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校园建设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校园建设现状

智慧校园建设现状范文1

关键词: 后赛会时期 高校志愿者 队伍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多次承办国际大型赛事、会议,我国组织志愿者参与大型活动服务已成为青年志愿服务中的重要内容。2013年、2014年南京市分别承办了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和第二届夏季奥林匹克青年运动会,在宁高校学生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主要来源,分别动员1.3万名和2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赛会的筹办与服务,涉及竞赛场馆服务、奥委会官员助理、语言服务、礼仪服务等方方面面。“奥林匹克运动事由富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组成,没有志愿者,要想组织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是不可能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对奥运会志愿者给予这样的评价,肯定了志愿者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发挥的巨大作用。

高校大学生参与国际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也成为他们人生中重要而难忘的一段经历,他们是一个光荣的群体,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志愿者们经过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洗礼,必然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特点

大型赛会主要指洲际、国际性大型专项或综合体育竞赛或会议。志愿者作为赛会组织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志愿者招募、培训、后勤保障等工作。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相较于日常青年志愿服务,因其专业性、重要性、规模庞大性的特征,使得配合其运作的志愿服务工作有相对应的特点。

(一)组织规范,团队化运作优势强。

以亚青会、青奥会为例,为保证最高效的志愿者管理,采用“馆校对接”模式开展志愿者岗位管理,即一所高校承担一个竞赛场馆或服务职能的全部志愿者工作。志愿者招募方案、培训内容、考核指标、激励政策均有统一的框架要求。各高校团委直接向组委会志愿者部负责,从高校团委借调专人担任场馆志愿者之家主任,全程负责志愿者团队管理,加场馆对志愿者的管理效力。

由于“馆校对接”模式决定了比赛场馆志愿者管理的团队化特点,一所高校的全部志愿者与场馆内竞赛服务团队、观众服务团队、后勤保障团队等职能工作人员相对应地组成了志愿者团队,志愿者团队内又根据各自服务的职能岗位划分为各个岗位小队。因而能够充分体现团队工作有组织、有纪律、有效率的特点,更发挥既团结一致求奋进,又你追我赶有竞争的良好工作状态。同时,团队管理按照树型结构搭建,围绕志愿者经理、志愿者之家主任两个核心,分别侧重外部沟通和内部建设,分工合理、责任明晰。

(二)培训体系完整,素质提升效果显著。

培训工作是志愿者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志愿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更是打造高素质志愿者队伍的决定因素。国际体育赛会的志愿者需要接受系统全面的培训,方能满足组委会对志愿者的各项要求。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在国际大型赛会志愿者培训方面已经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培训内容。

大型赛会志愿者培训以志愿者礼仪、技能培训、岗位实训组成培训体系,由专家指导授课,培训周期在两个月左右,其中封闭式集中培训时间1个月,确保志愿者培训工作的高质量。培训以竞赛服务为重点,使志愿者掌握所服务岗位相应的工作内容,成为合格的“技术助手”;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塑造志愿者友好、有礼、得力的气质形象,成为靓丽的“赛场名片”。

志愿者通过参与培训,不仅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方面得到了指导,还在人际交往、社交礼仪、国际交流、国情世情、世界文化、自我安全防护等方面开阔了眼界、获得了提升。志愿者一致认为,丰富的培训内容使他们受益匪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激励保障到位,凝聚力强士气足。

高校志愿者的激励侧重强调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在激励方式上更强调精神激励[1]。国际大型体育赛会的志愿者激励方式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除了优秀志愿者评选和奖励外,特色鲜明的志愿者激励物资是其区别于其他志愿服务项目的最大优势。激励物资主要由根据大赛标志、吉祥物、志愿者吉祥物等主题专门设计制作的志愿者服装配饰、文具用品、徽章卡片等,由组委会统一配发或由各场馆志愿者团队自行设计制作。激励物资的发放方式一般有时间累积型、目标达成型、项目突破型、先进奖励型集中模式,分别对应鼓励志愿者坚持完成一个阶段的培训或服务、实现某个阶段性目标、攻克某个工作难点及在服务过程中表现优异等情境。有计划、有规划地发放激励物资能够调节志愿者团队的工作节奏和氛围,提振志愿者士气和战斗力,以更好地完成服务任务。

同时,全方位的志愿者保障为志愿者开展服务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一方面确保志愿者服务安全,与志愿者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志愿者权利义务。另一方面保证志愿者饮食、住宿、交通有保障、得便利,使志愿者能够充分感受到组委会和学校的关怀,能全力以赴地投入赛会服务之中。

二、后赛会时期青年志愿服务管理的情况分析

国际体育赛事的承办会为主办城市留下内含独特的文化遗产,其中志愿服务遗产更是意义重大,对当地社会精神风貌有明显积极的影响。志愿服务遗产的内容包含成熟的志愿者组织管理模式、优秀的骨干志愿者、丰富的志愿服务文化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不因赛会的结束而消失,相反会长期存在,感染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使相关管理工作产生新的特点。

