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范文1

关键词:古典Ng;环境美学;意境;艺术美;美学

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视觉美。中国的古典园林具有着环境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然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师法自然”,造园者经过概括与提炼,对自然形象进行再刨造,采石堆山,穿插不同形式的楼阁、亭榭、画舫、曲廊……将古木一株,翠竹一从,堆石一处,适宜布局,得当安排,从中以小见大,构成了一个个巧夺天工的山水园林。

一、师法自然的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无不与中国几千年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夏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延续至今唯一的一支,它有着明显的双重性。几千年以来,华夏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几乎不与外界发生沟通关系,依靠代代相传的传统,已发展出了一条相对独立的道路,这也就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环境美学

中国园林主要是通过建筑、山体、植物来围蔽和分离空间的,小中见大。大中有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力求从视觉上突破园林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

中国园林对建筑要顺应自然,古代园林中,亭、台、阁、榭、堂、廊、馆、萧、舫、墙这些的形与神都要与天空、地面、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要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出自然淡雅、含蓄、恬静的艺术特点,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的观赏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布局,讲究顺从自然生长之势,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多姿,挑花竞相开放,其形与神,意与境都十分注重表现自然。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与美学思想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哲学――文学――绘画――园林的过程。可以说意境这一美学概念贯穿了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成为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一切艺术作品,包括园林艺术在内,都应当以有无意境或意境的深邃程度来确定其格调的高低,并以它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的艺术标准。

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同中国文化和艺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物质层次的“生境”美学层次的“美境”和精神层次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就在于通过具体有限的形象,传达出深远微妙,耐人寻味的情调氛围,使游赏者睹物会意,触景生情,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感受到无限丰富的意趣,这种融人、情、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殊观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形成了以“有假为真,苑自天开”的美学思想,从而在具体形式上体现出本乎自然、超越自然的“天然图画”形式。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所有美学标准在此都体现为具体的设计方法,主要体现在立意与布局、空间的延伸、曲径通幽、气韵生动、无中生有、形散神聚,这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学思想与环境设计的渊源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也是一种天人合一和谐统一的愿望。“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怀有的强烈感情,反映着中国迎合大自然的传统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注重天地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的显示作用,以及他们各自表现出的自然属性对人类精神的启示,崇敬天就是崇敬大自然和它对生命的滋养:获取天地生机来追求自身的繁茂,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万物生命同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生生不已。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观念还体现在,园林空间序列的处理上“曲径通幽”,这观念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实践中被普遍地采用。中国古典园林主要运用了“步移景异”的方法。园林中山和水在空间中互相环绕渗透,在各个角度形成各异的效果。其它景物水、小桥、回廊、树木等几乎都是以曲折蜿蜒的形态出现,它们之间相互借用、“曲径通幽”体现了自然界所具有的动态特征,丰富了空间层次,延伸观赏路线,使园林空间给人以连绵不尽及深远的感受。观赏者通过主观的审美反映和能动的参与能获得更高的审美愉悦。

三、结尾

中国古典园林的环境美是自然美,生活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园林美来自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大自然造化的典刑概括,是自然美的呈现。园林美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一种不能分割的整体艺术美,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艺术化了的整体生态环境美。

参考文献

[1]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 276-277

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范文2

关键词:现代园林;古典园林;传承;应用

1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师法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崇尚“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现代园林受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严重影响,过于讲究整体布局的对称性,在景观中强加线条,并以构建几何比例关系达到造园布局的统一,失去了园林本该具有的自然韵味。现代园林应当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师法自然”,树立人与生态、自然和谐统一造园观念,将尊重自然视为园林设计的重要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园林设计方案实施后,是否能够真正体现设计的意图。

2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因地制宜”,不仅要使创造的景观符合基址特点,更要使景点布置从园林整体需要出发,处理好主配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结合场地特点造景是设计师们惯用的设计手法,但是却往往忽视了根据园林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地造景。园林设计的目标应是对场地中所赋予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整体设计,创造出赏心悦目、风格独特的园林作品。现代园林要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造园精髓,不仅能够体现节约型园林的设计理念,节省改造地形地貌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能够避免出现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园林的现象,减少“产业化”园林景观的呆板式设计。

