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1
(1)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经济指标涉及内容能够非常多,包括各种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资源的合理配置等,下面介绍福建省生态环境建设经济投入的组成部分如图1。(2)要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加大投资规模,它的发展需要经济支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为了城市发展,不是单纯的谋利益行为,而且投资回报效果不是很明显,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现。要发展福建省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结合区域特点进行开展活动,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工业发展、城市规模等采取有效措施。政府投资建设生态环境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然后评价各项建设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判断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的合理性。下面介绍生态、社会效益以及国家建设该项目所获得的效益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如图2。(3)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存在很多动态因素,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建设时间进行调整,计算出投资与效益情况,可以采用现价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确定合理方案。
1.2指标结构图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它分析沿海城市的特点,然后综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规划目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如图3。
2对策建议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需要注意各方面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就可以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①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合理使用资源,资源不是无限的,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环境,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建设同样非常重要。②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需要注意对环境的伤害,环境污染一般都是人为行动造成。要实现协调发展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使用,让资源发挥其价值,杜绝浪费行为,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掌握方法。分析福建省生态环境建设经济指标体系,可以采取有效措施。
2.1合理利用经济资源
2.1.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合理配置资源的使用可以把法律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保障,现在国家出台了很多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就是希望可以改善目前现状。有了法律保障,可以监督建设工作的情况,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或工厂,可以加大管理力度,让他们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工业污水的排放、废气的排放等。同时可以宣传生态环保意识,对于城市生活中的污染,可以通过给居民讲解污染的危害、对环境的破坏等,让他们在生活中注意各种问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监督工作,严格要求各大企业重视污染问题,发现不良情况,加大惩罚力度。生活中的垃圾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可以研发绿色环保产品或者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的消费品,这样也可以在一点程度上降低污染情况。2.1.2规划发展方向合理规划城市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到经济和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事先制定计划,同样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制定计划。要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需要制定完善的发展目标,什么阶段做什么,目标是用来指导和监督计划实现情况的。在发展福建省经济的同时要对生态环境采取保护措施,做到发展、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福建发展规划内容包括土地、水的规划,资源、能源合理使用,工业造成的污染处理,绿化建设等。2.1.3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和气体,经过国家检测达不到要求的企业,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造成的污染问题。国家鼓励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各种资源比较丰富,可是无节制地使用和浪费现象,最终也会使得资源供不应求,这要求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注意方法,根据福建省各企业的特点采取改善措施。例如有的企业产生的废物可以循环利用。自身企业不能使用,可以给其他企业使用,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可以采取设备处理污水,然后再循环使用,生活中可以鼓励城市居民注意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处理。还可以把城市与郊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城市资源合理应用。
2.2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治理
2.2.1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绿化建设是生态环境主要内容,它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问题,美化城市。(1)公路交通两旁和郊区绿化;(2)城市住宅区加大绿化;(3)在河流等地区进行植树造林;(4)主要基础设施场所绿化工作。福建省大面积发展林业,截止到2013年底,建成的风竹林面积就达到50万hm2,工业材料基地达到70万hm2,森林公园80多处,还重点保护自然景区、滨海湿地等,福建省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福建省生态环境发展良好,还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水产养殖、生物公园。2.2.2转变福建当前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需要立足具体情况,福建省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根据现状进行调整。(1)鼓励农业发展,福建省的农业发展迅速,而且种类很多,由林业、畜牧业、水果、水产品等,加强对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2)福建省的传统工业存在污染严重情况,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改善。主要的工业有火电、石化、建材等工业,而且资源比较丰富,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3)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也占有很大比重,要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把福建省各个行业结合起来一起发展,形成一条综合发展的道路。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应用先进技术为各行业服务,处理好经济和环境之间的问题,提高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