(一)志愿服务观念更新。

长期以来,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定位停留在“学雷锋、做好事”,开展义务劳动等浅层面。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缺乏系统认识,“体验式”参与、“一过性”参与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对志愿服务缺乏认同感。而校内相关部门或社会组织普遍存在将志愿者等同于免费劳动力的潜在观念,随手指派志愿者打杂帮忙的情况屡见不鲜,只注重对志愿者的使用,忽视志愿者的培养。经过大型赛会的培训、洗礼,社会、高校、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的观念被快速刷新。

首先,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增加。经过系统化培,大学生意识到要做好志愿服务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要成为一名合格志愿者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不断参与服务的学习和适应,才能满足志愿服务的要求。同时认同志愿者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以项目为导向的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发展。其次,高校、社会认识到志愿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重视志愿者队伍长期稳定地培养。

(二)高涨的个人自信与荣誉感。

国际体育赛会志愿服务的经历为志愿者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服务经历和参与高规格赛会筹办的宝贵经验,因此参与赛会服务的志愿者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志愿服务团队的认可空前高涨,对志愿服务的热情达到顶峰。特别是各高校往往会在赛后组织志愿者表彰、志愿服务经验宣讲等活动,一方面将赛会志愿服务文化向校园传播,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强赛会志愿者的服务动力和决心。在跟踪调查的志愿者中无论是否继续在志愿者团队工作都表现出了对志愿服务的巨大热情。

(三)重视志愿者专业化发展。

志愿者在大型赛会组织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再仅仅是秩序维护、场地管理等体力要求高、技术要求低的辅助岗位,在礼仪、礼宾、语言等技术要求高的岗位志愿者们也发挥着独当一面的重要作用。在竞赛方面的技术辅助岗位,志愿者们经过严格的培训甚至担任了具有较高技术要求并关系到比赛结果的重要岗位。这些事例让人们了解到志愿者是可以具备较高专业性的,并且能够承担相应的职责。提高专业技能强的志愿者在志愿者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和重视专业志愿者的培养是后赛会时期志愿服务的重要特点。

志愿者专业化的进程代表着社会对志愿者角色定位更加准确,也表明志愿者能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后赛会时期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管理对策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水平的指标[2]。大型赛会带给主办城市和国家的精神文化遗产需要被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志愿精神的传扬和发展,更离不开志愿服务的亲历者和管理者的付出和努力。结合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经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值得实践和探索。

(一)加强骨干志愿者队伍建设。

骨干志愿者是志愿者团队的核心,既是志愿者组织管理的金字塔尖又是志愿者精神的旗帜导向。选拔组建一支作风端正、工作能力突出的骨干志愿者队伍能够极大地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效率。骨干志愿者应该具备如下基本条件:强烈的志愿服务意愿和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首先要能够做好一名志愿者才能成长为骨干,有足够的志愿服务经验才能从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实践探索,要能够积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在团队内树立勇于奉献吃苦耐劳的良好志愿者品质;出色的表达能力,骨干志愿者在团队管理中往往扮演了服务方案的制订者、培训课程的讲授者、服务过程的监督者的角色,这些角色要求骨干志愿者能够将团队的精神准确地传递给志愿者并确保执行,要及时关注志愿者们的工作状态和思想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引导和调整,确保团队精神状态和服务状态;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并重,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仅需要长效性的管理和耐心长久的付出,还需要不断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志愿者的诉求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和内容,需要骨干志愿者能够勤奋思考不断发现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丰富志愿服务的形式并且吸引青年积极参与。

选拔培养骨干志愿者队伍既要靠志愿者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更要依靠组织的培养和锻炼,充分利用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力量,在高校延续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素质能够快速提升青年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能力,进而推动全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的进程与发展。

(二)优化志愿者培训体系。

作为志愿服务项目的重要环节,提供培训是志愿服务组织者应尽的义务,接受培训是志愿者的基本权利[3]。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培训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培训的价值可以从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两个角度思考探索。培训形式上,以课堂讲授为基础,实践自学为尝试,强化志愿者主动参与培训的动力。以情境展示、团队互动为培训方式,将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学习、互相交流,既活跃了志愿者培训的氛围又提高了培训的效率。培训内容上,以志愿者岗位职能介绍为基础,以志愿者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改变以事务性培训为唯一目标的枯燥、单调的培训,改变志愿者作为“劳动力”的潜在定位,真正通过志愿服务培训全方位提高志愿者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培训不仅关注志愿服务这一事,更关注志愿者成长这一生。