3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小中见大”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象征手法的运用,除皇家园林外,均着重于体现“小中见大”的思想意境,如“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以有限面积,营无限空间”。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要传承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念,在以自然为师的原则下,拓展有限空间中所展示的广袤地域景观,从而给人以空灵的园林空间享受。首先,对微地形进行错落有致的空间设计。地形表面显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高低、尺度、大小、比例、形态、外观等方面,这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托载体。在面积较大的场景中,可以通过配置大型草坪、平坦的绿地或疏林草地来衬托宏伟壮观的意境。在面积较小的场景中,可以通过利用微地形处理的设计手法,突破水平、垂直两维空间的感官限制,创造出多层次和多空间的效果;其次,设计蜿蜒曲折的步道。古典园林中对游览线路的安排体现了“宜曲宜长则胜”的理念,现代园林可以借鉴这种设计手法,营造出曲径通幽的园林景观意境。

4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山水诗画的影响颇深,力求使园林能够体现出“诗情画意”的深邃意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茂林幽泉、奇山怪石,这些造景基本素材的运用使狭小的空间可以表现出恢宏的自然山水之势,进而表达造园者的人生经历、审美情趣。园林中的每一个角度、每一个景点都强调意境的展现,追求画面的立体感,使园林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局部设计,都呈现出浓浓的诗画情趣。在现代园林中也要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根据场地所蕴含的内在精神特征,利用一系列造景手法来突显园林主题,通过安置小品雕塑、展示平面构图、创作匾额和楹联等方式,准确表达场地文脉。

5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季相之美”

季相之美是指一年四季中气候炎凉变化以及山水花木形象先后交替所呈现的美感。中国古典园林将季相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利用不同季节中的不同景色来创造不同的园林空间意境,使景观受时间和季节的支配而瞬息万变、体态万千。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春英、夏阴、秋毛、冬骨”,即在春季以连翘、迎春、绣球等植物显示生机盎然,在夏季以广玉兰、枫杨等植物显示郁郁葱葱,在秋季以枫、乌柏、柿等植物突出凋残之美,在冬季以白蜡等植物突出枝条姿态之美。现代园林应当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季相之美”的造景手段,通过掌握季节变化中植物形态的不同特征,使植物构造的景观与时间相互交融,让人在具体的景观空间中感悟到时间的流程,深深体会到现代园林因季相变化带给人们的美感享受。

6 结论

总而言之,现代园林设计应当在追求造园“维理”性、整体性、对称性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对园林人文精神、思想意境、自然环境的体现。现代园林要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大力弘扬和发展本民族的园林美学文化,设计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范文3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简述

引言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像清朝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要达到“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境界,造成无穷空间的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园冶》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二、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置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三、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特征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园林在起源上有着根本不同的用途,又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审美特征的不同发展趋向。

中国园林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苑囿”,所谓“苑囿”,就是“筑垣以设境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供人类进行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山林川泽等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君子比德”、“人化自然”的哲理更直接地导致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因此要求园林以自然为审美对象,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发展方向,形成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整体布局。它还常与诗、画等相结合,楹联碑刻、雕梁画栋,给人以情景交融、遐想无穷之趣。中国园林的特点是将山、水、植物、建筑用绘画的法则进行设计布局,给人以含蓄典雅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相处的关系。:

西方园林起源于“菜圃”或“药圃”。为了农事的便利,将一块长方形平地划成若干方格,将蔬菜、药草等整整齐齐地种植于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并在此基础上植上灌木或绿篱,这就是西方园林的雏形。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本能地将人与自然区别开来,他们喜欢一些具体的事实,并将所见所闻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这一思想逐步发展,形成了西方注重个性,提倡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价值的观念,从而导致了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要使人临驾于自然之上,体现在园林设计方面时就表现为以规则式为主体,用规则的几何形状表现人工的自然,中轴对称,整齐划一。花木、草坪、水池、道路、雕塑、喷泉等构景要素按建筑的法则来设计安排,显示出园林整体的人工图案美,从而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奴役和改造的关系,其特点是气势磅礴、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空间开朗,给人以宏伟华丽的艺术感。

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思想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特征上的不同,使中西的古典园林艺术交相辉映,称为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原著.园冶注释.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2](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翳然林水——栖心中国园林之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葛雷,齐彦芬.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书院,1987年版.

