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建造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建造研究报告

智能建造研究报告范文1

据2015年《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民用建筑综合面积为545亿平方米,其中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我国目前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仍高达16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以如此建设速度,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如果再不注重建筑节能设计,改变建造方式,加强“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的使用,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

我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也明确指出:“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加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换性。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

因此,下一步建筑业的重点任务就是“推动建筑工业化”。建筑门窗幕墙行业作为建筑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建筑门窗幕墙工业化的步伐,实现建筑门窗幕墙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社会意义。

一、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

建筑能耗如此之大,高能耗建筑如此之多,建筑工业化就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筑工业化就是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应用”的方式,改变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

首先,与发达国家的现状进行对比: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在70%以上,我国的比例尚不足7%,可见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市场规模还是非常可观的。

其次,我国人口红利已不在,以密集劳动力为主要作业工人的建筑模式已很难持续,新型的建造方式既是时展的召唤也是发展的必然。

再次,传统的建筑施工方式的高污染、高耗能已不满足我国对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要求。国家在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方面也给出了明确的指标,总理2016政府年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

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优势

从政策上讲:根据《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5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装配式建筑专门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开始加入到装配式建筑的建设大军中。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前,钢铁工业的发展水平滞后,产量有限,钢结构的应用受到限制,致使钢结构及其知识的普及远远不如钢混结构,以致我国已成为世界钢产量第一时,一讲装配化就是钢混结构,忘掉了与生俱来就是装配式建筑的钢结构。这一点应该引起建筑业界的高度关注。

从社会环境讲: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带来城镇快速发展,意味着大量的建筑需求将持续,而建筑工业化契合了节能减排的需求,传统的高能耗建筑方式必须改变。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越来越严重的建筑人工紧缺和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带来建筑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需求的提升,从而使过去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建造成本高的制约逐渐消失。

从节能优势上讲: 据统计采用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的一次节能就能带来可观的效益:即无须搭设脚手架,不用传统木模板、木方,节约木材90%;节约用水65%左右;节约钢材5%-8%;节约混凝土10%左右;减少现场施工垃圾90%;施工阶段,现场基本无粉尘污染;减少现场施工场地50%左右;减少现场作业人员50%以上;减少现场生活垃圾50%以上。

三、未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关键点

1.注重系统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

创新是生命,人才是关键。未来科技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型建筑工业化研究机构,主动和高等院校、设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专门的工业化技术研究,建立“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机制。财政科技经费也要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科研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等工作。同时要高度关注人才的培养,我们既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也要培养管理经营人才,同时不能忽视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

2.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同时调和标准化与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我国目前建筑行业标准的监管存在缺失,制定的标准体系尚未出台行业强制性准则,产业链中很多环节并未实际按照标准执行。而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建筑产品的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也是大幅降低工业化成本的必要条件。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讲,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能够极大地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在未来制订工业化建筑全过程、主要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尤为重要;而建筑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技术体系与通用化接口技术研发也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必要需求。

另一方面,目前标准化体系设计方面还处于设计定型、构件统一、规格少且强调标准化与通用化阶段,而现在消费者需求的是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在今后标准的设定中应更多的注重灵活性以及解决标准领域的制约瓶颈问题,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3.注意结构体系的完备性

目前,社会上普遍缺少对结构体系的认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人们对钢混结构了解较多,对钢结构知之甚少。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钢结构、组合结构,使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的“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落到实处。

4.注重工业化发展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依赖于研究、施工、设计、生产、监督、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共同进步,如传统的建筑业中“建筑设计”属于独立的行业,因此设计时无需考虑施工的工艺流程,施工对设计阶段的影响也有限。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是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协同设计、施工、部品建造与装饰装修紧密的结合。从部品生产角度,很多部件需要附加在构件上,需要大量产业链环节之间接口集成的问题,这不是一家企业的事情,需要标准化设计企业、部品生产企业、建材企业、安装施工企业等一起配合完成。因此建筑工业化必须是全产业链的工业化,建筑从设计出图、生产制造、运输配送、施工安装、到验收运营的全过程都要实现工业化。

四、建筑门窗幕墙的工业化

在建筑领域,我国门窗每年有五亿平方米的产量,它的产值超过了两千亿元人民币;幕墙每年有八千到九千万平方米的产量,产值超过一千亿元。就产业化程度而言,幕墙相对比较高,大型建筑和公共建筑,特别是超高层、单元式幕墙使用率80%,一般幕墙安装方式无法实现。而门窗作为一种工业化产品,工业化的生产、加工、安装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建筑门窗幕墙工业化的定义就是采用现代工业的生产和管理手段替代传统的、分散式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目的。其特征在于以门窗幕墙系统的设计标准化为前提、工厂生产集约化为手段、现场施工装配化与标准化为核心、组织管理科学化为保证。在建筑门窗幕墙系统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建筑门窗幕墙的工业化,进而达到产品化的目标,是建筑门窗幕墙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门窗企业的工业化发展

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大环境下,门窗需要设计系统化、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工艺化;施工机械化、装配化,这样的发展模式对于门窗企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门窗企业要注意工艺标准化、设备标准化使产品性能更加稳定并且得到提高。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标准规格的门窗产品整樘出厂。对于建筑标准规格外的门窗采用标准附框或专用附框进行安装。附框内口的宽、高构造尺寸应与门窗洞口标志尺寸一致,在洞口装修阶段或装修完成后采用标准的方法进行整体安装,从而最大程度的解决标准化与多元化之间的矛盾,使门窗产品更适合于建筑工业化发展。

在生产过程中,建立智能化工厂。将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生产与柔性定制化生产相结合。满足后工业化时代不同层次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2.幕墙企业的工业化发展

应对建筑工业化,幕墙企业要从设计、生产、施工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寻求发展与突破。从设计开始,BIM作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贯穿于幕墙工程始终,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设计与产品生产中注重研发,推广单元式幕墙的应用,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使部件、附件的通用性和可置换性得以提高。同时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注重预制建筑节点的延性和防水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施工管理的水平。从而达到各环节整体发展,提升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进行的速度。

总之,人类社会发展要走可持续之路,建筑业发展要走绿色化之路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和必然选择。新型建筑工业化就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首选之路,她为门窗幕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产品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绿色的需求等等,只有抓住机遇、走在前列的企业才能成为舞台的主角。

智能建造研究报告范文2

第一部分2009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全市科技工作抓住重点领域,突破关键环节,以大科技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强化自主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新2009年,我局将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在全国范围内整合科技资源,以更加更新的观念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和开辟国内重点高校服务我市经济建造和社会发展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对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能力,为我市与重点高校、科研机构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努力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

〔一)努力争取对我市产学研合作的有力扶持。在对我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6.122010*科技针对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升级的关键共性问题,积极引导企业联合国内重点建造高校,共同提出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重大共性、关键和核心技术项目,积极争取省部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支持.

