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跟经济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跟经济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跟经济的区别

金融跟经济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虚拟经济 人民币国际化 流动性膨胀 对外输出

引言

我国的贸易双顺差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依赖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状况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因此大量资金的涌入必然导致虚拟经济的泡沫化,如何吸取美国虚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完善我国的虚拟经济体系,使中国经济完美着陆,本文认为首先要利用虚拟经济的经济储备作用,消除资金流动性膨胀带来的影响,再通过金融体系资产品种和数量的扩充,用虚拟经济加强人民币的对外输出渠道,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文章首先分析我国货币流动性膨胀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国虚拟经济发展的经验,最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我国货币流动性膨胀的根源

(一)国际收支顺差与现行货币机制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显示,我国2000年以后,国际收支顺差逐步呈现出连续性,出现了双顺差,并且国际收支一直累积着一定的流动性。自从2005年以来,我国经济的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依赖外资逐渐转变成为依赖出口。这一经济基本类型的转变,使我国经济逐步形成了高度外向型,由于经济基本形式的改变,一方面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经济工业化的进程;但同时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逐渐造成一种流动性持续输入现象。从2005年到2008年,我国的国家收支顺差得到了很大幅度的上升,从2000多亿美元上升到4000多亿美元,这种高幅的增长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量高速持续增加,进一步导致了我国货币的流动性膨胀。从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可以明显看到,我国的外汇储备量逐年增大,严重的影响到资金的流动性。目前,外汇储备影响资金流动性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国际货币的增长,在国内没有任何与之相互协调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这一原因导致我国现在的国际收支顺差越来越大,并逐渐大于资本项目顺差,因此,导致资金流动持续膨胀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增长,同时对资金流动性膨胀影响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外汇储备量。

现行的货币机制没有自动退出机制,以前的黄金交易退出金融体系以后,信用货币也逐渐消失,而人民币、美元、欧元等逐渐都变为法律有偿货币,其跟信用货币机制存在根本上的区别,现行货币本身缺乏自动退出机制,一旦货币发行量增加,就只会导致货币贬值,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以前商业银行采用的是信用货币,一般以一些贵金属为主,一旦货币流通量发生过大,就会造成挤兑,严重的直接导致银行倒闭,这样就使得信用货币消失,货币量膨胀也会随之消失,换句话说就是货币数量和经济运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不需要用到中央银行来进行有效地调节,而是通过商业银行的信用货币机制来实现货币自动进入和自动退出经济流通领域。而现在的商业银行跟以往有很大区别,它们是通过利用中央银行发行的具有法律效应的法偿币,来进行资金的吸入和放贷,这样就会造成即使是银行倒闭,人们手里的信用货币也不会消失。在中国的金融管理体系中,创新能力比较低,并且对货币的节约程度也比较低,这样就使得中国货币的流动性比发达国家略差,也说明中国的金融体系尚需完善。

(二)央行对冲措施与政府挤压政策

在控制流动性膨胀过程中,除了政府一般采用的行政手段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就是对冲流动性。对冲流动性就是政府的中央银行通过发行一些具有货币价值的票据,然后再让商业银行进行购买,这样中央银行就能够回笼大量的现金,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就会减少。流动性膨胀是由于外来资金的输入而造成的,而对冲流动性只是一种短暂的措施,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对冲流动性是利用票据的流动来控制流动膨胀的,而对货币的双顺差以及一些资金大规模的流动发挥不了明显的作用。其次,如果中央银行发行的票据不能够正常的流通,那将和传统的调节方式没有差别。最后,如果中央银行发行的票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过剩的流动性可以在中央银行滞留一定的资金,同时也可以在商业银行间滞留大量的资金,一旦这些资金随着输入流动性流向市场,那么对冲流动性发挥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小。

因此,无论是对冲流动性还是传统的方式,都只能够被动的采取措施,不能够将过多的货币从经济循环体系中分离开来,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流动问题。

中央银行除了采用对冲流动性,还采用了一些挤压政策,利用利息率和紧急“刹车”的方式来调节货币的流动性。每当流动货币出现扩张或者是紧缩的时候,利用利息率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段,在一些发达国家运用的更加灵活普遍,并且效果显著,但是在中国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我国采用的一种手段是准备金比率,在我国使用时,主要是由于货币出现紧缩的现象,但是其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我国的利息率也是从成本和收益这两个方面影响着经济,但是影响的力度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起到的作用也是天壤之别。此外,我国的债卷市场不发达,缺少比较完善的金融杠杆机制,债券市场仅仅依靠利息率来获得收益,这样对投资者来说就缺乏吸引力,因为投资者关注资产价格的稳定,更多地关注资产的增长,泡沫经济内在的动力就在于此,同时也是产生泡沫经济的温床。政府还会采用被迫急“刹车”的方式来调节泡沫经济,一旦出现物价飞涨现象的时候,这种方式只是将资金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并且会冻结部分资金,但对资金的紧缩和扩张不能够建立比较完善、且有效的控制流动性机制。

美国虚拟经济的政策性经验研究

(一)美国虚拟经济的政策环境

虚拟经济主要是由于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不是产品的价格膨胀而引起的。一般出现虚拟经济的过程比较长,因为就市场的货币和产品流动性而言,若产品的数量一定,价格上升的幅度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产品的价格一定时,产品的数量就会无限制的往上增长,是不能够控制和预测的。在虚拟经济中人们获得利益主要是通过金融创新和金融杠杆,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获得更多、更广泛的措施,通过金融杠杆将资金进行资本化,以便创造出更大的金融资产,这是美国采用金融杠杆来控制流动性的重要手段,同时美国还利用金融杠杆来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资产交易,并且替代了传统的调节方式。美国自证券化开始,就已经开始了资产膨胀的时代,但并不是资产价格的膨胀,美国比较好的金融政策环境,实现了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美国经济虚拟化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依靠各种各样的资产数量和品种进行扩张,发展虚拟经济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创造出种类繁多的金融资产,通过金融创新和金融杠杆的方式,创造出巨大的金融财富,这种创造利润能力是泡沫经济无法比拟的。

