学生讲明学语文的方法。
3 管习惯:其实方法用久了就是习惯,方法要变成习惯就需要天天历练。
4 管观念:态度决定一切,学生的态度有了转变,行动就会跟着改变。
5 管行为:我们不能苛求学生在课外花很多时间学习语文,但我们一定要守住我们课堂的阵地。
6 管心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E难免常常遭受打击,我们首先应安慰她,只要坚持不懈终有所获,接着告诉她应对此种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7 管成长:学生和我们相处的三年,也是成长的三年。他们在这三年中的成长,有些成长是他们自己主宰的,有些成长是教师给予的。所以,教师肩负着一个重任,发现他们的长处并适当给以展示的机会或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
8 管个体:其实教学过程中最让我们头疼的就是所谓的钉子户,他们对语文没有兴趣,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认真做,对老师的教育态度冷淡甚至敌视。这时就是考验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无数次的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无数次的督促,无数次的单独交流,一点一点地去撼动他们。
9 管学科协调:语文学科经常和理科学科产生矛盾,主要时间分配上的矛盾,尤其是在我们年级,理科常常处于强势的位置。我们语文是争不赢理科学科的,所以我们只有知趣的为理科让路,而想方设法抓住我们的语文课,高效利用语文课,让学生语文课全身心地学语文,课余时间就花在理科上。这才是明智之举。
以上几条就是对学生的直接管理,但是也有一些间接管理的因素,你的每一次精心备课就是对他们的间接管理,你的每一次深入学习也是间接管理,你的每一次精彩展示就会为你增添一点魅力,你带给他们的每一次活水就是和他们的一次亲近,你的每一次教学艺术的创新就是对学生极好的管理。我们倾心耕耘自己的学识、水平、能力、修养就是对学生的一种间接震慑。岁岁年年,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会随着你而移动,你还担心管不住他们吗?亲其师,信其道;钦其师,服其言。
我们管好自己,还要求我们在辛勤教学之余必须是一个孜孜不倦勤奋学习的学生。教师其实是永远的学生。教到何时,我们必须学到何时。教师必须多学习,多借鉴,随时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大家都有发现,一旦你的课三天没有新鲜内容传授给学生,你就会觉得自己面目可憎。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随时关注天下大事,必须时时阅读各种报刊杂志,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学历史……你都不能不有所涉猎。语文方面的专业杂志你更不能不用心钻研。既要广博,又要专业;既要纵览天下大事,又要对本专业的发展动向了如指掌;既要快速浏览,也要沉静下来,反思自己,反思学生,反思教学,反思自己的方方面面。在反思的同时,还要不断拿来,从报刊中拿来,从便捷的网络中拿来,从身边的同事身上拿来,从学生中拿来,博采众家之长丰富小我,壮大小我,成就小我。这样,你才能紧跟时代步伐,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唯有如此,你对学生的管理才会有用有效有功。
民族学的理论范文5
这是要根据各地的教学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解决。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整体情况呈现出其固有的特殊性,转变教条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有效性 地区教育特殊性
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外历史对于学生的教育功能已经不言而喻。从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看,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往往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族关系、外交关系等许多方面,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流传了一代又一代,“死看、死记、死背”成为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诟病,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中吸收知识,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也容易导致教学积极性的下降。如今,“应试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高中历史教学亦更注重课堂教授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高中历史的学习应当是由教师课堂指导学生从多方面掌握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并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体验“快乐”的学习方式,进而参与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实现书“由厚读薄,再由薄读厚”的过程。
一、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教学的特殊性
从我校的师源、生源及教学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教学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基础较为薄弱,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根据《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报告,我区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落后地位,这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历史问题。就我校的具体情况而言,我校是本市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重点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且多数来自于县、乡 的中学。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虽然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加大力度对我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支持,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与全国其它地区、甚至是本省其他地区相比,我校基础学科建设仍然比较薄弱,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二)历史学科被边缘化,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由于受传统的社会观念的影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在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要想通过知识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地位,在学生家长看来,对历史科目的学习根本就毫无意义。这就造成绝大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历史是“副科”,学之无用。尤其是高中教育的最直接的目的还是在于获得高校的录取名额,这样一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名校升学率的影响,学生在进行文理分科的选择时,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报读文科的学生成绩相对低,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选择理科。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文科成了弱势学科,历史就更是“顺理成章”地成为学生心中的“副科”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被忽略,历史学科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应试高考的压力下被边缘化了。即使历史教师具有再强的教学魅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甚至于毫无学习的兴趣,那么想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已。
(三)教师教育过于急功近利,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决战高考,追求本校学生的升学率,无疑使高中历史教育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劳记课本上的知识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教师无论从备课还是讲课,都思索着如何让自己的学生掌握应试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轻松地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学生在这样的教育压力下,必然只能够成为应付各种考试的“机器人”,这与我们历史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我始终认为,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获得一些能使他们终身受用的东西,如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通过历史的学习,树立起正确的历史意识,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但另一方面,在争取高考优秀成果的利益驱动下,历史教师也不可避免的在课堂教育中适用了最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采取题海战术,成为一个又一个的“背多分”。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构想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第一教师”。