2009年,我市共有23个项目列人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获得1430万元资金扶持。其中,“绿色包装产业共性技术”列人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获得200万元资金扶持,“高性能纸张的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列人*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获得210万元资金扶持.

(二)积极探索开展产学研交流对接的新模式。为总结市校科技合作的经验成果、探索双方合作的途径与形式、推动*和相关高校全面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2009年,我市采取主动“走出去”的形式,先后赴武汉市和成都市开展产学研活动。1月份,我市构造印刷包装行业部分重点企业和有关专业镇负责人赴武汉市,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就校市、校企产学研合作事宜开展深人洽谈。本次活动实效显著,胜利促成“共建广东省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10项科技合作协议的签订。10月份,我市再次构造产学研合作访问团,赴成都市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开展产学研交流对接活动,促成我市企业与两所高校签订了“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产业重大共性技术”等13项科研合作项目.

(三)继续办好我市特色产业产学研交流传统活动。继前几年连续胜利举办食品、包装机械、新材料、输配电设备制造等行业的产学研交流活动之后,2009年6月,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教导部产学研结合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9粤东(*)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产学研结合活动”又在我市胜利举办。来自*大学、省材料研究学会、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省科技厅、省部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粤东各市科技部门负责人,粤东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企业代表等参加了本次活动。产学研结合活动由科技发展论坛、产学研对接座谈会和重点企业参观考察等活动组成。本次产学研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共促成*大学与我市有关企业达成41项合作意向。本次活动的胜利举办,对于推动*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与粤东地区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在粤东地区的转化和产业化、提升粤东地区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造,提高自主创新的承载能力

2009年,我市创新载体建造取得新进展,创新服务体系取得新突破,科技型企业队伍取得新发展。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加大对创新载体的建造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一是科技园区发展态势良好。高新区、民营科技园、软件园、农业科技园等科技综合、专业性园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聚效应持续增强,科技园区已发展成为我市培育科技型企业的重要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的聚集地,成为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工业财税收人的主要来源。金平民营科技园现有人园企业300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10家,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家,园区形成了轻工装备制造、印刷、食品、输配电设备、精细化工五大支柱产业,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4.00亿元,上缴税金18.60亿元,成为驱动金平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龙湖民营科技园现有企业252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7家,组建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一批光机电、电子信l/2010*科技·7技工作息、输配电设备制造、生物技术企业在园区集聚,产业特色鲜明,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5.30亿元,上缴税金19.63亿元,园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软件园现有人园企业65家,汇集了我市软件产业的主要开发力量,其中医疗信息化产业特色显著,依托于软件园的“省火炬计划医疗信息化特色产业基地”建造有序推进,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完善,2009年园区实现总收人6.5亿元左右,软件产品收人达到3.5亿元,其中软件服务外包2万美元,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高新区、*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农业科技园也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二是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成绩喜人。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开展科技创新,以基地建造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目前,全市4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为光机电、轻工机械装备、智能玩具创意设计与制造、输配电设备、印刷包装、医疗信息化等6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

三是技术创新专业镇建造成效显著。继续围绕我市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特点,开展技术创新专业镇试点工作,引导和扶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南澳县深澳镇、龙湖区龙祥街道、金平区大华街道3个镇(街道)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市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增至26家,数量占全省十分之一以上;构造认定了龙湖区金霞街道、潮阳区关埠镇、金平区东方街道、澄海区莲上镇、莲华镇5个镇(街道)为*市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市市级专业镇增至12家.

(二)鼓励优势企业搭建创新平台,提高行业创新的服务能力。一是支持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加大对现有的轻工装备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以科技立项扶持平台的创新能力建造,*轻工装备研究院的“节能减排技术实验室建造”、“轻工装备智能测控技术实验室建造”两个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获得扶持资金320万元。新启动建造由澄海区与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共建的“玩具快速成型技术服务公共平台”,该平台的建造,对于研究和解决澄海玩具产业面临的新产品研发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组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积极引导行业优势企业增强研究开发机构的建造,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提高行业的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

2009年,新组建了高效节能换热设备、现代电源、中药、金属包装容器、再造烟叶、LED半导体照明、糖果凉果及烘焙食品、智能型电动玩具8家省级工程中心和13家市级工程中心.

至2009年底,全市拥有行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基地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4家,市级国有科研机构16家,市级民办科研机构3家.

(三)培育科技创新的主体队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民营科技经济。2009年,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不断壮大我市自主创新的主体力量。一是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择优选择部分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重点增强引导和支持,通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有效模式和措施,形成各种类型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型企业。2009年,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超声仪器研究所、广东金明塑胶设备有限公司列人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现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其中,广东东方错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西陇化工有限公司通过试点验收,被认定为省首批创新型企业。二是按新标准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以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治理办法》出台及实一/2010*科技契机,在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过程中,敦促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建造,规范财务治理,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更好的发挥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治理工作指引》的要求,会同市财政、地税、国税部门大力开展宣传培训,精心构造申报,共推荐两批共72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有62家企业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构造的专家评审,进行公示。三是大力培育民营科技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2009年,全市新增1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构造认定了29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全市累计认定市级以上民营科技企业616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83家。同时,根据民科企业认定的新变化,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民营科技企业认定、考核和更名工作的通知》,就民科企业的界定,省、市级民科企业的认定标准、程序进行明确,不断完善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治理。四是努力培育软件企业。新增2家省级软件企业,全市现有省级软件企业20家。五是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扶持政策.

2009年,省科技厅、经贸委、国税局、地税局联合制定了《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治理试行办法》,规范了企业研发费税前扣除的操作程序。该政策出台后,我局会同市经贸局、国税局、地税局建立了实施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调解机制、明确了具体操作规程,推动此项政策在我市的贯彻实施。目前,此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中。此外,继续做好软件园人园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2009年共落实税收优惠返还100多万元,补助人园企业办理著作权登记、双软认证和系统集成费用20万元.

