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1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现代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适应挑战的能力引起很多学科的关注。本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认为大学体育教学推动了大学生的智能发展、培养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了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健全了大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就业等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引发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使他们有积极的心态、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品质去走向社会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竞争的能力。本文通过体育教学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期理解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困境。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和谐,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健全和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并与社会同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决定着社会需求的人才的质量与要求,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适应挑战的能力是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杂志社和中国大学生网围绕涉及大学生心理困扰产生原因、现状及对策等10个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网络调查,近万名大学生进行网上投票。《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们的足够重视。[1]

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嫉妒、逆反心理、仇富、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这种危机主要来源于社会的外部环境,包括对未来的恐慌、适应能力不强、交际能力不足、经济压力、情感的缺少等等。其中,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处理情感问题能力不强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的原则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也正在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树立新的发展目标、加快改革的步伐,促使我们对体育教学的规律特征有了新的认识。大学的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之间是相互渗透的,[2]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遵循如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体育教学可以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但不能自发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差异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在体育课的设计、组织教学与教法等方面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学生的年龄、体质、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面临总体一致的要求与个体差异性的矛盾。作为体育教师要做到因学论教、创设个性发展多元格局,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就要注意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

3、交互性原则

交互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平等交往性、互动互补性、主体创造性、生动灵活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积极课堂参与起到促进作用。给师生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使学生和教师处于一种轻松快乐的锻炼、学习,进而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参与者。

4.综合性原则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为教学而教学,要尽可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师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中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作动态考查。

三、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力作用

大学生处于人格发展和成熟的新阶段,心理素质的培养相对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而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改善自我的人格结构。大学体育教学过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推动了大学生的智能发展、培养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了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健全了大学生的人格。

1、体育教学推动了大学生的智能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锻炼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强化,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3]

2、体育教学培养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体育运动具有降低紧张情绪、排解焦虑的心理的作用。体育运动所产生的运动愉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其次,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体育运动既鼓励人渴望和追求胜利,又培养人勇于接受失败。最后,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自我意识。个体主动参加体育运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

3、体育教学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体育教学以班级或集体形式进行,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这种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和互助的精神。

4、体育教学塑造了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大学体育课程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大多数都能很好地胜任体育活动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以进步和友谊为内容,便于培养人的坦诚、宽容、谅解和互爱等品质。

5、体育教学健全了大学生的的人格

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主要指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体育运动能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培养大学生具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另外,体育运动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大学生应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学不仅是促进大学生的智能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了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健全了大学生的人格。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建议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这一兼有健康、娱乐及教育功能的有利条件,完善自己的人格。建议体育教师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在体育课的设计、组织教学等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参考文献:

[1] 《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省略/show.php?contentid=5465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中学体育 体育教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现代社会的发展,面对新形势下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健康的人格,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一、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现代体育观是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现代健康观与现代体育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追求的不仅是中学生体质的增强和体育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而且还要促进中学生的心理与社会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中学生所面临、要应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由于中学生的学习、体育、经济等基础的不同,身心所承受的压力也各不相同,激烈的竞争压力,造成他们的心理疾病,如意志力、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都比较薄弱,精神压抑,焦躁不安,情绪失常等等。

二、体育教学在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当代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孤独、焦虑、愤怒、失望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甚至人格缺陷。

三、体育教学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使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能够使人们获得积极的心理效益。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直接,最自然,最积极,最容易调控,效果也最好。在篮球、排球、足球、接力、拔河等集体项目中,需要更多参与者之间的合作,需要审时度势的品质,恰如其分地体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将自己的荣誉和成绩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超越逞强的自我观念,使之改变孤独怪癖,不善合作等特点,当他真正适应与同伴交往,他会变得热爱集体,关心同伴。在游泳、溜冰、田径、体操、武术项目中,要求个人自我表现力较强,技术高,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正是由于全身心的投入会使人忘记了腼腆和畏惧心理。与自己比,需要他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超越自己的生理极限;与对手比,需要他有勇敢大无畏的精神,又要有急中生智处理意外局面的能力,他还要善于与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状态,不断克服对运动障碍及运动器械的胆怯心理,正确对待摔倒与伤痛以及各种失败给人带来的痛苦,继而达到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的目的。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是短兵相接,清净转瞬而逝,风云变幻莫测,它可以训练学生面对各种局面时,头脑冷静、思维敏捷、临危不惧等心理品质,使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个性得到抑制或克服,提高人的应变与快速反应能力。体育具有塑造人的心理品质,挖掘心理潜能,完善个性的作用。体育教学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体育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利用体育手段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自我调控的能力。长期参加体育活动会身强体健,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也会明显增强。体育锻炼同样可以增强人们对心理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体育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