同时以志愿者培训为起点,重视志愿服务教育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重视志愿服务实践教育,还要加强志愿服务理论教育,在高校开展系统化、正规化的志愿服务教学,使志愿服务教与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社会结合、知与行结合[4]。

(三)提升志愿者激励水平。

大型赛会志愿者的激励方式以其丰富的形式、充实的内涵为志愿者团队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给志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借鉴其经验,在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管理过程中应不断丰富激励方式和内容,采用更贴近志愿者心理与现实需求的方法,促进志愿者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一是规范志愿者注册与考核:对志愿服务时长的认定系统化、精确化。加强志愿服务管理网络化建设,将过去繁琐且缺乏监管的人工管理变为系统化自动累积服务时长,保障志愿者的利益。二是加强志愿者精神奖励和物质保障:以志愿服务先进表彰为抓手,对优秀典型的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树立校园示范,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同时不断优化志愿者午餐、交通补贴的标准制定,保护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积极性。三是强化志愿者品牌效应,提升志愿者归属感:为志愿者设计形象标志及周边文化产品,使志愿者对团队更有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且更便于推广志愿服务项目和理念。

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是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宝贵经验,要充分挖掘发挥其中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文化理念,保护和激发志愿者投身公益志愿服务工作的热情。要努力发挥青年志愿者向善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势头,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晓华.基于现行高校志愿者管理模式下的志愿者心理需求分析――以浙江大学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3,(28):198.

[2]袁文,王丽君,王文杰,等.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中外对比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9):65-66.

智慧校园建设现状范文2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17

0引言

物联网技术主要是以用户需求、业务创新为核心,将智能感知、普适计算等技术运用到数据信息采集以及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并提供交流接口,为用户提供智能应用服务。目前,物联网技术作为智慧校园的核心技术之一,在重点高校应用较为广泛,已经取得显著成果。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也逐渐开展智慧校园应用研究和建设,物联网技术是智慧校@重要支撑技术,对物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的应用物联网技术,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从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迈进。

1物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技术应用基础条件差。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尚处于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期阶段,开展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的很少,即使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也是处于探索阶段,由此可知,高职院校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也不多,加上应用需求不强、资金短缺等原因,很少考虑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的投入建设,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智能感知设备方面建设不足,缺乏RFID、二维码、IP CAM等感知设备;二是在网络环境营建方面不力,网络环境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十分关键,而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中比在数字化校园中对网络环境要求要高得多,不仅要求网络全覆盖,而且形式最好能丰富多样,比如网络种类包括以太网、无线网、移动网等。

(2)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缺乏前瞻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起始时间较早,而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加上物联网等第三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高职院校原有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比如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缺乏智慧校园的内容,没有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方案等,因此,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未考虑以后物联网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兼容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处理好,势必影响智慧校园物联网等技术的使用,有可能出现重建的风险。

(3)技术研究不足及人才队伍建设不力。

物联网技术是一门新型信息技术,且应用广泛,还没有固定的运用模式,值得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大力研究和应用推广,另外,高职院校本身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资金短缺、校园面积相比较少、学生人数不多、用户不是特别多等,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加强智慧校园,特别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研究,选取合适的技术,构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技术架构模型,以防智慧校园建设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使学校信息化建设立足长远,少走弯路。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加强有关物联网技术应用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并保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2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中应用对策建议

(1)做好前期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建设方面一定要合理规划,否则不仅以后可能出现重复建设,而且有可能出现资金花了,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不起来。电子信息设备更新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要注意设备设施建设的同步性和兼容性。

(2)合理使用物联网感知设备。

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数字化校园实际情况,对比分析RFID、二维码、视频监控等智能感知设备,比较性能参数、所需耗材等,并结合数字化校园平台,选取合适的感知设备进行使用,对价格过于昂贵、目前需求不是很迫切的设备设施则暂时不用,以节省资金。

(3)加强网络建设。

网络与学校教学、管理等工作密切相关,而且需求会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加大,因此,高职院校在网络方面的建设和投入要注重长久性和前瞻性,一是要注重网络设施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长远性,并保证性能可以满足发展需要。网络建设好比城市中心的马路建设,不单单考虑当下的车流量,更重要的是考虑5年后、10年后甚至几十年后车流量,如果现在马路过窄,以后翻修会非常麻烦,花的钱会更多;二是将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移动互联、无线网等多种网络进行

结合,打造无处不在的智慧校园物联网。除了加强校园无线、有线双网建设,还要将物联网技术与校园网络进行结合使用,真正构建功能强大的校园物联网。

(4)合理运用普适计算、大数据等技术。

物联网的应用技术涉及到普适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分析研究,选取部分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与物联网技术进行结合使用,对智慧校园物联网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并使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数据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实现智慧校园数据的智能应用。

3结束语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及智慧校园建设一定要在规划上下功夫,可以借鉴其他高校以,并进行专家咨询,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物联网技术建设应用规划,确保规划的适应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涉及感知、网络、应用等多个方面,要注重其层次性及兼容性,方能确保物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正确应用。