2.3生态环境建设方案
(1)综合各方面的指标情况进行对比,确定城市生态环境投资建设的主要项目。(2)分析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各项目情况,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开展项目建设,例如有的项目时间比较长、效益不高,有的项目投入超过实际预算投入等,都需要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建设。(3)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需要分出建设的先后顺序,主要根据项目的回报率、贡献率和项目具体情况。(4)根据投入和效益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把效益和贡献率最佳的项目优先进行建设,其他项目根据难易程度和其他情况进行分析建设。
3结束语
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 水库 水生态环境 建设
1 前言
在地球上,水是人类社会生存所必须的物质之一,是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决定地球上的生物能否生存的决定性条件,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地要素。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由水的参与推动中实现了整个世界物质循环的进程。人类社会经济的调整发展,使得人类的数量不断的在膨胀,人类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也在迅速的拓展。人类对于大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对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自然资源的破坏力也在增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生态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人类在利用水资源的时候,往往缺少长期的战略眼光,只考虑眼前的水资源需求,往往牺牲资源和环境,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建设需要,对于生态环境的平衡问题没有长远考虑。没有采用发展的眼光来使用水资源,造成了环境的恶性与生态的失衡,影响破坏了水环境和水生态。当前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受到严重的威胁,主要表现在植被退化甚至死亡,以及河道干涸断流、河床淤积堵塞等问题,湖泊垦殖萎缩,湿地面积减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水体污染严重,土地荒漠化等生态失衡与环境恶化问题。已经改变和损害了地球整个的生态系统,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加强水库水生态环境问题已被提上日程。辽河是我国的七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积21.96万平方公里,全长1345公里。光头山发源于河北省的七老图山脉,流经河北、内蒙、吉林和辽宁四省区,经盘山注入渤海。从辽宁省境内福德店开始,称辽河干流,全长516公里,流域面积6.45万平方公里。这里是我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对于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举足轻重。但是辽河中下游地区防洪标准偏低,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工程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要积极调整思路,改变传统的治水理念和方法,要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理念及方法的积极转变,构建起水库的良好水生态环境。
2 石佛寺水库枢纽建设及水生态情况分析
石佛寺水库生态建设主要是建立起蓄水试验应急防护及荷花种植二个工程,主要的功能划分明沈公是路以上至原西小河道为林草绿化区为,在明沈公路以下至泄洪闸为湿地生态区。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主副坝林台、库区整平、人工岛修建、水道开挖、野生柳树保护、林台人工岛绿化、水生植物栽植等项目。工程涉及库区面积22.6平方公里,蓄水水面面积16.13平方公里,蓄水库容1882万立方米,蓄水位46.2米,涉及坝段长13.67公里。工程完成土方填筑与开挖量230万立方米、栽植树木15.58万株、栽植荷花1522亩、栽植芦苇2197亩、蒲草430亩、种植苜蓿草6600亩。该工程的实施,使辽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辽河水质得到了有效净化,确保各种水生植物和鸟类在库区繁衍栖息。在生态水库的建设中要注意保证水库功能的发挥,做好水体水质的保护工作,确保水库功能的发挥,在质和量上保护好水库的水质。水利部门要加强对于水环境质量监测,对于水质进行及时的检测,保证水质达标。
3 保护水库水生态环境的措施
3.1 保护水库水质,必需加强生态维护和修复
要做好水库的水质保护工作,需加强生态维护和修复。可采用湿地保护的方式来加强水库保护,如采取措施禁止围汊养殖等缩小库面的行为。在水质较差的水库,有一些在沿库周边围汊用于养殖的行为存在。围汊养殖缩小了水库的面积,同时由于库汊养殖主要是采用投肥养殖的方式,极易对水质形成污染。要保护好水库水质,促进水库的水生态环境建设,要及时的拆除库汊,加强湿地的改造工作,通过对入库河道、河口进行综合治理,采取生物控制的方法修复,因地制宜的进行改建。如将湿地与公园的建设结合在一起,形成景观效应。如在水体较浅的水库,通过栽植浮水植物对水面进行净化。如在水库消落的区域可大面积种草,以释放大量溶解氧。同时放养草食鱼类,以加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因此,库边生态修复的难点,是要正确的处理好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2 要做好水库集雨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水库集雨区做好水土保持非常重要,可确保干净的清水进入库区,因此要树立起保护水土的理念,做好蓄截拦灌排的优化配置工作,相关部门要做好周密的安排,在工程布局上做好工作,确保各项措施的综合运用。
3.3 要在政策上做好支持工作
水利部门要切实的做好水库生态环境建设,担起建设重任,采取有利的措施,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水库的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要特别重视水库水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按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切实的做好生态环境建设。按照科学的方法治水、依照自然规律治水,从长远的利益角度考虑,从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考虑。重视水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要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从大局出发,改变原有牺牲生态环境追求局部利益的观点,改变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短视的经济建设模式,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与水资源。在此过程中通过部门间协作的加强,来强化社会监督工作,同时让公众到水库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来,共同促进水库水生态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昌明,何希吾.21世纪中国水问题方略[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夏军,朱一中.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J].自然资源学
报,2002,17(3):262-269.