2.关注个体差异。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家庭因素,二是社会,特别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在家庭里,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子女的方式,父母感情是否融洽,以及家庭暴力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在学校里主要是学习负担的压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来自家庭和学校的不良因素影响,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会或轻或重地出现心理抑郁、愤怒和失望等。这些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就可能产生心理疾患,影响心理健康。

作为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义不容辞,因此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不断探索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歧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该对他们进行区别对待,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不良情绪反应,及时、正确地引导他们克服不良情绪,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体育与健康这套教材中给我们一线体育教师明确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要求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要保持完美的状态。即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就给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本文探讨的主旨。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状况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碰到困难轻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爱慕虚荣,碰到挫折也较轻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还有因课业负担重,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所形成的无形压力,很轻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惧怕心理、依靠心理、强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还与家长、教师及社会的快速发展等有直接关系。如: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回避、恐惧心态,缺乏科学认识;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社会变革及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特别是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学生。

二、小学体育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从科学角度讲,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学校体育课程中蕴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见体育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小学体育课程的价值。

(二)现代学校体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增强他们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康、审美、生活、创造,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三、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都会随着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由于课堂上突发事件或意外导致目标没有达成,这样会让学生情绪产生震动,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二)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良好的体育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誉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树立和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兴趣。

3.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以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

4.体育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1)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情绪和行为。同样因为体育运动的群众性特征,它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2)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智力发展。身体好是头脑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3)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当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逾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能力,使受挫折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体育教育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作用

通过相关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趋势在随着年龄增加不断上涨。和国外的相比较,我国的学生心理问题显得尤为严重。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他的身体有比较直接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他的身体就可能会出现问题,而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直接从他的身体状况反映出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大家的重视,首先现在很多学校和家长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更加看重成绩,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经常忽视;其次就是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导致他们存在一些比较偏执的看法,这些情况都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出现异常。中学阶段对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了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1]

一、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得到全面发展

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想心理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必要的基础,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应该要健康和正常的发展。如果中学生能够长时间都坚持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就能够让他们的身体各个系统发展得更加健康和正常,这样才能够为健康的心理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体育是一种比较主动和积极的活动,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集中自身的注意力,然后去进行有目的的记忆、感知、思维以及观察,这样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需要对某项事物快速的做出判断和决定,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认知力。学生如果长期进行体育活,就能够让他们的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让他们可以更加快速的恢复自身的脑力。如果体育教育比较合理和科学,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以及想象力等都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这样就能够为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打下比较良好的基础。通过有效的体育教育活动能够让学生的情绪更加稳定、疲劳感降低,同时他们的性格也会变得更加开朗。[2]

二、体育教育能够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和锻炼

每一项体育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竞争性、难度以及相互的协作,每一个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都有比较明显的意志表现和情绪体验的感觉,所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吃苦、坚持以及顽强等精神进行培养,学生如果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以及竞赛,就能对他们的沉着果断、谦虚谨慎以及机智等意志品质进行培养,所以说在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体育教育是最好的课堂。在一些集体性很强的体育活动中,因为团队配合的要求比较高,而且体育运动本身的竞争性也比较强,难度很高,所以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出自身的身体机能、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相应的技术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等集体主义精神的过程中,也能让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强,让他们的心理发展更加健康。

三、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改善,让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很多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社会适应能力变得越来越差,而且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比较冷漠。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在一些团队合作的项目中还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配合,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就变得频繁起来,双方之间的友谊也得到了增强,同时对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学生在社会中也才能够更加的适应。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更好的丰富,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很多烦恼和消极情绪得到很好的缓解和消除。同时在体育教育中学生的责任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能够让自己去学会关心他人和尊重他人,用比较积极的心态去关心自身以及他人的健康。[3]