参考文献

智慧校园建设现状范文3

关键词:智慧校园;机制保障;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1-0019-03

一、引言

自从2008年11月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有关“智慧校园”的研究分析很快成为热点,许多活跃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智慧校园的内涵和建设方案,并在高校付之于实践,大力推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2010年南京邮电大学提出并实施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正式拉开了中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序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智慧校园建设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成效有目共睹,然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以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进行探讨的研究占大多数,在CNKI中以“智慧校园”为关键字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进行搜索,找到348条结果,90%以上的论文是从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展开分析。可以说,智慧校园建设依旧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项具备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人造工程,其推进过程最大困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也势在必行。

智慧校园正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更好地全方位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适当适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有助于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促使教育信息化正能量最大发挥,对于今后智慧校园的发展将有着积极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智慧校园建设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制约智慧校园发展的因素各有不同,抛除技术原因,主要表现为:各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困难;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持续发展资金不到位;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等。

1.信息部门主导项目,全员参与意识淡薄

总结近几年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来看,多数建设的主导负责是技术部门信息中心,其他业务部门项目参与度往往取决于信息部门的倾向性、协调性,这样建设的智慧校园虽然有利于突出新媒体与新技术,但其缺点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1)信息部门作为一个技术部门,其角色的能力、权力有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主管校领导的强力参与,在智慧校园的整体管理、沟通和协调方面显得举步维艰;(2)对办公、教学、科研和后勤等业务流程不了解,造成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忽视教与学等主流服务;(3)其他业务部门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知识依赖,缺乏主人翁意识,很多日常信息化工作都被动地由信息管理部门承担,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岗位上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不能全员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

2.项目一次性投资,缺乏持续资金支持

目前,很多学校以项目方式筹建智慧校园建设初始资金,这种资金是一次性的投入,项目结束也就意味着资金投入结束。这种方式的资金一般投入比较大,主要用于购置软硬件基础设施,无法兼顾资源建设、团队建设、运维升级等方面的持续投入。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建设过程,除了初期建设一次性投入,还应该保证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系统运维、教学资源开发、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等方面。

3.信息素养偏低,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

智慧校园系统作为典型的人造系统,构架图中最上层是应用系统,其主要使用者包括行政人员和教师,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对智慧校园的推进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项目团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越高,智慧校园的推进越顺利。为提高团队整体信息化水平,必须先梳理目前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普遍存在的问题:(1)团队组员的不可选择性。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一定来自各业务部门,包括办公室、教务处、后勤等。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兼职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年龄、学历、职称等也各有不同。(2)缺乏提高信息素养氛围。业务部门行政人员、信息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领导的信息化素养均需要提高,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以营造潜移默化提高信息素养环境。

4.专项政策法规缺乏,激励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教育部下发了诸多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政策法规,涵盖了教师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信息化方面等建设内容: 2010年1月,教育部下发 《关于印发<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加强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10年5月,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共同《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把建设数字化校园作为重要目标;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等。

智慧校园建设现状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智慧校园建设;高职院校管理

一、智慧校园的含义与现状

(一)智慧校园的含义

将网络技术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办公以及学校的管理中,使得校园的文化与学生的品质、老师的气质、领导的魄力高度融合,更加具有创造力与生命力,学生校园的生活也更加的丰富多彩。总的来说,就是做到让校园安全稳定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要求。“智慧校园”的理念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刚刚开始形成与发展,绝大多人对其真正的含义了解地并不透彻,大家的理解更是各不相同。网络上给出的被大家广为接受的一种解释是:“智慧校园”是将传统校园的学生、老师、管理人员的交流或者其他管理工作,通过运用云计算、网络和虚拟化等技术,将这些传统模式进行创新,同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合理地进行再分配,最后综合进行管理。

(二)高职院校建立智慧校园的现实情况

最近几年,随着网络世界的覆盖与计算机普及,我国在信息化发展上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提出了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战略,在具体规划方面做出了计划,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政策都有利于高职院校网络化建设,加快了高职院校科学化,智慧化的发展。适应社会时展的高职院校管理系统。但是,尽管有这些政策上的支持,我国智慧校园的建立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说建设资金上的困难,因为智慧校园建立的过程中需要购买大量的设备。技术上的困难,尽管现在互联网与计算机发展的很快、技术业比较成熟,但是在网络化校园的建立中需要不同的计算机知识,因此还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

二、智慧校园建立的条件

(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一些计算机技术的出现都有利于高校的网络化建设,通过这些计算机技术可以将繁杂的教务系统和学生日常管理系统从表面工作延伸到了深层次的管理,使一些理论化的管理更好的应用到了实际当中。对高职院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具有深刻的影响,为网络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技术手段。网络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全面促进了校园的全方面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建设。