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范文4

中国传统园林不符合西方的设计构图理论,不也独立于世界园林之林吗?用西方这套理论体系,何以传承中国传统园林?这无异于用西方的拳击理论作为教材,教学生传承中国的太极拳;用西餐的理论教授中国菜品的制作;用西方歌剧的唱法传授中国的京剧D传承靠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是中国园林的未来,而他们学习的全是西方理论体系,当然画出的是西方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有没有自己的几何学基础及其构成理论、美学法则、透视理论体系呢?如果设有,或者找不到,那么,就会重蹈"有法无式"、甚至"无法无式”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旧辙,传承只能是一种愿望。朱光亚先生利用拓扑学解读了中国传统园林中部分未知的数学规律,为我们开启了科学解读传统园林的榜样。

1975年,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勃罗(BenoRMandelbrot)出版的《分形对象:形,机遇与维数》一书,使人们对杂乱无章的自然界形态有了新的认识,标志着分形(Fractal)理论的诞生。目前分形几何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园林植物形态构建等许多领域都有了广泛应用^。在园林设计方面,林涛提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分形现象,冒亚龙建议用分形理论指导传统园林的设计,李海英用数学方法分析了中国传统园林各要素及要素间的分形特征,证明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分形几何的科学存在,并提出了分形美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美学法则。本文试图对中国传统园林及优秀传承作品的整体及要素间的分形特征进行研究,解读其中整体构图的分形几何密码,建立中国园林的形式美学法则。

1.分形几何理论简介

1.1分形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传统欧几里得几何学所不能描述的一大类复杂的、无规则的几何现象,例如,蜿蜒曲折的海岸线、起伏不定的山脉、粗糙不堪的断面、变幻无常的浮云、纵横交错的血管、令人眼花缭乱的满天繁星等等,它们的特点是极不规则或极不光滑|51,这就是分形几何体。分形几何学是一门以非规则几何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学,由于不规则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分形几何学又被称为大自然的几何学。

1.2分形几何的基本特征

分形几何体具有自然形体的“不规则形”大基本特征。

2.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分形美学分析

     2.1中国园林设计理论与分形理论

分形几何理论的两大特征与中国传统园林有着某种意义的契合。第一,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是“师法自然”,即模拟自然要素的不规则形态。第二,中国传统园林‘‘移山缩水"、"拳山勺水”,是对自然要素的科学的地理重构1141,即局部与整体的高度关联和有机结合。

2.2中国园林复合形的不规则美学特性

中国园林的复合形,指由直线、曲线和折线组成的不规则形⑴,是师法自然的产物,与自然界的分形几何体极为一致,都是不规则的几何形体(图1)。

2.3中国园林复合形的自相似性美学特征

以古典园林谐趣园、退思园、狮子林、留园等众多名园为例,可以看出,其各个园子的场地边界、建筑群体边界、水边界、路径的边界存在自相似性,即分形同构现象(图2)。

各个园子的各类要素形态,通过取形、微调、缩放、旋转,达到与园址形态的分形相似。而园址的形态是取形的基础。各种园林要素的边界形态,与园址的边界形态具有极大的相似形,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似形。

2.4基于分形理论的中国园林分形美学模式

图7为通过取形和缩放两种方法模拟的谐趣园建筑群体布局、路径、水系边界的分形图,如果对各要素的形态进一步微调(理微)、旋转(互锁、互含、向心),便可得到类似谐趣园的真实场景。

3.中国现代园林中的分形美学分析

3.1分形几何的无尺度性及意义

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面临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时代变迁下的尺度推移问题,即古典江南小尺度下的园林,如何在科学设计方法的指导下,适应大尺度公园、风景名胜区、各类城市绿地的设计。

基于"不规则形”和"局部与整体的相似性"两大基本特征,可以推出分形几何的第三大特征——无尺度性,这种特性为解决尺度推移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实际上,历史上的大尺度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已经在无意识地使用分形几何的无尺度特征方法,实现了尺度的推移。

3.2优秀现代园林的分形美学特性分析

中国现代大尺度园林中的佳作花港观鱼、长风公园、太子湾公园、紫竹院公园、陶然亭公园中也出现了大量不规则的分形几何构形,它们的山、水、地形、边界以及建筑布局各要素之间都是无意识运用分形几何理论的结果(图8~11)。