三、实施精细化治理和服务,实现创新资源的科学配置

2009年,我局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规范科技治理手段、细化科技服务内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构造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引导和构造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通过科技立项扶持企业增强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认真编制2009年度*市科技计划,按工业科技项目、信息技术项目、大农业科技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其他项目(包括科技能力建造、创新体系建造等)五部分进行统筹安排,并在工业和社会发展项目中,重点安排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项目,大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项目,促进产业发展。本年度共安排项目159项,计划总投资7.5亿元,资金来源以企业自筹为主,市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投人1745万元作为引导启动资金。这批项目的实施,预计年新增产值可达32.49亿元,年税利6.19亿元,创节汇1.58亿美元.

(二)抓好科技成果的治理奖励。2009年度,主持省、市科技成果鉴定36项,包括工业项目17项、农业项目7项、医疗卫生项目12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11项、国内领先水平n项。进一步完善*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办法,对评审专家选聘、评审方式、工作要求等进行明确规定,确保评审工作的科学公正。共评定市科学技术奖励39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3项,构造19项科技成果申报省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奖励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激励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三)增强科技项目的绩效治理。一方面,构造开展2009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增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及时、全面地掌握项目的执行情况,有效地发挥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推动项目的规范治理和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增强省级科技项目的规范治理,共构造122010*科技·技工作对181个省级科技项目开展结题验收,其中,工业项目68项、农业项目48项、科技能力建造项目27项、民科园建造项目巧项、社会发展项目6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造项目6项、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项目4项、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计划项目4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

(四)加快技术市场的培育发展。大力发展网上技术市场,做好科技成果、技术需求项目的网上采集和工作,提升科技成果引进、吸收、转化的服务能力。做好技术合同登记、统计工作,全年共受理、登记技术合同44项,其中技术开发合同40项、技术转让合同1项、技术服务合同3项。技术合同交易总额为2388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291万元.

(五)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根据我市外向型企业居多的特点,引导企业增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拓展合作领域,并积极争取省科技厅的立项扶持,发挥推广、示范、带动效应。2009年,我市共有5个项目列人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获得扶持资金90万元,立项数量和获得扶持资金均为近年最好成绩.

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对新农村

建造的引领作用2009年,我市抓住国家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继续贯彻落实《*市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9一2010)》,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带动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开展专题调研,明晰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我市农村科技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开展广泛深人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推进农村信息化建造》的调研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开展农业科技区域创新能力调研,对2009年以来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报省科技厅。此外,还就海洋科技发展等开展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二)功少决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兴农。

一是发挥科技支撑效应,减少农业生产损失。年初,低温冷冻灾害对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较大危害。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防寒抗冻恢复生产中的支撑作用,我局成立了农业防寒抗冻恢复生产科技应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切实做好科技防寒防冻以及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经精心构造申报,“潮南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减灾综合措施”项目列入省科技减灾专项。同时,指导各区县各有关部门积极构造专家到种养大户、农业基地指导抗灾减灾工作,依靠科技手段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是实施项目扶持,引导农业科技发展。积极引导和精心构造本年度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2009年,我市共有17个项目列人省农业科技项目,获扶持经费12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提升了我市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扶持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根据我市海藻资源丰富、海藻养殖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特点,加大力度扶持海藻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省重点课题“*海藻资源调查及开发”项目的有关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项目在龙须菜、坛紫菜等养殖标准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引导各涉农科研机构发挥各自专业技术优势,开展林业种植、蔬菜瓜果种植、*柑品种改良等的技术研究和推广,扶持引导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实施信息直通车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建造。积极构建我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向农民提供及时的科技、市场等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2009年,“*农村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蔬菜产业)”列入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建造项目.

(三)开辟工作新路,增强农业科技合作。

在巩固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关系的同时,增强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的科技合作,寻求农业高校的技术支持。牵头联系华南农业大学,作为潮南区东华村的技术支撑单位,做好科技部认定的国家新农村示范点工作,帮扶东华村发展成为具有粤东濒海平原种养业的示范典型。增强地区间的横向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建立与我省粤西海洋大市湛江市的合作渠道。进一步深化对台农业科技合作,推动*龙鱼进口项目落户我市。此外,积极构造引导我市农业科技界增强与*台商的合作,以联合攻关项目,共同促进农业科技的提高.

(四)构造科技下乡活动,普及农村实用技术。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先后构造了在澄海区莲上镇兰苑村举办的“科普惠农兴村—送科技下乡”,以及在南澳县举办的“龙须菜栽培技术培训班”两次大型科技下乡活动。同时,通过科技立项,支持*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展龙须菜品种的引进和技术推广工作,构造开展龙须菜栽培和加工技术培训.

五、增强科技发展环境建造,完善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

2009年,我市科技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上下发展科技的意识得到增强,鼓励自主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一)增强构造领导,统一思想部署工作.

12月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达学习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表彰奖励省、市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总结部署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于进一步增强全市上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造创新型*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科技创新的工作合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出台工作计划,明确目标细化任务。

经充分酝酿、反复论证,市政府于3月巧日颁布实施了《*市科学和技术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分析了全市科技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提出了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部署了重点任务,明确了规划布局,是“十一五”期间统筹全市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政策。同时,制定了《建造创新型*行动计划》(2009一2012年),提出通过实施行动计划,切实推进创新型*建造,从而有效提高科技进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开展科普教导,营造氛围提高认知。

一是广泛开展群众科普宣传教导。5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以“携手建造创新型*”为主题的“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突出科技惠及民生和科技支撑发展两大主线,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群众性科技活动。二是引导科普场馆增强功能建造。精心构造我市的省级青少年科技教导基地申报省科普项目,增强基地建造,完善科普功能。“*科技馆模拟人体解剖实践室”、“科普画廊的建造与利用”和“教导基地科普宣传演示设施建造”列人省青少年科技教导基地科普项目。积极引导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活动,发挥科普功效,*科技馆新增“青少年科技探索园”常设科普展馆,全年承办7项大型展览及科普活动,完成各项学术报告会、讲座、论坛技术演示等科技活动59场次,承接举办各类培训班18场次,接受参观科普展览85000人次。三是增强基层科普阵地建造。引导一批基础良好、具备一定科普能力的街道社区居委会增强科普功能建造,经常性开展科普教导活动,建立和发展面向群众的科普活动前沿阵地。金平区永祥街道永安社区、石炮台街道新湖社区、海安街道海悦社区,澄海区澄华街道华冠社区被认定为2009年度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四是及时报送政务信息和开展宣传报道。全年共向省科技厅报送信息专报6期,向l/2010*科技·11·技工作市委报送信息专报18期,向市政府报送信息专报17期。出版编辑《*科技》4期。通过新闻传媒、网络大力宣传报道我市的科技工作动态。参加电台“民声热线”栏目,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是实施项目扶持,引导农业科技发展。积极引导和精心构造本年度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2009年,我市共有17个项目列人省农业科技项目,获扶持经费12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提升了我市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扶持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根据我市海藻资源丰富、海藻养殖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特点,加大力度扶持海藻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省重点课题“*海藻资源调查及开发”项目的有关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项目在龙须菜、坛紫菜等养殖标准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引导各涉农科研机构发挥各自专业技术优势,开展林业种植、蔬菜瓜果种植、*柑品种改良等的技术研究和推广,扶持引导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实施信息直通车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建造。积极构建我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向农民提供及时的科技、市场等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抓好队伍建造,强化治理提升服务.