[3]黄奕龙,傅伯杰等.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3):580-587.
[4]况琪军,等.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除藻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 2000,24(6):655—658.
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水利工程 生态环境 影响 评价
引言:
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不仅为人类提供着必要的食物、药材以及其他生产生活必备资料,同时对于实现水文循环、净化空气以及抵御自然灾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产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水利水电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大坝的建设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水利工程的成功建设,满足了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者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加剧,倘若不对这些影响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因此,如何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正确评价,成为了降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环境与生态造成破坏的关键。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生态系统,主要内容是针对生态系统在人为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进行评价。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系统评价是为了更加准确的了解水利工程的施工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和变化,以便于对价值得失进行评估。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设水利工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和调配地表水以及地下水,以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完善的水利工程可以有效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能够对水量进行合理的调节与分配,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尤其是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兴建,不仅可以解除调水地区的洪涝威胁与地区性生态危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建成,有效解决了南涝北旱的农业灌溉问题。再如我国黄河小浪底工程等利大型蓄水库的建立,既能够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又使库区内空气湿度有所增加,大大改善了周围绿色植被的生长环境,为绿色生态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水利工程固然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由于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种种自然条件的制约,导致其工程量较大,对于自然的破坏作用也在增加。跨流域调水这项工程对于调出水地区的生态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于农业来说,可能会破坏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另外,调水工程的输水渠道或多或少会渗漏,这会使两岸的地下水位太高,造成渠道周围的土壤出现大面积盐碱化或沼泽化现象,有些坡地会因为土壤中含水量过高而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等自然灾害。大型蓄水库的建成,使大量水体聚集在一起,容易造成库区内地壳的地应力发生变化,地质结构发生位移,为地震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自然进行一定的改造,极易造成原有水系内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甚至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原本的食物链,严重的可能引起瘟疫等灾难,造成生物物种的灭绝。有些大型的水利工程会改变原有的水文条件,影响着水温与地下水质,导致居民大规模迁移,并向同一个地方集中,使城市的发展迅速,可用的耕地面积日渐减少,不利于我国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
二、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评价技术
我国现代水利工程的建成,对于防洪、航运、发电、农业灌溉、养殖供水、居民日常用水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对工程所在地的上下游生态环境、全流域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就是指对兴建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可能对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造成的近期或长远的影响而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使有利影响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不利影响得以改善或消除。同时,客观正确的评价也为是否兴建这一水利工程提供可靠依据。
1.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1列表清单法。这一影响评价方法于1971年由利特等人提出。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可将环境参数于开发方案列在一个表格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工程兴建过程中可能会对哪一种环境因子产生影响,并把这些影响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这些类型列成一张表格,并对这些影响的好坏进行比对与评价,从中鉴别出不同施工阶段可能产生的有利或不利影响,最终形成科学的评价等级。
1.2图形叠置法。这种评价方法使用起来比较简单,便于作宏观分析。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将一套环境特征图叠置起来,形成一张直观的复合图,用以表示工程所在地区的特征,以便在施工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判断受影响的环境特征以及所受影响的相对大小,以此来预测和评价某一地区是否适合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并提供最适宜的地点以及路线。