4.东西方形式美学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中、西方是两套不同的形式美学体系。除了几何学基础、创立时间、基本形的不同外,细细品来,中国的分形几何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自相似性的美学法则,可以涵盖西方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平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尺度与比例等所有法则。而且,从透视法来看,西方欧氏几何的几何透视是规则形的必然要求,不适合不规则的分形几何形;中囯的散点透视是不规则的分形几何形的要求,也不适合规则的欧氏几何彤。

从几何学基础到透视法,东、西方的形式美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但是,笔者曾做过统计分析,本校大学生园林考研快题设计图中,整体和局部采用欧氏规则几何形构图的比例达到50%和70%,其中又夹杂了部分分形几何的不规则的图形,两套系统纠结一起,整体看就像张飞的头部与林黛玉的身躯结合在一起,局部看就像林黛玉的腮下画上了张飞的络腮胡子,平面图十分难看,透视图更难看,难以言状的纠结。

这与其说是学生的错误,不如说是老师的错误:我们的专业课(历史课、设计课)教学讲授、实习参观的主要是中国的传统园林,我们的基础课(构成课)讲授的是西方的欧氏几何理论。说这是教材、教育的纠结、悲哀,不如说是中国园林基础理论研究的纠结、悲哀。

结语

西方人对自然的美学认可始于17世纪,在此之前两千年建立在欧氏几何基础之上的几何美,一直延续到现代,并且扩展到中国;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认知长达几千年,不规则的分形美—直是中国人的美学法则,从太极图到八卦图,从书法、绘画到园林,只是没有明确提出分形的概念而已,分形几何学的创立为中国形式美学提供科学的几何学基础,分形几何是大自然的高级几何。

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范文5

关键词:东方园林;西方园林;园林造景

一.我国常见园林造景手法

造景主要是指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和遵循园林艺术法则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合理组织各种造园要素,使之成为若干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和空间环境,同时又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创作行为。园林艺术法则在具体造景创作中尚要用到许多方法,那就是造景手法。常用的造景手法可概括为如下几种:

(一)主景与配景

主景或主景区是风景园林的构图中心,处理好主配景关系,就取得了提纲挚领的效果。突出主景的方法: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 如“主峰最宣高耸,客山须是奔趋”,或四面环山,中心平凹。2.轴线对称法 包括绝对与相对的对称手法。3.百鸟朝凤”或“托云拱月”法,也叫动势向心法 即把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4.构图重心法 把主景置于园林空间的几何中心或相对重心部位,使全局规划稳定适中。5.园中之园法 不少大面积风景区或园林在关键部位设置园中园,以其局部之精徽而取胜。

(二)层次与景深

没有层次就没有景深。中国园林,无论是建筑围墙,还是树木花草、山石水景、景区空间等,都喜欢用丰富的层次变化来增加景观深度。景深一般分为前(景)、中(景)、后(背景)三个大层次,中景往往是主景部分。当主景缺乏前景或背景时,便需要添景,以增加景深,从而使景观显得丰富。尤其是园林植物的配植,常利用片状混交、立体栽植、群落组合、季相搭配等方法,取得较好的景深效果。有时为了突出主景简洁、壮观的效果,也可以不要前后层次。

(三)借景与屏景

《园治》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讲的是周围环境中有好的景观,要开辟透视线把它借进来,如果是有碍观瞻的东西,则将它屏障起来。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可透视、感受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四)对景与抑景(障景)

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涌道端头、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草坪一隅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人胜。一般多用雕塑、山石、水景、花坛(台)等景物作为对景。抑景或障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组织游人视线发生变化,以增加风景层次。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

(五)分景与隔景

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有道可通。也可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隔而不断,景断意联。如颐和园人口区用宫墙将空间分离层次,又用牡丹台(自然式台岗)隔挡视线,但隔而不断。人们通过堑道,绕过山口,则豁然开朗而至昆明湖景区。然而湖上又有十七孔桥分隔水面成南北两片,西堤分湖面为东西两部分,万寿山分昆明湖为前湖后湖,确实分而不离,隔而不断,水陆相通,层次幽深。

(六)夹景与框景

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围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突出对景的奇异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墙垣、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筑的门窗、柱间、假山洞口等。选择特定角度,濒取最佳景观。

(七)透景与漏景

透漏近似,略有不同。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透”,上下漏水为“漏”。这里,景前无遮挡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挡为“漏”,有时透漏可并用(“漏”的程度大到一定时便为“透”)。在园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环洞等形成若隐若现景观,增加趣味,引人入胜。