认真开展“继续解放思想,保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

智能建造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管理;成本控制

智能建筑的概念,在上世纪末诞生于美国,第一幢智能大厦于1984年在美国哈特福德市建成。中国的智能建筑于90年代才起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的迅猛发展势头令世人瞩目,其工程总投资目前占到国内建筑工程总投资的8%-10%。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建筑物智能化程度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智能建筑是以普通建筑为平台,将通讯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等智能系统、计算机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融合,进行最优化设计、施工、管理与服务,智能建筑工程造价昂贵,工程结算超预算的情况时有发生,智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困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工程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更新越快、复杂程度越高,其成本控制风险就越大,如何通过成本管理来控制智能建筑工程的投资,需要每个从业者认真思考。

1 智能建筑工程成本控制面临的问题

智能建筑工程包含众多的智能系统,而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以及具体工程施工大部分由设备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来进行,或者依靠其协助设计来完成,这使得智能建筑的工程成本控制出现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1.建设单位对智能建筑工程项目决策存在误区。很多建设单位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不能明确智能建筑的要求,关于智能系统的定位和功能选择不清楚,智能建筑项目未经过充分的调研,在论证阶段进行项目决策时就求全贪大,盲目接受各种先进技术。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建成的智能化系统不能充分发挥所具有的功能,系统的利用率低下。造成智能建筑流于形式,导致巨大的资金浪费,资金的使用效率受到严重影响,工程中智能系统的造价失去控制,成本也难以管理。

2.对智能系统的设计缺乏深度规划,导致智能系统的投资成本不明确。在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多数项目智能化工程设计都滞后于建筑的设计。在准备施工图设计时,智能化系统设备的选择尚未确定,再加上相关专业的智能建筑设计人员的不足,往往造成设计人员不能充分理解具体工程的要求,设计图纸与建设单位功能需求不相符,大多数的方案工作留给系统集成商去完成,在智能系统二次深化设计时解决,往往造成前期设计方案不能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从而出现智能系统设计上的缺陷,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返工、浪费现象。

3.智能建筑工程中招投标的不合理,给工程成本结算带来很大问题。由于智能建筑的系统型号的选择和设备材料选择的不确定因素,造成智能化系统的各种不同配置的方案、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型号之间的设备材料采购单价有很大出入。这样就往往造成低价中标的单位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会随着工程的进行,以设计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由,提出对原有设计进行变更,使得建设单位在智能系统的投资上不断加大。

4.由于智能建筑工程专业的预审人员不足,导致工程结算不能准确的反映工程的成本。预审人员对智能系统整体系统认识的不足和专业知识的限制,经常出现工程结算审核时出现很多矛盾和争议。

2 加强智能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控制智能建筑的工程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建设单位要充分培养与配备自己的专业人才,发挥其主导作用。还要加强对智能建筑工程全过程的跟踪审核,落实到各个具体阶段。针对上面阐述的具体问题,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规章,使得对智能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能够有序有效进行。

1.项目决策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相关人员在项目决策进行阶段就要参与其中,在项目开发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就要多方面的收集相关资料,做出详细的需求性分析。同时依据智能建筑物的性质、功能和具体使用的情况提供准确的需求方案,给决策层提供参考,精确的进行投资与收益的分析。依据建筑物的具体使用情况配置相应的智能化子系统设备。这样不仅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智能化系统的功能,而且可以充分的发挥资金的利用率,减少和降低项目的投资风险,在源头控制智能建筑工程成本,为后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智能建筑设计对整个项目的功能、造价都起到关键的作用,设计方案的优化对工程成本的变化有着重大影响。决策层通过专业人员的具体需求分析,要求设计人员的设计在适应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深化设计,依据智能建筑性质的定位来决定系统技术水平的定位、设备的性能选择和设备种类的选择,以及后面设备安装时的工程费用。使智能建筑的功能定位、整体设计方案、各种子系统方案的设计更加合理,从而尽量减少图纸修改、返工误工现象,达到控制工程成本的目标。

3.项目招标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在制定招标文件时应明确建筑智能系统招标的范围、设备型号、关键材料品牌及质量要求等。智能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集合,不能仅以报价的高低作为选择中标单位的依据。不同的施工设计方案,不同的设备材料选择将导致评标人员从报价上无法鉴别投标方的实力。智能建筑的评标应该采取综合评分法,在评审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技术方案,报价高低,还要考虑智能建筑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评标人员除了严格控制招标过程外,还要预留活口,避免在结算时造成重大成本偏差。

4.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普通建设项目一样,建设单位要及时掌握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详细信息,引起工程成本变化的设计必须由施工单位提出报价,经建设单位核定后才可实施,避免施工单位事后的漫天要价。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必须及时签证备案,做好相关经济、技术信息的处理,在工程结算时提供准确的信息。对于工程设计变更引起的费用的增加、工期的延误要进行必要的索赔。这些手段对控制工程成本起着显著作用。

5.项目结算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结算是建设单位控制工程成本的最后关口,除要求预审人员具有较高的智能建筑专业水平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态度把握好这最后关口。针对智能建筑工程中复杂的设备和施工的特点,仔细做好工程量的审核,需要时要会同施工、监理单位深入现场核实其准确性。其次要认真做好智能工程设备材料价格的审核,坚持原则,以相关职能部门的价格信息为依据,同时参考市场调研价格。

