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医结合的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范文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学科特色;结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

R19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7-096-01

医学应当是无国界的,在当今世界更应当注重医学之间的融合发展,从而更好的造福全人类,为世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中西医结合学科主要就是以增强治疗效果为出发点,以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相关医学治疗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重点关注中西医之间内在联系,建立一种全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手段,并在世界范围内重塑对中医的认识。我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建设,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将中西医结合设置为医学类的一级科目,并且不断完善中西医学科的理论体系,众多医学人才也将中西医结合看作是未来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纷纷投入到中西医研究项目中来,可以说,中西医结合学科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对中西医学科内容的完善,不断探索创新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提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实效性。

1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特色

1.1治疗方法的有机统一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一大特色就是实现了中医学与西医学治疗方法的有机统一。我国传统的中医学治疗方法讲求辨证,对患者采取望闻问切等治疗手段对疾病进行整体把握,重在疾病的外在表现与身体内部之间的关联。西方医学的治疗方法讲求实验,即通过对患者使用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发病原因,重在对疾病的微观分析。这两种治疗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而经过中西医结合学科的融合,能够将这两种方法合二为一,汲取各自的长处使之完整的用于疾病的治疗,通过这种有机统一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临床治疗方法。

1.2治疗理念的和而不同

中医学和西医学体系都有着各自的发展环境和历史渊源,在这两种学科长期演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医学治疗理念存在本质的区别,中医学理念的精神内核是以人为本,西医学理念的发展基础来源于近代科学。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目标不是要将这两种理念进行融合,也不是單纯的寻找两种理念中的共同点,而是要发现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的不同,寻找两种理念存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西医结合学科不是对中医和西医的简单总结,而是要通过对矛盾的转化形成中西医理论基础上的新的理论认知,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疾病,拓宽疾病的治疗空间。

1.3治疗手段的推陈出新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在对一些重大疾病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想取得突破,就不可能只考虑一种治疗方向,而是要转变治疗思路,实现治疗手段的推陈出新。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为探索多种治疗手段提供了可能,指明了发展方向,近年来很多国外的医学专家通过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发现了很多可借鉴之处,这在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治疗手段的创新,还为世界医学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2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途径探讨

2.1疾病诊断的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学科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重视对发展途径的研究,只有找准了研究方向,才能真正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进行疾病诊断的过程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在诊断阶段,首先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对病人进行科学的病例分析,获得更为直观的诊断依据,再通过一定得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的把握,分析患病症状与病人内在身体状况之间的联系,在获得较为完整的认知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治疗,最终能够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2.2临床实验的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学科要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就要重视相应的临床实验,在组织临床试验的过程中验证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般的临床试验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在实施实验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验目的合理的设置实验过程,将中医理论知识与西方医学解剖方法结合起来,在中医的用药指导下,观察实验动物的治疗效果,或者结合西医治疗理念,创新中医的用药方法,最终达到辨证诊治和综合治疗的统一。

2.3治疗手段的中西医结合

治疗手段的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一大创新。传统的中医学对人体的经脉有着较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所独创的针灸疗法具备重要的医学价值,西方医学则通过解剖学和病理学对人体的微观组织有着科学认知,将其与中医针灸疗法进行结合是治疗手段的一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已经产生了较为完善的针灸麻醉等的治疗方法。

2.4人才培养的中西医结合

要想实现中西医结合学科的长远发展,就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培养专业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人才。中西医结合专业需要中医和西医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能够综合的运用治疗方法,即能够实现同一个医生既能采用中医的方法也能采用西医的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培养这种综合型人才能够使中西医结合工作获得新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范文2

中西医临床医学,听起来像一个非常全面的医疗类专业,双剑合璧,学贯中西,能熟读古文精要之余又能在科学实验室如鱼得水。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也的确如此,中医经典课程与西医实验课交错,我们时而体会中国古典医经之奥妙,时而又用现代科学统计方法进行药理试验或动物生理实验;既要认识和鉴别各种中药,同时也要拿起手术刀进行兔子、白鼠实验。