(二)美国虚拟经济的优势分析

在美国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十分重要且很有价值的经验,美国资产的价格波动频率比较小,在美国的房地产行业中的波动比中国近期房地产泡沫波动的速度和力度还要弱,在美国主要是债券市场,这样就使得资产价格泡沫不是其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美国是通过金融创新来进行各种金融交易,但是产品价格仍需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这样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物价也更加稳定。在美国由于金融资产的种类繁多,并且每天进行交易的数量十分庞大,这样在虚拟经济中的流动资金就比较多,物价也会随之稳定,有利于外来对冲,稳定美国经济。美国经济虚拟化有利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保证了美元汇率的稳定,同时在美国由于有众多的金融产品,使得美国可以通过炒作的方式来引诱投资者,让投资者远离实体金融体系。

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性研究

(一) 我国货币流动性膨胀治理的方向

我国对外依存度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中国传统的观念比较保守,在货币的使用方面存在节俭和储蓄的良好传统,这样就造成中国的储蓄率比较高,进而形成内需不足。但是根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高储蓄率跟国家的传统理念没有必然关系,而跟经济收入的分配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人们的收入普遍提高,就使得人们的消费相对较小,这样储蓄量就会增大,另一方面如果人们的收入出现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国家的储蓄率就会加大,而人们的消费比例就会降低。中国现在需要更加合理的分配收入比例,需要关注更多的低收入人群,提高基层群众的基本收入,扩大产品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治理流动性膨胀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造成流动性膨胀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贸易的双顺差,具体来说是由于外汇的输入导致了流动性膨胀。一方面就是通过治理外汇流动的渠道,建立比较完善的外汇输出渠道;另一方面就是让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和外部冲击之间发挥积极作用,让虚拟经济吸收大部分的外汇输入,缓解产品价格增长,降低价格增长对市场的冲击,这样就不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建立完善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杠杆管理制度,以债券为主体,配以恰当的虚拟经济体制来控制流动性膨胀。

(二)利用虚拟经济加强人民币的对外输出渠道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虚拟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逐渐出现多种形式的期货市场,并且在这些市场中获得更高额的利润,在利润获得同时进行不同产品间迅速转移。在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资金的紧缩或者是扩张,都会对市场经济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虚拟经济能够吸收大量的外来资金,并建立流动储备池,虚拟经济下建立的储蓄池能够有效地解决外汇输入而造成的流动性膨胀。中国应该加大力度完善对外输出渠道,使得人民币更加区域化,通过人民币的有效流动,缓解流动性膨胀,让人民币逐渐国际化,成为世界通用的外汇储备货币。我国应该加强发展虚拟经济,尤其是在产品的数量和品种方面,这样就会大大降低物价上涨的幅度,并且发展虚拟经济应该以债券市场为主,通过金融创新以及合理地金融杠杆机制来调节流动性膨胀,使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变得更加丰富有效。

结论

综上所述,造成我国流动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外汇的输入,是来自国际的收入双顺差,在治理中国经济流动性膨胀过程中不能够牺牲经济的稳定增长。目前由于双顺差使得大量的资金输入状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是不能够改变的,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存在其本身的约束和限制,应该更加完善我国的金融制度,否则中国经济将会逐渐走向泡沫经济。中国经济发展应该积极借鉴美国虚拟经济成功的经验,建立多种金融产品体系,充分的运用金融创新和合理地金融杠杆的手段,以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发展虚拟经济,以建立消除流动性膨胀的长期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爱俭,林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研究[J].金融研究,2010.3

2.许圣道,王千.虚拟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

3.邹博清,樊俊涛,叶尔兰.虚拟经济泡沫与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J].商业时代,2012(12)

4.王大树,房飞.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的流出与流入路径安排[J].商业时代,2012(31)

5.刘骏民.利用虚拟经济的功能根治我国流动性膨胀[J].开放导报,2010.2

金融跟经济的区别范文2

在此关键时期,《财经》记者分别约访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前所长罗云毅、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展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徐策,就新一轮投资展开辨析。 稳增速是为了不失速

《财经》:如何看待当下投资形势?是否有进一步实施大规模投资计划的空间和必要?

徐策: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去年相比小幅回落,但总体保持了平稳态势,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9%,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

受外部经济环境、国内经济结构矛盾以及潜在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乏力,投资结构和效益未明显改善。当前投资的平稳放缓正是对全球经济再平衡以及潜在增速下降的适应性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投资增长空间,只是短期内受制于诸多矛盾难以有效发挥。

当前宏观经济供求特征是“弱供给与弱需求”组合,即潜在增长水平减速与三大需求收缩并存。此时,不能单方面通过大规模投资计划刺激需求,否则将导致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和资产泡沫风险继续加剧。但由于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未来经济仍然存在较快下滑的风险,为了确保经济增速和就业水平不滑出底线,也必须重视“稳增长”的问题,这一轮“稳增速”是为了“不失速”,而不是强力人为地回归“高速度”。

罗云毅: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投资率非常高。对此,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应该尽量着眼于启动消费、提高消费率,对投资则要采取抑制政策、降低投资率。这样的看法可以商榷。我认为,在讨论经济增长与投资及消费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长期与短期的概念,避免混淆。