四、通过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的精神压力得到很好的缓解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任务比较重,平时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而且现在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他们也需要面对升学的压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就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在体育教育中,能够给学生带来快乐,通过体育教育活动让学生放松自己,缓解自己紧张和压抑的情绪,这样才能够去更好的面对平时的学习任务。[4]

结束语:

在中学教育中,体育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要重视体育教育,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然后结合着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来采取合适的体育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庆华,赵文凯,巩磊.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探讨[J].内江科技,2008,29(4)

[2]杨立波.体育教育对培育中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8)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5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美术教育的特点,认识到美术这门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在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道路上尽到最大可能的责任,从而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方针路线。通过我的教学经验,在美术教学中,科学性、灵活化都能够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美育教育中美术是它的主要培养方式,美术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心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而不是让他们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最终让不良的心理通过治疗和矫正趋于和谐,心智方面的各种潜能协调发展。

一、绘画艺术本身就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程安排有培养性地让学生们感知美,进而表达美。美术这门教育也就承担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成就健康和谐的美好心灵的责任。学生在学习绘画艺术的同时,使本身所具有的对美的天赋得到启迪与开发,对美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会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本能,这些都会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健康向上的艺术理念产生认同感,进而也会让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二、绘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

一幅成功的美术作品在绘画中就可以让自身的心灵接受熏陶。通过点线的流动、块面的铺展和色彩的渲染,学生会在自己一步步创造的理想世界中感受到新鲜和神奇,同时更能感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滋润。这是上天对于热爱艺术的人的厚爱。试想,当学生们带着探索的心情,张着好奇寻找的眼睛,让自己无尽的想象和满腹的激情在绘画创作中得到舒放时,他们的心理自然能得到舒缓和抚慰,不良的情绪也都能得到缓解,课业的压力给他们造成的紧张和抑郁,成长中遭到的各种困惑,心中的躁动和不安,都能得到一定的调节和平复。与此同时,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遵从美的规律重新认识大自然,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并赋予自己的认知,并表现出来,这些都能够让学生在以前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美感认知和全新的心灵感受。

小学美术的培养目标并不是让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把美术课作为一种手段,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自由的创作,自由的发挥,尽情的喧泄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美术教育应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合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要用儿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的结果不同,作品风格在小学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从艺术的角度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及良好的生活态度追求,有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作用。

三、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论对于学生将来从事美术方面的工作,还是干其他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绘画教学中应当注意每个学生的画作与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比方说,有的学生整篇制作的非常精细;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力丰富;有的学生可能造型普通,但色彩非常漂亮;有的学生态度认真,卷面整洁;有的学生思想活跃,见解独特……老师要认真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他们能够保持和加强这种表现方式,利用自己的优点和强项来增强他们能够自我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信心和能力。

四、在美术教育中加强训练学生的自控力

一个拥有健康心态的人,其行为是受自我意识的支配的,思想和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很好的自控力。但是,在青幼年时期,一些学生的行为不能自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这却给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做事情虎头蛇尾,只保持三分钟的热度。所以,美术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绘画产生兴趣,并让兴趣一直保持在整个学画的过程中。在课堂设计中,多加入“为什么”“你觉得怎么样”这种疑问句,让他们一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其中的感觉。学生在充满这种热络的气氛中很快就会对美术产生感觉,从而延长了注意力。同时,要安排固定的画画时间,当学生们画画的时候不能让其他的事情干扰到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在安静的空间里自然地进入绘画的状态。对学生在绘画时产生的厌倦情绪、应付差事的状态要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多用表扬的方式。而且课程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逐渐地延长作画的时间,让学生的自控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五、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美术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会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

结合以上几点,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尤其重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中,只有注重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这个社会才会出现更多的拥有高尚人格的成功之士。

农村小学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研究就是在认识两者在教育目标、途径、方法、内容上的 区别,寻找两者的交合,为教育教学过程达成两者有机结合提供理论依据,为其它子课题研究明确方向,奠定基础。-

1、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核心,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完善心理结构,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又是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的必要举措。