目前我国智能化建筑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涉及智能工程成本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因此,建设单位必须紧跟智能领域的每一项技术革新,培养本单位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加强对工程各个阶段成本的管理,准确控制工程成本,以“低成本、高质量”完成施工任务,达到“低耗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绍胤.智能建筑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

[2]姚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力推进我国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J].智能建筑,1999,(1):1-4

[3]吴建荣.对智能建筑建设的几点看法[J].智能建筑,2001,(6):17-19

智能建造研究报告范文4

关键词:交叉口;通行能力;信号灯

引言

道路通行能力研究始于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起,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开始了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3]。1944年,美国运输研究委员会(TransportationResearchBoard,简称TRB) 以诺曼(O.K.Normann) 为首成立了道路通行能力研究小组。在美国公路上进行了广泛的观测,获得了大量数据,经过分析、归纳,撰写成研究报告,于1950年出版了第一版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ighwayCapacityManual,简称HCM),首次确定了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实际通行能力的概念。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交通大国。与现代社会机动车辆飞速增长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人类可利用的道路资源越来越有限,受土地、经济等因素制约,道路不可能无限制地建设。因此,对于现有道路,尤其对于新建道路采取必要措施,提高道路的使用率以及道路通行能力。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以宁波―象山大目湾新城道路的建设为背景,对大目湾新城道路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 背景

宁波―象山大目湾新城为一座以休闲旅游为其特色主导产业,辅以居住、服务配套,以休闲旅游为特色的滨海新城[1]。新城的建设更加注重休闲、旅游、以及环保等概念。因而,新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在满足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应该更加注重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以与新城的建设理念相匹配。

图1 新城路网分布图

大目湾新城道路,南北向以松兰大道、银波路、悦洋路为骨干,东西向以莱薰路、天安路、迎海路、以及后陈路为骨干,以 “四纵三横”七条框架性干路为骨架组成新城环状放射性道路网[2]。

路网内交叉口较多,车辆在道路交叉口处的停留,以及再启动,将带来机动车低速行驶所引发的机动车尾气污染。据研究,当机动车低速行驶时,污染物CH的排放量比正常行驶时要高2倍以上,而CO的排放量则高2.5倍以上。因此,采取必要措施减少车辆在交叉口处的停留,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措施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车辆在经过交叉口时,车速按道路设计时速的0.5―0.7计算。以及各个方向的车辆交错通行,都使交叉口成为了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节点,为影响道路通行的关键所在。因而,在满足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交叉口、信号灯的设置,使过往车辆能顺畅通行,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污染。

结合本工程项目的特点,并综合其它城市道路设置情况,认为可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从而提高道路整体通行能力。

2.1 右进右出方式,减少信号灯设置

右进右出,即在道路出口处禁止左转弯,以提高道路定向通行能力。以大目湾新城为例:在新城道路建设过程中,部分支路与主干道交叉时,考虑不开口。如新城西北侧,松兰大道与部分支路交叉时,中间绿化带不开口,过往车辆可通过右进右出方式解决交通,以保证道路车辆顺畅通行。

右进右出方式优点在于,明确车辆行驶路权,使过往车辆顺畅通行。

2.2 合理减少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

合理的减少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能明显提高区域道路的通行能力。

一般而言,道路按等级以平交的方式分,可分为主干道与主干道相交,主干道与次干道相交,主干道与支路相交,次干道与次干道相交,次干道与支路相交,支路与支路相交。

以大目湾新城道路为例,对其车流及交通流量进行分析。可知,对于一般城市道路,可以以下方式减少信号灯设置:

信号灯设置表

信号灯设置方式主干道次干道支 路

主干道设置信号灯设置信号灯不设信号灯

次干道----设置信号灯不设信号灯

支 路--------不设信号灯

(1)主干道与主干道相交、主干道与次干道相交需要设置信号灯;

(2)主干道与支路相交不设信号灯;

(3)次干道与支路相交,支路与支路相交时交通量不大,可不设信号灯。

2.3 合理设置环形平面交叉

环形平面交叉又称转盘,在道路交叉口设置转盘,过往车辆以进车让出车为原则,通过中间转盘绕行的方式通过交叉口。在交通量不大时,交叉口通过设置转盘的方式可以不设信号灯,使车辆顺畅通行。

多处交通案例表明,转盘在交通量较小时可以顺畅通行;但当交通量较大时由于车辆进入转盘时速度放慢,且需要绕行才能选择道路出口,导致大量车辆积聚于转盘上,使转盘成为堵车的节点。其次,转盘相对于一般交叉口而言,所占的用地面积较大。

因此,在道路交叉口设置转盘时需要谨慎选择设置。

图2 新城转盘例图

2.4 合理设置互通立交

立交是为保证交通互不干扰,而在道路、铁路交叉处建造的桥梁。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交通繁忙地段。立交单纯按照跨越方式可以分为①跨线桥,在既有线路之上跨越。又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前者只保证上下层线路的车辆各自独立通行;后者能使上下层线路的车辆相互通行,在平面和立面上修建复杂的迂回匝道,占用很多土地。为减少噪声,多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桥;②地道桥。从地下穿越既有线路。由桥洞、引道和附属结构组成,修建时,需拆迁地下管线,附属工程量大,远不如修建跨线桥经济,且设计时应注意净空、通风、照明、排水和防冰(严寒地带)等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道路采用立交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但同时立交需要占用大块土地,对周围地块与人居影响非常大,且造价高昂。

因此,在本次的案例工程――大目湾新城中未作推荐。而在其它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对立交的选择也应该慎重。

2.5 设置定向匝道

设置定向匝道,可使道路定向通行能力增加,可用于定向交通量较大的道路,解决主要车流,从而提高道路整体通行能力。

大目湾新城道路选择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定向匝道,以解决局部定向交通。如迎海路与松兰大道交叉口,为主干道与主干道相交;迎海路又为新城对外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同时此交叉口也是外界通往松兰山的主要通道,预计未来通往松兰山景区的交通量非常大。因此,考虑在迎海路与松兰大道交叉口设立通往松兰山方向的定向匝道,以解决通向松兰山景区方向的大量车流交通,从而提高交叉口的整体通行能力。

因此,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对于单方向车流量非常大时,可以考虑设置定向匝道,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6 设置智能信号灯,增强道路通行能力