从短期看,当经济增长因各种条件制约出现需求不足,未能达到潜在增长率时,国家运用反周期经济政策刺激需求,即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是有效的,可以帮助经济运行回升到正常增长区间。这里主要解决的是短期需求不足的问题。其中,投资和消费一样,都是作为需求因素而起作用的。

从长期经济增长看,“三驾马车”理论恐怕不适用。回到萨缪尔森的论述,驱动长期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分别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进步,这里主要解决的是增强供给能力的问题,因而并不包括消费,但投资作为形成供给能力的重要手段包括在其中。

因此,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分析框架中,加强投资的政策不仅可以在短期内作为反周期工具增强需求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长期中形成更强大的生产能力,推进经济增长,而这恰恰是投资的最本质的功能。

曹远征:这些年我们看到,尽管经济结构正在缓慢转变,但是事实上还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受传统结构的影响,宏观经济的特征是出口引领,出口不仅引领GDP,也引领投资。简单而言,我们仍然是出口引导型投资,当出口向好时,民间投资增加;当出口下滑,政府就必须通过投资来抵消经济下滑的问题。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出口就开始下降了,今年上半年下降速度更快,到6月份甚至变成负增长,这都说明经济增速在下降。好在现在就业问题并不那么严重,这一点跟2008年情况不同,那时候有2000万农民工返乡。但是,如果经济增速过低的话,时间长了,必然产生就业和其他一些社会问题。所以,这些投资的目的就是稳增长。其实在今年六七月份,就已经明确这一思路,而且也开始投资了。 关键是能否实现有效投资

《财经》:中国的投资率已很高,强化投资的结果是否会影响消费呢?

罗云毅: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毫无疑问,消费是生产和投资的目的,对此各方面没有分歧。争论点主要在于怎样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我认为,这里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直接的消费投资比例关系,不在于消费率或投资率的高低,关键是投资是否有效率。

只要投资是有效率的,能促进有效产出增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社会所接受,投资者和劳动者的收入就会增加,政府的税收也会增加,最终会导致消费增长,实现生产和投资的目的。这就是所谓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下,加强投资怎么会从负面影响消费呢?

《财经》:就目前来看,新一轮投资与上一轮的“4万亿”投资有什么区别?需要吸取哪些教训?

曹远征:新一轮投资跟之前最大的区别就是,这次强调有效投资。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来看,2008年那次重点在于供给。但是这次重点是提振需求,着眼长期消费、最终需求,而不仅仅是增加中间需求。比如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这些都是能提振消费、培育市场的。这与过去一味增加供给是不一样的。

新一轮有效投资主要是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铁路。铁路投资有几个变化,一个不是完全由政府来建,而是把城际铁路、高铁的部分经营权和所有权向社会开放,吸引民间资本;另一个变化是通过盘活存量,特别是铁路相关的土地来增加投入;第三个变化,通过铁路基金等方式来增加资本金,这样就能放大铁路的负债,并加快建设。

第二个方向是棚户区改造,这个是在今年下半年开始加速的。包括城市、工矿区、农村危房改造,在扩大保障房建设的同时,也增加了投资。

第三个方向是鼓励民营投资,主要的对象是小微企业,之前税制给了一定优惠,也就是通过减少营业税和增值税的方法,推动社会投资的增长。

从风险上来看,因为有保有压,所以比较可控。

罗云毅: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创,但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是保持一个比较高的速度,背后“4万亿”措施还是应当肯定。

当然,“4万亿”投资中肯定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项目选的不够准,影响了投资效率;又如相关的货币供给增长较快,加大了通胀压力;还有地方债务增加导致财政风险加大等。如果确实要重启所谓新一轮投资推动计划的话,这些还是主要的潜在风险。最关键的是要把效率放在第一位,避免盲目追求进度。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在“4万亿”投资计划实施中的2009年出现了所谓的“国进民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投资的大量项目是公益性和基础设施项目,国有资本占主导,民间资本很难进入。如果启动新一轮的投资计划,应当与加快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的贯彻落实相结合,让民资更多地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 投资与风险

《财经》:新一轮投资着眼于大工程和民生领域,比如铁路建设,需要的资金量巨大,然而,在“钱荒”背景之下,如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曹远征:传统的思维多是债务融资。实际上现在普遍缺资本金,银行想放贷都做不到。无论贷款还是发债可能性都在下降,那如何增加资本金呢?

办法有几个,一个是盘活存量土地;另一个是用民营资金做资本金,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铁路不是统一负债,而是分成一段段铁路就事论事。

还有就是要改善铁路负债期限结构,使其更有可持续性。根据我们对铁路的研究,中国长期是有需求的。比如京沪高铁无论是上座率和现金流都超出当时预期,回报稳定。最大的问题是债务期限普遍偏短,工程需要很多年,有时候还没修完,贷款期就到了,又要忙着还款。就铁路建设而言,如果能在补充资本金的情况下,债务品种多元化一些、期限合理一些,问题就不太大。

徐策:虽然“钱荒”的概念不是十分准确,但当前经济的确存在着金融体系没有切实发挥对实体经济服务功能的问题。当前实体经济的“缺血”,是以生存性“缺血”为主要矛盾,发展性“缺血”为次要矛盾。“缺血”的主体大多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缺血”的原因,既有长期存在的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也有近两年出现的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空转”套利、银行资金期限错配等问题。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的“钱荒”,即融资能力与投资需求不匹配。地方政府融资困难的问题,要通过财税体制改革,按照财力与事权匹配的原则,适度补充地方财力,适时调整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分成比例。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更多地依靠政府担保,以政府信用构筑企业信用,实现企业与正规金融机构的对接。

《财经》:投资中的债务风险问题是业界最为关注的。这些风险有多大?应如何规避?