记得两年前,我上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课时,教授曾和我们说,中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是不能够结合的。诚然,中医的研究是人文哲学思考方式,西医的深入是自然科学实验模式,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结合的道路是困难的、曲折的。尽管我们的教材赫然写着《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但是内容仍然是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再用两种理论分别指导中药西药联合运用,合并治疗疾病。

中西医各有长处,一个经验学科与一个自然学科,相互碰撞,取长补短,在治疗疾病方面也让医生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治疗肿瘤,西医的化疗、放疗可以杀灭癌细胞,中医的传统疗法调理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卫气营血、扶助正气以减低癌症的转移率和减轻化疗的副作用,进一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再如治疗世界头号杀手的心血管疾病,西医可以使用手术机械疏通血管,而中医的通络活血的方剂可以减低心血管意外再次发生的几率,针灸更在中风后遗症上有令人瞩目的疗效。

我就读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在2004年才设立中西医临床医学这门专业,尽管这是在近几年才出现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如老牌专业成熟,但是中西医混合应用于临床将是我国医学发展大流的必然趋势,专业潜力十分巨大。

守护生命,甘于苦读

临床医学是一门神圣的专业,它培养的是守护生命的使者,医生一旦出错便从救人者变成杀人者,所以医生必须精于业务、纤毫勿失。临床医学是公认的苦专业,课程多、考试多、就业压力大,正如网友所调侃的一样“不在学习中变态,就在求职中失败”。中西医这门专业更是如此,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半满课是家常便饭。学期刚刚开始,便有同学早起晨读中医经典,自修室已像“考试月”一样座无虚席。我们学习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中医方面的伤寒论、黄帝内经、温病学、金匮要略、方剂学、中药学、医古文、中医诊断学、针灸学,以及西医的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基础课程,还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骨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学、预防医学、康复学、临床医技学等一系列临床课程,五年的学习中还包括3个月的见习、整整52周的临床实习,可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当然,同学们在中西医相互交错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迷茫和失去方向,面对一个疾病,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思路完全不一致,要在脑海里建立两个不同医学理论方法,需要大量的训练和思考才能完成。中西医专业并不像纯西医一样如此有条理性和逻辑性,也不像中医依靠观察、取象之类的哲学经验模式,它是一种整体性极强的学科,需要不断在摸索中前行,努力学习书本知识之余更要学会思考寻找方法、技巧和规律。

在医学院校里,大家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当四六级风靡各大高校的时候,医学生们往往手捧的都不是英语的练习题而是临床课程的课本复习期末考试;再如某些专业的学生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时,我们仍如高三学子一般天天背着厚重的双肩包来回跑,拿着如转头一般的上千页课本专心研读。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经过忍受寂寞的苦读过程,甘于投入书海的干劲。准备奔向医学院象牙塔的你准备好了么?

面对挑战,把握机遇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范文3

【关键词】 糖尿病 病因学;糖尿病足 合并症;活血化瘀法 治疗应用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为糖尿病患者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深部组织的破坏。常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根据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在临床治疗中结合应用活血化瘀法[1-3]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临床应用

在糖尿病足血瘀证中以血行障碍为其特点,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时首先要明确血瘀的性质、程度、部位和病种,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很少有应用单一的治法,根据《内经》中阐明的血瘀证中的致病特点及结合本病,可分述如下:

1.1 瘀生湿浊 津血相依,同源异类,消渴日久,耗气伤津,瘀血内阻,可致津液输布失常,或为口渴,甚或化生湿浊,瘀血与湿浊并为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故在治疗中应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清热解毒利湿。徐胜珍[4]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足38例,应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的中药加减,结果:显效29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1.2 久病多瘀 消渴病日久,多瘀多虚,血气分离,阴阳破败,脉道不通,阴阳相逆,而为瘀证,苏秀海等[5]人以活血化瘀为主,益气养阴为辅自治中药胶囊治疗糖尿病足76例,治疗组治愈总有效率为97.4%,显效率为59.4%。说明消渴病在病程中出现多虚多瘀之症,结合患者病变特点,应用活血化瘀兼益气养阴,每收到良好的疗效。