(八)点景与题景

在风景园林空间布局中,除了主景定位外,与主景和主景区有视线直接和间接联系的部位,如山顶、山脊、山坡、山谷、水中、岸边、瀑侧、泉旁、溪源以及凡在风景视线而又处于视线控制地位或景区转折点上,经常利用山石、植物、建筑和雕塑等景物作为景点,以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从而增加了意趣,起到了点景作用。另外,我国园林善于抓住每一景观特点,根据它的性质、用途,结合空间环境的景象和历史进行高度概括,常做出形象化、诗意浓、意境深的园林题咏。其形式多样,有园额、对联、石碑、石刻等。

另外,还有朦胧与烟景、四十造景等常见手法。

二.东西方园林造景思路的差异

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成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题,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匀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还原从属于建筑。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圆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的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园林不求轴线对称,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同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大道完美的境地。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遨游山林并寄情于山水间,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绝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和加工。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题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

园林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特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寻求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顽强地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中国山水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萃取其精华。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域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应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的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写意”的美学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东、西方的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园林体系,进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游憩自然观、游憩思维模式、游憩社会关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健.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J];安徽建筑;2002年04期.

[2]许丽;许颖.中西传统自然观和园林艺术形式差异的比较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3]董升忠;徐文辉.从中西园林比较看世界园林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3期.

[4]陈展川.诗意与理性——中西古典园林风格比较[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范文6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艺术、营造法则、符号、山水学

中图分类号: B83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中国园林艺术集建筑、书画、雕刻、文学、园艺等艺术于一身,是中国美学的楷模,反映出中国人深邃的哲理思辨及对生活的追求。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中国园林与西亚、欧洲园林并称为世界三大造园系统,然而,在当今世界园林平台上,中国园林显然不是造园盛行的种类,它甚至没有像日本园林那般为世界追捧,中国古典园林的华美被深深的湮没着,让人叹惋。

2、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艺术和营造法则

中国古典园林蕴藏着自己独到的美学艺术和营造法则,如今被世人津津乐道的经典皆是产生与这些美学艺术和营造法则当中。

2.1、美学艺术

2.1.1、形象美

形象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的重要元素,她充分运用“层次与空间的关系;均衡与稳定的关系;比例与尺度的协调关系;对比与微差的关系;对位与呼应的关系;重点、统一、有机的联系”等的艺术手法来构思,绘画出古典园林艺术形象美[1]。

在自然景观中,古代园林艺术大师将景观形象美,分为“旷”与“奥”两大类。华山的险峻、泰山的雄伟、黄山的奇特,无不给人以一种崇高、宏大、横空出世的壮美感;杭州四湖的清秀、桂林阳朔的奇秀、武夷山水的幽深,则给人一种秀丽、幽深的秀美感。唐代柳宗元说:“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旷”,即空旷开阔,宜于登高远眺,目之千里,如登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奥”,即深奥无穷,宜于亲昵近观,目触摹玩。显然,“旷”与“奥”是一对相反相成的矛盾概念,柳宗元将它们视为自然风景尽善尽美的两种形象,确实抓住了风景美学的要核。他认为园林风景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宜旷则旷,宜奥则奥。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无大便无小,无小也无大。园林空间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的空间,因此大园包小园,即基此理&大湖包小湖,如西湖三潭印月’。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层次与内容的丰富多彩。山不在高,贵有层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峰岭之胜,在于深秀。中国古典园林的木构建筑,讲究比例于尺度的协调统一。在体形上有其个性与局限性,殿是殿,厅是厅,亭是亭,各具体例,皆有一定的尺度,不能超越,画虎不成反类犬,放大缩小各有范畴。中国古典园林对位与呼应关系的艺术特点。在中国古典园林,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没有花坛,没有修剪的草坪,树木花卉的种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所谓效法自然,这便是最好的佐证。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通道讲究曲直统一、对比、有机联系,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现实自然界里的石、土、水、植物、动物等为材料,创造出自然风景的艺术形象美。总言之,中国古典园林的形象美是建立在洞察自然,缩小自然的基础上,一处园林既是是人工实物,又是自然再现,同时还是诗歌绘画的意境传达。