(二)数字化建设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一直以来,全国高校对于数字校园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对设备的不断升级改造,对宽带线路的扩容,应用无线网络来增加网络覆盖范围,电脑的系统软件也是实时更新,这些源源不断的努力使校园的网络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也在校园智慧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了这些坚实的软硬件设备基础,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数据平台的建设就有了保障,这样避免的信息及单一化,从而使“智慧校园”的开展更加顺利。

三、智慧校园建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做好顶层设计,分阶段实施

要想进一步推动一些高校的信息化的建设,就要引入智慧校园,智慧校园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同时智慧校园也能让高校的未来能够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在刚刚开始建设时,学校的首要工作就是归化一个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策略和趋势的智慧校园,帮助后期的智慧校园稳定发展。归化的出发点要符合学校,从教学、管理、科研等一些方面入手。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成功建设智慧校园。这是一项待开发的项目,也是一个重大的工程,应该对每一个阶段的实施谨慎对待。

(二)保留先前资源设备,结合新技术逐点突破

多年来,高职院校不断的进行数字化教学建设,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对数字校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再次基础上,智慧校园应运而生。为了节约成本,智慧校园在发展前要合理规划,理清原有的、还能发挥作用的资源设备。在技术方面,原有的一些技术相对成熟,这时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对整个管理系统由点逐面的突破,进行分类再整合,加强这些成熟技术的再成熟,从而起到对整个系统的先发促进作用。除了加紧对智慧校园的建设,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时常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讨、改善,全面的不断地审视建设布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智慧校园更加稳定、快速的发展。

四、高校智慧校园含义的延伸

“智慧”观念已不陌生,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已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分支,现在,“智慧”也进入校园。校园也是城市的一部分,因此,智慧校园和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成员之一。但是校园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载体,其功能和范围也与城市不同。起初,人类的认识只在于记忆,随着不断地发展,人类对记忆的不断地理解,不断地思考,这时,开始出现一个词语叫做“智慧”,从形象到抽象,从认识到认知,人类开始给出定义,构造概念,挖掘事物特定的属性,不断地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应用这些规律更方便的生活。人类的知识从积累到创新可以概括为连个循环系统:(1)知识一记忆一传播一学习一应用;(2)实践一实验一发现一构建一论证。智慧校园也折射与这两个系统,积累与创新。校园是知识文化传播的载体,同时,校园兼具着创新的使命。智慧校园主要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循环技术基础,进而实现知识的存储、共享、学习与应用。云平台和数据同一平台作为其强大的技术支撑,使智慧校园的科学、生活和文化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为了实现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智慧校园也会面向社会,使社会人士也可拥有智慧资源,进而提高社会整体的创新能力,建设更加和谐的智慧社会。

五、建立智慧校园所采取的措施

高校的网络校园建设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特点,不能只是改变表面的技术和盲目的投资改建,校园从网络建设开始到发展为智慧校园,都需要校园在强化自身网络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的传播和知识的创造。高校是知识的传播与继承的地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基地。现在,我们就智慧校园的建议提出一些措施。

(一)确定智慧校园发展的主题与方向

明确智慧校园的主题与方向明确个性发展思路,首先应结合本学校的现行办学理念,校园气质与校园文化,再进行校园系统的总体规划、符合学校特色的独特设计。在智慧校园系统建设的目标、任务、方向、措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明确学校的发展主题。同时要坚持把学校鲜明的个性与校园系统建设的共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形成完善的智慧校园的组织机构

智慧校园的建设需要学校上层即学长以及学校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保证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设备与人员、技术与资金等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最终的决策,保证智慧校园在建设的过程中必要的资金投入与时间支配。智慧校园作为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建设工程,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还受到其他多个部门与校园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触及一些部门的利益以及人员的调动与裁减,所以只有学校的最高领导才有权力完成智慧校园建系统设的指挥和协调工作。高层领导一旦决定建设智慧校园系统,就需要通过中层的管理人员来把领导的目标与想法付诸实践。

(三)将数字化建设与智慧校园建设相结合

利用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与方法,将学校的各种资源、管理过程、学生考试成绩的录入与查询、老师的课堂教学,融入到网络的环境中,应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搭建一个集备课、授课、学生听课于一体的计算机平台,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大量节省老师与学生的时间。这样,在改革原来教学系统的情况下,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教学的个性化需求。

(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老师的表率作用

智慧校园建设现状范文5

【关键词】云计算;物联网;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61-01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校园网已经覆盖整个校园,信息服务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高校的数字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网络基础设施的接入手段单一,没有考虑到与物件互接的问题,资源共享存在局限性,资源使用不均衡等。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促进高校跨越式发展,未来应该建设这样的智慧校园:首先,是拥有全面覆盖的无线网络;其次,是拥有高效的、动态的、可大规模存储数据及处理数据的系统即云计算平台;再次,是拥有可以感知一切的系统即物联网平台。