雅斯贝尔斯也在其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谈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兴趣无疑是首要的因素。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上,鉴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历史学科本身或多或少的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如重理轻文等观念),并且他们的历史知识基础也较为薄弱,导致他们的学习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等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在讲述历史知识的第一堂课就向学生传输这样一种思想:学习历史不是“无用功”,它其实也有很多乐趣,也会带给你们终身受益的东西。其次,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学习的兴趣。我校近几年已经在各个教室安装了方便教学的多媒体设施,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播放教学影片等方式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每次的课堂教学都充满新奇,这是和以往“填鸭式”枯燥的教学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讲课内容,在有限的资源里采用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来优化的教学情境,设计不同的与学生互动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族学的理论范文6
1 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艺术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艺术教育并没有充分意识和挖掘其周边少数民族艺术的资源优势,“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在中国美学学科建构中的缺失,不仅使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得不到美学的关注与阐释,也使中国美学缺少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美学应有的鲜明的内在丰富性、本土智慧和特质。”[1]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做出积极响应,充分认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艺术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1)开拓学生视野,促进文化传承。渝东南地区聚集了众多少数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浓郁的民族艺术。这些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美学价值。将少数民族艺术纳入高校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民族艺术内涵,接受民族文化熏陶,有助于加强其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文化情感,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和胸怀,提升精神层次和境界。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功能,高校对少数民族艺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寻找和发掘其内在活力,使其焕发出更多、更新的美学价值,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传承、保护和平衡大有裨益。
(2)丰富教育资源,探索教学方式。在全球化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必将沿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缺失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对高校艺术教育而言,不仅是不完善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发展高校艺术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少数民族艺术高校,能够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符合艺术教育多元化的要求。学校是弘扬民族艺术的主阵地,教师就是这一阵地的引领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艺术融入教学中,构建新的艺术教育体系,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结构,同时通过少数民族艺术教学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体现高校艺术教育的民族性、思想性、情感性、教育性。
(3)形成学校特色,增强办学活力。民族艺术要获得发展,必须以当地高校为依托,将地方高校作为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时,地方高校要在文化传播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应肩负起对本地少数民族艺术保护与研究的重责。民族地区高校的艺术教育,在充分尊重艺术教育的共性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挖掘教育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优势,深入发掘各少数民族的艺术资源文化和审美价值,无疑会成为民族地区院校艺术教育系统中一支建构性力量,同时也使得这些院校比其他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更有特色和活力。
2 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教育规律。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照搬普通艺术教育的做法,其必须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同时又要遵循自身的一些特殊规律,必须弄清楚它究竟能满足怎样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定位并以此探寻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博大精深、包罗庞杂少数民族艺术,应广泛收集,适当筛选,积极创新,以保证选用的少数民族艺术内容适合学生学习。
(2)定位区域特色。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还要考虑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从而形成既有主导,又多元共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民族特色的艺术教学活动中,有效结合富有区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师生构建学习、表现的舞台,从而丰富学校民族文化生活,营造民族文化氛围,体现学校民族特色教育,进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使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教育走出新路子,做出新亮点。
(3)立足学生本位。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民族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立足学生本位。目前,对于民族艺术资源的利用,有些高校尚满足于举办节日庆典、展示民族装饰,华丽背后,潜伏着问题,丰富的民族艺术没有真正走入教育,走入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要想加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正确认识,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拓展、创新具有地域性、多样性等特征的民族特色艺术教学方式,展示少数民族艺术独有的魅力,传达少数民族文化精髓。
3 少数民族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内容与形式
渝东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资源。仅以音乐舞蹈为例:土家族歌曲种类有摆手歌、哭嫁歌、山歌、挖土锣鼓以及劳动号子;器乐种类有打溜子、咚咚喹、牛角、土号与吹木叶等;舞蹈种类有摆手舞、铜铃舞、茅古斯围猎舞、跳丧舞、八幅罗裙舞、西兰卡普舞、梅嫦舞、跳马舞、团鸡舞和合飞舞等。苗族歌曲种类有苗歌;器乐类有唢呐与打击乐等;舞蹈种类有鼓舞、跳香舞、芦笙舞、调年舞、采桑织锦舞、摘茶子舞、打鸡舞、盾牌舞和苗傩舞等。[2]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艺术源都可作为高校艺术课程的内容,我们必须在浩繁的资源库里撷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加以转化改进,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实现少数民族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1)开设特色艺术课程。在艺术专业教学中,融入当地民族艺术文化教育内容;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少数民族艺术特色课程;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类选修课程。
(2)组建学生艺术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摇篮,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有艺术专业特长学生牵头组织各种艺术社团,如合唱队、舞蹈队、民乐队、绘画协会、调研小组等。通过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文艺创作演出和民风调研活动,将当代艺术形式和现存的少数民族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