2、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达到完美境界的根本标志,人的素质的心理要素可以分为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认知是智力因素,后者是非智力因素也叫动力因素。智力因素通常倍受关注,但往往忽视动力因素的培养,导致至今尚未摆脱理性灌输的阴影。在教育中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一种促进人的机体和特质和谐提高的教育。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情感、想象、创造力等方面都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3、现代审美心理研究表明:审美会使人的各项心理能力处于一种极其自由的和谐状态,人的各项心理能力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补充,从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又能兼顾到整体而不损有机的统一。因此,美的因素不仅可以滋养人的知性,而且也哺育着人的品性,有利于形成人对事物的整体而敏锐的反应方式,孕育着人的自由创造的能力,并且在深刻的意义上造出完美的人格个性,而这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学上的最高要求。

人美的结构

从以上对人美结构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良好心理品质,本身就是人美的基础和条件;反之,当一个人心理品质有了缺陷,甚至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后,人的美也就失去了基础和条件。因此,培养学生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便是同一美育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初中英语;心理辅导;学困生;转化;作用

学困生学习欲望低,自信心不足,毅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他们感到学习困难越来越大,成绩偏差,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后进生的心理辅导结合起来,就显得十分关键。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分类推进

大多数学困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能够集中,不能及时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选多练,有时教师就用几句幽默的言语来渲染课堂气氛,重新唤起他们的注意,尽量用较短的时间达到最佳效果,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学困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教师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叫他们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当学困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微带笑容地说:“Very good”“Well done”“Good work”。等等。这样经常性的鼓励与肯定使得学困生开口的习惯慢慢养成。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鼓励下,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消除了畏惧心理,为了延长差生上课专注的时间,教师应结合课些游戏,教点英语歌曲,讲些有趣的英语小故事等,课堂上将尖子生和后进生搭配起来,采取集体,小组,双人,个别活动训练,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调节他们的情绪,让差生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在不断地参与锻炼中进步。

二、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聪明学生给予许多热情、器重和关爱;对调皮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予以轻视、冷漠。这样势必会加剧两极分化,加重学困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甚至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因此,课堂提问时,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心中有数,所提问题要有难有易,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只有从感情上、行动上对学生一视同仁,对优生和学困生在人格上平等相待,师生之间的情感才能得以沟通,才能形成一条无形情感纽带,这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

三、给学困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喜欢自我表现是青少年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学困生也同样具备这样的心理特征。教师应利用这一特征,给学困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进行表现。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又能极大地调动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他们不断进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踊跃表现自我 ,发挥特长。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表演简单的说话练习,哪怕开口能说出一个单词,一个句子,都应予以表扬。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困生参与进来:如口头作文比赛、英语习作比赛、英语歌曲比赛、表演英语对话、由课文改编的英语短剧、舞蹈汇演以及英语演讲比赛等等。此类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孩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使学困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不仅能大大激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广泛提高了他们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四、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

批评能使学生看到教师对他的严格要求,表扬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鼓励与信任。学生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十分重要;学困生同样如此。经常受到教师表扬与鼓励的学生会感到教师的爱,学生心理愉快,学习就积极。如:学困生回答问题有紧张、压抑、恐慌的感觉时,教师可以采用鼓励的方式:“Please don’t be shy!”回答正确时对他说:“Very good!”。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用夸奖、高亢的语调加以肯定,对于回答不上来的学生也不要批评而应说:“I’m sorry.But I think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等;同时也可用一些身体语言,如:耸耸肩,微笑,点头等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我们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批语上简单的写几个鼓励的词,如“Good!”,“Great!”“Never give up” “Come on”,也可以写一些类似关于心理教育方面的格言警句,如“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Nothing is the world is impossible if you set your mind to do it.”(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笨鸟先飞),对害羞的学生,我们可以写“Don’t be nervous,I believe you can do well.”等等。教师的作业批语可以鼓励和关怀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总而言之,英语教学活动既是传授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发展认知策略、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也是在特定环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认知”和“心理”两个方面的结合,充分重视学困生的心理诉求。增强学困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释放学习潜力,解决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这样教与学才可能有持久的高效率,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