曹远征:我们说的债务,实际是地方债务问题。2010年审计署的数字是10.7万亿元,它是有结构指标的,46%是发生在2008年以后。与铁路负债类似,地方债务也有期限不合理的问题,也就是有集中到期的风险。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金融市场能创新,能提供更多品种的话,可能地方债务的问题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

另外,对有收入、现金流的地方融资平台,应转为真正的企业进行项目融资,从而减轻政府的或有负债,在此基础上引入民间资本也将更顺利。

至于金融本身的风险处置和管理,这是核心问题。我们不是要消灭风险,而是通过合理的处置减小风险,一个是故在资产负债表内,用资本覆盖风险;另一个是通过公开市场交易,把风险分散到不同投资者头上。

需要看到,风险永远存在,不能把风险问题和损失问题联系在一起。因此,投资的问题,要跟风险分开来看,投资是宏观经济的问题,风险是金融安排的问题。那么,两者之间有关系的部分主要是融资安排,合适的融资结构能使得效益最大化,而很多投资虽然前景很好,但是融资安排不好也会出问题。

徐策:下一步投资领域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造业产能过剩对投资增长形成较大阻力;第二,财政风险不断攀升使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放慢;第三,金融市场大量资金在实体经济体外循环;第四,地方政府投资热情仍然高涨,稳增长明显重于调结构。

未来投资调控的思路应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在短期内稳定投资增长,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不滑出底线;与此同时,围绕深化财税、投融资等领域改革,改善经济供给面,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和效益提高。

金融跟经济的区别范文3

于是民间活跃了起来。股市开户数连创新高,开户的人太多,把系统都弄崩溃了。还有媒体报道说,“90后”也大面积地爱上了炒股,大学生在宿舍都不玩游戏了,改看大盘了。

因为股市热了才进场的人,大抵是对投资缺乏了解的,只想做短线跟风赚一点钱,这和路过赌场进门玩几把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也是赌博。当然在赌博中也有人赢,但赢家毕竟是少数,总是输的多。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是每个证券交易所都会有的警示语。在牛市的氛围中,人们很容易放松风险意识,对赫然高挂的警示视而不见。呼吁大家要冷静的人也不是没有,也有人在说,散户不要炒股,但这样的声音在看好股市的众声喧哗中是不会被人听见的。

本文并非想要提示跟风炒股的风险,这太老生常谈了,而是想谈谈回避风险不参与赌博的风险。这乍听起来有点奇怪,但道理不难理解。

金融的功能是把分散在多人手里的零散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投资于某个项目,通过生产组织的创新和劳动,投入得到增值,这样一来,生产组织得到发展,社会有了进步,投资于该事业的个人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皆大欢喜。当然,这是最简单的金融形式,几乎是每个人都会参与的,只要把钱存在银行就是在投资了。

可是这种与实体经济紧密关联的简单金融形式早就被边缘化了,占绝对主体地位的金融活动早已与创造财富的劳动过程脱钩,成了纯粹的“用钱赚钱”的货币游戏。与实体经济脱离的任何投资行为,都不能再视为投资,而是投机。

根据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中的说法,“在全世界每天上万亿计的货币交易中,只有5%涉及贸易和其他性质的经济交易。其余95%是由投机活动或套利交易构成的。”这已经是若干年的数据了,当今经济活动中投机的占比可能进一步扩大了。

“货币游戏”的规模越来越大,根源在于货币的超发,而货币超发会稀释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如何确保手中的钱不贬值呢?唯一的解决方法就变成了参与到投机当中,并保证投机收益率不低于货币泡沫的增长速度。

当前的牛市有没有投机的属性?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股市的涨幅和同期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并不相符,股市上涨是个货币现象。但普通百姓要不要加入到投机呢?这是一个难题,加入是赌博,不加入的话,可能就得眼看着一部分人的资产在投机中膨胀,而这就意味着自己的财富相对缩水了,所以不加入也是赌博。

金融跟经济的区别范文4

过去2000年里的不同货币体系一直都是黄金本位,或是白银本位,或是两种同时作为定价机制。虽然历史上爆发过很多场战争,但自从发明铸币以后,货币主要是金属,绝大多数的货币体系都是以黄金为基础。在金本位制度下,只要能够保证黄金的供应量,整个货币体系是稳定的。

20世纪初,德国的克纳普提出了一个新理论,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国家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国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创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它打开了纸币的“潘多拉魔盒”。现在,全世界通行纸币,却没有一个全球统一的体系,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困境。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英镑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英格兰银行是主要的银行,它管理着这个体系。

20世纪40年代,全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元逐渐成为主要储备货币,尤其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的地位上升,很多国家把自己的货币同美元捆绑在一起,由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和货币能够跟全世界捆绑在一起。

从20世纪70年代晚期到1984年,美元贬值,美国经历了通货膨胀,里根政府制订的政策出台以后才得以恢复。但从1980年到1985年之间,美国币制是不稳定的,美元贬值时所有国家都在买进,利率也很低。1982年的经济危机,实际上就是由美元价值的大幅波动造成的。再看亚洲金融风暴,也与美元由贬值到升值的波动有关。我们又看到2008年雷曼的破产。

世界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美元崛起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再到现在全球经济陷入困境。

我们需要一种世界货币,19世纪就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和美国都设想建立一个包含有一种世界货币或者全球货币的世界经济体系,但是这个愿望终究没有变成现实。后来出现了特别提款权,也没有最终演变成一种货币。

1978年,欧洲形成了自己的货币体系,和美元区之间有着鲜明的区别,成了两大区块。上世纪90年代,欧元的兴起打破了美元的市场主流地位,欧元区开始和美元区抗衡。

现在,欧元区和美元区之间的动荡使得建立一种全球通用的货币更加不可能。鉴于欧元和美元之间的汇率不稳定,我们或许可以设计出一种欧美元的概念,如果这两个区域的政策能够协调,或者说能够合作,那么就可以保持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稳定。