1.3 瘀阻气机 脉为血府,气为血帅,由于消渴日久则见气阴两虚,气虚则无力鼓动血脉,阴虚则无以滋养血脉,而致瘀血内阻,故在临床治疗中应补气养血,张月珍[6]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运用补阳还五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气虚明显时加党参、太子参、黄芪,在临床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入补气之药,使气行则血行,但因患者多为久病,故在治疗中不宜加入过为峻猛的补气药,以免伤津耗气。

1.4 必要时联合西药 由于糖尿病足的血管病变特点加之患者又合并了其他疾病,有些患者适合做血管搭桥或支架手术,并且愈后效果较好。但是经过近几年的临床观察预期效果较差,董建勋等[7],经过临床研究后将中西医结合,运用中医的辨证循经及活血化瘀中药结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治疗糖尿病足29例,结果肱-踝指数、疼痛评分、冷感评分等均比术前有明显改善。这说明辨证循经注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足可以更好的使血管再生,并且改善由于缺血、血瘀而致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临床中常见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转贴于

2 结论与分析

2.1 辨证繁多,缺乏规范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而糖尿病足又是其较为严重的四大并发症之一。治疗本病应用中医中药活血化瘀法有一定优势和特色,但出现了诊断上灵活有余,规范化不足,难以进行大样本的科学研究,辨证方法繁多,诊断概念模糊,不免有“一家一方,一人一汤”之嫌。

2.2 优势互补,中西结合 根据消渴是消渴性脱疽之因,消渴脱疽是消渴之果的辨证关系,应当很好的控制原发病,在消渴病中,中医药直接降糖的作用不显著、不迅速、不明确,故当取长补短,中西医结合。

2.3 不治已病,重在预防 尽管糖尿病足治疗困难,但是足病的预防则十分有效,国际糖尿病联盟的2005年世界糖尿病日的口号是“糖尿病与足保护”[8]研究表明烫伤和穿着不合适鞋袜以及修剪趾甲不当等是引起糖尿病足的物理因素,而这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故加强足病的教育宣传,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足保健意识和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侯江婷,陆小娜,梅海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时珍国医药,2006,4(17):463-465.

[2]施赛珠,陈剑秋,石志芸,等.2型糖尿病中血瘀证和益气活血药预防其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89,(6):21-23.

[3]王爱红,李 强,等,中国部分省市糖尿病足调查及医学经济学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12(6):496-499.

[4]徐胜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湿性坏疽38例[J].光明中医,2005,20(4):43-44.

[5]苏秀海,孙文亮,等,复荣通脉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76例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06,28(1):13-15.

[6]张月珍,卢玉梅.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3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3):270-271.

[7]董建勋,冯 凯,王伏声,等.辨证循经注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联合中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64-66.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范文4

论文摘要:中医现代化并不等于“中西医结合”,而是要借鉴并超越“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必须研究“知识经济”的影响与要求,最主要的是要实现现代高效的中医药教育;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必须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适应和遵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实行多学科融合,加强学科发展。

“中医现代化”的命题,本身就是一个时代性极强的产物,它同时引导和预示着中医药学的未来。人类即将进人新的世纪,我国正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类正由“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此形势下,进一步分析、认识中医现代化的有关问题,对于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中西医结合”对“中医现代化”的历史借鉴