设置智能信号灯,指的是在需要设置信号灯的交叉口设置智能信号灯。减少车辆在交叉口的滞留,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减少汽车因低速行驶产生的尾气污染,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智能信号灯即一种能根据每个车道车辆多少确定信号灯时间长短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智能信号灯控制系统能在放行瞬间识别十字路口左转、直行、右转车道上的静态(红灯时)车辆数量,占道长度,并以此给出合适的绿灯时间,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将以往红、绿灯时间规律变化的“呆灯”变成了能按车辆数量多少及时变化的“智灯”。

或者在原有信号灯基础上,人为调整各交叉口灯控时间:以大目湾新城道路――天安路(城市主干道)为例,可增加天安路绿灯时长,以及调整天安路各交叉口绿灯时间间隔,减少天安路直行车辆停留,使新城与主城区的沟通更为顺畅。

智能信号灯在其它城市也有使用,实践证明设置智能信号灯,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车辆在交叉口的滞留,提高交叉通控制效率。减少因车辆滞留,通行不顺产生的尾气污染,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3 结论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方法措施较多。本文仅结合工程实例,对道路的节点――交叉口提出相关建议以及措施,以提高道路的整体通行能力。结论可概括如下:

(1) 部分支路与主干道交叉时,以右进右出方式使车辆顺畅通行。

(2) 根据相交道路等级,合理减少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减少车辆在交叉口处的停留。

(3)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转盘以及立交,可极大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4) 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对于单向转向车流量非常大时,可以考虑设置定向匝道,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5) 设置智能信号灯,减少车辆在交叉口的滞留,增强道路通行能力。

参考文献

[1]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2009)[S].

智能建造研究报告范文5

【关键词】IC卡;发展;机遇;思考

1.我国IC卡产业发展情况

1993 年6 月,国务院启动了以发展中国电子货币为目的、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各类卡基应用系统工程——金卡工程,开启了IC卡产业的高速发展之路。至2013年,我国IC卡产业走过了整整20年的发展历程,虽然面对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渐失、出口汇率起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实现了全年销售30亿张、销售收入269亿元的业绩,比2011年增长17%,行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IC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又名集成电路卡,按照嵌入集成电路芯片类型的不同分为存储器卡、逻辑加密卡、CPU卡(Center Process Unit Card)三大类。存储器卡和逻辑加密卡由于加密性能低下,无法防止恶意攻击,应用领域小,异军突起后逐步淡出,市场需求逐渐减少,应用开始全面转向CPU卡。CPU卡也称智能卡,它就像一台没有显示器和键盘的微型计算机,具有数据存储、命令处理和安全保护等功能,保密性高,难以复制和破解,适用于电信、金融、社保、身份证、电子护照等领域。据Frost&Sullivan公司研究报告称,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卡应用国家,几乎占据全球智能卡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

我国的IC卡产业从芯片设计、模块封装、卡片制造、读写机具的开发生产、芯片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开发,到提供各类整体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服务,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其中,芯片设计、模块封装、芯片操作系统属于IC卡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卡片制造、系统集成、机具制造等属于下游产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上游产业主要分布在高校资源丰富、人才集聚的北京、上海、武汉,而广东、深圳、福建等其他地区分布的主要是下游产业的IC卡制造、机具制造和系统集成厂家。

2.福建IC卡产业发展回顾

福建IC卡产业的发展开始于上世纪末,起步较晚,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处于IC卡产业链的下游,以IC卡制造、系统集成和机具制造为主,在专业化程度、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与国内IC卡产业骨干企业有很大差距。从九五到十二五期间,福建的IC卡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本文对不同发展时期做出如下分析:

2.1九五、十五期间发展开始起步

九五(1996~2000年)和十五(2001~2005年)期间,公用电话卡和移动电话卡以合计9.55亿张的发行量有力推动了全国IC卡行业的发展。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十余家IC卡企业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实现了高速成长,并且在2004年国内企业在电信领域的IC卡出货量首次赶超外资企业,行业骨干地位稳固确立。

福建的IC卡产业在九五期间开始起步,至十五开始,涌现出一批IC卡企业,产品主要是POS机具、校园卡、公交卡、考勤卡等小型系统集成项目和维保服务。发展较快的企业有联迪商用、新大陆两家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IC卡机具和系统集成方面。而大部分福建IC卡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弱,无法获得相关的IC卡行业准入资质,未能在如火如荼的电信IC卡市场中取得份额。尽管如此,福建IC卡产业已迈开了坚实的步伐,为今后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十一五期间发展中兴勃发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全国移动电话卡累计发行3亿张,成为这一时期的IC卡行业大卡。福建的兆科智能卡公司(以下简称“兆科”)抢抓到了这一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投建IC卡厂,取得了一系列准入资质,成为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电信集团、中国卫星通信等电信业客户的智能卡指定供应商,是福建最大的电信卡制卡企业。

十一五末期,《国家金卡工程全国IC卡应用(2008-2013年)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未来五年社会保障卡要实现“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建设目标,厦门的易联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联众”)敏锐捕捉到了这一规划中蕴含的发展机遇。在其首发招股说明书中明确写道:“本公司目前社保IC卡制作及相关读写终端等主要通过OEM方式实施,软件由公司自主研发。但由于采取OEM方式,相关研发进度、软件读写量和市场推广均受制于人。因此公司迫切需要加大投资,生产相关产品的核心模块”。2010年,易联众在创业板上市,以3,761.23 万元的募集资金投建社会保障卡及读写终端制作中心,并于2012年底正式投产,成为继兆科之后的第二家规模卡厂。这一时期福建的IC卡产业发展迅猛,并且在市场占有率和技术水平上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2.3十二五期间发展机遇潜在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国IC卡产业的飞速发展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EMV迁移计划,目前10亿张的在用银行磁条卡将全部更换为金融IC卡。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启动了将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工作,即要在2015年末发行8亿张全国统一的具备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扣除上述两卡的叠加数量,预计十二五末期,金融IC卡(含社会保障卡)的发行量将达到15.6亿张,金融IC卡全产业链将爆发出3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福建IC卡产业面对金融IC卡这块巨大的“蛋糕”采取了积极的应对行动。鸿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博股份”)于2011年投建设了智能卡分公司,现一期工程已经正式投产,并正在培养自己的芯片操作系统(Chip Operation System)开发团队。2012~2013年,易联众、鸿博股份和兆科三家公司都先后通过了中国银联的严苛认证,取得了生产金融IC卡的相关资质,这标志着福建IC卡企业正在走向成熟,将成为全国IC卡行业的有力竞争者。这一时期,福建的IC卡产业敏锐地抓住战机,顺应市场需求在产品和技术升级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树,为日后发展成为IC强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福建IC卡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思考