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必须把人民币包含到这种新的机制或者体系当中来,才能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的政策一直让本国货币紧盯美元,因此在欧美元和新的货币体系中,把中国包括进来是比较容易的。

如果将来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货币的话,那么欧美元将成为这种世界货币的一个基准。

国际货币体系将走向哪里呢?在前进的路上可能会遇到政治上的障碍。如果有一个世界政府的话,它肯定会创造出一种世界货币,但是困难重重。通过建立欧盟,欧洲似乎做到了这一点,但是,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更加复杂、多样化,真正地融合并不容易。

效率非常重要,如果有一个国际体系,就要保证这个体系是高效率的。现在全世界大概有几百万亿美元,这么多钱该如何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这些取决于各个国家的储备状态和货币政策。没有一个世界政府,我们如何创造世界货币呢?

很多著作已经表明,虽然没有世界政府,但是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全球性政府,才能提高各方面的效率,包括在金融和经济领域。人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关于挽救失败的金融体系,以及未来的发展和管理问题。我认为,各方应该进行合作,尤其是美国和欧洲之间应该进行合作,而把中国包括进来并不是很难的事情,欧洲也会很乐意这样做。

在欧元出现之前,重要性仅次于美元的是日元,现在非常流行的货币是人民币。目前各个国家的货币地位,首先是美元区、欧元区、人民币区,然后是日元,所有这些都是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里举足轻重的参与者。

如果能够把美元、欧元和人民币捆绑在一起,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统一与黄金挂钩,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货币体系,其他币种再据此币制定自己的汇率空间,这对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金融跟经济的区别范文5

2013年8月22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实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

中国此前已经建立了与自贸区类似的6类特殊经济园区,包括保税区、保税物流区、保税港区等,但上海自贸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成为中国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上海自贸区总体细则共有98项政策试点,自贸区挂牌时首批公布55项,其余43项将在2013年年底前出台。首批细则围绕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方案涉及制度创新、扩大开放、功能扩展和政策保障等方面。

前所未有的开放高度

按照商务部的说法,上海自贸区是在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上的升级,那么究竟升级了什么?

一般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升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管理念,包括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转变,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二是贸易的开放度,要有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贸易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三是政策的开放度,在贸易结算、税收优惠以及外汇政策等方面更具优势。

“现在红利不仅仅停留在税收上,更主要的是要素市场管制放开所形成的制度红利,而且期待它把中国经济带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指出,这次自由贸易区启动所追求的目标,不再像中国加入WTO时所产生的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开放效果,而是将以要素自由流动、自由贸易为主导的高层级的开放水平。推进自贸区的建设,是中国主动顺应全球化经济治理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上海自贸区主动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将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上海自贸区建设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宏观层次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选择;微观层次的管理制度创新。在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选择方面,上海自贸区发展的基础应当是货物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特别是转口贸易可望取得长足的发展。除此之外,服务贸易自由化将是该自贸区试点的重头戏,其中包括金融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上海自贸区将继续中国经济特区“试验田”的功能,对中国开放经济的发展会有更上一层楼的作用。

自贸区肩负着国际意义。近年来,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推动下,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面临重塑,其动向包括:一是推行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二是积极推进投资自由化;三是更加强调服务贸易自由化;四是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和权益保护。为此,建立上海自贸区,就是要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积累经验,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相关谈判提供参考,进而为中国参与规则制定提供支撑。

自贸区与保税区的区别

和国内各类保税区不同的是,上海自贸区的最大特色是“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所谓“一线”,是指自由贸易区与国境外的通道口,“一线放开”是指境外的货物可以自由地、不受海关监管地自由进入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内的货物也可以自由地、不受海关监管地自由运出境外;所谓“二线”,则是指自由贸易区与海关境内的通道口,“二线管住”,是指货物从自由贸易区进入国内非自由贸易区、或货物从国内非自由贸易区进入自由贸易区时,海关必须依据本国海关法的规定,征收相应的税收。

上海自贸区是在保税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融资便利政策,本质上和保税区基本管理手段相同。“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离岸金融中心、创新监管模式、免税自由港”成为自贸区同保税区最大差别。保税区是指允许外国货物不办理进出口手续即可连续长期储存的区域,核心功能为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海关对保税区实行封闭管理,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而自贸区政策的核心逻辑是简化手续、降低成本,实现境内关外,以开放倒逼改革。

中国现存保税区具有了某些自由贸易区的特点,但在设区目的、区域功能、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等方面又存在着诸多差异,总体来看自由度与自贸区相比明显不足。相比国内目前的各类保税区,自由贸易区意味着更优惠的政策、更大的开放度。从本质上看,中国眼下的特殊监管区实行的仍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在区内免除海关通常监管。

上海与香港:两个金融中心分工将更加明确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上海与香港就不可避免地一再被外界拿来作比较,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大抵是形容这两个城市最真实的写照。

香港是世界知名的自由港、国际金融中心,而上海经济突飞猛进,在国际上的美誉度渐高,成为正在崛起的新兴国际金融中心。显而易见,沪港怎样做到“双核”高效运转,才是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也是中国政府真正关心的。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尽管随着内地经济崛起,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光环略显黯淡,但其“先发优势”并不会因此消弭殆尽。上海学习香港会有一个过程,很长时间内香港的领先地位不会受影响。另外,从地域上讲,香港与国际的联系更显密切,上海会成为人民币业务中心,但更侧重于内地,香港与上海替代性有,但不是重点,二者的互补性还是很强。