自西学东渐,清末医家倡中西医汇通以来,“中西医结合”己百年有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必须现代化”已渐成共识。对此,国家力倡,官员论证,学者论述。显见,“中医现代化”的提出与确定,本身就蕴含了“中西医结合”并不等于“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要借鉴并超越“中西医结合”的逻辑关系。中医现代化,就是要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使传统的中医学在保持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通过革新,发展成为现代科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依据唯物史观,从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过程看,“中西医结合”作为我国近现代医学的一个分支,经过发展演变,已兼容共扬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一些长处;还由于西医(现代医学)与现代科技体系同步发展的亲缘共生关系,“中西医结合”客观上已成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技体系之间的连结点,对二者的沟通作了有益的尝试与实践。但是,由于中西医结合至今仍无独立而系统的理论,亦未能对中医学理论构架作出全面的研究与阐释,因而只能在传统中医学与中医现代化(现代中医学)之间,起着过渡探索性的中介作用,对于实现中医现代化具有宝贵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发挥并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成功之处,克服或避免其现存问题,就是中医现代化应从中西医结合中借鉴的东西。第一,中医现代化必须重视同步更新观念、重建理论、革新手段、确保临床,加强人才的素质教育与培养。第二,中医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医理论体系的主体性,而不是简单地以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医学现有的认识和标准为评判标准。第三,中医现代化必须以发展完善中医为目的,以多学科的互补为基础。第四,协同攻关,克服小生产方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历程,将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两种科学结合,互补应用,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解释了中医学的一些原理,缩短了中医与现代科技体系之间的距离。中西医结合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现代化,但其在传统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之间的中介与借鉴作用,不可磨灭。

2“知识经济”呼唤现代高效的中医药教育

从科学学与未来学的角度研究“中医现代化”,必须研究“知识经济”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影响与要求。最主要者,莫过于“知识经济”对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与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对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历史悠久的“工业社会”的教育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教育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成为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解决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的关键。毫无疑义,我们目前的中医药教育,尤其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尽管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中医药学为主,但其教育体制的主体构架及其教学模式等,仍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因此,必须研究“知识经济”与中医药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关系,探索“知识经济”对高等中医药人员“智能教育”、“终身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素质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来自教育。要实现“中医现代化”,第一资源同样是具有相应能力、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人”。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既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又能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学精髓的人才,“中医现代化”将无法实现,中医药事业无法在知识经济时展、壮大。

“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知识必须与社会生产结合,必须进人市场,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推动力和社会、经济效益。按此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是一个高度开放又高度有序的系统,其体制与运行机制、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都必须高度“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首先应当是中医药教育,尤其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求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和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

在我们探求中医药现代化,并为之努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自多个方面。除了中医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及其与现代科技体系的差异等因素之外,资金的短缺、手段的落后、力量的分散、学科的封闭、中医药产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等情况,亦是制约其发展进步的原因。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的今天,我们应当也必须运用市场机制来建设和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理来看,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客观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医药卫生事业与产业。她既是一种需要国家计划性投人、社会各方多项投人、全民共享、有一定福利性的工作,亦是一种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经济活动属性。

要强调指出的是: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分析,现代中医药产业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中药生产、加工与营销,还包括了中医医疗卫生工作、中医药科研工作以及中医药教学工作。中医药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与结果是出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只有进行转化,只有与生产活动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具体的生产项目,,成为现代中医药产业的组成部分,才能产生实际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教育具有既是经济基础,又属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从其传播文化知识,培养劳动者的生产能力看,它属于生产工具,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因而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从其社会功能看,它要按一定国家、一定社会制度的社会需要、要求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劳动者,它的产品—劳动者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因而又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人才,人才和知识只有与市场结合,才能产生效益。因此,只有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理和法则来建立中医药教育产业与市场,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亦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现代化。当然,.从教育的特殊性出发,不能简单化地照搬市场经济的运作手段与方法,而要将其原理与教育规律相结合,创造性地建立和发展中医药教育产业与市场。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以来,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和学科的原因,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及再生产的实力都不高,尤其是事业发展受资金不足的困扰较为严重。无论是中医药科研、教学单位,还是医疗卫生单位,所用现代科学仪器设备的数量与质量都不高,无形中阻碍了中医药学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展自身的进程。我们可否考虑,加大中医药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力度,扩大中医药产业规模,提高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的面及数量与质量,同时增加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再将其中的相当部份资金投入该项工作,使之成为再生产的资金。若能如此,中医药产业能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再生产体系与过程,则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制约。

中医药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尤其要注意不断扩大再生产与集约化生产经营。形成并保持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运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来管理和调节其产业活动,是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与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及其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