2.1.2、色彩美

色彩,具有强烈的生理属性和情感效应。它能使一个人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愿望,用其所喜欢的颜色去装饰自己,美化周围的生活环境,还往往运用丰富的色彩语言来表达自己特有的理想憧憬、情操内涵和生活情趣[1]。

园林色彩的构成,由山景色彩、水景色彩、花木色彩、动物色彩和建筑色彩五大项构成,然而,山景色彩比较单调,除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予秋山以赭色、予冬山以白色以表现季节特点外,一般都以灰青色或土黄色居多,色彩变化不多。水景色彩同样如此,一般以水质清澈为上,除水生植物的颜色外,大多以蓝色的天空、白云和周围景观的倒影显现其颜色,水景本身的颜色则比较单纯。因而,在园林色彩的五大构成中,主要表现为建筑色彩、花木色彩和动物色彩三大类。中国古典园林的色彩追随自然四季变化,因时因季变化而呈现不同色彩。

2.1.3、声音美

自然界的万籁之声,可通过不同方式,借来为我所用,以构成园林风景中的“小夜由”、“轻音乐”。瑟瑟松涛、戛戛竹韵、瀑布轰鸣、山泉丁冬、幽林鸟语、古刹梵音、雨打芭蕉、夜间虫唱,构成风景区一曲曲和谐美妙的轻音乐,使其频添勃勃生机[1]。

中国古典园林的声音美源自两个方面,一则源自自然,借由风声、雨水、水声、虫鸟鱼兽等表现出来,多半传达的是一种自然幽静远扬的意境;二则源自人物,借由抚琴、吹箫、吟诵等形式表现出来,人物的声音与园林景观共同表现一种谐奏的氛围。

2.1.4、节奏韵律美

节奏、韵律、系音乐术语,指乐音在整个乐章中有秩序地重复性出现。构成节奏和韵律有两重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乐句在时间上的序列间隔及其所产生的变化过程;二是音响力度关系,指音响的强弱变化。这两种变化的重复出现,就形成了音乐的节奏和韵律[1]。

中国古典园林的节奏韵律更多的表现在声音和空间组合上。声音美与景物美共同传达着一种节奏韵律,同时,园林空间组合小中见大、别有洞天、欲扬先抑等手法也可体味出别样的空间韵律。

2.1.5、意境美

古典园林风景中的形象美、色彩美,主要诉诸于视觉,故可既有看绘画似的视觉美。古典园林的音响美、节奏韵律美,给人以听音乐似的听觉享受。当人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全面感受古典园林艺术美的同时,人的心灵也同时沉浸在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意境美里[1]。中国古典园林很注重个人情怀的传达,所以在造园的时候会结合景物构造以景动情的意境美。

2.2、营造法则

2.2.1、效法自然

要说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营造法则,莫过于效法自然。纵观各种古典园林类型,无论是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的真山真水,还是私家园林跌山注水,抑或是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公共园林等,都是借着人工的技艺,效仿着自然的面貌。莫说整个园林中人工痕迹较少,即便是人工技艺也带有这极强的自然特征。

2.2.2 独特的空间组织手法

“曲径通幽”是中国古典园林常采用的空间组织手法,通过设置曲折的路径,使人们从嘈杂的环境进入幽静之处,这也体现了古代造园家“出世”的思想,以及道家“清净无为,修身养性”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景观的组织上把园林的墙、廊、景等分隔开来,化整为零,变单一为多样,在迂回中取得层次,让人感受庭院深深,因此常有“不尽尽之”的说法。在植物的配置上绿树把边缘隐蔽起来,用化有为有的手法,变化有边为无边,是空间变化丰富,在游览的同时回味无穷[2]。

2.2.3、整体的造景手法和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中国古典的营造思想不仅在于个体景物的美,而在于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桥上有亭,亭中有棋,亭下有水,水中有鱼,池边有柳,柳旁植桃,墙边有竹,竹中有梅” [3]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整体造景手法的完美写照,景与景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整体联系。以网师园为例,面积虽小,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优雅精巧,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规模宏大的拙政园还是小巧精雅的网师园,无论是建筑在整个园中的比例还是花木的配置和材料的对比运用,都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2]。