香港贸易发展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钟永喜认为,上海发展成为国际贸易、航运和金融中心,将有助于内地经济的发展,而内地作为香港的经济腹地,其经济越发达,对香港的金融、贸易、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就越大。香港作为国际企业进入内地市场,以及内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的吸引力,随之也会更大,其市场空间亦将获得新的扩展。

同时,上海自贸区跟香港的竞争是必然的。事实上,上海自贸区的特点是开放,是对外。对香港来讲,香港未来增加竞争力就是要向内地,香港必须要跟珠三角实现一个有效的整合,才能够充分分享国内经济改革成功的红利,所以香港确实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这是自贸区和香港之间的关系。

短期之内,上海自贸区对香港的影响不会很大。上海即使将来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中国的企业,是以人民币业务为主。而香港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为香港自己的经济体服务,而是为海外一些企业进入内地进行生产金融服务。在某种程度上,香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会被动摇。

如果说上海自贸区做得很好的话,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只会增强,而不会被削弱。但是这两个金融中心的分工可能会变得更加明确。

上海自贸区,是中国继加入WTO后又一次更高层级的开放,它将远远超越“特区”、“新区”争取优惠政策的层面,探索要素市场开放、政府边界厘清和行政管制放开,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

上海自贸区设立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依靠资源消耗和无限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迫切需要一场“洗礼”,来释放新的增长能量,指引中国迈向新的时代。

金融跟经济的区别范文6

最近美国总统发表演讲,说美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破天荒要求所有的两党到白宫开会讨论商量对策,而且要提供一个紧急计划来抢救美国的金融市场。从一个小小的“次贷危机”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其过程在过去似乎不为人们所注意,大家认为这只是金融机构之间的事。如今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金融风暴,而且可能是灾难性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次贷危机”究竟是如何演变的。首先是从次债开始的。次债是区别于正债的,是从房产债开始的。正债怎么理解?比如大家去买房子,大部分人要去银行贷款,银行会提出三个条件:抵押、首付和收入能力。一旦这三个条件都满足以后,银行会发出贷款。这笔贷款的期限一般都是二三十年,是很长期的,但是银行不可能等到二三十年后才收回来这些钱,因为如果这样的话,银行的流动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银行就会把房贷进行打包出卖,这就是按揭贷款证券化。从银行来讲,它把按揭贷款打包,然后变成债券,然后投资者进行投资,使得银行获得现金,银行再给个人发放贷款:对这个投资者来说,由于银行贷款是要还款的,是要有利息的,利息就变成了这个债券的主要收入。那么,尽管是银行发放贷款,但它的收益权是归债券的持有者所有的。

次债跟正债的唯一差别就是信用相对比较低,不考虑贷款者的收入能力。2001年以后美国的高科技泡沫破灭了。按理说,美国经济应该转入一个衰退。但是美国经济没有怎么衰退,就是靠这个一一不顾信用发放贷款,满足并鼓励买房子,通过买房子来刺激金融的发展。结果就是次贷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毕竟次贷是有违约风险的,于是金融机构把它再拆开,一部分变成了期权,跟CDO方向是相反的,它就变成了CDS。CDS再衍生,它会指数化,然后做指数的期权。

在这个过程中,次级贷款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衍生工具,一直扩散到整个国际市场。当房价上升的时候很多老百姓的生活都是靠贷款,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实际就是这样。比如说,我可能没有钱,但是银行给我贷款,我在长安街买了一套房子,价值100万。由于长安街的房子在过去几年中一直是升值的,那个房子升值到150万,然后到银行再作抵押,就又可以贷出款来。那就是说,我只要在长安街买一套房子,然后房子升值,那我的生活费就可以在贷款中得到,这个链条一下子就非常之长了。但是房价不可能永远是涨的,一旦要有回头,那我这马上就会出问题,因为我没有拿一分钱买房,我也没有支付能力,房价一跌银行资产就贬值了,就无法贷款。不能贷款我的生活就会出现问题,然后银行再逼债的时候我又没有钱,那银行就要把房子收回去。银行再去卖房子,巨额性存款就得产生。而它产生在去年的三月份,就是突然发现次级贷款的违约率在不断上升。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意味着所有的投资者衍生工具收益不仅是往下走,而且可能会变负。这时候,当整个债券价格下跌,就意味着发生了局部的亏损。如果亏损,要么撑住,要么就是把东西卖出去,然后越卖就越低,越低就越亏。在2007年的八月份,两家对冲基金就了。对冲基金是杠杆的作用,对冲基金通常支付5.10%,但是他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业务,也就是说它的杠杆倍数在20倍左右,这个也是比较正常的,通常竞争对手可以达到40倍,那么它是靠大量的市场融资来买这些债券的。债券就开始下跌了,下跌就得卖,卖就得亏,越卖越亏,最后倒闭,像2007年八月份就开始出现了。

这个时候,问题就开始波及到金融机构,之后会有一个资产减记过程。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有资产负债表,理论上来说,资产占50%、负债占50%的状态是最安全的,等于钱刚好完全还掉债。当然各个行业之间是不太一样,中国企业资产负债率相对是比较高的。银行是很特殊的机构,是完全靠杠杆的。《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要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换言之,做银行的只要有8%的钱,就可以做百分之百的业务。有8%的资本就可以吸收100%的存款,这个杠杆是12.5倍。当银行严重亏损的时候,它的资产负债表是不平的。调整资产负债表的不平,一般只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增加资本,然后来做平衡。我们可以看到金融机构从2007年开始,全部都在全球募集资金。第二个方式就是把它的债务和资产进行出让。调整资产负债表的过程就是资产减记。由于美国的会计制度非常之严格,要求银行必须得减记,于是大量的银行就开始减记,通常有两条路:要么找投资者,要么缩小业务。找投资者比较困难,于是银行就开始出让业务。当各个银行纷纷开始出让的时候,然后这个价格会持续下跌,越跌越亏,越亏越卖,于是“次贷”马上就波及到正债。银行刚开始卖不太好的(次债),但是到后来还是不行,于是就得卖好的(正债)。结果好的也跌价,于是就卖更好的,那么“次贷危机”就开始向其他金融市场蔓延。整个次贷大概只有六千亿美元,但是经过这么一个过程,现在大概损失已经超过15,000亿美元,而且还在继续恶化中。