4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要求现代中医药学必须与多学科融合、加强学科发展

中医药学要现代化,必须适应和遵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即:学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以综合为主;知识的激增与陈旧率加快;“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信息社会化的速度加快,效用增强。要研究和适应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的需要。要适应和满足我国医学的新发展、社会需求及疾病谱变化的预防、诊治的需要,医学的新发展,如:宏观的社会医学与微观的分子、量子医学并存,相互促进;医学工程学的兴起与临床运用日益扩大;心身医学日趋成熟和重要。社会需求变化,如:传统的临床治疗为主。临床治疗+康复+预防+保健;个人就诊及单位的公费医疗一社区医疗体系+社区医学。新的主要疾病,如: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及某些老传染病的复发,遗传性疾病、城市病、职业病、心身性疾病的激增。

中医药现代化要适应和满足以上特点与要求,必须继承和坚持传统的中医药学的合理内核,并与多学科结合与融合,加强自身的学科发展。目前,尤其要注意将自身纳人与生命科学同步发展的轨道。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范文5

从《内经》与《易经》谈人类学体质分类刘光西王灿勋(4)

浅谈病因学说的形成齐鲁中医药情报 王振卿(9)

周易,阴阳,中医泛说李明忠刘东升(10)

对中药朱砂七抗炎及抗溃疡的实验研究吴宗群解建国(15)

浅谈基层医院中药材的贮藏保管郭振海(17)

石菖蒲与九节菖蒲的鉴别崔胜花李峰(22)

车前子盐灸方法的探讨马春亮程令梅(24)

浅谈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茌家耀方士年(25)

自拟《清浊肾复汤》治疗慢性肾炎100例张金声(27)

中医对慢性结肠炎366例的证治王景龙孔祥金(29)

中西医结合治疗菌痢周翠芳(31)

新法治疗小儿外感咳嗽83例戚刚(33)

复方乌头液离子导入治疗急性腰扭伤徐彩华(34)

牵引加手法治疗颈椎病108例临床报道王和臣尹忠民(36)

新法治疗腰椎间盘空出症78例临床观察王和臣尹芳芳(40)

中药加强的松治疗肾病综合征Ⅱ型蛋白尿疗效观察石同一孟庆方(43)

氢化可地松配合针刺牵引治疗急性腰肌扭伤99例疗效观察郭作元胡文钊(44)

显微白内障囊外手术的并发症及处理张苏宁(45)

腹膜后巨大脂肪瘤2例报告王志峰姜玉成(48)

药物敷脐治疗小儿腹泻106例临床小结黄毓庆曹坚(49)

不症治疗及体会白善信(50)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炎20例刘玉华(51)

保心包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陈英范正欣(53)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6例报告赵瑾(55)

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化主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维宋和铭袁启勇(59)

鼻腔给药林桂涛田景振(62)

山东省智力残疾患者抽样调查结果分析赵燕张忠臣(65)

山东省智力残疾作童抽样调查结果分析赵燕张忠臣(68)

男扎并发出血和血肿的中医辨证施治吕玉才(72)

耳尖穴放血加耳压穴位治疗麦粒肿50例临床研究张萍(76)

崩漏症的中医治疗概况茌家耀潘高峰(78)

齐鲁中医药情报 中医非药物疗法的前景曲绵濂杨广俊(81)

活血化淤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研究近况马登华(95)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中医药治疗进展于慧云(97)

一种不需取动脉血而估计动脉氧分压的新方法刘雪平丁兆芳(101)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注射溶栓疗法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耿义勤李映霞(102)

从皮肤科的角度考察汉方药药疹陈黎明(105)

试论图书馆职能的演变李晓伟(115)

论高校期刊文献开发与利用王玉兰宋玉玲(117)

谈谈如何做好新书工作高薇冯培树(119)

浅谈我院大学生期刊阅读兴趣谭秀卿(121)

浅谈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陈伟(123)

高校读者分析与读者工作张一红(125)

读者阅读心理浅探:读者工作体会赵霞(127)

浅谈改革中的开架期刊管理方吉(130)

崩漏证治研究进展王柱林徐元山(134)

双黄连粉针剂在我院儿科临床应用(附464例报告)曹坚(137)