1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与物联网(The Internet ofThings.lOT)

1.1 云计算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

1.2 物联网

物联网,即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

把云计算与物联网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云计算其实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大脑,而物联网就是感官和肢体。一方面,物联网提供全面的感知和控制网络,另一方面,云计算提供面向物联网应用的集成,面向用户和终端的应用服务平台。

2 智慧校园(Smart Campus)

智慧校园的建设包括教学科研、校园管理和资源共享等方面。核心思想就是(1)信息的全面感知:即可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快速获取学习、研究与管理活动中的基本信息;(2)海量数据的处理:对信息进行分析,能够从学校角度准确把握全局状态和统一数据;(3)智能的管理服务:建立面向服务的智能校园综合应用的统一公共管理平台,为教师和学生,为管理和校园生活,提供普适的、智能的应用与服务。

智慧校园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需要逐步完善。因为大部分高校已经实现数字化,智慧校园总体设计应该采用新建应用服务系统、完善可用应用系统和集成原有应用系统并举的基本策略。

2.1 体系架构

智慧校园总体应用框架自上而下可分为信息门户,云计算平台、和设施融合三个层面,信息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与运维保障体系为支撑体系。智慧校园总体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来进行考虑。利用物联网技术,将高校各种资源设施进行融合,普遍互联,实时监控,才是实现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

将获得的大量数据(包括普通主题数据库数据和物联网感知数据)进行融合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基础之一。因为只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完备的、共享的、标准的数据融合平台,才能够有效的融合各种异构数据源,真正的解决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自动交流的问题,有效地支撑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

信息安全体系包括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方面。运行安全包括风险分析、审计跟踪、备份与恢复和应急等方面。信息安全包括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安全、病毒防护、访问控制和加密与鉴别等方面。

标准规范与运维保障体系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支撑。标准规范确定了数据建模、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数据交换等过程的规范标准,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优化管理和资源共享,从而规范地建立应用系统的数据结构,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为数据融合和服务融合奠定基础。

运维保障体系主要用来保障智慧校园稳定、安全、有效的运行。首先,要建立责任制,确保数据源的唯一性和正确性;其次,要建立监控中心,对外负责用户及权限角色的管理(受业务部门需求的约束),业务咨询及办理,网络环境的维护,以及用户故障应答与服务等;对内的主要工作有实时监控网络系统、关键应用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性能状态,感知虚拟世界场景,保障运营和优化服务质量。

2.2 建设内容

智慧校园的建设首先要编写统一的标准规范,用于保证各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互操作能力;其次要建立有线和无线双覆盖的网络环境,搭建统一的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再次要建设共享数据库平台,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具体建设内容举例如下:

(1) 与手机融合的校园一卡通。在原有的数字校园一卡通的基础上,结合智能SIM卡技术,实现手机与校园信息服务系统的融合,以手机作为独立的服务终端发送请求或者接受服务。实现门禁、考勤、就餐、消费、会议签到、借书、用水、用电、公共设施使用功能等。

(2) 智慧教室。教室可自动调控温度、照明、窗帘等相关辅助设备,可实现三维的物品展示,可监测本教室的使用状态。

(3) 智慧图书馆。通过物联网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减少人工服务,使用智能书车进行图书的查询、定位、书架智能导航等功能。

3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普遍互联,实时监控,将获得的大量数据利用云计算平台进行处理,真正实现智慧校园。

参考文献

[1] 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8)

智慧校园建设现状范文6

关键词:智慧校园;网络环境;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263-03

Abstract: In reviewing the achievements of campu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in 12th Five-Year,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cloud computing, mobile Internet, Internet of things, virtualization and other technologies, construction objectives of Smart campus are proposed, the applic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ampus network environment are studied, network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wireless network coverage planning programs are designed, carrying all kinds of things in the network support platform and a one-stop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s are built. It provides a design schem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inform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during 13th Five-Year.

Key words: intelligent campus; network environment; design; scheme

1 概述

基于云计算、物联网、虚拟化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扩展与提升,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校园通过与物联网相融合,实现对人、财、物等环境的主动感知;通过与无线网络的相融合,实现网络的无缝互联;通过提供的统一、便捷、智能化的信息应用和资源,实现个性化服务;通过校园网内外环境的融合开放、资源支持和空间拓展,构建开放的网络环境。网络环境的规划与建设是智慧校园的基础平台,本文在回顾安庆师范大学数十年信息化建设综合成就的基础上,面向十三五规划,研究并分析智慧校园网络环境的设计与实现。