3、中国古典园林的衰落

笔者认为,在这里冠以中国“古典”园林,其中“古典”的含义不仅仅在于时代的划分,同时带有中国传统园林在当代园林景观中的衰落含义。不容否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很少被世人引用,我们只看到世人竞相追逐着各种欧洲风情园、美国现代景观设计,甚至日本的枯山水也频频出现在中国的园林景观市场中,现在人类拥有更强大的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我们再难看到哪个中国景观设计大师能够设计出向苏州园林那样精妙绝伦的中国园林了。

追究其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原因:

一、中国古典园林是在皇权至上压力下的退避自赏,中国古典园林从来没有作为一种公共园林呈现在世人面前,而是私人封闭独赏下的园主个人情怀的表达地[3]。由于缺少公共性,古典园林难以形成统一的营建体系,难以寄托于一种独立的学科专业之中。正如伊丽莎白•喀什勒指出:“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是诗人、画家和哲学家的事,而在西方,园林艺术向来被看作是建筑学的一种形式”。而在职业更加专业化的今天,诗人、画家、哲学家在从事着自己的事情,何况中国的古诗、国画、国学哲学在今天已然不能和古人相比。文化环境使然,加上古代造园技术没有专业化传承,当然会导致今天中国传统园林的衰落。

二、被掩饰的山水学与被西化的中国古建筑营造观误导了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解。不得不承认,景观民间山水学很盛行,但是学术界却一直对山水学存在着投鼠忌器的顾忌。山水学,又叫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尽管回避,但是不容否认的是中国的人居环境(当然包括建筑、园林)都是建立在山水学的思想之上,然而,当今对中国古建筑乃至古典园林的理解是建立在西方认知哲学的基础上的,这种用客体的思路来研究本体的事物的做法,固然有意义,但是却难免出现对本体事物的片面理解,中国的古典园林正式如此。既然建立在山水学之上的古典园林的客观效果已经被世人称道,那么又为何不能做一次大胆追求本真的尝试探索了。既然宗教学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那又为何要回避山水学了?

三、缺乏符号化的反复运用

我们总是能够清晰的通过马头墙而辨认出这是徽派建筑,提到日本园林总是能联系到禅宗和枯山水,提到法国园林总能想到几何规整在造园格局,这些都是一种文化被符号化后不断的反复的运用达到的效果,中国的古典园林博大精深,风格各异,但是到目前为止,似乎泱泱大国只有马头墙在建造界时常可见且清晰可辨,还有更多的园林符号没有被运用提炼,或者我们今天的园林景观设计较少运用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至少没有很精细的运用中国古典造园手法,这也是导致衰落的原因之一。

4、中国古典园林的复兴路径

4.1、培育国民意境,恢复造园情怀

当代中国人的心里太过浮躁,俨然没有古人造园的情怀,这涉及到培育整个国民性格的问题,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改革变化。试想今天的园林设计者都有着诗人的意境、画家的素养、哲学家的情怀,在运用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何愁不能再造一处经典的中国园林了?

4.2、正式山水学问,尊重传统文化

只有用古人的思维模式传承古人留下来的遗产才不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我们常常感慨,为什么日本人,甚至台湾人能够保留很完好的传统习俗,而中国大陆却不能了。我们应该摆正心态,用于面对我们一度回避的学问和文化,现代社会信息传达很快,一件事或者一门学问是否有效很快就能被检验,如果很多传统文化本身是很好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勇敢的接受了?

4.3、符号提炼,强化运用

只有被提炼化、符号化的事物才是容易被接受的,这种人类传播方式的规律是普遍性的,就像肯德基、可口可乐一样,它们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们被符号化了,所以它们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被引用。园林景观设计者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它的营造手法,运用它的经典造型,慢慢地符号化中国园林,强化运用中国园林,有一天,中国园林也会成为世人追捧的对象。

5、结语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失去了太多前人留给我们的东西,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意识到这个最后历史文化的国家怎么变的没有自己的东西了。中国古典园林是不是会想那些依然逝去的东西一样,即将离去,或者正在离去,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培育国民意境,恢复造园情怀;正式山水学问,尊重传统文化;符号提炼,强化运用,还有很多方面可以为弘扬中国传统园林做出贡献,也是研究何如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丁一民.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J].陕西建筑,2005(122):1—5.

[2] 樊丽、刘晓鞠.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思想和手法探源—网师园解读[J].科技文汇,2009(7):267.

[3] 风景园林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