1.3矩阵法。这是一种常用的系统综合评价法。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将可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列上,形成阵列,使各项效应对环境的正负影响按照不同等级显示影响的程度,结果一目了然。一般来说,使用矩阵法对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还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2.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在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一般会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影响评价模型并获得权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主要有: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系统分析、数据收集与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模糊综合评价等。在影响评价模型建立完成后,即构成清晰的层次框架。对于水利工程来说,一般将总体生态环境作为最高层次的评价对象,将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两个子系统作为第二层次的评价对象,将组成环境的地质气候、水位水质、经济人文等要素作为第三层次的评价对象,将环境因子作为最低层次的评价对象,如下图所示。
图1: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这一层次框架即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它综合反映出工程的建设对于生态环境影响的物理量,使工程的施工具有科学性与完善性。层次框架建立完成后,根据这一层次构造进行单排序或总排序,并判断如何构造矩阵。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为:第一,进行三级评价,用以确定次准则层数据;第二,进行二级评价,得出准则层的具体数据,需要注意的是确定对象集、因素集以及评语集的评价过程要与三级评价过程相同;第三,进行一级评价,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要致力于如何将这些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力求保护与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任何一项水利工程从本质上来说都应该是生态工程,即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不能为实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方便去破坏生态的平衡。水利部门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理念,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问题,促进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海云.王振华. 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研究.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09)
[2]. 王纪宝.迟永久. 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科技信息. 2011(19)
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坝;滹沱河;影响
1引言
在我国目前的水力发电事业发展中,建设水坝就是为了能够蓄水并应用水力发电。然而在实际水坝建设中,也应该考虑到水坝建设对当地河流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优化水坝建设及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避免因建设水坝引发河流生态环境破坏问题[1]。建设水坝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也会促进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是把“双刃剑”。以滹沱河为例,当前水坝建设对于我国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不仅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这一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生态环境保护人士的广泛关注,故而在实际建设水坝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2]。滹沱河是海河西南支子牙河一条比较大的支流,同时也是石家庄市的主要河流之一[3]。滹沱河主要分为南北两岸,其北岸部分从行洪治导线开始,一直到北岸的大堤,为保护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已结合现状建设大量的果林、用材林,形成以种植密林方式为主的生态防护带,面积约319.1公顷。然而,在实际滹沱河大部分流域内,虽然当地政府一直在制订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方法,但基于水坝建设对滹沱河流域大体生态环境的破坏现状,仍需要优化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护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4-6]。在滹沱河流域的水坝建设中,由于水坝的拦截,使滹沱河流域地下水的水位在不断下降,并形成区域内大漏斗景象,恶化滹沱河流域的地质生态环境,从而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平衡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不仅是要对滹沱河流域水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同时也应该理顺水系关系,实现对滹沱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达到水坝建设兴利除害的目的。
2建设水坝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对滹沱河流域地表水的影响
滹沱河原本是常年性河流,据历史资料中记载[7],在明正德元年间一直到清同治十三年间,滹沱河发生多次水灾。并且,关于昔日的滹沱河,雨季滹沱河的水域就能够达到一望无际的状态,而到了旱季,滹沱河流域的沙洲也呈现出一幅浅滩罗织、轻舟横渡的景象。而如今,国家投资在滹沱河的上游修建岗南水坝和黄壁庄水坝后,基于建成水坝联通石津干渠,导致滹沱河黄壁庄水坝下游段变成不行洪的干河滩,也只有在特大水年,水坝弃水时,该段滹沱河流域的河道才会有水。水坝的建设导致滹沱河部分的河流湿地也渐渐演变成为河滩沙地。并且,由于水坝作用的影响,滹沱河部分河段的河流,也变成一段一段的污水河,河流周围的居民对此是苦不堪言,也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不良影响;滹沱河河道断流干涸,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并且滹沱河两岸土地也在沙化,植被树木稀疏。由于建设水坝,滹沱河流域的水源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滹沱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污染,不仅会影响农村饮用水安全,也会导致河流流域内大面积的耕地减产。在不同时间内遥感检测滹沱河流域的地表水分布情况[8],数据内容如表1所示。在滹沱河流域内建设水坝,减少了滹沱河流域上游水对下游地下水的补给。在滹沱河建水坝之前,一部分滹沱河的河水渗入到地下,少部分的水留在空气带之中,大部分的水则直接补给下游的地下水。在滹沱河流域建设水坝后,不仅截住了上游地表水往下游的流动,也截断了上游地表水补给下游地下水。并且,在有些水坝建设过程中,应用垂直防渗处理,也截断了向地下水渗漏的补给途径,导致滹沱河水坝附近的地下水位下降。针对滹沱河石家庄段,在1960—2014年,其浅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9],如表2所示。
2.2对滹沱河植被分布的影响