穴区药磁疗法与药磁系列保健品研制张文高贾文成(146)

药磁系列保健品临床试用报告丁书文(150)

药磁系列保健品临床试用35例报告秦秉伟(152)

药磁护腰对命门,肾俞,印堂穴微区血细胞灌注量的影响张文高赵鲁鸣(155)

药磁护腰对命门,肾俞,印堂穴区温度的影响张文高刘斌(157)

药磁护胃对中脘,梁门,印堂穴微区血细胞灌注量的影响张文高赵鲁鸣(160)

药磁护胃对中脘,梁门,印堂穴区温度的影响张文高刘斌(162)

药磁健儿兜肚对下脘,天枢,气海穴微区血细胞灌注量的影响张文高赵鲁鸣(165)

药磁健儿兜肚对下脘,天枢,气海穴区温度的影响张文高刘斌(167)

“药磁胃宝”治疗胃脘痛125例临床观察高继武杨儒华(168)

药磁儿宝临床应用观察高继武杨儒华(170)

“药磁妇宝”治疗妇科病118例疗效观察高继武杨儒华(17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成药中胆酸含量高希宝张宁(1)

柴葛退热净解热镇痛镇静作用研究刘选民张惠云(3)

志愿应用蝎毒肽栓对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影响尹燕东吕欣然(6)

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涩脉形成机理的探讨赵玉霞杨竟(7)

进口药用海马与国内人工养殖海马质量比较李青时莹(9)

中药复方黄连解毒汤不同制剂的抑菌作用观察顾本清唐敏(11)

左金丸体外释放度的测定王义海程术芹(11)

薄层——比色法测定羊藿甙的含量刘云韩爱华(12)

饮片干燥与质量的关系齐鲁中医药情报 王桂兰王英姿(14)

中西药联合应用与禁忌孙淑娟牛序莉(15)

何首乌致肝脏损害2例庄学仁盖德美(17)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机理研究进展王海泉(20)

论火热内伏与中风证治丁元庆(22)

新续命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邢鲁光樊秀娥(24)

试论肝气犯胃与胆汁返流的关系孙固祖成守用(28)

升降散加味治疗小儿乳蛾的机理及体会曹宏曹海英(29)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咳嗽李春红(30)HttP://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刘文库(3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聂水根(32)

糖尿病治疗之管见张春荣周会(33)

利尿化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张升平杨东少(33)

升陷汤治疗崩漏王海亭方少华(34)

中医辨证治疗鼻窦炎房师勤(35)

活络祛寒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杨昭凤隋华丽(36)

综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好王玉峰(37)

中药脐敷治疗婴幼儿腹泻刘秀春(38)

经络导平仪临床应用初探刁维珍鞠富荣(40)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治疗脑血栓形成王学友李双起(F003)

略论痰瘀与气血津液的关系于俊生王砚琳(1)

试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李志安(2)

中医对围产医学的认识刘长惠吴学敏(4)

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的探讨毛兆雄刘和善(6)

桃仁药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王作明姜虹玉(7)

中药品种混乱与临床疗效刍议张玲允张守志(10)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便秘近况李慧金李燕宁(11)

商陆炮制研究进展张学兰王苓(14)

中医药在癌性疼痛中的运用概况乔倩刘承琴(16)

针刺治疗口服避孕药引起的月经不调和闭经高新民周黎(19)

妊娠期应用中药的禁忌及注意事项陈莉军(21)

寻求新的癌症预防对策周延峰(22)

肝炎的中医治疗袁秀英马承太(23)

针刺和蜗牛壳灸法治疗眼病孙素琴蔡风鸣(25)

甘味药的临床运用规律王福兰李炳绪(26)

中医学的缺撼之处及对策探讨赵益业李涯松(27)

足疗治高血压的理论及方法探讨丁霞(29)

Ramsay—Hunt中西医结合治疗王兴臣晓明(31)

养阴清肺治疗小儿间质性肺炎刘守洪吕建志(34)

以气论治小儿厌食症曹宏闫兆君(35)