当前,福建IC卡产业虽有很大发挥,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大多数企业还是处于IC卡产业链的下游。但落后只是暂时的,只要福建政企同心、奋起直追、准确定位,及时加大对IC卡产业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适当向利润丰厚的中、上游产业链拓展,福建省IC卡产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3.1抓住发展机遇,瞄准高起点,乘势而上

十二五时期IC卡的行业大卡是金融IC卡,而目前全国老牌的卡厂均以生产磁条卡为主,因此,正面临设备、技术全面升级换代所带来的资金、人才等各方面压力,上升空间有限。而且,老牌的卡厂主要以卡体封装为主,并不掌握IC卡的核心技术,因此,利润空间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挤压殆尽,甚至已经开始有企业倒闭。福建IC卡企业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投资规模、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这是老牌卡厂短期内难以实现的。同时,福建IC卡企业坚持稳扎稳打、着眼长远,在电信、社保和金融领域已经进行了长期的客户资源积累,对客户的需求和市场趋势有较为透彻的认识,瞄准的都是这三大领域的高端智能卡市场,有效避免了红海竞争,将会有机会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

3.2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闯出福建IC卡发展之路

福建IC卡产业骨干企业中,易联众、兆科、鸿博股份、联迪商用、新大陆等公司主要处在IC卡产业链的下游领域,其中易联众、鸿博股份、兆科已经取得各项准入资质,准备进军金融IC卡市场,而三家公司各具优势。易联众的优势资源和产品主要集中在社保领域,并且具有良好的系统集成能力,其卡厂主要为自有项目而建;兆科的优势集中在电信领域,在卡片制造、销售通路方面有深厚的积累,目前转向金融行业客户,正处于市场启动期;鸿博的优势在于其具有深厚的金融行业客户服务经验,其卡厂完全根据金融IC卡的生产要求设计建造,并且积极培育自己的芯片操作系统研发团队掌握核心技术,但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经验和知名度。

面对机遇与困难,福建IC卡企业应不骄不躁、稳扎稳打,首先可以从本省的IC卡项目入手,剖析案例,积累经验,提高行业知名度;其次在市场拓展方面可以发挥“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采用适合自己的市场战略,先从一些地方性银行、政府部门的小范围IC卡应用入手,从小到大,再拓展到全国性的客户,避免在成长期与行业地位稳固的老牌大厂进行正面交锋;第三还可以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快速全面地响应和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与老牌卡厂的差异化营销;最后,福建IC卡产业之间可以加强横向技术交流与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互为补充,通过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来共享客户资源,抱团发力,提升福建IC卡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

3.3积极引导和扶持,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IC卡产业提升与发展

为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以“物联网产业:电子标签、智能卡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目前福建IC卡产业的下游产业链已经较为成熟,但卡片封装的利润极低,必须向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方向进行提升,大力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同时,可以积极尝试自己开发芯片操作系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操作系统,更加有利于掌握系统集成的主动性,不必受制于人,而采购不带芯片操作系统的芯片可以降低最多1.5元的采购成本,这对一张10元左右的IC卡来说是很大的利润空间。

智能建造研究报告范文6

伴随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储能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日渐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其中化学储能系统能够以电池为载体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综合协调分布式能源在大电网中的大量接入,并可以结合电动汽车的普及应用,成为当前能源互联网行业建设中的关键节点。目前,储能技术正朝着大容量、高转换率和应用低成本的方向发展,中国的产业资本也在纷纷布局储能并推动储能产业加速发展。中国储能产业将成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路径。

[背 景]

储能是各国智能电网的关键节点

在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中,电网是迄今为止建造的最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从发电、输电、配电直到用电,电网与国民经济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无不息息相关。但目前实际状况是:一方面传统电网存在智能化程度低、运行效率低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面临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的窘况。

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就认为:“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示范区是我国能源产业向下一阶段发展的必经之路。”

美国能源部曾经在2003年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得到了世界范围的普遍认同。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也提出了在2020年之前分三个阶段实施智能电网建设的具体规划。发展智能电网的目标是建设节能、环保、高效、可靠、稳定的现代化电网,但是与智能电网相配套的一个很重要的核心环节就是发展大规模的电力储能技术。

相关资料显示,储能技术和产业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发电、微电网以及电动汽车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需求侧管理、消除昼夜峰谷差、平滑负荷,可以提高电力设备运行效率、降低供电成本,还可以作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调整频率、补偿负荷波动的一种手段。

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是,中国现在风电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100GW,但是70―80%的风能没有很好利用,特别是后半夜的风能全部放弃,损失的能量即使收回50%,也相当于重建三到四个三峡水电站。

放眼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都在密切注意储能技术的进步并在积极拓展储能产业的布局。其中美国与日本是两个最主要的储能示范应用国家,他们分别占40%和39%的全球装机容量份额。

为了建设智能电网,美国动手比较早,目前拥有全球近半的储能示范项目,并且若干储能项目已实现商业应用。美国在锂离子电池制造及系统集成方面应用较多,同时配以大规模的政府资金支持,美国又出现了特斯拉家用储能电池这样创新性非常强的产品。日本是一个对于能源问题一直十分担忧的国家,核能曾经是日本发展的重点。但是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日本推动户用储能作为产业扶持的重点。2012年4月日本出台家庭储能系统补助金政策,在这项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储能系统获得补助并投放市场。目前日本企业在钠硫电池、液流电池和改性铅酸电池储能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能源问题是欧洲安全和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欧洲长期依赖中东的石油和俄罗斯的天然气资源。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欧洲正在考虑增加新能源的供给量,其中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等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项目。欧盟电网计划(EEGI)的《欧洲储能创新图谱》报告现实,在过去5年,欧洲14个国家公共投资和受到欧盟委员会直接资助的项目总数达到391个,总投资额9.86亿欧元。德国在推动储能产业方面的动作较大,2013年和2014年共计划投资5000万欧元,对新购买储能系统的用户直接进行补贴,目前已有30兆瓦的项目获得补贴。由于这一储能补贴计划的出台,德国在未来5年的储能装机容量有望达到2GW。2015年德国的用户侧储能市场也变得十分活跃,在德国政府储能安装费补贴、免征营业税和银行低息贷款等政策支持下,户用储能的经济性变得十分明显。据预测,光伏+储能系统将从2014年的10000套上升至2015年的13000套,2017年有望达到60000套。