在滹沱河流域修建水坝,导致滹沱河流域内植被分布面积不断减少。因为建设水坝会对滹沱河流域的地表水产生影响,导致流域内的地下水位下降,从而使滹沱河流域内的草地、林地退化,植被分布面积也不断减少。大坝的建成搅乱了河流的侵蚀和沉积地质过程。它拦住了上游入海的沉积物,将本不属于海洋的下游沉积物带进了海洋,沉积成为三角洲。由于筑建大坝之后,河流的流速在下游加快,河流的下蚀作用强度增强导致下游河谷加深,河谷的沉积作用平衡被完全破坏。由于河流基本无负载,沉积作用微弱,无法形成心滩等河谷中的沉积作用产物。在下游的末端,松散沉积物沉积,沉积作用加强,但没有上游的沉积物补充,造成了三角洲上游的水土流失,滹沱河流域的河流入海口三角洲衰退,植被被吞噬。并且,在水坝排水时也会产生人为脉冲,致使那些依赖周期性洪水而生存的植物由于种子萌发时间上的错误而不能在特定的时间内发芽,从而导致滹沱河流域植被不断退化。
2.3对水文的影响
在实际中,修建水坝会导致滹沱河河道流态发生变化,使滹沱河河流与上、下游水文特征发生改变。修建水坝,将会彻底改变滹沱河原有的自然季节性流量转变模式,从而消除了水文出现的极端变化。在滹沱河修建水坝,还会引起滹沱河流域内的河水温度、河流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切断滹沱河流域内生态网络间的联系,使滹沱河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在滹沱河上游建筑大坝之后,由于水坝蓄水,水面上升,纵坡降减少,局部侵蚀基准面抬升,河水流速减慢,下切作用减弱,流水侵蚀减少,搬运速度和能力减少减弱,泥沙无法带出,河流的沉积作用增强,导致泥沙在水坝底部形成沉积,形成一个回水的三角洲。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三角洲也会朝着水坝的方向渐渐产生递升,导致泥沙的颗粒逐渐变细,使水坝逐渐淤浅[10]。湿地及沙地面积变化,如表3所示。在下游,由于源头提高以及上游沉积作用增强,河水几乎不带任何负载,下游地区平原的泥沙量减少,造成下游被海岸侵蚀。由于负载少进而导致河流活力增加,下蚀作用增强,河流下切的深度会增加,原下游河床内松散的沉积物会被流水侵蚀而使河谷加深,下游平原可能会变得更加的崎岖不平。
2.4对滹沱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实际中,修建水坝会改变河流流域内上、下游的水体,阻断河流流域内生物运动的天然廊道,因此,建设水坝会使得河流流域内的生态系统紊乱,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不仅会使水坝河流流域内的水生动物种类减少,也会使鸟类生物种类减少。孙砚峰等[11]等人在其研究中,采用样线法于2008年9月~2009年11月对滹沱河中游湿地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217种,隶属于16目52科。其中,候鸟(包括旅鸟、夏候鸟、冬候鸟)169种,留鸟46种,迷鸟2种;优势种26种,常见种69种,偶见种122种;古北种148种,东洋种23种,广布种46种;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30种。在进一步分析后表明,任何一种生境遭到破坏都会对该地区鸟类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并且,修建水坝的过程中,会改变滹沱河沿河流分布陆地的生态系统结构,转化滹沱河流域生态的传统分布格局,从而会严重影响滹沱河流域内依靠这些生境生存的哺乳动物与鸟类,降低生物多样性。在修建水坝后,也会淹没滹沱河流域原有的河滩,从而会导致滹沱河流域内原有的甲鱼、乌龟等爬行动物失去原有的产卵场所,导致当地的龟鳖数量越少。
3致使水坝建设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3.1技术因素
我国水坝建设技术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在实际中,因技术问题的存在,导致水坝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缺乏建筑材料,并且相关水利建筑技术也比较落后,因此在水坝建设中较少使用建筑机械修建水坝。正是由于技术的制约,不仅没有合理设计河流开发规划方案,也导致我国水电事业发展受到制约。如今,我国早已突破技术制约,技术制约情况早已不复存在。但在实际中,还应该运用科技的方法设计建设水坝,才可降低水坝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3.2资金因素
滹沱河流域的水坝建设还面临资金方面的制约。在水坝建设中,由于水坝发电投入十分巨大,且水坝项目设计、施工及运营方面,还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导致水坝建设工程的效益回报时间也在不断延长。因此,在水坝建成后,获得水坝建设效益资金的时间较为延后,也就不能在水坝建设早期,运用效益资金做水坝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导致水坝建成后一直到获益之前,其水坝区域河流的生态环境一直处于恶化状态,不利于水坝区域的河流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工作。
3.3生态因素
在实际中,基于社会角度分析,修建水坝利国利民;而基于生态角度分析,则百害无一利。建设水坝是发展水利发电事业的前提,纵观当前我国的水电发展事业,不论是“怒江水电开发”,还是“三门峡大坝工程”,这些项目均对当地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虽然这些项目建成后得到的水电效益不容忽视,但是,这些项目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应该被忽视。因此,针对滹沱河流域的水坝建设问题,要想更好解决建设水坝对河流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对策,应调整生态限制,优化应用先进的生态保护决策,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出发,在建设水坝过程中注重环保,最大限度降低水坝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4优化制定保护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措施
4.1合理制定水坝建设规划工作
虽然建设大坝会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同时也有一些优点,因此针对滹沱河流域,在建设水坝过程中,应该针对这些难以回避的不良影响问题,合理设计水坝建设规划工作,使建设水坝不会影响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大力发展滹沱河水利,使其发挥积极影响。虽然如此,也应该在水坝建设中,权衡利弊,优化转换水坝建设观念,尽量降低水坝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水坝建设会引发较大的河流生态问题,与此同时,水坝建设又可以提升我国对水资源及水电的开发利用率,因此修建水坝依然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建设水坝过程中,为降低水坝建设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在科学可靠的水坝建设规划下,有效利用建设的水坝,实现防洪、用水调度功能。同样,在水坝建设完成之后,还需要在水坝运行的过程中,分析水坝对滹沱河河流及水坝周边水文环境、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正视生态环境变化问题,找到解决对策,缓解水坝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水坝也可以改变河流流势,还可以改变水量对河流、河道、河床的冲刷,避免发生水灾。在建设水坝中,合理设计水坝建设施工方案,不仅可以降低诱发水坝周边地质灾害(地震、崩岸、塌陷)几率,也可以降低水坝建设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应该注意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进一步加强水坝建设规划工作,科学化、人性化做好水坝建设的前期规划,把建设水坝以及水坝运行对滹沱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维持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水坝建设规划前期,可以认真做好生态评估,分析建坝对生态带来的影响。在水坝选址时,可以根据滹沱河不同表3滹沱河湿地及沙地面积变化情况河流、不同河段的实际情况,对河流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积极做好生态补偿。制定科学严格的水坝建设操作方案,在滹沱河流域的水坝建设中进行合理、科学、规范的施工,使水坝建设不会对滹沱河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恢复性破坏。