那么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金融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我认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受到的直接冲击很小。说到底,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可以有多个。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白,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必须重新放在依靠内需及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而不能再寄望于欧美的虚拟经济造成的“市场”的复苏与扩大。这种转变迫在眉睫!唯有这样,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才有可能与西方经济发展周期相脱节,从而避过这场危机。中国是有能力和可能做到这点的,因为中国的财政有盈余、顺差也能保持下去。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我们面临三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我们要弄清楚,金融是干什么的?假如我们的理解是正确的,就是金融机构是处置风险的,那么这个时候的金融机构是没有处置风险的,而且会放大风险。从短期来看,这次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杠杆倍数过高。那么,杠杆倍数是不是应该纳入监管?这就意味着整个我们所知的经营规则都在发生变化。

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以下几个变化:第一,1933年以后,为了防止风险扩散的传递,美国是把银行拆开了,就是做资本市场业务的不能跟商业银行混在一块。现在回去了,这是对资本市场运行规则的挑战。第二是金融衍生工具。目前受影响最大的是金融衍生品,其次是权益类和股票证券,再次才是信贷。至少有一条没有受到伤害,就是美国银行的清算支付系统还是完善的。问题主要发生在衍生品,衍生品的最大问题是杠杆问题。因此有很多没有进入监管视野的机构必须被监管,比如说对冲基金。这意味着将来我们企业的融资环境和融资条件都会发生变化。中国的金融是刚刚起步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了金融的。过去很多都是按照国际规则在做的,现在国际规则发生变化了,可能中国的融资也会重新有一些安排和考虑了。这对于企业来说可能也是一个挑战,国内外的融资环境会受到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挑战是这次“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这次“次贷危机”是虚拟经济方面出了问题,实体经济受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但是这也证明了一件事,虚拟经济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走得太远。反过来,虚拟经济一定会影响到实体经济,尤其在美国。美国储蓄率是全世界最低的,甚至是负储蓄。美国人的消费全是靠透支的,而金融创新就是为透支未来创造了一个方便的条件,可以通过借钱来提前消费。过去是说把未来的收入拿到现在来消费,而这次事件告诉我们,没有收入也可以借钱消费。就像刚才说的买房子的例子,如果资产升值了,那把升值部分还可以再抵押,拿到钱去消费。只要房子持续升值那就能一直消费。

当然房价不可能一直涨,当下跌的时候,就是一个“去杠杆化”,消费收缩的倍数也非常大。所以我们看到美国消费下降速度非常快。而美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很多国家对美国是作为出口国,可是当美国消费下降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现在可以看到,第一,美国的汽车行业是最主要的支柱行业,已经全部出现困难,这是跟住房相关的,住房销售量上个月是17年最低。我们知道,在传统的美国,在80年代以前,实体上有三个支柱行业,住房、钢铁、汽车。钢铁早就不行了,而另外两个行业已经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那么,最核心的是消费收缩,它对全球的出口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在沿海地区很多中小企业倒闭很大程度上是跟这个相关的。当然除了内部的因素一一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变动这些因素以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开始萎缩了,没有订单了。有些小企业在过去是美国人利用中国的条件,是赊销的,拿中国的贷款,把货发过去,几个月之后再回过来。那么现在很多美国企业倒闭了,货款都回不来了,于是就雪上加霜了。这一下就把浙江和珠三角的问题都突出出来,本来中小企业本小利微,流动资金就比较困难。现在一方面成本涨,另一方面货款收不回来,那只有关门了。

目前中小企业占了中国企业数目的99%以上,那么如果出现一个很大规模的倒闭浪潮,就会对中国经济造成非常巨大的伤害。所以政策要在转向扶植中小企业,包括贷款、减税,也包括各种各样的奖励,比如个体户,工商管理费都免征税了,是从9月1日开始的。那么,贷款方面开始向中小企业贷款,大的银行是5%,小的银行10%,然后增加信贷额度,专门用于中小企业。同时,利率下降,小银行准备金率继续下降,让它有钱支持中小企业。在金融创新方面,过去中小企业依赖的一些资金来源也都开始做一些新的安排,比如说过去的地下金融让它浮出水面,同时银行的信贷技术也在发生变化。第一,知识产权现在可以抵押了。你的无形资产可以抵押来融资了。第二,现金流控制,只要有现金流,把现金流借给银行,银行就会放贷款。第三,在很多情况下,时间安排得很快。就是今天要进货,就今天到银行贷款,来减少中小企业的成本。