中国储能项目近两年发展较快,分别在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发电及微网以及电动汽车等领域部署了一些储能项目。

有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电化学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93.7MW,2015年则达到13.5 MW,增长率为13%。目前按装机容量分,储能在可再生能源并网领域的比例最高,占51%,电力输配、分布式发电及微网以及辅助服务也是应用的重点领域,分别占比19%、8%及16%。伴随着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储能技术市场成为了一片“蓝海”。国内厂商中,除了比亚迪依然占据装机第一的位置,其他主流技术厂商,包括南都电源、大连融科、中航锂电等也在快速发展。随着国际户用储能市场和调频市场的逐步启动,国内厂商也逐步向国际市场渗透。

[焦 点]

持续创新,构建能源供给新格局

可再生能源是今后世界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但只有储能产业的配合,我们才可能真正迈进可再生能源的时代。目前储能产业在全球范围来看刚刚起步,因此中国需要把握机遇,将储能产业做大做强。

事实上,储能技术种类较多,主要分为物理储能(抽水储能、 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化学储能(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镍氢电池)和其他储能(电化学电容器、超导储能、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但是从应用前景考虑,化学储能综合优势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化学储能具有建设周期短、运营成本低、对环境影响低、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的优点,适用于电网大规模储能应用,因此逐渐成为储能的首选方案。

现在各种储能电池技术层出不穷,比如美国前能源部长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辞职后就回到斯坦福大学研究加密锂电池。此外钠硫电池、铁铬电池、全钒电池、锌空气电池、铝空气电池等储能技术也出现爆发性增长态势。

不过对电网储能应用,铅酸、液流(全钒和钠硫电池)是两种主要的已经被市场认可的商用技术。在这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15年12月,全球最大规模的5MW/10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应用示范工程通过了辽宁电力勘测设计院的验收,目前已经全面投入运行。业内人士指出,在上述示范项目的良好带头作用下,中国将在全钒液流电池在核心技术研发、稳定性、成本控制等诸多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全钒液流电池将有望成为储能行业的“黑马”。

据悉,钒电池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存储装置,经过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应用验证,与市场中的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相比,具有大功率、长寿命、支持频繁大电流充放电、绿色无污染等明显技术优势,主要应用于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城市电网储能、远程供电、UPS系统、海岛应用等领域。公开资料显示,钒电池一次性充电后,续航能力可达1000公里,充电时间只需3―5分钟,成本造价是目前24V锂电池的40%,从续航里程、充电时间与成本上均被誉为“完美电池”。据悉,在2017年,钒电池所应用的风电储能设备和城市调峰储能设备市场规模将在11000亿元左右。钒电池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有望成为替代锂电历史性万亿级新蓝海产业。

另外,我国钠硫电池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在铅酸电池、锂电池、钠硫电池、氢能源电池等多种技术门类中,钠硫电池的比能量(瓦时/千克)要显著高于其他种类的电池。其中,钠硫电池为230,铅酸电池为30-40,锂电池约100,镍氢电池为60-80。此外,钠硫电池其余各方面的性能上都占据了相对优势,包括预期使用寿命,钠硫电池为15年,铅酸电池为3-5年,锂电池为10年,镍氢电池为7年。同时,钠硫电池所需元素在地壳中含量较为丰富,开发使用的空间巨大。2015年5月,秦唐科技的钠硫储能电池正式亮相,一举打破了我国电池行业长期落后的局面。长期以来,钠硫电池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达国家不愿意卖给中国,为此秦唐科技十年来攻克每个技术难点,包括真空密封技术、反腐蚀技术,核心技术从零开始,现在已经站在技术前沿了。该公司预计在2016年建成2兆瓦示范储能电站,2018年前形成生产规模,实现年销售额3亿元。

真正影响未来能源大格局的是储能技术,储能技术很可能就是下一个能源革命里面最重要的突破方向。目前,我国的储能技术正朝着大容量、高转换率和应用低成本的方向发展。这为同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低成本生产优势的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领先机遇。如果政策到位,我国储能产业既可快速成长为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又能极大地促进国内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启 示]

储能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三十年来,中国的能源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突飞猛进的增长背后,潜伏着一系列问题: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消费结构亟待优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危机初现端倪,中国的能源产业在“新常态”下面临着诸多挑战。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作为推动国民经济进步的中坚力量,能源产业在“新常态”下如何把握机遇,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成为摆在中国能源产业面前的重要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中国需要在未来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已是刻不容缓。但是如何让清洁能源成为安全、高效、友好、经济的智慧能源,储能技术的配套运用可谓是重中之重。

中国储能产业起步晚,最近五年国家才开始重视,而北美、日本20年前就有了储能方面的产业政策,也已经形成了各自的运行机制。目前,国内已经有了一些地区性规定,提供了一些发展机会和市场模式,但离整体产业的健康发展还有很大距离。现阶段中国的储能产业仍面临政策缺失、技术指标尚待提高、系统容量较小、成本过高、应用价值不明晰、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但作为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提高用电侧能效的有利手段,未来储能产业的快速应用发展已成定局。储能企业希望国家在政策层面能够真正出台一些可以落地的规定,并将储能政策真正纳入到电力体制改革,成为一个法规,这样可以提高投资方参与的可靠性,也可以尽量减少投资风险。

此外,我国储能设备和产品尽管产能非常大,但在品质上还有待提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某知名科学家说,以储能电池为例,我国产品的整体表现不错,在材料方面、电池系统设计、BMS拥有一定实力,但在真正的系统集成、智能化方面,我国和国外优秀产品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智能控制这一部分,我国企业需要打通产业链,互相合作,打造中国品牌。除此之外,国外出口认证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有专家表示,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在储能方面什么技术是最具经济性、最有竞争力的技术,即从商业角度来看最有前景的储能技术还不确定。我们目前很多项目还在示范验证,目前还不清楚未来方向是液流电池、压缩空气还是锂电池。目前从未来发展看,有两类主要技术方向值得探讨,一是对长寿命应用的液流电池,二是对短寿命应用的锂电池。由于储能设备需要可靠性的保证,因为风电和太阳能项目一般要运行20年,所以储能设备至少要有10年的寿命期。如果电池储能不能使用10年以上,对于电力系统调节来讲没有意义。如果寿命问题和安全性解决不了,谈价格也没有意义。不过不论哪种技术,只有完成了科学实验阶段,达到可以盈利,才能谈得上大范围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