4.2做好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在人们修建水坝、通过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一定要学会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尽可能减少建设水坝对滹沱河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建设水坝,也应该分析水坝对流域内生态价值带来的损失,避免因水坝建设对滹沱河生态环境安全带来得不偿失的负面结果。在实际中,科学合理的规范水坝建设工程,降低水坝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不仅可以保护河流生态环境,也可以改善及维护传统的河流周边生态环境失衡局面,发挥积极影响。水坝使水力成为一种清洁强大的动力和能源。针对滹沱河流域建设水坝中,降低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利用水坝调控滹沱河的河流流量,缓解和预防滹沱河流域发生旱涝灾害。通过建立水坝,还可以改善周边河流生态环境平衡,对干旱地区带来水资源补给,将洪涝地区的水资源转化到干旱地区,在改善水坝周边农田环境中水资源的平衡状态中发挥重要作用。故此,在滹沱河流域内,在水坝修建完成后,也应该及时对滹沱河河流及滹沱河周边的水文、生物、水环境等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分析,并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对滹沱河流域生态进行补偿性恢复,以保证滹沱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具体而言,既可以在滹沱河流域大力建设生态湿地,又可以在滹沱河流域的藁城、无极、晋州、深泽等地,利用现有河漕及水坑,恢复水生植物,完善生态修复措施,以降低水坝建设对当地河流流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4.3做好滹沱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
在治理水坝给滹沱河流域带来的水污染方面,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可以全面清理排污源。围绕滹沱河下游排水的正定、正定新区、藁城、无极、晋州和深泽进行综合治理,控制排入滹沱河的水质。其中,重点是封堵入河排污口,除污水处理厂排口外,其他排口全部封堵;清理河道内垃圾;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新建2座、升级改造4座,实现沿途城镇污水全部得到有效处理,处理标准达到一级A。扩建长安、藁城、无极、深泽4个区域的污水收集管网,尽可能减少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生活污水;开展滹沱河下游两岸面源环境综合整治,杜绝污水直排、垃圾随意倾倒等污染隐患;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阻止罐车向滹沱河流域倾倒污染物或偷排污水的行为,保护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其次,可以治理河道底泥和污水。在滹沱河流域的藁城、晋州、无极和深泽入河排污渠,建设预处理设施,投加新型复合高效水处理物化凝聚剂的方法,可以快速凝聚、分离溶存在污泥中的有机或无机类污染物,螯合固定重金属和部分有害盐类,治理河底污泥,通过物化剂再次降低污水处理厂排水浓度,确保入河水质达标。
4.4强化政府部门保护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作用效力
政府部门在保护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中,也应该加强对水坝建设下滹沱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力度,可以合理规范滹沱河流域的水坝开发、利用工作,并强化实施开展关于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活动,促进滹沱河流域能够产生生态修复能力,降低水坝建设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的影响。政府部门可以制定《滹沱河流域忻州段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草案)》,通过立法,采取一些综合性、系统性、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坚持在建设水坝过程中实施节水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以自然修复为主,结合人工措施,通过工程措施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自然修复,用人工修复促进滹沱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使滹沱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政府部门在每年滹沱河汛期发生强降雨后,当地的水文局应该从降暴雨开始时,加强对滹沱河流域行洪水质监测工作,及时开展降水、滹沱河的洪水以及水质状况等雨水情信息的搜集整理,为滹沱河水坝行洪调度提供参考依据。虽然目前我国的水电事业获得稳步发展,但是仍需不断加大水坝建设力度,才可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水电实力。因此,针对滹沱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为进一步缓解水坝建设产生的不良影响,应该增加国家在水坝建设方面的投资,缓解水坝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困难问题,有效克服滹沱河水坝建设中的技术、资金制约,确保水坝建设能够符合河流生态环境保护需求。
5结论
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林业;效益评价;策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的规模、城市人口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当然,伴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在得到极大的满足的同时, 也不得不面对与日俱增的各类污染、“热岛效应”以及自然灾害等的严重威胁。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如何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生态环境建设是解决这一严峻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在该背景下,笔者结合自己从业经验,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对当前我国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进行研究,同时对其发展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
1.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可概括为“位居主体,效益显著”。
1.1生态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