齐鲁中医药情报 冠心病预防措施浅述王福荣刘风兰(36)

用感应电和TDP治疗功能性遗尿孙玉乐李玉娥(37)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范文6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患病率最高,威胁人们心身健康最严重的精神病之一,也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由于精神疾病的复杂性,中医学文献中各家论述繁多,属癫狂范畴。从现代医学角度论,精神分裂症病因不明,精神症状繁杂,且缺乏躯体方面明确的阳性体征,从而使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成为一大难题。对此,199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进行反复的讨论,以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制订出精神分裂症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1]。此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已显示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优势及前景。现将近5年来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根据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的不同,分为3类:精神分裂症Ⅰ型(阳证)、Ⅱ型(阴证)、其他型。

1精神分裂症Ⅰ型(阳证)

临床表现以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一般病期较短,多属急性期。李玉欣等[2]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痰湿内阻型)给予中药清心定志汤(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枳实、木香、制香附、石菖蒲、天竺黄、郁金、竹茹、黄芩、炒酸枣仁)合维思通治疗作为研究组(28例),单一使用维思通治疗作为对照组30例,分别于入组后第1、2、4、8周评定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提示2组临床总体疗效在第1、2周有明显差异,在第4、8周无明显差异,2组临床总体疗效相当。研究组减轻了抗精神病药的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段跃水等[3]对精神分裂症50例,实证用癫狂1号(黄芩、黄连、黄柏、郁金、胆南星、大黄、芒硝、柴胡、龙胆草、茯神),并配以氯氮平、舒必利治疗,疗效优于单用相同西药治疗。阮鸿杰等[4]收治61例阳性症状精神分裂症,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用氯丙嗪≤400mg/日治疗,治疗组除服用氯丙嗪≤100mg/日治疗外,根据精神分裂症的不同类型辨证治疗,治宜疏肝理肺,调畅气血,总有效率96%,显效率6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阎晓霞等[5]对狂证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痰火扰心型用龙胆草、黄连、栀子、莲子心、郁金、丹参、石菖蒲、远志、胆南星、青礞石、大黄、沉香、龙骨;气滞血瘀型用柴胡、香附、藜芦、合欢花、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郁金、白芍药、夜交藤;阴虚火旺型用茯苓、五味子、生地黄、麦门冬、玄参、石菖蒲、远志、天竺黄、竹叶、知母、灯心草、炒酸枣仁,并同时配以西药治疗,收效甚著。

孙全新等[6]用自拟中药方(防风、连翘、熟地黄、薄荷、当归、川芎、白芍药、白术、栀子、大黄、黄芩、石膏、桔梗、黄连、甘草)合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阳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取得显著疗效。

2精神分裂症Ⅱ型(阴证)

临床表现以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为主,是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出现频度远高于阳性症状,主要以精神功能缺损表现为主,故认为阴性症状是为疾病慢性化的标志。

段跃水等[3]对虚证(阴证)采用癫狂2号,并配以氯氮平、舒必利治疗,认为中西药合用具有控制病情快、减少西药用量和药物反应发生的作用。

阎晓霞等[5]对癫证进行辨证施治,痰气郁结型用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壳、香附、木香、石菖蒲、郁金、远志、磁石、茯苓、夜交藤;心脾两虚型用党参、黄芪、当归、川芎、茯苓、远志、木香、炒酸枣仁、柏子仁、龟版、生龙骨、生牡蛎、白术、大枣、生姜;肾气不足型用紫河车、党参、黄芪、当归、杜仲、肉苁蓉、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山药、肉桂、附子,配以西药治疗,收到较好效果。