但是,不管怎么说,目前实体经济是在收缩中。刚才我们说,这个冬天预计不会太冷,但是持续的时间会非常长。那么,现在通常有三个估计,最乐观的估计认为它会持续一年到一年半,明年是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年底或2010年年初可能基本上全球经济会恢复。那么,全球经济恢复当然对出口、对国际贸易是有好处的。但是,这是最乐观的估计。一般客观的估计,认为至少要持续到两、三年,就是2010年以后。那么,最为悲观的估计可能是看不到头。这三种估计的原因是什么了?目前美国的债务对GDP的比率达到如此高位,这是不能维持的,一定要回落到正常的水平。尽管我们不知道什么叫正常水平,但是看来有相当大的回落空间。如果政府干预,回落速度会比较慢,但是时间会拉长,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因为,房贷与GDP做一个比率的话,就会看到,美国的房贷、英国的房贷占了GDP的70%。日本在90年代末出现日本泡沫经济,房价飞涨,日本经济陷入危机,当时它的比率只有不到50%。香港十年以前金融危机,房价变成负资产很多人陷入负资产,房价急速下落,当时它的比率不到30%。当然,我们不能拿日本和香港来说事。今天的情况和昨天的情况不一样,但是做一个比较的话,那么就会看到,这个要恢复一个正常的比率,时间要很长的。因为美国这次出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房贷,而我们知道,如果拿日本作为一个参照的话,日本消化完了以后是从90年代初到2005、2006年才开始起色,15年的时间日本经济才开始恢复,才开始有正的增长。那么,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可怕的说法,这样的话时间就会持续比较长。

第三个挑战,是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挑战,这是很重要的挑战。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二次大战以后,重建世界的秩序。那么,政治秩序是什么东西呢?是以《联合国》为基础的联合国体制。那么,在实体经济方面,就是以关贸总协定为基础的,到现在就是WTO的自由贸易体制。在金融方面是什么呢?就是布林顿森林货币体系。这被认为是后来奠定二战以后世界和平的几大支柱,一个是政治制度,就是联合国体系;一个就是实体经济制度,就是关贸总协定,后来现在变成WTO了;第三个就是货币体系。

那么,这个货币体系当时建立的时候是有三条的。第一条,就是美元对黄金的问题。二战以后,美国大概占全球黄金储备的70%。而黄金是作为一个最重要的计价国际货币。而第一条就是美元要跟黄金挂钩,就是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第二条是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就是说,各国货币通过跟美元挂钩间接的跟黄金挂钩。第三条,在这个情况下,原先是固定汇率制,后来是个浮动汇率,但都是盯住美元的汇率,这就意味着各国有责任维护这样一个货币体系,这个货币体系的中心就是美元,所以就得维护美元的稳定,就是汇率,这是货币体系的核心要点。那么,这个体系会出现经济学讲的一个特别现象,这个现象叫特里芬难题。它是这样一个难题:就是一旦这个国家,比如说美元作为中心货币的时候,它对外必须要有逆差。但是,如果一个货币长期处于一个逆差状态,那么它一定是要贬值的,一定是不稳定的。

实际上二战以后,美元的这个难题是一个演变过程,简单解释一下。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全球是美元化的,因为美国是顺差,全球的经济没有办法维持,所以有了欧洲的救援计划,“马歇尔计划”,这是通过美国的国际援助,让你可以买美国的东西,在朝鲜战争期间对日本的援助实际上都有这个含义。这样,美元就开始有了逆差。在50年代好像还相安无事,但60年代就出问题了。就是说如果长期持逆差,美元是不稳的。于是60年代出现了美元危机。就是说手上有一大堆美元,但又不想买东西,又因为美元跟黄金挂钩,而且是一盎司等于35美元,那35美元买一盎司的黄金行不行。那么市场上就开始抛售美元,开始买黄金。美国人当年还是有钱的,行,那就兑吧。在整个60年代,这样一种美元危机,就是大家拿美元去换黄金的事发生了十次,到70年代美国人发现不行了。于是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脱钩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不兑,我不管。想拿美元来换黄金不行了,不承诺这件事了。这一脱钩,黄金就非涨不可,那么大量的美元也回不到美国了,因为它不兑了,这时候就知道欧洲美元的来历了。那么,后来就变成大量石油输出国组织持有大量美元,就是石油美元。这时候由于它不兑了,跟黄金也没有关系了,于是它就改成浮动汇率了。但是,浮动汇率制以后并没有改变特里芬难题的本质。美元依然是全球的中心货币,就是说支付、结算、计价都是按美元的,美元依然在全世界流通,美元依然是中心货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就要求美国的中央银行成为一个全球的中央银行。所谓全球的中央银行,是由于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币值稳定。但是,美国的中央银行毕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它做不到,它一定要服从美国的利益,而不是全球的利益。

从长期来讲,这样发展下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就会面临着崩溃、面临着的风险。那么,一旦一个国际货币体系了以后,那我们不敢说天塌下来了,但至少是覆巢之下无完卵,大个的砸死,小个的肯定也要砸死了。所以,要国际救援。长期来看这是一个国际货币体系的安全问题。再说严重一点,是有前车可鉴的。大家知道二次大战的爆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跟金本位制度崩溃相关的。然后各国开始采取保护主义,最后导致了战争。所以我们说国际货币体系的安全是非常之重要的。

目前不能让这个体系出很大的问题,到这个时候再争取时间来修补这个体系,或者改善这个体系。那么,人们通常预计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好时机,就是人民币开始成为一个国际的货币,至少在一个区域中间会成为一个主要的货币。我们认为,比如说2010年,中国与东盟投资贸易自由化。而投资贸易自由化一定会有一个主导的货币,那么人民币的希望很大。上海合作组织的国家,是跟中国经济关系非常密切的,中国的石油很多要从那边过来。那这个组织向经济方向过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是有可能形成一个区域性的货币。而这个趋势可能对今后的企业出口有一定帮助的。

上述这三个挑战,你会发现它集中了一点,就是这场金融危机是有史以来人们没有见过的。没有见过并不是说它的威力有多大,而是说它可能预示着规则正在发生变化,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不是量的变化,而是在规则、在制度层面都有变化,这可能对我们传统的很多东西都有很大的挑战。那么,我们得了解周边乃至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然后,通过解读得知它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希望能在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出相对确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