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维系生态平衡、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园林植物的应用,如公园、专类园以及森林公园等处处体现其重要地位。
1.2生态效益为主,多效益并存的体系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生态效益方面,如固碳释氧、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减噪等;经济效益方面,林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旅游收入以及生态节能所带来的间接收益;社会效益方面,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的应用,可为市民或游人提供休息、交流以及释放自我的空间,以达到缓解压力、增强身心健康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结构的改进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启动啊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
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是一个应用理论,也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实际上这是全球公认的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现今而论,国内外大都集中于对相关效益的研究,对该问题的评价鲜有问津。笔者认为,针对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2.1准确核定评价内容
如上文所述,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效益凸显,而就评价内容而言,应包含改善小气候效益、水文生态效益、森林游憩效益以及林业生态工程经济效益分析等等。
2.2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
2.2.1体现综合效益
森林系统效益体现主要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三大效益是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当树立的主要目标,在效益评价中要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围绕三大效益确立投入产出利率、投资回收率、内部收益率[1]等主要指标。通过上述指标的全面系统的分析,能够正确反映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和内涵。
2.2.2定向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为了力求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客观性,评价中要掌握定向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不仅要针对某一特定目标,而且要从质量、数量以及时间等方面进行多因素评价。有时在直接评价中也会遇到一些待评因素或指标不好预测、定量或计价[2],这时就应当以现有的资料为基础,从其侧面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2.2.3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为追求评价及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我们要从多角度进行比较。从系统本身而言,要对其不同阶段的效益评价;对不同系统而言,还要对相同阶段的进行比较。因此,只有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才能如实反映其现实状况以及系统发展趋势。
2.2.4与发展规划相结合
通常,在评价时往往把整个项目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也就是项目基期、项目执行期和项目后期阶段,这样评价结果会相对准确、客观。
3.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发展对策
随着生活的日益富足,人们逐步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城市环境的优劣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我国主导文化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很少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和相关文献分析。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3.1林业与城市建设规划同步
林业建设与城市发展步调一致:现代城市建设中,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为导向。城市建成区建筑密度比较大,是人们工作、生活比较集中的场所,应保留部分廊道或斑块;城市,往往是人们游憩、休闲等场所(崇尚自然的回归),因此,在规划时,除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廊道外,还要在其附近人工营造相应斑块,以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凸显“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此外,城市内外的廊道要注意有机密布与衔接(嵌块体),这样有利于增加绿地率,进而构成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3.2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多学科同行
林业建设的主要要素是植物,而植物又是有生命的物体,因此,在建设中要严格遵循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同时要以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学等多学科作为指导,兼收中西方文化,注重造景艺术,达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益的城市森林系统。此外,城市中的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也在不断演替,我们还要根据其变化特点适时进行林分改造,通过人为的方式促进其向地带性植被类型演替,形成稳定、多层次的生态结构,进而提高三大效益。
3.3其他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尽量减少硬质景观(地面铺装、建筑物、构筑物等)的应用,以提升城市人均绿地率为主。出增加绿地面积之外,还要尽量考虑绿化用地面积的有限性,要通过先关技术,采取复层混交种植模式,即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模式。此外,还要充分优化城市绿化或造林植物资源的选择,要根据城市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注重乡土植物、抗性树种的应用,关注森林结构优化等等。最后,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还要从源头上真正重视起这项艰巨的任务;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全民参与林业建设的意识。
4.结语
城市生态与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必定能创造宜人环境,确保我国林业的健康、良性可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 规划设计 生态性原则 保护环境 绿化 节能