3其他型

是阴性症状与阳性症状兼有的患者,一般病期不长于Ⅱ型(阴证)的患者,病情复发者多见。蒋鹏等[7]观察顺气导痰汤配合西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对西药副作用的拮抗作用。治疗组40例用顺气导痰汤配合西药治疗,对照组35例单用西药治疗。对照组按常规用利培酮、氯丙嗪片、氯氮平片、氟哌啶醇片、舒必利中的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按各药抗精神病效价折算成氯丙嗪用量为425~700mg/日,平均用量550mg/日。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折算成氯丙嗪用量530mg/日)治疗的同时,另用顺气导痰汤(法半夏、橘皮、香附、苍术、厚朴各15g,枳实、郁金、木香、石菖蒲各10g,胆南星12g,茯苓30g,甘草6g)加柴胡、黄芩、龙骨、牡蛎治疗。眠差加酸枣仁、夜交藤;兴奋躁动加用朱砂、代赭石、生铁落;阳明热盛者加白虎汤;肠燥便秘者加大或小承气汤;肝郁烦躁、抑郁不乐者加栀子、莲子心、合欢皮;肝火偏盛者宜用龙胆泻肝汤;气虚加补中益气汤或举元煎;阳虚者加桂附八味丸、二仙汤;瘀血停着加血府逐瘀汤或癫狂梦醒汤。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用7~15日,休息1周再服。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2.5%,对照组愈显率5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过程中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顺气导痰汤配合西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切,且能明显拮抗西药的副作用。

贾真[8]采用自拟通络梦醒汤分期内服配合盐酸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并与单纯口服盐酸氯丙嗪对照。对照组采用正规西医治疗,盐酸氯丙嗪50mg,日3次口服。2周后加至100mg,日3次口服维持。治疗组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合用中药治疗,自拟通络梦醒汤:柴胡30g,大黄(后下)20g,虻虫6个,桃仁10g,三棱12g,莪术12g,石菖蒲12g,生半夏10g,白芥子15g,生天南星12g,茯苓20g,泽泻12g,枳实10g,蜈蚣12g,乌梢蛇10g。加减:火盛者加龙胆草15g、栀子10g、黄芩10g,重用大黄至30g;痰湿盛者加白术10g、苍术10g、干姜10g。服药方法: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服药期间注意调畅情志,避免精神刺激。1个月为1个疗程,4~5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王宝安等[9]采用中药安适胶囊配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与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作为对照。自制安适胶囊每粒含混合中药粉末0.4g,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壳、远志、石菖蒲、郁金、太子参、合欢皮、徐长卿、木香、茯苓组成。治疗组予安适胶囊3~6g/日,分3次口服,同时口服氯丙嗪片200~600mg/日,由50mg/日加量,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在7~10日内逐步加量至200~600mg/日。对照组单用氯丙嗪,加药方法同前。观察期间除副反应严重者予以对症处理,口服安坦或临时肌肉注射东莨菪碱外,不合用其它抗精神病药物。共观察8周。2组临床总体疗效相似,但中西结合组焦虑、抑郁减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焦虑、抑郁减分不明显。中药安适胶囊对精神分裂症的焦虑、抑郁症状有效,并可减轻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

黄涌[10]采用氯氮平牛黄宁宫片龙胆泻肝丸治疗组和单纯服用氯氮平组作为对照组,进行3个月的对照观察,分别评估疗效与副反应。结果2组的疗效相当,但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刘玉华[11]用柴胡疏肝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味,并配以舒必利、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57例,有效率为94.73%,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相同西药的对照组。

4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中医辨证分型较为复杂,目前多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199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辨证分型标准包括痰火内扰型、痰湿内阻型、气滞血瘀型、阴虚火旺型、阳虚亏损型及其他型6个证型[1]。目前辨证分型均围绕“痰、气、火、瘀”等,尤以治“痰”、“瘀”论者占绝大多数。上述文献资料表明,中西药合用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中药和单纯西药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扬各自之长,避各自之短,提高各自疗效。中医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同其他疾病一样,强调整体观。在中西医结合的全程治疗中,不同的病期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在疾病的急性期,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在疾病的巩固治疗期,中西医并举;在维持治疗期,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配合心理治疗和康复措施。单方、验方及非药物疗法价格低廉、取材容易、使用方便,对个别病例的疗效较好。遗憾的是,其规律尚未被掌握,还不能广泛推广使用。此外,中医药在缓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发生的锥体外系反应、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方面,也有独到之处[12]。

因此,中医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方向在于维持治疗期和缓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