安庆师范大学校园网络为扁平化大二层结构,网络主干万兆互联,有线网络全校覆盖,无线网络覆盖全校教学办公区域;全网交换机超过350台,校园网各类服务器超过80余台,信息点超过12000个,无线AP近714个,注册用户数30000人;校园网络提供四个出口(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含IPV6)),总带宽5.5G;提供DNS、WWW、E-Mail、VPN、FTP、VOD、OA、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图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应用服务;网络出口部署万兆防火墙、上网行为审计系统、网络管理平台、身份认证计费系统等;2015年6月,校园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移动信息门户顺利上线,基本实现全校用户数据共享和应用系统的信息融合。2015年12月,新建的150平方米标准机房正式投入使用,为智慧校园网络平台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校园网络拓扑结构

2 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预期目标:2017年,高等教育“两平台”接入安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成高质量的数字资源体系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科研创新信息化支撑体系基本建成。2020年,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能力显著增强。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7月,清华大学举办了“2015智慧校园规划与建设暨高校信息化峰会”,旨在推动智慧校园规划与建设创新,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指明方向。

结合安庆师范大学“十三五”校园信息化建设现状和需求,提出“高感知度 强协作能力的‘智慧校园’作为学校“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综合分析学校支撑智慧校园的网络环境,还面临以下挑战:

大二层网络架构对核心设备依赖严重,单点故障将影响全网,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学校网络由原来的三层结构改造成大二层网络结构运行至今,期间,因设备版本自身BUG运行中两次宕机,导致全网网络服务中断,后通过版本升级,问题得以较快解决。

无线网络全校覆盖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拓展。早期四栋教学楼无线网络AP支持802.11a/b/g,最大带宽54M,每楼层部署2个AP。AP密度低,带宽小,用户体验较差;少数公共广场和学生食堂网络没有覆盖,无感知上网存在盲区;学生宿舍区的无线网络覆盖有待进一步延伸。

各类专业子网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集约化管理,构建感知度高、协同能力强的智慧校园一体化网络平台。2014年12月,校园视频监控系统一期工程投入使用,龙山校区已全覆盖,各类摄像头940个。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拟覆盖菱湖校区,各类摄像头超过200个。建成后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各类摄像头将达到1200左右,为学校师生员工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力安全保障。2015年9月,由后勤管理处建设并管理的水电节能监控平台、由计算机学院建设并管理的水污染在线监控平台、由生命科学学院建设并管理的江豚研究在线监测平台等先后上线运行。随着非技术部门搭建的网络平台,如视频监控系统,节能监控平台,水污染在线监控平台,江豚研究在线监测平台等系统因前期规划等各种因素与校园网络的融合存在一定的障碍,如何构建一体化网络环境,实现智慧校园网络无缝隙对接显得尤其重要。

全网IPV6规划和应用;为开放办学提供便捷、开放的网络环境;内外网融合,为校园卡用户进一步拓展支付渠道等。

3 “智慧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目标

以物联网、云计算和虚拟化等新兴技术为支撑,构建感知度高、协同能力强的智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信息化环境;整合校内各应用系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数据集中存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信息智能推送、一站式响应服务的信息化支撑体系;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建设师生满意的智慧校园。

4 关键技术设计与实现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智慧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研究网络环境的关键技术,提出以下设计方案。

4.1 优化网络结构,夯实智慧校园支撑平台

传统网络结构主要由核心、汇聚和接入三层构成,该构架的核心层主要负责高速转发,汇聚和接入层负责用户接入、相互隔离以及协议终结。网络维护的主要工作量多集中在汇聚层和接入层,用户上网行为控制较难,整网精细化管理和控制比较复杂,此类结构对规模越来越大、应用越来越复杂的高校校园网络的发展构成瓶颈。

考虑到高校校园网络多业务承载下的高性能、优化网络构架和业务模式、简化运维工作量等需求,对传统的三层网络结构实施扁平化改造势在必行:将原来核心、汇聚、接入三层结构从逻辑上变成业务控制层和宽带接入层两层构架。

扁平化构架中的网络核心设备功能是完成用户业务控制和管理,主要有:ACL、QOS、带宽控制、认证控制、上网行为控制等,有利于发挥核心设备的高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优势;汇聚层和接入层提供用户宽带接入,只提供VLAN隔离功能,不涉及业务功能,有利于业务部署,同时也增强了汇聚层和接入层设备的通用性(汇聚层设备支持QinQ,接入层设备支持VLAN),简化了设备管理,尤其是降低了接入层设备的日常维护。两层构架的网络层次功能更清晰,并且实现“用户”级别的管控:用户的账号、MAC、IP地址、上线时间及访问行为可跟踪、可审计;用户可访问的资源权限、对网络带宽的占用等,实现了网络应用的精细化管理,保障重要应用系统的网络承载,包括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使校园网络“无处不在,随处可用”,学校将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校园网核心双机双路虚拟化,核心节点万兆双链路上行,使智慧校园支撑平台更加安全、健壮,拟进一步优化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拟进一步优化的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