随着人类不断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不断恶化,保护环境的形势也变得越发的严峻,作为对环境改造最为直接的景观设计中,对生态性设计呼声也越来越成为设计界的主流呼声。对生态性设计的呼声也越发成为了设计界的主流呼声。但是也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进行生态性,并且还要考虑如何在进行生态性设计的同时保留原有的生态的功能与文化的特点。
一、规划设计的生态性
在景观设计中,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亲和及绿化等方面。西方绿色研究提倡市内绿色的景观与室外自然的融合,内外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也将成为景观的一部分;然而景观则是对自然的改善和提升。景观规划第一方面将取代拥挤的、污染严重的、混乱的、充满凶杀的城市,第二方面也将代替荒凉的、未开化的山林。它给人类带来的不是一时的视觉刺激,而是长久的精神愉悦,更具有着持续不断富于创造性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原则还应要该体现在节约上。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扩张迅速猛烈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如何突破传统的城市扩张模式和规划编制方法的诸多弊端,与如何协调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景观设计的规划与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性的意义。
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个新兴的词汇还是规划的理念。生态环境建设不但要高水平和高质量地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还要精心做好生态环境设计。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生态的系统,同时我们也必须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达成协调及统一。
现代规划设计与传统规划设计相比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要和谐性的规划自然要与人共生,要做到人类回归于自然,亲近于自然,自然融于环境,环境融于自然;同时还要营造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和需求的环境,要富有人情味,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更要呈现出繁荣、生机与活力。其二,可持续性生态的设计都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因此它能实现现代社会的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在能够取得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同时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快速高质增长;把自然环境作为公共资源得到持续利用。其三,整体性生态环境它不只是单单追求环境美与自身的繁荣,而是要兼顾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的整体协调发展,社会环境生态化不只是某一方面的生态化,而是社会环境整体上的生态化,从而实现整体上的生态文明。因此,生态环境的建设将会逐渐的改变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环境的污染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低污染等有效管理,为社会环境带来强大的动力。
二、建设生态环境的内涵特征
作为环境生态休闲的空间载体,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它不仅是生态休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更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趋势与发展方向,能否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休闲环境,生态化建设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环境生态性的科学内涵在于:
1、充分的利用绿色植物,发挥植物的生态的功能与调节生态的平衡;
2、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我们要提高艺术水平与文化品位,提高游览的观赏价值,提高社会的公益效益,提高保健的休养功能,做到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休闲与娱乐需要,还要提供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3、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群落;
4、以有效的绿色屏障和隔离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也是规划设计景观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生态休闲环境关键规划关键设计
生态整体的规划设计方法与传统规划方法是不同价值观体系下的规划方法,因两者倡导的价值取向就不同,两者决定了规划的思想、内容、技术、程序等方面的不同,并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观。生态环境是一类极其复杂的复合系统,其中各种社会、经济、自然因素通过各种功能流和反馈关系结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时空网络,系统思想将生态环境看作是一个功能整体,而不是组分间的简单关联。
2、综合观。规划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安全。生态环境的规划不再局限于物质规划,并改变其原先的统治地位,而融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等规划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规划。
3、区域观。生态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城乡结合的区域概念,规划必须以其立足的更大区域范围为基础,并把城乡、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间层次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思考研究和共同的行动,如规划应考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4、开放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全过程接受社会公众参与,体现民主和追求社会公正的规划准则,不仅仅是规划制定过程中,在规划实施、管理、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同程度的参与机会。5、动态观。以静态的蓝图为手段的所谓“弹性规划”、“滚动规划”来解决不断变化的实际问题也是困难的,不能单纯从规划层面上找出路,必须将规划和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才有可能解决,只有规划、建设、管理形成有机互动的持续过程,才能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四、结语
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是绿化与节能的完美结合,既能取得丰富的环境效果,又能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尊重生态法则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帕高.阿森西奥,生态建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