4.2 构建与有线网络相互融合、用户体验良好的WLAN网络

为使用户能便捷地访问校内各类应用资源,畅享5A服务(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Anything),构建与有线网络相互融合,用户体验良好的WLAN网络,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学校无线网络(AQTCWLAN)项目分三期建设:

一期工程:教学办公区无线网络建设,主要覆盖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体育场馆、会议室、图书馆等区域,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学生学习提供无线网络平台。

二期工程:学生生活区无线网络建设,拟主要覆盖学生宿舍区、食堂等,为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无线网络平台。

三期工程:校内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

从1999年至今,无线接入已经历了四代技术,分别是802.11b,802.11a/802.11g,802.11n,802.11ac,主要终端产品接入速率也从2Mbps,54Mbps,450Mbps到现在的1.3Gbps,最新推出的11ac wave2产品接入速率已达1.7Gbps。

在一期建设中,作为有线网络的辅助手段,学校部分AP采用放装模式,使用支持802.11a/b/g/n技术的无线AP,部分场所用户体验较差。根据规划,在二期、三期工程中,将增加AP布放密度,增强用户在原四栋教学楼的无线感知。增补人员密集区域的无线网络设备覆盖密度,延伸无线校园网络覆盖范围,改善用户的网络体验。

由于无线网络与物理环境、电磁环境、人员密度、用户需求等因素有较强的关联,上述因素组合构成了不同的场景,导致无线网络具有较大的弹性。在设计中,基于现场勘查,无线网络的规划设计主要考虑无线覆盖的合理性、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及业务的高可用性。对一些环境面积较大、材质特别或建筑格局非常规场所,如体育馆、图书馆、实习车间等场景,可考虑采取抽取样本区域进行仿真设计。在设计AP位置和数量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保证目标区域人号全覆盖;

考虑在线用户数量,即高密环境下保障无线部署;

尽量避免安装在承重柱、实心障碍物等附近,影响覆盖;

尽量避免安装在强烈干扰源附近。

4.3 建设融合并承载各类物联网的泛在网络支撑平台和一站式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

智慧校园对网络需求是无所不在的连接,即泛在网络,它能提供给用户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可以通过合适的终端设备与网络相连,获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泛在网络与物联网深度融合,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把物理世界的各种智能体、传感器接入网络,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之间按需进行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认知、决策、使用等服务。将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之间相互协同融合,具备环境感知、内容感知及智能感知,为用户和管理者提供泛在的,无所不含的信息服务和应用。

随着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系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牵头的一卡通系统从传输链路、网络设备、管理系统到中心机房,建设有相对独立的网络链路;保卫处牵头建设的校园视频监控平台、门禁系统的传输链路、网络设备、管理平台等相对独立组网;后勤管理处牵头建设的节能监控平台通信光缆、网络设备、服务器、采集器、机房相对独立组网;水污染在线监控网络、江豚研究在线监测系统均由相关学院牵头建设并管理。整合各类资源,建设能融合并承载各类物联网的泛在网络支撑平台和一站式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提升无缝感知效能是智慧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的重要目标。

泛在物联网融合平台具有支持第三方应用、终端兼容性好、基于海量的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定制等特征,其基本构架如图3所示。

4.4 建立面向业务、面向服务的快响应、高质量协同运维服务体系

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公寓网络运维的可靠性,提高服务效率,解决业务量激增而人手不足的现状。2015年4月,学校与专业网络服务公司签署了“学生公寓网络维护协议”。维护内容包括楼栋交换机及以下的维护工作,经过半年的运维,整体效果良好,基本没有学生投诉。

随着智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应用系统和最终用户的快速增加,需要建立快速响应、高质量的运维体系,用于保障全网的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部门成立运维中心,专业管理外包运维团队,服务外包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将包括学生公寓网络、教学办公网络、教工楼网络、多媒体教室维护等。依托网管和运维软件,以无线网络为支撑,开发并运行校园网络运维APP,改变传统运维模式,建立面向业务、面向服务的快响应、高质量协同运维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运维平台后,用户服务将更加方便快捷,智慧校园支撑平台将更加完善。

图3 泛在物联网平台构架

5 校本创新点

智慧校园支撑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重点体现“高感知度”,不仅体现对网络环境的高感知度,更体现个性化定制服务的高感知度。智慧校园数据平台和应用平台重点体现“强协作能力”,各应用平台和相关数据平台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也只有充分配合,信息充分利用,才能进行智慧分析并做出智慧决策。最终实现“以物联化、集成化、智能化为主要技术路线,以服务创新为导向,将智慧导入校园各个系统、过程和基础设施中,将信息化深植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构建智慧校园。”

参考文献:

[1]李卢一,郑燕林.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